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模版)

时间:2019-05-13 19:4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模版)》。

第一篇: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模版)

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

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其关健是改革双重领导体制,核心是强化监督职能,目的是确保工作成效。当前,县级统一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需要我们加大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力度,不断促进统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以后,派驻干部在切实转变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同时,如何加强搞好纪检监察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的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一、派驻机构工作现状

开鲁县辖12个镇(场),镇(场)纪委12个,县直部门纪检组18个,专职纪检监察干部54人,科级40人,平均年龄39岁。目前,还一直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派驻机构由纪委、监察局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人员编制、工资、后勤保障都在驻在部门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看,客观地说对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独立的在驻在单位有效地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充分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及与县纪委监察局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关系没有理顺。首先,在现行的领导体制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际上主要对驻在单位党组负责,形同单位的一个内设机构,不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派驻机构在人事任免、办公经费、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对所派驻单位还有较强的依赖性,甚至派驻机构工作人员与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政治、经济、人身依附关系。提拔要靠驻在单位一把手推荐,考核或民意测验要靠驻在单位或单位干部划票,这种现实状况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难以独立地行使职权,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愿监督的现象。其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陷入具体的派驻单位日常性工作,形同派驻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样,因而,与派驻单位的关系实质发生了变化。第三是权益保障问题。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工资、福利、办公经费等由驻在单位负责。因此,驻在单位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权益有一定的掌控权和话语权,从而影响监督效果。

二是职能定位不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有待明确。在工作中,难以超脱驻在单位中心工作之外,不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派驻机构被驻在单位当作其班子成员,各派驻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兼职”的问题,致使派驻机构常常“种了别人的自留地,荒着自己的责任田”,影响了派驻机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个别派驻机构干部本身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紧紧围绕驻在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意识不强,无所作为,没有威信,不被重视。加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人员编制、福利待遇在驻在单位,尤其考察测评都是驻在单位进行,很大程度有受驻在单位影响,县纪委、监察局的业务考核真正对其职务变动起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开展本职工作存在不敢、不能、不会的现象,这方面体现在案件查办工作中尤为明显。

三是监督措施不力。在履行监督职责中,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具体参与哪些工作、重点监督那些环节,用什么监督标准、以什么形式、方法来监督等等都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导致实际工作中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不便开展监督和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县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办案工作薄弱。由于受体制或个人因素影响,有的多年都没有办过一件案件。二是监督检查工作薄弱。从我县纪委近几年查处的公车违规、私设小金库等案件看,竟发生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驻在单位,这就很能说明其监督检查工作还不到位。三是源头治理措施和建议薄弱。大多是按照县纪委、监察局的统一部署去做,但创造性的与驻在单位党组研究、部署制订本部门、本系统的源头防腐机制制度不多,向县纪委监察局提出有关建议意见更是很少。

四是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近几年我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很多是光杆司令,而且变动较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纪检监察业务不熟等问题。纪检监察干部整体存在知识面不够宽,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办案方面新手多,办案能手少。其次,系统培训少,培训渠道单一。目前,纪检监察干部本身不是专业出身,纪检监察干部培训渠道相对狭窄。在实际工作中,纪检监察干部存在“上岗前没有专门培训、在岗时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现象,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更新和补充,由于知识面窄,导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落实举措等缺乏创意、不能有效实施、难以适应形势要求,制约着纪检监察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对派驻机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领导重视是关键。改革方案的制定,机构的设置,干部的进出安排使用以及后勤保障的确定和落实,都离不开市县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改革中还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难点,只要市县领导重视,没解决不的问题,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2、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重要。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如何调动各派驻机构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更重要的是改革完成后,在新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开展工作,是检验统一管理改革成败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改革的全过程中,调动人的积极性最为重要的,要顺利实现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体制的改革,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十分必要。因此改革中应特别注意体现:一是政治上的充分信任。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表明,一个人得到领导和组织的信任,就会干劲倍增,反之就可能消极怠工。应该负责任的对待每一个干部,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倾听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求,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要对他们职级进行合理安排,并在现有派出机构干部中,按照干部任用的标准,能提拔的尽量提拔,该重用的大胆重用。让他们感到统一管理后不但没有失落感,而是一种更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工作上的放手使用。在全县纪委监察工作的整体布局中,要同所有纪检监察机关干部一道,定职责、定目标、定任务;工作同安排、同布置、同考核。让他们在执规执纪、履行监督职能、查办违纪违规案件中长知识、长本领、长才干,实现新的更大的自身价值;三是后勤保障上的关心支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亘古不变。2009年,中纪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除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外,特别对经费保障、装备设施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做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政策规定。这充分说明中央领导、中纪委领导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县级以下纪检监察干部的关心爱护。

3、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是前提。制定改革方案,应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既借鉴外地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又不完全照搬照抄;既能发挥新体制的优势,又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从我县的情况看,派驻机构人员40岁以上的占60%,为绝大多数,这应该是我县的特殊性,他们的进退去留是主要矛盾。解决好了,是对纪检监察工作地位的肯定,更对以后纪检监察系统干部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的推进改革,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

4、提高自身素质很迫切。统一管理后,派驻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重心、工作内容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统一管理前,派驻人员是驻在单位的领导成员,以做好本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为主,纪检监察业务工作仅为一方面内容。统一管理后,纪检监察工作就成了主要的业务工作。又如,从监督执纪的范围和对象上来看,统一管理前仅对所驻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监督,统一管理后负责的是一个片区监督检查,范围扩大了,对象增多了。这些都对派驻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素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做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二是尽快提高政策法规水平。熟悉党纪条规是行使监督职能,反腐倡廉的基础,要做到政策理论水平高、党纪条规熟,运用自如,工作中方能游刃有余。三是尽快掌握查办案的方法和技巧。要注重在实践中虚心学习、积极探索查办案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查办案件的质量和本领,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再立新功。

第二篇: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分析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由于纪检监察双重领导体制严重制约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监督成效,200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着手推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改革。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造出“点派驻”、“片派驻”和“点面结合”等三种统一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内容特点、体制优劣、实际功效和适用条件,异彩纷呈,不同程度地克服了旧体制的弊端。其中,“点面结合”模式出现最晚,但它既保留了“点派驻”管理模式的长处,又吸纳了“片派驻”管理模式的优点,有可能成为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模式;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制创新,加强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展开,并向纵深发展,它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体制创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大原则下,各地情况不同,统一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因而展现的监督效果也不同。本文试图在分析改革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对统一管理的实践模式进行比较,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效能强弱及其发展趋势。

一、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背景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是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到党和国家机关的纪检组、监察局(室),由原来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和驻在部门党政机关双重领导,改为由纪检监察机关统一管理。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直接背景是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双重领导体制存在弊端。1979年3月纪委重建时,各级纪委只受同级党委领导,是党委的内设机构,没有独立地位,更没有自己的派驻组织。1980年2月,中共中央根据“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纪委同志提议”,决定省以下各级纪委,由受同级党委领导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①1982年9月,各级地方纪委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载入十二大党章,纪委在名义上取得相对独立地位和设立派驻机构的资格。十二大党章规定:中央纪委可以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或检查员。1983年3月,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健全党的纪律检查系统,加强纪检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指出“中央纪委派驻各部门的纪律检查组和纪律检查员,在中央纪委直接领导和驻在部门党组指导下进行工作”②,从此确立了派驻机构双重管理模式。1993年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式合署办公,派驻机构及其双重领导体制由党的纪检部门延伸到行政监察部门,业务上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双重领导体制为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纪检监察

第三篇:派驻纪检机构

公务用车治理、公务接待、公务卡使用、财务基础工作、乱发钱物、专项资金管理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现代农业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检查和粮食直补、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检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关于派驻机构与巡视“全覆盖” 的意见建议

由纪检监察机关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是党中央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04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统管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派驻机构与巡视“全覆盖”这一提法重申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除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已经由权力反腐败转向制度反腐败,一系列新的可行的制度应用于实践。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纪委对派驻纪检组实行统一管理。派驻纪检组按照有关规定对驻在部门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党的地方和部门纪委、党组纪检组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

(一)对所在委员会及其派驻机构、派出的巡视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

(二)对所在委员会常委、委员和派驻机构、派出的巡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监督;

(三)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委员和基层纪委委员,对本条第(一)、(二)项所列纪检机关(机构)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和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纪委常委会、同级党委提出或反映,对所在委员会委员、常委的意见还可以向上一级党委和纪委反映;

(四)中央纪委委员对中央纪委常委的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中央纪委常委会或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反映。

对委员署真实姓名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机构或人员应当及时转达,不得扣压;有关党组织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并以适当方式答复。

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出)机构工作有关规定,完善纪检监察干部任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联系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提高监督实效。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是监督各部门反腐倡廉的主力军。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也就是实现派驻的“全覆盖”。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过勇表示,派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反腐败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中央对派驻纪检机构的要求看,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寻找更准确的职能定位、更优化的工作机制应当是改革的重点。

“当前,派驻机构普遍存在干部使用权限不明、办案力量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派驻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一位中央纪委驻国务院某部门纪检组长说。

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意在解决派驻机构的后顾之忧,包括纪检组长在党组中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派驻机构工作经费在驻在部门预算中单列等。

过去一年,10个中央巡视组分两轮对20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开展巡视,其中第一轮巡视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比过去增加5倍,多名高官因此落马。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指出,“改革后的巡视制度呈现出全新面貌,监督非常认真,不是走过场,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透明度比较高,所有巡视的地点、对象、巡视组组长以及最后的巡视结果,都向社会公开,因此能够更全面地发现问题,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

“此次报告提出,巡视工作要扩大范围、加强力量、加快节奏,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所有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要适用巡视制度,目的就是让这项好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马怀德说。

对于报告中提出的“探索专项巡视”,浙江省纪委副书记杨晓光提出了看法。他认为,巡视工作面广量大,必须突出重点,不能“撒胡椒面”,要根据党风廉政工作日常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集中、情况复杂的地方和单位开展重点巡视或专项巡视,这样才能做到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高波则表示,专项巡视既可以针对某个地方或单位,也可以针对某个具体案件或具体工作,比如可以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落实情况等开展专项巡视。

三、我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由于我区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目前,各派驻纪检组长的行政编制在区纪委监察局,实施监督和查办案件工作直接受区纪委监察局领导,承担纪委交给的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但其又是驻在部门的党组织成员,受驻在部门党组织领导,协助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少派驻干部还承担了驻在部门的党群工作、老干部工作、信访工作等等,容易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遇到情况向驻在部门汇报多,主动向上级纪检组织汇报少,造成其与驻在单位的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是职能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清晰。因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处在双重领导体制之下,一些派驻干部对准确把握职能定位认识不足,出现了新的矛盾。在工作中,一些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主体的责任,扮演了组织开展廉政教育活动、主持制订有关制度等牵头者而不是监督检查者的角色,造成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自己说给自己听、自己做给自己看的现象。同时,派驻机构如果主动不参与驻在单位的中心工作,就会游离于驻在单位之外,很难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工作;如果过多地参与驻在单位的业务工作,又会出现“运动员”和“裁判员”一人兼任的现象。

三是监督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承担着教育、保护、监督、惩处等多项职能,其主要职能是监督,但有的派驻干部监督意识不强,相对更加重视教育,而忽视了监督和惩处;有的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权力运行情况分析不够,对应当凭什么标准、以什么形式、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监督制约的研究不够;有的驻在部门制度不够健全,涵盖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的监督监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存在,使派驻机构难以实行真正有效地监督。

四、进一步深化派驻纪检监察统一管理工作的对策

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行、三年全面覆盖”的整体思路,根据区内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不断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派驻机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促进反腐倡廉工作,逐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派驻工作经验。

(一)进一步拓宽派驻工作领域。

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参照市纪委办法、充分借鉴外地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拓宽派驻工作领域,积极、稳妥、全面地推行派驻工作。一是全面覆盖区级机关各部门。我区现有设纪检组织的区级机关部门48个(不含10个垂直管理部门),另有不设纪检组织的各类部门20个(不含合署办公的机构以及临时性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三年全面覆盖”的要求,在区级机关部门推进派驻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按照稳步推进的思路,继续扩大试点范围,选取经济开发区、财政局、教育局等6至8个重要监督监管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也可按照全面覆盖的思路,将派驻纪检组与派驻纪工委相结合,对一些下属单位、人员编制较多的部门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对其余部门按照工作职能的特点进行整合,设立派驻纪工委,统一管理各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二是积极推进组团派驻工作。余杭组团承担着编制规划、统筹经济发展、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项目的建设协调等职能,需要相应的纪检监察机构加强监督。可建立派驻余杭组团纪工委、监察室,设正处级纪工委书记1人,副处级监察室主任1人,负责组织协调日常纪检监察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派驻余杭组团纪检机构同时联系西溪湿地管委会。其余组团可结合体制改革的契机,逐步建立派驻机构。三是继续加强国有企业派驻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延续试点阶段向城建集团等国有企业派驻纪检组的做法,利用国有企业重组、改革的契机,继续向新成立的交通集团和旅游集团派驻纪检组织,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管。目前,派驻交通集团纪检组已配备到位。四是探索开展重大项目临时派驻制度。针对近年来我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较多的实际情况,探索设立派驻纪检组或派出纪检监察专员,对一些周期长、资金大的工程项目加强监督,确保实现干部优秀、工程优质的目标。

(二)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

针对试点阶段发现的问题,要进一步理清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区纪委监察局之间的关系,明确派驻机构的职能定位。对驻在部门党组织的反腐倡廉建设责任主体地位进行再明确。驻在部门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班子依然是本部门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把反腐倡廉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做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对派驻纪检监察组织的“角色意识”进行再强化。推广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后,各派驻机构要牢固树立统一管理的观念,增强“派驻意识”。在履行监督职责、开展案件查办等工作上,直接接受区纪委监察局的领导,重要情况、重要问题直接向区纪委、监察局请示、报告。要协助、配合驻在部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大胆参与、全面监督,而不是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对组团派驻机构与镇乡(街道)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的关系进行再确认。推行组团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省内、甚至全国也没有相应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要把握稳妥、有序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组团派驻机构与镇乡(街道)纪检监察组织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组团派驻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在信访调查、案件查办方面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镇乡(街道)纪检监察组织依然受本地党(工)委领导,在业务方面接受组团派驻机构的指导。

(三)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

推广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后,要进一步强化派驻纪检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要突出监督重点,针对工程建设、行政审批、农村“三资”管理等方面,创新监督形式,加大监督力度,有效解决以往“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要明确监督作为首要职责。派驻机构有多项工作职责,要在统筹兼顾各项职责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将监督作为首要职责,派驻机构要始终围绕加强监督检查、增强监督实效来开展各项工作,区纪委监察局和驻在部门要为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职责创造条件。要调动一切监督资源。派驻机构要充分调动一切可用的监督资源,尤其要调动驻在部门内部的监督资源。要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强与驻在部门内设的财政、审计和督察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建立监督报告直报制度。各派驻机构除重大、紧急情况随时汇报外,每半年还要将监督检查情况写出专题报告,直接报送区纪委监察局。对报告中形成案件线索的重要问题,区纪委监察局将直接立案查办。

(四)进一步加强派驻机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派驻机构队伍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要针对统一管理后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派驻机构管理办法,为加强派驻机构干部管理提供依据。一是加强派驻机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各级纪委书记(纪检组长)按同级副职配备,并排在同资历的副职前面”的要求,为派驻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保证。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采用公开选拔、面向基层选调等多种方式把政治强、素质好、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工作。要加大交流轮岗力度, 积极向外推荐在派驻机构工作时间长、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积极推动内部交流、轮岗。二是加强派驻干部能力建设。要以考核评价为导向,突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职责情况的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要通过培训、以案代训、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派驻机构干部的业务培训,使其既熟悉纪检监察工作,又掌握驻在部门工作特点和流程,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三是加强派驻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对派驻机构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派驻干部的日常管理。要完善诫勉谈话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办案回避、公务回避等制度,规范纪检监察干部的行为,对不适合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干部,坚决予以调离;对严重违纪违法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保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纯洁。

二、加强统一管理工作的对策

1、健全工作机制,增强管理的规范性。一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联系机制。加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领导和管理,明确一位专职副书记负责联系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协调、帮助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组织建设,明确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职责、内容、程序及方式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统一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协作机制。加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情况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形成整体工作合力,集中解决事关反腐败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努力解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经验不足的状况。三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例会制度和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促进系统意识。四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考核机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对派驻纪检组长进行述职考核,重点考核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完成所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向纪委及时报告请示重要事项、定期报告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等。

2、明确工作职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第一职责是监督。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要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突出监督重点,把驻在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大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监督力度,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凡属驻在单位重大决策,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必须以书面形式及时向县纪委监察局报告。要督促驻在单位把反腐倡廉的要求与其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派驻机构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积极作

用。

3、注重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相关的工作界限和处置分寸,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督、分工与履职、职责与职能三大关系。一方面,要积极为驻在单位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当好参谋助手,围绕本单位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及时拿出建设性意见,进入驻在单位党组的决策;另一方面,强化监督检查,协调推动反腐倡廉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推动和促进驻在单位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要不断探索履行职责的方式方法,尽快适应从“双重管理”到“统一管理”的转换。一是通过参与驻在单位内的重要工作、参加有关会议和活动、开展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履行对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检查的职责。二是根据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开展党内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及时与党组进行沟通。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三是派驻机构要加强主动监督意识,积极主动地向纪委汇报工作,加强和驻在单位党组的联系协调,取得驻在单位党组的支持。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内部工作制度,依法、依纪开展工作,规范工作程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都着重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各省(区、市)在随后召开的地方纪委全会上,对三中全会和三次全会关于加强派驻机构改革,实现派驻全覆盖要求给予了明确和强调,积极探索加强不同层级派驻机构建设的有效途径。这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纪检监察工作规律的重大举措,但在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和切实贯彻落实方面却需要头脑清醒、谨慎务实,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落实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指导思想,围绕改革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的中心任务,以加强派驻机构管理、提高派驻机构履职能力和有利于纪检监察整体工作推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辩证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和中央纪委的精神实质

包括全面落实向党政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现派驻全覆盖在内的一系列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和举措,其精神实质是对现有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当然包涵变化之意,但不是简单的否定和另起炉灶,而是在保留原有正确内容基础上的完善与创新;也不是全盘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我国党情国情民情,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现状和需要。基于以上认识,对派驻机构及其工作的改革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利于中心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整体推进的政治方向,围绕有利于改革派驻机构体制机制、提高派驻机构履职能力的根本任务,以派驻能力全覆盖为原则,以取得实效为唯一检验标准,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允许和鼓励地方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派驻机构管理之路。

二、积极能动贯彻落实中央和中央纪委的精神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是建立在对社会改革发展规律和三十多年改革经验的认识和总结基础上,是建立在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掌握和运用基础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也必须要立足于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和掌握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既坚持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标,又要允许各地各部门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部制宜,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能动地对派驻全覆盖战略部署进行落实执行。在中央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人事编制管理大环境下,机械地落实向党政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既有违辩证唯物主义,也不符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在派驻机构职责定位、机构设置和工作保障等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没有健全完善之前,简单地向党政机关推行派驻机构全覆盖,对于切实解决提高派驻机关履职能力、延伸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问责的触角,并不会有实质性裨益,充其量是一种披着贯彻中央精神的形式主义执行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政绩观。

中央纪委和中央部委办局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工作保障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各省市县基于机构、人员编制控制严格,经费保障紧张等实情,要想与中央同步全面实现派驻机构全覆盖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尤其是市县一级党委和政府更是困难重重。各地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和中央纪委的精神实质,在精神和部署指引下,充分立足本地实情,合理确定贯彻落实的过渡期,不适合全覆盖的,或时机尚不成熟的,可因地制宜地采取监督能力全覆盖的措施,探索实践不派驻、少派驻情况下监督触角的延伸和监督效力的覆盖,如部分省市县近几年探索实施的将派驻机构人员编制收回、另行成立完全隶属纪委监察机关的纪委监察分局的方法;以及充分发挥省市县直机关纪工委作用,和未派驻单位机关党委或机关纪委作用的思路,都在困难面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待时机、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多派驻,直至全派驻。第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要深刻领会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要求,围绕落实“两种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起来,求真务实、探索实践、循序渐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纪检组)要承担监督责任。要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党组)要定期向上级纪委报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大问责工作力度。要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推进派驻机构在党政机关的全覆盖,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改进巡视制度,扩大范围、加强力量、加快节奏,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

第二,强化纪律建设,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要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和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巩固和扩大成果,结合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开展整治长期租用宾馆饭店办公问题、清理“小金库”、治理各种名义“乱收费”、整治服务态度问题“四个专项整治工作”。坚持整治与立制相结合,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坚决防止已纠正“四风”问题反弹。严格执纪监督问责,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第三,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查办案件组织协调机制。各级纪委要严格审查和处置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的行为,加大初核力度,提高案件自办率,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买官卖官、徇私枉法、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要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要严明审查纪律,加强办案安全工作,依纪依法安全办案。

第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和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大问责力度。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抽查核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进一步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要用法规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进一步落实民主集中制、巡视制度、审计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各项公开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党的法规制度心存敬畏,模范遵守,坚守底线,提高制度执行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加强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第五,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深化提升“八个板块”反腐倡廉建设。要根据中央《工作规划》要求,制定天津市实施办法,明确任务目标、方法步骤及具体措施,把惩防体系建设与“八个板块”反腐倡廉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各部门的责任,围绕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各级纪委要加强监督检查推动,促进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第六,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坚守责任担当,推进组织制度创新。要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明确职责定位,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对纪检监察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上加强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党组织、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队伍。

全会号召,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中央纪委和市委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为推进美丽天津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四川省积极推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和派驻机构体制改革

四川省积极推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和派驻机构体制改革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更新时间:2011-4-14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和派驻机构体制机制存在的力量分散性、关系依附性、管理同体性等问题,不适应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需要。自2007年以来,四川省积极推进“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探索更加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了“片组+巡查”工作机制、分片区分行业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三中心一室”重组等成功做法。改革后的体制机制大大提升了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能力,更加适应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不适应问题,理清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思路

分散的力量不适应繁重任务的需要。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人员编制偏少、监督力量分散等问题的存在,明显不适应新形势下日益繁重和艰巨的纪检监察工作任务。根据2007年四川省县级及以下纪检监察机关数据看,实有干部虽然达到12336人,但分散在181个县(市、区)纪委监察局、2036个县级部门派驻机构、4658个乡(镇、街道),平均下来,县级纪委监察局只有17.6人,县级部门派驻机构、乡(镇、街道)纪委分别仅有1.06人和1.5人。1人纪委、1人科室大量存在,一部分县级部门甚至没有纪检监察力量。

依附型关系不适应有效监督的需要。目前,从省到市(州)、县(市、区),派驻机构虽然实行了“统一管理”,但工资福利、后勤保障等仍由驻在部门负责。在这种依附型关系下,纪检监察机关的独立性、权威性大打折扣,履行职责受到多种因素掣肘,加强监督“开不了口”,查办案件“下不了手”,监督检查效果差强人意。特别是对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不便监督”甚至“不敢监督”。

同体式管理不适应充分履职的需要。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负责人一般兼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而所在部门党组较之派出机关领导更直接、联系更密切,事实上形成纪检监察日常工作以同级党组管理为主的格局,由此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纪检监察干部“专职不专用”现象。一些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负责人按照同级党组安排,分管了大量其他方面事务,主要精力难以集中于本职工作,“主业”沦为“副业”、“部门意识”强于“派驻意识”等不正常现象出现,影响了纪检监察职能充分发挥。

本着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原则,积极探索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实践模式

推行不改变现行机构设置的“片组+巡查”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按照“地域相邻、职责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对乡(镇、街道)、县(市、区)级部门纪检监察机构分片设组,实行片组管理,片组在县(市、区)纪委常委会领导下工作,由县(市、区)纪委常委担任片组组长,乡(镇、街道)、县(市、区)级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片组主要以巡查的方式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开展执法纠风、效能监察、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和各项监督,办理辖区信访件和查办违纪案件,组织片组成员述职述廉、开展民主测评,协助县(市、区)纪委对片组巡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考核等。“片组”模式没有突破《党章》关于纪检监察组织设置的规定、不改变纪检监察组织现行隶属关系,改革震荡小、成本低、易操作。

推行分片区分行业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模式。该做法主要在成都、宜宾等9个城市施行。主要做法:一是改变机构设置。本着部门“职能相近、业务相关”、乡(镇、街道)“地域相邻、方便工作”的原则,分区划片、分类归口,派出在规格上与部门、乡(镇、街道)同级的纪工委监察分局。同时,撤销部门原纪检组,将原监察室改设为部门内部监察机构;一些地方还尝试将乡(镇、街道)纪委改设为纪检委员。二是改革领导体制。纪工委监察分局由派出的纪委监察局直接领导,其领导班子成员不担任部门、乡(镇、街道)党组(党委)成员,不承担部门、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干部人事、组织关系、工资福利、考核奖惩和后勤保障等均由派出机关统一管理,在利益上实现与被监督单位的完全隔离。三是理顺工作关系。纪检监察机构分行业分片区独立派出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仍由部门、乡(镇、街道)党组(党委)履行主体责任,部门内设监察机构、乡(镇、街道)纪委(纪检委员)负责日常工作。派出机构独立于部门、乡(镇、街道)行使监督检查权,与被监督单位之间为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与单位内设纪检监察机构之间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与派出机关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受派出机关的委托,派出机构行使纪检监察各项职权,通过查阅单位文件、听取工作汇报、参加相关会议,以及组织巡查、驻点巡查、专项督查、信访调研和案件查处等方式开展日常工作。

推行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三中心一室”重组模式。这种模式以宜宾市南溪县为代表。其做法是:将县纪委监察局原11个内设科室全部撤销,按照县级纪检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惩治腐败和服务发展三大职能定位,重新组建“预防腐败中心”、“软环境建设中心”、“违纪违法行为查处中心”和“综合办公室”,原内设科室职能和人员分类归入“三中心一室”。同时,三个“中心”设立兼职副主任,由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县纪委监察局以三个“中心”为平台,通过召开中心主任、副主任联席会议等形式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形成反腐倡廉建设合力。改革后,该县纪委、监察局人员编制总数和专职领导职位数保持不变,做到了“精简、统一、效能”。

认真总结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和经验,以改革成果的巩固提升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

整合了纪检监察工作资源,提高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整体效能。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在不大幅度增加领导职位数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点面结合的监督网络和反腐倡廉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专职不能专用、监督力量薄弱等自身建设中的问题,并实现了“单兵独斗”向“兵团作战”的转变,便于集中力量推进重点难点工作,提高了整体效能。以南溪县为例,该县纪委监察局原案件检查室只有3人,现违纪违法行为查处中心达到11人,可组建3个专案组,该中心年查办案件量连续3年达到原纪检监察室年查办案件量的2倍以上,3年来全县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办结信访回复件数是原乡镇纪委同期的2.8倍,查办案件数超过原乡镇纪委5年查办案件总数。就全省来看,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内需促增长监督检查等重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也与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后整体效能提高密切相关。

增强了纪检监察机关履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切实优化了权力监督制约体系。分片区分行业派出和片组巡查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明晰了反腐倡廉建设监督主体(纪检监察机关)和责任主体(党政机关)的职责分工,实现了由“同体监督”向“异体监督”的转变,构建了两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避免了基层党政领导机关以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改革后的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权行使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大为增强,履职能力和震慑效应大大提高,特别是在面对重大问题上做到了碰硬较真、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如犍为县实行乡镇分片区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制度当年,全县派出机构自办案件数达到上年同期乡镇纪委自办案件数的3.2倍,并否决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违规决策5项,提出建议意见20项,有效规范了乡镇领导班子决策行为。

强化了党政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有力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后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方面激活了纪检监察组织“细胞”,大大强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的职能,使得基层党政机关时刻感受到来自外部的监督压力,从而高度重视防腐拒腐;另一方面由于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内设,党风廉政工作真正成了单位自己的事,从而增强了单位领导班子的主体责任意识,自觉做到了对反腐倡廉工作抓紧管好。

第五篇: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模式比较分析

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模式比较分析

陈宏彩

 2013-05-02 14:47:03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京)2012年10期

【内容提要】加强派驻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让派驻机构充分运转起来,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途径。地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派驻模式主要有点派驻(按单位派驻)和片派驻(按行业派驻)两种。两种派驻模式的利弊何在,当代中国应该选择何种派驻模式,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关 键 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模式比较

随着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权力监督的“神经末梢”——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给予了愈来愈多的重视和关注。2010年6月通过的《行政监察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派出机构对监察机关负责,不再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这是对派驻机构管理体制进行的重大改革,它将使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各地实行的点派驻(按单位派驻)和片派驻(按行业派驻)两种派驻模式在制度设计、运行绩效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派驻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探讨。

一、让派驻机构运转起来:加强权力监督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反腐倡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其实,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让现有的制度架构运转起来,激发现有权力制约机制的内在活力。从权力监督体系来看,让派驻机构充分运转起来,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用,我国的权力制约必将产生实质性突破。这是因为,派驻机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独特优势:

1.防微杜渐的优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权力腐败也是一样。贪官们的贪腐堕落之路无不证明了这一规律。从法律的角度讲,掌权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极少是偶发的,绝大多数同样经历了从不合理行为到普通违法行为,再到犯罪行为的演进过程。我们往往将反腐的重点放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而对处于第一阶段的不良行政行为或不合理行政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哈耶克将不合理行政行为看作法治中的“微小的漏洞”,并且告诫人们:“就是那个‘微小的漏洞’,如若处理不当,它将使‘每个人的自由都迟早会丧失’。”[1]这个“微小的漏洞”,也只有与相关权力部门联系最密切、最广泛的派驻机构观察最为仔细,发现最为及时。堵住众多的微小的漏洞,也就堵住了无数官员的蜕变之路。

2.责任强化与业务熟悉优势。我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政府职能部门比较多,监管幅度比较大,监管任务也比较繁重。如果期望通过统一管理去实现监督目标,一方面可能鞭长莫及,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责任松散,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整体绩效逐渐降低。派驻机构承担一定范围内的监督监察工作,工作任务得到分解,工作职责更加明晰。更为重要的是,在合理的管理幅度之内,组织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如果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作支撑,并有相似机构之间的竞争,派驻机构的整体责任和绩效会更好地得到激发。另外,派驻机构专攻某些领域的监督监察工作,时间长了,会很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机制,有效地控制腐败风险点和高危地区。强化责任和熟悉业务是目前我国纪检监察机构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但派驻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此方面取得突破。

3.制度改良优势。一些廉洁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丹麦、新加坡、新西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都具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健全的行政规章和规范的行政行为准则。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准则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行政管理事务的日益复杂适时地加以调整和修正。一旦调整和修正滞后,权力行使部门就会有可乘之机,腐败行为也就随时有可能发生。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部门、司法部门经常会主动地提出法律法规修改的建议。而那些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的行政规章、行政准则的修订,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与行政部门联系最为密切的权力监督部门的介入。例如,香港廉政公署每破获一起重大案件,都会反思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并提出高质量的修改建议。中国大陆的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要注重事后破案,而且也要像新加坡反腐败局、香港廉政公署那样在腐败预防、制度改良中发挥更大作用。

4.相互监督优势。权力监督部门本身也需要监督。越是权威的监督部门,越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否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更加可怕的权力滥用,引起权力行使部门乃至社会各阶层的恐慌与愤怒。为此,香港廉政公署设计了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不仅立法委员会可以对廉政公署进行政策、法律上的监督,廉政公署内部也有复杂的、无缝隙的监督机制,确保廉政公署权力行使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公信力。大陆纪检监察部门是反腐倡廉中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力量。派驻机构是纪检监察部门中的数量庞大的工作团队,大量的工作任务必须由它们去完成和实施。在我国的权力结构中,派驻机构和派驻单位存在密切的联系,不仅派驻机构对派驻单位的情况熟悉,派驻单位对派驻机构的情况也很熟悉。派驻机构对派驻单位进行监督,派驻单位也可以十分方便地对派驻机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这样,相互监督的格局得以形成,“谁来监督监督者”这个备受关注的监督难题将以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破解。这是我国的体制优势,也是权力制衡的必然结果。

二、点派驻和片派驻:派驻机构改革的两种典型模式

1.点派驻模式。2006年7月,N市纪委、市监察局向29个市直重要经济部门、意识形态部门、执纪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分别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派驻(出)纪检机构与派驻(出)监察机构,实行合署办公的体制,一套工作班子、两个机构名称,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按照派驻(出)机构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对各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的专项行政编制数作出相应调整并重新核定。29个派驻(出)机构编制总数构成:保留原派驻(出)机构编制45名,从驻在部门划转为派驻(出)专项行政编制48名,新增加派驻(出)专项行政编制22名,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出)机构合计编制数115名。每个派驻机构拥有在编人员3至6人。派驻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后,省、市级纪检监察机关大多数采取了这种点派驻模式。

2.片派驻模式。C市于2006年开始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了以“分片归口设置、垂直领导、统一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根据改革要求,C市纪委、市监察局取消向市级部门派驻纪检组,取而代之的是按照分片原则向市级部门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一个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联系12至15个市级部门,内设“综合预防处”和“监督检查处”,受市纪委、市监察局直接领导,统一管理,行使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能。四川省成都市、海南省纪委、贵州省安顺市、河北枣强县等是实行片派驻的典型代表,很多县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了这种派驻模式。

三、制度设计与运行:两种派驻模式的比较分析

两种派驻模式的比较可以从负责人身份规定、监督监察信息获取、工资福利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方面来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会产生不同的运行效果。

1.负责人身份规定的比较。点派驻规定:派驻(出)纪检组组长(纪工委书记)担任驻在部门党委(党组)成员或继续担任党委(党组)副书记,参加驻在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会议,不参与驻在部门的业务分工,但参与驻在部门涉及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方面的分工;派驻(出)监察室主任列席驻在部门有关行政领导班子会议。在片派驻中,纪工委、监察分局由派出的纪检监察局直接领导,其领导班子成员不担任派驻机构党组成员。派驻机构负责人成为驻在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对负责人本身而言,确实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社会地位,有利于树立领导权威,并通过法定权威在驻在部门大胆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对于中层干部和一般公务员的监督,这种身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是,我国权力监督中的困境之一在于,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监督很难进行,严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体制改革后派驻机构的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加强对驻在部门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使长期存在的监督困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在点派驻模式中,派驻机构负责人既担任班子成员,又要对班子成员进行监督,这就会陷入“监督悖论”:不监督是失职,监督是“不称职”。要动真格进行监督,就会影响与单位一把手之间的关系,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影响自身的利益。所以,与其制造“不和谐”,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说不定这样更有利于巩固自身的地位,维护自身的利益。相比之下,片派驻模式摆脱了这种尴尬,派驻机构负责人真正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和各种顾虑,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对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监督之中,派驻机构负责人既具有法定的和驻在单位领导相近的行政级别和政治权威,又和监督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格局十分利于完成纪检监察机关赋予的神圣使命。

2.信息获取的比较。相比之下,片派驻由于负责人不是班子成员,派驻机构成员也没有长期定点在驻在部门,获取信息比较有限。从制度设计本身来讲,这种考虑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情况未必如此,甚至截然相反。首先,腐败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狡黠性特点,重大的违法违纪活动很少会在工作场所直接进行或体现出来。派驻机构负责人和成员整天驻守在驻在部门,表面上看认认真真地在履行监督职责,但真正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又有多少呢?很多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监督监察部门并没有缺失或离岗,但为什么发现线索的通常来自外界力量呢?其次,监督监察部门直接驻守在单位,那些想提供线索的人,恐怕也更容易被人发现,更担心暴露身份和遭到打击报复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不与驻在部门合为一体而又渠道畅通的监督机构,或许更容易受到举报人的青睐。再次,国际反腐实践表明,信息的获取主要取决于法律授予的监督机构的特殊权力,而非监督机构是否驻守在被监督单位。例如,在国际上以独立性和权威性著称、绩效和影响日盛的行政监察专员制度规定:在对申诉案件的调查处理过程中,行政监察专员具有很大的强制权力。他(她)有权进入政府机关或其他公共组织的任何办公场所,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提供不愿或不敢公开的任何文件或记录,甚至不受保密规定的约束。对于涉及专业技术知识或复杂事务的申诉,行政监察专员有权要求有关专家提供支持和帮助,甚至命令警察当局参与调查。[2]正是这些特殊权力,使行政监察专员能够顺利地对职权范围内的申诉案件展开全面、深入地调查,获取其所需要的一切重要信息。香港廉政公署、新加坡的反腐败局等世界公认的反腐机构,也从来不凭借向某单位直接派驻人员而获取信息,而是通过法定特权,以灵活有效的方式侦查到重要线索。最后,派驻机构几年都驻守在某个单位,工作人员和单位成员往来密切,难免会有人情网、关系网的建立,不仅不利于监督监察工作的开展,反而会人为地产生被动局面和障碍因素,与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3.工资福利制度比较。点派驻规定,派驻(出)机构干部的工资关系、党组织关系、群团关系由驻在部门负责管理。派驻(出)机构干部享受驻在部门同职级干部待遇,工资外津(补)贴以及生活福利、住房、医疗、退休等事宜仍由驻在部门负责。驻在部门负责安排派驻(出)机构干部参加驻在部门的各类业务培训、出国(境)学习考察、党团学习教育等活动。片派驻则改变了这些做法,派驻机构干部的工资福利完全由派出的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和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没有区别。向重要单位派驻监督监察机构的本意是加强对驻在单位的监督,但工资福利交由驻在部门负责,恐怕使这一监督会落空。派驻机构人员享受驻在部门的各种福利,显然与驻在部门是“共同利益体”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了这种规定,驻在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改善派驻人员的福利,甚至变相地通过增加出国机会、公费考察等手段拉拢派驻人员,使他们尽可能少地开展实质性监督,尽可能多地维护单位利益和少数人的利益。如果退休后医疗、福利仍由驻在部门负责,派驻人员不得不“思前顾后”,为自己留一些退路,尽量少得罪人,多积累人脉。派驻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想而知。尽管决策部门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决策,但这一决策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4.后勤保障制度比较。与工资福利制度相似,点派驻规定,派驻(出)机构的后勤保障由驻在部门负责,行政经费、办案经费绝大多数也由驻在部门拨付。片派驻规定,派驻(出)机构的后勤保障、行政经费、办案经费等均由纪检监察机关负责。诚然,派驻机构脱离机关而在驻在部门工作,生活上存在很大困难和不便,如果驻在部门不提供基本的生活便利和后勤保障,派驻人员很难安心地开展工作。但是,如果派驻机构的后勤保障完全依靠或过多依赖于驻在部门,两个极端都可能出现:一是驻在部门安排特殊的保障措施,让驻在人员心怀感激,从而碍于情面不敢监督;二是驻在部门遇到要保护的人和事,尽量减少办案的后勤支持,间接地设置障碍和阻力。无论哪种情况,都是派驻机构开展工作的大忌,也是一个独立的监督监察机构有效运作的大忌。实行片派驻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不存在这些具体问题。

四、建立以片派驻为主模式:提升制度绩效的理性选择

(一)创新派驻机构的制度设计,必须改变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身份。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向派驻机构派驻负责人往往成为纪检监察机关解决干部晋升渠道、缓解内部人事工作压力的重要方式。机关某些人要提拔了,但机关内部解决不了,按照新的法律规定向派驻机构派驻负责人,让其享受相应级别和待遇,委实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被派出的人员而言,在机关内享有的待遇和福利毕竟有限,如果被派到比较重要的部门,并直接担任班子成员,恐怕是如愿以偿和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于驻在部门而言,派驻机构负责人担任班子成员,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构内部成员的晋升机会和机构之内的政治生态,但将负责人纳入“统一战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见,派驻机构负责人担任驻在部门班子成员,各方都可能非常乐意,符合各方的利益考量。问题在于,小范围的利益解决了,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却被削弱了。为了增强纪检监察权力,有效地遏制违法乱纪行为,作为纪检监察机关重要组成部分的派驻机构必须遵循权力制约的基本规律,与被监督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和相对独立。虽然这样做会遇到一定阻力,影响某些方面的利益,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我们必须拿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勇气和力度,坚决打好这一攻坚战。当然,派驻机构负责人不再担任驻在部门班子成员时,纪检监察部门仍然可以适当提高其行政级别,让其拥有开展工作所必须的级别和权力。

(二)创新派驻机构的制度设计,必须赋予派驻机构更大的权力,并用法律制度加以规范。派驻机构是否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并非取决于派驻机构是否直接被派驻到单一的驻在部门,而是取决于派驻机构是否拥有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力。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通过专门的、具体的法律制度,对那些地位独立、作用独特的监督监察机构的职责、权力及其保障措施进行了规范。例如,芬兰、瑞典、挪威、英国都建立了行政监察专员制度,也都建立了专门的法律制度;为了保障独立检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美国在《政府道德法》中明确规定了独立检察官的各种权力;以色列审计总长与其他国家的审计署署长有很大的差别,他是议会的特殊机构,除了享有监督审计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的广泛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是否依法行政、是否注重行政效率和是否遵守行政伦理道德等。1971年,修改后的《审计总长法》同样对审计总长的权力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定。[3]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纪检监察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纪检监察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拥有的权力仍然有限,法律法规的规定仍然不够具体和健全。

(三)创新派驻机构的制度设计,必须改革相关人事制度,稳定和优化纪检监察队伍。派驻机构体制改革后,有关部门规定,派驻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派驻单位产生,派驻机构成员也可以参加派驻单位相应级别的干部选拔。这种双向流动的机制,表面上看符合人才流动的政策和规律。但从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出发,这种机制十分不利于稳定纪检监察队伍和培养纪检监察人才。纪检监察机关特别是派驻机构人员必须熟悉被监督单位的业务,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因此,那些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派驻机构,如果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人才,直接从派驻单位招募专业人才,在派驻机构与驻在单位相对独立、任职回避制度较为完善的情况下,未必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派驻机构成员可以参加派驻单位的中层干部或其他岗位的竞争,至少会造成两种不利后果:一是派驻机构成员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在监督监察岗位上不尽心尽责地工作,甚至一味地迎合派驻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二是那些既熟悉监督监察业务又熟悉被监督单位业务的人才本来很不容易培养出来,一旦培养成形又很快流失。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尽可能减少特别领域的特殊人才的流失,稳定纪检监察队伍,不断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纪检监察人才。同时,尽可能使派驻机构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制度,使之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四)创新派驻机构的制度设计,必须尽快改革派驻机构人员的福利待遇及后勤保障由驻在部门负责的状况。派驻机构人员的福利待遇及后勤保障由驻在部门负责虽然只是一种“暂时决策”,但这一决策具有相当强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性。如果不尽快进行改革,制度创新的动力将会越来越小,阻力将会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初期这一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随着改革的拓展和深化,其合理性已经日益降低甚至消失殆尽。派驻机构人员不但不应该以驻在部门成员身份与驻在部门成员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而且不应该接受驻在部门提供的可能影响其工作的任何恩惠,包括出国考察、各种宴请、视察工作中的礼品等。如果接受礼品和馈赠,本身应该以违纪论处。法律法规也应该对此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纪检监察人员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如果这些人员纪律不严、公私不分,将会在驻在部门乃至全社会造成恶劣的示范效应。任何公职人员,只要可能影响自身的公务行为,超过一定限额的礼品和馈赠一律应该谢绝。这是当前我们应该极力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是廉政建设健康发展的起码纪律和基本要求。纪检监察机构要在此方面做出表率,派驻机构的任何制度设计也不能违背这一导向。

五、结语

派驻机构在权力监督中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一方面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我国国情,激活现有制度框架内的制度安排。激发派驻机构的监督潜能,让派驻机构运转起来,是加强权力监督、完善监督体系的理性选择。派驻机构的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十年,改革的成败得失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从目前来看,派驻机构的改革主要有点派驻和片派驻两种主要的模式。点派驻模式由于在制度设计上仍然没有摆脱“同体监督”的根本缺陷,在权力制约中难以发挥根本作用,也无法实现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预期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反腐倡廉形势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参照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以片派驻为主的派驻模式,变“同体监督”为“异体监督”,从实质上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我国权力监督体系的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69.Friedrich A.Von 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Trans.by Deng Zhenglai.Beijing: SDX Joint Publisting Lompaly, 1997.p269.[2]Gerald E.Caiden.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Ombudsman: Evolution and Present Function.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83.p13.[3]陈宏彩.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10.Chen Hongcai.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Ombudsman Institutions.Shanghai: Xuelin Press, 2009.p110.^

下载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迪庆州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方案-迪庆州完善纪检-(写写帮整理)

    迪庆州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 统一管理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纪检监......

    纪检监察机关

    严于律己 恪尽职守 打造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 “湖北省鄂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刘沐珍因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网站2月10日公布的又......

    学习宣贯《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专题辅导授课提纲

    学习宣贯《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专题辅导授课派驻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检监察专责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2022年6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

    全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座谈发言材料

    全市派驻机构统管工作座谈会交流发言材料××县纪委监察局2012年8月22日各位领导: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探索在基层推行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统管工作思路

    探索在基层推行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统管工作的思路 自2000年中央提出由纪检监察机关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各地对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统管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努力做好纪监县级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大全)

    努力做好纪监县级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 作 2011年9月19日7:论苑稿件来源:德州日报作者:作者单位:德州市 纪委 派驻机构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组建以来,一直实行纪检监察机......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推行派驻制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推行派驻制的调查与思考 蒋仁凯 纪检监察机关派驻制对于建立一个垂直领导、平行制约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平江县的实际,就新形势......

    派驻机构讲话

    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对全区纪检监察派驻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刚才,曰锋同志宣读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对区纪委、区监察局派驻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