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及示范区建设若干政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政发[1999]74号 【发布日期】1999-07-13 【生效日期】1999-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乡镇企业东西
合作及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甘政发〔1999〕74号1999年7月13日)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现将《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及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及示范区
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
为加速推进我省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和示范区建设步伐,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如下政策规定:
一、一、土地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在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前提下,优先考虑乡镇企业示范区建设用地,根据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乡镇企业示范区用地规划,依项目按程序供应土地。在土地的使用上,鼓励专业性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一次性征用,开发经营;可以由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协议等形式,向投资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凡通过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允许农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联营形式兴办各类企业;允许采取异地交换、全面承包、只租不征等形式开发建设;允许地价适当从低,有偿转让使用权;允许分期付款和在一定限期内缓征耕地占用税和土地管理费。
凡示范区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的,可以划拨方式取得。
在示范区开发建设中,利用尚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兴办乡镇企业,用于示范区公益事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
示范区用地要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确定工业、商业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环境绿化区。示范区内兴办项目征用土地,应依据规划进行。拥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将土地折成股份,在示范区乡镇企业中参股、入股或作为联营条件与企业联营,参与企业分红。征用土地时,“出让金”减免比例应按《甘肃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实施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即:“采取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方式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分别给予出让金优惠:
(一)成片开发荒山荒地,建设以工业为主的新开发区,按当地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标准减收10-15%;
(二)经省人民政府确认的高科技开发项目或产品出口项目,按当地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标准减收10-15%;
(三)从事铁路、公路、水利、电站、矿山、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项目,按当地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标准减收15-20%;
(四)开发荒山荒地、水面滩涂等用于发展农、林、牧、渔生产的,按当地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标准减收15-20%;同时符合前款两项以上条件的,按优惠额最高的一项办理”。
二、二、户籍管理政策
部、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可享受甘肃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户籍管理政策。实行按居住地和就业原则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公民的住房、职业和生活来源为基础的落户标准。只要在小城镇有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稳定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准予报城镇户口。
鼓励当地和外地的农民和非农业人口进入示范区从事二、三产业。凡在示范区内有合法固定住所及经营场所,并具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以及示范区外的农民带资进入示范区兴办经济实体、购建住房、有稳定收入的,均可批准在示范区登记落户,并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享有城镇户口居民同等权利和义务。
三、三、投资、融资政策
示范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或者示范区内所含的小城镇,应建立机构完整、职能健全的镇级财政,设立镇级金库,逐步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将镇级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统一纳入财政管理。
小城镇财政一律实行分税制体制,县财政在制定基数时,要从增强财务,充分调动财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出发,给予倾斜或实行多收多留的办法。镇级财力由镇政府自己决定使用和投向,但重点要用于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市场和公益事业建设。部、省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对东西合作项目、示范区重点项目和骨干项目要优先审批、优先贷款。
凡在示范区内新建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有利于增值财源的项目、东西合作项目,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应根据东西合作示范区的项目进行贴息,经财政和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查确认后,属地、县管理的示范区的项目,由地、县财政和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逐级上报省财政厅和省乡镇局,经审核后,给予贴息补助。
对东西合作项目、示范区内效益好且有还款能力的企业,允许用自有的经营性固定资产进行贷款抵押担保,金融部门要给予支持。
财政等方面每年投向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用于东西合作和示范区的项目建设,国家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国家和地方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产粮大县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安排的专项贷款,以及“星火计划”资金要重点用于示范区项目建设。
示范区内的土地开发收入要作为建设示范区的启动资金,对已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增值收入和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的出让收入,均应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依托小城镇建设的乡镇企业示范区,城市建设维护税留镇使用部分用于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财政每年要从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新增税金中拿出5%作为发展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区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发展建设资金,由各示范区管委会管理使用,上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指导,财政部门进行监督。
四、四、税收及其它优惠政策
要本着涵养税源、培植财源、“放水养鱼”的原则,从税收政策上对东西合作项目企业和示范区乡镇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国家、省上明确定规定给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要继续坚持执行。
示范区内凡列入省技术改造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和科技开发计划的新产品增值税留地方部分,由财政部门先征后返。
示范区占用的土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公路附加费和粮食附加费;示范区内兴办的企业一律免征城镇建设配套费;电力部门缓收3年电力增容地方管理费;异地到示范区内兴办乡镇企业,上缴税金(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的70%返还给企业所隶属的乡镇。
示范工程项目和示范区内凡有固定经营场地,有专职或兼职财会人员,帐簿健全,能正确计算销项、进项税额的小规模企业,可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允许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尚未被确认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要为其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解决其销售问题。
对东西合作企业和示范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可以按照不同类型适当缩短,其中:
1.房屋、建筑物可比规定年限缩短为20至25年,缩短30-55%。
2.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施折旧年限可缩短为10年,缩短40%-55%。
3.电子设备、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折旧年限可缩短为5年,缩短57%-58%。
对在老、少、边、穷地区通过东西合作兴办的各类企业,经税务主管机关批准,可从投产之日起免征所得税3年。
示范区内新办的企业,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新办的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并可申请减免城市增容费和土地使用税。
示范区内新办企业的用工工资和奖金均由企业自定。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中个人通过入股集资等方式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免征个人所得税3年。
对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示范区注册开展技术研究、转让等取得的技术服务性所得,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免征所得税。对科技企事业单位在示范区开展的技术转让以及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收入,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部分免征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凡为东西合作项目和示范区项目引进资金的个人,可由使用资金的企业一次性给予引资额3%的奖励;引进资金用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可由示范区管委会给予引资额5%的奖励;为东西合作和示范区引进项目的个人,企业可在取得效益的第一年按全年所创利润的3-5%给予一次性奖励。
经批准到示范区兴办实业、承包企业(含东西合作项目)的人员均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动员各类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的若干规定》(省委发〔1993〕25号)享受工资、住房、医疗、奖励、职称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五、五、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和示范区建设的领导
乡镇企业示范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省政府成立由省委组织部、省计委、经贸委、体改委、科委、建委、人事、民政、土地、公安、财政、税务、工商、农行、乡镇企业局等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主管乡镇企业的省政府领导任组长,负责示范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规划、指导、服务和政策协调。全省乡镇企业的示范区建设由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管,主要是采取有效措施,与有关部门全力配合,搞好政策研究,制定规划,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等工作。乡镇企业示范区所在县(市、区)政府也要相应成立示范区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的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示范区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各地(州、市)和县(市、区)政府要赋予示范区管委会一定的管理职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问题。管委会可按副县级对待,享受计划、财税、工商、城建、环卫等方面工作的县级管理权,干部管理应以地方党委为主,干部任用应征求地(州、市)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部、省级示范区与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结合的,实行一套人马,几块牌子。
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指标明确,责任到人。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追踪督查和服务。
省政府每年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表彰示范工程、示范区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作出突出贡献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清理整顿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工作实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办发[2000]11号 【发布日期】2000-01-31 【生效日期】2000-01-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清理整顿乡镇
企业合作基金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0〕11号2000年1月31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陕西省清理整顿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清理整顿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工作实施意见
(2000年1月19日)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精神和整顿金融秩序工作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参照《陕西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实施意见》,现提出陕西省清理整顿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工作实施意见如下:
一、一、清理整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清理整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依据国办发〔1998〕126号、陕政办发〔1998〕71号和〔1999〕42号文件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政府负责,对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整顿,实现党中央关于加强金融监管,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农村稳定的重要决策。
清理整顿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从2000年1月开始,对现有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查实债权债务,清收借款。清产核资开始后,所有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停止吸收股金和停放借款,暂缓支付存款和股金。清产核资结束后予以清盘关闭。全省清理整顿工作在2000年年底前完成。
二、二、清理整顿的范围和原则
(一)清理整顿的范围
清理整顿的范围是经县以上人民政府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县(区)、乡(镇)、村(组)和企业开办的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经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批准,独立核算的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分会、办事处或其他类似组织,视同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清理整顿。
(二)清理整顿的原则
1、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全省清理整顿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工作由省上统一部署,地市具体安排,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逐会进行。各级政府对辖区内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工作承担领导、组织、协调和善后处理的责任。
2、分清责任,风险自担。在清理整顿工作中,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债权、债务按照“谁贷款、谁还债”,“谁担保、谁负相应责任”,“谁造成风险、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处理。
3、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防止出现支付风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4、对清理整顿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中涉及的经济案件,要按司法程序依法进行查处。涉及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交由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5、坚持内紧外松,未经省政府批准,各级新闻媒体一律不得宣传报道。
三、三、清理整顿工作的内容和措施
(一)制定方案
各有关地市政府(行署)以及各县级人民政府要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辖区具体实施方案和防范、化解风险的预案,对清理整顿工作做出全面安排部署。
(二)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工作要在县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乡镇企业局、人民银行县(市、区)支行、财政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共同组成清产核资小组,逐会清查其资产、债权、债务、所有者权益等情况。
(三)清收借款
在清产核资中,要重点抓好各类借款清收工作。各级公安、监察、审计、司法等部门,要积极协助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清收借(贷)款。
1、行政、事业单位及机关干部在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借款、担保借款,无论到期与否,都必须限期归还。各级政府从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贷款以及乡镇政府代农户从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举债,由承借机关负责归还;村委会负责归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担保或强令投放的贷款,由担保人或批准者负责收回;已经调离的,由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和本人所在单位责成本人负责追回贷款。
2、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到期借款,有偿还能力的,应限期归还,没有还款能力的,可采用变卖企业资产或整体出售企业的方式,变现后首先归还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借款。
3、地方政府使用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资金搞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形成的欠款,作为地方政府举债,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限期归还。
4、其他单位和个人借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资金,应视其情节,可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负责限期收回。
无论何种借款,除全额追收借款本金外,应按借款合同的约定追收资金占用费。
(四)清盘关闭
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清产核资结束后,在全面追收债权、尽力变现资产、清退个人存款后,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于2000年年底前将其清盘、关闭。对这些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债权一时不能收回或实物资产一时不能变现的,当地政府要加强财产保全,妥善处置。清盘、关闭后的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对其储户一律实行“挂息还本”的办法处理债务。各级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各个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具体情况,按照“到期还本、分期还本、冲抵还本、按比例还本”的方式,向储户退还本金。凡有支付能力的,应按照个人储户、企业、集团经济组织、机关单位的清偿顺序,分期退还到期本金。对不能按时退还到期本金的,由当地政府向储户作出承诺,以一般3年最长不超过5年的期限,分期退还本金。对本社区农民储户分期还本,还可用储户在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借款或其应上交的提留统筹款冲抵;如清偿债务出现缺口,在确保退还个人储户本金的前提下,对集体经济组织、机关单位的存款可按比例退还;基础股金按规定应同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共同承担风险。具体兑付办法确定后要专门发布安民告示,优先保护个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四、清理整顿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对清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全省乡镇企业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工作,在省清理金融“三乱”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省乡镇企业局负责落实。有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地市、县(市、区)都要由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主管领导同志亲自主持,精心部署,抓好落实,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积极支持并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工作,加强业务指导。
(二)做好宣传工作。清理整顿工作开始后,要充分依靠基层组织进村入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宣传政策,稳定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不信谣、不串联、不挤兑,不参加扰乱公共秩序的活动,尽力维护农村稳定。
(三)防止挤兑。有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地方,县、乡两级要下决心过两三年紧日子,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搞兑付,各级财政都要列出一定资金以备急需,防止突发性的挤兑发生。各金融机构要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确保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支付,积极配合清理整顿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安机关要积极配合清理整顿工作,经常分析形势,及时准确掌握动态,制定制止突发事件预案,一旦出现挤兑,要主动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维护好公共秩序,严防阻断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甚至打砸抢等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农村稳定。
(四)严肃工作纪律。各级政府领导同志及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严格遵守有关政策规定,不得传播内部消息,不得参与挤兑和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活动,不得利用职权违规优先提取自己或亲友的存款。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宣传政策,带头遵守纪律,不得利用工作之便优先提取自己或亲友在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的存款。清理整顿期间,乡镇企业合作基金会要规范行为,优化资产,降低风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上收、占用、私分、抽逃基金会的积累资金和财产。如有违反,要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五)及时通报情况。各地要确保上下联系畅通,及时报告清理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对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特殊问题,要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时就地处理,严禁上访,并通报情况。凡发生越级上访事件的,有关市、县政府和地区行署主要负责同志要挺身而出,亲自负责,迅速组织力量,积极做好劝解疏导工作。
清理整顿工作结束后,各地市政府(行署)要向省政府写出总结报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政发[1998]72号 【发布日期】1998-11-17 【生效日期】1998-1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
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政发〔1998〕72号1998年11月17日)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和省委第137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培育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精神,结合甘肃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甘肃实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到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三)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结合甘肃省情制定方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二、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四)全省1998年11月30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1998年12月1日起,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五)凡1998年12月1日以后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按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测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管理费、贷款利息、税金等7项因素和3%以下的利润构成的微利价只售不租。因特殊情况需要出租时,除供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外,执行成本租金。职工购房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工资收入、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和单位发放的住房补贴等。1998年11月30日前单位已开工建设,并于1999年12月31日前竣工交付使用的住房,既可按照《 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的规定向职工出售,亦可按本实施方案的规定由职工购买。
(六)发放住房补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对行政、企事业单位的无房职工和住房未达到控制标准下限的职工,均可发放住房补贴。住房面积已达到控制标准下限的职工不发放住房补贴。住房补贴按房价收入比(即当地一套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之比)4倍以上的部分计算发放,边远市、县也可按不超过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的60%部分由单位负担计发。住房补贴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单位现有的住房建设资金。住房补贴可一次性发放,但职工工龄应达到25年以上;也可在不低于20年的发放年限内,按月计发。住房补贴的计发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工资水平、工龄等因素确定。其中个人负担的比重,应不低于按《决定》规定的成本价购买的个人负担比重。住房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兼顾新老政策衔接的原则制定,报经省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授权审批单位批准后执行。
(七)制定城镇干部、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和住房面积控制标准。城镇干部、职工的住房面积控制标准按建筑面积:一般干部、职工60-70平方米,科级和中级职称知识分子70-90平方米,县(处)级和副教授级高级职称知识分子90-120平方米,地(厅)级和正教授级高级职称知识分子120-150平方米。住房面积控制标准下降为住房补贴面积标准;住房面积控制标准上限用于清房和对超标准租、购住房的计算。
(八)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全省住房公积金统一提高到个人、单位各按工资总额7%缴交,从1999年起,个人缴交比例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单位资助部分也可适当加大,对离退休职工也可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资助。确有困难的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交比例可适当降低,但到1999年底,职工个人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交率应不低于5%。要建立健全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帐户,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使用率,继续按照“房改领导小组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
三、三、逐步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新体系
(九)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高、中低、最低收入家庭的划分,依据职工家庭收入、住房面积标准和住房价格等因素,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十)调整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扶持政策,控制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使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与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促进居民购买住房。
(十一)廉租住房可以从腾空的旧公有住房中调剂解决,也可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廉租住房的租金实行政府定价。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十二)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承租廉租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四、四、继续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
(十三)继续推进公房租金改革。全省公房租金1998年应提到平均每平方米1.3元至1.5元,到1999年再提2个百分点,2000年达到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0%。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加快租金改革步伐。租金改革要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与提高职工工资和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相结合。租金提高后,对家庭确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等,各地可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减、免政策。
(十四)按照《甘肃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发〔1995〕25号)规定,继续稳步出售公有住房。现有公房出售,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取消标准价。成本价要与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相衔接。和上年相比,一般要高出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并适当降低一次付款折扣率和现住户折扣率。
(十五)公有住房出售时要保留足够公有住房供最低收入家庭廉价租赁。校园内不能分割及封闭管理的住房不能出售,教师公寓等周转房不得出售,具体办法按教育部、建设部有关规定执行。其它不宜出售的公有住房,按甘政发〔1995〕25号文件规定执行。
(十六)各地调整公房租金标准和公房出售价格,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
五、五、采取扶持政策,加快建设经济适用住房
(十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模和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应在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并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十八)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要控制经济适用住房设计和建设标准,大力降低征地拆迁费用,理顺城市建设配套资金来源,控制开发建设利润,不收取土地出让金或土地有偿使用费,停止征收商业网点配套费,不再无偿划拨经营性公建设施。
(十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实行招标投标制度,用竞争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要严格限制工程环节的不合理转包,加强对开发建设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监控。
(二十)完善住宅小区的竣工验收制度,推行住房质量保证书制度、住房的设备及部件的质量赔偿制度和质量保险制度,提高住房工程质量。
(二十一)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注意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应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广性能好、价格合理的新材料和住宅部件,逐步建立标准化、集约化、系列化的住宅部件、配件生产供应方式。
(二十二)继续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在单位现有土地上职工集资建房,应纳入城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划,以成本价或微利价向职工出售,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
(二十三)各市、县要成立以组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制订计划并组织实施,推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顺利发展。
六、六、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二十四)鼓励标准价售房部分产权向全部产权过渡。1993年以来,按照国家房改政策,以标准价向职工和居民出售的公有住房,以政策引导和坚持购房者自愿的原则,鼓励购房者按成本价补交一定数额差价款后,由部分产权过渡到全部产权。
(二十五)加快已购公有住房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工作。各级政府要及时协调处理房屋所有权证发放中的有关问题,保证购房者尽快领到房屋所有权证。单位修建并在房改中向职工出售的公有住房,补办单位所有权证时,考虑到历史原因,行政、事业和国有企业单位自建住房免收土地出让金或土地有偿使用费;与开发公司联合修建住房,单位按协议所分住房免收。
(二十六)开展职工住房情况清查。从1998年第四季度起,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成立由房管和监察部门牵头,建设、财政、房改等部门参加的住房清查办公室,抽调足够人员,对城镇家庭住房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抽查,建立起个人住房档案。清查从每一个职工家庭有多少住房和每个单位的住房租、售给哪个职工两个方式进行。不进行清查,不建立个人住房档案的地方,不允许开放已购公有住房交易市场。为了搞好清查工作,顺利推进房改,凡多处占房,合计面积已超过本人住房控制标准上限的,其它住房应全部退出。在1998年12月31日前向单位主动报告。1999年3月31日前退出的,不追究责任;超过期限不报告、不退出的,要严肃查处。
(二十七)做好已购公有住房进入市场交易试点工作。在已购公有住房交易市场没有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各地选择县(市、区)进行试点,应按照《甘肃省房改房进入市场试点暂行办法》规定,报经省房改领导小组批准后,即可实施。各地要加强对试点县(市、区)的调查、总结和指导,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省直副厅、地区(州、市)副处、县(市、区)正科级以上行政、事业在职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公司)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董事长、经理、厂长、党委书记)购买的公有住房,在当地交易市场开放两年内,未经批准不允许上市交易和出租。
七、七、发展住房金融,积极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
(二十八)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范围,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均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取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限制,适当放宽个人住房贷款的贷款期限。
(二十九)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内,优先发放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
(三十)完善住房产权抵押登记制度,发展住房贷款保险,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
(三十一)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向,主要用于职工个人购买、建造、大修理自住住房贷款。
(三十二)发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住房贷款业务。住房资金管理机构和商业银行要简化手续,减少审批层次,提高服务效率。
八、八、加强住房物业管理,促进住房管理社会化
(三十三)加快改革现行的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实施办法。(三十四)加强住房售后的维修管理,建立住房共用部位、公共设施的专项维修资金。公房出售收入按照有关规定应留足维修资金,并健全业主对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机制。
(三十五)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管理服务收费,通过多种渠道解决管理经费的来源,减轻住户负担。物业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
九、九、加强领导,保证住房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三十六)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缜密组织,落到实处。各市、县要根据国务院《通知》和本实施方案,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实施办法,地级市和地区行署、州政府所在市、县实施办法报省人民政府,其它市、县实施办法报行署,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十七)要强化政府对住房制度改革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房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保证房改健康有序向前推进。凡涉及房改的政策调整,都要经过政府审议,未经批准,各部门不能自行发文。涉及售房政策等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省房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十八)加强住房制度改革的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城镇居民树立住房新观念,提高对房改的理解和支持程度,积极参与房改,把住房制度改革稳步向前推进。
(三十九)严肃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务院《通知》和本实施方案规定,继续实行无偿实物分配住房,低价出售公有住房,变相增加住房补贴,用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超标准出售、购买公有住房,公房私租牟取暴利等行为,各级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
(四十)各级人民政府、房改部门和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以及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对住房公积金和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的缴交、归集、使用和管理,不得挪用。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督。
(四十一)本实施方案由省房改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四十二)本实施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凡与本实施方案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实施方案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模版]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马秘[2010]4 号)
发布时间:2010-5-26 15:26:31 浏览次数:341 次
中共马鞍山市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马秘[2010]4 号)
当涂县、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 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 号)和《中共马鞍山市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马发〔2010〕2 号),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分解目标任务
提出我市实施《示范区规划》主要指标及到2015 年预测数,分解下达到当涂县、各区、各开发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3 月底前完成。)
二、编制完善相关规划和专项方案
1、结合《示范区规划》,编制我市“6653”现代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推进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六大新兴产业、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和三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单位配合,6 月底前完成。)
2、根据《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要求,围绕我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编制“1255”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制定建设方案迅速启动实施。制定并落实扩权强镇的措施。制定继续深化与南京、芜湖加强城市发展的合作措施。(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住建委、秀山新区指挥部、滨江新区指挥部、市推进办、当涂县、雨山区、市发改委,6 月底前完成。)
3、根据《示范区规划》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方案、推进工矿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6 月底前完成。)
4、根据《示范区规划》提出的产业承接发展、产业创新升级、基础设施支撑、土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对我市相关规划进行梳理,编制或修编重点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开放型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10 月底前完成。)
三、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和开发园区扩区升级
1、围绕《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决策部署,统筹规划马鞍山经济开发区、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新区、当涂经济开发区建设,合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抓紧做好马鞍山经济开发区向雨山区银塘镇扩区、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新区开发建设、当涂经济开发区向南延伸具体方案的编制申报工作,上半年全面开工建设基础设施。研究制定2009—2015 年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开发区、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新区、当涂县、雨山区、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4 月底前完成。)
2、继续加大争取力度,尽快将马鞍山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完善花山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支持濮塘休闲度假区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支持雨山区和博望镇申报省级开发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12 月底前完成。)
3、根据省里编制的皖江城市带开发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全市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开发园区发展评价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县区、各开发区,12 月底前完成。)
四、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
1、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制定全年重大招商活动安排方案,精心谋划上海世博会、第五届中博会、第六届徽商大会及省政府拟与国台办合作赴台招商等重大招商活动的准备工作。(责任单位:市招商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2 月底前完成。)
2、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惩措施,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制定招商引资项目评估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商务局,2 月底前完成。)
3、摸排梳理在手的招商引资项目,制定具体工作推进措施和任务分解方案,着力抓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责任单位:市招商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3 月底前完成工作推进措施和任务分解方案的制定并上报市政府。)
五、加紧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
1、围绕《示范区规划》在装备制造业中明确提出的建设马鞍山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工程机械基地、冶金设备产业集群、环保设备产业集群、机床及大型铸锻件产业集群、造船及船用设备产业集群、轨道交通关键部件产业集群,以及规划中普遍支持的产业,抓紧谋划申报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县区、各开发区,3 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2、围绕《示范区规划》在原材料产业中明确提出的加快推进马钢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及深加工基地、马钢集团海外办矿工程、马鞍山慈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及金属制品等我市优势产业,抓紧谋划申报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慈湖经济开发区、当涂县,3 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3、围绕《示范区规划》在轻纺产业中明确提出的建设马鞍山乳制品基地、畜禽肉类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以及造纸印刷和规划中普遍支持的产业,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开发区、当涂县,3 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4、围绕《示范区规划》在高技术产业中明确提出的以马鞍山为重点区域承接发展电子信息、建设马鞍山磁性材料产业集群、马鞍山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以及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各县区和开发区,3 月底前申报一批项目。)
5、围绕《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的依托马鞍山等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安排,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旅游、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等重点产业,抓紧谋划申报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市文化委、市旅游局、市金融办、各县区和开发区,3 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6、围绕《示范区规划》在现代农业中明确提出的建设马鞍山苗木花卉基地,以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示范基地、标准化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大力开发特色水产品,发展旅游休闲渔业,扩大重点地区高效经济林基地规模等,抓紧谋划申报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县区,3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7、围绕《示范区规划》在产业创新升级中明确提出的支持企业承担“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支持设立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抓紧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各开发区,3 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8、围绕《示范区规划》在基础设施支撑中明确提出的建设马鞍山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宁芜铁路扩能、芜申运河、马鞍山太平府航道整治、马鞍山太平府港区综合码头建设,实施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工程、青山河和姑溪河等重要中小河流治理,以及规划中提出的完善外通内畅公路网络、建设内河运输体系、适时建设燃煤火电项目、因地制宜建设光伏及风电等新能源示范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等,抓紧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经信委,4 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9、围绕《示范区规划》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明确提出的实施马鞍山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以及规划中提出的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园区试点、实施重大节能环保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抓紧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大申报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市的争取力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3 月底前完成一批项目申报工作。)
六、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1、财税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增强我市可支配财力;建立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重点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给予以奖代补;用足用好国家支持示范区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税收扶持等具体政策措施等。(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2、金融服务政策。建立协调机制,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对牵动性强的重大转移项目,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对积极为产业转移项目承贷、并达到一定额度的金融机构,政府给予奖励。积极指导和帮助转移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有实力的转移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具体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人行、马鞍山银监分局。)
3、用地保障政策。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示范区建设增加的用地计划指标;创新工业用地计划分配方式,实行差别供地机制,确保成长前景好、投入强度大的转移企业用地;完善土地使用“双向约束”机制,确保企业用地合法合规,促进按时开竣工、按期投产增效;推进土地整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等具体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4、外贸扶持政策。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海关合作;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所购置的进口设备,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享受所得税减免、免征进口环节关税及增值税等政策;对出口企业境外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出国参展、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对加工贸易企业给予政策性优惠贷款等具体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马鞍山海关。)
5、劳动用工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提供招工服务;建立政府扶持与培训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数量、质量直接挂钩机制,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充足、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对引进企业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开展的劳动力培训,采取适当方式予以补助;对转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上述各责任单位要结合《示范区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和省对口部门的衔接,研究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具体办法,于3 月底前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
七、工作要求
1、狠抓任务落实。各县区、开发区和市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工作方案,对实施《示范区规划》进行整体谋划,从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改革,抓住最具带动力、影响力和系统作用的工作和项目,集中力量,实现突破。当前要根据任务分工,把工作推进措施做细、做实,把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发改委要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对实施《示范区规划》情况组织综合或专项督查,并通报督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勇于探索创新。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示范区规划》内容,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对国家和省已明确的扶持政策要抓好贯彻落实,切实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政策;对需要进一步跟踪衔接的,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要结合我市实际,拿出一些突破性、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宽松环境,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建设示范区的新办法、新途径。
3、营造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要抓紧制定贯彻实施《示范区规划》的宣传方案,利用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大力度宣传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优
势;利用市级新闻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加大对《示范区规划》的宣传报道力度。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示范区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示范区规划》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国家和省关于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件:
1、马鞍山市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5 , 年主要目标表
2、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相关规划及专项方案分工表
3、《示范区规划》有关马鞍山表述的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分工表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2010 年2 月9 日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甘政办发〔2021〕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2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着力提升医学教育层次
(一)推动医学院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统筹调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高临床医学、中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协同推进省部共建兰州大学医学院(部),支持争创国家级一流医学类专业,培养高层次“精英”医学人才。支持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争创省级医学类一流专业,重点培养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等基础类人才。推动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加快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转型,提高培养医学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支持高职医学院校和涉医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医学专业,加大护理和康复专业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调整医学教育学历培养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培育和努力争创医学博士点博士授权单位,优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构,扩大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高质量发展本科教育,增量计划倾斜支持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类等急需紧缺专业。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护理类人才供给。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提升在职低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三)拓宽优质生源报考医学院校渠道。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临床医学、中医药专业直博生、本硕博连读比例。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扩大省内医学院校医学一本招生规模,2022年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省内一本招生。(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加快培养医学紧缺人才
(四)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逐年增加培养规模。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发展规划,健全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动态调整承担院校培养规模,以考生户籍所在市州为单位进行定向招生,加大联合培养力度,学生毕业后履行到定向就业服务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的义务。加快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
(五)加快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院校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提高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生招生比例,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与省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建设一批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与实践。(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六)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结合职业需求和专业现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设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医+X”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深化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探索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
(七)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挖掘发挥甘肃中医传统优势,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疾病防治类、道地中药材类等特色学科建设。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大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养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老年护理等应用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三、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八)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教育,发挥医学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深化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将中医药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打造医学线上线下“金课”。支持建设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教学案例资源库,力争入选相关国家资源库。推动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积极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深化学生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编写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加大中医药专业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力度。建设甘肃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培养中医思维,实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进一步完善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构建中医药名师学术传承梯队,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十)推动实施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强化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整体提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开展临床医学、中医、护理、口腔、预防医学、药学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对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对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业务水平测试结果等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连续2年排名全国后5%位次的专业基地予以减招。(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强化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在兰州为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建立医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健全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妥善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加大对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功能,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学基地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成立甘肃省医师培训学院,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师队伍。(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
四、推动医学科研教育协同创新
(十二)建设医学教育高层次创新平台。依托医学教育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优先布局和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鼓励支持医学教育机构与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其他组织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加快建设陇药产业创新研究院。(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
(十三)大力提升医学教育基础研究能力。将生命健康、生物安全、临床诊疗、药物研发等医学科研纳入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省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医学教育机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专设“医学学科组”,优先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科学前沿探索和学科交叉研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
(十四)培育医学创新人才队伍。强化协同育人能力,成立全省医学教育联盟,发挥各院校优势学科和师资团队共同育人力量。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聚焦人口健康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同层次的人员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支持。加大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项目实施力度,择优推荐“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稳定支持培养一批医学领域发展潜力好的中青年科学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药监局)
(十五)协同开展医学科技合作交流。支持选派医学青年科研人员到国际知名高校或国内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技术协同。依托“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支持医学教育机构瞄准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和科学前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医学教育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有关机构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合作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
(十六)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实践活动。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要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活动,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每年至少带4—5名高校毕业年级医学实习生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价、科研项目立项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一般优先使用完成实习指导量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任务量的医务人员。(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
五、着力强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十七)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与临床需求衔接机制,加大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实现新入职临床医生接受规培全覆盖。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对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依法与其签定劳动合同。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管理,对本科学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实现同质化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多层次指导和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制定住院医师培训对象管理规定,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支持健全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
(十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落实好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要求,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鼓励医学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面授+远程”等多种形式开展“送教上门”,切实缓解基层医学人员工学矛盾。取消县级及以下医务人员学分分类限制,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必备内容。加大用人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依法依规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省教育厅)
六、健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保障机制
(十九)强化工作落实和考核评价。强化统筹协调,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显著提高。研究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对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任务落实、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进行综合评价。(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十)健全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根据物价变动水平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支持各医学院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出资的积极性。(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本文转载于甘肃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