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时间:2019-05-13 02:2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 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历史(Ⅱ)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以“改革与发展”为题,组织讨论会。

(2)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日两国近代道路的异同。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古已有之,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的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建议】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东西方的先哲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6.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2)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2)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2.人类起源之谜

(1)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

(2)了解人类起源中的主要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2)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简述探索玛雅文明的经过,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3)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简述二里头遗址发掘概况,列举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

(2)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其在夏文明探索中的意义。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简述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经过,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

(2)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知道贝纳迈塔王国的概况,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

(2)简述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2)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

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4.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

2.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科书。

3.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5.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2.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图书馆。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5.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6.社区。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7.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8.互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使用建议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陈述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陈述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读者所关心的。下面就逐一作些阐述。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客观地说,两者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

第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

第三,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第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陈述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衡量历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内容标准的陈述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大体是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旨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既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又具有一定的清晰度。”下面,我们就说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运用行为动词来描述内容目标的。

高中历史“结果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了解水平,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水平,它要求学生知道并正确说出高中历史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使用了“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简述”、“描述”等行为动词。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第二是理解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主要使用了“概述”、“归纳”、“概括”、“理解”等行为动词。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是应用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作用影响等,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时使用了“分析”、“探讨”、“评述”等行为动词。如: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体验性目标”用于“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高中历史“体验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感受水平,这是最低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体会”、“考察”、“感受”等。如: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是认同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欣赏”、“汲取”、“认识”等行为动词。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三是内化水平,这是最高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形成”、“树立”、“增强”等。如:

○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或原先使用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些什么特点呢?除了前面已经讲过的课程结构方面的特点,如,设置学习模块、专题式的内容体系、分设必修和选修、中外历史合编等,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功能上,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

如前所说,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近年来,历史教育界对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前期调研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加以吸收。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等部分多处提到“历史意识”,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2、在课程目标上,规定比较全面,可操作性强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至少有两点变化:第一,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单独作为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规定了每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表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在内容标准上,体现出宏观性和包容性

就是说,在许多具体内容的选取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表面上看似乎有雷同之处,但是在学习目标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关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又如,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使用了更加宏观和开放性的表述:“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如,关于邓小平理论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仅仅要求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在学习评价上,提出了一些适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评价形式

譬如“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它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评价手段比较灵活和多样;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表述更加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当然,对于一些新的学业评价方法,许多老师都不免有所顾虑,害怕实施以后会影响升学率,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们应该相信考试测量毕竟是课程的“仆人”,课程改革必将伴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所以,每一位老师应该向前看,不要总是向后看。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在我国中学教科书开始多样化的背景下,新编辑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正式出版的就有四个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在内容、选材、观点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建议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这份“标准”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等等。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应该仔细钻研和领会,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2、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细心的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教科书在多处内容中改变了以往习惯的写法,并且对史实的分析不多。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多处地方改变了过去教材的写法,很多延伸的知识反映了学术界的新成果。比如,“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编写时,作者考虑到如果不讲《大宪章》,《权利法案》就成了无源之水,说不清怎么形成的,因此在“渐进的制度创新”一课,就列出“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而且,教科书没有采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就是坚持“代议制并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样的学术观点。有的教科书则淡化“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在叙述某一问题时注重提供其历史沿革和背景资料(如“人教版”)。但是,不管教科书如何千差万别,课程标准毕竟是“本”,教师应该以此为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3、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还有,就是要把握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的层次区别,而确定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

4、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一份对历史教学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比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版本的教科书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议”内容很多,而实际上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多,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使用这份“标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主张,识基础上,高中开设专题课。中国史、外国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还有,以往高中虽有历史选修课,但“名不副实”学大纲(修订本)》中规定,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含试验本、修订本和正式本)规定,高中开设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两门选修课。虽然名义上是选修,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这些历史选修课实际变成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而准备读理科的学生即使感兴趣,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基本上的是单一化的必修课,选修课的做法,但是重视不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3、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偏重政治史,没有把握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及科技文化史的比例。二是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够。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首先,上”的研究取向,历史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社会各界的 1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又如课程标准中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需要吃透它,在领会其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

1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1996年以后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也没有机会学习。虽然间或也有设置

当代史学逐渐确立了“精英”,而是把目光投向普通人、2004从由此8页。

这是确定因此不同“教学活动建课时一般不够,80%的教师、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从宏观方面看,“由下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研究领域也从政治史、制度史拓展到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其次,近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明清社会衰落论”的新认识,对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李鸿章等人的再研究,对前苏联“斯大林模式”及农业集体化的新评价,等等。有些问题虽然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总之,这些研究成果应该吸收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来。

4、课程实施上,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注重知识灌输,留给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的空间较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调研中,有8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的书面习题。史教学情况的评价一般。

(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对国内外高中历史课程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教学,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2、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注重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条件。

5、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总之,“无论是历史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最终都服务于历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上。”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育人功能,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结构:模块和专题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1、设置九个历史学习模块 2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页。的学生从没有学过选修课;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改革传统单一的历史学业评价方法,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2%

2多数学生对高中历汲取历史智慧,2004年版,第20048页。1062%的学生没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设置模块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也更有优势。因为如果一个学期可以分为两段安排课程的话,一个模块便可以在一个学段内完成。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方便学校灵活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而且,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一方面,每一个模块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整合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一定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政治史)》《历史Ⅱ(经济史)》《历史Ⅲ(思想与文化史)》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论上讲,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比如先教历史(Ⅰ)或者相反。选修模块之间也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模块,课程标准建议,往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

2、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它有两个优点:

第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中历史课程体系,始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难点。从系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高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选修),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排列。这种设计仍然未能避免初中、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重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立性,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教学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如,课程《历史Ⅰ》有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页。、历史(Ⅲ)3个模块。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初中和高(选修)体现历史发展过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每一专题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2003年版,第理,和

428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再教历史(Ⅱ)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课程编排体首先,必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些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评价与阐释;同时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从新课程的专题来看,基本上能够体现历史的多样性特点,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各个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政治史模块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运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至于制度层面,既有民主制度的,也有专制制度的;既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也有社会主义制度的。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历史原来是错综复杂和多姿多彩的,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换个视角看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使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对历史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内容不感到厌烦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5

(二)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与初中历史课程一样,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也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知识分类、能力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等方面,较之初中课程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此其一。其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也就是说,三 5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个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或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有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比如将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知识古今中外贯通。过去无论初中或高中,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历史课程无法做到中外历史知识的贯通,学生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新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弥补了两门通史学习方式的不足,一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

第三,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合、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列出的许多知识点中往往包含着若干更小的知识点。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的概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联邦制”、“资产阶级代议制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技能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页。

可以在某”、“古代中国”、“一国两制”、”、“资本二是历2003年版,第33-35大多是一些历史史实的集”、“斯大林模式一是历史技能,6○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 ○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包括归纳、比较或分析历史问题等; ○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包括时间带、大事年表、示意图等;

○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能够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有情感地表述历史情节,有论据地表述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

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

○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能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 ○能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发现其异同;

○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做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美国的“全国历史日”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美国“全国历史日”活动,起源于1974年俄亥俄州创始的地方性历史竞赛,目前已经发展为全国性活动。每年参赛的学生约50至60万。每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流变与连续”、“历史的转折点”、“历史上的传播”等。历史日竞赛根据年级分为两组,6-8年级属于低年级组;9-12年级属于高年级组。参赛作品分为:(1)论文;(2)展览;(3)戏剧演出;(4)媒体展示(如,幻灯、录像片)等。其中约有1/3的作品,采用了口述历史访谈的形式。作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2-5人的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完成的作品,要经过层层竞争,优胜者进入高一层次的竞赛。最后,州的优胜者将参加在马里兰大学举行的全国历史日决赛。这项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甚至对学生进行历史研究专业化的训练等。组委会每年都围绕主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源信息,例如,万维网上的《历史网》档案库是非常便利的搜索资料渠道。它包括世界史、谈话录、个人档案、家庭、遗产、古物、目击者记述、航空和技术、美国内战、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美国史、历史漫游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国家档案馆和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组委会还把十多个总统图书馆的网址提供给学生。7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过去人们认为,“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学习活动的手段而已,新课程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有研究者曾经问过南京宁海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编演商鞅变法的历史剧,怎么能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呢?这位教师很自信地回答:过程重于结果,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目的就达到了。研究者由此感到,这里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虽然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参与了,但最终目的还是落到了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而没有 7 陈其:《美国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载于友西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0页。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学到“过程与方法”,因为教师根本没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而仅仅是把它作为手段。9

关于历史学习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第一,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目标:

○使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一些较高层次的历史知识,对人类的历史活动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通过进一步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9 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2003年版,第86页。

○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二是对祖国的热爱;第三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情感,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父母、家庭、社区、家乡的热爱和责任;二是改变过去认为只有本国史才能培养爱国情感的片面认识。

○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即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具有理性,更具有包容性。

历史教学的“独特视角”

美国全美历史中心设计的历史教材有几十个单元,其中《19世纪美国社会美国梦和财富福音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教材先是让学生阅读本杰明·富兰克林所写的《可怜的理查的占卜书》的一部分,了解18世纪美国人的价值观:强调节俭和艰苦工作是成功的最佳方式。然后,让学生阅读安格尔的《衣衫褴褛的迪克》或《纽约的街道生活》,让学生了解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工业化和都市化程度的发展,运气、冒险和自助被视为通向成功的途径。最后,阅读巴纳穆、温思特、温博伦、康奈格等人的著作,使学生了解他们对“财富福音书”所做的正反两方面的解释。本单元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的变迁过程,这反映了历史教学的一个独特视角。10

解学慧:《美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在教材中的实施》,《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

第二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成果,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定性,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首要和关键所在。在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方面,课程标准注意了三个问题,一是它的“基础性”,二是它的“历史性”,三是它的“课程性”。

基础性指的是普通高中仍然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领域),“基础知识”的本质在于“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实用性”。[1]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人才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认为,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它的定位非常准确,对属于基础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性质的定位上重点处理好了两个区别:

第一,强调了历史课程的“历史”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突出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方面独到的历史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新课程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教育目标,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第二,强调了历史课程的“课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历史学科的区别,突出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教育功能。以往的教学大纲更多的是强调历史的学科性,以历史学科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择取历史知识和提出教学要求,较为注重历史的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学科理论、学科方法和学科功能。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开宗明义提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3]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历史的课程性,即以历史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既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又不拘泥于历史学科,较为注重历史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不是进行历史学科研究,而是要进行历史教育研究;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而在于历史教育能力的高低;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学家的,也不是为培养历史学家打基础的,而是尽历史课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应承担的一份责任。历史课程离不开历史学科的支撑,但绝不等同于历史学科。科学的过程重在研究,重在不断地追求真理、穷尽真理和接近真理,历史科学也不例外。而课程的过程重在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已被科学论证了的真理。历史课程的目的和过程都是为了教育,就得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各方面情况。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淡化了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确定了以学习专题为基本结构的历史课程内容体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和终身发展为前提,取舍有关的历史内容;不但要求学习和运用史学方法来研究历史课程,而且注重学习和运用教育意义上的学习方法来探究历史课程。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基本理念方面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课程基本原则

明确高中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初中历史课程强调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同时强调时代性原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坚持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提出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发展性包括三层递进的含义:(1)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要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历史课程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2)学生的个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从未忽视过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在科学界、文艺界、体育界等领域的一些突出人才,许多都是少年儿童时期个性培养的产物。素质教育在注重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强调个人优良个性的发展。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个国民的素质都全面发展了,但没有各个领域的特别突出的人才,这个国家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由各有所长的人才组成的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不是个人行为,是国家行为,是全民族的全面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对于历史课程的意义在于,为爱好历史学习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充分发挥这些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特长和潜能。(3)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是有阶段性的,而学生的发展是终身的,因此,高中历史课程要精选“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4]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化社会。

“历史学科向来是各科中时代感最强的一门学科”,[5]高中历史新课程应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社会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现实,都是历史的延伸,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历史课程为社会服务绝不是一句空话。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同时又在不断发展之中,人类必须用历史的、现实的和发展的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历史课程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给学生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知识,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时代性特点。要选择对现实社会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加强历史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高中历史课程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上,如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治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问题等等,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科学性,既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又体现了时代精神。目的是教育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多样性和选择性主要指高中历史课程“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6]多样性是选择性的前提,又是选择性的结果,正是由于对学生要求和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有选择性,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最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不仅仅是选修课具有选择性,必修课也具有选择性,如每学期自行选择所学课程;一门课程内也具有选择性,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对一些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和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历史课程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应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以往,中学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历史教育目标得到了明显拓宽和完善,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历史学习目标,必须选择一定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是手段;另一方面,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又是学习目标,而且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把这些“过程与方法”作为手段来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内容标准”中作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和规定。一方面,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处于不同动态过程中的不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既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情感教育功能,又要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历史课程内容

历史课程内容要符合国情,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着重克服“难、繁、偏、旧”现象。

解决“难”的问题。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保证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地前提下,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才能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留下广阔的空间。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不同历史知识做出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注重基本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不能任意拔高难度。

解决“繁”的问题。反映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数展现是不可能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庞杂的内容,尽量做到历史发展线索清晰、主题明确突出。因此,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精选具有重要性、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进程、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能力、方法和情感的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

解决“偏”的问题。所谓“偏”指的是,第一,该历史内容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规律等,对现实社会也没有多少影响或借鉴意义,甚至在历史学科中都不属于主干内容;第二,该历史内容对学生而言,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学历史课程要选择最为重要的、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内容。

解决“旧”的问题。有人认为历史课程不存在“旧”的问题,因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都是“旧”的。其实则不然,历史虽然是“旧”的,但仍然可以出“新”意。第一,历史选材可以出新意。历史内容都是旧的,但选择哪些内容却大有讲究。受极左思潮影响的时期,选择的历史内容中,阶级斗争的弦就绷得比较紧,历史基本上成为阶级斗争史。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选择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反映了新世纪人类通过历史遗产表现出对历史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的精神。第二,历史阐释可以出新意。同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如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价,新课程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赞扬上,而是总结了它们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进

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新理念贯穿到历史内容之中。第三,科学研究可以出新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反映科学发展包括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层出不穷,及时的吸收这些新成果,可以丰富和更新历史课程的内容。如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都在新课程中得到反映。第四,历史教育可以出新意。历史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还应包括教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历史新课程把历史科学内容和教育科学内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就是很好的说明。第五,课程内容的构建可以出新意。以往的历史课程,从初中到高中,乃至到大学,都是建立在严密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的。初中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高中与初中没啥两样,只不过是去掉了世界古代史,把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作为选修课而已。新课程以学习专题为基础构建了历史课程体系,体现了历史学科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相交融的综合性特点,突出了历史课程适应高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特点。历史教学过程

新课程应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创新,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目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是建立在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上的。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机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不断的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一是转变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二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教学评价方面

历史课程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历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元化:一是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二是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学习评价的内容多元化,也涉及评价目标的三个领域;四是学习评价类型多元化,包括广义评价(宏观评价)和狭义评价(微观评价),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标准评价)和绝对评价(目标参照标准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以及预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五是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包括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等多种方法,高中课程标准提到的评价方法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六是评价功能多元化,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管理功能和研究功能等等。

第三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们县城里的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提得响,课程标准在教研活动中也常常被提起,但教学质量更是领导和老师所重视的。素质教育到了我们高中实施起来更有难度,语文学习的功利性强,而课程标准也提得多,我们一线教师有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

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语文是基础性课程,除了和考试有关的做题,语文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更有着工具性的作用。除了考大学,我们更要把语文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与生活联系起来,毕竟在我们这样的二类高中,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校生活的终点。他们将从我们的学校出去后,会直接走进社会,走进工作。我们为这类学生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是什么?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应用文,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有感而发,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但学生底子薄,写作文时功利性比较强,很难看到几篇佳作,作文的确是件学生和老师都比较头疼的事。我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具备学科知识、课程开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等等,要求老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但漫长的工作时间、繁重的作业批改和试卷批阅让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更没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只能偶尔抽空进行远程学习和网络学习,同办公室的老师偶尔交流交流,有浓重的危机感和无力感!

第四篇: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1)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

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2)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xx学校 xxx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提供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内容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内容可以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

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0.6.15.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3)

摘要: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爱好历史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历史教材本来就繁琐枯燥,再加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很多学生“谈史色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想必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自身实践、摸索、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拿来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历史教学 重要性 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虽然作为一门考试升学的科目,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的学习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重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古人说得更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到历史很重要,学习历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社会意义,唤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体,制作优秀课件、剪辑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试听感受,渲染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往往一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提问就能解决。而这一到两个提问往往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把自己精心设计的这一到两个提问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悟出提问的技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篇二: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

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篇三: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第二高中王红丽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

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等等。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

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

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

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第五篇:201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语言技能

二、语言知识

三、情感态度

四、学习策略

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附录

一、语音项目表

二、语法项目表

三、功能意念项目表

四、话题项目表

五、技能教学参考表

六、课堂教学用语

七、词汇表

第一部分 前 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 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 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 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 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 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 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 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 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 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 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 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 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 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 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 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 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 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 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 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 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 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 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 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 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 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 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 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设计思路

《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 个级别。该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 和特点,也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旨 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 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 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 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 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级别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但是,分级目标对 3~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各学段或年级的教学和评价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 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 的学校,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7~9年级分别完成 三、四、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 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以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 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

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 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或 学校,以及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开设的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目 标的要求。英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如从1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 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相应学段级别的要求。

六年级结束时达到二级,9年级结束时达到五级,普通高中结束时达到八级

*备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将可能在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确 定之后作相应的调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 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 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 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 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 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 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一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 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

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 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 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 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 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三级: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 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 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 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四级: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在 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 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在学习中相互学习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级: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 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 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 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以文化差 异的理解与认识。

六级: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 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 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 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能根据自我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 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背景。

七级: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 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习阅读的英言语原著改 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活动。有主动利用多 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 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八级: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 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 结构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 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能 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九级: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 主要内容。能就国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 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

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字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 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 容标准,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九个级别的目标要 求(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在一级、二 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语言技能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中的语音、语法、词汇、功能和话题提出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 识也提出了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

一、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 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 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 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 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表2是语言技能的分级目标。

语言技能一级目标

一级: 听做:

1、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2、能听懂课堂简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3、能根据指令做事情,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4、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说唱:

1、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英语;

2、能相互致以简单的问候;

3、能相互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4、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5、能够根据表演猜测意思、说词语,6、能唱英语儿童歌曲15一20首,说歌谣15一20首;

7、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玩演:

1、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2、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

3、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

读写:

1、能看图识字;

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4、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

视听:

1、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

2、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一25分钟)。语言技能二级目标 听:

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3、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说:

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读: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写:

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玩演视听:

1、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

3、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4、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含一级要求):

5、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

语言技能三级目标

听:

1、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如:陈述句、疑问句和指令等;

2、能根据语调变化,判断句子意义的变化;

3、能辨认歌谣中的韵律;

4、能识别语段中句子间的联系;

5、能听懂学习活动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做出适当反应;

6、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

7、能借助提示听懂教师讲述的故事。

说:

1、能在课堂活动中用简短的英语进行交际;

2、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简单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

4、能利用所给提示(如图片、幻灯片、实物、文字等)简单描述一件事情;

5、能提供有关个人情况和个人经历的信息;

6、能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7、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英语小诗或歌谣,能唱一些英语歌曲;

8、能在上述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读: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4万词以上。

写: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

3、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卡和邀请卡;

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

语言技能四级目标

听:

1、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熟悉话题的语段,识别主题,获取主要信息;

2、能听懂简单故事的情节发展,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

3、能根据连续的指令完成任务;

4、能听懂广播、电视中初级英语教学节目。说:

1、能根据提示给出连贯的简单指令;

2、能引出话题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谈;

3、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

5、能在上述口语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

读: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7、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8、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9、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

写:

1、能五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用词组或简单句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

3、能写出简短的文段,如简单的指令、规则;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语言技能五级目标

听:

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5、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

6、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说:

1、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2、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读: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 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写: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语言技能六级目标

听:

1、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能从听力材料、简单演讲或讨论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能听懂正常语速的故事或记叙文,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之 间的关系;

4、能听懂日常的要求和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说:

1、能传递信息并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

2、能通过重复、举例、解释等方式澄清意思;

3、能有条理地描述个人体验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

4、能用恰当方式在特定场合中表达态度和意愿;

5、能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自己的意图。

读:

1、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

2、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

3、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4、能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5、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0万词以上。

写:

1、能用恰当的格式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

2、能描述简单的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能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短剧;

4、能用恰当的语言书写不同的问候卡;

5、能给朋友、笔友写信,交流信息和情感。

语言技能七级目标

听:

1、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2、能根据所听的内容做笔记;

3、能根据话语中的线索把相关事实和信息联系起来;

4、能听懂故事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结果。

说:

1、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2、能根据命题,稍做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

3、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4、能就一般话题作口头陈述;

5、能对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

1、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2、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3、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

4、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5、能理解和欣赏一些浅显的经典英语诗歌;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写:

1、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

2、能写出常见体裁的短文,如报告或信函;

3、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4、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如申请表、求职表;

5、能做简单的书面翻译。

语言技能八级目标

听:

1、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

3、能抓住简单语段中的观点;

4、能基本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

5、能听懂委婉的建议、劝告等。

说:

1、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

2、能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订计划;

3、能报告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4、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3分钟演讲,5、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 断、责备、投诉等;

6、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

读:

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写:

1、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

2、能根据课文写摘要;

3、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4、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

语言技能九级目标 听:

1、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

2、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新闻广播及天气预报;

3、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讲话人的观点及目的;

4、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

5、能理解一般的幽默;

6、能在听的过程中克服一般性的口音干扰。

说:

1、能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能把握交谈时的分寸,会用客套语,会提出问题,会结束谈话;

3、能经过准备就一些专题作5—10分钟演讲并回答有关提问;

4、能用英语接受面试;

5、能作一般性口头翻译;

6、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7、能对交际中产生的误会加以澄清或解释。

读:

1、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

2、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能读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的资料;

4、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5、能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

6、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7、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写:

1、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等;

2、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

3、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

4、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

5、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

6、能作非专业性的笔头翻译;

7、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

二、语言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 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 技能的重要基础。表3是二级、五级和八级语言知识的分级目标。详细内容参见 附录。

语言知识二级目标

语音

1、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

2、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

3、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4、了解单词有重音;

5、语音清楚,语调自然。词汇

1、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2、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

语法

1、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

2、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

3、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

4、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

5、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

功能

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

话题

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 等。

语言知识五级目标

语音

1、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

2、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

3、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4、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

5、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

词汇

1、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2、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语法

1、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

2、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

3、理解和掌握描述人和物的表达方式;

4、理解和掌握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

5、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

6、理解、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功能

1、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2、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表达。

话题

1、熟悉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2、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语言知识八级目标

语音

1、在实际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3、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4、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语句。词汇

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

2、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3、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语法

1、进一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3、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

4、学习、掌握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功能

1、在更广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2、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 判断、责备、投诉等;

3、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常用功能项目,进一步学习并掌握新的语言功能项 目;

4、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实现信息沟通的目的。

话题

1、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

2、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 题;

3、熟悉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职业、节日、风俗、社交礼仪等;

4、了解有关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

三、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 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 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 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表4是二级、五级和八级的情感态度分级目标。

二级

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

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五级

1、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

2、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3、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

4、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乐于接触英语歌曲、读物等;

6、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7、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取得帮助;

8、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

9、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10、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

八级

1、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

2、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与表达;

3、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

4、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

5、在英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

6、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7、能在交流中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

8、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 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 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 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 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 语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 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 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 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 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表s是二级、五级和八级学习策略分 级目标。

二级基本学习策略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

5、在词语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

6、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7、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8、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9、注意观察生活或媒体中使用的简单英语;

10、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

五级认知策略

1、根据需要进行预习;

2、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3、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4、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5、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

6、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

7、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8、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9、在使用英语申,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10、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

11、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调控策略

1、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

2、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5、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与不足;

6、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7、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8、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

交际策略

1、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能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2、善于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

3、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

4、在交际中,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

5、交际中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寻求帮助;

6、在交际申注意到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

资源策略

1、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

2、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

3、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

4、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认知策略

1、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3、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

4、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做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

纳;

5、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

6、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

八级:

调控策略

1、根据需要制订英语学习的计划;

2、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

3、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

4、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

5、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

6、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 效果。

交际策略

1、在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与沟通;

2、善于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3、交际中,善于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4、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5、在交际中注意并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资源策略

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

所学知识。

五、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申,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 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 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 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 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 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 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级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五级

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呢的称呼;

4、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5、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6、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7、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8、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9、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10、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11、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12、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3、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14、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八级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申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 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 师应该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 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 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 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

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 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 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 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 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 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 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 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 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 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 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 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 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 学习策略。

(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 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 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 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 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 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 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 主性和创新意识。

(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 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4、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5、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6、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 型教师。

(九)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英语课程从3年级起开设,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一6年级英语课程 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

3、4年级以短 课时为主;

5、6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 效果,班容量一般不应超过40人/班。

7一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四课时。为了使广大教师 更好地理解上述教学原则,特提供以下教学案例,仅供参考。

教学案例1

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 各种场所。

适合级别:1一2级

教学过程:

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 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做活动时每小组一份)。

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 room,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做成约2cmx3cm的小卡片(若干 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

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下列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 art room,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4、将学生分为4一5人一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平面图 上。

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 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队)。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 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 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 is small,but I like it.8、把学生贴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的墙报上,或者贴在学校的布告栏或校门 入口处,当作本校场所位置的英文示意图。

9、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所教学校的平面图,并用 英语向他人作介绍。

评述;此项活动结合学生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真实的任务(贴卡 片),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案例2

活动目的:学习和巩固表示图形的单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适合级别:2级

2、通过卡片或实物向学生呈现表示形状的单词:triangle, rectangle,square,circle,oval。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 也能说出形状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3、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把复印好的图表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用英语数 一数图表的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数的结果填在图表中(用阿拉伯数字)。

4、相邻两组比较他们的结果。

5、在黑板上贴一幅放大的图表。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逐一数每一种图形 的个数。并把数的结果写在图表里。学生对照自己的图表,检查是否正确。然后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例如:

Teacher: How many triangles?

Students: Five.6、把步骤5完成的图表贴在班级墙报上。

7、用上述表示形状的单词制作简单的单词卡片,让学生把这些卡片贴在教 室或学校其他场所中与卡片形状相吻合的物品上。

评述:这个活动把学习英语的教字与形状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机地结合 起来。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案例 3

活动目的:学生学完有关如何度过业余时间的文章,运用所学语言开展相关 话题的讨论。

适合级别:3一4级

教学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调查人 ]是如何安排业余时间 的。

2、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设计调查表。

3、各小组在组内用英语进行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4、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调查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调查的结果。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黑板上汇总统计的结果,设计柱状图、饼圆

图、曲线图等。

6、学生两人一组首先就所画柱状图或饼圆图进行口头讨论,然后合作写一 篇简单的报告。

评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 任务是开放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和统计,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 口、笔头交流能力。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科之间的渗透和 交融。

教学案例 4

活动目的:学生从广告中获取信息,学习广告用语,并尝试设计和表演广 告。

适合级别:3一6级

教学过程:

1、教师事先收集各类食品或文体用品的英语广告。

2、课堂上让学生说出印象最深的广告,并讨论为什么对这些广告印象深 刻。

3、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英语广告,引导学生分析广告语言的用词和句子特 点。

4、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物品或让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 这些物品设计文字或图像广告。

5、各小组向全班学生展示或表演他们设计的广告。

评述:这个活动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和 合作精神。以英语广告为媒介,在学习英语的同时,给学生展示其他才能的机 会。

教学案例5

活动目的:通过英语沙龙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适合级别:6一9级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英语文化沙龙,同学自愿参加。

2、教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几个英语文化沙龙的话题,比如:

(l)The Olympic Games

(2)Football in China

(3)Environment Protection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成3一5人的小组,根据所选话题从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并整理材料。准备在沙龙活动中发言、交流、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作汇报。

5、把成果汇集成册。

评述:这个活动能够调动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或以合 作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教学案例5 20

活动目的:通过英语沙龙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适合级别:6一9级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英语文化沙龙,同学自愿参加。

2、教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几个英语文化沙龙的话题,比如:

(l)The Olympic Games

(2)Football in China

(3)Environment Protection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成3一5人的小组,根据所选话题从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并整理材料。准备在沙龙活动中发言、交流、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作汇报。

5、把成果汇集成册。

评述:这个活动能够调动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或以合 作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 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 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 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 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 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 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 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 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 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 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 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 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 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 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 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 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 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 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 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 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 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三)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 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 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3、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五)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 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 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 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 力。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 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 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 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 次。

(六)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 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 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3、4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5、6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 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听和读的技能,形式应尽量生动活泼。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

(七)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八)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二级的评价由地方和学校组织进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五级和八级的评价应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进行。其他级别的评价由学校组织实施,也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选拔性考试应依据本课程 22

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确定适用级别,制订考试要求。

下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

    河北省普通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河北省普通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卷I共8页为选择题,卷II共4页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卷I(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考生可将现行......

    普通高中历史会考模拟试题

    普通高中历史会考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50分,每小题1分) 1.山东省常被人们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A.商朝甲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张大昌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高中教育的定位 ·从我国的社会需要来看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与理念相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学习心得和学习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心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性质以及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基本理念中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