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度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楚
1市场需求、供給和均衡价格。理解市场需求、市场供給和均衡价格,运用市场基本理论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之间关系。
2.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解经济人假设、预算约束和消费者均衡,掌握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需求曲线的推导、价格变动的效应,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生活中的消费现象。3.生产和成本理论。理解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企业形成的理论,辨别成本函数的基本形式和短期成本函数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4.市场结构理论。理解市场结构和价格歧视,掌握市场结构和生产者决策理论,辨别不同类型市场结构及其生产者行为。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理解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掌握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基本内容,理解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决定方法。
6.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理解资源配置原理、最优配置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掌握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基本理论,解释市场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辨别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措施。
7.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辨别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理解消费、储蓄、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9.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理解价格总水平、就业和失业、就业弹性系数
10.国际贸易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辨别影咱国际贸易规模和特征的因素,辨别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调控和干预方式。第二部分财政 11.公共物品占财政职能。理解公共物品、财政职能、现代财政制度,掌握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失灵的原因,理解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与主要任务。
12..财政支出。理解我国.财政收支趋势,理解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掌握财政支出的类型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掌握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辨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13.财政收入。理解财政收入、税收、政府集中度和宏观税负,掌握.财政收入的形式及特征和税负转嫁的原理,理解我国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内容,辨别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咱因素。
14.税收制度。掌握税制各要素,理解税收分类的基本方法,辨别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的基本特点,掌握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内容,理解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
15.政府预算。理解政府预算,辨别我国不同机关的政府预算管理职权,掌握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主要内容、金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16.财政管理体制。理解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容,理解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内容。
17.财政政策。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功能与目标、财政政策的工具与类型、财政政策的乘数与时滞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18.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理解货币需求、货币需求量、社会融资规模、通货膨胀,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货币均衡的基本原理。19.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理解中央银行体制下的金融服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掌握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中央银行独立性,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理解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20.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理解金融市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掌握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特点,分新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21.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理解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掌握金融监管的理论和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22.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理解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辨别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掌握汇率决定与变动、国际储备及其管理、国际货币体系、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特点。第四部分统计
23.统计与统计数据。理解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变量和数据,辨别数据和变量的类型,掌握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基本原理,辨别统计数据的来源和各种统计调查方法。24.描述统计。理解数据特征测度,掌握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分布形态的测度指标以及变量间关系的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辨别常用测度数据。25.抽样调查。理解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辨别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掌握常用基本概率抽样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场合,理解估计量的性质,掌握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下均值估计量方差的估计方法和样本量的计算方法,辨别概率抽样中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26.回归分析。理解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掌握最小二乘方的原理和估计方法,跟据估计的回归方程进行回归系数分析,掌握决定系数以及回归模型的检验。27.时间序列分析。辨别时间序列的分类,掌握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新、速度分新、平滑预测方法。第五部分会计
28.会计概论。理解会计的目标,掌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理解会计法规的构成内容。
29.会计循环。理解会计确认的主要内容和确认标准,掌握会计记录的方法、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辨别主要的账务处理程序类型和会计计量,属性类型,掌握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区分会计循环各环节主要会计工作。
30.会计报表。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辨别将不同会计项目按照会计报表编制要求进行填列的方法。
31.会计报表分析。理解会计报表分新的内容,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辨别会计报表分析中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3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理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内容及其核算特点,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特点,辨别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程序,掌握预算结余资金的处理和核算方法、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第六部分法律
33.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理解法律调整机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我国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方式,辨别调整经济的主要法律的种类。
34.物权法律制度。理解物权法的基本内容,掌握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适用规则。
35.合同法律制度。理解合同、要约、承诺,掌握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担保和保金、转让和变更的适用条件。36.公司法律制度。理解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掌握公司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辨别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和公司设立、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的相关规定。37.其他法律制度。理解专利、劳动合同,掌握工业产权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篇: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精选)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中级)
第一部分 经 济 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熟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熟悉资源配置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掌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构成要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掌握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所有制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上述理论的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程度。
考试内容
(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实质和内容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的关系;了解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形式;掌握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和实现形式;熟悉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和集体所有制的特征;掌握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和特征。(二)市场经济和现代产权制度
掌握产权的含义、内容和特征;掌握现代产权制度的含义和特征;掌握产权制度的作用。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加深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
考试内容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特征和内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熟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
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目标;掌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收入分配政策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知识,使考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和政府的收入调控政策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收入分配的过程和收入分配的调控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过程和机制;掌握政府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方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的结构
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性质;掌握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含义和方式。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掌握效率与公平的含义;熟悉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熟悉洛伦茨曲线的形状和基尼系数的含义;掌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的意义和内容。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框架。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战略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增长方式和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考试内容
(一)经济增长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熟悉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熟悉和了解各种经济增长的模型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的含义和内容。(二)经济周期
熟悉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阶段的划分;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相应的政策;了解我国经济波动的实际状况。(三)发展战略和发展观
掌握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内容;掌握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掌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六、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市场失灵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市场机制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理,分析了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通过本章的考试,提高考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
考试内容
(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与资源的最优配置
掌握市场机制的含义和特征;熟悉市场机制运行的机理;掌握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熟悉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二)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掌握市场失灵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外部性的含义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掌握公共物品的含义、特征、类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掌握垄断的含义、类型、原因及其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熟悉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掌握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七、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和政策。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以提高考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水平。
考试内容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
掌握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职能和政府作用的合理界定;掌握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的含义;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矛盾冲突;掌握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类型和手段;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类型和手段;熟悉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综合与协调。
八、对外开放与对外经济关系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知识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熟悉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掌握和熟悉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考生的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水平。(一)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掌握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掌握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熟悉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二)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调控
掌握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掌握影响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因素;熟悉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调控方式和措施。(三)对外经济合作
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利用外资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国际资本技术转让的类型和含义及原因;熟悉国际技术贸易的各种方式;掌握国际技术转让的作用;掌握对外技术交流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和经济效应;熟悉阻碍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因素。(四)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熟悉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第二部分 财 政
一、财 政 职 能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财政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的关系、财政四大职能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我国财政职能的分析认识能力,增强考生对国家财政分配活动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熟悉市场经济的缺陷;熟悉市场与政府的分工;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掌握财政的各项职能的基本含义、范围和发挥职能的手段。
二、税 收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税收基础理论、我国税制结构、国际税收及税法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考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考试内容(一)税收原则
掌握税收原则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主要税收原则的基本思想和贯彻方法。(二)税收负担
掌握税收负担的概念;熟悉宏观税负指标和微观税负指标;掌握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熟悉税与费的区别;掌握费改税的基本思路;掌握税收负担转嫁的含义、方式和条件。(三)税制结构
掌握税制结构的概念;熟悉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税种结构的各种划分及其内容;掌握税收收入结构和税制要素结构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税制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掌握税制结构优化的含义和衡量标准。(四)国际税收
掌握国际税收的概念;掌握国际税收与一般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税收管辖权的含义及其种类;熟悉国际重复征税的形成原因;熟悉税收管辖权交叉重叠的类型;掌握减轻或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主要方法。(五)税法
掌握税法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税收法律关系的含义、要素及特点;掌握违反税法的主要行为的表现;掌握偷税、漏税、欠税、逃税、骗税和抗税的认定依据;熟悉违反税法所应承担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三、国 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国债基础理论和我国国债实物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对国家债务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国家债务政策的理解能力。
考试内容
(一)国债的性质和功能
掌握国债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国债的主要功能及其原理。(二)国债的种类和结构
掌握国债的各种分类;掌握各种债券的特点;掌握国债结构的含义和分类;熟悉不同国债结构的特点。(三)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
熟悉国债发行的一般方法及其特点;掌握我国国债的发行方法;掌握国债流通的含义及我国国债流通的主要方式;掌握国债偿还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熟悉国家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及限制条件。(四)国债负担与规模
掌握国债负担的含义和表现形式;熟悉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掌握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
四、预算管理体制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预算管理体制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强考生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认识,提高考生对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各项措施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内容
掌握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掌握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熟悉我国实行过的三种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三)分税制
掌握分税制的基本含义;掌握现行分税体制下支出划分的范围;掌握收入划分的主要内容;掌握与分税体制配套的主要相关措施的基本内容。
五、财 政 政 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国家财政政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强考生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认识,提高考生对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要性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熟悉财政政策与相关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二)财政政策的目标
掌握财政政策的五大基本目标的内容。(三)财政政策的工具
掌握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五大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原理。(四)财政政策的分类
掌握财政政策的分类方法和各类政策的特点。(五)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了解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熟悉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掌握积极财政政策与一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区别。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一、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的理解,包括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均衡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使其具备分析货币和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货币需求
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定义;熟悉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了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学说的基本思想,掌握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了解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掌握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熟悉其关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的观点。(二)货币供给
掌握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掌握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熟悉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掌握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和信用扩张、存款派生机制;掌握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了解不同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的观点。(三)货币均衡
掌握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掌握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了解货币的内在均衡机制;熟悉物价自然上涨率的经济含义,掌握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的关系。(四)通货膨胀
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熟悉通货膨胀的类型;掌握通货膨胀的原因。
二、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商业银行等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有价证券的定价,金融市场运行等有一定的掌握、熟悉或了解,从而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有更深的认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更好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熟悉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掌握商业银行管理的三大原则,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二)有价证券的定价
熟悉债券收益率计算的方法,熟悉债券定价的方法,熟悉股票定价的方法。(三)金融市场
掌握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熟悉金融市场效率的定义,了解有效市场理论,掌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其子市场,了解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三、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中央银行的产生、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独立性,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目标和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等有一定的掌握、熟悉或了解,从而对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有更深的认识,对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有更好的理解。
考试内容(一)中央银行
掌握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熟悉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过程,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责、业务活动的特征,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熟悉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结算系统,熟悉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的架构,了解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二)货币政策
掌握货币政策的定义,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熟悉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政策含义,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熟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了解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的含义,熟悉各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熟悉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措施。
四、金 融 监 管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理解,包括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体制,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使其具备基本的金融监管知识框架。
考试内容
(一)金融监管理论
掌握金融监管的定义,了解金融监管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意义;掌握金融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观点 ;掌握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熟悉各个理论的基本观点。(二)金融监管体制
掌握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熟悉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掌握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涵,熟悉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典型国家情况 ;熟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掌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三)巴塞尔协议
了解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熟悉巴塞尔协议的性质和作用;掌握1988年巴塞尔报告的主要内容;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了解三大支柱的主要内涵,熟悉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五、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的理解,包括汇率决定与变动,国际收支及其调整,外汇管制与货币可兑换,使其具备分析国际金融活动和政策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汇率决定与变动 熟悉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基本内容,了解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汇率决定与变动的主要因素;掌握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二)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掌握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熟悉国际收支差额分析;掌握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主要内容。(三)外汇管制与货币可兑换
掌握外汇管制的概念,了解外汇管理的演变;掌握货币可兑换的定义、类型,熟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可兑换的规定;掌握人民币可兑换的现状,了解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 统 计
一、统计与统计数据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指标的含义等;熟悉统计数据及其计量尺度,掌握统计数据和变量的分类;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统计数据的误差来源,了解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考试内容(一)统计的含义
掌握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学的含义。(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熟悉统计数据的含义;熟悉统计数据的四种计量尺度。(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掌握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掌握变量的含义及其类型。(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熟悉统计指标的含义;掌握统计指标的分类。(五)统计数据的来源
了解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熟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的含义,掌握不同调查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二手资料”的来源以及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六)统计数据的质量
了解统计数据误差的来源,熟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的含义,了解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二、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数据整理在整个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能够对数值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绘制直方图和直线图;掌握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要求,能够合理运用统计表来显示数据。
考试内容
(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了解频数的含义,熟悉频数分布的含义;掌握比例、百分比和比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分类数据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掌握条形图和圆形图的作用和绘制方法。
掌握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的计算方法。掌握顺序数据频数分布表和累积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了解数据分组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数据分组的方法。了解上限、下限、组距、组中值的含义,掌握组中值的作用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握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能够根据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掌握直方图和直线图的绘制方法,熟悉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三)统计表
了解统计表的作用;掌握统计表的基本结构;掌握统计表的设计要求,能够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统计表。
三、数据特征的测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数据特征测度的意义,了解数据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了解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含义,熟练掌握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考试内容
(一)集中趋势的测度
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了解中位数的含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算术平均数的含义,熟练掌握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算术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场合。熟悉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几何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合。(二)离散程度的测度
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含义,熟悉离散程度在描述数据特征中的作用。了解极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了解标准差和方差的含义,熟练掌握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了解离散系数的含义,熟悉离散系数的作用,掌握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
四、时 间 序 列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时间序列的含义,熟练掌握时间序列中的一些简单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并能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考试内容
(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了解时间序列的含义及构成要素;掌握时间序列的分类。(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了解发展水平的含义。了解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熟练掌握不同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其计算方法。(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了解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含义。熟练掌握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进行速度之间的相互推算。了解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熟练掌握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了解速度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熟悉增长1%绝对值的含义及其用途,掌握增长1%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五、统 计 指 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指数的意义和作用。熟练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指数体系分析的原理。能熟练运用指数体系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指数的概念、分类
了解指数的概念,掌握指数的分类。(二)加权综合指数
了解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掌握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三)指数体系
熟悉总量指数的含义。掌握指数体系中价值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和绝对数量关系。掌握指数体系的分析方法。
六、相关与回归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和关系,熟悉相关关系的含义。掌握相关关系的分析方法,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方法。
考试内容(一)相关关系
熟悉相关关系的含义,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和关系。掌握相关关系的种类。了解相关表和散点图的作用,掌握相关表的编制方法和散点图的绘制方法。熟悉相关系数的含义,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熟悉相关系数的实际意义,能够根据实际数据编制相关表、绘制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并进行分析。
(二)一元线性回归
熟悉回归分析的概念以及与相关分析的区别和关系。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能够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能够根据实际数据求解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五部分 会 计
一、会 计 概 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与考试,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财务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的六大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的一般原则,熟悉财务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会计核算方法、账户的概念及分类、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会计报告的内容及分类,了解会计法规体系的构成,了解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考试内容
(一)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
了解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及两者的主要区别和联系,了解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对象。
(二)财务会计的目标
掌握财务会计的目标,熟悉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三)财务会计的要素
掌握财务会计的六大要素及会计等式,熟悉各要素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征,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掌握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的概念,了解每个基本前提的具体含义。(五)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了解每个原则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六)财务会计循环
熟悉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内涵,熟悉会计确认的概念及确认标准、会计计量的概念及会计计量的五种基础、会计记录的概念及账户的分类、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会计凭证的要素和账簿的要素与分类,了解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类。(七)会计法规体系
了解会计法规体系的构成及每个层次法规所规范的内容。
二、财务会计报告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和考试,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和基本格式,各种会计报表的内容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编制要求,熟悉会计报表附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
考试内容(一)资产负债表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熟悉资产负债表内主要项目的含义。(二)利润表
掌握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利润表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利润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熟悉利润表内各项目的含义。(三)现金流量表
掌握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和内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熟悉现金流量的含义。(四)其他财务会计报告 1.会计报表附表
熟悉会计报表附表的内容,了解利润分配表等其他会计报表附表的概念和作用、利润分配表的基本格式。
2.会计报表附注
掌握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和作用,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3.财务情况说明书
熟悉财务情况说明书的概念和作用,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制要求。
三、财务报表分析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和考试,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方法,掌握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考试内容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依据和资料来源,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步骤,熟悉比率分析法中常用的比率和比较分析法中的指标评价标准。(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掌握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的含义、作用及计算方法,熟悉财务指标变化与财务情况变动的关系。
第六部分 经 济 法
一、合同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在对合同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应用合同法律制度解决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合同法律制度概述
掌握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二)合同的订立 熟悉合同订立的程序;掌握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合同成立的含义;了解格式条款的特别规定和缔约过失责任。
(三)合同的效力
掌握合同效力的含义;熟悉合同的生效要件和时间;掌握无效合同、可变更或撤销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种类及法律后果。(四)合同的履行
熟悉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内容不明确如何处理和合同履行的规则;掌握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和成立要件;掌握合同保全、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的概念和成立要件。
(五)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熟悉合同变更和转让的概念、程序、条件和效力。(六)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熟悉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原因、效力。(七)违约责任
掌握违约责任的概念、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掌握违约责任的各种形式、适用条件和特征;掌握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八)合同的担保
熟悉和掌握合同担保的概念、种类。掌握保证担保的保证人资格、保证方式和保证期间等;掌握可以设立抵押的各种抵押物和抵押物登记。掌握可以质押的各种权利。掌握留置和定金的含义。(九)其他规定
了解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和合同管理。
二、公司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公司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应用公司法律制度解决公司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公司法和公司概述
了解公司法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公司的概念、特征和种类。(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熟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种类、组成、职权及其行使方式;掌握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资格和义务;掌握关于国有独资公司的特殊规定。(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熟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条件和程序;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的种类、组成、职权及其行使方式。
(四)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熟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的条件、程序;掌握股票上市的法律规定。(五)公司债券
了解公司债券的概念;掌握公司债券发行条件和程序。(六)公司财务、会计
了解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掌握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顺序。(七)公司合并、分立
掌握公司合并与分立的概念、种类和程序。(八)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
了解公司破产和解散的概念;熟悉公司解散的情形;掌握公司清算的具体程序。(九)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熟悉并掌握不同主体违反公司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三、证券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证券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应用证券法律知识解决公司运行、参与证券市场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证券和证券法概述
了解证券的概念和种类;了解证券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二)证券市场的主体
熟悉证券市场主体的种类;掌握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参与证券市场的条件;掌握证券公司的人事、风险和业务的管理;了解证券交易场所的种类和功能。(三)证券发行制度
掌握证券发行的概念;熟悉发行股票、债券的条件;了解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四)证券上市
掌握股票、债券上市条件和程序;熟悉股票、债券暂停或者终止上市的条件和程序。(五)证券交易
掌握证券交易的概念;了解证券交易的程序;掌握被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六)上市公司收购
掌握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方式及意义;掌握持股披露规则、强制要约收购、被收购公司股东的公平待遇等法律规定;了解协议收购;掌握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信息披露制度。(七)证券监管制度
了解证券监管制度的意义;掌握政府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了解证券业自律制度的内容。
四、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应用工业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工业产权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业产权概述
掌握工业产权的概念、特征;掌握工业产权法的概念;了解工业产权国际保护的原则。(二)专利法
掌握专利、《专利法》的概念;掌握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基本内容;掌握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掌握专利人的权利和义务;熟悉专利权的期限和终止;了解专利代理的基本规定;掌握专利实施的概念、种类和条件;掌握对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犯罪处理的法律规定。(三)商标法
掌握商标和《商标法》的概念;了解商标的分类;掌握商标禁止条件;了解商标注册的概念、原则和主体;熟悉商标注册条件和核准商标注册的程序;熟悉注册商标的续展、转让和使用许可;掌握解决注册商标争议的法律规定;掌握商标管理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制度。
第三篇: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考试大纲(2013)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考试大纲(2013)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一、社会经济制度
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系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一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二、资市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内容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六、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等。
社会主义经济体斜改革的目标、社会圭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六、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八、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各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含义,我国实行开放型经济的现实意义。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涉外经济管理
我国加强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对涉外经济进行管理的现实意义。
(五)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制定涉外经济发展战略和进行涉外经济管理时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第二部分 财 政
九、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人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十、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与特点,购买性支出与转移
性支出的功能比较。
十一、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分类,包括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经济部门、取得收入依据、取得收入稳定程度、财政收入价值构成、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的主要内容。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三)政府债务收入
十二、税收基本制度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税收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
(二)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内容,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零税率和负税率的基本含义。
税收分类:按课税对象、按计税依据、按税收管理权限、按税负能否转嫁、按征税机关分类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三)流转税类
流转税的主要特点,增值税,消费税。
(四)所得税类
所得税的主要特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五)财产税类
财产税的特点,车船税。
(六)“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
“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
十三、政府预算制度
(一)政府预算职能
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我国政府预算周期
政府预算周期的含义,我国政府预算编制、预算审查和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等环节的主要内容。
(三)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含义,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十四、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本质,货币形态的演变,尤其是现代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的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从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到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的演变过程,我国的货币制度。
(三)货币发行
货币层次,货币供给机制。
十五、信用与金融中介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信用的定义、存在的前提及本质特征,信用的作用,信用的形式,征信的定义和功能。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的定义、主要类型,中央银行、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主要金融机构的定义、职能、区别和联系。
(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基本情况。
十六、金融休系与金融市场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定义,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金融工具与利率
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分类,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利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利率的种类,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利息的本质和作用。
十七、汇率与国际收支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有关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基本知识,包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十四、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本质,货币形态的演变,尤其是现代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的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从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到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的演变过程,我国的货币制度。
货币层次,货币供给机制。
十五、信用与金融中介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信用的定义、存在的前提及本质特征,信用的作用,信用的形式,征信的定义和功能。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的定义、主要类型,中央银行、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主要金融机构的定义、职能、区别和联系。
(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基本情况。
十六、金融休系与金融市场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定义,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金融工具与利率
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分类,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利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利率的种类,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利息的本质和作用。
十七、汇率与国际收支
(一)外汇与汇率
外汇的概念和分类,国际货币的概念与条件,汇率的定义,汇率的标价方法和报价方法,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
(二)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调节。
第四部分统 计
十八、统计与统计数据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的含义。
(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
(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的分类。
十九、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种类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统计调查的种类。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场合,抽样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抽样方法简介。
(三)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登记法、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和试验设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应用,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来源以及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
(四)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的误差、误差的来源,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的含义、区别,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及检查。
二十、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频数与频数分布的含义,比例、百分比和比率的计算方法,分类数据频数分布表的编 制方法,条形图的作用、特点和绘制方法,圆形图的作用、特点和绘制方法。
适用于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的计算方法,顺序数据累积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数据的分组的含义和作用,数据分组的方法,上限、下限、组距、组中值的含义,组中值的作用和计算方法,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根据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直方图和条形图的区别。
(三)统计表
统计表的作用,统计表的基本构成,统计表的设计要求,能够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统计表。
二十一、数据特征的测度
(一)集中趋势的测度
众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中位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算术平均数的含义、特点、应用范围,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重要地位,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数的含义,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
(二)离散程度的测度
数据离散程度的含义,测度数据离散程度在描述数据特征中的作用,极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标准差和方差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离散系数的含义、作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
第五部分 会 计
二十二、会计基本概念
(一)会计概述
会计的概念及其特征,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二)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概念及具体含义。
(三)会计基础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的概念及具体含义。二
十三、会计核算
(一)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会计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分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二)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会计等式的含义,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特点,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会计分录的概念及其作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三)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
(四)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的分类,会计账簿的登记规则,对账的方法。
(五)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的意义,财产清查的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二十四、财务会计报告
(一)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及分类。
(二)会计报表
三种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和反映内容。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第六部分 法 律
二十五、法的一般原理
(一)法的概念、本质和基本特征
法的概念,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和分类
法律规则逻辑构成的内容,法律规则的分类。
(三)法的制定和法律解释
法的制定的概念,我国的立法程序,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法律解释的概念和分类。
(四)法的功能和效力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体现,法的效力类型,法的溯及力的概念。
二十六、中国的法律体系
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刑法等部门法的主要内容和法律地位。
二十七、行政法基础知识
(一)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二)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的法律特征。
(三)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立法的概念和主体,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特点,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种类,行政强制的概念和种类。
(四)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
(五)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赔偿的范围。
(一)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与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
(二)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的种类,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内容,监护的设定?监护人的职责,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条件,法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合伙的法律特征。
(三)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类型。
(四)代理
代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代理的种类,无权代理和滥用代理权的种类,代理的终止原因。
(五)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民事权利的分类,民事义务的概念和分类,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六)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二十九、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一)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主管与管辖,第一审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执行程序。
(二)行政诉讼法基础知识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三)仲裁法基础知识
仲裁法的一般原则,仲裁协议的概念和生效要件,仲裁协议的无效及其确定,仲裁的申请和受理条件及程序,仲裁庭组成的方式,仲裁开庭程序和仲裁裁决的效力,法院对仲裁的协助与监
第四篇:2013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目录
第1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市场需求(2)市场供给(3)均衡价格(4)弹性 第10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监管理论
(1)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4)金融监管体制(5)国际金融监管协(2)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3)公共选择调与政府失灵
二十、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息质量要求(7)会计法规
二十八、会计循环
(1)会计确认(2)会计计量(3)会计记录(4)会计报告(5)主要会计报表第2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1)无差异曲线(2)预算约束(3)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第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2)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3)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第4章、市场结构理论
(1)市场结构的类型(2)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3)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4)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第5章、市场失灵和政的干预
(1)市场失灵的含义(2)市场失灵的原因
(3)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第6章、国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国民收入核算(2)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3)消费、蓄和投资(4)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7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
论
(1)经济增长(2)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3)经济发展
第8章、价格总水平就业、失业
(1)价格总水平(2)就业和失业。(3)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关
第9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贸易(2)国际资本流动
第二部分 财政
十一、财政支出(1)财政支出及其分类(2)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3)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4)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十二、财政收入(1)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2)税收(3)税负转嫁(4)国债
十三、政府预算(1)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2)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3)我国政府预算体系(4)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十四、财政管理体制(1)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十五、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2)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3)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十六、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1)货币需求(2)货币供给(3)货币均衡(4)通货膨胀
十七、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中央银行(2)货币政策
十八、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1)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2)金融市场
十九、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金融风险(2)金融危机(3)金融(1)汇率制度(2)国际储备(3)国际货币体系 第四部分 统计二
十一、统计与统计数据(1)统计的含义(2)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3)统计数据的类型(4)统计指标及其类型二
十二、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2)统计调查的方式
(3)统计数据搜集方法(4)统计数据的质量二
十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2)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统计表 二
十四、数据特征的测度(1)集中趋势的测度(2)离散程度的二
十五、时间序列(1)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2)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3)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二十六 统计指数(1)指数的概念和分类(2)加权综合指灵敏(3)指数体系(4)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第五部分 会计二
十七、会计概念(1)会计基本概念(2)会计目标(3)会计要素(4)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5)会计基本前提(6)会计信二
十九、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2)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3)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三
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和核算特点(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第六部分 法律
三
十一、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1)调整经济的法律
(2)经济法基础知识三
十二、物权法律制度(1)物权概述(2)所有权
(3)用益物权(4)担保物权三
十三、合同法律制度(1)合同概述(2)合同的效力(3)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
(4)合同的担保和保全(5)合的转让、变更和解除(6)违约责任三
十四、公司法律制度(1)公司法和公司概述
(2)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组织机构及其股权转让
(3)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4)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三
十五、其他法律制度
(1)工业产权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4)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5)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第五篇:2009年版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一、出版概论
内容包括:“出版”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知识;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出版物的要素、种类;出版物的特殊性;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和结构组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级别、任职资格以及相应的职责;关于出版学及其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2.掌握出版活动和社会的关系。
3.掌握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4.掌握出版物的要素和根据总体特征划分的出版物种类。5.掌握出版物的特殊性。
6.了解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7.掌握关于出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知识。8.了解我国出版业的住持、特点、及结构组成。
9.熟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和技术职务级别。
10.掌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以及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11.了解出版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学科内容。
12.了解出版学的相关学科以及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概况。
(二)考试内容
1.“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2.出版活动和社会的关系。
3.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4.出版物的要素和种类和特殊性。5.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6.出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7.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组成。
8.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技术职务级别、职业资格要求和主要职责。9.出版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相关学科。10.出版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二、编辑概论
内容包括:关于编辑与编辑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编辑人员基本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要求;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应该做好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关于编辑学及其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编辑”的概念和关于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的知识。2.掌握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编辑工作的特点。3.了解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4.掌握对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要求。5.熟悉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
6.掌握关于编辑应该做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的知识。7.了解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8.了解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二)考试内容 1.“编辑”的概念和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2.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编辑工作的特点、基本功能。3.对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要求。
4.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以及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5.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三、出版历史知识
内容包括: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古代的图书贸易;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近现代出版机构;近现代出版活动;近现代出版物。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2.了解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3.熟悉我国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4.了解古代的图书贸易。
5.了解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6.了解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7.掌握我国近现代出版机构种类。
8.熟悉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及其活动。9.熟悉我国近现代的出版活动。
10.掌握我国近现代出版物发展概况。
(二)考试内容
1.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2.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3.我国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4.古代的图书贸易。
5.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6.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7.我国近现代出版机构种类。
8.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及其活动。9.我国近现代的出版活动与出版物发展概况。
四、出版行政管理
内容包括:出版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国家对出版单位以及出版单位业务活动的管理;国家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的管理;国家对出版物市场的管理;国家对出版活动的保障及有关的奖惩措施。
(一)基本要求
1.熟悉出版行政管理的概念。
2.了解实施出版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种类。
3.了解国这对出版单位的设立以及变更登记事项和注销的管理规定。4.了解出版单位年检登记制度和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制度。5.掌握关于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知识。6.熟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种机制。
7.掌握图书的质量标准。
8.掌握关于图书质量检查方式以及相应奖惩措施的知识。9.熟悉出版计划备案制度和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10.掌握关于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的知识。
11.掌握国家关于书号、刊号与版号管理的规定。12.掌握国家关于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管理的规定。13.掌握国家关于出版物市场管理的规定。14.熟悉国家保障出版活动的措施。
15.熟悉国家有关出版活动的奖惩措施内容。
(二)考试内容
1.出版行政管理的概念。
2.实施出版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
3.国家对出版单位的设立以及变更登记事项和注销的管理规定。
4.出版单位年检登记制度、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5.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种机制。
6.图书的质量标准以及图书质量检查方式与相应奖惩措施。
7.出版计划备案制度、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8.国家关于书号、刊号与版号管理的规定。9.国家关于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管理的规定。10.国家关于出版物市场管理的规定。
11.国家保障出版活动的措施和有关出版活动的奖惩措施。
五、出版社经营管理
内容包括: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出版社计划管理;出版社财务管理常识与出版社的纳税管理;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常识。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含义。2.熟悉出版社经营的目标和决策。3.了解出版社管理的职能和种类。
4.熟悉出版社目标管理、岗位责任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5.了解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6.熟悉出版社的计划管理。
7.了解出版社财务管理的目标、中心任务和内容。8.掌握关于出版社纳税管理的知识。
9.掌握关于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的知识。
10.掌握关于心服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的知识。
11.掌握关于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的知识。
12.熟悉关于出版社岗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和分配激励机制的知识。13.了解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4.了解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考试内容
1.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含义。2.出版社经营的目标和决策。3.出版社管理的职能和种类。
4.出版社目标管理、岗位责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5.出版社的计划管理。
6.出版社财务管理的目标、中心任务和内容。7.出版社的纳税管理。
8.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
9.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10.出版社的岗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和分配激励机制。
11.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以及其建设的阶段和应注意的问题。
六、出版物市场
内容包括:出版物市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出版物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与市场竞争;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出版物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出版物市场营销策略。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出版物市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熟悉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特征。3.掌握关于出版物市场竞争的知识。
4.掌握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5.熟悉出版物市场细分的概念和作用。6.掌握出版物市场细分的程序。
7.了解出版物个人市场与集体市场的特征。
8.掌握关于目标市场的选择和进入策略的知识。9.掌握市场调查的内容和程序。
10.了解市场预测的内容和预测方法。11.掌握市场营销的策略。
(二)考试内容
1.出版物市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特征。3.出版物市场竞争。
4.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5.出版物市场细分的概念、作用和程序。6.出版物个人市场与集体市场的特征。7.目标市场的选择和进入策略。8.市场调查的内容和程序。9.市场预测的内容和方法。10.市场营销策略。
七、著作权知识
内容包括:著作权与著作权法;著作权的主体和客体;著作权的内容;著作权的归属与保护期;著作权限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著作权的侵权与法律保护;出版单位与著作权。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关于著作权的权利范围的知识。2.了解著作权的特征。
3.了解关于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依据、立法原则和主要法律法规。4.了解关于国际著作权条约的知识。5.掌握关于著作权的主体的知识。6.了解作品的特征。
7.掌握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予以保护的原则和所保护的作品种类。8.熟悉我国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作品种类。9.熟悉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范围。10.掌握关于著作权的内容的知识。
11.掌握关于著作权的归属与保护期的知识。12.熟悉著作权限制的概念和著作权限制的范围。13.掌握属于著作权限制的作品使用方式。14.掌握关于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的知识。15.了解著作权侵权的类型。
16.掌握关于著作权侵权的具体行为及其行为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知识。17.熟悉著作权纠纷的种类、处理方法和诉讼时效。
18.了解诉前临时措施。
19.掌握关于出版单位应该尊重作者权利的知识。
20.掌握关于依法保护出版单位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知识。
(二)考试内容
1.著作权的特征和权利范围。
2.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依据、立法原则和主要法律法规。3.国际著作权条约的基本情况。4.著作权的主体。5.作品的特征。
6.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予以保护的原则和所保护的作品种类。7.我国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作品种类。8.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范围。9.著作权的内容、归属与保护期。10.著作权的限制。
11.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12.著作权侵权的类型、具体行为及其行为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13.著作权纠纷的种类、处理方法、诉讼时效以及诉前临时措施。14.出版单位对作者权利的尊重。
15.出版单位依法享有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八、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宪法、刑法、民法、著作权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广告法等法律中与出版工作直接相关的主要内容;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出版工作的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发布的关于出版工作的部门规章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依法治国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
2.熟悉我国宪法中有关出版的条款。3.了解违法与犯罪的概念;熟悉我国刑法中对涉及出版的犯罪活动所定的主要罪名及处罚规定。
4.了解民法的含义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主要权利。
5.了解《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其他各项与著作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6.熟悉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掌握其中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规定;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
7.熟悉我国广告法中与出版有关的规定。8.掌握《出版管理条例》的内容。9.掌握《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内容。
10.熟悉《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音像制品复制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11.了解《印刷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关于出版物印刷的规定。
12.掌握《宗教事务条例》中关于出版物禁载内容的规定。13.掌握《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办法(试行)》的基本内容。
14.熟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关于图书编辑出版的责任机制的规定。
15.掌握《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内容;了解《关于委托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代行部分报刊审批权限的通知》的基本内容。
16.掌握《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基本内容。17.掌握关于重大选题备案的规定。
18.掌握《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的基本内容。
19.了解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主要措施以及对淫秽、色情出版物的认定标准。20.了解与出版有关的保密规定的主要条款。
21.掌握《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的基本内容。22.掌握有关书号、刊号、版号的规范要求与管理规定。23.熟悉有关出版行业岗位培训的规定;掌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及职业资格管理的规定。
(二)考试内容
1.法律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依法治国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
2.我国宪法中有关出版的条款。
3.违法与犯罪的概念;我国刑法中对涉及出版的犯罪活动所定的主要罪名及处罚规定。4.民法的含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主要权利。
5.我国与著作权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6.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规定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
7.我国广告法中与出版有关的规定。8.《出版管理条例》的内容。
9.《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内容;《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和《音像制品复制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10.《印刷业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11.《宗教事务条例》中关于出版物禁载内容的规定。12.《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办法(试行)》的基本内容。
13.《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内容;《关于委托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代行部分报刊审批权限的通知》的基本内容。
14.《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的基本内容。15.关于重大选题备案的规定。
16.《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的基本内容。
17.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主要措施以及对淫秽、色情出版物的认定标准。18.与出版有关的保密规定的主要条款。19.《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的基本内容。20.有关书号、刊号、版号的规范要求与管理规定。
21.有关出版行业岗位培训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及职业资格管理的规定。
九、时事政治
内容包括:上一8月至考试当年8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一)基本要求
熟悉上一8月至考试当年8月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及其意义。
(二)考试内容
上一8月至考试当年8月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