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2:5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畜牧)局,万州区、南川区、梁平县、忠县水利(水利农机、水务)局,潼南县蔬菜办,忠县果业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07]16号),就全市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履行好农业部门职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领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客观分析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近年来,在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的指引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2006年,在遭受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灾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劳务经济呈现积极变化,“百万工程”效果更加显现,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基础条件有新改善,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物资装备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因此,对当前的形势要有科学把握,对肩负的责任要有清醒认识,对存在的困难要有足够估计,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既好又快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的科学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由之路,是“打好库区牌、直辖牌”的重要内容,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有效供给、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占有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围绕总体部署,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

(三)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三百工程”,努力强化“四大支撑”,突出抓好重点工作,扎实办好十件实事,着力培育“三种型态”的现代农业,参与服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目标。2007年,计划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50万亩,粮食产量恢复到1150万吨以上;蔬菜、水产品、水果、茶叶等适销对路大宗农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量增长4%、达到183万吨,生猪出栏2050万头;水果总产量156万吨,其中柑橘产量11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5万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4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关系农业发展的各项基础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实施原则。坚持城乡统筹,抓住我市构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直辖市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突出“千百工程”重点区域,从参与1小时经济圈建设抓起,促进资源流向农村、农民进入城市;坚持扬长避短,注重劳务经济和特色产业培育,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注重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坚持政策、科技、基础和人才四大支撑,健全政策落实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广,夯实农业基础,壮大农业人才队伍;坚持机制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农民受益,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

三、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同模式

(六)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包括1小时经济圈内与主城区紧密相联的农业区县。重点依托大城市带动功能,科学配置、利用、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发展会展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精准农业和超市农业,努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农产品档次,力争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区。

(七)发展特色型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三峡库区各区县。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山、水”优势,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在确保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培植优质柑橘、优势畜牧业、生态渔业、特色蔬菜、优质粮油等产业,构建劳务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带,努力将库区柑橘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柑橘第一品牌。

(八)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主要包括渝东南地区各区县。重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创建山区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品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建成全市的绿色家园和生态屏障。

四、突出劳务经济,畅通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九)坚持四项原则。深入贯彻“劳务经济是第一经济”的战略思想,把农村劳务开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顺应农村劳务产业发展态势,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以中长期技能培训为重点,务工增收与“转人转户”相结合、以稳定就业为重点,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以三峡库区转移输出为重点的原则,全年开展示范性培训20万人、新增转移就业40万人,确保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增加140元。

(十)开展四大行动。开展培训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力争中长期培训比重超过50%、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全部参加技能培训;落实库区移民、农村贫困特困家庭、城市低保户子女、复员退伍军人、大龄孤儿等“五类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学费全额资助、生活费包干补助”的扶持政策。开展“两转”落实推进行动,办好劳务对洽会,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新疆等劳务输出基地及企业的对接工作,培训2000名摘棉劳务经纪人,推进优秀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普查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户,推进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转移就业。开展城乡和谐促进行动,推广对农民工善待好、教育好、组织好、管理好的“四好经验”,开展为促进农民稳定转移输出包括土地耕种、子女上学、老人供养等农村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劳务体系构建行动,促进农村劳务信息服务“三网联动”,建立从市、县到乡镇、村社的劳务开发工作体系。

(十一)实现六个突破。在农民进城落户转变为市民上取得突破,全年实现5万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变市民。在促进农村“零转移”家庭就业上取得突破,6月底前基本完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零转移”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任务,年底前完成全市总任务的25%以上。在创新季节性务工组织发动、利益连接、财政补贴、经纪人培训运作机制上取得突破。在落实“五类学生”资助政策上取得突破,年内实现“五类学生”资助全覆盖,享受政策的“五类学生”户口转移率达100%。在壮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上取得突破,重点培育1个核心基地、10个示范基地和100个区域性重点基地。完善政策,在建立农民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上取得突破。

五、培育特色产业,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十二)恢复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抓好科技入户、“三农”培训和高产示范等重大活动,完善主导品种推荐、粮油直补和粮食生产考核等制度,加强生产资金落实、国家级项目争取、科技兴粮及恢复发展宣传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小麦、油菜的“双补”政策,做好国家对粮食生产试点省市的良种补贴试点准备工作。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计划水稻、甘薯示范推广50万亩。推进免耕栽培技术,其中,小春生产推广200万亩,大春生产示范100万亩、带动100万亩以上;推广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实施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力争粮食作物病虫害产量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推广无盘抛秧技术50万亩,增窝增苗技术100万亩。打造水稻、甘薯、马铃薯、油菜四大产业,建立超级稻商品生产基地300万亩、优质中稻再生稻基地150万亩和高产、高淀粉甘薯原料基地50万亩。

(十三)做大做强柑橘产业。实施瞄准两个市场、建成三大基地、做强四大龙头的“234”发展战略。坚持加工与鲜销、内销与出口两个市场相结合,建设以江津为中心的晚熟柑橘鲜销基地、以长寿至万州沿线的橙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和以奉节为中心的脐橙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汇源集团、三建集团、恒河果业及博富文公司四大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优势产业带,将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逐步做成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启动实施三峡库区柑橘非疫区建设,落实柑橘种苗补贴政策,重点打造重庆库区柑橘优势产业带。推进百万吨优质柑橘产业化工程建设,新发展高标准柑橘果园7.5万亩。继续实施柑橘“百千万”技术培训计划,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次。推广柑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营养诊断、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提高柑橘产业的科技含量。

(十四)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大力发展健康畜牧养殖业,以祖代种畜禽场恢复为重点,加强良繁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养殖方式转变,加强饲料安全监管;开展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试点工作,逐步规范养殖行为。大力发展健康名优水产品养殖业,加强名特优新品种原良种基地和苗种繁育基地建设,扩大推广优良品种;完成市引育中心和1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创建3个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检疫水产品4万吨以上;抓好酉阳大鲵、北碚胭脂鱼、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建设,落实“禁渔”及渔业许可制度,开展保护青蛙、打击非法捕捞作业、清理整顿江河网箱养鱼行动,创建1个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

(十五)积极培育特色蔬菜。突出无公害蔬菜和特色蔬菜重点,深化结构调整,扩大种植面积,千方百计增加菜农收入。实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完善基地规划布局,指导和扶持建设一批骨干叶菜、库区蔬菜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蔬菜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强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落实无公害蔬菜生产直补工作。发展以榨菜、加工型辣椒、魔芋等为重点的特色蔬菜,支持集中育苗、新技术应用、新品种引进示范,提升蔬菜生产水平和档次。

(十六)探索发展新兴产业。立足不同的自然和人文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作用。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按照科学规划、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农民增收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指导城郊地区重点发展花卉产业、风景名胜区打造旅游度假农业、巴南区“百里生态长廊”集中连片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提供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养体验、农业科普和传统教育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

六、促进科技进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十七)深入开展“三农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由市和区县两个层面组织,以村为单位,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知识培训,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以富裕农民、减少农民为目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抓好目前具备转移条件的农民和已转移农民的培训工作,重视新生劳动力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向职业教育并轨。坚持以乡镇为主的方针和片区培训的方式,加强以优化服务为根本的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对现有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建立农技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鼓励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创办示范园区,增强基层农技人员服务农业、带领农民的本领。

(十八)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以重庆农科城、西部畜科城、中国柑橘城为主体,着力构建重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攻关,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无公害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技术攻关,抓好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攻关,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主导品种,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重庆在“全国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零的突破。提高优良品种和重大技术引进的水平,坚持引进、消化、吸取、创新相结合,不断增强农业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

(十九)大力促进科技入户。以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探索和推行农科教企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农业专家与农民“手把手”行动,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三进村”,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结合全市“千百工程”布局,新建75个村级农民科技书屋,实现100个示范村全覆盖的目标。

(二十)积极推广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探索推广“猪—沼—果”等模式。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完成重点区域农业野生植物普查,强化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示范区管理,加强以紫茎泽兰和福寿螺为主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强化重庆库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和农产品市场质量监测工作。

七、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二十一)切实加强耕地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开展耕地养分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加强耕地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农民以地养地,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正确处理粮经比例关系,提高粮食生产复种指数,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为促进粮食生产奠定基础。深入开展新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试点。以生产发展为目标,配合财政部门继续推进村社便道试点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十二)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推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力争全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1万户。加快“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家园示范户和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参与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完善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加强沼气池建管技术培训与指导,延伸县级服务网络,发展进村入户的服务站点。重视项目村技工培养,使之成为一线服务的主体。探索农村沼气服务管理体制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建管分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十三)有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深入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开展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落实强制免疫、产地屠宰检疫、疫情监测预警、消毒、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疫情的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强违禁药品查处和兽药市场专项整治,力争不出现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按照市政府关于综合建站的统一规划,配合建设基层综合检查站。指导区县建立和实施相对完善的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动物诊疗机构和兽医从业人员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认可认证前期准备工作。(二十四)切实加强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基层农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项资金,按照“有房屋、有设备、有人员、有经费、有基地、有效益”的标准,扶持一批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兼顾示范作用和经济效益,扶持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对本专业毕业的基层农技和农经人员实施短期继续教育5300人次,对非本专业毕业的基层人员实施中专学历教育700人。加强对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考核监管,创新农技推广责任制等运行机制,开展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动态监测。

八、落实监管措施,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

(二十五)完善构建市场网络。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市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乐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推广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优化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配合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

(二十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充分履行农业行政部门主管职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加强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认证管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突出重要领域、重要环节和重点区域,从产地源头、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方面找准突破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开展“三进”活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进万家、放心农产品进市场、标准生产进基地;抓好“三个一批”,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业主,推进标准化生产、扶持一批生产基地,加强认证管理、命名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和推行主城区半月信息发布、重大节日专项整治和业主循法诚信制度。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整合检测资源,形成支撑体系。发挥综合执法机构作用,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职能。选择部分区县开展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编制发布“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白皮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月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聘请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深入推进整体认证工作。

(二十七)推进信息支农扶农。实施“金农工程”,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完善“重庆农业信息网”建设,促进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和农户延伸,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行政村的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利用“12316”、“巴渝新农网”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畅通专家服务热线,接受农民群众咨询和投诉。坚持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农业内部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内部整合、外部共享的机制。

九、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机制体制(二十八)参与各项改革。切实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配合完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参与服务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巩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成果,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力争乡镇委托代理面超过90%、电算化乡镇达到400个,新增80个农村财务规范化试点乡镇。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指导直属单位搞好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建立国资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十九)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扶持“四位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产业培植、信贷担保、科技指导、质量标准、市场信息等方面入手,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拉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优化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支持标准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探索创新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模式,推广农户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引导农民建立利益紧密型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开发性金融合作,发挥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机制,缓解农户和农村贷款难问题。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三十)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农产品贸易促进计划,组织50家农业企业参加境外农产品展销和招商引资活动,抓好与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实施南南合作等国际项目。突出抓好“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指导督促完善规划、道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台招商,力争引进2-3家台资企业入驻。搭建农产品国际贸易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农产品信息,开展国际农产品供求政策调研。加强国际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

(三十一)认真落实支农政策。推动建立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现代建设投入机制。抓住中央和市级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增加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资金投入。将农业部门现有各渠道的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加强现代农业有关项目建设,力争尽快见到实效。坚持“一事一议”,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认真研究有关鼓励政策,多途径、多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十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展农业法律进100个示范村、100户重点龙头企业、100个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和100个重点产业大户行动,大力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多形式开展法制培训,提高农业部门公务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依法治农的能力和水平。按照“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优化农业局系统的行政审批服务,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后续监管,防止管理脱节;对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依法规范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完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审批预约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坚持农业综合执法的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更好地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十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和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努力使各项工作切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不断深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着重研究农业发展中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现代农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理出新思路,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同时,要注重研究和借鉴其他省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走出一条重庆直辖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三十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履行好各项职责。运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成果,增强农业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反对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广泛开展和谐机关、和谐行业、和谐系统创建活动,把构建和谐与市局机关争创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关心基层干部和解决实际困难、密切同农民群众感情有机结合,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人文关怀,增强农业干部队伍活力。高度重视农业信访工作,认真解决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完善面向基层的各项服务制度,精减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全年为农民办好10件实事。认真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严格遵守“十不准、十禁止”的规定,坚持一切勤俭办事业,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扎实开展行风评议,努力培育优良政风。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杜青林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回顾2005年的好形势,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5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些理论、方针、政策的鼓舞和指导下,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恢复,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单产提高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我国粮食增产由过去主要依靠扩大面积,转向稳定面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轨道。

农民增收扭转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可达5%。农民增收来源发生新的变化,来自种养业的收入快速增长,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优质农产品集中度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不断壮大,园艺产业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1.4万个。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1.082亿。

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先进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达38%。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48%,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

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重大财政专项,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效果显著。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完善。农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难度加大,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加重。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浪费较大,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外出就业稳定性较弱,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造成的损失增加,形成的威胁增大。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认识

回顾“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理论、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理解和认识集中体现在“五个必须”上。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

发展的轨道,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和保护,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

三是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为此,必须抓增粮促增收,抓增收保增粮,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靠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科技进步、优化结构和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增粮增收“双赢”。抓住了增粮增收两大目标,我们的工作就赢得了主动权。

四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业由弱变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抓好战略性大事入手,强化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构建农业“七大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必须加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农业部门的能力建设,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水平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提高统筹发展能力;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健全抓政策落实的机制,提高执行政策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三农”能力;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表明,只有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才能够从容地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就。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推进“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新的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阶段性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第一,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第二,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第三,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要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二)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四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实施“提升”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高技术研究,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储备和供应,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的支持保护能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设计大工程,谋划大项目,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三增”为目标,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要举措,实施“九大行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科学规划,集成资源,省部共建,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力争“十一五”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进展,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同时,要加强粮食加工转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2006年,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四)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放在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上,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成农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五)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要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原种场、资源保护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示范户。同时,大力推进畜牧水产的产业化经营。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关键是要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的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要加快农业标准化,重点制订修订一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深入开展农药、饲料、兽药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工作;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志管理,强化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要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

(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要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作者:农业部部长)

第三篇: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为更好地动员全县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全面把握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县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团结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弘扬农村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业,服务农村,关心农村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三、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功立业

(一)带领团员青年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把促进农村青年增收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引导农村青年养殖户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改良和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团员青年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团员青年增收。要广泛发动团员青年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林果、油菜等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向城镇转移,开辟农村青年增收的新渠道。要进一步深化实施“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充实培训内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要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实施城乡互动,积极动员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团组织深入农村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对农村的困难团员青年实行结对帮扶,切实帮助农村团员青年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积极发动农村青年星火带

头人、青年致富能手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引导有条件的青年农民积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服务群众,努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促发展、齐心协力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二)引导青年大力弘扬良好社会风尚。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共青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青年,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的精神力量,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深入开展乡村青年文化活动。结合传统的民族节日、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民间歌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探索建立社会化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乡村青年文化节、乡村青年歌手大赛、乡村青年才艺风采展示等重点项目。二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宣传教育,激励广大青年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青年文明村、手拉手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形成。三是要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和队伍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救助特困家庭学生。四是要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农村青年就近就便扶贫济困,敬老助残,努力为农村困难群体提供生产生活上的帮助。

各级团组织要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

(三)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利用团课、团员青年大会等形式,在农村青年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组织团员青年学习环保节能知识,推广运用清洁能源技术,开展打扫卫生、清运垃圾、植树造林等改善村庄环境的实践活动。要广泛吸纳环保意识强、工作积极性高的团员青年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监护志愿者队伍中,经常性地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和整治村容村貌的志愿服务活动,用青年志愿者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感化和引导群众,努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村新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组织农村青年在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的“三清五改”工作中积极发挥突击队作用,为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作贡献。

(四)引导青年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实施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没有村民自治,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基层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村团组织要引导农村青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基层民主管理。一是要培养农村青年的政治文明意识。引导青年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

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培养青年的民主意识。引导农村青年珍惜民主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在村级事务管理中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并通过合理合法的正确途径表达青年的诉求。三是要培养青年的法律意识。积极在广大农村团员青年中普及学习《宪法》和与农村生产生活及青年利益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引导青年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会依法办事,做农村学法、知法、守法的模范。四是要引导农村青年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五是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农村“平安村寨”和“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家庭、社会矛盾,积极投入到农村治安防范、群防群控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活动中,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四、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确立这个总目标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教育青年、正确引导青年、热忱服务青年,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统一起来,把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进程中来。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要着眼于工作的长期开展,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活动,主动将共青团的服务工作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整体部署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格局。要把共青团组织已经开展的各项农村工作纳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试点村要组织一批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团员青年组成宣传队,通过出板报、贴标语、召开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和目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机制,常抓不解。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系统、长期的工程,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长期有序开展。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新探索、新创造,注重积累,总结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活动品牌和工作方法。要形成工作督促机制,不断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第四篇:城管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城管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管局实施意见范文为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进程,按照**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有关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化“213”发展战略。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工作大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职能向下延伸,扩大城市管理覆盖面。配合全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努力建设“民富、村美、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二、工作重点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以卫生整治、水环境整治、风貌整治、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为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切实配合镇(街办)抓好城镇改造、新居工程、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帮助镇(街办)宣传、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向居住区集中居住;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居住区、安置区市容秩序的管理力度,并积极将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

三、工作任务和职责

局直属执法大队和各镇(街办)执法中队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职能,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根据各镇(街办)的工作重点,现将各执法中队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安排如下:

(一)**执法中队:负责整治镇政府所在地及新居工程周边市容秩序;抓好芙蓉家苑市容环境执法管理工作;创建省级市容示范镇;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对八角、花篱、天王、新庄即将建设的社区,协助镇党委、政府建好社区和做好对拆迁农户的宣传安置工作。

(二)**执法中队:负责抓好交易区、**路旅游快速通道沿线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省级文明村

镇成果;配合抓好**新城区及花乡民居集中居住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

(三)**执法中队:负责加强对**城镇的市容市貌管理;加强对惠民、正宗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和治理整顿;配合新城办搞好新城区公平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在城镇改造进程中,主动协做改造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镇改造的顺利进行。

(四)**执法中队:负责对**、**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整治管理;对**大道、**园周边的流动摊点、商贩给予取缔;配合新城办搞好**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配合街办搞好城镇改造中人员安置等工作。

(五)**执法中队:负责对街办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流动商贩进行清理,整治违章摊点和出摊占道;配合街办搞好**、前进社区的安置工作,配合街办清理整顿前进社区违章搭建物;对需进行二次安置的**、**集中居住区协助街办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六)**执法中队:负责管理规范**大道沿线的市

容市貌;管理镇政府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光明苑、鱼凫家园建设的规范管理和人员安置工作。

(七)**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主动参与**集中居住区的建设,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建设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安置新居的执法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八)**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及建设部门,抓好柳岸花邻新居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以及人员安置工作。

(九)**:由**执法中队和城区执法大队抽调的人员负责抓好**城镇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搞好农贸市场外围的市容秩序;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永盛场社区的市容环境卫生规范管理。

(十)城区执法大队下设四个中队:一中队和**中队协调配合抓好**社区市容环境的规范管理;二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沿线的市容市貌;三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沙子沟集中居住区的环境卫生;四中队和**中队配合对**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实施规范管理;城区

执法大队要积极支持、协同配合各执法中队的执法工作。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参与加快镇(街办)执法中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督促、协调、检查各执法中队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职责分工,由***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姚水洪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纪检组长负责**执法中队、城区执法大队下设四个中队;镇(街办)管理科协调相关工作,各执法中队具体实施。

(二)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全局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全面支持此项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1、抽调直属执法大队责任心强,执法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各镇(街办)执法中队,以加强中队的执法力度。

2、责任科室和镇(街办)执法中队要结合我局职能和各镇(街办)实际,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确保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提出这一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是十分必要的,充分肯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是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将能极大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 替代不断减少的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的稳

1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2、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脱离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滞后,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矛盾突出。只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农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好的条件。

3、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一)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和长期任务,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都必须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不能有丝毫放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增收,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新农村建设稳定发展。

(二)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和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三)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反映。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因素。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

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出口上也不符合各国农产品进口标准。所以要发展农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极其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正常发展。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着眼于农民增收、特色产品的发展。一要靠典型带动农业生产。典型带动是十分可行的工作方法,易于农民接受。只要农民认识到了,尝到了甜头,就会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要靠服务促进生产。今天的农业生产受市场多方面的制约,“盲目种植”、“卖难”等问题频繁发生,这涉及到农业与市场“对接”问题,要搞好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要靠高效调整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调整结构要本着以稳粮为前提,优质为手段,增效为根本目标。“稳粮”要靠发展设施农业、立体种植农业。“优质”以大力推广中高档优质品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增效”要本着什么产品效益高就生产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思路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四要靠精深加工产品。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根本原因是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和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能力弱。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是农民致富的关键,如建立果汁厂,饲料厂,辣椒酱厂等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要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是当务之急。一要抓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一关键,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二要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农业生产大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掌握外地先进经验,带动广大农户进行种养技术革新,加快农民科技致富步伐。三要提高农民道德法律水平,不断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方面,要重点抓好《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础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抓好土地管理、经济建设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教育贴合农村实际,促进农民法制素质的提升,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下载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 中共曲靖市委副书记 陈世贵 各位领导: 根据大会安排,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曲靖市近年来积极发展......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1月17日)《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千方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大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

    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各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有效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xx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精选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订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