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着力点”(帅莉: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06)

时间:2019-05-15 16:0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着力点”(帅莉: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0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着力点”(帅莉: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06)》。

第一篇:13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着力点”(帅莉: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06)

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着力点”

帅莉

(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

摘要:40分钟的数学课堂由若干个教学点串联而成,把教学落在实处,关键是要抓住教学细节,要找准教学着力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撑起整个地球。”同样在教学中“着力点”的有效挖掘和落实,常常可以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结合“新授重难点”、“练习思考点”与“复习整合点”,本文着重探讨了数学教学应“教在何处”。关键词:着力点;新授重难点;练习思考点;复习整合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趟过小河,绕过小沟,勿走弯路”,因而课转变一直都是我们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无堂也就变成了把一堆外部知识忠实地传递论面对学科还是生活,学习的本质都是探究给学生,然后“以奖励作诱因,以惩罚作威与创造,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探究学科和生胁”,对学生进行一丝不苟的训练[2]。看似活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效果显著,其实质却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力培最终指向创造个性的发展,应是教学的根养的长远考虑。

本。[1] 美国学者莱斯尼克曾指出:“学习者总以学定教,运用数学为学生提供的广阔是试图将新信息与其已知的事件联系起来,探索空间,把“探究”作为数学课堂的主要以根据已经建立的结构解释新事物。”把教学习方式,通过猜想、操作、实验、交流、学重难点作为着力点,应关注特定的学习讨论、推理和类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依据者,也就是儿童,顺应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尝试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激发他们自主探索、“再创造”,一直都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自我建构,掌握新知,发展能力。

学的追求。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

(一)从学情出发,着力于聚焦学习起点 时,我们的教也应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在教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如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何准确地度量角就一直是一个教学重难点,教,着力于学生学习的盲区上,协助和促进一般“有经验”的老师都会简洁、准确地教学生合理建构知识结构,发展他们数学能授量角的方法,一对(对中心点),二重(一力。边重0刻度线),三看(看另一边指着刻度

一、着力点之一:新授重难点 几),学生按着口诀,一回生二回熟,多量毋庸置疑,教学重难点一直都是我们备量就会了。反思这样“成熟”的突破重难点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避免以往教学中方法,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是数学味和研究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偏差、错误,我们常性。学生机械地掌握技能,这不是数学教学常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视为“搀着学生,之本。

从二年级线段长度的度量到四年级角的度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认识上的跨越,我们常常感叹,“一对二重三看”都讲得那么清楚了,为什么刚开始练习实际测量时依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不会量,特别是一遇到“角”“斜放”时,量角器就“乱摆”、无从下手。

课后访谈调查时我们发现,当问及为什么量角时要“一对、二重、三看”时,学生多半茫然。原来连测量原理都没有弄明白,学生怎么能够有效地建构知识呢?所以只能机械运用。那么,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量角的方法吗?知识的生长点在哪儿?联系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有关角的初步认识”在二年级,当时学生就比较过两个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反映出一种朴素的度量经验,即通过相同属性的物体进行比较,也就是用量角器量角从本质上来说是用“角”量角。因而量角的方法无需告诉学生,只要在认识量角器时,先充分认识量角器上的各种度数的角(分清内外圈的度数),然后联想二年级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想办法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多种测量方法的呈现,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量角的原理,经历了量角探究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在交流、讨论量角心得时优化量角方法,最后提炼出量角的三个步骤,水到渠成。

(二)从问题出发,着力于经历学习过程

在教授二年级下册“统计”时,其主题图是一个比赛场景,茄子老师的一句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是激发学生统计需要的关键性问题,它为统计教学有效展开拉开了序幕。但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填表上(因为考试会考),提问只是当作走过场,问完小动物在干什么,想知道什么之后,就忙着指导学生如何填表了。其实本节课和一年级的统计表的教学,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张统计表变成两张统计表,学生填对这两张表已不是难事。那么,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呢?统计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知识,统计教学绝不仅仅只是填统计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生活中自觉地应用统计解决问题。这节课新就新在“分类”上,教学的重难点自然就应落在分类统计的需求和作用上,而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究问题才是学习之本。

抓住茄子老师的问题,以问导学,寻疑而研,把学生想知道的一一列在黑板上,面对学生真实的提问,质疑“如何又快又准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激发学生列统计表的需求,随后再次设问“只有一张统计表,能解决这里的所有问题吗?”进一步引出本节课的研究核心——分类统计,根据学生先前的提问,按需形成按比赛项目和动物种类两张统计表„„学生根据填好的分类统计表,不仅可以解决先前提出的各种问题,还可以解

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根据每种小动物的口味准备午餐,各准备几份,应看哪张统计表?”“要给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准备不同颜色的T恤,红色有10件,蓝色有7件,该怎样发,为什么?”等。

这样,既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又抓住了研究点、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分类统计的价值、增强了统计实际运用的能力、也有效实现了知识的合理建构。

(三)从操作出发,着力于挖掘知识内涵

三年级的综合实践课“周长是多少”,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摆一摆”。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不难理解这个环节的教学核心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确围成图形的周长就是所用小棒的总长度。那么,怎样挖掘这个研究点,以便让学生在操作中,除了感性的认识,更能通过有效思维,把周长和小棒总长度之间的关系认识得更透彻、更有深度呢?

教学围成的长方形时,首先按要求学生让操作,然后填表,记录长、宽和周长,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讨论,学生们会根据按周长的长短对所围成的长方形及进行分类。

出示学生所围成的长方形:

结合图示,我们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1)第三组的两个长方形,长和宽不相等,为什么周长却相同?

这个问题旨在突出虽然长和宽不相等,但是所用的小棒相同,所以周长相同,因为所摆小棒的总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小棒的总长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根数,另一个是小棒的长短。下面的两个问题就是围绕着两个因素来展开的。

(2)第二组长方形的周长比第一组长多少厘米?为什么?

通过观察,让学生聚焦图形的变化,发现是由于“多了两根3厘米小棒”,体会根数的变化影响着长方形的周长。

(3)一共用6根小棒摆成的长方形,周长可能是多少?为什么周长会不相等?

虽然都是6根,但是长度不一样,周长也就不同。

着力点围绕操作展开,思维不断递进,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性认识,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而且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着力点之二:练习思考点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获取与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以往我们提倡“做数学”,其实质就是“做”题目,反复训练,直至形成技能。现在趋向回归“做”的本意,即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3]找准练习的思考点,有效展开,让学生“做”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练习,是数学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集思广益,着力于多元思考

在教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时有这样一道练习:

学生在做这个练习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圆锥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看似平常的练习其研究点在哪儿呢?“探索判断方法,自主优化是学生数学思考的重点”。教学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用自己的方法寻找答案。有一些学生亦步亦趋地利用数据计算,有一些学生只是看着图思考一会儿,就迅速举手回答。交流、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用计算结果说明圆锥与哪个圆柱体积相等,有的就直接指出要想圆锥和圆柱体积相等,可以有两种情况:高相同,圆锥的底是圆柱的3倍;或者底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对于后者的回答我并没有给出判断,问题依然抛给学生,质疑这种判断对吗?在一番交流之后,有的同学把这种推断与之前的计算结果对照,用数据证明它的合理性,有的同学则结合圆锥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来解释其合理性。最后,还有的同学有趣形象地说:“体积相等,底相同时,圆锥是个‘高个子’;体积相同,高相同时,圆锥是个‘大胖子’”。

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他们就会思考、碰撞、沟通,不断地碰擦出研究的火花,这必然也会提升学生探究的品质。

(二)以退为进,着力于探究方法

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

如果按照题意,学生不难找出规律填写,这样练习近平铺直叙,缺乏思维的挑战性。换一个角度设计练习,研究点可以落在把题目倒过来呈现,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可以先呈现 111111×111111=?,对于大数目的计算,学生多半会想到用计算器,可是很快就会发现,计算器屏幕大小有限,结果显示不全。怎么办?大家一起想办法,有的同学说找一个屏幕大的计算器,有的同学说用竖式计算,还有同学说这个算式比较特殊,每个数位上都是1,因而可以先算1×1,11×11,111×111„„这些用计算器都能解决的,看看结果有没有规律。

“踏雪寻梅”,以退为进,化繁为简,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收获的可能不只是答案,还有可能捕获探究方法。

(三)对比辨析,着力于解决困惑

练习中学生产生的困惑,我们常常无法预设。这些来自学生的疑问、错误既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学的亮点。儿童是“理论的创造者”:他们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提出自己“天真的理论”。这些理论是其日后发展成为成熟的探究者的基础和生长点。[4]抓住学生的困惑点,是课堂上不可多得的着力点。

教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其第一课时是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老师们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譬如:

每一份,学生用分数表示成2

4。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数老师在课堂十

分避讳,总是想方设法不让这种错误出现。一旦出现,就立刻纠错。

其实,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分数很少,身处“第一学段”的他们总是和整数打交道,这样,错误的出现说明他们的思维依然停留在整数范畴,他们容易把份数和个数混淆在一起,因而出现认知上的偏

差是很正常的。

抓住这个错例作为教学着力点,放手让学生每人想一种办法,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议一议,说明其错误。有的学生从概念入手,距离最短?请作图。

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是它的1,有的同学画图,反过来证明

是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份,取2份,有的同学画出了8个桃子的,指出和桃子的个数无关,关键看平均分成几份„„

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寻求解决的办法,不但进一步明晰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还增强了研究的能力。

三、着力点之三:复习整合点

现在的复习课,重“练”轻“理”。原因有二:(1)教材的复习课呈现的形式就是练习,老师们只关注教材编排的外在形式,不解读联系背后的复习要点。(2)考试就是考习题,因而必须做练习,讲练习,目的是熟悉各类题型,以达到“全面”复习。

日常生活中当东西多的时候,我们常常整理好,捆一捆,这样便于携带。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复习课,在课上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有序的构建,打通它们之间的联接,学生只有融会贯通才能灵活运用。因而在复习课上,不搞题海战术,更不能盲人摸象,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复习的整合点,把零散的知识有效整合,便于学生抓住本质,梳理知识,学以致用。

(一)整合错例,着力于探究共性

教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单元时,做垂线一直都是难点,因而在不同的变式面前,学生们容易概念混淆。

譬如:小船在A处,怎样划到对岸的再譬如,分别量出点A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

这样的练习在平时教学中零散呈现,错例一般会就题讲评,知识点的掌握是孤立的。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把这些错例一并呈现进行归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错因来研究这一类作图题的共同之处,即排除外在干扰,都是做点到对应直线的垂直线段,只需要明确从哪个点向哪条直线做垂直线段即可。

通过整合,把难点分化了,抓住了作图的要点。长期进行这样的复习指导,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探究、归纳与梳理。

(二)整合知识,着力于梳理联系

四年级下册学习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虽然是两个单元,但是作为平面图形,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在总复习时,可以把这两个单元进行整合,加强沟通。譬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高”,在单元学习时学生都认识了

“高”,并会做“高”。如何把这三“高”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可以抓住“为什么三角形的高只有3条,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有无数条?”作为着力点,让学生自主整合。结合学生的思考和交流,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变成线段。

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高是从它的一

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看起来虽是平行线段之间的垂直线段,但也是从一边上的“一点”作对边的垂直线段。由于三角形只有3个顶点,因而只能做三条高,但是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顶点”所组成,因而对应的高也就有无数条。

(三)整合练习,着力于思维提升

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的认识”复习课,我校的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每个小动物后面都藏了一个图形,你知道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运用这个知识能很快判断出前两题,但是到了第3题,学生的答案就不怎么统一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还有的说两者都有可能。于是大家把研究的焦点都放在了为什么两者都有可能上,通过观察、想象、尝试、比较,思维不断深入,在探寻结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进一步明晰了长正方形的特征,更通过比较沟通了长正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即“正方形必定是长方形、而长方形

未必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更在讨论、交

流、碰撞中,思维碰撞,品味到思考的乐趣。

着力点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慧心的设计,精准地捕捉,有效地组织,悉心地呵护,睿智地甄别。教师们点燃了着力点,学生们就会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在收获中有所体会,在体会有所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注释:

[1] 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2] 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4.[3] 曹培英.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1(04):38.[4] 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指导教师:

徐文彬(1966-),安徽宣城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和小学教育。

基金项目:

[1] 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研究”(DHA090189)

[2] 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A/2011/08)

第二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化教学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65-01

小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它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开端,也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黄金时段。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喜爱游戏、活泼好动的时期,游戏化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解决了由于数学知识复杂抽象而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单

一、枯燥的缺陷,可谓是一举多得。教育部提倡“快乐学习”,将游戏融入课堂顺应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小学课堂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游戏化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游戏化教学主要是指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实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游戏,将趣味性和竞争性融入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较适合小学生活泼的年龄特征,能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游戏之中,感受游戏中的氛围,学习到一些知识。这样的一种游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的传播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游戏通过形象的方式来表达数学思想,把抽象的事物变为具体的实物,传播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因为教师通过游戏来引出数学知识,使小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二,游戏能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气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第三,游戏化教学可以培养、启发小学生的思维。小学生尚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开展这样的游戏教学,在玩的同时,理解数学知识,能够培养启发思维。

二、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数学教学中游戏设计的原则

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趣”中练习,“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在设计游戏,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思想性,激励性。游戏必须寓教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明确游戏活动的目标,即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的物体和图形,并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活动,教师出示许多的图形,并经过各种的组合,将其变换成不同的图形,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举行有奖问答活动,回答问题正确最多的,给与相应的奖励。(2)多样性,情趣性。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有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之旅”……;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将这些游戏一一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3)直观性,形象性。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的“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朋友”、“送信”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4)针对性,启发性。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运用的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①“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②“猜一猜”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优良的思维品质。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身后,让学生猜猜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显然要比让学生反复背诵好得多。③提供“小擂台”、“点将台”等游戏,可以极力学生互帮互学。(5)合作性,协调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

(二)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也表现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生活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例如,在教学《数九歌》时,采用多种口诀记忆法帮孩子们巧记9的乘法口诀,并带领孩子们逛了9元超市,让孩子们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用到生活中去。

三、结语

总之,将游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的集合起来,精心的设计游戏,按照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获取数学知识,感受游戏,提高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的热爱数学知识,爱上数学,在游戏教学中感受乐趣,从而达到游戏化教学模式科学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杭红.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5(05):14.

第三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游戏化教学提升了课堂轻松快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同时,将知识点生动化,将教学内容丰富化。小学数学教育本身就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教师利用游戏化教学增强了其吸引力,从而诱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提升了教学质量。对游戏化数学教学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游戏化 应用素质教育的推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创造了新的生机,它提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其趣味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这一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孩子的天性得到解放,其创造思维也得到加强,并且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游戏化教学整体性分析

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游戏融入到知识传授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将传统的压迫式学习转变成了更科学的引导式学习,学生在游戏中对知识点进行了学习,加强了印象,还将学习过程轻松化。目前,小学数学的游戏化教学有所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所不足。主要是其观念改变不深入,其方法较为单一;另外,由于数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其限制条件较多。在使用时,要注意一下两点:首先是安全第一。数学实践本身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在运用游戏化教学时,要加强安全引导,加强安全监督,让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个性化、趣味化的游戏。有危险性的实践要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尽量选择安全的数学实践进行游戏;对于危险的实践,可以用Flash制作动画来代替。

二、游戏化教学的实践

(一)数学实践游戏化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趣味强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点。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如果条件允许,小组合作可以加强其游戏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观察到各种形状,并对其思考得出了知识,加强了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养成了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另外,可以在课堂抽选几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独立完成“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圆形”等形状的制作,从而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其主导地位。

(二)增加竞赛,强化游戏性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竞赛性质的游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增强他们的主动态度。例如,将学生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将“加、减、乘、除”融合出题,并列出答案,并打乱顺序,然后学生用连连看的方式进行结合,可以进行提问抢答获得连线的权利。连线成功后,对该题目进行解释说明,介绍其主要性质,完成这一步骤计一分。最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分数高的给予奖励,分数低的进行惩罚,要注意惩罚不能对学生产生伤害,也不能打消其积极性,例如可以惩罚其表演歌曲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数学计算性质的理解,而且对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总结,还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文娱游戏

小学生活的文娱活动较为丰富,在这些活动中将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幽默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印象。例如在说区分“0”是否是自然数时,通过幽默的介绍,学生了解了自然数的规律,进而了解了自然数的数学性质,提升了数学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这一方法将知识与生活相连,当学生遇到相似场景时,就会想起相关的数学知识,做到了温故知新,减小了学生遗忘知识的可能性。

三、设置两组教学模式,进行成绩对比,体现游戏化教学的优越性

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下,我??得到了起初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个大考试甲乙两班的数学成绩。在起初阶段进行考试,甲乙两班的人数都为45人,在这次考试中,甲班的平均分为72.4分,标准差为12.5,乙班的评价分为72.7分,标准差为10.6。进行半个学期的教学,在对两个班级进行期中测试,这次,甲班的平均分达到了76.5,分,而乙班只有73.6分,在通过游戏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方式的教育下,甲班的成绩渐渐的在期中考的时候高出乙班2.9分的领先优势,且甲班9.5分的标准差也比乙班11.2分的标准差要来得更低了,班级平均水平更高了。而到了期末测试,甲乙两班77.8分和71.4分的平均分差更是扩大到了6.4分,甲班的标准差也降低到了5.6分,说明了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的成绩差更为平均。等到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加深,公式、概念不断加多,这使得乙班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大大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效率,而在甲班中,游戏式的教学方式却随着知识的加深而变得越来越有趣味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一直处于高涨的情绪状态,从而对于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牢固,从而,在成绩上体现了游戏式教育的优越性。

游戏化教学利用孩子爱热闹的天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孩子的天性也还没被隐藏,教师需要利用游戏化教学引导学生快乐、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娟.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2017,(03):48.[2]廖姝.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2017,(11):113.

第四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表明,如果人们只讲求生理卫生,是根本不够的。必须既注意生理卫生,又注意心理卫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体的健康不仅指躯体的正常,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心理健康与否对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人的心理不健康,一方面会对躯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疾病;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一旦失常,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正常的生活,给家庭带来极大痛苦,给社会造成危害。而如今,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大多都是独身子女,再加上多数父母都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孩子,就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问题,如:过分溺爱导致任性、脾气暴躁、自卑、自私自立、没有责任感„„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无可推卸地摆在了每一位教师面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力求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寻找挑战,树立自信,满足学生需求

具有可行性的挑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而强烈的自信心又能帮助学生敢于接受挑战,而自信心的树立又往往在于教师的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抛开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让我们尝到收获的喜悦。这样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满足的喜悦,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更让孩子觉得教师和他们距离的很近,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我曾经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先让三个同学在我指定的不同的轨道上比赛跑步,给最快的同学颁奖。学生说这样不公平,我说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跑的路线不同,长度不同。”从而引出这节课的知识。学生喜欢探究这个问题了,接下来再让他们自己利用自己的办法去测量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并且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办法,学生自由主动地探索,比我们老师去推导强多了,效果真的不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固然不错,但有时给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时,新课开始,我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自己写出得10的加法题吗?结果有的同学冥思苦想,才写出两三道题;有的同学不慌不忙地按顺序写出了:0+10=10,1+9=10,2+8=10,3+7=10„„10+0=10,11道题。面对极具差异的个体,我给予不同的评价和鼓励:“你真聪明,老师还没有讲,可你已经自己学会两道题啦!”“你更了不起,写出了这么多题,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好方法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勇敢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与挫折;在教师的赞扬中,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起坚定的自信,积极的自我观念逐渐形成。

(二)合作学习,与人为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老一辈的记忆中,老师总是远远的站在讲台上,手里也总是神气的拿着一根教鞭;在孩子心里,老师总是那么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而在现代的教学中,老师是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友善的。而一个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或善于与人交往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交往中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与人合作的机会,为培养他们合作意识,让他们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四个人合作,把小筐中的人民币分类。学生们讨论好分类标准后,由组长分配谁来拿哪一类的人民币,一会儿就出现了以下几种分法:(1)按硬币、纸币来分成两类。(2)按几百元、几十元、几元、几角、几分来分,分成五类。(3)按元、角、分来分成三类;又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学生们小组讨论11-9怎么算?比比哪个组的办法又多又好。他们有的摆小棒,从11根小棒中拿出9根,有的画圆圈,11个圆中划去9个;有的数数,从11往前数9个;有的用10-9=1,1+1=2;还有的想:9+2=11,所以11-9=2„„

同学们从小组合作交流中看到: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同一个问题,集思广益、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面对多个问题时,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在数学问题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由学习合作、学会合作,到乐于合作,善于与人相处,大大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精心营造学习氛围,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

学生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许多孩子计算正确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大量的错例分析可知,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

其一,缺少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写字潦草,结果0、6不分,1、7互变,4、9混合等。

其二,缺少计算后必须检查的内控心理素质,其中一些学生过于自信,从不检查,而一些学生只想尽快完成作业,根本不想检查,更有一些学生只想依赖家长代为检查,有错再改。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而学生浮躁的心态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主要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因此为学生精心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对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四)扭转后进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后进生是教学中最令我们老师头疼的,老师给与他们的往往是更多的关爱,而效果却与预计相差甚远。但我们要知道,后进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经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从小就怕数学,因为整天面对着那几个阿拉伯数字不停地加减乘除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对他提问:“数学从哪来的?我们的生活没有数学吗?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用吗?”我让这几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一个活动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找数学。如:超市中各种商品的价格、买东西怎样付钱、怎样预算每月家庭的开支或收入„„ 并且写写心得体会,同学们的兴趣很高。有的同学说:“到现在我才知道售货员也不容易当,要对各种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收款准确快捷。”还有的同学说:“学习数学可以让我们学会怎样理财。”„„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煅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再讨厌数学了。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了,学习态度就端正了。少了心理压力,自然就多了动力。行动起来吧,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2011/6/27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跨世纪的人才必须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数学课程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数学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者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环境因素,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实现数学课程与环境教育的整合,使学生不仅在数学学科中学到数学知识,而且受到环境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确定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1、目标是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在小学阶段,环境教育应注重环保意识的起步培养,教育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起朴素的、根深蒂固的环境意识,因此我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关心——知识——意识——实践。具体来说,关心:要深化个人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识:对社会总体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自己家乡海洋环境状况的认识;意识:明确个人对保护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强烈意识;实践:能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的实践行动,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观念是教育行动的航标。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念须具备以下几点:

(1)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境教育也不例外。环境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境教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确立综合发展观念。环境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境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确立系统教育观念。我们要把环境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境教育。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环境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境教育使命;从环境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境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4)确立自身环保意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要求,使之具有计划性;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和数学有机结合,使之具有整合性;结合教学实际引入国际国内环保新成就,增加教育信息量,使之具有开放性;制定教案时,考虑到与知识能力同步进行的环保教育,使之具有协调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1、环境教育内容了然于胸,环境教育契机适时把握

在某种意义上讲,课本、教材已不再是我们老师上课时所局限的内容。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所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不是提倡每堂课都要进行环境教育,只有适用于环境教育的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细心研究教材内容,对其中的环保内容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抓住时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发现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内容,现整理如下: 可进行环保教育的项目 主要内容

环境意识 爱护植物意识

1、学校花坛里有多少盆花?

2、同学们种向日葵,棵数和幼苗叶子数量的计算

3、同学们植树,求树的棵数

4、计算草地面积的计算

5、森林里树的棵数

6、我国花卉品种的计算

保护动物意识

1、有关动物只数的计算

2、动物寿命的计算

3、动物消灭害虫数量的计算

4、动物在自然界中玩耍的图 保护水源意识

1、小猫钓鱼

2、动物在水中嬉戏图

3、计算水中鱼的条数

4、桂林山水

保护耕地意识 有关耕地的问题解决

节约能源意识

1、家庭节约用水、用电的问题解决

2、节约用纸的问题解决

环境知识

1、世界上的鸟及动物之最

2、中国部分濒危和受威胁动物数种

3、植树节(3月12日)世界环境日(6月25日)

4、世界部分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中国8.18,德国50.0)

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

6、全球人口、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及各省人口

7、地球陆地、海洋总面积

8、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需要砍伐二千五百万棵树

9、一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约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0、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一棵3米高的树;据调查,北京市每年圣诞节至春节的贺卡量达3000多万张,相当于砍伐10年生树木1万多棵 环境行为

1、以春游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2、以打扫教室卫生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3、以参观自然博物馆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4、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为背景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5、以学生收集易拉罐和矿泉水瓶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6、以统计方法调查各地降水量、家庭用电用水的解决问题

7、以收集废电池为内容的计算和数的认识

8、以环保小队进行环保大行动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9、以节约用水为内容的解决问题

10、以节约用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2、环境意识培养重中之重,良好环保习惯从小养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中所渗透的环境内容可以分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而环境意识所占的比例稍大些,这说明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多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良好环境的熏陶,以便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部分插图都包含着环境教育内容,如“我们的校园”,让学生看到校园里整洁、优美的环境,在让学生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

又如,新教材中呈现了许多动物的图片,第五册还出示了中国部分濒危和受威胁动物数种统计表,从这些数据当中激发了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使学生树立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3、“解决问题”模式有效应用,节约资源意识逐步渗透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以环境保护为背景的“解决问题”题型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因为这种题型表述性强,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这说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多结合应用题的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在学生当中浪费水和纸张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应用题教学渗透节约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他们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通过环境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此外,还可结合应用题教学进行节约用纸以保护森林资源教育、海洋资源、保护耕地、节约能源和控制人口意识的教育。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合理改编穿插进一些环保知识:一棵树一天的氧气排放量、一个家用水龙头一天的流水量、近年来二氧化碳的增长量„„具体内容表格中已列举。

4、依据年龄特征合理安排,环境教育目标分步实施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应针对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在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目标,分步实施环境教育,逐步提高要求。低年级通过渗透,让学生粗浅地认识和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体会大自然的美丽,能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激发美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可采用游戏等方法渗透;中年级可结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环境知识,培养较强的环境意识,参与一些爱护和保护环境的简单实践活动,可采用数据渗透、编题渗透;对高年级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对环境进行初步观测、统计和分析,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可采用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渗透。

四、加强实践活动,提高环保能力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1、与环境节日相结合。借助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热爱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数学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2、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如: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废物,如何减少废物;让学生知道我们产生的废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应反复使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利用废弃物制作一些学具,变废为宝,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寓环境教育于数学课中。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之后,可以在练习拼摆组合图形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用火柴、废纸板和旧台历纸来制作各种图形并进行拼组;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等作为学具使用;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认识》时,还可让学生收集废弃的圆柱形易拉罐作为学具使用;在第七册教材《你寄过贺卡吗?》一课中,让学生知道了少寄贺卡的好处后,可以让学生用旧台历和废弃报纸、杂志做环保贺卡,让学生知道节约用纸,拯救树林!

3、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在学习《年月日》后,让学生说出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国家为什么要定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以后,再追问学生:“你能说出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吗?如果现在你不知道,课后可以查阅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课后学生通过翻查日历、报纸等知道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除了植树节还有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学生通过课外查阅,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统计》这块内容在新教材中分好几个阶段来完成:统计动物的数量(第三册)——某地区1994年到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第六册)——城乡人口统计、由于绿化程度不同而导致各地降水量不均统计表(第七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布置不同的调查统计任务,如调查家里每月水、电、煤气使用情况并制成统计表、调查家里每天垃圾数量、调查舟山海洋资源和海水污染状况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了能力,从而诱发了学生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良好动机,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国民工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观,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立足生活教育、绿色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善于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下载13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着力点”(帅莉: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06)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着力点”(帅莉: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0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作为一下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洋思经验的精髓。在学习、反思、尝试的过程中,我对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谈出来以便我们共同进一步......

    小学数学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摘要:差异化教学即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后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有差别......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学定教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学定教教学模式研究”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教与学的关系,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创新教育研究的活动建......

    隐性分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实验报告

    《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方案 晋师附小 张兰兰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单一的课程设臵、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中心学校 杨中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态文明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004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并不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这对于小学生培养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描述了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阶段性计划 --------梁利辉 一、指导思想: 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课引领、相关资料培训、集体备课、研讨、撰写案例等形式,使广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