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意见
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意见(试行)
历史学科调整意见分四个层次。第一、二层次(即黑体、宋体字部分)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第三、四层次(即楷体字部分)是具体细化的教学内容。
“内容标准”中有少部分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模块或专题中重复出现,在调整时将这类内容进行了分解和迁移,合并到其他相应的模块或专题中。调整意见中带▲的即属此类内容。
调整意见中带★的内容,一部分是建议选学的教学内容,一部分是各版本教材中表述不尽相同的教学内容。凡带★的内容,不列入各级、各类考试评价范围;带★的内容是否选学,由各学校自行确定。
历史(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3)结合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汉、唐、宋、元君主专制发展的史实
★汉武帝削弱相权
唐设三省六部 宋设中书门下、枢密院(或枢密使)、“三司”
元设中书省(2)了解汉、唐、宋、元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史实
★汉平定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北宋削弱节度使,派文臣做地方官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
(4)结合各朝代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变化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史实
★(2)了解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及设内阁的史实(3)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的史实
(4)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虎门销烟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5)通过上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金田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
天京陷落(2)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保路运动
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了解五四运动的史实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及其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了解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史实
★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 北伐战争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2)了解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史实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红军长征(3)了解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
日军侵华罪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八一三事变、★细菌战、★三光政策、★日军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
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地位
(4)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
★重庆谈判与政协会议 内战爆发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 ★北平谈判
渡江战役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第一届政协会议 新中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2)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2)了解香港、澳门回归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史实(3)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与苏联等国建交 出席日内瓦会议 出席亚非会议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
★“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了解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3)探讨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史实(2)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了解中国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
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合作(4)认识新时期我国重大外交活动的作用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了解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3)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希腊城邦
城邦公民
(4)结合希腊文明的形成,了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了解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人的改革,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2)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了解古代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历程(2)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十二铜表法》 “万民法”(或查士丁尼法典)
(3)结合罗马法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发展的史实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
(2)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了解独立后的邦联状况
(2)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联邦政府的成立(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
★第一国际 ★普法战争与3月18日革命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2)认识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史实
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变化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互会、华约
(2)了解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重大史实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3)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史实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2)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史实
★日本的民主改革
美国的扶植、日本发展经济的政策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了解中国振兴的史实(4)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史实
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第一次不结盟会议(5)结合以上相关史实,了解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历史(Ⅱ)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了解原始农业的概况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的基本史实 ★(3)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精耕细作
小农经济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门类及其成就 冶金 纺织 陶瓷
(2)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3)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商业的兴起 唐、宋、明、清的商业概况(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了解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史实(2)了解主要的洋务企业
(3)了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表现
(4)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史实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 1927~1936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1937~1949年民族工业的困境(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2)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3)了解中共“八大”的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本史实(5)了解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6)了解 “文革”对国民经济破坏的基本史实
(7)总结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工业革命的条件 工业革命的成就(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垄断组织(或大企业)的出现(3)探讨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了解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
调整工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保障劳工权利(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史实(2)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福利国家 ★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第三产业和新经济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国内战争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现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体制(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2)了解上述三次改革的影响 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历史(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了解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知道汉初黄老之学(或无为而治)的基本史实(2)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知道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知道“三教合一”的基本史实
(2)知道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知道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列举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2)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3)列举唐甄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了解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2)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3)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1)了解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2)理解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人文主义的含义
(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文艺复兴的背景
薄伽丘、莎士比亚 ★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其罗(2)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宗教改革的背景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加尔文教(3)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 ★哥白尼、伽利略
牛顿
(2)了解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了解进化论的发展历程
★神创说与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达尔文的进化论 ★赫胥黎 ★(2)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梭伦改革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七.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六.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二.东西方的先哲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六.杰出的科学家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篇: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
2010-11-16 来源:
浙教办教研〔2010〕160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促进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现确定对我省初中部分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内容见附件。
请各地及时将《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下发至各学校。凡调整为选教或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统测、统考和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时,不再作为考试要求。《作业本》中相应题目也要按要求同时进行调减。
附件: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语 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一)下列课文调整为略读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24次印刷)第6课 《理想》。
七年级下册(2009年10月浙江第13次印刷)第11课 《邓稼先》、第22课《在沙漠中心》。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6次印刷)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10次印刷)
第4课 《列夫〃托尔斯泰》。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0次印刷)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下册(2009年8月浙江第11次印刷)第14课 《变脸》。
(二)下列课文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0月浙江第13次印刷)第27课 《斑羚飞渡》。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6次印刷)。第1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数 学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意见 第三学段(7-9年级)中的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第39页:(5)四边形中的第⑥条: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第⑦条: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第40页:(7)尺规作图中的第④条:……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8)视图与投影中的第⑥条: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第⑦条: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第42页:(4)图形的相似中的第④条: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7月第7次印刷)
第4页:1.1 从自然数到分数。第120页: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第58页:课题学习美妙的镶嵌。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
第98页:5.1多边形第3课时中有关镶嵌的内容。第153页:课题学习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第122页:4.6图形的位似。第126页:课题学习精彩的分形。九年级下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第70页:4.1 视角与盲区。第73页:4.2 投影。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
第28页:脚注①“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都要求写作法”改为“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不要求写作法”。...第171页:设计题。
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第82页:设计题。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第70页:探究活动中的用圆规把圆四等分。
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第87页:7.4课题学习镶嵌。
第172页: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5次印刷)第112页:19.4课题学习重心。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第71页: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九年级下册(2010年7月第5次印刷)第59页:27.3 位似。第100页:29.1 投影。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册(2010年6月第13次印刷)第49页:第1章中的数学活动。第110页:第3章中的 数学活动。第134页:阅读与思考。
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第86页:第7章中的阅读与思考多边形的三角剖分。第142页:第9章中的阅读与思考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八年级上册(2010年6月第6次印刷)第24页:第11章中的数学活动。第89页:第13章中的数学活动。第135页:第14章中的数学活动2。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5次印刷)第115页:第19章中的数学活动2。
英 语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2008年6月浙江第3次印刷)
第32-33页:What would you do if…?
第116-117页:He’s already visited the place where his ancestors lived.(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浙江第5次印刷)
第47-52页:第八单元中w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八年级上册(2007年6月浙江第4次印刷)
第7-12页:第二单元中should/shouldn’t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第65-70页:第十一单元中c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八年级下册(2007年6月浙江第4次印刷)
第10-17页:第二单元中could,sh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第44-51页: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相关知识。
第52-59页:动名词作为非谓语动词的语法原理及其衍生用法。九年级全一册(2008年6月浙江第3次印刷)
第2-9页:动名词作为非谓语动词的语法原理及其衍生用法。第18-25页:第三单元中sh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第26-31页: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第34-39页:第五单元中might,c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第52-59页:第七单元中w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二、外研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标准)》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初中一年级上册至初三年级下册:Around the world。初三年级下册(2008年8月浙江第2次印刷)第4-5页:Module 1中的Unit 2。第30-33页:Module 4中的Unit 3。第36-37页:Module 5中的Unit 2。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初中二年级下册(2008年9月浙江第3次印刷)第72-79页:表示目的(so that)的状语从句。
第80-87页:Module 10中w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初三年级下册(2008年8月浙江第2次印刷)
第56-63页: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这四种时态的被动语态。
第72-79页:关系副词where和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由so that, in order that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
科 学
一、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3版)第85页:第3章第1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第102页:第3章第4节 观测太空。第111页:第3章第6节 日食和月食。七年级下册(2005年12月第3版)
第36页:第1章第7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139页:第4章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八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3版)第66页:第2章第5节 风。
第69页:第2章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第74页:第2章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0页:第2章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候。第105页:第3章第4节 动物的行为。
八年级下册(2005年11月第2版)第81页:第3章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第99页:第3章第6节 保护土壤。九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2版)
第57页:第2章第3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第64页:第2章第4节 材料的发展。九年级下册(2005年11月第2版)
第5页:第1章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第9页:第1章第3节 恒星的一生。
第100页:第4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全章)。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3版)第87页:第3章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七年级下册(2005年12月第3版)
第110页:第4章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第124页:第4章第4节 日历上的科学。八年级下册(2005年11月第2版)
第7页:第1章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中的“实验: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内容。
第126页:第4章第6节 “家庭用电”中的“实验:安装和研究楼梯灯线路”内容。
九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2版)
第18页:第1章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中的“实验:土壤酸碱性测定”内容。
第135页:第4章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实验:解剖猪的心脏”内容。
九年级下册(2005年11月第2版)
第31页:第1章第6节 “进化与遗传”中的“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内容。
二、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02年6月第2版)第30页:第一章 1.观天认星。第114页:第四章 3.地形的缓慢变化。第181页:第七章 4.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七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第98页:第四章 1.土壤的组成和利用。第104页:第四章 2.土壤与植物。第109页:第四章 3.土壤污染的防治。八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
第37页:第二章 2.人和动物的运动状态改变。第198页:第七章 5.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八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第100页:第五章 1.信息的传递和通讯。第110页:第五章 3.无线电广播和通信。第120页:第五章 4.现代通信。第136页:第六章 2.动物的行为。九年级上册(2003年7月第1版)
第44页:第二章 2.分子中的“巨人”——高分子化合物。第52页:第二章 3.矿物燃料。
第153页:第七章 2.能源和能源的种类。九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
第14页:第一章3.恒星的演化。第73页:第三章4.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第86页: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全章)。第185页:第七章 科学与社会发展(全章)。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册(2002年6月第2版)第51页:第一章 5.太阳系小天体。
第65页:第二章 2.四季与节气中的“24节气”内容。第76页:第三章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80页:第三章 2.地球仪。第89页:第三章 3.区时和日界线。第95页:第三章 4.地图。八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
第183页:第七章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心脏实验”内容。八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第2页:第一章 1.初识声音。
第44页:第二章 5.“视觉的延伸”中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内容。第48页:第三章 1.自然界的电现象。九年级上册(2003年7月第1版)第124页:第五章 3.热机。
思想品德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16次印刷)第54页: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三框 自我新形象。
第70页: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情趣与兴趣。第91页:第四单元第九课 保护自我。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8次印刷)第46页:第二单元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9次印刷)
第55页:第三单元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第95页: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 合作!竞争!。八年级下册(2009年10月第8次印刷)
第105页: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第二目 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5月第6次印刷)
第50页: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54页: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5月第6次印刷)第96页: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 学会合理消费。
二、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6月第6次印刷)第14页:第一单元第三节 拥有好心情。第62页:第四单元第一节 小荷争露尖尖角。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4次印刷)第2页:第一单元第一节 走进公共生活。八年级上册(2010年6月第6次印刷)
第28页: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目 生命是一种权利。第42页:第三单元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经济生活。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4次印刷)
第36页:第三单元第一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84页:第五单元第三节 我们也有监督权。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6月第6次印刷)
第2页: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目 跨越国界的沟通。第10页:第一单元第二节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第24页:第二单元 关爱自然 关爱人类。
第44页: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目 科技发展的足迹。第46页: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二目 感受科技的魅力。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八年级上册(2010年6月第6次印刷)第53页:第三单元第三节第一目 合理消费。
三、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7月第12次印刷)第2页:第一单元1.1 我上中学了。第77页:第四单元4.2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第10页:第五单元5.2 感受青春。第42页:第六单元6.3 自立自强。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第88页:第八单元8.3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7月第5次印刷)第62页:第三单元3.1 和平发展 时代主题。
历史与社会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意见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我们生活的世界
3-1 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3-3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再现世界文明的发展大势。
4-2 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6-3 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文学体裁和艺术形式,感受文学、艺术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我们传承的文明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1 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3 比较历史与现实中反映人治与法治的具体现象,说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
3-5 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3-6 选用、分析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事例。
4-5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5-5 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我们生活的世界
4-1 在尝试制订规则的过程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4-3列举我国未成人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
4-4 知道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寻求帮助。
4-5 结合一些社会问题实例,说明应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6-4 以自己熟悉的某些运动项目为例,感受体育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我们传承的文明
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2 分析具体案例,解释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道理。3-4 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要依法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的权益提供特殊的保障。
3-5 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下册(2007年11月第8次印刷)第4-7页:社会伴我长大。
第19-27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关于规则的故事”、“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内容。
第65-66页:“大众传媒”中的“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的内容。第78-80页:“追求真善美”中的“发掘美好情感”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9次印刷)
第14-15页:“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中“精神的家园”的内容。第19-21页: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40-43页:“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中的“古老的科学探索”、“宗教的奥秘”的内容。
第111-115页:“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中“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文人的世界”的内容。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第21-23页:“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中的“全球的联系加强”的内容。第58-60 页:“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中的“地球变小了”的内容。第95-96页:“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中的“西亚病夫的崛起”的内容。第109-112页: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5月第6次印刷)第40—43页: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第98-107页:以法律为准绳 我是中国公民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第129-131页:学习型社会。
第132-139页: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第161-169页:多元文化的交融。第172-204页:面对未来,扬帆起航。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9次印刷)
第59-60页:“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文明”中的“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的内容。
第123-124页: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第7-8页:“工商业兴起”中的“商人的地位变了”的内容。
第55-57页:“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的“人在工厂”的内容。第77-79页:“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中的“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的内容。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5月第6次印刷)第89-97页:人民当家作主。第119-121页:角色与选择。
第三篇: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语 文
(一)下列课文调整为略读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24次印刷)
第6课 《理想》。
七年级下册(2009年10月浙江第13次印刷)
第11课 《邓稼先》、第22课《在沙漠中心》。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6次印刷)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10次印刷)
第4课 《列夫〃托尔斯泰》。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0次印刷)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下册(2009年8月浙江第11次印刷)
第14课 《变脸》。
(二)下列课文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0月浙江第13次印刷)
第27课 《斑羚飞渡》。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6次印刷)。
第1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数 学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意见
第三学段(7-9年级)中的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第39页:(5)四边形中的第⑥条: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第⑦条: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第40页:(7)尺规作图中的第④条:……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8)视图与投影中的第⑥条: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第⑦条: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第42页:(4)图形的相似中的第④条: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7月第7次印刷)
第4页:1.1 从自然数到分数。
第120页: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
第58页:课题学习美妙的镶嵌。
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
第98页:5.1多边形第3课时中有关镶嵌的内容。
第153页:课题学习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
第122页:4.6图形的位似。
第126页:课题学习精彩的分形。九年级下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
第70页:4.1 视角与盲区。
第73页:4.2 投影。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
第28页:脚注①“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都要求写作法”改为“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不要求...写作法”。
第171页:设计题。
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
第82页:设计题。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
第70页:探究活动中的用圆规把圆四等分。
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第87页:7.4课题学习镶嵌。
第172页: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5次印刷)
第112页:19.4课题学习重心。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
第71页: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九年级下册(2010年7月第5次印刷)
第59页:27.3 位似。
第100页:29.1 投影。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册(2010年6月第13次印刷)
第49页:第1章中的数学活动。
第110页:第3章中的 数学活动。
第134页:阅读与思考。
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第86页:第7章中的阅读与思考 多边形的三角剖分。
第142页:第9章中的阅读与思考 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八年级上册(2010年6月第6次印刷)
第24页:第11章中的数学活动。
第89页:第13章中的数学活动。
第135页:第14章中的数学活动2。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5次印刷)
第115页:第19章中的数学活动2。
英 语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2008年6月浙江第3次印刷)
第32-33页:What would you do if…?
第116-117页:He’s already visited the place where his ancestors lived.(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浙江第5次印刷)
第47-52页:第八单元中w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八年级上册(2007年6月浙江第4次印刷)
第7-12页:第二单元中should/shouldn’t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第65-70页:第十一单元中c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下册(2007年6月浙江第4次印刷)
第10-17页:第二单元中could,sh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第44-51页: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相关知识。
第52-59页:动名词作为非谓语动词的语法原理及其衍生用法。
九年级全一册(2008年6月浙江第3次印刷)
第2-9页:动名词作为非谓语动词的语法原理及其衍生用法。
第18-25页:第三单元中sh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第26-31页: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第34-39页:第五单元中might,c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第52-59页:第七单元中w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二、外研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标准)》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初中一年级上册至初三年级下册:Around the world。初三年级下册(2008年8月浙江第2次印刷)
第4-5页:Module 1中的Unit 2。第30-33页:Module 4中的Unit 3。第36-37页:Module 5中的Unit 2。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初中二年级下册(2008年9月浙江第3次印刷)
第72-79页:表示目的(so that)的状语从句。
第80-87页:Module 10中would作为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
3-5 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下册(2007年11月第8次印刷)
第4-7页:社会伴我长大。
第19-27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关于规则的故事”、“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内容。
第65-66页:“大众传媒”中的“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的内容。
第78-80页:“追求真善美”中的“发掘美好情感”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9次印刷)
第14-15页:“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中“精神的家园”的内容。
第19-21页: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40-43页:“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中的“古老的科学探索”、“宗教的奥秘”的内容。
第111-115页:“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中“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文人的世界”的内容。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第21-23页:“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中的“全球的联系加强”的内容。
第58-60 页:“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中的“地球变小了”的内容。
第95-96页:“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中的“西亚病夫的崛起”的内容。第109-112页: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5月第6次印刷)
第40—43页: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第98-107页:以法律为准绳我是中国公民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
第129-131页:学习型社会。
第132-139页: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第161-169页:多元文化的交融。
第172-204页:面对未来,扬帆起航。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9次印刷)
第59-60页:“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文明”中的“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的内容。
第123-124页: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第7-8页:“工商业兴起”中的“商人的地位变了”的内容。
第55-57页:“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的“人在工厂”的内容。
第77-79页:“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中的“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的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2010年5月第6次印刷)
第89-97页:人民当家作主。
第119-121页:角色与选择。
第四篇:甘肃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甘肃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精神,落实《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观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汲取历史智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科学设计评价标准,正确使用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高中历史课程应该达到的总体要求和目的。《课程标准》既提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扩大认识历史知识的范围,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该总体目标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历史知识的增长与深化,二是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和世界观、历史观的形成;三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理想的树立。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识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能力要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二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基于历史材料、运用历史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课程设置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历史科被列入“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之中,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三个学习模块共有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历史选修I包括六个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采用主题式的“并联”设计,没有学习次序上的先后之分。根据甘肃省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状况,建议全省各高中学校在选修Ⅰ系列中,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模块作为限定选修,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两个模块作为任意选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在上述四个限定选修模块中至少选修3个模块,获得6个学分。鼓励师资力量强、具备条件的学校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可参考下面的方案:
学 年 高 一 高 二 高 三 学 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内 容 必修Ⅰ 必修Ⅱ 必修Ⅲ
开设限定选修四个模块供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选学
其他选修模块
复习周课时 2节 2节 2节
4节 4节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实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目标上坚持全面性,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重要的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规律,构成高中历史的主要知识体系,要求每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在课程结构上具有选择性,分为必修与选修,六个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个性发展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有利于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历史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历程,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历史课程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必须坚持时代性,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历史贴近现实。要密切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提倡教学中运用新材料丰富历史学习内容,引用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高中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总体教学实施指导。
(1)根据《标准》,结合教学实际,确定好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学条件、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自身的特点等),将《标准》的相关内容具体化,转化为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撰写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要具备可测量性。在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时,重点说明学生应通过何种学习活动、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来达成其他各项教学目标;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实事求是,不随意拔高,不“乱贴标签”。可采用三维目标整合的方式,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做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2)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甘肃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科学合理地处理教科书内容。依据《标准》,认真深入地研读教科书,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解析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能够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典型素材,为教学服务。可以用调整教科书结构、改变教科书内容顺序的展现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个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应作整体思考,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将三部分的内容做有机的整合,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达成三维目标。教师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模块教学实施指导。
(1)必修历史(Ⅰ)。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重点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轨迹,同时注意反映重大政治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及其在政治制度发展沿革过程中的作用,制度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专题的排列采用了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现代,遵循着对学生而言先易后难、由远及近的方式,并不完全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也无意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完整性,它只是专题式教学所允许的一种技术性处理手段。在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使用教材理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尽快地更新教学观念,其中就包括使用教材的理念。教师要逐步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为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如果只有部分符合,那就部分使用,其余部分可以参照其他教学材料。第二、灵活运用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可以在各必修教材内部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如,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史,或者使中外政治专题史自成一体,侧重对比中外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在必修教材之间整合相关专题单元,如,必修(Ⅰ)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单元、必修(Ⅰ)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Ⅱ)的“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单元、必修(Ⅰ)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单元等。从其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如在讲授第一单元第3、4课时,可以把这两课合在一起讲,以朝代为主线,理清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讲清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说明从汉朝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第1课时就可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第3、4课,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到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绘制图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主要对策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有了一系列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二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主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因此有了相权的分割,相权中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权的分散等。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①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分别采用什么办法解决王国问题?
②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③宋太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皇权?哪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说宋代以后地方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④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
⑤各朝对待丞相的态度有何变化?明朝内阁大臣与丞相有何区别?清朝的议政王大臣和军机处有何不同?
可根据第1课时的安排,集中串讲本单元内容,并解决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
第三、正确把握教学设计。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较为详细地列出各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分析与建议、教学设计与案例,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和能力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这对于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计划是有帮助的。但教师教学用书仅仅为教学提供了一种设计方式,对教学起着引导作用。教师上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做出调整,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看法。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种,针对自己学生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才是最佳选择。
(2)必修历史(Ⅱ)。历史必修(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本模块共8个学习专题,其中,中国部分4个专题(专题1、2、3、4),涉及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外国部分4个专题(专题5、6、7、8),包括外国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必修(II)模块学习中,课程标准很多要求是落实在“认识特点”、“分析原因”、“探讨地位和作用”上。如:特点类的有“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原因类的有“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近代人们物质生活习俗变化因素”、“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等。地位和作用类的有“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认识中国参加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等。“分析”、“探讨”、“认识”都属于运用层面的能力要求,都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史实中多角度分析、总结出“地位”、“特点”、“原因”、“影响”,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可从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几方面分析;近代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可从内因、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几方面分析;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可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思想地位、未来地位几方面分析。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整体把握模块教学要求。历史必修(II)内容涉及广泛,知识跨度大,很多内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准确反映专题设置的目的与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深化和发展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进行同专题的内容整合。第四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要求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的进步、报刊、影视、互联网的普及等几方面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认识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时间上历时160多年,内容上设及近现代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方方面面的变迁,课程标准内容的编排是以某一领域在近现代的变化为专题线索,注意了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为了有利于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阶段整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分析归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进而得出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确认识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进行专题间内容的整合。《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多视角,多层次”、“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地“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与世界史的关系,可适当调整专题教学顺序。
第四、要注意揭示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等方面的特点。如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其特点是:在区域上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从局部到全方位;在程度上是从引进外资、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到借鉴外国经验自主创新。
第五、要注意把握经济发展的概貌,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如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就涉及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市场贸易的发展、都市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拓展、货币经济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再如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过几次阶段性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并在政治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但还应该看到,民族资本主义与当时的封建自然经济以及在中国的外国资本相比,是非常弱小的。
第六、要注意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可以透过社会生活变化的表象,深刻认识其原因和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第七、要客观、辩证地分析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如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既要肯定它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它带来的种种弊端。
(3)必修历史(Ⅲ)。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政治、经济领域,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基本表征。通过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发展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意识。
第一、从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目标来看,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目标的实现。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例如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内容相对比较繁杂,流派多、人物多、作品多,学生识记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典型文艺作品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不同流派文艺作品的创作风格,在此基础上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从而培养学生从文艺作品中看历史和从历史背景中理解文艺作品的方法和能力。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适当介绍一些思想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精神和高贵品质等,陶冶性情,提升思想境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同时,不能忘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自觉传承。
第二、从历史必修(Ⅲ)的主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要理清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两点:一是思想文化成果、科学技术成就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并适当联系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上任何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基础为条件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对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思想文化成果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二是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的结晶;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重大进步,也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4)选修历史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中新课程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为选修课的第一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虽然不像革命运动那样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学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探究其成败的原因及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认识改革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改革的曲折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做好准备。
本模块共9个学习专题,大致可以分为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1、2、3、4),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5、6、7、8、9)两类,其中有4个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5个属于世界历史上的改革。每个专题主要涉及了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第一、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革命是自下而上,采取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实现对某种制度的调整或完善。
第二、注意对改革背景进行分析。要了解改革发生的各种因素,认识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第三、正确评价改革。对待改革不能单纯从其结果的成功或失败来下定论,要培养学生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改革。
第四、对于历史上以人物命名的改革,可以采取以人带事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改革过程的叙述更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学习改革家的意志、品质。
(5)选修历史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选修模块,主要阐述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近代世界社会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发展趋势,对于深化历史认识,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选修模块共有7个专题、20个学习要点,包括近代民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近代中外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民主制度产生及完善等历史内容。从政治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多个层面反映了中外近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是较为艰深的历史知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力图使艰深的知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学习本模块应使学生重点认识的问题。专制和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阶段;民主思想是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前提;民主不是统治阶级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民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每一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适合国情。
第三、注意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本模块主要反映近代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政治现象,应与必修三个模块中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6)选修历史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前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战后至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并没有根绝战争灾难。高中新课程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为一个选修模块有其重要意义,是让学生了解战争发生的根源、战争的残酷和它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探究和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局面的来之不易,树立一种关爱人类命运和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世界意识。
本模块共6个学习专题,是从战争与和平一一对应的两个角度选择建构了教学内容。要求认识的战争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专题1、3、5);要求认识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防止战争的努力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雅尔塔体制下冷战与和平、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专题2、4、6)。整体看世界,20世纪前期,国际社会无法制止战争的爆发,20世纪后期,和平与发展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
第一、可以分两个阶段把握20世纪战争与和平方面的历史发展线索。战争与革命是20世纪前期的鲜明历史特征;和平与发展是20世纪后期时代的主题。
第二、可以分“战争”与“和平”两个线索建构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将世界大战及局部战争的历史脉络加以梳理,并联系争取和平的努力等史实。
第三、揭示战争及和平运动的特点。教学中既要把握战争与和平的发展线索,又要注意揭示各次战争及和平运动的特点,把握战争与和平的阶段性、时代性。
第四、设计便于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活动。20世纪的历史与当今的现实联系紧密,资料丰富,便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应注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如指导学生结合历史就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等。
第五、要注意评价方法和观点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法西斯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及其战争的非正义性和反人类性,树立忧患意识和维护和平的意识。
(7)选修历史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探究他们成败得失的原因,科学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智慧,学习做人的道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初步掌握评判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模块共6个学习专题,从不同角度选择了古今中外22个杰出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政治家(专题1、3、4)、思想家(专题2)、革命家(专题5)、科学家(专题6)四类,其中中国历史人物10位,外国历史人物12位。
第一、本模块各专题的教学顺序可做适当调整。建议首先学习第2专题,这样既符合时序,又可把几个有关政治人物的专题拉近或整合。
第二、学习人物事迹,要突出人物本身的特点。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典型材料,使人物鲜活丰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想象力。
第三、要重视人物传记、影视作品等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注意指导学生辨识真人真事与文学创作的虚构成分。
第四、要注意人物评价方法和观点的引导。尤其是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导向。第五、拓展学习领域。本模块内容与必修模块多有重复,提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拓展学习,用讨论和辩论的方法评价人物。(8)选修历史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很多未解之谜。历史学家们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高中新课程把《探索历史的奥秘》作为一个选修模块,对学习和认识历史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科学家探究历史之谜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研究历史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共7个专题,分为两部分内容。专题1首先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历史与历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研究方法的要求。专题2至专题7提出了6个有代表性的人类历史之谜及其学习要求,包括:世界各国共同探究的人类起源之谜(专题2),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蜀文明之谜和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之谜(专题3、5)、美洲的玛雅文明之谜(专题4)、欧洲的克里特文明之谜(专题6)、非洲的大津巴布韦之谜(专题7)及其研究的进展情况。
第一、注意历史学习的普遍适用方法。学习“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这一专题时应注意,其中所讲的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其特点,不仅仅是针对本模块的,这是研究历史普遍适用的方法。应使学生了解,我们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发现,有些内容会进一步充实,对历史的有些认识会改变。
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本模块的教学活动,应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搜集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研讨,体会考古及历史研究的过程,并鼓励学生对历史之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体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第三、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使学生了解历史奥秘及其研究进展情况,还应使学生了解和学习考古学家不怕艰苦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9)选修历史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模块《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着重介绍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价值。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有的遗产反映了历史上辉煌璀璨的文明成就,它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展;有些遗产反映了历史上的灾难和曲折,给后人以警示。
本模块共分6个学习专题,可分为三类,专题1要求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专题2、3、4、5要求学习辉煌璀璨的文化遗产,分别选择了非洲的埃及文化遗产(专题2)、欧洲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专题3、4)和中国的文化遗产(专题5);专题6则从反面选择了殖民主义罪恶和法西斯主义罪恶的文化遗产作为学习内容。
第一、在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时,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以提升对文物保护观念的理解程度。第二、在学习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当今在对历史遗迹进行研究时,首先要考虑到文物保护,既要揭示文物的奥秘,又要保护文物的完好。
第三、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时,应结合前几个模块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对这些遗迹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思想意识进行分析。
第四、在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应调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多方面地展示中国绚丽多彩的文化,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以及活化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培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充分利用。
1.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学习和生活经验,把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加速实现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化,提高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的效益。
每个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方法,学生自身成长的历史、学生的家庭史,学生所在班级和学校的历史、学生所在社区和家乡的历史等,都是基于学生的历史课程资源。教师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时,必须加以重视。
2.历史教师是关键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师坚实的历史专业素养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历史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教师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史教师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所阅读到的书籍,历史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兴趣爱好、观察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等等,都是关键性的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这部分课程资源,一方面要发挥它的优势,同时要注意避免可能对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历史教科书是核心的教学资源。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科书在课程资源中的核心地位。教科书是历史基础知识最简洁、最清晰、最准确,也是最经济的载体,是学生学习最方便的学习工具。历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手中的历史教科书,改变一些学生很少翻阅教科书的不良习惯,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科书,逐步提高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4.注重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非预设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问,有些是学生发言中的不同观点或看法。历史教师要善于扑捉这些资源,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5.积极建设和利用学校历史课程资源库。历史课程资源涉及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和模型、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包括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互联网上的资料、教学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应分门别类地建立历史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立历史课程资源库。
学校应注重历史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要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合理配置人文方面的书籍(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像资料、历史专著、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除添置必要的历史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自制各种历史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历史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历史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历史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库的质量,还可以配置历史专用教室。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音像资料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有重要的作用,应重点利用。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有益于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渠道观察和感受历史,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历史课程资源,并要注重资源的发展性和前沿性。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还可利用校园橱窗、校内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自编历史之窗或历史专题节目,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以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6.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校外的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应充分利用。一是可以利用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的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等,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三是发掘利用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学生家长等,从多角度向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信息,增强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四是开发利用地方课程和乡土教材,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学校和教师利用校外资源,要事先做好各种具体的准备工作,也要让学生明确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的目的。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7.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学等,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要大力加强学校与学校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历史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历史的经验。
历史课程资源既可以由学校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教研部门等共同开发,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历史课程资源网络。
五、课程评价
历史课程评价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历史课程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历史课程评价制度要有利于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建立发展性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重视过程与发展,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做出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应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评价体系,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一)对学生的评价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和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应遵循注重发展、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尊重个性、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调查、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针对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侧重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历史习作: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历史制作: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
历史调查: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考试:历史考试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参与模块学习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学习后对本模块的喜欢程度、将本模块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做出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形式呈现。
小组学习同伴互评: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某模块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做出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多主体评价,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品评和反思。教师评价:教师根据三维目标要求,记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激励为主。由于我省学校班级学生数多,教师不可能跟踪所有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员记录,此项仅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个参考部分。
其他相关人员评价:家长、实验室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网站工作人员、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学科小论文或小制作的指导者等,若有对学生作出相关评价的,学生可提交这些评价。这也可以成为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参考部分。
2.学分认定与模块教学评价。高中历史每个模块学习时间为36学时,修完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得2学分。模块教学评价对模块来说是终结性评价,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过程性评价。模块学分的认定应由过程评价、学业成绩(单元测试、模块考试)两部分构成。
过程评价包含除考试成绩以外的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材料,包括学习档案(即成长记录袋)、历史习作、历史制作、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价的内容及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主要以材料的形式构成。
单元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用来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单元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以采取考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非考试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
模块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考试方式,测试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本模块历史的主体知识,既要关注点,也要重视面;测试的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上,题型设计要灵活、实用。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
模块学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出现,可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C等级以上的即可获得本模块的2个学分。
模块学业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因模块学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可申请补考或重修、改修。
选修II的模块考核,可以采用提交探究报告、撰写小论文、口头表达、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达到修习要求,即可给相应学分。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1)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确定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参与度及创新意识,关注全体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
教学活动氛围。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归属感,以利于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程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历史学习技能、能力实践、体验过程的程度。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指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效能。教学效能的测查有以下三项指标:一是设置问题解决的程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二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即投入和产出比是否恰当;三是看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否引发所有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能否促进发展。
(2)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维度主要有: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学校应根据上述要求,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己实际的、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主渠道,为了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既能关注教师的教,又能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
2.对教师业绩的评价。(1)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根据上述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2)教育教学过程评价。包括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转化等环节,注重过程管理。(3)教师教研成果。教研教改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教师申报的教改课题,发表教学论文及论文获奖的级别等方面进行量化计分,促进学校教研教改工作的开展。
六、保障措施
(一)通过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培训高中历史教师队伍,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全省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培训工作贯穿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不断强化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最大效益及可持续性。各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使之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提倡课前研讨、教学观摩和课后反思。在课前研讨中,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观摩中,积极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后反思,提出改进教学、提高效率的对策。同时,要实现组内分工合作,加强资源库建设和共享。学校教研和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指导和检查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后反思等制度的实施。学校教研部门要引导历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解决历史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倡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
(三)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健全我省历史学科教研网络,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及时发现并总结、提炼和传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重视研究和解决历史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具体有效的专业支持,促进历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四)建立新课程历史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新课程历史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由省、市(州)、县(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优秀教师组成的新课程评估督导组,适时对全省历史新课程实施进行点和面的调研、评估和指导;加快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高考历史命题的改革。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保证高中历史定性评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保证等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各级政府督导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估时,要将历史课程设置、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他历史教学的保障作为重要内容。在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一要关注历史教师的配备和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养,二要关注政府对历史遗迹、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发和利用,以形成重视历史教育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 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历史(Ⅱ)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以“改革与发展”为题,组织讨论会。
(2)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日两国近代道路的异同。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古已有之,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的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建议】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东西方的先哲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6.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2)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2)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2.人类起源之谜
(1)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
(2)了解人类起源中的主要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2)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简述探索玛雅文明的经过,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3)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简述二里头遗址发掘概况,列举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
(2)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其在夏文明探索中的意义。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简述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经过,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
(2)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知道贝纳迈塔王国的概况,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
(2)简述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2)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
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4.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
2.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科书。
3.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5.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2.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图书馆。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5.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6.社区。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7.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8.互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使用建议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陈述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陈述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读者所关心的。下面就逐一作些阐述。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客观地说,两者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
第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
第三,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第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陈述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衡量历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内容标准的陈述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大体是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旨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既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又具有一定的清晰度。”下面,我们就说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运用行为动词来描述内容目标的。
高中历史“结果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了解水平,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水平,它要求学生知道并正确说出高中历史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使用了“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简述”、“描述”等行为动词。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第二是理解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主要使用了“概述”、“归纳”、“概括”、“理解”等行为动词。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是应用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作用影响等,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时使用了“分析”、“探讨”、“评述”等行为动词。如: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体验性目标”用于“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高中历史“体验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感受水平,这是最低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体会”、“考察”、“感受”等。如: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是认同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欣赏”、“汲取”、“认识”等行为动词。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三是内化水平,这是最高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形成”、“树立”、“增强”等。如:
○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或原先使用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些什么特点呢?除了前面已经讲过的课程结构方面的特点,如,设置学习模块、专题式的内容体系、分设必修和选修、中外历史合编等,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功能上,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
如前所说,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近年来,历史教育界对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前期调研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加以吸收。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等部分多处提到“历史意识”,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2、在课程目标上,规定比较全面,可操作性强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至少有两点变化:第一,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单独作为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规定了每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表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在内容标准上,体现出宏观性和包容性
就是说,在许多具体内容的选取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表面上看似乎有雷同之处,但是在学习目标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关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又如,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使用了更加宏观和开放性的表述:“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如,关于邓小平理论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仅仅要求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在学习评价上,提出了一些适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评价形式
譬如“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它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评价手段比较灵活和多样;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表述更加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当然,对于一些新的学业评价方法,许多老师都不免有所顾虑,害怕实施以后会影响升学率,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们应该相信考试测量毕竟是课程的“仆人”,课程改革必将伴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所以,每一位老师应该向前看,不要总是向后看。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在我国中学教科书开始多样化的背景下,新编辑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正式出版的就有四个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在内容、选材、观点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建议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这份“标准”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等等。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应该仔细钻研和领会,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2、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细心的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教科书在多处内容中改变了以往习惯的写法,并且对史实的分析不多。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多处地方改变了过去教材的写法,很多延伸的知识反映了学术界的新成果。比如,“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编写时,作者考虑到如果不讲《大宪章》,《权利法案》就成了无源之水,说不清怎么形成的,因此在“渐进的制度创新”一课,就列出“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而且,教科书没有采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就是坚持“代议制并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样的学术观点。有的教科书则淡化“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在叙述某一问题时注重提供其历史沿革和背景资料(如“人教版”)。但是,不管教科书如何千差万别,课程标准毕竟是“本”,教师应该以此为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3、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还有,就是要把握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的层次区别,而确定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
4、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一份对历史教学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比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版本的教科书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议”内容很多,而实际上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多,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使用这份“标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主张,识基础上,高中开设专题课。中国史、外国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还有,以往高中虽有历史选修课,但“名不副实”学大纲(修订本)》中规定,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含试验本、修订本和正式本)规定,高中开设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两门选修课。虽然名义上是选修,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这些历史选修课实际变成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而准备读理科的学生即使感兴趣,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基本上的是单一化的必修课,选修课的做法,但是重视不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3、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偏重政治史,没有把握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及科技文化史的比例。二是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够。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首先,上”的研究取向,历史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社会各界的 1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又如课程标准中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需要吃透它,在领会其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
1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1996年以后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也没有机会学习。虽然间或也有设置
当代史学逐渐确立了“精英”,而是把目光投向普通人、2004从由此8页。
这是确定因此不同“教学活动建课时一般不够,80%的教师、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从宏观方面看,“由下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研究领域也从政治史、制度史拓展到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其次,近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明清社会衰落论”的新认识,对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李鸿章等人的再研究,对前苏联“斯大林模式”及农业集体化的新评价,等等。有些问题虽然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总之,这些研究成果应该吸收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来。
4、课程实施上,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注重知识灌输,留给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的空间较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调研中,有8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的书面习题。史教学情况的评价一般。
(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对国内外高中历史课程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教学,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2、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注重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条件。
5、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总之,“无论是历史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最终都服务于历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上。”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育人功能,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结构:模块和专题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1、设置九个历史学习模块 2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页。的学生从没有学过选修课;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改革传统单一的历史学业评价方法,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2%
2多数学生对高中历汲取历史智慧,2004年版,第20048页。1062%的学生没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设置模块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也更有优势。因为如果一个学期可以分为两段安排课程的话,一个模块便可以在一个学段内完成。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方便学校灵活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而且,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一方面,每一个模块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整合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一定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政治史)》《历史Ⅱ(经济史)》《历史Ⅲ(思想与文化史)》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论上讲,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比如先教历史(Ⅰ)或者相反。选修模块之间也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模块,课程标准建议,往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
2、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它有两个优点:
第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中历史课程体系,始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难点。从系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高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选修),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排列。这种设计仍然未能避免初中、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重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立性,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教学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如,课程《历史Ⅰ》有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页。、历史(Ⅲ)3个模块。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初中和高(选修)体现历史发展过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每一专题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2003年版,第理,和
428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再教历史(Ⅱ)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课程编排体首先,必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些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评价与阐释;同时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从新课程的专题来看,基本上能够体现历史的多样性特点,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各个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政治史模块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运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至于制度层面,既有民主制度的,也有专制制度的;既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也有社会主义制度的。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历史原来是错综复杂和多姿多彩的,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换个视角看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使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对历史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内容不感到厌烦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5
(二)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与初中历史课程一样,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也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知识分类、能力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等方面,较之初中课程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此其一。其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也就是说,三 5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个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或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有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比如将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知识古今中外贯通。过去无论初中或高中,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历史课程无法做到中外历史知识的贯通,学生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新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弥补了两门通史学习方式的不足,一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
第三,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合、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列出的许多知识点中往往包含着若干更小的知识点。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的概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联邦制”、“资产阶级代议制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技能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页。
可以在某”、“古代中国”、“一国两制”、”、“资本二是历2003年版,第33-35大多是一些历史史实的集”、“斯大林模式一是历史技能,6○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 ○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包括归纳、比较或分析历史问题等; ○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包括时间带、大事年表、示意图等;
○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能够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有情感地表述历史情节,有论据地表述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
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
○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能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 ○能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发现其异同;
○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做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美国的“全国历史日”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美国“全国历史日”活动,起源于1974年俄亥俄州创始的地方性历史竞赛,目前已经发展为全国性活动。每年参赛的学生约50至60万。每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流变与连续”、“历史的转折点”、“历史上的传播”等。历史日竞赛根据年级分为两组,6-8年级属于低年级组;9-12年级属于高年级组。参赛作品分为:(1)论文;(2)展览;(3)戏剧演出;(4)媒体展示(如,幻灯、录像片)等。其中约有1/3的作品,采用了口述历史访谈的形式。作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2-5人的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完成的作品,要经过层层竞争,优胜者进入高一层次的竞赛。最后,州的优胜者将参加在马里兰大学举行的全国历史日决赛。这项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甚至对学生进行历史研究专业化的训练等。组委会每年都围绕主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源信息,例如,万维网上的《历史网》档案库是非常便利的搜索资料渠道。它包括世界史、谈话录、个人档案、家庭、遗产、古物、目击者记述、航空和技术、美国内战、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美国史、历史漫游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国家档案馆和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组委会还把十多个总统图书馆的网址提供给学生。7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过去人们认为,“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学习活动的手段而已,新课程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有研究者曾经问过南京宁海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编演商鞅变法的历史剧,怎么能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呢?这位教师很自信地回答:过程重于结果,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目的就达到了。研究者由此感到,这里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虽然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参与了,但最终目的还是落到了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而没有 7 陈其:《美国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载于友西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0页。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学到“过程与方法”,因为教师根本没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而仅仅是把它作为手段。9
关于历史学习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第一,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目标:
○使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一些较高层次的历史知识,对人类的历史活动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通过进一步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9 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2003年版,第86页。
○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二是对祖国的热爱;第三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情感,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父母、家庭、社区、家乡的热爱和责任;二是改变过去认为只有本国史才能培养爱国情感的片面认识。
○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即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具有理性,更具有包容性。
历史教学的“独特视角”
美国全美历史中心设计的历史教材有几十个单元,其中《19世纪美国社会美国梦和财富福音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教材先是让学生阅读本杰明·富兰克林所写的《可怜的理查的占卜书》的一部分,了解18世纪美国人的价值观:强调节俭和艰苦工作是成功的最佳方式。然后,让学生阅读安格尔的《衣衫褴褛的迪克》或《纽约的街道生活》,让学生了解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工业化和都市化程度的发展,运气、冒险和自助被视为通向成功的途径。最后,阅读巴纳穆、温思特、温博伦、康奈格等人的著作,使学生了解他们对“财富福音书”所做的正反两方面的解释。本单元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的变迁过程,这反映了历史教学的一个独特视角。10
解学慧:《美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在教材中的实施》,《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