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京杭运河北延之机加快内河航运发展调研报告
借京杭运河北延之机加快内河航运发展
为加快我市内河航运科学发展,提升内河航运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近期,港航处按照市局2011年度交通运输调研计划,结合工作实际,借京杭运河北延之机,就加快内河航运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泰安港航事业发展现状
自1994年市局成立航务管理处以来,我市港行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港航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京杭运河恢复东平湖至济宁段运河航运,更是为全面振兴泰安航运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随着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内河航运所独具的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和成本低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加快发展内河航运,已然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目前,京杭运河东平段复航工作已逐步展开,市港航处以东平湖为中心,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科学布局,强化基层建设,分别在大安山、老湖、州城等镇成立了六个基层海事所,全面实现了驻地化监管模式。近年来,我市航运事业依托政策优惠、环境优化等优势,航运得到初步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航运企业初具规模。据调查,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从事水路运输及辅助业务的企业xx家,其中从事水
路运输业务的企业xx家、代理等辅助性业务的企业xx家,从业人员xx人。合计总资产xx元,资产净值xx元,缴纳所得税xx元。
(二)运力运量快速增长。20xx年到2010年,我市货运船舶从xxx载重吨发展到xxx载重吨,年均增长xx%;客运船舶从xxx客位发展到xxx客位,增加xx%,年均增长xx%;货运量从xxx吨发展到xxx吨,增加xx倍,年均增长xx%;货物周转量从xxx吨公里发展到xxx吨公里,增加xx倍,年均增长xx%;客运量从xx人发展到xx人,增加xx%,年均增长xx%。
(三)发展质量逐步提升。20xx年到2010年我市货运船舶平均吨位从xx吨发展到了xx吨,增加xx倍,年均增加xx%;船舶大型化直接带来油耗和经营成本的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010年我市船舶平均油耗比20xx年下降xx%,年均降幅达xx%,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泰安港航事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地市的港航发展情况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主体规模参差不齐。目前我市最大的x家航运企业(xx、xx、xx)的运力规模都不到x吨,其余航运企业平均每家所经营的运力不到x吨。同时,航运业务相对单一,主要经营XX及河沙运输,经营方式多采用自有船舶运输,全市内河货运运力的三分之二以上是个体运输船舶,难以形成综合、高效的内河运输网络,运输组织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
(二)运力结构不尽合理。目前,货运船舶以散货船为主,特种运输船舶很少,内河集装箱船舶处于空白。内河运输船舶平均吨位只为枣庄和济宁的XX,为xx载重吨。特种运输船舶运力占全省内河货运船舶运力总量的比例仅为xx%。
(三)企业融资不容乐观。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航运业需要巨额的资金。目前一艘xx吨级的散货船,国内市场价格在xx元人民币以上,全市航运企业没有一家有如此巨额的自有资金,只有走融资的路子。资金短缺成为限制全市航运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四)船员素质普遍偏低。随着运力规模的迅速扩大,船员需求急剧上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持证上岗船员近4000名,相对于迅速膨胀的运力规模仍有明显的差距。船员需求的巨大缺口,导致了船员的无序流动,给航运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困扰,也给海事部门的安全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五)相关产业发展仍待规范。航运业的发展也对与其相配套的航运服务企业和辅助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市的船代、货代等行业仍是一片空白,各船运企业小、散、乱的特点明显,还不能给航运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企业间低价竞争情况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七)航运人才短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航运人才短缺在我市航运工作上较为突出。目前,全省培训航运人才的学校仅有四所,绝大多数航运人才毕业后都选择海洋运输和沿海港口工作,从事内河航运工作的人才寥寥无几。由于我市港航事业发展起步晚,专业的航运人才欠缺,已经直接影响到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措施
(一)以港促航,全力推进港口发展
港口是推进航运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我市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随着京杭运河的逐步恢复,港口在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功能强大的港口将会成为我市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提升产业、拉动内需的重大优势。
1.功能定位。目前,东平湖航段处于京杭运河最北端,是货物运输和旅游运输南下北上的起点与终点。我市可依托区位优势,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将泰安港发展成为京杭运河北方地区的重要港口,要积极发展内河集装箱、客货滚装运输、钢铁、建材等散杂货运输。结合我市物流企业发展建设,全面开展以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的“一条龙”服务产业链,实现港口从单一功能向现代综合物流功能转变。
2.发展目标。一是全市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稳步提升,力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积极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填补我市内河运输空白。二是拓展港口客运服务功能,升级现有客运船舶运输能力和档次,扩大对外市、外省的客流量。三是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规划,提高港口综合辐射能力和集疏运效率。加快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规划建设港口专用公路,形成疏港公路与高速公路网络连接。四是进一步改善软环境,提高口岸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加快电子口岸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业务、管理数据共享与联网核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代理、信息、结算、修缮、后勤补给等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国内知名航运和物流的聚集。
3.指导原则。要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与社会、速度与效益、结构与质量、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流的规划理念和工作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维护港口规划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严格内河岸线审批管理,强化资源保护,避免港口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2)坚持港口优先。建设中,在港口用地及公路、电力、给排水等与港口密切相关的基本配套设施规划,要与港口发展相适应、相衔接,当其他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与港口规划发生矛盾时,原则上应服从港口规划。
(3)坚持开放带动。面向全省、国内两个市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港口综合水平。加强与大货主、大船务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4)坚持市场化运作。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多种形式资金加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增强港口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以航兴商,全面带动水上运输发展
目前,泰安现有VI级航道(旅游航道)总里程165.14Km。京杭运河泰安段贯通后,我市将拥有X级XX Km。届时,畅通、高效、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将全面带动沿岸经济带和港口工业区的快速发展。
1.开发利用现有优势,推动航运快速发展。
(1)政策扶持。我市“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航运事业发展,通过围绕构建京杭运河黄金水运大通道,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运输新亮点。这些政策措施是加快发展航运事业的有力支撑。
(2)资源丰富。据了解,我市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2种,具有开采价值的有40种,全市含煤面积840平方公里,1500米以上储量为21亿吨。石膏、自然硫和花岗石是全国的主要产地,煤炭、水泥、石料、化肥和粮食等主要物资年产量大约3500万吨,年外销量约2500万吨。丰富 的资源优势,为水上运输提供独特的优势。
(3)运河文化。按照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运河开发建设,再创运河文化新辉煌。一是坚持古为今用,贯通文化带。弘扬运河文化,必须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引导通过专业对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挖掘传承京杭运河古今文化瑰宝。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去糠留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二是坚持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形成风景带。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事实,对进入运河船舶及岸线污染源进行彻底整治,对运河堤岸、航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做到一路堤岸、一路绿树、一路鲜花。一路风景;对船闸服务区、生活区进行高标准建设,使之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三是坚持重新与修复相结合,构成旅游带。依托京杭运河泰安段的丰富人文和自然景观,立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加快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坚持重建和修复相结合,对体现运河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调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规范港航市场秩序,壮大航运整体实力。
(1)加快运力调整步伐。结合我市港航市场实际情况,力求加大航运事业发展的工作力度,树立好中求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运力结构调整,明确“以港口为依托,以资源为优势,以发展临港经济为契机,鼓励多元化融
资发展,做大做强航运业”的工作思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各种形式,引导社会各界加入航运业,鼓励现有水运企业优化运力结构,加快运力结构调整,改善船舶技术状况,淘汰船龄大、吨位小、技术装备落后、安全性能差的老旧船舶,新购和更新先进船舶,组建大的船队。
(2)加快航运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船代、货代等配套的航运服务业,规范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航运服务、物流信息、船舶经纪、金融保险服务等于一体,具有政府管理服务、港航及关联企业集聚运营、信息集散等功能的航运服务集聚区,吸引国内航运企业及航运服务企业到泰安落户,加快形成和提升我市在航运服务业的竞争力,为航运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构建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航运体系。探索建立港口、航运联盟。引导和促进我市港口与航运企业、航运企业与航运企业间进行多种形式联合合作。以经济杠杆引导、推进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提高内河运输组织化程度,鼓励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运力规模超x万吨的航运企业为龙头,运力规模在x万吨以上的企业为骨干的航运经营主体结构。
3.加强人才培养管理,促进港航健康发展
人才是做好港航管理工作的根本。当前我市港航事业百废待兴,港航管理队伍需要进一步充实。
(1)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港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快所需要的管理和操作人才的培养,为港航管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条件。同时,面向社会广纳贤良,重点吸纳港航专业人才,形成自己的人才队伍。
(2)提高职工的综合能力。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加大法律、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综合知识和港航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提升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
(3)树立良好的精神支柱。加强港航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开展创优评先活动,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切实提升港航业的凝聚力、创造力,为我市港航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以商养港,促进港航可持续发展
港口和航道是水上运输的基础设施,是水陆联运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门户。在兴一方水土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保证港航设施的正常运作。在以港促航,以航兴商的基础上,应建立以商养港、多方参与、多种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1.港口项目的投融资属性及对象分析
(1)港航投资类型。按照各类投资项目的属性,投资大体分为经营性(或竞争性)项目投资、基础性项目投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三大类:经营性项目主要指投资收益比较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以企业为基本的投资主体,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政府主要负责政策性指导。
(2)基础设施特点。基础性项目主要包括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投资回收慢的项目。该项目建设要鼓励和吸引各方投资,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遵循市场规律,讲求经济效益。
(3)基础设施分类。对应于三大投资项目的划分,港口建设投资项目属于基础性项目,具体又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如航道、码头(专用码头除外)、集疏运通道、防波堤、灯塔等;另一类是经营性基础设施,如仓库、堆场、各类装卸机械、港口作业船舶等。
2.建立市场操作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投融资体系 上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的决策层次与结构,投资主体的运行方式,以及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调控与管理模式等问题。基础设施按其属性可分为两种类型: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前者属于市场失灵范畴,后者属于市场不完全失灵范畴。对于港口项目而言,前者如综合货物码头、客运码头等,后者如专用集装箱码头、专用油码头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港航建设是加强准公共物品的投资项目,即兼有竞争性和基础性的码头等。由于目前国家财政还无法完全承担建设港口的责任,只能从政策上给予引导支持,通过市场操作更好的利用其他投
融资方式从事港口建设,最终建立以市场操作为主、政策引导支持为辅的港口投融资体系。
3.积极推进港航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1)更新观念,打破垄断,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竞争机制,降低投资成本,保证项目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降低金融风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融资活动中两种基本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中介,其风险完全由投资者个人承担。而间接融资是资金赢余者以存款方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资金使用权有限期的转给资金短缺者使用,其风险很大程度上转嫁给了资金使用者。因此对于港口建设而言,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应更多的采取直接融资的渠道。
(3)完善配套制度。建立一套投融资市场准入、市场清除制度,并且将投入、建设、经营、监管分开,以保证政企分开,公平竞争。
4.保证投资者权益,加强运营监管
一是要规范投融资行为,保护投资者正当权益。一方面,为保证交通设施的公益性和公众利益,在吸收非政府投资时,必须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并对经营主体的收费价格、服务水平和设施安全进行严格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和正当收益。只有合法利益得到切实保
障和尊重,非政府投资主体才会愿意到港航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二是要加强运营中的监管。在非政府资本愿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要改变个别谈判和个案操作方式,采用招投标,实行阳光操作,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公平、公开、公正的运作,决定特许权的授予者,以降低融资成本。在特许条件上要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政府要站在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上,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价格,加强价格监管,防止投资者的暴利行为。
综上所述,以港促航、以航兴商和以商养港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运作模式。三者的有机结合,既带动我市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能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又从根本上解决了港航设施维护资金投入大、港口建设融资难的问题,确保了我市港航事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第二篇: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关于潍坊市风筝产业的调研报告
【按】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近期市政府办公室与市风筝办组成调研组,就我市风筝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式社会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察看本地风筝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了我市风筝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就进一步做强做大风筝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参阅:
一、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年一度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和“文化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风筝已成为潍坊独具特色、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对于宣传潍坊、提高潍坊知名度、打造潍坊城市品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重要平台,我市风筝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历次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国内外风筝大赛暨表演中,我市的风筝都以鲜明的特色,上乘的质量,屡屡取得佳绩。2006年5月,潍坊风筝扎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市承办的奥运“山东祥云小屋”,充分展示了潍坊传统风筝的魅力和韵味,弘扬了风筝文化,拉动了潍坊风筝出口。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群众游行方队中,美丽的潍坊风筝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风筝展”上,潍坊风筝精湛的扎制技艺和多姿多彩的造型,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产业概况
据调查统计,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我市的风筝企业仅有20家,风筝年销售额也仅有20多万元。现在,全市风筝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到上千种,从业人员达2.2万多人,风筝及延伸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70%,世界的50%。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潍坊天成、潍坊凯旋、杨家埠、飞人风筝厂等一些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较大企业。目前,全市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达7家。潍坊风筝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在国内的北京、上海、义乌等地是其主要的营销集散地;在国外,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区域布局
我市的风筝产业呈现出块状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于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目前,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和寒亭区杨家埠村已形成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潍城区火车站 “地一大道”和寒亭区杨家埠大观园成为主要的风筝旅游展示销售地,奎文、潍城两区除聚集了70多家风筝厂家外,还拥有风筝实体经销零售店300余个,其他县市区分布甚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如潍坊凯旋风筝厂厂长谭新波,他与国外的风筝制造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具有自主出口权,并聘请国外专家当技术员,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他本人也经常代表潍坊远赴国外参加风筝展示和表演比赛,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促进了风筝产品营销,也宣传了潍坊风筝文化。潍坊天成风筝厂厂长王永训,他以生产经营传统风筝为主,并在继承与创新上做好结合文章,使本厂的风筝品牌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三)产业结构
我市风筝生产以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为主。传统风筝生产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在制作工艺上分为硬翅、软翅、板式、串式、筒子式和特技六大品种,主要有龙头蜈蚣、大鹰、蜻蜓、金鱼等300余个品种。现代风筝生产以潍坊凯旋风筝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等为代表,主要是通过拿定单,组织生产运动类、广告类、大型软体类等风筝。传统风筝以内销为主,现代风筝以外销为主。运动风筝、动力风筝、冲浪风筝等高端、高附加值的风筝生产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产量逐年增加,前景看好。
二、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风筝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量小质弱、手工作坊生产、分散经营阶段,相对于其他产业,经济贡献率较低,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任重道远。
(一)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我市的风筝生产经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据调查统计,全市风筝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10余家,仅占全市风筝生产企业的3%。小规模、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格局,导致风筝企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普遍较差、生产方式落后、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较低。今年以来,国家实行风筝出口“生产许可证”制度,按此要求我市几乎无达标的出口风筝企业。鉴于此种窘境,经与有关部门协商,才同意按特殊情况给我市风筝出口企业临时“开绿灯”。
(二)专业人才缺失,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在潍坊风筝老艺人、老专家健在的越来越少,但能接上班的年轻传承人并不多,“老艺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学”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传统风筝扎制工艺难以有效传承。从风筝企业员工看,从业者多数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的专业技能缺乏,风筝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粗放,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不到位,导致风筝产业整体效 益不高。在现有生产企业中,从事传统风筝生产的传承艺人和高端风筝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还很小,人才断档和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受到制约
由于风筝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分布零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龙头企业少、带动支撑能力弱,从整体上看我市风筝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正式注册风筝商标的企业,仅有潍坊天成、杨家埠、潍坊凯旋等十几个企业。大部分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理念,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产品无法以自身能力销售到国内外市场赢取更大利益,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初级产品,被他人“贴牌”。另外,风筝销售上存在管理不到位、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本市业户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模仿复制、粗制滥造等现象,不仅损害了潍坊风筝的信誉,也影响制约了潍坊风筝生产销售市场的有序培育和健康发展。
(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对外宣传推广不够 多年来,全市没有形成一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风筝展示交易市场,与我市“国际风筝都”的地位极不相称。现在虽有火车站“地一大道”和杨家埠大观园两处较为集中的展示交易场所,但由于规模较小,客流较少,加上受风筝本身一些特点如销售季节短、生产周期长、量大利薄的影响和制约,这两处场所短期内还难以做大做强。此外,普遍存在着广告宣传重视不够的问题,在公开的媒体上,几乎见不到潍坊风筝的营销广告。现在外界只知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但对潍坊风筝的文化、种类、扎制技术、制作工艺等却知之甚少,也反映了我市整体上对外宣传推广风筝文化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推进我市风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潍坊既是世界风筝都,又是国际风联总部驻地,发展风筝产业有着独特的品牌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前不久,张新起书记就风筝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风筝是潍坊文化之魂,来之不易的品牌,只能做强,不可偏废,望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更好的成效”,许立全市长也明确批示“以风筝会为契机,培强做大风筝产业”。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结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风筝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应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发2008第36号)为指导,制定完善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以“稳定生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近期发展目标,按照“传统加现代、高端带低 端”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平台,以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为中心,加强引导和服务,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当前要集中精力实施好“一场二所三地四举措”,带动风筝产业发展全面上档升级。
1、筹建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今年下半年以来,市风筝办会同有关方面,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在宝通街以北春鸢路路东,启动一处大型风筝生产和批发交易场所。这里建筑面积适中,人流、物流、仓储、交通便利,比较适合风筝生产的存储、销售,年内将有80余家的风筝生产和销售业户入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这一龙头市场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并为广大厂商提供优质服务,扩大该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力争用2年的时间,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筝批发交易市场。
2、巩固二个风筝展示销售场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杨家埠大观园和火车站“地一大道”现已初具规模。进一步,要继续实施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的风筝厂家和经销商落户,进一步扩大“二所”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3、发展三个生产基地。以坊子王家庄、寒亭杨家埠和正在兴建的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为三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依靠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使之做大做强。坊子王家庄四个村的风筝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为促 进风筝营销,在当地可以兴建专门的营销场所,如风筝一条街等。
4、采取四项举措。通过申报“潍坊风筝”主产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修订潍坊风筝地方行业标准,国际风联指定生产厂家和指定产品,风筝产业协会会员自律等四项举措,严把风筝质量关,打造潍坊风筝品牌新优势,使风筝产业形成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推广,拓宽销售渠道
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产品展销会、国内外交流等时机,采取影视文化、广告策划、放飞表演、现场互动、网络平台、在高速公路两侧主要位置设立广告位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潍坊风筝,真正使潍坊风筝品牌打响全国、走向世界。同时,继续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依托风筝生产大户成立商贸公司,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发展壮大风筝批发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中间批发商,打造较为完整的风筝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坚持风筝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促进风筝旅游营销。
(三)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研发创新
依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和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加强风筝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风筝艺术人才库,发挥老艺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加大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现代技术改进风筝设计和扎制工艺,努力保持世界一流的研发、扎制水平。市风筝办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继续合作办好“潍坊风筝研究与培训中心”和“风筝设计与制作”高级研修班,每年对全市风筝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轮训,继承发扬传统技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风筝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风筝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区域结构上应按照业已形成的三大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布局,突出特色、做大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扩大高端优质风筝如精品传统风筝、现代风筝、动力风筝和冲浪风筝等名、特、优、稀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同时促进风筝延伸产品如风筝布印刷、玻璃钢、风筝线、风筝轮的生产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保持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生产和营销上的领先地位。要立足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生产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巩固我市“世界风筝都”的龙头地拉,切实提高风筝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
1、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由市风筝办、发改委、经信委、工商局、质监局、检验检疫局、海关、商务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的风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市风筝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定期召开 协调会,协调解决风筝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风筝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风筝产业政策。应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具体细化的风筝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等等。此外,要建立我市风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政策扶持、措施呵护,迅速使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壮大。
3、设立风筝产业发展支持基金。建议市政府设立支持风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风筝产业的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和广告宣传等,支持风筝产业发展。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各类资本进入风筝产业领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风筝产业,进一步优化风筝产业投资结构,解决风筝生产企业融资难问题。
4、充分发挥市风筝办和市风筝产业协会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市风筝办协调、指导、推动风筝产业发展的职能,并加挂“潍坊市风筝产业发展办公室”牌子。为此,市风筝办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对风筝产业的调研规划和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帮助风筝企业解决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瓶颈 性”、关键性问题。结合筹办国际风筝会,办好每年一度的风筝产品交易会,同时,每年在国内主要城市组织几次较大规模的风筝放飞和风筝工艺品展销活动,为风筝企业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潍坊风筝知名度,促进风筝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市政府办公室、市风筝办调研组
第三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3 篇)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重点工作之一。在现今国际国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需求,而且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巨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呢对此本文将作一些个人探讨。
? 2004 年成都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基本态势,不仅成都市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全市 GDP 在全省的比重;而且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然而,与成都这样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国内一些已经形成特色和品牌的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尚需大力、快速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并使之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 1.体制制约和机制不够灵活的制约。由于成都的文化市场开放度不高,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成都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差。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也没有完全市场化,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市文化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划分过细和交叉行政、政事、政企、官力、不分,文化及相关产业主体不明确、“执法机构”职能单一、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政府管理组织和方法等方面也有与当前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
? 2.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的长期按计划分配,没有建立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没有走向市场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形成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重复建设的局面。
? 3.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品牌文化产品稀缺。成都可以打造文化品牌的资源很多,除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金沙古蜀文化、大熊猫文化三大文化产业品牌外,还有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民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水文化、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但是在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而创新对每个文化企业来说又是命运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没有活力。成都平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成都的文化产品中表现出来。
? 4.民间资本的投入太少。由于管理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对风险的考量,成都市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是市级、区(市)县级,乃至乡镇级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大多是政府文化建设的内容,对成都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获得政府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 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在考虑成都现实供需关系、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需求,加大供给,拓展市场上下工夫。从世界文化产业的成果,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结合成都市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笔者认为成都市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断创新机制 ?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则是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
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成都市文化产业要船陕发展,无疑应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清除,并建立起各项配套的政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起了有序的管理体制,创造好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运行宏观环境,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成都市虽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律发展的机制,但要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还必须加大和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在一些场合还含混不清,政府管理会有意无意的介入其中,干扰了企业的工作,企业很难依法,以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因此,进一步调整理顺两个关系,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理顺关系的同时,健全各种配套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应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引导消费和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从供需两方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使之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化投资,壮大文化市场。有了成规模的市场,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有了保证。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文化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确立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目标下,切实转换机制、创新体制。成都市在转换机制上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单位重组,基本完成了成都市文化单位的转制。但目前看,转制后的企业效益不显著,产品不丰富,且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不强,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的了解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够,创新还不够,还没有激活创造力,必须加大机制的创新力度。
?(二)促进文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带动文化产业链发展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离不开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有实力的成都文化企业,是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强大的文化产业企业,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达。我们从挤身世界500 强的文化企业,不难看出,它们涉及行业广泛,如迪斯尼从影视、音乐到公园、玩具,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整合能力、创造力,能以市场的需求,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拥有巨大的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赚得丰厚的利润。它们的活力能将众多的行业联系到一起,形成网状式的产业链,带动一片产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发展。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即它的创意性所决定的。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创意性的产业活动,它的每项创意都可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创意,就形成影视、书刊、玩具等多条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又都交织一起,共同缘自于“米老鼠”的创意。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使之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失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大胆引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 ?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成都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从统计的数据和公布的报告看,成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创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国有文化企业是成都文化市场的绝对主体,民营和私营文化企业弱小、稀少,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待提高,民间资本的引进有待政策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资金限制,这与成都这样的大型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差异甚大。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探索融资渠道,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需着力探究和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和民间资本的引进两个问题。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通畅,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企业改革经验,应努力加大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在制度、机制健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提升国有文化集团的融资能力。对于民间
资本引入文化产业的问题,应在保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开放民间资本的投入,放松对民间资本经营文化的过多限制和干涉。让民间资本能在坚持正确文化方向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口味、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的需要。
?(四)扶持优势北产业发展创造品牌文化产品 ? 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因势利导,顺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行业。根据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产业被分类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层,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表明,包括三层全部的众多的成都文化产业行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成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极大,而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可齐步同行,而必须采取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首先加快发展,进而带动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那么,哪些行业可称为优势行业,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呢?笔者认为,成都文化产业优势行业的确立,一是要看它的历史业绩;二是要看它的潜力;三是要看它与成都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关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观光、文物博物、会展广告、电子娱乐等行业,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实突起,显示出了独特的行业竞争力,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几年的统计中,这些行业的增加值之和,都超过了成都市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是成都市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着力发展的优势行业。
?(五)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开拓世界文化市场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即文化企业的改制、发展、产品、品牌等问题,也要注意需求方,即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等问题。只有两相平衡,才能助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两相接洽,才能使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越做越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有广阔的市场支撑,有了广阔的市场,就有了文化产产业发展的动力。但从现实的数据和实情看,成都文化消费处于低档次、较单一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市民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广泛的文化行业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何在?我们认为,一是要通过城乡整合,开发农村文化消费;二是要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 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 二、问题成因分析 ?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 7 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
?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
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3
文化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文化产业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形成特色区域经济的精神内容,是提升地区经济活力,保持生命力的推手。当前,在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升级为文化战略,并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截至目前,内蒙古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内蒙古的经济增速曾连续 7 年居全国之首,但其中文化产业只占 GDP 的 1.05%,远远低于全国 2.8%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化底蕴挖掘得不够深入、认识滞后、发展观念落后、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等因素是严重制约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由经济发展驱动文化转型、经济优势转变为文化优势,势必需要转变思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机制与瓶颈,创新文化产业的路径与模式。
? 一、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内容产业,创新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贯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主体,研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李长春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是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文化事业的积极发展离不开效率提高与职能转变。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文化事业为基础,并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建设提供经济动力。它们共同服务于保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内蒙古地区经济要想保持发展的持续力,需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一方面要分清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认清文化产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将公益性发展与利益性驱动协同并进,将二者相互促进与融合不仅能有效增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力更是考验地方政府行政智慧与效能重要指标。内蒙古的文化发展需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一方面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民众的主观诉求,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利益点,将二者在利益驱动的机制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实现有效对接与共同发展,这样才可能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共同前景与良好的发展基础。例如,内蒙古自 2006 年始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初见端倪,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自治区图书发行业进行改革、内蒙古电影集团与出版集团成立,这在提振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方面给予了前期基础,后期的工作规划要体现与文化事业的对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与原动力。
?(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成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其链条中能够驱动的相关产业众多。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是提振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加工、流通与消费,以文化发展促进生产进步与经贸繁荣是发展中的亮点。例如,文化产业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展现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展现旅游发展的文化之路与文化发展向旅游业渗透的新文化发展之路。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可以与会展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数字媒体等产业相促进,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 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制约的瓶颈 ?(一)文化体制瓶颈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制约性显现。传统文化体制是以事业性为主体的,在这种机制下,文化资源被国有文化单位所掌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有所取舍,体现不了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民众对文化发展的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发展的层次提高,而传统机制又不能在文化发展上提供新路径,因此产生了民众文化饥渴与国家文化创新力弱的局面,当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讲,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后劲、实现跨越是当务之急。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深入开展有特点、有实践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推进。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在增强地区文化发展创新力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地区文化特色与影响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同时体现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管理体制瓶颈 ?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地方政府要创新发展思维,以市场为先导、积极培育充满市场活力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传统管理体制下管办一家、政府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职责不分,不能激发主体的活力,因此说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主体方面完成培育,也才能促使其向市场转型,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合有效资源进行重组,发挥其优势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管理观念,放开管理路径,重塑管理思路是目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着眼点,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文化产业保持强大的后劲,逐步实现突破性发展。否则,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 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需要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支撑系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做出了《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连同《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 2009-2013 发展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体系要体现宏观的方向的把握和微观专业的指引,既要注重总体又注意细节。
?(二)要建立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的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注重宏观指导向服务思维转变的路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宏观政策指导、打造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创新的市场氛围、吸引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硬件。以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为基础,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规模大的、功能全的、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文化产业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例如通过会展中心、文化城、产业园区等工程的建立,打造一批内蒙古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四)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 ?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现代高端的制造业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形成现代生产与时尚消费的新主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拓宽了视野、调整了方向、掌握了重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新主流,以创意促进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可持续进步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五)要加强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 将地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文化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格局成型,推动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观念更新与积极探索。可依托部分具有相关服务经验的金融机构,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平台,对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开展集成创新。
? 四、结论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高尚的品格,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内蒙古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不仅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草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
第四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我们怎么办 ”
活
动的调
研
报
告
日期:2012年4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增强我镇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上来,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活动。
活动期间,学习了县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刘景堂县长的讲话,开展了分小组讨论活动,进行了学习笔记大比拼,再根据自身所得书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经验。经调研,一致认为杨家圪坮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对于全镇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稳定、政府职能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值得长时间、大范围内继续实施,对激励每个人都有积极作用。
一、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的必要性
回顾过去的奋斗,我们深深感到,全镇最为深刻的变化是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最为直观的变化是乡镇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最为可喜的变化是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最为珍贵的变化是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形成。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不发达的基本乡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压力仍然较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着观念不新、精神不振、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对全镇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就显得尤为必须。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要转换,工作作风必须要转换,发展环境必须要优化。学习各种政策措施,以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发展标杆、提振民心士气,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说干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良好作风。
二、政府在经济加快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带头作用 做好统筹规划。对接全镇产业振兴规划,制定实施好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各类园区发展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前瞻性地规划并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领导分工联系制度,解决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研究制定目标,并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对有关部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任务及其成效适时开展督查。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继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要素价格市场
化改革。做好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登记和交易试点工作。运用土地、资金、能源、环境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杠杆,调节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加大资金支持。围绕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和人才引进培育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各产业部门专用财政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创新金融载体作用。
完善为企服务。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发挥中介组织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转型升级大平台建设,努力走低碳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转型升级。
二、对于我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到来的建议
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各个岗位在职人员认清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发展大目标,思考自己该如何采取措施实现这个目标。因而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仅如此,还应该注重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我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苹果和红枣。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科学编制规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加快发展。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强、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方法。夯实责任,简化办事程序,一切为建设开绿灯搞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同志们!我们历经了第一个五年打基础、求实效,第二个五年加速度、提水平,现在正进入促转型、上台阶的新阶段。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宣城的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奋力谱写杨家圪坮镇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第五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
标。
一、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区的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九十年代后期,现已形成包括旅游、娱乐、演艺、艺术品经营、教育培训、新闻出版发行、互联网经营等各类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我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市场体系。但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缺乏大型的文化经济实体。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理念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认为文化只有意识形态属性,而缺乏产业意识,没有一个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就文化谈文化,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具体的工作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缺思路、少策划、路子窄、办法少,走市场求效益的渠道不多。
二、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一方面,文化总量小,文化产业值、利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创新精神,核心竟争力不强。文化产业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但在我区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业和一般文化用品的生产、加工业,一些景点和文化产品毫无文化创意可言,动漫制作、数字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为空白。同时,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尤其是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我区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地域文化挖掘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和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软实力的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是中华陶琉文化城,中国鲁菜名城,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孝文化、饮食文化、陶琉文化、老字号等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鲜明、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名人较多。但是,目前这些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区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在华北及中国的知名度还较弱。充分挖掘这些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区的强大动力,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四、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同张店、临淄等区县相比,至今我区尚未有效形成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技术市场、文化信息市场、艺术设计市场,以及各种文化策划中介组织等,造成了我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使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在初期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区目前在这些方面尚未落实。
二、建议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胆倡导“小地方、大文化”的理念。首先,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一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既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产业,也要从整体经济角度来定位文化产业,要将文化产业作为**的重要产业来打造。其次,要在新观念指导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在宏观布局上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再次,要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电、旅游等文化口的资源,建立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摸清现状、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发改、文化、旅游、统计、经贸、贸易等相关部门,开展一次全区文化产业专项调研,摸清存在的问题,找准发展办法、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全区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搞好整体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确定阶 段性目标要求和对策,尤其应作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