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行走在教育与艺术之间

时间:2019-05-13 02: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行走在教育与艺术之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行走在教育与艺术之间》。

第一篇:湖南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行走在教育与艺术之间

湖南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行走在教育与艺术之

他,是一个追梦人。他自信开朗,志存高远;他刚毅执着,才华横溢,充满激情。在他的博客中有这样两首诗,其一是“山奇峰挺秀,水韵涛为魂,天高风如羽,海阔我作鹏”,其二是“人奔五十志犹坚,本应随波顺自然;所幸秉直尚顽固,常执棱角应方圆……”。这两首诗,正体现了他自信豪放,刚正不阿,为人诚实可信,做事执着认真的优良品质。他在湖湘教育圈被誉为是难得的奇人怪才,博得粉丝无数,人们亲切的称他“湘哥”。他,就是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得主,著名书法家――李再湘。设计人生,点亮梦想

敏锐、机智,思维中似乎永远保留着优秀教师的气质和特色;干炼、果断,眉宇间时时透着领导者的风采与魄力;迅疾、快捷,工作上像一匹开足马力运转的机器——这便是李再湘先生,给熟悉他的人们留下的一张张“工作和生活照”。那还是1982年,湖南医科大学的一位既精通医术又精研书法的教授提出的“交叉用脑”的思维方法,这对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李再湘先生来说,如获至宝。从此在他的心海里开始

第 1 页 设计着他的教育蓝图,在他构想的蓝图上串满了梦想。为了激励自己,他写下了“合理用时,科学用脑,文理兼顾,不断进取,全面成才”的座右铭。为了教育的梦想,他执意要求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宁乡,1984年7月,他如愿了,他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分配到了三湘名校宁乡一中。刚毅执着的李再湘先生,一到工作岗位,就像一匹劲牛,如痴如醉,在宁乡这片教育沃土艰苦耕耘;为了教育的梦想,甘心付出,每周星期天为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大会议室免费上数学解题思路的专题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刻苦探索,潜心研究,1984年底就在《中学数学解题技巧》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从此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他一发不可收。他把梦点化为现实,便开始一个玲珑的布局,将灵敏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领域,在继续精研数学、探索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了新闻、诗歌、篆刻、民间文学等新的领域。在宁乡任教的八年中,连续七年被宁乡县委宣传部评为“新闻战线先进个人”。

1992年,李再湘先生作为人才引进调入长沙市雅礼中学,担任“湖南省理科实验班”奥林匹克数学教练员,后来又兼任班主任。

万事开头难。“湖南省理科实验班”蓝图的设计开端有过痛苦与紧张,人们只知“省理科班”好教之乐,却不知“奥赛金牌”难夺之苦。办教育需要创新,办实验班更需要创造,第 2 页 有时李再湘先生为了突破奥赛金牌难关,真可谓殚精竭思,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和研究,但由于当时的管理模式的原因,李再湘先生的思路和策略无法在实践中得以实现。2018年,时代的浪潮将李再湘先生推到了教科室副主任的岗位上,分管课题研究工作。为了让学校的教育科学上台阶,他身先士卒,克服一切困难创建了一套科学有序的教育科研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2018年将学校跻身于“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行列,2018年又挺进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学校,按当时的标准,率先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和科学化。面对竞争,勇于挑战

希望和困难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2018年6月28日,雅礼中学老校长李支应先生将主管学校奥林匹克竞赛工作的重任压到李再湘先生的肩上。面对竞争,勇于挑战的李再湘先生深谙其责任的重大,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往直前。抓奥赛,创品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行,作为学校实验班,不能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更不行,李再湘先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高效率、快节奏,勇于挑战是李再湘先生管理艺术的精华,在激烈的奥林匹克竞争中,雅礼中学当时可谓是“四面受敌”。各地名牌学校风起云涌,紧追不舍,长沙市更是强手如林,李再湘先生心底坦然、笑傲“江湖”,毅然摆开了应战的架势,迎接“对手”的挑战。他要将雅礼

第 3 页 中学办成信息学奥林匹克的摇篮。

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李再湘先生特别重视对教练员的培养和引进,关注对奥赛选手的选拔和培训,他先后介绍数学教练员杨日武、黄仁寿、周才凯调入雅礼中学,优化了教练员队伍。

接管奥赛工作,改革奥赛相关工作会议的模式是李再湘先生的第一举措,他将奥赛选手会、奥赛教练会、奥赛选手家长会整合在一起召开,他调兵遣将,科学分工,明确职责,提出要求,从而减少信息传递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工作执行力。

办教育、强理念;夺金牌、精选苗。于是他大胆改革原有的培训模式,采用了“高起点、小年龄、分层次、改课程”的培训思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开始了他那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流程化的科学的竞赛管理体系。从而使学校张一飞同学从初二开始,花了两年时间就夺得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并且先后使刘杰(2018年)、龙云(2000年)、张一飞、杨旻旻、何林(2018年)、杨静毅(2018年)等同学荣获全国数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何林为初二年级学生),2018年雅礼信息学代表队应邀参加国际大学生ACM程序设计比赛,取得和北京大学并列第四名的好成绩。于是他更进一步完善确立了“高起点、低龄化、小步子、快节奏、出高效”的培养工作目标。从而使雅

第 4 页 礼中学奥林匹克竞赛工作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锐意进取,大胆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硬道理,李再湘先生深谙其中的玄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开始就大胆的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引导探索法”的教改实验,在课堂上极力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展示思维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尤其是在雅礼中学这个舞台上,他大胆创新,1992年在省理科实验班进行了“渗透科研意识,培养探索研究能力”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在他的指导下有10余名学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还有3篇学生论文获市一等奖,有1篇获省二等奖,有1篇获全国二等奖。这项实验也因此获市教育教改成果二等奖,省第四届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该班学生2018年高考录取率100%,重点大学录取率92.5%。据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班读研率96%,其中有40%的学生去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国外名牌大学深造。

锐意进取是李再湘先生自信的特质之一。他自2018年接管雅礼奥赛工作担任总教练以来,在大胆改革学校奥赛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之后,他大力阔斧的砍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创造性的改革了课程模式与培训方法。他一方面大胆提出了“课堂不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唯一场所”,将当时高一的张一飞和初一的何林放在一起培训,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

第 5 页 年级学生的引领;另一方面他将这两位最有潜力的学生的课程进行了调整,要求他们“语数外和体育”四门课程和同班同学一起上课,其他课程统统自学。万事开头难,当时,李再湘先生面临的真可谓是“四面楚歌”。家长找他来谈判,说他是“拿他们的儿子做实验”;班主任老师找他吵架,说他“拔苗助长”。

但自信的李再湘先生硬是顶着巨大压力,艰难前行,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期终考试何林荣获初一年级第一名,而张一飞也名列高一年级前茅,于是打消了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顾虑。无独有偶,通过这种创新思路的培训和培养,终于使得张一飞和何林先后分别在2000年和2018年在读高一时就夺得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他们刷新了我省学生低龄夺牌的新纪录。记得在开夺牌庆功会的时候,张一飞的父亲对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张伟玦女士说:“这个李再湘主任真有远见,他的创新既大胆,又具体有效,当时我还不能接受,但事实证明他的思路是正确的”。正是这样一种培养思路的影响,从而使得雅礼学子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金牌不断。2000年中央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以《金牌的后面》的电视专题片形式对李再湘先生优才教育的培养思想和探索向全国进行推介。潜心研究,笔耕不辍

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李再湘先生奋飞的一对

第 6 页 翅膀。2018年,他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为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默默的奉献,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带领青年教师积极钻研业务,大胆开展教学科研,笔耕不辍,撰写教学研究案例和教育教学论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18年他又为学校起草设计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题实验(该实验课题被批准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为使学校跻身于全国一流学校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同时他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制定了“千百工程”的教育科研计划(即一生写1000篇论文,出版100部教育教学参考书)。

2018年,因工作的需要,也为了充分发挥他的科研优势,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入长沙市教科院,担任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李再湘先生如鱼得水,一展雄风。到教科院后的头一年,他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一改教研工作模式,创新的提出了“提升理念,重心下移,互动交流,优质服务”的工作思路。并且自己带头,深入高三课堂,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和高三教学保驾护航。李再湘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得基层学校的一致好评。

2018年长沙市教育局承担了举办“全国第二届构建以校本的教育研究制度现场会”的任务,他深谋远虑,精心策划,运筹帷幄,抽调了我市精干力量,组织了一支编写队伍,带

第 7 页 领一批年轻人承担了所有文字撰写、材料准备、理论提升、宣传片制作等一系列的工作。2018年元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3个大中型城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教育局长和教科院长参加了这一活动,对长沙市推行的校本教研的“六动策略”表示高度的赞赏和关注,特别对21块宣传展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运营管理学是李再湘先生特别喜欢的一门学问,工作中他经常运用其原理。“工作尽量并行,减少串行机率”是他的工作策略。他一边实践,一边研究,笔耕不辍,写下了500余万字的读书研究笔记,先后在全国性教育和数学刊物发表论文430余篇(其中《数学通报》发表了6篇,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复印中心转载30余篇),主编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数学》教材,出版教学参考书120余部,出版专著《方法导引与解题技巧》、《中学理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奥林匹克热点问题》、《哲学的思想与智慧的策略》等,2000年撰写的高等数学论文《数学分析学中凸函数等价条件的探索》荣获世界学术贡献奖。优秀事迹曾在《长沙教育》和《湖南教育》等杂志进行过专题报道,传略入选《中国当代数学家与数学英才大辞典》等20余部辞书。沉迷创新,清醒应变

二十八个春秋的教育生涯,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他清醒应变的“资本”,沉迷创新则是先天赋予他的思维秉性。他没

第 8 页 有满足于过去的成功,而是推出了他设计的科研新蓝图。“人人讲孝通,个个讲礼仪”是当下教育人崇高的育人理念。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营造典雅的育人氛围。然而在李再湘先生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传承经典,国学奠基”。他常说:要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国学大智慧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浸润高尚的人文情怀,要让教育远离作秀,抵达朴素;远离浮躁,抵达沉静;远离功利,抵达本真。

2018年10月他调入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为了拓展中心的业务,扩大中心的影响,他借助了自己丰富的同学资源,将培训辐射到了广东惠州、汕尾,四川理县,浙江武义等地。而且将省内的培训业务由原来的初中和小学拓展到高中,成功地举办了“湖南省第一届高中教科室主任高级班”和“湖南省第一届高中教务主任高级班”。2018年李再湘先生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成功的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书法课程对中小学生教育功能的挖掘与研究》的课题,如今,他的书法实验学校遍布三湘四水,遍及湖湘南粤。经常开展书法教育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课外生活,拓宽了人文视野,培养了兴趣特长,促进了和谐全面的发展。而且他多次向教育部的专家呼吁书法教育对学生终生教育的巨大作用,而今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教育部出台在小学3至6年级每周开设

第 9 页 一节书法课的通知,他“传承书法经典文化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基”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要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滋润学生,大学后的再教育是必要的。李再湘先生认为教师要像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奔流不息。于是,他于1987年自费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冯友兰等大师创办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函授)”学习,边教学边学习,经过两年的努力,顺利毕业。2018年4月他参加由张奠宙先生主办的“数学教育研究高级研修班”的学习,2018年暑假又参加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硕士课程班”的学习,2000年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中学骨干教师培训,2018年又取道清华园,参加为期五个星期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使他在学习中了解了国内外的教育动态和先进经验,掌握了教育改革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上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行动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新的跨越。

李再湘先生酷爱书法艺术,他行走于教育与艺术之间。在大学期间受颜家龙、曾晓浒、蔡德林、朱辉等老师的影响,后又求学于何满宗先生,求教于清华大学李燕教授,对书法更是情有独钟,执着有加。他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心追手摹,如痴如醉,并将书斋取名为“暑寒斋”。不论严寒酷暑,铁砚磨破,退笔成堆。他的书法初入唐楷,上溯二王,第 10 页 追慕米南宫,大有“张癫醉素”之遗风。

锲而不舍,临池不辍,李再湘先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次次点亮了自己的梦想,留下了一串串的足印。1986年荣获宁乡县首届硬笔书法比赛第一名,2018年参加全国硬笔书法家巡回展,1993年国际正大杯书法篆刻大奖赛特等奖,兴娄杯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马年中国硬笔书法精华大展一等奖,先后在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奖50余次,2018年毛笔书法荣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中华书画艺术展金奖,2018年有书法作品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展出,2018年荣获“共和国优秀艺术家”称号。还有作品在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地展出,2018年有作品作为政府礼品送给了中国台湾马英九先生。并著有《中学生赠言硬笔书法》,《钢笔行书欣赏与训练》,《钢笔楷书欣赏与训练》,《钢笔行书实用教程》,主编湘教版1-9年级《写字训练》教材,《钢笔楷书欣赏与训练》一书被评为新闻出版总署《2018-2018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一级书画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欧阳询书法研究委员会秘书长,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曾荣获94·中国鲁迅奖,事迹(或作品)被录入《世界文化名人辞典》、《中华翰墨精品博览》、《中华传世书画鉴赏》、《中国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中国书法艺术家辞典》等20多部辞书。

第 11 页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而今,在湖南省基础教育界,李再湘先生可谓是久负盛名。他精研数学教育,著述颇丰;爱好书法、篆刻、绘画;热爱诗词、歌赋、对联;喜爱歌舞、乒乓球等,他是全面发展的多能型教师的典范。

李再湘先生的梦想,一个接着一个,成功的希望和失败的威胁同在。有人称赞李再湘先生是敢想敢干,但也有人嘲讽他是“异想天开”。然而,这都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我有一个期待和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摸索一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路,为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式”。

我们不知道他的梦完全变成现实的概率是多少,但作为二十多年的学生,我们深信,作为具有抽象思维的数学高手和教育追梦人,他还没有失算的纪录,他是不会失算的。

他不会停止他的追求,因为他心中装着自己设计的教育与艺术的崭新蓝图。瞧!开拓进取,不断探索的李再湘先生,在他纵横交错的思维世界里,又开始了新的梦想、开启了新的航程!(第 12 页

第二篇:设计艺术教育与包豪斯设计思想之间的演变关系

设计艺术教育与包豪斯设计思想之间的演变

关系

潘沁

2013-2-28 20:01:38来源:《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杭州)2004年02期包豪斯设计思想的产生是在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设计探索风格的基础上产生的。从18世纪末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萌芽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似乎就铺垫了它的理论基础,尽管非常显明的是包豪斯设计思想几乎是在与以上设计运动思想承继与对立,甚至又是反叛的思想前提下展开的。探究这一设计理论的内在演变过程,明晰一种设计艺术思想产生的内在本质,对于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设计思想有着深刻的价值。

1851年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着实让英国人乃至参展的所有国家感到悲哀,绝大多数展品存在着骇人的品位缺乏:当时的展品中工业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外形全都相当粗陋。工匠们尝试用一点装饰来加以弥补,于是把哥特式纹样刻到铸铁的蒸汽机上;在金属椅子上用油漆画上木纹;在纺织机器上加了大批洛可可风格的饰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连官方发表的报告也直截了当地宣布了该展览会所揭示的堕落。

早在1607年,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就支持建立皇家挂毯织造厂,科尔贝于1664年将这些厂合并组建了皇家哥白林制造厂,1667年又扩建为综合性的帝国家具制造厂。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勒布伦被任命为这家新企业的厂长。厂中职员除了许多工种的工匠外,还有画家,如卡非里耶、布勒、图比等给该厂的60名学徒和雇工上素描课,这些课程只被看成是补充性的,与设计、材料与制作工艺毫无关系,而主要是临摹素描,人们认为迫切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那时设计与教育之间普遍存在一种统一性,然而在18世纪的欧洲情况却不为乐观,两者之间将竖起一堵墙。18世纪欧洲的许多挂毯作坊和瓷器制造厂都是对科尔贝观念的模仿,但是技术教育依然集中于行会师傅的作坊中。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家提

倡“学院”教育,在1750年之后美术学院和美术学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与启蒙运动这一倾向似乎联系得相当紧密,在这种观点看来,提升工人或匠人的设计能力,以及实现艺术家所提供的设计能力,也是极其需要的。随着19世纪的时间推移,美术学院的教学内容得以提炼,将它们提升到大学或艺术学院的地位。素描入门被初级与中级美术学校接过去,职业的素描训练转移到技术学校或职业学校或市立美术学校,进一步的划分将美术学生与学习工程技术的学生划分开来。

随着工业与技术的空前发展,有些国家的大学设立了工程系,有些则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技术学校”。但尽管如此,职业训练和实用艺术训练二者仍毫无分别。在那个时候实用艺术处于最卑微的境地,美术学院会员过于自负,对它提不起兴趣,职业学校也不堪重负,不能充分考虑它的需求,而行会已不存在,不能维护其高标准。因此,在没有权威看护手工艺的情况下,早期机器工业的发展便完全毁坏了它。对于厂家来说,唯一的指标是获利,但对于长期在作坊中长大的人来说,利润肯定是不可思议的。早在1836年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艺术与机器之间不协调的最糟糕的局面。

众所周知,英国首当其冲地发展了具有现代生产力的机器工业,同时也比欧洲其他国家更早的面临着它所产生的社会的以及艺术上的恶果。伦敦颁布了制止工艺美术下滑的第一个政府法案。另一个原因是大不列颠没有建立起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家那样的省立或市立的素描学校体系。于1754年成立的皇家美术协会,“其宗旨是促进大不列颠的艺术、制造业和商贸”,但并没有建立一所学校,政府放任工艺美术处于一塌糊涂的境地,直至普金时代。在1853年,终于采取了行动,即任命了一个国会委员会,并强烈要求将“学院化”体系引入不列颠,结果是于1837年设立了一家模范设计学校,该校开设了初级素描课以及适用于各种工艺美术的素描课。但这个班在两年后就因缺乏生源而停办。1846年成立了另一个国会委员会调查新体系所获得的成果,评议是“一个彻头

彻尾的失败”。委员会说,除了素描临摹以外,这所学校没有干任何事情。现在跟以往一样,产业部门雇佣的设计师少的可怜。艺术的教育于是便出现了1851年世界博览会的令世人沮丧的局面。

无论是法国、英国还是德国,最为紧迫的问题便是为工艺美术提供良好的教育。而这些期望不可能落实在制造商头上,也无法通过工匠解决问题,艺术家们也不感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国人拉博德在1856年出版的书名叫《艺术与工业的联合》中指出,在希腊,艺术和工艺美术是不分彼此的,而这种划分,只是中世纪王公大人们做出的,使艺术家免受某些对工匠们有效的法律约束。拉博德提出了若干补救措施。首先,政府应该立即着手改进学校中的艺术,要求有好的古代的范本,各种形式的定期的素描课,写作课。对于学徒和工人,拉博德建议进行类似于老行会和作坊的训练。开办更多的实用艺术高等学校,此中,人体写生课是关键的。教师应有大工作室,领取丰厚的薪金,不应太多的专业化。除此,政府还应该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改进工艺美术,即建立模范作坊或模范工厂,以激励民族制造业。

德国建筑师桑佩尔在1851年曾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世界博览会的评论,题为《科学、工业和艺术》,桑佩尔认为惯常的学院式教育误导了不合要求的艺术家培养过剩。纯美术与装饰艺术的教育根本不能分家。所有的训练都应在充满集体精神的作坊中进行,具有“师徒之间兄弟般关系”。同时桑佩尔还认为,教学的改进不可能解决世界博览会在美学上的失败所引发的所有问题。必须改进公众的艺术趣味,然后才可能从艺术家教育方法改革中受益。为此,桑佩尔建议建立装饰艺术博物馆,收藏古代瓷器、织物、石器和工程艺术,并开设讲座和教学实习工厂。

桑佩尔关于向制造商、艺术家以及公众展示往昔成就,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趣味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维多利亚精神对装饰艺术所提出的要求。而且艾伯特亲王还成功地确保在设立的博物馆中有一大块古代装饰艺术的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

心部分。在桑佩尔的要求下,设计学校改进了只限于教学中的纸上素描,而是画实际的工艺器物。英国之后兴起的170多所素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英国工业产品的品位做出了贡献。1862年的世界艺术博览会表明了英国艺术的进步。各个国家相继效仿建立博物馆和学校。

可以说,桑佩尔将实用艺术博物馆与实用艺术学校结合起来,成为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几乎一致公认,纸上临摹仍然是唯一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那时在学校中开设了比50年前更多的石膏像及自然写生课,在美术学院中情况也是如此。如在学院中一样,人体素描写生被视为任何未来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海登在1839年猛烈抨击设计教学不重视素描写生。为“经典教育法”辩护的典型论据,同时也主宰着法国的装饰艺术学校和职业学校,例如比利时人阿尔文就提出人体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世上最完美的研究对象。知道如何画人体的人,便会了解工业设计所需要的关于比例与形式的全部知识。因为要画人体写生,就必须学会取出那些偶然的丑陋的特征,而古代的石膏像是对人体所做的最富有激发性的解释,任何美术学校或装饰艺术学校都有这些石膏像,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德国伟大艺术史家之一施普林格说:正如同样的官能引发了艺术与实用艺术中的创造力,同样的教育也要进行传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一般的艺术原理,这些恐怕希腊人阐述得更为完善了。因此在开始研究大自然之前,学校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艺术。阿特尔贝尔格将此论点推向极致,认为工艺美术就是将美术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要求。因此“实用艺术”必须是绘画、雕塑和建筑教学的结果,如果工业制品“要想超越手工业标准给人以艺术杰作的印象的话”。“设计的成熟取决于设计的完善、地位的提高,以及对种种诗性的和高尚的分支的倡导。”新的装饰艺术学校意味着培养匠师,如金匠,或工业设计师。对他们来说,写生似乎更为重要,也比实际的手工活更加高尚。这种自尊心也传染给了装饰艺术和纯美术。全体师生都要成为艺术家,不要当工匠。所以他们只对纹样感兴趣,并以为装饰就是他们应该关心的一切。对这种错误观点最糟糕的表述是乔治·吉

尔伯特·斯科特对建筑所下的定义“不单单是房子,而是构造的装饰”。同样的观点也统治着各地的艺术学校,也出现了对工厂教育漠不关心的倾向。

直至几乎19世纪末,装饰艺术或工艺美术学校的创建者与校长中还没有一个人认识到在材料、工艺、用途和美学形式之间的内部有机联系,而威廉·莫里斯有了新发现。因此欧洲发生的手工艺复兴以及工艺美术复兴要归功于他不屈不挠的创造力。现代设计运动更多地受益于他而非19世纪其他某个艺术家。莫里斯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古典/浪漫主义学派。因为他从卡莱尔和前拉斐尔派那里获得了关于生活美的崇高使命的信念。莫里斯的理想是中世纪的合作状态,这种制度及其行会制度确保艺术具有健全的社会地位。因为中世纪每一件物品都是“由这个人为那个人”而制作的,“对制作者与使用者都是件快乐的事情”,还因为“最优秀的艺术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艺术家”——这就产生了美,在中世纪它使得任何器物或装饰生气勃勃。一旦艺术与工艺的统一性丧失,美必然消失。莫里斯忠于自己的首要原则,即艺术不应是少数人独占的奢侈品,他不满足于得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希望广大公众都能得到所有他认为是优秀的艺术。所以1861年,他成立了“莫里斯、马歇尔和福尔克纳绘画、雕刻、家具与金属制品美术工匠公司”,它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开端。工艺美术运动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是莫里斯学说的直接成果。之后,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和工匠的联合俱乐部成立,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展览协会。

我们知道,包豪斯设计思想在德国萌起并对现代设计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那时要将莫里斯的关于作坊式的训练思想传入德国的公共艺术学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莫里斯拒绝对机器生产感兴趣,主要关注手工艺。在德国,工业被证明更多地引发了新的观念,它首先修改了新艺术风格,接着艺术家们自己又发现只有接受机器,并根据它的种种特性来做设计,才能创造出一种与仅仅是富人的时尚风格相对立的普及性风格。所以就出现了设计师的教育要求。一些人感到,艺术学校首要任务是创造出崭新的形式。根据此观点,学生必须有能力

发展出一种个人纹样风格。这种风格源于支配自然界纹样组织的法则。因此,在植物及人体素描之后紧接着就要试图将自然形状转化为纯粹的纹样。有一群德国艺术家认识到了时代的真正需要,逐渐将它们的兴趣从匠师的位置转向工业设计师的角色。他们最终发起了工艺美术学校的改革,使之适应于20世纪的生产。包豪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设计教育大改革。课程改革与设置等教育理念使得纯美术与实用艺术或工业艺术相统一的新概念浮现出来。在1918年和1924年间,美术学院在两个中心地区得以再生,一个在魏玛,格罗皮乌斯创建并发展了包豪斯,另一个在柏林,在布鲁诺·保罗德领导下,著名的美术学院与工艺美术学校彻底合并。

第三篇: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学号:2012101631 姓名:谭睿

摘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数学文化的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教学有利于数学文化的生成,并且在培养数学兴趣,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方面也大有助益。本文就所参考的20篇针对有关数学史,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的文献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 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1、选题背景

自2004年起,截止至2010年底,全国陆续完成高中阶段的新课程的改革。在高中总体的课标体系中,强调了学科的整合性,旨在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将“双基”教学的课程目标体系,扩充为“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育的理念上突出了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体现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较以往教材更重视引入数学文化知识.研究表明, 数学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 而且是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能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真正体会数学思维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感受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其人文价值,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 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等内容.并具体提出了“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 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等要求[1](《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崔君芳,2006,12)数学史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是研究数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数学史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设计历史学,哲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2]这正符合新课标强调科学人文性的课程文化的理念。由此可见,数学史的教学将对高中数学中有关数学文化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有关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之间关系的若干论文进行汇总综合。

2、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点

以往的中学数学教学在课程目标上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掌握,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内容的逻辑严密,并且教师的授课方式上也基本上紧紧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的传递。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种追求数学严密性、科学性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对数学又爱又恨的学习情绪。这种“冰冷的”数学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缺乏对数学文化的认同感。

对此,有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们提出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价值观这三点作为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渗入数学史的教育。李彦群对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契入点做了较全面的理论研究[3]。对此持相似观点的还有隋澈(2008,,8)吴伟鸿(2008),肖倩,侯毅苇,等(2011),郭平(2011)吴玉姣(2011)。他们对数学史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是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隋澈在研究中认为,学生在课本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完美的数学公式,定理和准确无误的证明。而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新方法是常常显得困惑不解,会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内容[4]。因为数学史不仅是简单对数学发展史的叙述,也在其中揭示了数学的知识的创造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人类千百年来的认知发展过程客观规律,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按照数学史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由浅入深的设计教学内容,就能符合人的人的认知发展的规律,使得新概念较容易被接受。

另外一方面,如李彦群所说,历史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的知识的创造的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天衣无缝的,同时相对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

2、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吴伟鸿认为,对于那些需要重覆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5]。数学历史名题的提出或是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如四色问题,悬链线的方程问题,等;或是从简单数学规律中猜想得到,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无不是促进数学取得重大飞跃的源头,也从根本生揭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认为,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那些发现书本中定理定义的数学家的一些生活中趣闻轶事,通过这些趣闻轶事使学生感觉到这些数学家并不仅仅是书本中的一行注脚,而是活生生的有血肉有情感的人。这些内容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一方面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用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地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数学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养成良好地思想品德 新课标提出,数学的学习不仅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史作为具有人文特点的科学学科,本身即承载了厚重的文化价值。郭平指出,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显示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精神,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将一些重大的数学历史事件,重要任务与重要成果融入教学中是体现数学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6]。

不少学者认为,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范围内相似数学思想的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的弹性。凭借数学史对数学与社会历史进程的联系的揭示,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我国数学史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方面体会到近现代中国在数学方面的落后和社会的联系,增强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对数学家门对知识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屡败屡战愈挫越勇的史实的学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树立良好地榜样,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知难而上,求真务实等良好的学习生活的道德品质。

3、数学史在实践中的问题

郭平在其文章中指出,数学史在课堂中的渗入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作为问题情境在课前导入中引入;二是作为思想教育对公式定理创立者及其思想介绍的数学史;三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数学史。

张楠,罗增儒在其文章中就数学史的教育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科学性是第一位原则,(2)实用性原则,(3)趣味性原则,(4)广泛性原则。并提出数学是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师应有广博的数学史知识,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不能讲数学是知识生搬硬套地用于数学教育。(2)数学史应是穿插在授课内容中的,不能喧宾夺主。(3)除课堂教学外,应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数学家传记等。(4)数学史的教育作用是无法替代的。[7]

对于数学史的教学过程,曲建民在其文章《谈谈数学是教学》中有更加系统而深入的论述。

4、对于数学史教育的展望

由于新课标的实施时间还不算很长,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阶段。对与有关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关系的认识还不一而足。但数学史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不少教师的认可,只是希望这一理念能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对于数学是教育的的实践也人处在探索的阶段,学者目前只给出了数学史应用的一些框架,具体的方法仍有待系统的给出。

参考的文献

[1]崔君芳.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J],2006,12(上):5 [2] 肖倩.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82 [3] 李彦群.试述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516 [4] 隋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46 [5] 吴伟鸿.数学史与高中数学教育[J], 考试周刊,2008,46期:35 [6] 郭平.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1.2(下):136-137。

[7] 张楠,罗增儒.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8:72-73 [8] 曲建民.谈谈数学史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3:104-107 [9] 杨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J].职教与成教,P208 [10] 吴玉姣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教育经济研究,P210 [11] 卢勇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136-137 [12] 靳平在数学教学中讲点数学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2,1:58-59 [13] 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

1994,5:3-8 [14] 余碧敏.浅谈数学新课程文化教育功能[J].宁德师专学报,2005,11:437-43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1-99,98-106.[16] 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 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 [17] 郭熙汉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1995(11)

[18] M·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5 [19] E·T·贝尔.数学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71 [20] 张奠宙.数学教育经纬[M].江苏出版社,2003

第四篇: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

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

——以校本教材为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外国纷纷设立孔子学院,掀起学中国热潮的同时,国人却纷纷追求洋节、洋人的习俗。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贫瘠,长此以往,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其不利。因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形势所迫、教育所需。作为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义务制教育学校,就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特别是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推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艺术教育学习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

一、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的背景

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我校作为一所市直初中,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这就决定他们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受到很大限制。

2.艺术教育的重要性(1)学会认识历史

艺术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技艺的掌握,这是人所共知,不论从事专业与否都能首先想到。但艺术技艺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的方法,由于它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沉淀、积累起来的,它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别强,要实现对于技艺的掌握就必须借鉴。除了老师的直接传授外,为了彻底掌握这门技艺,就要不断地去回顾、观摩这一门技艺曾经具有的高度和面貌。在这种追寻和追问中,渐渐养成了一种艺术学习者对历史的尊重态度和使他们对历史更加深入的了解,自觉地承担起接续历史、继往开来、以古鉴今的重托。

同时,艺术史是伴随着技艺学习一定要有的重要课程。一个艺术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作品跟个人、社会、时代是什么关系?具备哪些条件就有可能发生什么?或是变化其中哪个条件就会出现什么变异?一个艺术现象除了直观的意图外,它还蕴藏有哪些内涵?这些问题的探究都促使学习者进一步学会认识历史。

(2)学会独立思考

艺术技艺、知识由于它自身的特性,相对于一般的文理科教育,在教学传递时有相当的笼统和概然性。当老师指出一种东西“美”时,不可能清晰地用语言历数它的所有方面,学习者在接触之初只能竭力去产生共鸣,并在这种努力中去逐步体会它的含意,在赞成“类似”和取得“类似”的过程中去养成自己的感觉,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在艺术的学习中,由于文化和艺术现象的多意性,老师讲的和学习者的理解常常会产生很强烈的碰撞、抵触和困惑。在这种困惑中去试着解释和回答,迫使每一个接受者都不能简单地共享其它学习者的看法,都要最大限度地发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的思想机器,不断地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匹配、试错和调整,并最后以个体实践的满意作为对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获得肯定的标志。这个过程就需要个体在其中不断自我历练、反复寻找答案。

艺术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作品的产生。当每一个学习者小心翼翼地接受老师的第一堂课时,他也雄心勃勃地站在了创造的出发点上。艺术的现象、流派、风格在什么时候都是各种各样的,如何面对?自己在艺术感觉和表现上有哪些潜在的可能,如何确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去观察、比较、分析、认识,选择和放弃,不断地回答自己应当怎样做和下一步应当怎样做。在听取老师的介绍和接受舆论的影响时,自己内心本能地或不断地斟酌、试想、否定和尝试,这些都极大地刺激和依赖于独立思考,锻炼和发展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3)重新发现,“化腐朽为神奇”。

艺术学习中由于创造的要求,使学习者不断在已有传统、社会要求和个人感受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合形式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

任何新的创造现象都可以寻找到它的发展线索和历史渊源。艺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提出和创造新的事物时,把一些旧事物暂时搁置在一边的同时也把它们储藏了起来,让它们身上丰富的基因随着未来历史发展的新的条件变化,等待着不断地被选择和激活。

一方面,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推陈出新。一方面没有绝对的新,没有绝对的旧,彼此激励,相互揉合,古往今来,纵横捭阖,化干戈为玉帛,变腐朽为神奇。这是对每一个艺术学习者的要求。

(4)“独处静观”

在熙熙攘攘的社会生活中,艺术学习者要学会保持一种观察者的地位。

社会生活的丰富现象、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人的形象与性情的多种多样、历史步伐的平静和急剧,都使艺术学习者既置身其内,随之起伏颠簸,感觉酸甜苦辣,又必须随时保持一种观察的自觉,把普通人的生活直接感受化为一种情感、情绪的艺术领悟,储存艺术的素材,编织作品的结构,寻找主题的切入点,运用手、视觉、肢体、听觉去尝试表达和进一步认识人的心理、社会生活与自然,才能最终把它抒发出来,揭示出普通事物中蕴含的意义和美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文化力量。

(5)孕育和培养激情

激情——是指面对非实际物质功能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欲望。艺术教育用无数美好的艺术作品和历史上创造艺术活动的优秀事例来激动学习者,认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无限感受力和创造力,储存艺术的想象能量,唤起创造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实现这种欲望的满足,使学习者从对艺术品的爱好发展为艺术创造的自觉,并在艺术创造的不断攀升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3.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扩大视野,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建设的情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研发校本教材为依托,注重在《音乐》、《美术》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提升身体素质、愉悦身心、积极进取的教育。各教师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传统文化彰显本校的办学特色,使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二、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的具体举措 1.编订校本教材

俗语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又有语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要做好艺术教育,首先要编订校本教材。如音乐学科可以编订一些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知识,体育学科可以编写中国武术,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编写校本教材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们认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并进而学习绘画。

2.课堂教学积极渗透

美术学科在传统文化方面渗透审美教育、情操熏冶、发展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大技能之一,其多年的文化沉淀不可抹杀,所以在美术学科上,我们提倡国画历史、流派的讲解和赏析。体育学科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也占据优势,中国自古就注意强身健体,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世界武术界独树一帜,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各地有志之士到中国学武。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在中学开设一些中国传统的武术,例如拳法、棍法、剑法等等。

3.课外活动拓展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校创造机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天地。为了便于实施,各班各年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不拘形式,灵活多样,开展书画、体育、音乐等专项兴趣活动,还进行“雅言诵读”演讲比赛、“尚志纪念馆”参观征文比赛活动,其目的重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角色,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团结合作等个性品质。

三、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的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学生的进步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八中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这也导致很多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很低,对很多事情呈现无所谓的态度,这在我们前期的调查结果中比较突出。现在实验班学生的参与度大幅度提升,这和我们教学的方式改革与传统文化中自立自强的渗透是分不开的。

2.文明行为日渐增多

自从开展实验以来,学校先后组织文明礼仪月、文明行为征文展,并在学校走廊、楼梯创设名言警句展台,并通过教学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灌输给学生,现在学生中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呈现一片文明的新风貌。

3.文化底蕴越加厚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光有丰富的古代典籍传世,更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精粹,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八中学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与日俱增,其受文化底蕴的熏陶,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都有很大改变。

艺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是粗俗的,是不懂得礼节的,自然是没有高尚情操的。我想,具有“艺术的心”(宗白华语)的人,首先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的、艳丽的色彩的,是能够用爱心对待别个事物和人的,这是艺术的美化功能的体现。

由此可见,由于艺术教育比之于单纯的具有机械化性质的基础教育本身,这种独特的使人的心灵得以艺术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艺术教育是一个民族研究和吸收世界文化,比较和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的机会。通过艺术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和尊重人自身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促进个人的觉醒,这尤其是近代中国早期艺术教育的时代意义。在今天,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丰富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促进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第五篇:浅谈生本教育与课程再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浅谈生本教育与课程再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课程设置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设置需要符合人的生命需求和成长的规律,必须实施课程再造与教学重构。课程再造的原则是回归生本教育,它要走的是一条以发展素养来提高学习质量的道路,也是通过发展素养出成绩的道路。课程再造的关键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所教内容与程序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甚至实现无缝对接。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改革,下面就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浅谈一下生本教育与课程再造的具体实施。

一、精心设置课前小研究,找到一堂课最根本的地方,是课程再造的前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小研究。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课前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课前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思维清晰、合作默契、积极发言、自信表达,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课前小研究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旨在引发每个学生思维,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找到一堂课一章书的最根本的地方,把整个数学课堂交还给学生,成为他们猜想、探索、创造的课堂。如我们在集备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一课时,认为课前小研究应该抓住的根本是:认识同一平面内直线之间的关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课前让每个学生先随意画了几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然后课前小研究中选取了八组很有代表性的两条直线,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通过课前自己探究、课上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很快得出要进行2次分类:第1次,根据延长后能否相交,可以分为已相交和未相交(平行)两类;第2次,已相交的几组直线中,又根据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90°,分为垂直和不垂直两类。最后再探讨异面中2?l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情况,突出垂直、平行、相交只是描述同一平面内直线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这样上,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真正促进了思维、发展了智慧。因为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来学习。我们很清楚这节课有序分类是需要老师指导的,这正是我们备课的要害,精心设置课前小研究,让孩子们提前探究,我们看到他们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数学课程路线的改变:从知识的传输转变为运用数学思维。

二、自由开放的生本课堂,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是课程再造的路径

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我们口头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把学生可以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学习。如我们在筹备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一课时,感觉这节课难度较大,因为烙饼的方法多种多样,怎样从这些方法中优化出最省时和有序的最佳方案,值得思考。如果就简单的把计算最少需要时间的公式抛给学生,生硬、学生也不理解。学生的天性是玩,学习也应该是他们自觉自主地创造、解决问题,感到快乐的活动,怎样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呢?我们在设计课前小研究时,附上了一张材料纸,上面印了一个平底锅、6张饼的正反面,让学生先剪后面的学具自己试着摆一摆、烙一烙,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填出1―6张饼的饼数、总面数、我的方法(画或说)、次数、最少需要时间,最后再总结自己的发现……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少需要时间的公式得出也水到渠成,课后作业正确率接近全对,所以,貌似距离遥远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玩”,在生本课堂,在课程再造后,顺利地实现了转化。

三、讲台变身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合作交流、激发孩子的慧根,是课程再造的根基

我们在上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根据郭思乐教授的建议给孩子两个问题:你们以前学过最靠近的知识是什么?学生:整数的大小比较;如果遇到陌生的知识,你会怎么想?学生:把它变成学过的知识。这两个问题,就是这堂课的根基,所以我们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再造:书本呈现的学生跳远的情境和4个两位小数大小比较,课前小研究我们简化成2个孩子的跳远成绩,一个两位小数2.88米,一个一位小数2.9米,让学生自己判断大小并小结比较方法,后面提供10等分、100等分的格子图,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数位顺序表,2条数轴。

生本数学课堂的标准,就是是否抓住根本。这节课孩子们发言非常精彩:小数点一对齐,相同数位必然就对齐了。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而且适用于所有小数的大小比较,把课堂有效延伸。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不仅得到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产生了思想和能力,整节课闪烁着创造、智慧的光芒,让他们生出善于发现的双眼和善于探究的大脑,以后非常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

没有课堂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年多来,在陈武校长的领导下,学校行政和教师齐心协力、科学谋划、循序推进,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采取了“专家指导、教研推进、同伴互助”的教研模式,教研活动严格按照“听课―评课―备课”流程有序进行。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校生本教育和课程再造虽然起步晚,但进度快、效果好,四年级数学课堂的改变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开心,小组合作学习默契高效,学生发言到处闪现智慧的火花,数学思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责任编辑徐国坚

下载湖南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行走在教育与艺术之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行走在教育与艺术之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