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高中历史
学科:高中历史
内容:高三历史热点分析
时间 :2010年3月24日(周三)上午 9:00 地点 : 天津市和平区第二南开中学 参加人:全体高中历史教师
第二篇:高中历史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历史学科小课题研究方案
题目: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提出:该小课题的提出基于生命化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大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活动,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对于如何选择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何科学合理仍存在问题,甚至将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与德育实践课、班会课混淆,难以真正体现学科性,基于上述因素,本将课题研究目标确立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在承接原有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针对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很多课题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编写缺少深入理解和理论提升,只是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很好地区别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本质差异,教师在进行校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是空喊口号,很难真正落实校本性,校本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一些课题组老师能够开发校本课程,但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设计与编写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一现状,本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题目确定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归类整理,科学编写,形成作品,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保障:这一小课题研究是在原有大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就原有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绝大多数为科研骨干力量,研究热情很高,加上学校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主客观优势能够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策略:这一部分小课题采用分组研究与阶段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将课题组成员按照原有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有序分组,确定负责人,定期进行交流,汇总研究情况,及时整理研究资料,确保小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步骤方法与时间:这一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时长一年。
已经完成:
1、主题培训交流:(3---4月)
3月: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选题与设计的设想
4月:科学合理设计编写校本教材
2、实践操作:(5---10月)课程开发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5月:课题组交流汇报;
6月:校本课交流汇报;
7月:各学校阶段小结并上报材料,召开课题组小结会,材料汇总归档,布置校本教材系列内容的编写 ;
本学期将进行:
9月:上报各学校校本课“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的教学设计。
10月:课题组成员展示教学设计并授课。
3、整理汇总:(11---12月)
11月:汇总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编审校对形成系统文字材料,作为大课题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一部分存档归类;
12月:召开小课题总结会,针对小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设想,布置下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1、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组织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社会,探寻历史,发现身边的历史,真正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萧红等历
史人物探访;秋林大列吧、塞克等食品的来历;索菲亚教堂的渊源;我们的冰灯雪雕;孔庙、金上京的发展等学生耳熟能详又缺乏详细了解的话题,可以作为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突破口,为学生预留时间,设计好主题,发动学生自己探寻,集中汇总后汇报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多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2、系列主题活动
结合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可以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主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共同呈现给全体学生。如: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长城、宗教、自然风光、文学诗词、科技发展、艺术成就等);历史人物(康熙、乾隆、唐太宗、朱元璋、毛泽东、孙中山、邓小平);有关历史的传说故事;世界古文明的发展(两河文明、玛雅文化、古埃及探秘等);将教材知识有机拓展并延伸,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宏观掌握发展脉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与教学同步的系列主题
可以结合高考教学工作,将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考前教学有机整合,开发系列专题教学主题,如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简史,中国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轨迹,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等,在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4、提升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已经做了很多,开发出诸如“李鸿章之我见”、“历史的旋律青春的歌”、“中国近代的历史图片”、“党的七十年历史”、“鬼吹灯——盗墓者传说”等系列主题讲座。
成果预期:
1、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阶段总结,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汇编(按照系列
编辑成册)。
2、最终成果:结题报告、相关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的资料汇集、系列校本教材。
人员分工:
略
第三篇:职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反思
职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反思
李年书 芜湖市 无为县 芜湖市无为县无为职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发展,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三维目标和学习过程。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坚持新理念、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夯实理论基础。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一言堂”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4、不断加强信息收集,与同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为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第四篇:高中历史学科应考技巧
历史学科应考技巧
一、总原则
1.考试心态:
不急不燥,沉着应战;稳扎稳打,考虑周全;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2.答题顺序:
自前至后,先易后难,绕过难题,不可恋战;易题做对,心里坦然;难题标出,回头再看。
3.答题要领:
审题准确,突出重点;小题求准,大题求全;多思精写,美化卷面;列纲四化,一目了然。
二、选择题
1.如何审准题干:中心词语,一定抓住;限制条件,要搞清楚;考查意图,心中有数。
2.如何取舍选项:
①正向肯定法:若对正确的选项很肯定,则用此法。
②反向排除法:若对错误的选项很肯定,则用此法。
③双向取舍法:肯定一个选项时,要清楚另外三个选项的错误之处。
(注意:凡是不符题干要求的选项、凡是自身表达错误的选项,都是错误选项)。
④好中取优法:若四个选项都正确,则从中选取一个最优选项。
3.如何慎待熟题:高考题都是原创题,与熟题相近而不相同,力戒因“似曾相识”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三、材料题
1.如何阅读材料:①读事——为事件定位;②读问——为问题定位;③读词——代词连词中心词;④读交点——找材料与课本的交叉点,为考点定位;⑤读出处——明确材料的出处,为材料定位;⑥读题意——读历史题不同于读语文题,重意轻字,不要被个别生僻字所惑。
2.如何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分多多答,分少少答。不要不分轻重或问牛答马。
3.兼顾前后各问:一问是关键,问问相关联;史论要结合,回答要简练;论点要明确,围着材料转,材料中没有,再把课本翻;纵横要兼顾,“总”“分”要周全;开篇就拿分,出言莫随便;最后结束语,言简意要远。
4.应对山东特色题:地方特色题,全是原创的,材料很新鲜,一定读仔细。课本交叉少,答案材料找,主观来发挥,关键靠动脑。
四、总提示
1.概括:概括要宏观,源于材料中,提炼加引用,要点了于胸;心胸如大海,视角象雄鹰。
2.比较:①注意对应性(同一方面问题的共性或个性)。
②要有可比性(不要胡乱比,要选取有可比性的方面)。
③兼顾交互性(凡是比较的题目就要涉及到比项的双方,不能仅就一方不及另一方)。
④讲求宽与深(讲求思维的量——宽度,也要有思维的质——深度)。
3.背景:国内+国际,政治+经济,阶级+阶层,矛盾+国力。
4.原因:内因+外因,国内+国际,客观+主观,各方都联系,直接+根本,矛盾生产力。
5.特征:先抓本质的,再抓独特的,概括表面的,联系相关的。
6.实质:着眼生产力,经济与阶级,原因到结果,现象到本质。
7.评价:客观+宏观,历史+发展,进步+局限,阶级+生产。一分为二看主流。
8.启示:规律+本质,积极+消极,发散+升华,就事来论理,言简意要远,热点要联系。
第五篇:如何做好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论文)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
乡宁一中王蒲玲
历史选择题以其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等优点,成为历年历史学科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很大(总分100分,选择题为48分),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用来创设解题的情境,明确解答要求;“题肢”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
二、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法:
1、比较型选择题题: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
【例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2、材料型选择题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B两项中的“开始”“最早”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答案】C3、否定型选择题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答案】C4、概念型选择题
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露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例】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
C.挽救民族危亡D.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历史口号的本质就是最根本的要求和目的。
【解题思路】洋务派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不可能是为了民族危亡,只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洋务派以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但奕是其在中央的代表,同时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所以A、B两项都是错误的。【答案】D5、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
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例】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
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
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答案】D6、组合型选择题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点拨】此题用排除法做,因为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点,都分别在三个备选项中出现,因此四个备选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所以只要找出错误点③,排除包含③的选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答案】C
为进一步提做选择题的正确率,我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具体为:
三、做选择题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材不熟,基础知识不扎实。
例1.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伦理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C)
A.“三从”B.“四德”C.“三纲五常”D.“中庸之道”
此题纯属识记题,教材熟练,答案一看便知。
2.概念混淆不清。
例2.“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实际上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论D.机械唯物论
此题考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此外还有对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概念把握不清的。
3.审题不清。
例3.下列不属于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
A.“天下为主,君为客”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谋之”D.“经世致用”
此题考察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题目要求选择否定项,但很多同学以为选“属于”,把否定看成肯定,结果错了。此类型还包括审题不全,对题干条件丢三落四。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某些问题想过了头,甚至出现笔误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容易存在的问题。
那如何才能提高做选择题的正确性?
四、提高选择题正确性的有效途径:
1.反复阅读、推敲教材。
2.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
3.认真、细致地审题。
4.掌握选择题的基本解法。
5.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总之,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性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有一定的解题技巧,还要有会做的力求完全正确,不会的要充分利用有效途径做好的信念,那么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就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