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流转
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文献研究
倪念
(华中农业大学 土地管理学院
43007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得推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土地二元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一问题也开始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当丰富。本文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三方面总结了学者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研究观点。研究发现,当前对于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实证分析较少,关于已经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区域的实际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更是几乎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学术界应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实证研究,了解入市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为完善我国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制度体系提供现实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 宅基地;流转;城乡一体化
中国土地市场城乡分割、政府主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独特的二元土地制度为高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被侵犯和土地利益矛盾加剧等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并且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改革土地制度,改变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格局,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已经刻不容缓。
一、背景研究,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立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是城乡土地差别化政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只能通过征收征用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农地市场价值难以实现,使得市场无法在土地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导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低下、非法流转问题严重等。当前关于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多,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总结了学者们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必要性的观点。
1、农村土地价值难以实现
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引起的价值实现“剪刀差"损失逐渐成为“三农”利益流失的主渠道。由统筹城乡发展切入来解决“三农”问题,关鍵在于把握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公平使用、等价交换和优化配置[1]。其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土地要素是其他要素顺畅流转的前提,自然而然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2]。长期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而导致农村土地价格受到压制,不能实现其价值[3]。
2、农民土地利益受到严重侵蚀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需经过征收才可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为了获得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普遍采取了低价征用、高价出让的垄断政策,忽略了价格机制的作用,这种没有市场化的征地制度,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剥夺了农民本应享用的土地增值收益[4]。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征用数量大、失地农民数量多、征地补偿款少,农民土地利益受到严重侵蚀[5]。这是城市出现“失地农民”和“城中村”问题的制度根源。因此,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协调发展,必须以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和征地制度改革为前提和基础[6]。
4、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较之于国有土地的自由流动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可交易性和市场、商品属性大打折扣,也限制了与土地结合的相关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农业和农民[1]。禁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非农土地市场,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成果的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困于土地难以流入城市、城市高端人力资源人才也难以引入农村,进而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的扩大。
5、集体建设用地非法流转问题严重
当前市场上,小产权房交易火热,屡禁不止,很多地区的小产权房已经占到当地房地产市场份额的20%以上,深圳等地更是高达40%~50%[3]。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集体建设用地只能非市场流转,没有法律的保障,难以实现土地真正的价值。
综上所述,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镇土地市场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合并运行,形成一个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行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用地市场的分离,逐步推行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有效配置,对于实现土地价值、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意义。
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存在的问题
1、缺乏法律依据
(1)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关系模糊
虽然现有法律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进行了设定,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归不同的“农民集体”,但对“农民集体”的含义、表现形态未做明确界定,并有将“农民集体”与农村、农业经济组织混用之嫌[2]。“农民集体”在法律上缺乏明确的解释,其权利主体地位无法明确,导致农民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合法权益无法得以维护[7~8]。
(2)相关法律法规较少,流转无法可依
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受到法律的规定与限制,作为集体建设用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宅基地流转更是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从用途限制、方式限制、对象限制及禁止抵押等4个方面限制了宅基地的流转[9]。
虽然,近几年中央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态度有所转变,开始逐步承认并推进集体土地流转,中发[2003]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形式,合理解决企业进镇的用地问题,降低企业搬迁的成本[14]。在中央的推动下,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但是国务院并没有出台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导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无法可依,没有法律的保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秩序混乱,存在加大的安全隐患及违法空间[7~9、16]。
2、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混乱,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不完善,使得本属于农民集体及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亦难以得到切实保障[16]。在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博弈中,农户的博弈能力最弱,其利益受损也最严重。允许宅基地自由流转,农民必定是最终的受损者,而各种社会强势群体才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农村买地建房或以承包承租名义圈了地的既得利益者[15]。
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混乱,难以管理
由于法律的硬性约束,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状态混乱,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目标难以落实。另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观的预期收入还可能刺激集体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引起土地粗放经营和大量占用耕的问题,危及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保护,增加流转后的土地利用管理困难[17~18]。地方政府对集体土地流转干预过大,导致中央的土地调控能力弱化,妨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并造成土地利用混乱,土地市场秩序受到干扰。另外,村委会行政权力时常纠缠在经济利益之中,导致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违背市场交易的自愿平等原则,使农村建设用地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16]。
三、对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政策建议
1、明确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问题
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主体,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做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明晰权益归属,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严格查处违法违规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行为[9~11]。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建设用地处置权。在严格遵守土地用途和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允许进入土地市场,公开交易,自由流转[13]。
2、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应从立法入手[20],要在全国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必须要有法律依据[18]。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形势日渐明朗之时,应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支撑体系,具体包括制度支撑体系、法制支撑体系、权益保障支撑体系和外部环境支撑体系等,最终将集体建设用地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入市后及其相关制度的建设上来[16]。
2、确定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利益分配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应在应在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为主[10] 的前提下,在政府、村集体与农民之间合理分配,既要维护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重视农户作为土地使用者得合法权益[11]。因此,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在分配的具体比例上应该向农民倾斜,剩余部分才归集体所有[9]。此外,对于村集体所获的土地收益,应该明确规定其用途,要求账务公开,确定必须农民就业和养老保险部分的比例[6]。
3、严格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规划管理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必须做好规划管理工作,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土地应统筹安排、统一规划[6]。编制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强调对资源性土地(农田和耕地)的使用与保护进行长期规划,积极推行《城乡规划法》,建构城乡一体的资产性土地(建设用地)利用格局,注重城市、集镇和村庄规划的有机协调。同时,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监督管理工作[13]。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地价系、完善土地市场[19]、创新农村土地制度[20]等方面建议。
四、结论
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户籍制度的改革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土地的资产增值功能已日益彰显,耕作已不再成为农民的唯一谋生手段,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趋于弱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农村土地的生存保障和资产增值功能之间的平衡是立法者在相当长期间内的一个重要使命[20]。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于农地问题的重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趋势明显,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都相当丰富,但当前对于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学者们从各个方向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并给出了大量的政策建议,但很少有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实证分析,关于已经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区域的实际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更是几乎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学术界应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实证研究,了解入市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为完善我国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制度体系提供现实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谢培秀.城乡要素流动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 模型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20.[2] 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87-90 [3] 褚红丽.“小产权房”交易火热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2009,25(3):47-54.[4] 赵亚莉,吴群.基于政府失灵视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J].农村经济2008,(8):22-24.[5] 张云华.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J].经济体制改革,2010,(5):87-92.[6] 陈红霞,宋戈.城乡土地市场协调发展的法经济学分析[J].学术交流,2008,(3):84-86.[7] 漆伟.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若干问题的思考[J].商业视角,2007,(7):195.[8] 杜伟,黄敏,黄善明.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改革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55-60.[9] 毛平,宋娇,潘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法律现状·缺陷及对策———以农民权益保护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15-16017,16021.[10] 王延强,陈利根.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宅基地权益分析——从不同流转模式对农户集中居住影响的角度[J].农村经济,2008,(3):6-10.[11] 方文,胡浙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困境与流转绩效评析[J].农村经济,2010,(9):16-20.[12] 唐常春,蓝万炼.快速工业化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博弈分析——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26-6128.[13] 徐万刚,杜兴端,李保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于“小产权房”乱象的透析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0,(2):59-62.[14] 姜开宏,孙文华,陈江龙.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1):34-37.[15] 陈柏峰.农村宅基地限制交易的正当性[J].中国土地科学,2007,(4):44-48.: [16] 杨继瑞,帅晓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的支撑体系:权益分配抑或外部环境[J].改革,2009,(12):73-78.[17] 张建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再思考[J].理论月刊, 2007,(8): 164-167.[18] 谭术魁,彭补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的支撑体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2,(10): 69-74 [19] 赵亚莉,吴群.基于政府失灵视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J].农村经济,2008,(8):22-24.[20] 喻文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0,(8):71-73.
第二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一、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农村土地中包括居民点用地等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极低,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土地的闲置浪费。这就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概述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内涵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中已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手续的,其使用权经过批准,采用转让、租赁、抵押和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属转移或实际使用人发生变更的行为,即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其他主体以及土地使用权拥有人再转移土地权利的行为。
在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度和管理制度下,我国城市市区的建设用地、农村和城市郊区经依法征收后新增的建设用地等,属于国家所有;城市市区以外以及法律规定由国家所有土地以外的农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民住宅用地等,一般使用的是集体所有土地;而城市企业、城市居民等进行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需要占用集体土地的,必须先由国家通过土地征收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再以出让或划拨的方式供应土地使用者使用。这样,我国形成了以二元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基础,与城乡企业、居民身份、用地者性质相挂钩,长期依赖城乡分割管理的典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双轨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用途及效益情况,在充分尊重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投资者意愿的基础上,可以协商的方式选择确定以下流转供地方式:一是年租制,租期一般为3—5年,租金按支付,续租优先;二是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实行一次性流转转让,最高使用年限不得超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三是作价入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经评估显化土地资产后入股直接参与投资企业的利润分红。四是使用权抵押。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评估,按照评估价值在信贷机构进行抵押融资。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关法律规定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第十四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为30年。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在土地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第六十三条规定:“除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规定:“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国土资源部《关于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规定:“凡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中未打破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界线,不论是以村还是以组的名义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土地应确认给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等等。这些法律条款,明确了集体土地的本质属性,宏观上加强了对集体土地的管理,也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4年,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精神,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我局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对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增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并以市国土房管局文件转发了国土资发[2004]234号文。据调查,各区县政府按照国家及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均制订了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相关文件,明确了管理办法、程序和标准。目前,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关要求,我市各地普遍提出了建设农民“新居工程”的相关措施,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向县城、重点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将原有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提高村镇建设用地的集中度和利用率。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意义及必要性
城乡统筹的过程也是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在现行管理制度下,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都是“高压线”,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粗放、效益不高的情况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必须利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新增建设用地和农地转用规模国家又控制得很严。同时,在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还没有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得到根本的保证,其长远生计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由此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应该说,土地的二元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必须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总体要求和制度框架下,积极创新,探索摆脱土地二元管理体制的束缚,较为公平地对待两种所有权性质的土地的有效方式,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利益主体的关系,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依法、积极、规范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利于逐步破除土地管理二元体制,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有利于调动广泛积极性推动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
(一)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过程中的土地收益,使农民能够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二三产业的不断高速发展,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土地非农用价值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的价值及其今后的作用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和觉醒,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有序地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上缴各项相关税费后,土地收益的大部分由集体和农户享有,而且保留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农民可以长期分享地租。
(二)有利于降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一次性土地成本,也可以降低中小创业者和发展农村经济起步的难度。同时,还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将农民利益和土地利益紧密结合后,可以加快存量建设用地流转的频率,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减轻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的压力。
(四)有利于逐步建立城乡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利用的体系。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和完善土地管理体系,提高农村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水平,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管理和利用体系,为实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提供平台,真正实现城乡土地统一管理,改变过去无序的状态。
总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导致对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流转处于法律上的“灰色地带”及伴存的种种问题,对获得相关政策支持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而,将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纳入调整范畴并合理规制已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我市农村建设用地量大面广,地块小而分散,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低下,存在大量荒芜、闲置或低效利用的情况。而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用地需求急剧扩张,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无地可用或供求关系紧张。在确保国家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基本保护面积不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基本前提下,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土地规划与利用,优化调整城乡土地布局与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为探索农村建设用地的规范合理流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广阔空间,也使得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需求。
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从历史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经历了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产生和发展的动因较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方式上比较利益差距加大;三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手续繁琐;四是乡村行政权利对集体土地产权限制过大。
从全国其他省市情况看,苏州作为集体土地流转的试点地区之一,从1996年就开始了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和实践。安徽芜湖作为国土资源部批准确定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城市,从2000年就开始了试点工作。2003年4月,国土资源部在该市召开了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总结研讨会,并专门发出了〔2003〕48号会议纪要,充分肯定了芜湖市流转试点的成果。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2005年6月,广东省政府以省政府令第100号颁布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并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据统计,到2006年底,广东省共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近2100宗,涉及面积1552公顷,涉及金额超过20亿元,珠三角地区通过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超过50%,粤东、粤西及粤北等地,这一比例也超过了20%。与此同时,全国其他部分省市也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我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始于2002年,部分区县在充分调研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小范围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少数区县还以县政府或国土部门的名义,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
(二)从现状看,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下入市流转的只限于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流转的制度已经与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形成严重地不适应,严重地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之路。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波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农村“以地生财”的现象开始出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无原则、无条件流转的情况愈来愈普遍,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各种形式进入市场,大大扰乱了土地市场的秩序,影响了国家《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造成了集体土地资产的严重流失,带来了新的土地问题,成为了土地市场的一个“灰色地带”。
(三)从问题看,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普遍存在无原则、无条件、无规范的流转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自发无序流转,导致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被削弱,难以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冲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造成土地利用混乱,土地市场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主要表现在:一是“管”与“用”之间的矛盾突出。管理者强调少用或不用、不批或少批集体建设用地,忽略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办理集体建设用地的程序过于繁杂,门坎太高,而使用者因利益驱使只顾眼前利益,无视土地管理政策,违法违规用地情况较为普遍。二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政策规章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原有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与基层管理创新的愿望不相适应。三是对违法用地行为国土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按现行司法程序申请执行时间长、程序复杂,违法用地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处罚。
2、隐形市场活跃,违法用地屡禁不止,耕地保护受到冲击。受流转利益驱动,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耕地保护的意识淡薄,不愿意承担耕地保护的义务。未经批准随意占用耕地并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建设,或低价出让、转让和出租农村集体土地,交易行为扭曲,工业用地以联营为名行转让、出租之实,住宅用地则借房屋出租或私自转让进行市场交易。造成部分村内大量出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空闲住宅和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的现象。如:我们在对城郊结合部的九龙坡区、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江津区、以农业为主的垫江县等3个区县的17个村(社)调查中,发现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重新建房或进城购房,造成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空闲住宅增多,近年来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由于城乡结合部经济较为发达,流动人口量大,存在较大的房屋租赁市场,甚至是供不应求,从而滋生了擅自建房或违法超标准用地的事件,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占地成为一种趋势。在主城区部分城乡结合部,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占用宅基地的情况甚至占到农民总户数的49%。
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权利缺乏可靠保障,交易不安全。由于集体土地依法不允许出租,对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用途、权益等缺乏明确规定,难以依法进行土地登记,导致土地权属管理混乱。加之流转主体(主要是集体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流转程序失范,对建设投资者也不利,还会波及到其他利害关系人,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权利设定缺乏合法依据,由此引致流转法律纠纷不断,一旦调处失当,极易酿成社会问题。
4、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关系混乱。由于缺乏依法监管与市场机制,土地市场价值和资产资源属性在流转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国家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就无流转对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所得的收益的一部分,应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带来的。但在无规范的流转中,国家应得的收益并没有得到体现。国家土地税费流失严重,加上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混乱、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不完善,使得本属于农民集体及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亦难以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造成了集体土地资产大量流失,侵犯了土地所有者的收益分配权,引发经济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
5、引发了地价管理失控。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地价基本上是流转双方协商确定的,没有明确的参考依据。有的到土地主管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有的没到土地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使办理了登记手续,也由双方先签订了流转协议以后,才到土地主管部门登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往往只考虑各种税费成本,没有规范的价格估算标准,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租金价格往往极低,致使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隐形交易,低价入市,进而造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地价普遍低于国有土地市场的地价,影响了国有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6、冲击了现行征地制度。用地者可以随意直接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建设用地,或者说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提供给社会,建设用地供应的主渠道将会从以国有土地变为集体土地为主,冲击现行征地制度的实施;同时,由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收益比征地补偿收益高,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为追求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高增值收益,对国家建设征地的抵触程度会增加,国家建设征地将会变得越来越难,而且会加大征地成本。
7、不利于国有土地市场的管理。我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使用权制度决定了两个不同的土地市场,一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二是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发展到今天,已走上了统一、规范、有序的轨道。而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却不完善,不规范,基本上还处于自发、隐形、无序的状态。目前,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规划建设用地区域和城郊结合部,以低价私下签订协议转让、出租等形式流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情况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市场,影响了国有土地市场的管理。
由此可见,目前无原则、无条件、无规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没有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纯粹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它影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导致土地管理制度和规定在特定范围内没有得到落实。
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要把握的原则和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在借鉴其他省市有益经验,总结我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有序流转。要在切实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综合生产能力有提高,有序推进流转工作。
2、坚持土地所用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在保持集体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有偿有限期规范流转。
3、坚持自愿、有偿、公开、公平。稳定所有权、放开经营权、拓宽使用权、维护收益权,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本着“放权让利”的精神,按照市场的原则处理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收益权。
4、坚持依照规划、按照程序流转。要在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的基础上,强化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审批续后方可实施流转,有序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流转。
5、坚持两种产权,同一市场、统一管理。无论是利用集体存量建设用地还是利用符合规划增量的集体建设用地,各类企业,包括镇企业、村办企业、私有企业、国有企业等均可按照规定的程序,使用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
6、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占补平衡”制度。在流转中切实落实国家土地用途管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等制度。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注意处理好三个结合
1、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公共服务相结合。土地流转要优先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经营,优先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新村,优先发展农村社会公共服务。
2、和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相结合。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布局,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置换、折抵政策,为拓宽建设用地提供支撑。
3、和建设用地指标、新增耕地指标的市场化配置相结合。通过集约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通过协商和市场的方式,实行跨区县有偿交易,优化配置,满足不同区域的用地或利益需求。
(三)规范流转管理的重点
在制定规范流转管理的相关规定时,要重点考虑把好“六个关”。
1、把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条件关。凡纳入流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不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允许流转;二是权属合法、四至清楚,无权属纠纷,且具有集体土地使用权合法权证和地上建筑的合法证明;三是已经依法批准使用的存量建设用地或已经依法批准农地转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四是符合用途管制的要求,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五是符合农村村民宅基地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相关规定。
2、把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划关。从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出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原则上应该为城市规划建设区外的土地。以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用地使用计划来统一协调城乡土地的规划及计划利用,对土地供应总量、范围、用途、布局进行控制,使土地供给与城乡规划相一致,使“弹性”过大的城乡规划增加“刚性”。在流转过程要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用途分区管制。
3、把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模式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模式应坚持因地制宜、政策引导,土地所有者和使用权者自愿的原则,对城市、城镇规划区内外既可采取“转权让利”的方式,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征为国有后,再按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也可以采取“保权留利”的方式,可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由土地所有者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按一定的年限转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等方式,提供给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所有权者从其中获得土地收益。
4、把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期限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年限一般应与项目的经营期限一致。采取转权让利方式的,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国务院第55号令规定的同类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采取租赁方式的,一般不超过8年;采取其他方式的,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年限。土地使用权流转年限的起算时间应从批准流转之日起算。
5、把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根据不同的交易目的,可采取转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合作联营、抵押、法院判决等流转方式。同时,为了推进农村村庄整理和农居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还可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对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必须坚持公开交易,特别要界定哪些项目或用途可以保持集体土地的性质,不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6、把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的分配关。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利益。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是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核心问题。土地收益的分配应按土地所有权隶属关系进行分配,同时还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土地利益关系,明确规定再流转时土地增值部分的归属问题,以及土地使用权抵押、处分等问题。这是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高效流转的前提保证。
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方案设计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和范围
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必须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范围和规模加以必要的限制,防止出现农用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因此,纳入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集体土地中只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才能作为建设用地和流转。不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扩建、改建、也不允许进行流转。
2、权属合法、四至清楚、没有纠纷。即已经依法确权,明确了集体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面积准确,领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
3、已经依法批准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或已经依法批准转为建设用地。
4、符合用途管制的要求,具体土地用途要符合城市规划或村镇规划,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对商业性房地产的土地供应总量要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搞商业性房地产。
5、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只适用于试点区、县、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集镇、建制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形式
1、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的转让,采取“转权让利”,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时,将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转为国有,并办理国有土地出让手续,收取的土地收益大部份返回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出让金可以考虑按3、3、4比例分配,市、区、集体经济组织)
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租赁,即集体土地所有者将一定年限的集体建设用地租赁给土地使用者,并定期向使用者收取租金,土地使用者取得承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3、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式入股,即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一定年限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以出资式入股方式投入企业,并按出资额或股份分红,土地使用者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4、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作、联营,即集体土地所有者,以一定年限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条件,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合作、联营、共同兴办企业。
(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申报审批程序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审批管理办法和程序办理。以村民经济组织为单位,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农民集体土地,均可按以下程度将该社全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予以流转。
1、流转许可申请。集体土地所有权者持原批准使用土地的批复或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证、接受流转方的项目批文和有关部门的规划意见,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的证明,向当地镇政府提出流转申请,镇政府根据村镇规划进行初审,并在30日内重点审查权属是否清楚、土地用途是否符合规划,流转农民是否自愿后,报送区国土资源分局复审。复审后,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流转书面申请,同时申请地价评估;评估地价经审核确定后,集体土地所有权者与土地使用者根据不同的流转方式草签相应的土地流转合同。
2、流转许可。人民政府负责召集区县规划、农业、民政、劳动部门进行流转会审,并报经市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区国土资源分局向集体土地所有者颁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许可证》。
3、签订流转合同。集体土地所有者取得流转许可后,应将待流转宗地的条件和流转要求在土地有形市场挂牌。采用招标拍卖式协议方式,确定使用者、流转方式、土地收益等。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文本,针对土地流转方式,相应制定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作价入股和出租等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双方必须签订流转合同。集体建设用地第一次流转,由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与接受流转的使用者签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合同;第一次流转后的再次流转,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与接受流转的使用者签订流转合同。
4、办理土地流转登记。双方应在合同签订30日内持合同原本,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登记。在履行“占补平衡”义务或缴纳耕地开垦费、按合同约定的时间付清土地价款后,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申报登记。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由接受流转方领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由出租方领取土地出租许可证。
5、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时,其地面建筑物及其附着物随之流转;其地面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同时流转。地面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作为动产流转的除外。
(四)集体建设用地再流转申报审批程序
集体建设用地再流转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土使用权,在完成开发建设投资后,在使用年期内,将余期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
1、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持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证和流转合同,向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同时申请地价评估;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将待流转的宗地条件和流转要求在土地有形市场挂牌,采取招标拍卖方式确定用地者。
2、用地者确定后,向市、区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土地变更登记。
3、对因各种原因占用耕地已形成的集体建设用地,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村、镇规划,在实施“占补平衡”后都可以流转,同时补交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4、再次流转的土地使用期限,为前次土地流转合同规定的期限减去土地使用者已使用后的剩余年限。
六、完善集体建设用流转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我国土地一级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纳入土地一级市场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中统筹考虑。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土地一级市场制度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土地征收范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在《宪法》第十三条第三款和《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二条第四款的有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的原则下,在相关的法律中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即国家在哪些情形下可以依法征收或征用土地,对不属于公共利益的其他用地不得实施征收或者征用。对不属于公共利益的用地需求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解决。
(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流转提供法律支撑
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土地物权制度,废除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相关权益的歧视性规定,明确农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全面推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在维护我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禁止土地所有权买卖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向用地单位有偿提供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其进行开发建设,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土地交易市场体系。凡不属于法律明确的公共利益范畴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应当通过土地一级市场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国有土地可以提供的,可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前提下取得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时在允许农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同时,探索建立对农民集体土地收益的税费调节机制,防止形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
(三)强化土地管理工作,为土地流转提供基础服务
一是要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和国土规划的编制工作,尽快建立健全土地规划体系,全面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充实发挥土地规划在引导和调控土地市场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土地尤其是农村集体土地的登记发证步伐,确保农民集体土地在进入市场前产权明晰,没有权属争议。要逐步创造条件将土地所有权明确到村民小组一级,并核发土地证书,为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提供完善准确的权属保障。同时,适当放宽集体房地产转移登记办理限制政策。建议在农村房地产交易、转让的政策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适当放宽限制条件。此外,可逐步探索建立农村房地产进入市场流通的体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实现土地资源作为一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三是适当放宽农民建房、购房条件。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建议在严格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新建住宅的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居民的购房、建房,可以突破本社、本村甚至本镇地域范围的限制,同时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规定。四是建议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特别是宅基地的抵押。建议认定农村房地产抵押有效,农村房地产所占用的是集体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划给村民使用。作为农村房屋使用权人,有权在依法取得的住宅用土地上享有占有、使用、利用的权利,房屋的所有权属于使用权人。村民抵押房屋所有权,也将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土地使用权一并抵押。如果不允许地随房抵押,则村民仅能对房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而无从行使最重要的处分权利。农村房屋应比同城镇房屋实行地随房抵押,才有利于农村房屋步入市场,减少纠纷。
(四)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规范有序推进流转
一是建立农民应得土地收益和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集体土地流转收益管理办法以及农民社会保障措施等配套政策;二是建立相应的地价体系及评估体系,包括转让价格、租赁价格、抵押价格等,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体系;三是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和最低价保护制度,以及土地价格评估备案制度;四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复基置换机制,切实解决“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违法违规用地等遗留问题。当前,一方面是农村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在解决农村用地矛盾中,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置换制度,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通过按照规划要求对大量零星、闲置、空置地(含闲置宅基地)进行整理复耕,既能解决农村建设发展用地的需求,又能有效保护耕地,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五是调整税收政策,使集体土地的流转和国有土地的流转都需要缴纳相同的税种、税额,为达到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为集体土地市场和国有土地市场搭建同一平台的最终目标奠定基础;六是搞好信息公开查询工作、指导签订各有关文书、产权变更登记政策咨询等相关配套工作。
(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执法监督网络建设,依法整治违法行为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农村土地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或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问题,也有宣传、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切实加大土地执法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执法网络体系。特别要加强区县级土地管理三级执法网络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农村土地违法行为,村社配备兼职的土地监察信息员,镇街国土管理所配备专职人员,区县国土部门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力量充足的执法监察队伍,切实做到服务第一,依法行政,有效管理,查处有力,确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六)加大各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共同营造促进流转的环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新生事物,是一项改革和创新,涉及到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物价、金融、农业、财政、审计、民政、司法等多个部门,因此,应加强政府的领导,各部门应加强沟通、配合、协调,确保此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和出让最低价的制定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快制定出台集体土地流转收益管理办法;社会保障部门要尽快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对集体土地流转收益使用的监管;其他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出处华夏土地网:http://bbs.hxland.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70576
第三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调研
普定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调研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调研的通知》,结合我县已经开展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相关情况,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如下思考。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理解
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三大类: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农村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所使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过去的乡镇企业用地。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其中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也就是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可以进入城市的建设用地市场,享受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亦即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二、普定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需求
(一)是规范小城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需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普定县各乡镇不同程度的进行小城镇开发,开发面积均约200亩以上。都是利用集体土地进行一级土地开发,开发后面临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证等问题。开发出来的建设
用地,用于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农民个人住宅、加工业等,产生集体土地买卖行为,这就需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探索出的经验进行规范。
(二)是满足乡镇村办小微企业融资的需要
在乡镇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办理小型食品加工厂、纯净水厂、水泥砖厂等小型企业,因企业需要融资贷款,若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受集体性质限制不能融资或融资金额少;若申报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手续较为麻烦,程序较为复杂,周期长。这就需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相关政策及时兑现,满足乡镇村办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报批和补偿安置
1、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方能报批,这就限制用地范围,使不符合规划的未利用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允许使用不符合规划的未利用地报批为集体建设用地,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用地的需求,更好地保护耕地。
2、集体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报批,因集体性质未改变,补偿安置标准是否参照征收为国有的补偿安置标准,如涉及补偿难于落实,获取土地有难度,强制执行于法无据;涉及到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社保主体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是政府,需要界定。建议报批农转用前,做好建设规划硬功,充分考虑节约集约用地,缩小征地范围,做好村民工作,必须得到村民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同意才可以报
批。集体土地农用地批转后,立即注销土地承包经营权,参照当地征收集体土地程序及补偿安置标准进行征地。
3、农村宅基地买卖现象普遍存在,为规范该类违法买卖土地乱象,建议已经发生买卖且符合规划宅基地,只要符合一户一宅要求,按规定完善建设用地报批、登记,评估补交土地收益后,允许抵押、出租、转让等流转,防止集体收益流失。流转发生增值的,必须缴纳相关税费后方可办理流转变更登记。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应
1、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前,应参照国有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设计,评估确定地块价值,便于进行招拍挂操作流程。目前,土地市场网不支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地公告,可在地方媒体参照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公告。
2、供应主体是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作界定。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统筹“四通一平”或“五通一平”资金,将“毛地”转“熟地”。而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资金管理权,无法统筹土地前期开发。建议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主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体操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程序。
3、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如何分配,应该明确分配主次、比例,避免收益管理混乱,造成好事办不好,引起社会矛盾。建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产生的收益扣除开发成本后,乡镇、村按30:70分配,村集体部分除了留足失地农民的社保资金外,用作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等支出。
(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管理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后管理,如果没有硬性的合同约束,很难做到按时开竣工,有可能产生批而不用,用而不尽等闲置土地现象。建议参照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程序,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者签订合同,便于监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的,国土资源局责令改正;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负有直接责任的,在土地闲置状况改正之前,国土资源局暂停办理其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后期使用
1、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缴纳有关土地增值收益。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不实行公开交易的,县国土资源局不得为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或者他项权利登记手续。
(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对象及利弊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对象如果全面放开,对于搞活、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增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可能对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形成冲击,导致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相互竞争,削弱国有建设用地主导地位,也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不配合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有可能出现不法商贩投机屯地,转让抛售集体建设用地牟取暴利现象;还有可能造成新一轮小产权房问题。建议购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只能是本乡镇内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体工商户、无房户。严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建小产权房搞房地产开发,避免出现新社会的“地主”、“土豪”,使贫富悬殊差距加大,加剧社会矛盾。总之,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它是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不是集体的所有的建设用地,因为农村还有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更不是原来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耕地。二是符合规划,必须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充分征求意见,分析利弊,不能无序进行开发,浪费土地。三是用途管制,必须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进行集体建设用地审批、确权,才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四是要规范公开的市场操作,不能私下授受,暗箱操作,导致产生新的社会矛盾。所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要开展试点,在探索中不断优化,不是一下就推开的。
普定县国土资源局
2014年7月16日
第四篇: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几点思考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与思考
1.引言
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城乡统一同质同价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作为全国最早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城市,历经20余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种产权、同一市场、统一管理”的土地流转典型模式,即“苏州模式”,在优化城镇土地资源配置、节约集约集体建设用地、维护集体土地所有权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常熟市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发展历程和操作实践,探讨目前集体建设用地全面入市面临的问题及矛盾,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仅为完善和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提供粗浅的理论参考。2.常熟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 2.1 常熟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发展阶段
常熟市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基本上是按照苏州市局统一部署与其他兄弟局同步进行的,其流转的发展历史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1)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萌发阶段(隐形入市)。20世纪90年代,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不少被兼并或参与联营的乡镇企业将企业原有土地抵作固定资产作价入股,使企业所拥有的集体土地进行了事实上的流转,产生了庞大的“隐形市场”,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一定条件。
(2)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行阶段(有限入市)。苏州市政府于1996年9月下发了《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苏府[1996]87号),《办法》对集体建设用地(不含农民宅基地)实行使用权有偿和有限期流转制度,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代表、流转程序、审批权限和方式、流转收益的分配等作了详细规定,这一做法被专家们称为“苏州模式”。
(3)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调整阶段(严格入市)。1997年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要求用全世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苏州市政府于1997年10月出台了《关于严格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意见》。《意见》鼓励分散零星的建设项目和村庄迁移到规划区内集中建设,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并试行土地置换政策。
应总量的19.6%,有效缓解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供需矛盾。2.3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区别与联系 2.3.1 二者区别
近10 年,我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积2.56万亩、流转合同金额(不含流转租赁合同金额)33.69亿元、亩均14.4万元,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面积9.28万亩、出让合同金额642.34亿元、亩均69.2万元;国有建设用地中包括住宅、商业等经营性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主要为工矿仓储用地,如果国有建设用地中扣除住宅、商业等经营性用地,供地面积为6.32万亩,合同金额109.04亿元,亩均17.2万元。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集体建设用地同国有建设用地相比,数量相对较少,出让单价及合同金额相对较低,但若仅计算工矿仓储用地,则价格差距不大。2.3.2 二者联系
集体建设用地是国有建设用地的有益补充。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有建设用地市场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业化进程需求,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有效缓解了工业发展供地需求压力,在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农民利益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共享。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不可能与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分割而孤立存在,二者只有统一才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土地资源配置。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是整个土地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镇土地市场最终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市在工业用途前提下,两者均可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进行公开交易,其使用权不仅可以抵押、租赁、作价入股等,还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再流通。2.4 我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我市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虽然逐步走向成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难题,制约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良性发展。2.4.1 用途管制方面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要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前提,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来使用。这就造成了部分安置拆迁农民的集中居住区虽已建好多年,但由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至集体建设用地不能进行流转;部分建设用地虽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由于与城市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有冲突,因此也不符合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要求,流转受限于用途管制。2.4.2 价格实现方面
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指出,要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关部门要尽快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各地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规范有序推进这项工作。
综上可以看出,中央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上政策明朗、决策准确,并将其作为当前土地改革新的突破口,在2014重点推进、先行试点。当然,在具体操作上,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改革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众多难题亟待破解,在态度积极、大胆探索的同时也要步子稳妥、操作规范。3.2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现实需要
当前,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甚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地的压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流转原因可以从经济、法律和制度等方面来解释。3.2.1 经济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区地价的不断攀升与乡区地价的相对低廉,存在着越来越大的级差地租,于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就成了许多投资开发商追逐的对象,成了土地流转活跃的主因。同时一批改制的乡镇企业,由于建办时间较长,厂房已简陋破旧,存在安全生产隐患,加上集体租金偏低,迫切需要通过置换土地、盘活资产、改建厂房、提高租金,通过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市场,从而带动建设用地的流转、厂房设施的改善和租金收入的增加。
另一方面,《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要先征为国有土地才可以流转。因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与土地征用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农村土地转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利润,而这些高额的土地收益中,流向农民的所占比重不高,不仅损害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的权益,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激发农村经济矛盾,而且也容易助长政府对征地的热衷,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只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才能提高百姓获益,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3.2.2法律原因
我国《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很多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制定的,虽几经修订,仍与
现有的投资模式,有效缓解政府面临的债务风险,促进城市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够用活集体建设土地存量,允许土地用于抵押,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将有更大的财力或者更灵活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可以缓解政府作为单一投资者带来的资金压力,同时又因地制宜地实现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升级。
第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展开的工业化、城市化,实际上创造了不同于当前政府主导的征地城镇化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非农使用领域所创造的土地级差收益将被保留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由于保有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民能长久享有土地级差收入。4.深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制度举措研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早在1993年,原国家土地局就开始部署专题调研,并在广东、湖南等地试点,199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在安徽芜湖开展试点,接着又在江苏苏州、浙江湖州、河南安阳、福建古田等多个地方试点。4.1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几种模式
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形成了以出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为方法和途径的、各具特色的几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下列几种:
(1)苏州模式实现了国有和集体土地“两种产权、同一市场、统一管理”。
(2)古田模式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行有偿有限期转让、出租、抵押等。(3)准国有化模式明确城市建成区内的大部分土地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但集体已不能自行决定其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而必须在国土局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流转。4.2 不同入市模式对比分析
“苏州模式”特点: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转让、出租和作价入股,但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举办大型娱乐和高档房地产开发项目。
“古田模式”特点:在本集体内部流转,则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只需经所有者同意并到国土局办理变更登记即可;在本集体外部流转,则需将集体土地所有权转为国家所有。同时规定,进入流转的建设用地不得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
“准国有化模式”特点:政府对流转集体土地按国家征地方式向集体和农民进行补偿。土地所有权仍归属集体,但国土局将其按国有土地管理,土地流转纳入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市场中,其大部分收益也由当地政府所得。
4.3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价、同市、同权”的关键。
为新的难题。
5.3 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市场行为如何得到有效规范
依据苏府[1996]87号等文件精神,集体建设用地一旦合法流转,其使用权必须通过登记变更为获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通过二级市场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由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文本,针对土地流转方式,相应制定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作价入股和出租等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并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在我市,土地使用者通过公开交易方式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后,除与所有权单位签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外,还要与市国土局签订集体土地开发利用协议书。在协议书中,对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的开工时间、竣工时间、规划指标、投资强度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作了规定和明确,确保职能部门对土地使用者开发使用集体土地有监管的抓手和依据。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信息公开、交易代理、市场咨询、地价评估、土地登记代理、纠纷仲裁等服务机构,以有效保护土地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监管所有权者和使用权者的履约行为,依法追究合同违约方的应有责任。5.4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现有土地市场的影响
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必然触及政府经营土地制度,并对这一制度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产生冲击。5.4.1 对土地储备的影响
土地储备制度所赋予政府的土地一级市场唯一垄断权是当前“土地财政”、“房价高涨”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因而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打破土地一级市场中政府的垄断地位将是解决目前土地储备制度尴尬局面的根本途径,势必直接影响土地储备制度未来的发展走向。
5.4.2对土地公开交易的影响
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入市”意味着今后集体土地所有权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将不再必须经过国家收购这一环节,城乡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产权性质将逐步趋于平等,以往“为卖而储”、肆意扩大对集体土地征收范围的行为将被逐渐遏制,增量土地征收工作将会减少,征地对象将转为以城市存量土地为主。5.4.3对土地二级市场的影响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土地流通,构成了土地的二级市场,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由于其代表了数额巨大的潜在供应量,是土地二级市场的重要补充。因此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即
地的无序扩张,引发基本农田及自然资源的乱占滥用。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详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些污染企业也可能趁虚而入。土地的无序利用、粗放利用或过度开发,不同程度上将破坏农村生态景观,甚至造成土壤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破坏。5.6宅基地入市与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增减挂钩联系与矛盾
宅基地入市中主要针对的是农村闲置的一户一宅的宅基地。一方面,宅基地入市后,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买卖,那么很有可能会成为富裕的城里人下乡度假的别墅,这就本质上违反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也就意味着城市规模边界的荡然无存,耕地红线也必然守不住。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布局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与现代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要求显然不符,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近郊的宅基地必然存在布局散乱问题。如果允许宅基地入市,由于土地具有天然垄断性,那么城市规划管控必将落空。另一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除的也主要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农村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依据“先垦后用”的原则,在编制实施规划时落实的建新地块也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这有利于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管制。而且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提高节约集约用地,还能提高耕地质量,更好地落实耕地保护红线。5.7与现行法律之间的矛盾
一是上位法和下位法不统一。《土地管理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可见,在法律层面,农民集体土地在不改变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是禁止入市流转的,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集体建设用地合法进入市场。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主体受到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也被牢固束缚,既违背了企业资产合理流动的基本经济规律,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是滞后于当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大量发展的客观现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只是政策层面的指导,缺乏法律支持。虽然一些试点省份的人民政府制定了各省的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试行办法,但也只是规章。在规章和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下,按照法理,应当遵循法律的规定。下位法与上位法形成冲突,限制了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流转的进一步推进。
二是农民财产权不完整。按照我国 2007 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农民应当享有对集体土地直接支配的权利,集体土地应当享有和国有土地同样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然而现实中,相对于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
1免“硬着陆”冲击国有建设用地市场。
(1)积极完善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环节。一是流转的平台必须是整个土地市场的统一,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按照城乡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的要求,在城乡之间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平台,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二是除了土地实物资本化之外,要积极实现土地指标资本化,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供平台支持,挂钩指标按照适当集中的原则,保证建设用地指标集约高效使用;三是要完善相关技术支撑和相应的制度,促进其市场化、合理化、有序化流转,达到农村土地资本化的目标。
(2)积极培育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各种方式上市交易,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建设用地,区别对待、分步推进。一方面,对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建设规划划定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允许入市交易。另一方面,对于合法认定(承认现状)的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统一登记后,可以出让、出租、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流转。流转后办理变更登记,按规划用途使用的,应受法律保护。
(3)先部分放开,逐步过渡。先允许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经营性项目,采用购买、租用、入股等方式,直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不必把土地征为国有,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征地范围。其效果,一方面使广大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农民能够凭借土地财产成为市场主体,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政府经营土地构成一定的限制。6.4 强化基层民主监督,规范入市的程序和形式,明确收益分配
制定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将城乡结合部的高额土地利润,平衡给升值空间相对较小的农村,以实现社会公平。
首先,确定民主监督的角色。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该集体经济组织由各村民小组组成,实际使用者是村民小组中的各成员,他们使用经营这部分土地,清楚所属土地面积、分布及土地质量等情况,最具备监督、管理的能力,也清楚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价值效益。
其次,规范入市的程序和形式。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可以防止因政府行政干预影响集体土地的流转价格,有利于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巨大潜力,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再次,建立公开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流转收益分配应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保障农民利益作为重要标准,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方利益,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权
3得到释放。因而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在定价原则上应当一致,相同用途的土地,其价格高低取决于区位、用地条件、规划限制等因素,而非土地性质。
作为估价机构,在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方法上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应新的土地政策的评估体系。目前,集体建设用地的估价思路主要是用同等国有土地的价格扣除集体土地变更国有的相关费用,扣减后的价格即集体建设用地的价格。在新政策出台后,估价总体思路上可直接参照国有建设用地的估价思路。
要建立一个公平开放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需要过程,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必须以法律为依托,以规划为向导,以产权明晰为条件,其价值认定不能一刀切。要学习借鉴重庆等地“全面放开农村融资抵押物限制”等先行做法,逐步构建产权明晰、价值明确、流转便捷、融资高效、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登记及流转管理、资产评估、融资认定与抵押登记服务三大体系及配套制度、办法。7.结语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根本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复杂而艰巨。《决定》作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实行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规定,彰显了党中央对推进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勇气和决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不仅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土地改革红利,提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作为“碧溪之路”发源地、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常熟将继续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方面先试先行,积极探索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相关政策,规范有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在土地制度改革实践上再创辉煌。
第五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程序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
(一)经依法批准转用或取得的用地;
(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村建设规划;
(三)依法办理土地登记或领取土地权属证书;
(四)界址清楚,没有权属纠纷。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流转的程序: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土地所有权证等资料,向所在镇国土资源分支机构提出申请;
(二)经镇国土资源分支机构和镇人民政府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符合条件的发给流转批准书;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流转批准书后,按有关规定确定土地使用者,签订流转合同;
(四)流转双方按流转合同约定缴纳土地流转有关费用后,持流转批准书、流转合同、地上建筑物合法证明等文件于签订流转合同之日起30日内,到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领取土地使用证。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次流转的程序:
(一)依法取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按有关规定转移土地使用权,签订再次流转合同;
(二)流转双方按再次流转合同约定缴纳土地流转有关费用后,持土地使用证、首次流转合同及流转批准书、再次流转合同、地上建筑物证明等文件,于签订再次流转合同之日起30日内到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或出租、抵押登记。
注意事项: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再次流转的情形:
(一)未按首次流转合同的约定开发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二)土地使用权属不清或存在争议的;
(三)转让已设立抵押担保物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和未告知受让人的;
(四)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
(五)超过土地使用权使用年限的;
(六)无建筑物的宅基地;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知识关联: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镇(含火炬开发区,下同)、村建设用地范围内,经依法批准可以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用手续:
(一)镇、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工业园区;
(二)镇、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兴办集体企业;
(三)镇、村等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四)农村村民宅基地;
(五)因征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划留的用地;
(六)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形。
属于市政府已预征预控或经市政府批准由各镇政府预征预控的集体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转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小编提醒: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首次流转合同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