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木文章读后感
端木文章读后感
作者:雁儿 2006-08-20 23:56:10
看完了端木先生的两篇大作,心里就有“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感触,觉得很不以为然。归结端木先生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1、中国的作业死板,美国的作业灵活,有启发性。
2、中国的教师对学生的评论“中庸”,美国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大篇的好话。
身为中国“束缚”式教育之受害者,今又成为“迫害”下一代之“刽子手”,我对中国教育也有一些肤浅的看法:
自明朝设科取士的科举制以后,中国人为考试而“背书”,“背”答案的历史已有630年了。这六百多年的考试制度,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得以修善。发展到2001年的今天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有人文、文化等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正如美国人用刀叉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夹菜一样。看待中国与美国的教育,我看还得一分为二,应该抱“扬弃”的态度,应该看与国情是否吻合。
中国是一个有深远历史的大国,中国人有着自己许多优良的传统。笔者活了34年,不是很长的生涯,就让我深深领略到这些文化的精髓。实话说,我活得很不痛快,最痛苦的莫过于理解中国的文化而又没法使自己融合在其中,这是父亲对我某种教育的失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在此间要列举几例:
中国文化之一,中国人的肠子比外国人弯多,能观颜察色,能转弯抹角。在领导面前讲好话,在下属面前讲大话,在同事面前讲谎话,在别人背后讲毒话。这难听的叫两面三刀,好听的叫八面玲珑。
中国文化之二:中国人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可能得到辩证的评价。而中国人的“功绩”又基本上是靠人吹捧出来的,只要你不是烂泥,能做到八面玲珑,够“机遇”,那么你一定会升职,会被评优评先。反之,你再能干,再有业绩,只要不被领导认同,不被吹捧,你发出的光也被视作玻璃在反射太阳光。正所谓“人际关系”才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文化之三:中国自古就奉行“君臣父子”之礼道。“君父”者自古就操纵着“臣子”之生死。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话休谈。所谓“人人平等”休想。因此,作为“臣”为“子”,自出娘胎就应学会逆来顺受,应从小学会接受某些人的任意指责、批评,还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虚心态度,否则就会有“不忠不孝”之嫌。
中国文化之四:中国人擅长“中庸”之道,对人讲究不卑不亢,为的是以免惹祸上身。有俗话说“祸从口出”以佐证。同时,别忘了。中国人存在着内在的势利——冷漠、残忍、忌猜、幸灾乐祸,天天盼望别人垮的本性。
中国文化之五、六、七——
基于这种种文化,教育者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还有让他们活得更人上人,中国的现行教育就不得不实施与中国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教育措施。与文化一相适应的教育是:中国人必须学会讲官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话,即“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当官的讲今天吹东风,你就不能讲吹东南风。也就是说,老师教你用标准答案,你不必自以为是,自己另立别类。当然,背后你偷偷骂娘是另一回事。
与文化二相适应的教育是:学会听老师的教导,老师让你选文科,你别去选理科。老师就会觉得你“听话”,你还需学会巴结他,他就会觉得你有培养前途,就会树你的威信抬举你,你苗子正、思想好,虽然成绩不太拔尖,但你仍可被作为推荐生输送到高一级的名校。再说,在中国,读书行或者在单位上能干未必赚钱多,会拍会爬能当官,赚钱才容易。
与文化三相适应的教育是:别怕老师对你的批评和一般性(不至死至病)体罚,其实他是在锻炼你的意志,提高你的心里承受能力。社会上,你会遇到比这更深的伤害,到时你就能坦然接受。当你的上司凌辱你时,你可以脸上笑咪咪点头哈腰称是。心里却骂着:一条狗冲人在乱吠!这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与文化四相适应的教育是:别希望别人奉承你,即使他奉承你,他绝对不会是真心的,他一定是有求于你或另怀鬼胎。他对你不卑不亢,不褒不扬,你反过来可以高枕无忧。也就是说,老师对你的评语三言两语,优缺点具含,你该满意才对。
与文化五、六、七——相对应的教育还有——
我的父亲是一位对社会剖析透彻的激进主义者,从小在我们的耳膜里灌输了太多的“叛逆”式开拓思维的教育,只是我们能敏锐地洞察社会问题,快捷地掌握基础知识。但却感觉到越来越离群,工作中虽有建树,可难被大众认可,经深思后,得到教育下一代的方法结论是:不能太个性,应服从国情教育,才能在中国立足。出国谋生可另当别论。
端木先生自己是否是中国国民?如果是,生活的阅历让你会发现,中国学校的教育仍比复杂的社会单纯。两个同样年纪的人,刚从学校出来的总比不上在社会打滚了几年的人。从国外刚毕业的人回来混得不如从国内刚毕业的人舒服。
敢问端木先生,你是否中国官场之胜利者,你是否有总结过自己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敢抗拒、挑衅你的上级对你的命令或安排,你会有今日的成就吗?如果您的女儿接受了真正的美国教育,回国后,在官场上能混得到你今天所具有的成就吗?
据我所知,作为高中的老师学生考入重点本科的升学率仍是评价老师的重要标准。端木先生的女儿与老师同坐一条船,你认为,老师会为了淹死学生而凿穿船只,让自己一同陪葬吗?教者父母心,在对选科面前,老师对端木先生女儿的建议,相信是有老师自己的想法的。
能在中国接受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福分。不信,您看,大凡从中国出去的人,留学的成绩大都会比外国人好,这归功于他们在国内学会了“背”,是因为他们都比外国人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理。出去做生意也都比较容易立足,比外国人精明,比外国人会计算人。由此看来,你敢不承认中国的教育的成功之处。
据说,许多移居国外的人都把子女送回国内就读。说是国外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太平等了,致使课堂上学生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才华”,老师的话可以听可以不听,课堂上一片乱哄哄,想听的同学却听不到老师讲什么了。美国的学生学习果然没有压力,难怪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
还说美国的发达,不在于美国的教育,而是在于美国吸纳人才的政策,在于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制度。难怪世界各地的人才非常愿意留居美国,为美国作贡献,难怪如此多不是太人才的“人才”一厢情愿地想方设法留居美国。以中国人的肠子去思考,端木先生的女儿去美国读书,也许就有贪图能快捷移居美国之嫌。
总之,中国基础教育,并没有恶性肿瘤。不明真相的人乱扇起教育的西风,使教育的天气干爽了一阵。如去年的减负之风,响应号召的国民开始是觉得这阵风很爽,打开门让风吹进屋后,才发现到处出现裂缝。于是,又关就窄了门,闭口不敢讲“爽”字了。
望大家把眼睛放远些,看问题要全面些,把长脑瘤的病人切开腹腔,能切除毒瘤吗?中国的现行教育教育了中国人怎样在中国活得更自在,正如中国人用筷子夹菜一样,习惯了,是适合中国人的一贯传统文化的。要改革的话,首先要摒弃中国五千年的某些文化开始。所以,我认为端木先生的矛头不应指向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如有人拿石头打你,你就是把石头碾的粉碎,也没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摒弃某些中国传统陋习。
犹如让白种人变黑、黑种人变白,是需要时间来慢慢交配的。谈何容易啊!
第二篇:端木磊经典语录
《一起来看流星雨》讲述了一段青年人追求爱情、友谊和梦想的励志故事,里面有许多的经典语录。下面小编收集了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端木磊经典语录:
“有些人呢,只知道和不会说话的植物交流,对眼前一个知道情报的大活人却视而不见。”
——第一时间给楚雨荨带去慕容云海的消息
这位同学,你依然很拽啊……
——与慕容云海久别重逢
“你把雨荨忘了吗?你和蒋媛一起回来,好像楚雨荨只是你的路人甲与你没有丝毫的关系,她多伤心多难过你知道吗?如果是那样你不再是我朋友,而是我的敌人。”
——努力让慕容云海记起楚雨荨
“蓉蓉,虽然我们很熟,但是,你别逼我。”
——在郭蓉蓉第N次跑题后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只要慕容云海和楚雨荨重新遇到,彼此认出了对方。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让他们分开。”
——对慕容云海和楚雨荨的相见充满信心
我迷路了
——为阻止楚雨荨见到记不起她的慕容云海,端木磊以这个理由带走楚雨荨
别人的幸福里,没有我们的位置
——和于馨让人心碎的对话
端木说:你们的优点就是,关键时刻毫无用处
——一起探讨怎样让云海记起雨荨时对上官说
一起来看流星雨经典语录
1、楚雨荨:“这么没有创意的人,趁早离我远一点。”
2、楚雨荨:“我见过自恋的,没见过你这么自恋的,我告诉你,我上辈子下辈子,上下八百辈子都不会喜欢你这个自恋狂!”
3、楚雨荨:“第我不是拽,我是愤怒。(经典台词)第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第。如果你们再找我玩这种无聊的游戏,我务必让你们变成真的猪头。第我不是脑残!”
4、慕容云海:“你们怎样在那里?”端木磊:“因为在那里,所以在那里。”
5、(在岛上雨荨从石头上跌下来)慕容云海:“真是不走寻常路啊。”
6、端木磊:“那里是我的地盘请你以后不要在那里哭!”(让我想起了动感地带……)
7、上官瑞谦:“最后有人为我的花心找了一个漂亮的借口。”
8、端木磊:您明白鱼为什么会爱上苹果吗?沈含枫:“什么意思?”端木磊:“您看,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问题您都明白。这是我们的事,我们自我会处理。先走了。”
9、上官瑞谦:“我数到三大家一齐跳!预备,三!”
10、叶烁:“那是哪个学校的美眉,让我们情圣那么牵肠挂肚啊?”上官瑞谦:“不要叫我情圣好不好!我但是很专情的男生!”叶烁:“专情?!你一次只对一个女生专情是吗?快说!到底是谁?”
11、慕容云海:“如果你喜欢我只有我喜欢你的十分之一,那我就把剩下的十分之九补足;(大喊)如果你喜欢我只有我喜欢你的一百分之一的话,我会把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都补足给你!”
12、慕容云海:(对楚雨荨发脾气)“别总拿钱来说事!我还真厌恶你们这些草根阶级无聊的自尊心,有钱长得帅是我的错吗?无理取闹!”
13、楚雨荨:这一刻,我真的很感谢这个夜晚,感谢这场雨,这样的话,我就算在他面前,流泪哭泣,也不会被他发现了。
14、雨荨的舅舅见到于馨:“遇见你,就像在地上捡到百元大钞一样爽;遇见你,就像吃饭别人请客一样过瘾……”
15、上官瑞谦:“谁,谁,完了,我完了。最后,我的光芒再也按耐不住了(端木磊捧腹大笑),我就是这个舞台上的王子,莱昂纳多丁卡布里。这部戏,简直就是为我定做的。从此,你们的光芒,全都会被我给掩盖了。哦,哦,哦~。”
16、慕容云海(对端木):“你就那么爱抢朋友的女朋友吗?上官有那么多女朋友,够你抢个十年八年的!”
17、慕容云海:“当你应对楚雨荨的时候,道歉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办的事。”
18、楚雨荨:“比大的数字有没有?”慕容云海:“有。”楚雨荨:“比大的数字有没有?”慕容云海:“有。”楚雨荨:“比大的数字有没有?”慕容云海:“有。”(……直到万后)楚雨荨:“比你还傻的傻瓜有没有?”慕容云海:(因为警觉,下意识的)“没有!”(全场石化ING)
19、于馨:“像你这么好的头发,就就应用蚕丝蛋白护理……”(这句话让我彻底笑抽!)
20、慕容云海:“你难道没有觉得你的脑袋像小哪吒一样吗?还顶个香蕉皮……”
21、楚雨荨:“慕容端木上官叶烁,你们四个寄生虫,离开鸟笼就不会生存的笨蛋,我要咒你们下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22、楚雨荨:“我上辈子,下辈子,上下辈子都不可能喜欢你这种人自恋狂!”(唯独没有这辈子!)
23、楚雨荨:“我见过自恋的,没见过你这么自恋的!”
24、楚雨荨:“等一下等一下,我明白你想修理我,但是我实在太累了!能不能让我休息一下!”
25、叶烁(对上官):“又受挫了?你就别烦了,我们一共就四个人。云海为雨荨烦,端木陪着云海为雨荨烦,你又为小渔烦,我说你们烦不烦呢?那此刻就我空着,我是不是也找个女朋友烦一烦啊!”
26、楚雨荨:这一刻,我真的很感谢这个夜晚,感谢这场雨,这样的话,我就算在他面前,流泪哭泣,也不会被他发现了。
27、楚雨荨:“如果我喜欢你只有你喜欢我的十分之一,你会介意吗?”
28、楚雨荨:“我见过自恋的,没见过你这么自恋的,我告诉你,我上辈子下辈子,上下八百辈子都不会喜欢你这个自恋狂!”
29、楚雨荨:“关于你是猪的这个想法,是典型的词汇缺乏症的表现。要我教你们吗?你是猪,能够延伸为你是野猪豪猪花猪光猪蠢猪笨猪乌克兰小乳猪猪八戒。你是圈养杂食的懒惰生物体,你是星光灿烂下一只绝望而孤独的动物,是永远飞不上蓝天的蠢猪!”
30、慕容云海:“他在我姐心中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叶烁表示赞同点了点头)慕容云海:“但是除了我以外!”叶烁:(无言)真有你的。
31、楚雨荨:“关于你是猪的这个想法,是典型的词汇缺乏症的表现。要我教你们吗?你是猪,能够延伸为你是野猪豪猪花猪光猪蠢猪笨猪乌克兰小乳猪猪八戒。你是圈养杂食的懒惰生物体,你是星光灿烂下一只绝望而孤独的动物,是永远飞不上蓝天的蠢猪!”
第三篇:文章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洗涤,面对人生我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发人深省。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纷繁错杂的,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人生,细细去领会去参透人生的价值。季羡先生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我们一一叙述了人生的真谛,他用惬意的曲调低吟浅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为我们讲述着人生百态。先生认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通常,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季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在季羡先生的眼中,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满没有缺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份不完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生的轮廓,也让我们懂得在缺陷中领略美好,才不至于那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人性善恶,知足常乐、谦虚虚伪,为人处世,世态炎凉„„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人生意义上的,还是内在精神上的,先生都为我们讲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和《漫谈伦理道德》。在这两篇文章中,先生谈道:“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感到季老谈到的三点是全面深刻的,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帮助,并使我们认清了人生的方向。
第四篇:文章读后感
篇一:故乡读后感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小时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费时间。有时,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就看了起来,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马虎潦草,效率很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
篇二:歌唱二小放牛郎读后感
亲爱的祖国六十岁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老师安排我们写一篇爱国方面文章的读后感,平时大部份时间里都用在了学习上,对这方面的书,我看的很少。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搜索这方面的文章,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文章,我以前从来没看过,我看了一篇又一篇,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感人。他们有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建立新中国呕心沥血,也有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还有在新时期平凡岗位上为祖国的强大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我不知从哪下笔?
在我二年级时,课文里就有《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个歌曲,非常令我感动。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叔叔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当时,王二小才十三岁,就为了祖国而牺牲了,他是那么的伟大,牺牲时只仅仅比现在的我大那么两三岁,而现在的我平时学习自觉性很差,从来也不帮妈妈干什么家务,有时还跟父母吵架,王二小也是个孩子,比我们的生活条件真是相差的太远,看了王二小的故事后使我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向王二小这样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我以后要以王二小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抱祖国,和父母,还有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
篇三:刘胡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刘胡兰》的书,读完后,我热泪盈眶,对刘胡兰感到深深的敬佩。
在一个乌云低垂的冬日,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敌人指着烈士的遗体威逼刘胡兰投降,但她宁死不屈,从容地走向被鲜血染红了的铡刀,为新中国奉献了她十五岁的花样年华……毛泽东主席为这位党的最年轻的女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过去,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普通的名字含存着不普通不平凡的事。像“雷锋”“刘胡兰”等等。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为祖国,为人们勇于献身的战士,哪里会有今天这美好的幸福和生活呢?
想想我吧,真是和刘胡兰不能相比。往往在有一点困难和折磨时,我就去找父母处理,比如有时候我不小心被刀子割破手,顿时眼圈红了;又如当我摔倒的时候,就会掉眼泪;还有,当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就举手还击,甚至还会和他{她}断绝关系,等等。现在想起来,我真不应该啊!以后我要向刘胡兰烈士学习,要坚强、勇敢,不要被小事难倒,更不要用现在的小事糊弄自己将来的大事。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我要做个勇敢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为了我们这伟大的祖国,为了有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要辜负爸爸妈妈的哺育之恩,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有前途来报答爸爸和妈妈,而且要做一些为祖国奉献的事。
教师评语:此文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热情歌颂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刘胡兰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小作者能从英雄的身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意义深刻。
篇四: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是古代的一个学子,它虽然勤奋好学,可是屡考不中,真可谓“屡战屡败”。
就在范进50多岁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这一年,他认真学习,考试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出了好成绩,被皇上点中。
这一天,范进正在街上闲逛,他的一个好朋友跑来告诉他“范进,你中举了!”范进以为好朋友在逗他,没当一回事,依旧慢慢悠悠地往前走。他看到很多人围在那儿看皇榜,也挤进去瞪大眼睛瞧瞧。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范进”跳入眼帘。这时,范进心中一阵狂喜,只见他一跳三尺高,嘴中高喊:“我中了!我中了!”然后在大街上狂奔。围观的人们惊呆了,也跟着群跑看笑话。疯狂的范进跑掉了鞋子,划破了衣服,跑飞了帽子……一路狂奔。
范进的好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着急,赶忙去告诉他杀猪卖肉的老丈人:“你的女婿中举了,可他高兴地疯了,快去救救他吧!”他的老丈人也很着急,赶忙随那人去追范进。
到了范进跟前,他也束手无策。这时一个人说:“他平时最怕你,赶快扇他两个巴掌也许能救他。”围观的众人也七嘴八舌的劝导。他的老丈人犹豫不决,但还是慢慢地举起了那像扇子一样的大手,壮了状胆子,重重地打在了范进的脸上,嘴中骂道:“混帐东西!你中什么中!”一巴掌打醒了疯迷的范进。
众人欣喜异常,有的大笑、有的吹口哨。可他的老丈人却心中郁闷,感觉自己的手在隐隐发麻发痛,心想:“他现在是天上的文曲星,真的打不得了!”
这个故事非常可笑,也很逗人,读后细细一想感觉十分有意思,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0多岁的范进能中举确实不易,他的坚持不懈,他的拼搏进取,他的坚定信念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第五篇:经典文章读后感
经典文章读后感
文化苦旅 读后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经典文章读后感。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读后感《经典文章读后感》。”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带我们探寻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文明和历史。你漫步徜徉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们不曾亲临,通过您对当地人、历史、自然的浑沌交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比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华文化。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历史事件与人物,你即使来到有任何意义的景观也只是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精神。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本书写得的确不轻松,那惨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个个文化遗址都是对“荣耀”与“耻辱”的诠释。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时代了。所以,让我们欣然接受苦旅,选择苦旅,在苦旅中探寻,铭记我们该记住的,试让敦煌的悲鸣停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