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我国南方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南方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周玉申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 510520)
摘要:论述了我国南方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南方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南方林业技术装备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林业技术装备,现状,发展趋势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木材作为基本建设三大材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合理高效开采木材、利用木材,全国掀起了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热潮,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林业技术和装备, 并逐步吸收创新,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并陆续兴建了一批国营林业机械制造企业,成立了林业技术装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通过改进、改造和革新,研制了多种批量生产的林业机械产品,在林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障了全国营林和木材生产任务的完成,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长期的对木材的过量采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林业生产和发展出现了资源不可持续的困局和危机。1987 年起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进行了战略调整,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限额采伐等一系列政策。从此林业生产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的林业技术装备也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一些与采伐运输机械相关的林机制造企业受到巨大冲击,而与木材综合利用相关的林产工业、家具生产机械和人造板机械则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部分国营林业机械制造企业经过改制后迅速壮大,成为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的骨干企业。与此同时,一大批民营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林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全国约有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企业2000 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约有300 家;可提供营造林及木材生产机械设备500 多种,木材加工机械设备1100 多种,人造板生产机械设备800 多种;可提供成套的营造林装备、人工林培育和生产技术装备、采伐运输机械技术装备、木材加工技术装备、人造板生产技术装备、家具制造技术装备、森林火灾防御技术装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装备、林业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装备,从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及所提供的产品品种来说,已成为世界上林业技术装备的生产大国。
总体而言, 在全国林业生产中, 国营林区、规模经营的大型林区木材生产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 集体林区、个体经营的小型林区木材生产作业机械化和营林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则比较低。在营林生产作业中, 目前仅苗圃育苗作业的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其他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均不足10%,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是差距最大的行业。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家具制造、林产工业、森林火灾防御等行业的技术装备,虽已实现生产机械化或自动化,但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很少,多数装备相当于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广东省是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全国五大重要林区之一。为了合理高效开采利用木材资源,支持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广东省林业生产系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热潮,全省木材生产技术装备程度基本与全国重点林区同步,国营林区的木材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由于我省的地形特点,集体林区的木材生产、营造林生产及其他作业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处于逐渐向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但近十几年来, 随着林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林业技术装备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滑坡,除与木材综合利用相关的林产工业、家具生产和人造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外,而营林作业、一些林农的木材生产作业还停留在原始的人工作业状态中,这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和现代林业发展很不相符。林业技术装备的落后状况与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这种状况不利于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加快实现。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业是“大而不强”,林业装备制造业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主机设备的关键工艺技术缺乏创新,长期处于跟踪和模仿状态,产品质量、自动化程度和节能环保水平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技术装备在我国林业生产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林业作业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但中国林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还很低,许多高技术产品仍依赖进口,一些生产领域急需的林业装备还是空白,如高端人造板生产设备、联合采伐设备及林副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等。现有的林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多,约70%的装备相当于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的水平,虽然国产木工机械的总体技术水平高于其他林业技术装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品种数量、产品功能、数控普及率、加工精度及环保指标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行业生产技术装备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林业技术装备起步较晚,林业技术装备的开发及生产能力基础薄弱;林业技术装备的开发缺乏系统性,专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长期受经济政策的影响,以木材生产和利用为目的,重视木材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营造林及相关专业技术装备的发展;重视大规模经营的国营企业林业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小规模经营集体企业和林农的林业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重视地理备件好的林区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地理备件差的南方丘陵林区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
2.2 开发品种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
林业技术装备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从企业经济效益出发,注重大型技术装备、工业生产线技术装备、大规模经营技术装备、应用面广的技术装备、经济效益好的技术装备的开发,而对小型技术装备、林农个体作业技术装备、小规模经营技术装备、应用面窄小的技术装备、经济效益不显著但社会效益好的技术装备的开发缺乏积极性。林业技术装备一机多用功能性不强,替代性差,价格高,推广难度大;简易、便携、低廉的技术装备少,创新能力不够,阻碍了斧、镰、锯等传统替代型技术装备的发展。
2.3 客观条件所限,影响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发展
由于南方丘陵山区林农经营作业分散,林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缓慢,不适合大型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而简易、便携、低廉的技术装备品种又少,现有小型技术装备故障率高,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利用率不高,产品的质量不高,但价格偏高,影响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发展。
2.4 产品缺乏创新性,传统产品过剩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的机型进行试验改进和完善,尽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林业机械种类,这些产品技术几乎全部来源于对国外产品的模仿,技术含量低、量大面广的产品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效益下滑;而适应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品开发滞后;林业技术装备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也就是批量小、品种多、变化快,许多产品开发创新投入少,创新能力薄弱,企业又无力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无法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开发;一些林业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落后,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许多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观念落后,管理粗放,对长远发展缺乏规划和明确定位。
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由于林业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山区林农经营作业分散、经营成本高、影响因素多、经济效益差的特殊性,林业生产所采用的技术装备要求结构简易、携带方便、价格低廉,这样的技术装备对开发企业来说显然是无利可图的,生产企业做的越多就亏的越多,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给予扶持,目前政府对业技术装备行业的支持扶助是不够的,国家相关部门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但落实管理工作还很薄弱,协调服务不足,不利于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生产已经集约化, 木材生产及其加工设备高度自动化, 林业灾害防御技术已实现了遥感、卫星监测和计算机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现代化, 营造林机械正处于由单工序机械化向多工序联合机械化发展, 林副产品加工机械向工厂化、标准化和商品化发展。
林业技术装备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 迅速吸收和应用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成就, 向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重视资源和生态的保护, 以及降低林产品生产作业成本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林业技术装备技术已逐步融合液压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信息技术, 并注重与生物技术等的结合。许多智能化的林业技术装备研究成果已开始应用, 正在向林业机械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改善操作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从简单模仿、低端制造、自动化程度低向自主开发、中高端制造、机电液一体化转变;从高消耗、低成本、高增长向低消耗、高技术、稳增长转变;从适应森林养护、林业采伐、林产品加工向绿色环保、生态养护、低碳经济方面转变;产品从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转变;林业装备关键技术从过多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转变,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推进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既要遵循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规律,又必须从我国国情和林业生产实际出发, 把握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规律,明确发展目标, 选择符合国情、林情的发展道路。
提升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要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即“用现代发展观念引领林业, 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 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 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 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 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 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 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要把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置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中, 置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现代林业的进程中, 从机电、林学、环境、管理、法律等多门学科,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和整体推进。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 加强林业技术装备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 提高林业技术装备科技水平;积极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集中力量解决林业技术装备技术近中期发展的瓶颈问题, 创新和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重大产品,着力提升林业技术装备水平, 推动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技术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向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奇, 王琦.林业装备技术展望[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5,(06)[2] 贾莉华.提高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8,(08)[3] 赵奇,赵小茜,徐克生.国内外林业装备主要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5,(02)[4] 刘明刚.林业技术装备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1,(01)[5] 王琦, 赵奇, 刘淑清.对我国林业装备技术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5,(07)[6] 王秀英.林业机械要适应林业的根本性战略转变[J].农机推广与安全, 2004,(05)[7] 金东清.林业两大体系建设要有先进的林业机械装备作保征[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1,(07)[8] 费本华,王晓军,李剑泉.面向循环经济的林业装备绿色制造模式[J].木材加工机械, 2008,(02)[9] 马岩.中国木工机械的崛起与国际地位探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0,38(10)[10] 陈达文.我国林业机械的现状及发展[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1996,(02)[11] 周新年,张正雄,巫志龙,邓盛梅,郑丽凤.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7,(02)[12] 童庆辉,童庆辉.对福建省发展林业机械的探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9,(04)[13] 刘小虎,俞国胜.中国林业机械发展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07)[14] 刘应宗,潘鹏程,王茂林.面向循环经济的农机制造业运行模式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机化, 2006,(04)[15] 梁桂清.我国割灌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西机械, 2000,(01)[16] 鲍际平,刘晋浩,魏占国,王猛猛.世界采运机械的采伐方式及发展进程[J].湖北农业科学, 2009,(08)[17] 王波,邱娟.木质家具支持性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1,(04)[18] 颜良,齐英杰,徐杨.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木工机械行业[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9,(10)--------------------收稿日期:2011-2-18 作者简介:周玉申(1956-)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广汕一路338号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邮编510520。
第二篇:我国电梯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 国 电 梯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电梯是垂直运行的电梯(通常简称电梯)、倾斜方向的自动扶梯、倾斜或水平方向运行的自动人行道的总称。我国电梯行业历经30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 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设备,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 我国建筑业“节能省地”的国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同时电梯又因其功 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多年来一直被国家列为特种设备,其发展状况也一直为政府和人民群众所关注。
第一部分:我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各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外资品牌超强垄断 自主品牌借力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 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 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 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 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 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
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 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 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制约我国电梯行业发展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技术因素
电梯整机制造行业是一个集机械、电气系统于一身的技术密集性行业。在核 心技术的取得、资金的准备、技术人员的储备、技术开发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 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障碍。部分大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能够掌握电梯整合设计 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性能。掌握这 些核心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更需要靠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建 立的系统化的研发机制、储备的研发人员及不断更新研发与试验设备。新进企业 很难短时间内掌握电梯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及研发团队的建设也很难达到现有 大中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的水平。2)资金因素
电梯行业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依据产品销售合同订单生产制造。在80年代,就有专家考证电梯生产企业的生产数量达到1,500台以上时才能明显降低成本,从 而具备生产规模效应,各地区电梯销售机构销售数量超过200台时才能达到营销 规模效益。因此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生产设施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才 能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因为电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 电梯产品的研发当中,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先进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中不会被淘汰。3)销售与服务网络因素
电梯产品通用性较差,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全面利用其整合技术,根据客户的 需求设计、采购、组织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与客户保持频繁 的沟通,建立起体贴的驻点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电梯销售以后的 安装、维保等服务也需要及时、高效、高质的进行。因此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建 设是企业保证其产品销路顺畅、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目前国内大中型电梯 整机制造企业都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了覆盖全国乃至海外的销售服务体 系,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4)资质许可因素
电梯生产企业需强制执行《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及《自 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2011)等行业标准。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 式的决定》,电梯生产企业需具备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这 些因素使得只有具备执行国家强制要求的电梯行业规范标准并取得资质许可的 企业才能生产电梯。
第二部分:我国电梯行业发展趋势
2009年,面对外需趋弱、内需不足的整体市场条件,电梯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房地产成交量一路萎缩,直接导致了各大电梯厂商的销售业绩大幅下滑,随着企业订单量的锐减,多数电梯企业库存积压严重,更有一些外资品牌电梯巨头甚至考虑改变在华投资策略。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中国经济V 型复苏,收益最大的房地市场回暖带动了电梯产销量的逐步上升,但电梯产业形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以来,在国内掀起一场以“节能化,环保化,科技化”为导向的电梯革命。这预示着,新一代绿色节能电梯和高科技智能电梯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另外,政府采购项目已成为电梯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此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和基础建设领域,且投资力度不小,将为电梯行业打开新的局面。
我国未来电梯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颁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暂行规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 件,装备制造业均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之一。根据《中国名牌产品“十 一五”培育规划》,电梯行业所属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被列为重点培育行业之一。根据国家公布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政府将优先采购国 内自主创新产品。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提 高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水平的大环境下,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产品质量较高、生 产工艺较先进的大型本土电梯生产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2)电梯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口的老龄化、建筑行业的进 一步发展、现有电梯的不断更新改造、既有旧楼加装电梯的大量需求,电梯市场 需求量未来若干年内仍将快速增长。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将是全球最 大的电梯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出口方面,2001年-2010年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08 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电梯出口也将逐渐回暖,其中以博林特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品牌在很多电梯产 品的技术和质量上具备了和外资大型电梯制造企业抗衡的实力,因此在我国未来 电梯出口市场逐步回升的情况下将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3)本土电梯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电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历了20多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 精的发展历程后,我国本土电梯企业生产的中低速电梯产品已在技术上全面赶上 了外资大型电梯企业;而对于电梯下游消费的主要行业普通住宅和基础设施来 说,中低速电梯已能够满足其使用要求。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楼盘不断“拔高”,公共实施不断升级,电梯行业便成为其最迫切的需求,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准不平衡、人口密度差别大、城市化水平不一致等因素,中国国内电梯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无论从在用电梯分布还是新增电梯分布均出现严重不平衡。特别是人口众多的省市,如山东、四川、重庆和河南等人口大省份的电梯拥有和增加均处于较低水准,因此借助区域振兴,此类二、三线城市的升级电梯需求会出现更大幅度增长。
目前,电梯行业中应用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微机控制与PLC控制,其中微机控制仍是主流的控制方案。尤其在垂直电梯中,超过90%使用微机控制。这主要得因于微机控制的高灵敏性与低成本、CPU的高运算能力与高抗干扰能力。PLC则在简单的逻辑控制与可靠性方面比较占优势,因此在自动扶梯上应用比直梯更为广泛。
未来高速电梯也会是一个发展方向。乘梯的舒适感及电梯的启动与停止时的平滑过度也会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微机控制仍会是主流,但PLC的高可靠性及容易维护的优势也会让PLC有更多的应用。微机控制与PLC控制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性化设计。
电梯的驱动方式包括变频驱动、直流驱动、液压驱动、双速电机等,目前变频器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电梯驱动。变频器应用在电梯的提升与门机上。垂直电梯与自动扶梯等都会使用变频器来提升,直梯的门机上还会用到小功率的变频器。用于提升的变频器规模是22.8万台,应用于门机上的变频器规模是13.2万台。
低压电气在电梯上的应用主要是接触器与继电器。继电器是用于控制回路中电气设备的转换开关,在传统的电梯中也用来进行整个系统的电气控制。但应用起来逻辑关系比较繁琐,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接触器是用于远程闭合与切断电力回路的电器,它的电力触点利用电磁系统予以闭合。
09年电梯行业的继电器市场容量是4400万,接触器的市场容量1.36亿。继电器作为电梯的控制系统已经成为过去式,随着电梯数量的增加,继电器与接触器在电梯的市场中正在逐渐饱合,未来几年里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增长趋势会放缓。
作为经济复苏的受益产业之一,2009年我国电梯行业表现不凡,成为全球电梯生产量及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一半和三分之一,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
2009年我国电梯年产量比2008年的25万台约增长5%,出口减少30%左右,国内市场增长13%。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出口减少30%,约1万台。国内市场需求较大,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上升的幅度有所减缓。
我国电梯市场仍将保持每年20%的递增速度,年平均销售额至少为500亿美元。未来50年我国新增住房面积将达到200亿平方米。目前国家规定20米以上高楼就应安装电梯,未来住宅市场的电梯需求量会非常大。此外,机场、商场、地铁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对自动扶梯、观光电梯等电梯的需求也十分可观。
第三篇:我国连铸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我国连铸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连铸坯的吨数与总铸坯(锭)的吨数之比叫做连铸比,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钢铁企业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连铸设备、工艺、管理以及和连铸有关的各生产环节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1970年至1980年,世界平均连铸比从4.4%发展到28.4%,中国的连铸比从2.1%发展到6.2%;至1990年,世界和中国的连铸比分别发展到62.8%和22.4%;到2001年,又分别发展到87.6%和92.0%。2003年,中国连铸比达到95.3%左右,估计世界平均连铸比2003年接近90%。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连铸技术在近10多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世界连铸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存在的差距
世界上有许多连铸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如西马克·德马格、奥钢联、日本JSP公司、达涅利(包括戴维)公司等。以板坯连铸机为例,西马克·德马格公司从1962年至2001年新设计和改造板坯连铸机共约370台;奥钢联从1959年至2000年新建和改造板坯连铸机共约181台;日本JSP公司截止2001年新建并改造板坯连铸机共约150台;达涅利的戴维公司也设计了10多台连铸机。2001年末,世界上共有各类投产的板坯连铸机约550台800流(有一些是重复改造的,按估计值未计入)。
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551台(1749流)连铸机,其中板、方坯连铸机分别为101台(130流)、429台(1564流),圆坯、异形坯连铸机分别为20台(52流)、1台(3流)。这些统计中,绝大部分连铸机是立足于中国国内设计制造的。
我国加入WTO后,人才、知识、科技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由于历史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显然具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冶金企业投放的技改资金比较大,新上项目很多,连续铸钢项目也较多,但连铸机设备和技术大部分还是靠引进。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已经引进了将近10条生产线;从2000年开始,我国先后全部引进或引进核心部位设备与技术的常规板坯连铸机共有24台27流,还有继续引进的趋势;中薄板坯连铸机、异型坯连铸机全部引进;大方坯连铸机也有引进的倾向。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连铸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以板坯连铸机为例,主要表现在: ●板坯连铸机本体设备的四个关键设备明显落后于国外。结晶器国外已采用紧凑式结构,我们还是老式的带外框架的结构;国内外新投产的板坯连铸机几乎全部采用液压振动装置,而我们还有许多新上的是机械电机振动装置;零号扇形段国外能够液压远程调辊缝,而我们还是液压垫块式结构;扇形段国外均能够液压夹紧、远程调辊缝和动态轻压下,而我们还是垫块式的停机调辊缝结构。
●除以上四大设备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外,配套设备中许多小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也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连铸生产应用软件差距最大。
●国内技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就连铸技术本身的发展,国内专家有以下看法:
1、新材料是钢铁工业的永远追求
进入21世纪后,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革命”在材料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现象,神奇的纳米材料可能孕育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新材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在材料工业的传统产业中,尽管有色金属及合金、陶瓷材料、塑料、复合材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钢材,但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军事方面的支柱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钢材仍然被公认为是21世纪一种主要的建筑与工程材料。21世纪,全球经济将持续增长,对钢材的需求量也将继续增长。增长的同时,钢铁工业必须从“产量型”向“品种型”、“质量型”转变,如开发生产低合金高强度钢、优质合金钢、超级合金等新钢种。生产具有高洁净、高均匀性、超细晶粒的新一代钢铁材料会成为有实力的钢铁企业追求的目标,谁掌握了这些生产技术,谁的产品就会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连续铸钢是钢铁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艺环节,目前连续铸钢已经能够浇铸绝大多数钢种,新材料的试制与开发对连铸工艺和设备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2、产品质量是连续铸钢的命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连铸产品的质量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客户已经不满足“合格产品”这一理念,谁的产品质量更高、更好,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汽车用深冲钢板,钢中[C]+[P]+[S]+[O]+[N]+[H]总和不大于0.01%。作为连续铸钢,就是要提高无缺陷坯的比率,在连铸工艺、设备和生产操作等多方面下功夫。
连铸产品合格率不仅仅取决于连铸机本身,由于连铸工艺的特殊性,需要进行浇铸的钢种往往对钢水的成分、夹渣、气体含量、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连铸前工序的炉外精炼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受到连铸工艺的重视之后,在90年代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如超铁素体不锈钢00Cr26Mol要求[C]+[N]≤0.015%;油气管线用钢[N]≤0.005%、[S]≤0.001%;轴承钢[O]≤0.001%。如此之高甚至更高的质量要求必须依靠炉外精炼技术来实现。新建的板坯连铸机一般根据所生产的钢种都考虑了完善的炉外精炼措施,而老连铸机的改造将会把炉外精炼作为首要的改造因素,以便给连铸机提供合格的钢水。炉外精炼可提高生产率、降低能耗、提高连铸坯和钢材质量、提高成材率、降低废品率等。对不同钢种、不同规模、不同轧材配备不同的炉外精炼技术必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3、连铸技术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近终形和传统断面的板坯连铸机各有千秋
很多人把薄板坯、中厚板坯连铸机也称作近终形板坯连铸机。目前近终形板坯连铸连轧工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这类连铸连轧工艺的发展重点还是扩大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过去曾有人认为,近终形连铸连轧工艺的出现将大量地取代传统断面的板坯连铸机和热连轧机。然而,由于钢种、产品用途、产品质量的实际情况,传统断面的板坯连铸机不但不会被近终形连铸连轧工艺大量代替,而且还会继续向前发展。
连铸机的高效化改造
今后若干年,新增连铸机的势头将会明显减弱,正在生产的连铸机的高效化改造会越来越多。不论是新建连铸机,还是老连铸机的改造,人们不会单一地追求高拉速、高产量,而综合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水平将成为连铸机高效化的基本准则。
连铸坯热装热送
热装热送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提高金属收得率,缩短从钢水到成材的生产周期时间。对于传统板坯连铸机,在总体设计时,热装热送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工艺过程。炉机匹配
炉机匹配是连续铸钢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连铸机初步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周到。
液压振动是连铸机的关键技术
液压振动可以在浇注过程中调整振幅、频率、波形偏斜率(结晶器上升、下降时间及速度),以取得最佳的负滑动时间和保护渣流动效果。液压振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得到迅速推广,在传统板坯连铸机上大有替代机械振动之趋势。
轻压下技术各有侧重
静态轻压下技术将根据钢种会被普遍采用,动态轻压下技术会越来越多地接受生产实践的考验。对于生产率高的板坯连铸机,为了减小维修工作量,缩短停机时间,远程快速调辊缝技术成为大型板坯连铸机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在浇铸过程中,大压下量压下的铸轧技术有可能被人们重新看好。
冷却系统有待发展
针对不同连铸机、不同钢种及其它具体情况对板坯凝固传热及冷却规律的研究,将会继续深入下去。这种研究主要体现在结晶器一次冷却和辊子导向区域的二次冷却方面,对有些钢种来说还包括凝固完毕的自然冷却。二冷喷淋宽度随板坯宽度变化的无级调节会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流量、宽范围的气水雾化喷嘴会较快推广。
生产更加纯净的钢种的要求
为了生产更加纯净的钢种,保护浇注、中间罐冶金、中间罐保护渣、结晶器保护渣、浸入式水口形状的深入研究和配套措施将成为最基本的工艺要求。
电磁搅拌将会继续使用
电磁冶金技术特别是结晶器钢流控制技术将根据钢种和拉速的要求会逐渐多地应用在高级钢种的浇铸中。对某些特殊钢种,如等轴晶比率要求较高的钢种,扇形段区域的电磁搅拌还会继续使用,甚至是某些钢种的必要措施。另外,在大量生产的钢种中,为了延长中间罐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浸入式水口快速更换装置的普及步伐会加快。结晶器液面控制和漏钢预报装置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为了稳定生产操作并保证板坯质量,结晶器液面检控系统成为最常规的技术措施之一。结晶器漏钢预报装置在高效率、高拉速连铸机上也会更多地应用。自动开浇作为提高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技术也会受到用户的重视。
总之,连铸机关键技术选用及配套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连铸机的装机水平,提高连铸板坯质量,提高拉速、生产率、金属收得率,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连铸机的节能特点。连铸设备将会围绕工艺要求在设备结构的优化、可靠性、维修性、可操作性、使用寿命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另外,在连铸工艺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如包晶钢种连铸、减少铸坯半宏观偏析和宏观偏析技术、纯净钢的生产技术、不锈钢及其它特殊钢种的生产技术、高等级钢种的中间罐冶金生产技术、高效高速连铸等。
第四篇:我国清洁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清洁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通过总结我国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以来,清洁生产工作取得的进展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分析了在工业清洁生产工作中企业、政府、以及工作人员的问题与开展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清洁生产工作的必要性。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未来几年我国未来清洁生产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工作重点。分别从宣传、技术支持、政府法规政策体系、激励约束机制、延伸生产者责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分析了清洁生产工作在工业上的发展趋势,和清洁生产工作在农业、第三产业进行的必要性与前景趋势。阐述工作对中国环保事业的重大意义,最后也预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带来的新污染。
引言:据《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披露,我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在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9.6%。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2012)对SO2、NO2、PM10、PM2.5、CO和O3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近年来,中国虽然在增大环保投资、建设污染控制和处理设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环境立法控制和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1]。这也说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不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对企业来说,也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额外负担。为了克服末端治理的弊端。只有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设计、原料选择、生产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从源头预防和消除污染,生产过程中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交换利用,有效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矛盾,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治污染的目的。我国清洁生产的现状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将清洁生产作为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工业领域清洁生产推行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出台清洁生产的政策文件。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对推行清洁生产做了整体部署,提出了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清洁生产的整体水平,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完善法规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等重点任务。在总体部署下,出台了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包括《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以及数十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清洁生产标准[2]。
二是不断强化清洁生产的基础工作。建立了冶金、化工、轻工、有色、机械等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及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国家清洁生产专家库”,为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将清洁生产与污染物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相结合,积极推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培训和审核,并取得积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3.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接受了清洁生产培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
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对清洁生产的支撑力度。发布了3批《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以目录为指南,引导冶金、机械、有色金属、石油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的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积极支持重污染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利用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电解锰、铅锌冶炼、电石法聚氯乙烯、氮肥、发酵等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应用取得进展,为全面推广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我国清洁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总体看,我国清洁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对清洁生产认识的高度不够。一些地方对清洁生产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没有完全认识到清洁生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清洁生产工作更注重在大型企业开展,忽视了中小企业。企业普遍缺乏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主动意识,对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理念认识不够,重末端治理。有些企业虽然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但流于形式,没有按审核意见实施,或者是部分实施,即着眼于眼前利益,倾向于选择投资小的无费或低费方案,对资金实施效果更好的中费和高费方案不愿投入,直接影响了清洁生产审核的效果。从总体看,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方案实施率不高,仅为44.3%,其中,中高费项目的实施率仅为41.7%。
二是清洁生产没有全面展开。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数量比例偏低,从全国范围来看,共发布了5批全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公告,2005年以来,全国共有17862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已经公布的强制性审核企业的总量还比较少,有的省份累计公布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占符合《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名录》企业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三是清洁生产科技开发投入不够,重金属污染减量、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和主要污染物削减等领域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同时,成熟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制约了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是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的一些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如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清洁生产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等有待健全;同时清洁生产推行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和包装物强制回收目录和具体回收办法还没有出台。五.清洁生产技术性指导文件尚不完善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但与之相匹配的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清洁生产最佳可行性技术导则等指导性文件较少。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过程中缺少技术支撑。六。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强,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
目前自愿执行清洁生产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少原因之一是因为企业节能环保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政府在节能减排技术投资、改造的扶持力度不够配套法规实施细则及相关制度等仍需完善。因此提高政府政策引导将对清洁生产工作的推广起到关键作用[3]。
七、农业、服务业推行清洁生产进度缓慢。
目前,中国清洁生产工作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农业和服务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缓慢,尤其是服务业是能耗大户,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少之又少。在农业领域,清洁生产推行速度较为缓慢,农业面源污染仍很严重[4]。问题解决方案与发展趋势
一生态工业园建设是企业良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清洁生产的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单个企业内实现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减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突破单个企业的范围,走企业集群之路,建立生态工业园,实现区域层次上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它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在地域相近的企业群落、工业基地或工业园区层次,通过企业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共享建立工业系统的代谢关系和食物链,形成物质和能源的最优利用和高效产出,减少废物排放并最终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系统。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刚刚起步主要体现在对原有高新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上。目前已建成生态工业园还处于生态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当前目标是统一建设中水设施、集中废弃物处理、集中供暖、实现雨水回收利用等。存在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工业代谢关系,园区内企业资源相关度不高、集聚经济效益较差、综合环境治理不善、园区运行缺乏协调性等。虽然距离理想的“企业内减污降耗、企业间资源能源接替使用、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消耗最小化和零排放”的理想目标还很遥远,但这种模式无疑是实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和有效途径。
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任重道远
工业系统是开展清洁生产的重点领域,要想进一步推广深化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还须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教育调动最广大公众的力量发起绿色消费运动,并协同政府的绿色采购行为、企业合同方的压力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营造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的社会环境。
2、技术方面,必须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进行清洁生产相关技术支撑体系的科研攻关,将清洁生产共性技术、通用技术的自主研发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科技项目中优先安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联合攻关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清洁生产领域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尽快出台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相关技术标准、审核指南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技术性文件,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加强对企业清洁生产实践的技术指导。
3、进一步健全法规政策体系,用法规和行政手段规范清洁生产行为,提高审核工作质量,建立清洁生产方案实施的监督和质量保证体系,保障清洁生产的实施效果。
4、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诱导和鼓励企业自愿参加清洁生产审核包括设立清洁生产专项基金,为环保项目创建投融资渠道,设立专项贷款,减免税收,对通过“环保产品标志”等评定的清洁绿色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5、加强中介机构监管,规范中介机构清洁生产咨询服务行为,通过选聘推荐方式建立中介服务诚信体系,规范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引导咨询服务市场健康发展13。
6、延伸生产者责任,即不仅要求企业对其企业行为给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负责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还要对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负责并在产品使用完后将其收回,将清洁生产的内容扩展到消费领域,进一步降低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也符合循环经济“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
三、农业开展清洁生产前景广阔
目前的常规农业同样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所以要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也必须要发展绿色农业, 推进清洁生产向农业领域扩展。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支持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产业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及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产业共生体系, 促进现代农业向“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发展。近年来, 在建设新农村、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在适宜地区试行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种养联动等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其中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集种、养、沼气生产为一体, 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优质清洁能源一举多得,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农业开展清洁生产大有可为, 前景广 阔。
四、第三产业开展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更造成了该行业进行清洁生产的紧迫感。因此,急需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工作并首先对如何在服务业开展清洁生产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在总结前期第二产业清洁生产的成果基础上,针对城市化率较高的北京、上海等地,将清洁生产的重点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研究服务业清洁生产的内涵、实施程序和范围,制定服务业清洁生产的标准和审核指南,以及清洁生产审核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扩大第三产业推行清洁生产范围一是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餐饮业宾馆、酒店等、旅游、娱乐、公共建筑等二是一般行业抓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推行清洁生产三是其他行业、企业如消耗很小、污染很小或无污染的企业可按自愿协议方式推行。
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逐步退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并将占主导地位,其中具有经济增长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将是重点发展的龙头产业。传统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将会逐渐降低,但是必须认识到,高科技并不是清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新的污染尤其是以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不低于传统产业,对此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深刻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尤其不能低估芯片业对环境的巨大负面影响,这是未来清洁生产中要解决的新的问题。
总之,清洁生产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持续推 进,会对清洁生产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清洁生产没有终极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全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
[1] 彭晓春谢武明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9120 [2]作者:王煦 中国工业领域清洁生产现状与问题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4-12-05 09:33:42 [3][4]作者:孙晓峰 李键 李晓鹏 中国清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年11期 35卷11期 P186—188
第五篇: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推荐)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十八个字概括:根底浅、环境差(意识环境、政策环境、生存环境)、基础弱、差距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其他教育的差距、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发展快、前景好。
2、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要得到显著提高;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放,要构建一个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从规模向质量转变;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个人归纳为十八个字:
根底浅环境差
基础弱差距大
发展快前景好
1.根底浅
与我国具有的悠久历史的,以科举考试为代表的文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历史是非常短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该说起源于近代的洋务运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鸦片战场的惨败,使清政府的一批官.员痛感科学技术的重要。于是以张之洞为首的一批洋务派官.员开办了一批“洋学堂”。其中包括了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1865)、福州的船政学院(1866)、上海电报学堂(1882)等。这是我国比较成型的职业教育的开始。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在教育领域,维新派积极筹办铁路、矿务、农业、茶务、蚕桑、医学等专门学堂,开展技术教育。但这场维新运动很快就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尽管维新运动被镇压,但清政府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在教育领域,1902年,公布了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壬寅学制”,学制中开设了实业学堂。1903年,又公布了“癸卯学制”,将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开始。
1913年,黄炎培 提倡实用教育,倡导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1917年黄炎培联合国内教育界、实业界的48名名人,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的机构。在蔡元培、黄炎培等教育界名人的积极推动下,当时的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并于次年颁布了《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技能 ”。
建国后,我国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继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05年起,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迅发展阶段。.环境差
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教育环境是最差的,具体表现在:
(1)意识环境差
(2)政策环境差
(3)生存环境差
意识环境差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家长们送子弟读书是为了今
后子弟们能有一个好的前程,而不希望子弟们做一个好的工人或农民,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意识环境下,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属于教育领域的另类和旁门左道。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重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既使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生存的意识环境仍无太大的改善。
政策环境差
建国后尽管我国出台了不少鼓励、提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最近几年连续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但客观地说,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例如强调职业教育要开放办学,企业要认真接收和安排好职教学生的企业实习,可是时至今日,仍未见有何这方面的法律或法规出台。又例如独立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至今没有,而是基本沿用文化课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另外,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中专(含成人中专)、技校及中职学校组成。技校属劳动部门管,中专中很多属于部委管,政出多门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原因。过去教育部门认为职业教育是劳动部门或其它部门的事,故对中职的发展是重视不够的。
生存环境差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招生问题、专业师资问题、校内及企业实习实训问题、就业问题、社会的认可问题等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
3.基础弱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部分组成。
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点领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6年,我国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战,取得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两基”达标,意味着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入了世界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标志,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而职业教育,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几十年来发展起伏不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加上自身办学条件较差,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4、差距大
<1>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这一差距的具体表现是: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而其余为非技能或低技能劳动者,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技能工人。在技能型劳动者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下表 :
地区我国发达国家
初级工43%15%
中级工50%
高级工17%35%
职师、高级技师10%35%
<2>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职业教育在学生来源及教师水平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差距。在学生来源方面,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相当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了中职学校。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比普通本科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一大截,绝大多数是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各类高职院校读书。在教师方面:“……就全国总体情况看,2005年各类中职学校教师为75万人,2006年增长到约79万人。据有关人士介绍,`到2010年,中职教师
缺口至少为1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当前生师比21∶1,至少还要补充40万新教师`……一是合格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据调查,2005年具有本科学历的职教教师比例为71.84%,具有高级职称职教教师的比例为17.9%,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职教教师比例不足10%;北京市中职学校1万多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只有5%左右。二是专业课教师紧缺。在专业课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三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在全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到1/4。……”
<3>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差距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的加快,我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些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我国现在的制造业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仅次于美、日、德、法),世界制造中心东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的培养水平跟不上,我国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要求人数∕求职人数)大于1。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
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大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现在每年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600万下岗人员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这2400万人中的大多数都必须经过职业教育的培训才能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人员、水平还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培训任务。
5.发展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00~2001年的低谷后,2002~2004年恢复发展,2005年起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及上高中阶段的比例见下表 :
项目
年份招生数
(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在校生数
(万人)占高中阶段占校生比例(%)
***
200***5
***
***
***
***
***
***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招生数已接近高中阶段的一半。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了53亿元,重点支持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个县级职校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支持职校基础能力的建设。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006年以来,国家组织并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开展3万名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2万名中职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2006年以来,国家每年拿出8亿元,资助中职学校家庭贫困学生。高职学生也享受与本科
学生一样的学生资助政策。
2006年以来,我国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3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00万人次,企业职工培训9000多万人次。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6.前景好
职业教育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相连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前途光明。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1、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认识程度的深化和重视程度的提高,职业教育在支持经济发展,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不断会被社会所承认。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应该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方面有:
(1)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要逐步健全。
(2)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政策法规的要求,对职教事业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会逐步提高,将会与职业院校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确实做好引导和牵头作用。
(3)“人才”观念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会不断得到提高。接受职业教育不再是低人一等的事情,而会成为立足社会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各种媒体、新闻、政策法规等各种途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转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4)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的水平会不断提高,从而社会信誉也会不断提高。而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将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要进一步提升。
2、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要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建设,要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无论是校内基础设施还是校外实习基地都要有显著的改善。
通过我国职教师资人才的各种政策及措施的不断出台,并确实落实到位,促使我国的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随着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要更加充实。
总之,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必须得到显著的提高。
3、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放,要构建一个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1)职业教育要对社会进一步开放,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职业院校不再仅仅单纯的培养学龄段的在校生,除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外,职业院校还要承担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军队复员转业培训等大量的社会培训工作,并成为这些培训的主力军,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要发挥他应有的重要的作用。
(2)职业教育要更进一步开放办学,与社会各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的增强,职业院校的大门要加强向社会大力开放的力度。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流要更加频繁。
(3)职业教育的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我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主要表现有:
A、创办一批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质量的本科院校。目前我国已经有培养中职教师为主的职业师范院校(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和综合大学、理工院校中的职业教育学院(如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等),同时在本科院校中已经有了“应用型”本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深入发展,我国要创办更多的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B、培养既有一定学术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研究生。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强调学术体系和研究水平,既使已有的职业教育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是如此。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培养既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研究生,以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
C、覆盖全社会的培养体系要得到更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县级及以上地方基本上都建立了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但确实有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培训活动开展及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这一点要得到很大的改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要想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必须加大培训工作并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一定要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D、应把作为学历教育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专(高等职业学校)——本科(职教本科)和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教培训体系作为构造我国未来比较完整和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4、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从规模向质量转变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今后的发展重点应该从规模向质量方面转变“基础上台阶,教育上质量,管理上水平”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具体要求有: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推进“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
(3)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每年都将举办职教学生的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
(4)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
(5)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快中职专业师资的培养速度,尽快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紧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中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到企业挂职实践工作、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以提高工作的水平,培养一批职教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同时提高职教教师的待遇,稳定师资队伍,调动职教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5.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如此才能更加
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学生不但学会就业还必须学会创业。高素质、高技能、敢创新、会经营的职教人才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下一步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重心逐渐上移,从初中后职业教育逐步向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目前,美国的职业教育重心已逐渐上移,这点必须值得我们关注。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趋势。也许我国的这一进程会比较缓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这一现象迟早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