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的通知(闽工商综〔

时间:2019-05-13 19:1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的通知(闽工商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的通知(闽工商综〔》。

第一篇: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的通知(闽工商综〔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

法》的通知

闽工商综〔2007〕549号(2007年11月7日)

各市、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工商局各处室、直属单位:

为认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省工商局制定了《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

二○○七年十一月七日

附件: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政府信息,提高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切实做好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企业之家”建设,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本系统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是指福建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开政府信息,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和谁制作、谁更新、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必须依法、及时、准确、完整。

第五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六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相关内设机构在制作政府信息时,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内容把关和保密审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第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制作信息的机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第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内设机构负责人为成员。

第九条

办公室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部门负责技术保障,包括软件开发、网络安全、运行维护、数据备 1 份、设备维修等相关工作。各相关内设机构负责确定、制作、更新、审查、发布本部门起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本部门的执法依据及相关信息,办理申请事项和协调确认。其中,人教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机构设置、职能等相关信息;法制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行政复议等相关信息;财装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等相关信息;注册、外资、商广、市场等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办理情况等相关信息;商广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等相关信息;合同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动产抵押登记、“守合同重信用”、合同示范文本等相关信息;市场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食品监管等相关信息;公平、消保、商品检验等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等相关信息;公平、市场等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市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应对情况等相关信息;企业监管、检查等部门负责制作、更新、审查、发布监督管理等相关信息。

第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指定机构(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协调、指导、监督本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组织编制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三)受理申请人申请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

(四)汇总、答复涉及多机构的依申请政府信息;

(五)本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相关内设机构应当指定一名信息员,负责本机构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信息员具体职责是:

(一)制作本机构拟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维护、更新、发布本机构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对本机构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四)办理并答复依申请的政府信息;

(五)协调确认本机构要公开的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事宜。省工商局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设在办公室,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省局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市、县、区工商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也应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级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本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三)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四)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

(五)市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六)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七)12315维权网络分布情况;

(八)本辖区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名录;

(九)本辖区动产抵押登记情况,“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合同示范(参考)文本。依申请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

(一)各类市场主体申请自身的信息;

(二)行政复议申请人、第三人申请被申请人答辩的信息。

(三)法律、法规和国家工商总局规章规定可以依申请公开的信息。

第十二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由相关内设机构确定并制作、更新,经本机构负责人初审和分管领导签发后,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予以发布。

第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按照“统一受理、分别办理”的原则,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受理,根据工作职责分流到相关内设机构。相关内设机构负责办理,经本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发后,由信息员直接答复。重要或敏感信息报分管领导同意后答复,涉及不同内设机构的,相关机构提供相关政府信息,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汇总答复。具体要求(包括收费)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通过各级工商红盾网、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广播、电视、公告栏、报纸和纸质材料等方式公开。各级工商红盾网公开本级机关应主动公开的所有信息,由信息制作机构负责发布。省工商局在办公大楼一楼大厅、二楼服务大厅设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服务大厅公开行政许可类信息,一楼大厅公开机构职能、目录、指南信息,相关机构负责制作、更新、审核,信息分局负责发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办事大厅配备触摸式电脑,有条件的可以设立电子显示屏,用于公开机构职能、目录、指南以及行政许可类信息。

第十五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相关机构,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制作完成并提交信息员或相关机构发布;信息员或相关机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发布。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本机构负责人同意,并由信息员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十六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编制、公布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第十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公室和监察室,负责对本机关及下级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十九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把它作为绩效考评一个项目。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纠正;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本机关监察室依法对责任人员追究相关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未进行保密审查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福建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安押运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闽公综[2

【发布单位】福建省公安厅 【发布文号】闽公综[2006]246号 【发布日期】2006-04-10 【生效日期】2006-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安押运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闽公综[2006]246号)

各市、县(区)公安局(分局):

近年来,各地认真按照全省金融保安专业守押工作(晋江)现场会的工作部署和省公安厅、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关于进一步开展金融保安专业守押工作的通知》(闽公通〔2001〕398号)要求,积极推进保安押运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市场机制不健全和管理不够规范、市场秩序不很正常等问题。为全面加强保安押运公司的规范化建设,维护保安押运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押运安全,现就进一步规范保安押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规范保安押运服务市场秩序。我省一些地方,特别是多数城郊和县、市尚未推开保安押运服务。在保安押运服务的地域割据逐步被打破的情况下,我省很有必要进一步稳固已有市场,并抓住先机拓展新的市场。按照公安部规定,组建保安押运公司的条件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条件不足或形不成规模的地方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既不适应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也不符合公安部规定。因此,现阶段,已经组建的省和设区市保安押运公司在省、市范围内扩展押运服务,已经成为我省拓展保安押运服务市场的主渠道。同时,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监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保安押运的跨地区经营也将成为持续发展、提高质量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此,各地特别是未开展和没有条件开展保安押运的地方要有足够认识,树立大局观念,坚决克服地方保护和地域垄断的思想倾向,切实维护保安押运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是要认同竞争形势,支持有序竞争。当前特别要积极支持省市保安押运公司向下拓展业务,尚未开展保安押运的市、县更要面对现实,提供便利,不得阻扰干预。在同一地域开展经营活动的保安押运公司要坚持规范经营,公平竞争,以质取胜,不得互相拆台,特别是恶意压价竞争。二是要认同市场机制作用,适应金融安全保卫需要。要允许金融单位根据整体安全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选择保安押运公司,公安机关不得行政干预、压制,甚至影响正常的金融安全保卫工作。保安押运公司要从保障公共安全的大局出发,寻求整体承接金融守押业务的路子。三是要发挥上下优势,积极寻求合作共赢。省、市保安押运公司要注意发挥属地优势,积极寻求上下合作、互利共赢、共保安全的路子。同时要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实施必要合作,整合资源,共谋发展。四是要坚持属地管理,强化协调指导。属地公安机关要把在当地开展经营活动的保安押运公司纳入监管,保安押运公司要主动报告情况,自觉接受经营地公安机关的检查指导。根据公安部《保安押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省公安厅明确以下报告、备案制度:省市保安押运公司在本省、市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要向本省、市公安机关治安部门报告,并抄报经营地市、县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市、县保安押运公司跨市、县经营的,要向经营地市、县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备案。报备内容主要是武装押运资质、运钞车辆、枪支配备、守押队伍等情况。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省、市治安部门要加强对保安押运工作的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努力在提高质量、市场分配、资源整合等方面协调统一,严防价不抵值的恶性竞争,互相拆台,自损形象。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省公安厅将视情予以通报批评,必要时暂停办理涉及保安押运的有关年审和审批手续。

二、规范保安押运公司设立审批工作。设立保安押运公司要符合公安部《保安押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所列条件。其中专用运钞车未先行配置达十辆以上的,要有达十辆以上运钞车业务量的可行性报告,并与相应金融单位签有约定基本明确的合作意向书或协议书。枪弹保管库(室、柜)及其安防设施建设可以在批准设立押运公司后进行,由有关治安部门在办理枪支配备、枪证审核审批时一并实地查验。申请设立保安押运公司,由设区市或县级市公安局提出,省公安厅治安巡警总队受理并组织实地考察。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提出申请的公安机关给省公安厅的请示;

(二)《保安押运公司审批表》(附件1);

(三)可行性报告(说明承接单位、地域范围、运钞车数量等);

(四)组建方案(说明出资情况、股份比例等);

(五)公司章程;

(六)公司注册资金的银行验资证明;

(七)办公场所(基地)所有权证明或租赁合同或许可使用证明;

(八)工商部门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九)专用运钞车购车合同或购车发票或《车辆注册登记技术参数表》,或者与金融单位签定达十辆以上运钞车的合同或合作意向书。

三、规范运钞车“闽O”号牌的审批和使用。保安押运公司专用运钞车应当使用省公安厅规定的统一颜色、外观标识和号牌。有关公安机关治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保安押运公司专用运钞车申报“闽O”号牌的审核把关工作,保证运钞车符合国家检测标准、符合省公安厅规定的统一颜色标识并用于从事规定范围内的事务。保安押运公司申报“闽O”号牌除交警部门要求提交的材料外,报省公安厅治安巡警总队审查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闽O”专用运钞车号牌审批表》一式二份(一份交警部门审批用、另一份治安巡警总队审核留存);

(二)购车发票复印件;

(三)《机动车注册登记技术参数表》复印件;

(四)专用运钞车侧面整车照片。

各保安押运公司要尽快健全和完善《运钞车驾驶员行车规程》、《武装守护押运操作规程》,严格按规定使用运钞车。省公安厅《关于加强保安公司金融专业押运专用运钞车号牌管理的通知》(闽公通〔2001〕226号)和《转发公安部关于印发〈保安押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已明确,悬挂“闽O”号牌的专用运钞车为免检特种车辆,不再重复申领和使用《701免检通行证》。金融单位对进入金库和营业场所的“O”牌运钞车不应查验《701免检通行证》。各商业银行要将押运业务交由保安押运公司承接的具体情况向所在地人民银行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接受当地人民银行验证。保安押运公司要定期将进入金融单位执行押运任务的押运人员和运钞车的基本情况向金融单位备案。金融单位金库、营业场所等可以将押运人员持有的《保安专业考试合格证书》或上岗执勤证作为查验准入的凭证。具体查验办法由各地治安部门或保安押运公司同金融单位协商确定。保安押运公司执行押运任务时要按公安部《保安押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所列情形增加护卫车。不属于应当增加护卫车情形的,到金融单位金库可以不增派护卫车。

四、规范对保安押运公司的日常检查和管理。对保安押运公司的日常检查,按照省公安厅《转发公安部关于开展保安押运公司内部管理和守押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的通知》(闽公综〔2006〕120号)要求,实行分级负责,同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即由押运公司所在地公安机关治安部门按分级负责规定进行日常检查;在其他市、县经营的由经营地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对其经营安全等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发现有违规情况的应督促整改并及时通报押运公司所在地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和省公安厅治安巡警总队。对押运公司的检查,要经所在地公安机关治安部门领导批准,并坚持持证检查制度,严格按照省公安厅制定的《福建省保安经警纠察规定》,以及省公安厅治安巡警总队《关于启用〈福建省保安经警纠察证〉和有关纠察规范文书的通知》要求,统一使用福建省保安经警纠察证;发现有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的,应发给纠察整改通知书或纠察建议书,责其当场或限期整改并反馈。各保安押运公司及其金库、枪库和队员营房,要建立检查登记制度,设立检查登记本,认真记载检查情况,由检查负责人签字后留存备查。

保安押运公司招聘保安守押队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政审,查验无犯罪记录证明。对外省籍守押队员无法提供当地无犯罪记录证明的,须向原居住地派出所发出《福建省保安人员政审表》(参考式样,见附件2)进行函调。各保安押运公司对聘用的守押队员要实行电子档案管理,特别要记载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政审情况,留取指纹、掌纹记录。已在我省公安机关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可以不再留取指纹,但在档案中应予以注明。守押队员情况应向押运公司所在地设区市公安局治安部门备案。备案统一使用我省公安机关保安信息管理系统制作的《保安人员信息采集表》,按要求填写并在“政审情况”栏目中注明指纹、掌纹记录所在地方。各设区市公安局治安部门要及时将《保安人员信息采集表》维护到保安信息管理系统,以备查验,实现资源共享。

附件:1.保安押运公司审批表(略)

2.福建省保安人员政审表(略)

福建省公安厅

二○○六年四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当前位置 :中国福建 > 政府公报 > 2010年第18期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福建省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闽政办〔2010〕169号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有关驻闽单位:

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福建省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六日

福建省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

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公开力度,深化公开内容,丰富、优化公开形式,拓展公开层面,规范运作,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加大财政性资金公开力度,提高社会公共资金公开透明度。

(一)稳妥有序地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认真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办法,以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财政转移支付等内容为重点,公开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决算报告及预算、决算表,并做好财税政策和预算执行情况解读工作。按照今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向社会公开预算的主体、范围和要求。(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二)确保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开透明。健全收费公示、持证收费等制度。优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发布平台,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主体、收费依据、收费范围、收费对象、收费情况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凡发生变更的收费项目,变更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各设区市政府)

(三)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依法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

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公开出资企业生产经营总体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情况,公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有关统计信息等,提高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责任单位:省国资委、各设区市政府)

(四)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制度,及时规范发布政府采购信息,主动公开有关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政策、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公开政府采购招标业务代理机构名录,招标公告及更改事项、邀标资格预审公告、评标结果、中标公告等招投标信息,公开政府采购有关投诉处理、考核结果等监管信息,公开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等。完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健全单一来源采购公示制度,推动政府采购过程公开透明。(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设区市政府)

(五)建立住房公积金公告制度。公开省、市住房公积金法规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及全省住房公积金缴存与使用主要业务指标。公开各设区市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计划、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依托住房公积金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不断优化公开的程序和方式,方便缴存职工和单位查询与自身相关的公积金缴纳使用情况等。(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各设区市政府)

(六)公开彩票公益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福利、体育等彩票公益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公益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体育局、省财政厅)

(七)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公开省、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享受待遇人数及基金收支运营情况,定期披露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务经办流程以及社会保险违规违纪典型案例的处理以及整改情况等。(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设区市政府)

二、加大规划及政府投资项目公开力度,促进行政审批公开透明。

(一)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信息。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表,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加大产业、能源、生态、旅游、教育、卫生、信息化等专项规划的公开力度。根据《统计法》,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统计信息的公开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二)增强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透明度。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及时发布我省政府投资的重点投向等情况。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公开制度,公布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及其实施进展情况,公布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大国有土地“招拍挂”相关信息的公开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三)推进行政审批过程透明和结果公开。公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办理依据、办理条件、申报材料目录、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及依据、办理时限、受理部门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并按规范格式编制和实时更新,方

便公众办理。公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咨询公司、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组织等参与审批、监管的情况。依托行政审批办事平台,实现各审批环节信息的全程透明、全程监督。公开行政审批效能监察报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促进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不断扩大审批结果公开范围,加大房地产开发、动拆迁、规划、环保、卫生等行政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开的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三、加大政策公开力度,完善政策发布解读机制。

(一)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在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过程中,应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途径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并及时答复公众咨询,推动公众积极有序参与。(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公开力度。及时公开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和重要事项,主动发布住房保障、促进就业、旧区改造、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等相关政策。对涉及民生、专业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定等,及时通过方便公众的途径进行政策解读,推动政策落实。(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

(三)加强政策执行情况公开。及时关注社会各方对政府政策实施情况的反应,为推进政策实施和完善提供依据。加大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探索重大政策评估报告公开机制。(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四、加大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共信息质量。

(一)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根据《条例》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单位)的要求,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学校、医院、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价格、质量、服务等要素,重点公开收费标准、办事结果、监督渠道等内容。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各行业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使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不断规范化、制度化。(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监察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省人口和计生委、省电力有限公司、各设区市政府)

(二)加强与政府管理相关的公共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企业营业执照信息、年检信息等,依据相对人请求,公开企业注册登记等相关信息。公开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及时通报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的相关监督检查情况。同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时公开相关安全生产事故处理情况。(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省监察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三)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类信息公开。公开行政机关职责、内设机构、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以及调整、变动情况。积极开展行政处罚类信息公开实践,公开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及相关规定,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及时公开本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状况,包括制定和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实施行政许可依据、条件等。推动政风行风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省监察厅、省法

制办、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五、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

(一)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第一平台作用。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电子平台建设,完善各级专栏的信息共享机制,丰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强化公众参与功能,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认真了解、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省经济信息中心)

(二)进一步构建多样化的公开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体系,及时发布和解读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涉及面广的重要政策等政府信息。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电子政务外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媒体渠道的作用。继续提升档案馆、图书馆等各类公共查阅点、政府公报、短信平台、电子信息屏等现有公开渠道的服务水平。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对政府原有各类热线进行功能升级,提高各类政府服务热线的服务水平。探索与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其他公开形式,因地制宜,方便公众查阅和获取政府信息。(责任单位:省政府新闻办、省文化厅、省档案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省经济信息中心、各设区市政府)

(三)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因地制宜地建立并扩大社区、农村政府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现有资源和设施,多形式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公众就近及时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责任单位:省农办、省政府有关部门、省通信管理局、各设区市政府)

六、夯实工作基础,建立政府信息公开长效机制。

(一)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各市、县(区)、各部门要落实《条例》赋予的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确定分管领导、明确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保持队伍稳定,保障必要工作经费。各设区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及社会关注度高的省政府部门应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建立切合实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工作推动力度。(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功能,统一规范政府部门公开政府信息工作规则,规范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发布主体、内容、形式、范围,以及依申请公开接收、答复、提供等环节。省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工作的指导,制定本领域信息公开细则,规范、有序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三)完善信息公开相关配套制度。及时修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建立健全公开信息更新维护、历史文件梳理、虚假和不完整信息澄清、主动公开信息送交及政府信息归档等制度。完善依申请公开的处理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依申请公开行为,做好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政府新闻发言人、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序推进。(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省文化厅、省档案局、省保密局、省法制办、省政府新闻办、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

第四篇: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闽工商企监„2010‟159号

各市县区工商局: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工作,维护食品市场秩序,现将《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四月六日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法定职责采集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信息,依法对其进行信用分类和信用评价,依法实施不同监督管理措施的制度。

第四条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以下简称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食品流通监督管理、企业注册、外商投资企业注册、企业监督管理、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市场规范管理、商标监督管理、广告监督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检查、商品质量检验等内设机构,应当将本机构形成的,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及时录入“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运用信用信息进行信用分类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指导下级业务工作机构开展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以下简称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所在食品经营者信用监督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采集录入由其办理注册登记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采集录入在日常检查、执法办案中形成的信用信息;根据信用分类评价结果开展信用监督管理工作;完成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交办的其他信用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经营者经营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经营者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第二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信息采集

第七条 信用信息采集范围,应当包括食品经营者基本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和其他信息。

(一)食品经营者基本信息

1.食品经营者食品流通许可的基本情况; 2.食品经营者主体资格许可的基本情况;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专项检查或者周期性检查检验(含年检)的基本情况;

4.通过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组织质量认证认可的基本情况; 5.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样检验的基本情况; 6.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的基本情况; 7.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基本信息。前项规定的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销的情况。

(二)食品经营者良好信息

1.获得“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的;

2.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 3.纳税信用等级为A的; 4.认证为价格信用等级单位的;

5.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相关部门表彰的;

6.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良好信息。前项规定的信息包括到期、注销或者撤销的情况。

(三)食品经营者不良信息。

1.未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周期性检查检验(含年检)的; 2.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或在执法检查中被书面责令整改的; 3.经营食品被追究刑事责任或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4.拒不执行司法机关生效的判决、调解、裁定的; 5.被县级(含县级)以上行政机关通报批评的;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采集的其他不良信息; 7.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不良信息。

(四)食品经营者其他信息。

1.食品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以及有关主管人员的信用信息,包括其基本信息、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1)基本信息:姓名,学历,职称,联系方式等;(2)良好信息:受到各种表彰的记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采集的良好信息;(3)不良信息:欠缴依法应当缴纳税费的记录,经营食品被追究刑事责任、被行政处罚、被行政处分的记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采集的不良信息。2.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信息。

前项规定的信用信息,可由相关部门提供、企业申报等方式采集,企业申报的信用信息应当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录入。

第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信用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内设机构或派出机构按照“谁许可、谁采集、谁录入”和“谁监管、谁采集、谁录入”的原则,采集录入信用信息。第九条 采集录入信用信息,应当自该信用信息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采集录入。第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信用信息录入、校对、确认制度,加强对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保证信用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任何单位、个人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不得擅自修改和增删信用信息。

第三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和评价

第十一条 信用分类定为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级。第十二条 信用分类原则,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信用分类的主要标准,以违法行为的情节、主观过错和社会影响作为信用分类的辅助标准。

第十三条 守信食品经营者的标准,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政策; 2.诚实信用经营; 3.具有良好商业信誉。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警示食品经营者:

1.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责令改正的;

2.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处理,经责令改正的;

3.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经责令改正的; 4.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经责令改正的;

5.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经责令改正的;

6.其他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经责令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失信食品经营者: 1.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

2.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拒不改正的;

3.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 5.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

6.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拒不改正的;

7.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拒不改正的;

8.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拒不改正的;

9.一年内两次被责令改正的;

10.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予以没收或罚款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 1.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情节严重的; 2.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情节严重的;

3.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4.一年内两次被处以没收或罚款行政处罚的;

5.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予以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认定方法。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每年按照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评价标准,对食品经营者信用进行评价,认定食品经营者信用类别。被认定为警示类别的,在随后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守信类别。被认定为失信类别的,在随后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警示类别。被认定为严重失信类别的,在随后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失信类别。

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中按照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评价标准,对已经达到某一信用类别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在行政执法文书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相应的认定。新登记注册的食品经营者信用类别,可视为守信类别,在信用评价前实行动态认定。

第四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守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专项检查或者周期性检查检验(含年检); 2.举报检查;

3.日常监督检查每半年应当进行一次。

第十九条 警示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适用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外,还应当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检查责令改正期间是否纠正违法行为; 2.日常监督检查每季应当进行一次; 3.检查检验计划应当重点安排检验;

4.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取的其他监督管理方式。

第二十条 失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适用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外,还应当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行政处罚后15日内进行回访检查,检查其是否纠正违法行为; 2.日常监督检查每两月应当进行一次; 3.检查检验计划应当安排一次检验;

4.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取的其他监督管理方式。

第二十一条 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适用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外,还应当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行政处罚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回访检查,检查其是否停业或停产; 2.责令停业或停产期间,日常监督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其是否纠正违法行为;

3.责令停业或停产期满后,日常监督检查每月应当进行一次; 4.检查检验计划至少安排二次检验;

5.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取的其他监督管理方式。

第五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指导

第二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日常监督管理中运用巡查监管劝导制的方式,加强对食品经营者即时性行政指导,指导其规范经营和自律,预防和抑制其潜在或刚出现妨害食品经营秩序的行为。第二十三条 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运用规制性行政指导的方式,指导食品经营者认识其妨害食品经营秩序的危害性,促使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社会危害后果。

第二十四条 在查办案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运用执法办案疏导制的方式,指导食品经营者认识其妨害食品经营秩序的危害性,促使其纠正违法行为。

第六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信息披露

第二十五条 披露信用信息,不得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披露信用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披露。第二十六条 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信用信息应当依法主动公开披露: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披露的。第二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在发布信用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披露的信用信息进行审查。

对信用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披露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得损害食品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经权利人同意披露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不披露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可以予以披露。

第二十八条 应当将主动披露的信用信息,通过相关信用信息网、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披露。第二十九条 属于主动公开披露范围的信用信息,应当自该信用信息生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披露期限为6个月。法律、法规、规章对信用信息公开披露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七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激励与惩戒

第三十条 守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给予以下激励: 1.除专项检查和举报检查之外,减少日常监督检查频次; 2.定期公告良好信息的记录; 3.优先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4.优先适用各级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5.优先推荐参加“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知名字号”等认定;

6.优先推荐参加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的评先评优活动。

第三十一条 警示、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分别依法给予以下惩戒:(一)警示食品经营者

1.除专项检查和举报检查之外,增加日常监督检查频次; 2.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实行审慎审查;

3.在责令改正期间,暂缓适用各级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4.不推荐参加“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知名字号”等认定;

5.不推荐参加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的评先评优活动。(二)失信食品经营者

1.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名单,责令提交每批次购进食品的检验报告; 2.定期公告不良信息的记录;

3.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实行实质审查;

4.不享受各级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5.限制参加“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知名字号”等认定;

6.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限制其参加各类评先评优活动。(三)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

1.列入风险监督管理名单,销售食品必须事先提交每批次购进食品的检验报告;

2.定期公告不良信息的记录;

3.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实行限制; 4.抄告政府和有关部门限制办理相关事务; 5.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撤销各类认定认证与荣誉;

6.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7.食品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活动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形式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材料只做书面、形式上的审查,审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对于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不作审查。

审慎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在法定审查期限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形式审查方式或实质审查方式,对申请材料进行认真、慎重的审查,以发现申请材料形式上可能存在瑕疵问题或者实质内容可能存在真实性问题,并依法作出恰当处理,确保登记行为的合法性。实质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材料实质内容依法进行核实,通过调查核实,确认申请材料的形式内容与实质内容是否一致,申请材料上所记载的有关内容是否真实,有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是否真实,有关证明文件是否真实等,即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相关的审查。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政〔2000〕文36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福建省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闽政〔2000〕文36号(2000年2月1日)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省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的管理工作,促进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库区社会的安定、稳定,经研究,现将《福建省大中型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二月一日

附:福建省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管理,促进库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库区社会的安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水电库区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任务、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福建省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库区工作机构是负责全省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机构;有关地(市)、县(区)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或指定的库区工作机构是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机构。

第四条 库区移民安置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国家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并重的原则,以大农业安置为基础,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多方法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活达到或超过搬迁前的水平。

第五条 库区各级政府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支援库区工作,促进库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库区社会的安定稳定。在建设库区物质文明的同时,要着力建设库区精神文明,使库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

第六条 实施开发性移民方针。发展库区经济,应当依靠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智力开发,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鼓励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库区移民的生活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得到改善与提高。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库区工作的领导,加强库区工作机构的干部队伍建 1 设。

第二章 职责与职能

第九条 省库区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和职能: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及省政府对库区工作的部署和水电站(水库)主体工程进度要求,组织有关地(市)、县(区)和部门实施经审批的库区移民安置规划及投资概算,并实行经济责任总包干,按计划进度完成各自承担的库区工作任务;

(三)协助电站业主开展库区有关工作;

(四)负责审定和监督库区各项补偿费用的使用;

(五)组织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规划的初审和实施计划的审定,按审批权限上报审批;

(六)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协调、综合全省大中型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及库区防护等工作,定期向省政府汇报库区工作情况;

(七)研究起草地方性库区移民政策法规草案,并对现行的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受理库区移民来信来访,调解移民安置纠纷;

(八)负责指导库区开发性生产,协助库区地(市)、县(区)政府安排好移民的生产出路;按分工权限负责库区开发性生产项目的立项审批及资金安排;

(九)负责管理和使用库区建设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安排使用库区后期扶持基金,检查和监督库区安置点的安全防护工作,协同抓好库区防汛工作;

(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新建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移民监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十一)负责总结交流移民工作经验;开展库区咨询和移民评估工作;

(十二)组织库区系统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培训;

(十三)完成省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第十条 地(市)、县(区)库区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和职能: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根据省政府及省库区工作机构的部署和水电站(水库)主体工程进度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具体实施库区移民安置计划,并实行经济责任包干,按计划进度完成各自承担的库区工作任务;

(三)协助电站业主开展库区有关各项工作;

(四)按照包干原则,组织实施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按进度要求完成库区移民投资计划;

(五)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库区防护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库区工作机构汇报库区工作情况,并向水电站(水库)业主通报;

(六)组织库区开发性生产,在地(市)、县(区)政府的领导下,安排好移民的生产出路;按分工权限审批库区开发性生产项目、安排库区开发性生产资金;

(七)安排和使用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库区建设维护基金和库区建设基金,落实库区安 2 置点的安全防护,协同抓好库区防汛工作;

(八)完成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库区工作机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第三章 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

第十一条 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在报批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建设项目时,应由库区工作机构出具有关认可文件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报省主管部门审批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建设项目,由地(市)库区工作机构出具认可文件;报国家主管部门审批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建设项目,由省库区工作机构出具认可文件。认可文件包括以下内容:

(一)在项目建议书阶段,由库区工作机构对经有关主管部门随工程设计报告一道审查批准的移民安置初步规划、水库淹没实物指标、投资估算、后期扶持原则出具的认可文件;

(二)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由工程涉淹的省、地(市)人民政府对经有关主管部门随工程设计报告一道审查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补偿投资概算和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含后期扶持资金来)出具认可文件,并承诺对水库淹没实物指标及移民安置方案包干负责;根据省、地(市)人民政府出具的上述承诺文件,由项目法人与涉淹省、地(市)移民主管部门签订的《移民补偿投资包干合同》。

第十三条 移民安置规划由地方政府和有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按《水电工程水库淹处理规划设计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要求共同编制,移民安置应与库区建设、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治理相结合,确保移民生活有保障,生产有出路。

第十四条 专业项目复建规划,应按照原规模、原标准或恢复原功能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和工程设计单位共同编制,并报有权机关批准,其中需要由专业规划设计单位承担的项目,可由归口管理部门委托进行。专业项目规划的实施方案需经省库区工作机构和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施行。

第十五条 移民安置规划和专业项目复建规划经批准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随意更改,如确有特殊原因需变更时,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 库区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应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制定移民安置实施计划,并由省库区工作机构组织审定后执行。

第十七条 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的移民,应当主要在本乡、本县内安置,根据库区剩余土地和其他资源可承受的环境容量以及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后靠安置。

在本乡、本县内安置不了的,应当在该工程的受益地区内安置;在受益地区内安置不了的,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外迁安置。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支持协助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第十八条 外迁安置移民,必须由迁出地和安置地的人民政府与移民协商签订协议、办理有关手续,迁出地人民政府应将相应的移民经费交付安置人民政府,并和安置地人民政府共同安排好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十九条 自谋职业、自愿外迁的移民,应当与库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库区工作机构签订合同并办理公证手续。移民按规定办完手续,获得补偿、补助后,必须按合同约定的期限迁出库区。

第二十条 按照移民安置规划、协议、合同必须搬迁的移民,不得借故拖延的拒迁。已经安置的移民不得擅自返迁。

第二十一条 库区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和终身负责制,实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各级库区工作机构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抓好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确保实现“工期、质量、投资效益”三控制目标。

第二十二条 水库移民补偿投资要严格控制投资规模,采取静态投资、动态管理,由地方政府包干使用。在移民搬迁安置实施过程中,由于动态因素造成的概算不足,确需对库区移民补偿投资概算进行调整的,应按有关规定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库区工程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原批准机关会同地方库区工作机构共同组织验收。

第二十四条 对已投产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工程库区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及有关规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使移民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第四章 生产安置

第二十五条 库区生产开发应贯彻开发性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着力发展农业,在调整和改造中适当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库区经济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在政策、资金、科教、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

第二十七条 各级库区工作机构应按照已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制定库区生产安置实施计划,并在实施计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生产开发计划和项目投资计划,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报省库区工作机构审批实施。

第二十八条 库区生产开发要注重发挥科教作用,加大科技含量,建立科技推广试验区和示范区;开展移民生产技术与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生产技能和和文化素质。

第二十九条 各级库区工作机构必须严格按审批后的生产开发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对其项目和内容,原则上不进行调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按程序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 库区生产开发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利用资源。对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予以优先扶持。对已开发的库区生产项目,应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杜绝生产开发中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

第三十一条 在生产经营,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经营机制,着力提高库区生产项目的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目标责任制度,并加强对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 库区生产项目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县(区)、地(市)库 4 区工作机构和省库区工作机构审批。

第五章 专业项目

第三十三条 库区专业项目主要包括城镇的政府驻地和工矿企业、铁路、公路、水利、电力、航运、电信、广播电视、水文、文物古迹、军用设施、库周交通等。

第三十四条 专业项目的迁建实行省库区工作机构组织指导、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包干实施的办法,按照专业项目复建规划实施。

第三十五条 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迁移的县市,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按原规模和标准或者为恢复原功能复建所需的投资,列入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概算;经批准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的,其增加的投资,由地主政府解决。

第三十六条 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拆迁城市房屋的,其补偿标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第三十七条 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企业,可结合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统筹规划和迁建。按原规模、原标准建设所需的投资列入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概算,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所增加的投资自行解决,增加投资未能解决的不得审批。

第三十八条 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需淹没处理的专业项目,应当根据移民安置区的建设规划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复建。按原规模和原标准或者为恢复原功能(含按照公路、电信线路、广播线路等新线的实际里程)复建所需的投资,经核定后列入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概算;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需要增加的投资,由有关单位自行解决;增加投资未能解决的不得审批。

第三十九条 对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建设淹没的不需复建或难以复建的专业项目不进行规划,便须给予合理的补偿。

第四十条 专业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库区的专业项目迁建,应按有关规定,强化管理,抓好实施,有关验收工作按“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进行。在库区专业项目迁建全部完成后,该行业主管部门应对本行业的库区项目,提出总验收报告,并将总验收报告、竣工验收资料报送省库区工作机构。

第四十一条 库区专业项目迁建规划和实施项目按省定的职能划分权限进行审批。由省库区工作机构对其复建过程进行监督。

第六章 移民监理

第四十二条 新建的大中型水电站工程的水库移民应建立和开展移民监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移民监理工作按照国家电力部门颁布的《水电工程水库移民监理规定》执行,实行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理相结合的制度。

第四十四条 移民监理主要对移民搬迁、生产生活安置和城镇迁建、专业项目复建等进行全过程监理。

第四十五条 地方政府、各级库区工作机构和工程设计等单位应积极配合移民监理工作,5 并为监理单位提供有关移民安置必须的文件、图纸、相片等资料。

第四十六条 省库区工作机构对全省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监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七章 移民资金

第四十七条 省库区工作机构统一安排使用或监督使用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资金;各级库区工作机构负责本级所属机构的移民资金的安排使用工作,并对本级政府负责。

第四十八条 移民资金实行统一计划,分级负责,分项管理,责权结合,专款专用;实行补偿、补助与有偿使用相结合。

第四十九条 移民资金包括:

(一)国家和省有权审批部门审定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补偿投资概算资金;

(二)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

(三)国家水利部解决部直属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的库区建设基金;

(四)其它移民资金。

第五十条 移民补偿投资概算金属基本建设预算拨款,是用来安置移民生产生活的专用资金,各级库区工作机构应按照经批准的移民安置实施计划和投资计划严格安排使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方式截留、摊派和挤占、挪用移民资金。

第五十一条 库区后期扶持基金主要用于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和解决库区遗留问题。此项基金的安排使用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设立水电站和水库库区后期扶持基金的通知》(闽政[1996]文358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库区办关于福建省水电站和水库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政办[1997]22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库区建设基金是水利部用于解决部直属水电站(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和扶贫攻坚计划的专项基金。该基金的使用管理按照水利部《1998-2000年部直属水库(水电站)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和扶贫攻坚规划工作大纲》及《库区建设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移民资金的安排使用,一律按审批权限实行由省、地(市)、县(区)库区工作机构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库区工作主管领导一枝笔审批的制度。

第五十四条 移民资金严格严格计划管理。省库区工作机构对全省移民工程投资进行宏观决策和综合平衡,检查、指导和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各地(市)、县(区)的投资计划。

各地(市)、县(区)库区工作机构,应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实施计划和投资计划,编制用款计划,报省库区工作机构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五十五条 移民资金投资计划是移民资金使用的依据。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投资计划的,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五十六条 移民资金按计划实施项目管理。

(一)移民资金实行按建设项目管理,以项目带资金,采取项目投资限额管理、项目投资包干管理、项目共担投资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预(决)算管理的办法。

(二)库区建设项目,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实行“谁审批、谁验收”的制 6 度。

(三)库区生产开发项目使用后期扶持基金,逐步实行有偿投资、流动积累、不断周转。有些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项移民扶持基金,通过规范有效的运营,形成可以持续扶持移民的专项资金。

第五十七条 移民资金的财务管理实行统一制度、分级管理、独立核算的原则。各级库区工作机构,要依照国家财经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财会工作岗位责任制、财务核算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库区工作机构反馈移民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五十八条 省库区工作机构对全省移民资金管理实施检查、督促和指导,并依法进行内部审计。各级库区工作机构应对下级库区工作机构移民奖金使用情况实施内部审计,并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和审计。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水电站库区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 省、地(市)、县(市、区)库区工作机构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实施细则要抄送上级库区工作机构。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的通知(闽工商综〔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行办法》的通知(闽工商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