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洋思经验的精髓。在学习、反思、尝试的过程中,我对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谈出来以便我们共同进一步探讨和提高。我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我的教学模式的程序是:激发兴趣—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
激发兴趣:无论那个学科,注定兴趣与知识的掌握有着极深的渊源。因此,教师一进课堂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提出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并出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以问题式最好,因为疑问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望。
指导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互学互教:教师评定、补充、更正是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学生合作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点拨。
当堂反馈:“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或是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或是以小测验的形式进行训练,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教师都当堂批改指导(个别)。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并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而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预习,尤其要重视延伸性指标,布置的课外作业则要有拓宽性。我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中教师的作用:
这一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如同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3、加强督查。(1)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了解、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4、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3)明确教的方式。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 1 学生,促使学生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绝不就题讲题,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教师则更正。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5、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1)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2)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竟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都是教学设计是要解决的问题。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探索出一条既包含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又能体现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新的教学之路。
在教学中实现先学后教
一、指导自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是一堂课中的大环节,而自学成功与否又是上好这堂课的基础。要加强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自学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靠船下篙,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教师可提出这样几道思考题:1课文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先后写了哪几个地点发生的事情?2这些事情又是按什么线索(明线、暗线)串连起来的?3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位学者?4作者为何要弃医从文?这几道题目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又能让学生初步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边读边批划、注记、写提要等,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不然10分钟时间就要白白浪费掉。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拼命学习,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学生通过这样的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二、少讲精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而此环节的时间也只有10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教的内容要少而精。教师只须 2 教教材内容的20%,即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那充满哲理性的结尾,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对此应多讲一两句。在这一环节中,教的内容是少了,但教的要求不能降低。大纲要求理解的,就要讲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然后上升为理论,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研究怎么运用。如对二重复句的分析,学生常见的错误是对第一个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然而,这是分析二重复句结构层次的关键,“一步不慎,满盘皆输。”教师对此也要多讲一点,以帮助学生如何总观全局,找出全句的第一个结构层次。在“教”的这个环节中,自然不是教师“一言堂”,老师教的方式是:先让会的学生讲,讲对了,老师不重复;学生讲得不完整,老师要补充;学生讲错了,老师要改正。如在与学生讨论明确“鲁迅对他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对他笔下的范进所持态度相同吗”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相同,都持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说:“不相同,前者持同情态度,后者持批判态度。”显然,这两种答案不完全正确,教师此时就要补充、更正。
由此可见,教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环节的延续和深化,是学生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作业”中不出错或少出错的保证。在“教”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及时的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因此,先学后教的效果有多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有多高。
浅谈“先学后教”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次历史性改革与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满堂灌,四十五分钟内,学生始终处于被束缚的状态,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独立思考,积极质疑,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地的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课改理念,它使课堂教学的重心前移,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通过“先学后教”,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先学
“先学”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明确学生“先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有计划地先学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适当超前。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盲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下的乱学,要培养学生“先学”的习惯并以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让学生的课前“先学”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先学”任务。
(二)指导学生“先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不应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要“先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不同要求。应考虑内容的难易程度,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等。对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要“先学”。让优等生当好后进生的“小老师”。针对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让学生自己推导、演算,练习,突破重难点,激发学习的兴趣,挖掘学习的潜能,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落实学生“先学”,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产生困惑、碰撞,让学生带着 3 问题走进课堂,利用小组合作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让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讲授三角函数、立体图形认识等,常要求学生先自学,后交流,后进生提出的问题让优等生先解决,教师再点拨、补充。通过“先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正确评价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证明,教师放手后学生也能学好,甚至学得更好。要相信每个学生,让学生有信心,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
(四)检验学生“先学”,最好的效果是“作业前移”,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对“先学”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先学,要明白该弄清哪些问题。学生在“先学”后,必须做出书面作业,经过一阶段的训练,让学生找问题,弄清所学内容要搞懂的知识。再根据学生的“先学”确定如何“后教”。
二、后教
有人认为学生 “先学”了,原来充满悬念的课堂引入没有了,只能开门见山平铺直叙。课本上的例题更难讲解,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因一知半解听课中也会走神。课堂教学更难组织了。其实不然,既然学生已经“先学”了,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教学,学生的收获不是更大吗?“先学”是基础,“后教”是关键,教得好可以点石成金,把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联成线,上升到新的高度;教不好就是炒冷饭,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这样,就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以学定教。决不能再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更要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
(二)以教促学。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检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先学”情况,特别是个体的差异。课堂的教是学生课外所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更系统地、更高层次地学习。
(三)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已不是对课堂内容毫无所知,完全陌生,具备了建构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打破压抑、严整、呆板的常规教学,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相互学习和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再认识、再深入、再发现。
三、辅导
“先学后教”后,要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对于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要加强个别辅导。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当好“小老师”,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予以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会发现学习方法的对错,不断调整、完善,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对章节内容进行总结,锻炼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先学后教”的实践过程中,成功的地方很多,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练习稍难一点,部分同学就会力不从心,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骤减;分析难点的时间就会不足,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方法,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找出一条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先学”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先学后教”模式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也说明了一点:放手以后学生也能学好,甚至能学得更好。“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里,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阶段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二、精心选材,因人而异。
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三年级第一单元“用鼠标玩扑克牌”的时候,学生通过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
1、怎样打开游戏?
2、游戏的规则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在自学的同时,我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后进生只要弄懂怎样做就可以了。
三、循序渐进,指导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就学生的智能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师可以在最后提问:通过自学,你学到了什么?
最后,学生自学后教师要收集资料,使学生自学的信息能及时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中,开始还不知道自己的自学方法是对是错,对于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方法,并通过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锻炼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讨小学数学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探讨小学数学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先看郭思乐教授的其中两篇文章,然后大家再一起探讨一下其可行性与操作性。
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讨论创造教育的评价时,墨西哥籍教授在学术发言前,把一双球鞋放在桌上,讲了一个故事:他为刚从乡下来的女儿买了球鞋,女儿没穿过,他就给她一二三四地讲要领,听着听着,女儿说,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吗?他的学术发言由此而始,强调学生应当做中学。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辩论,或是一边做一边辩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现今的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仅仅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而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他,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那么学习速度就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会更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实践表明,时间因素有时带有相当关键的意义。我们把儿童看做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有一个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的问题。先学后教就是调动资源的简单易行的办法。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学生资源并不是我们荣封的称号,而是实实在在地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既有知识等等构成的。学生自己是这一资源的主人。只有他自己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才能通过他自己的“思维的感觉”或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安排,把资源发挥和利用得最合理。先学后教,恰好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我们会提出一个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教师起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看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知识并创新知识。而今,我们的数学教育实际并没有摆脱“题海战”“应试战”,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让学生机械的练习。上课时,学生总是循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一问一答是最好的方法,虽然有是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利的,跟素质教育相违背。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的创举,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也说明了一点:放手以后学生也能学好,甚至能学得更好。“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二、精心选材,因人而异。
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算,a3表示什 7 么?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在自学的同时,我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后进生只要弄懂怎样做就可以了。
三、循序渐进,指导方法。
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就学生的智能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师可以在最后提问:通过自学,你学到了什么?
最后,学生自学后教师要收集资料,使学生自学的信息能及时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中,开始还不知道自己的自学方法是对是错,对于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方法,并通过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锻炼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互助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原理为指导,教师将班内学生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异质结合,让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较好的先进生与学习或品行存在一定障碍的后进生结成互助学习小组。引导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激励,共同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课上或课下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交流学习方法,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和道德水平,最终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学生互助学习,重点发挥品学兼优的学生帮、扶、带的作用,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学生互助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间教学相长效应,达到互学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1.互助学习班规有利于提高和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
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先进生和后进生结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先进生在学习上给予后进生帮助,无论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方面,无疑都会对后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先进生也会从中获益,因为向别人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
如果给全组及每个组员都定出阶段目标(如学期目标、月目标等),使每个学生既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又要分担全组责任,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会更加充足,积极性会更高。特别对先进生,为了顺利完成辅导同伴的任务,自己首先必须要把知识学扎实,这对他们自身成绩的提高无疑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关键是在制定班规时学习目标责任要具体、明确。
2.互助学习班规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人格的良性发展。
首先,先进生在辅导后进生的学习过程中,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心理迁移到学习上,8 又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让学生感到帮助别人于人于己都很有好处,因而学生的这种体验是愉悦的、很有价值的,有助于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其次,和教师居高临下的辅导相比,后进生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帮助,来自身边的榜样对他们更能起到激励作用。所以后进生对先进生提供的帮助也会乐于接受,而学习的进步又会减轻他们的自卑感,学习起来会更加主动。
最后,互助合作小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除此以外,互助合作小组还可以满足学生尊重、认同、归属、交往等心理需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关心、奉献。它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
3.互助学习班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知识水平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情感和知识,当与其他学生互动时,他们就会接受到一些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一样的思想观点,这些随之而来的认知冲突,在许多发展理论中都被认为是学习背后的推动力。比如,一些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学习的学生,在与荣誉感比较强的学生互动中,就会受到这些学生思想上的影响,从而加强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另外,互助合作学习还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探究。通过共同学习,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观点、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水平,产生1+1>2的新合力,增强班级凝聚力。,4.互动学习班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班规对班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的每个成员。它既塑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影响他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而这种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又能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能量,班主任应制订出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的班规内容,并有效地去实施,这样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管理好班级,为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打好基础。
五年级“一帮一”学习小组实施方案
为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能力差,后进生数量大的问题,积极学习永威经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发扬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在重点推广了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我们从本学期开始着重推广永威“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学习互助小组”。为确保活动小组走上正常化道路,特制定以下方案:
1、建立起“学习互助小组”,严格落实小组活动,落实学生“一帮一”制度,确保活动开展正常,有实效。
2、科学分组,合理搭配。学习互助小组的人数4人一小组,成员的组成先要考虑学习成绩,按照1:2:1的比例进行分组,还要考虑他们 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因素。
3、加强小组长配备。确立好学习小组后,由学生推荐学习好的作为小组长,学习小组首先要思想好,集体荣誉感强,对同学热心,善于帮助别人。其次,小组长必须学习好,能为本小组其他成员学习提供服务,善于去辅导组内落后同学,能成为小组成员学习的榜样。三是小组长必须善于组织,能经常性的带领本级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习小组长的带动作用,组织好本小组的合作互助学习。
4、学习互助小组活动与差生辅导相结合。通过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严格实施学生“一帮一”制度,在学生中开展“兵教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
5、落实“四定”。①定人员:小组内的后进生要安排专人(优生)负责辅导,责任到人;②定要求:优生辅导后进生要让优生和后进生明确辅导要求,解决“怎么辅导”的问题;③定内容:优生辅导后进生。要让优生明确辅导什么内容,辅导哪些知识点,围绕知识点重点进行哪些训练,解决“辅导什么”的问题;④定目标:让优生和后进生都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辅导让后进生提高到什么水平,有明确规定。
6、小组活动形式与时间要灵活多样。活动形式可以采用“兵教兵”的优生辅导后进生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只要对学生学习有帮助,能让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我们都可采用。时间上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的课时,课上、课下、校内外都是小组活动的时间,老师随时查看小组活动情况,给予活动形式与时间安排上的指导。
7、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学习团体,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建立起小组间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机制,学生树立“组兴我荣,组差我耻”的意识,利用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主动辅导后进生的积极性。老师随时观察各小组活动,对活动规范有效的小组及时表扬,鼓励其它小组向优秀小组看齐,推广好的做法,树立典型,保证活动效果,通过多评选,多比较,多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8、建立学生学习过关制度。充分发挥学习互助小组的优势,利用学习过关表格,加大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实,使优秀学生帮助教师完成对后进学生学习过关的落实。
摘 要:“以人为本”而非以“学生”为本,“人”也包括教师。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采用新课程理念,实行学科思想的整合,创建“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四维一体”新课堂。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而非单纯的“学生成长”的生态教育理念,并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四维一体整体课堂模式”。
引 言
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界和一线学校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方面,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课堂学习气氛愉快、和谐、积极向上。但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动力源泉——教师是否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自己的成长这一根本需求。如果教师只是把上课当成奉献的渠道之一,很难激发教师的课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也和“坚持德育为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有差距,基于此点,我们依据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对在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活动3个模式共同组成的课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创建“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四维一体整体课堂模式”设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向 10 着立体层面发展,提高教学和德育的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全面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我县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如何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很多教师都感到无章可循,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需要。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我们认为应包括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建立数学模型;巩固深化,解释应用以拓展提高;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以完善知识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情景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 11 和活动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小组合作交流的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汇报归纳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4、充分验证,达成共识
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此环节以15分钟左右为好。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以拓展提高
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以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这一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
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 常用的教学模式有:
其一:经历体验、感受、交流、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此模式比较适用于教学内容为起始知识,如:分数、小数初步认识、计量单位教学等。其二:经历猜测、操作、验证、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此模式适用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支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如分数的大小比较,可能性大小,求积公式的推导等。
其三:经历观察、思考分析、发现、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适用的教学内容有:特征、性质、定律、规律等内容的教学。如: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平行线等。其四:经历尝试、交流、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适用的教学内容有:延伸性、迁移性知识的教学,如:四则计算、百分数应用等。教学模式流程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科学设计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组织探究活动模块 分层引导共研新知 练习应用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以内化新知 解决问题并拓展延伸
评价总结 情知共溶——关注目标落实 体现评价形式多元化 使知识系统化
新授课的教学策略可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框架,还可以细化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授课、实践与应用教学新授课等。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 13 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
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14 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
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第二篇: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学习体会
小长山中心小学 胡玲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与努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先学后教”教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与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团体和竞争意识。有鉴于此,我校数学教研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结合教学实际,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努力形成数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不去分析学生会不会,而是一股脑地讲知识,只害怕他们听不懂,结果到下课时,学生还没有进行练习,知识当堂得不到巩固,我认为是学生成绩不太好的原因之一。学习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后我豁然开朗,自己上课的“废话”太多了,抢了学生的时间,把学生当成了听的对象。今后,学生凡是能看懂的知识我坚决不讲。课堂上教师要讲在重点处、难点处和关键处,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不能会不会都讲,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着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先学后教”的关键之处。
“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学习经验中,我们要联系自己的课堂,不断地反思,实践,及时总结,再实践,借鉴经验,适时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提高,教学成绩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分析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面对这种改革,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许多新型的教育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果。其中,江苏杨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就先学后教教育模式的内容、意义、开展先学后教模式的过程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原则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先学后教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新课改 先学后教 小学语文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思想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把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大多数教师认为把教学内容讲的越细致、越深刻、越透,学生就吸收的越好、越快,认为教师引领着学生翻越高山,总比学生自己摸索着胡乱走要快。
但是他们忽略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整节课在讲台上努力的讲,但是学生真正吸收的却很少;而且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成被动的哑巴。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够符合新课程对小学生的要求。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视野,那就是先学后教。
一.先学后教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先学后教是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先自学,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种模式中的“先学”不是学生简简单单的学习教学内容,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学习;“后教”也不是像平常一样的教师教学,而是针对“先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清晰的讲解。
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那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先学”就是引领着学生先去实践,在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后,教师再“后教”,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学顺序也变成了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后教”。它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课堂的气氛也十分的活跃。长期实行先学后教模式还养成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先学后教使得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在探索教学内容,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通过教师教学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程度要深很多,而且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强很多。
二.先学后教模式的教学过程
笔者多次应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探索和总结经验,发现教学过程总共分为教学准备-合理分组-后教-强化训练四个步骤,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教师认真探索研究。
1.教学准备
要想正确圆满的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要规划教学中每一步所使用的时间,确保一节课中所有的时间都合理利用;其次,也是我认为是成功实施先学后教模式的前提――教学目标的设定。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到本身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很难确保学习效率,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也很难把握,所以教师要明确的安排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其次,在开展新知识的引入过程中,教师也要采取措施充分勾起学生的对新知识的好奇,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自学环节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以人教版为例,在学习《蝙蝠与雷达》一文时,教师首先可以用设置问题引入课文,向学生提问雷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那么蝙蝠与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好奇心,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十分充足。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公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在20分钟内,自己大声的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注音,并且总结全文大意,找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通过教师初步的引导,学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任务,在接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2.合理分组,展开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不足,一个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此时就需要教师提前分好小组,实行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分组时要合理,每一个组最好是4-6人,其中有成绩优异,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成绩不理想,较为调皮的学生,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同时要让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分配学习任务,进行学习。
小组学习可以让一些同学的长处弥补另一些同学的短处,达到优势互补。在小组内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思考,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于一些没有代表性或者只有少数同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解决,减轻了教师在“后教”过程中的压力与负担。分组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相互交流之中也是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松大意。教师应该在小组之间巡视,查看小组的学习进度,聆听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一些组的学习内容偏离了教学内容时应该给予帮助和引导,及时的将他们拉回到教学内容中来。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整理归纳。在“后教”中重点进行讲解。
3.“后教”
“后教”是整个先学后教的重点环节,是检验教师能力的和教学成果的重要步骤。“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后,形成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后教”的具体环节是:学生在结束自主学习的过程后,由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学结果,对于自学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让已经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以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对于那些比较深奥的、学生自己不会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先把这些问题整合起来,然后再重点进行讲解,为学生解惑。一般学生产生问题的地方,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难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采用以往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教学,而是要注重以学生的主体,进行点拨式教学,教师点出难点的关键地方,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答案。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运用过程中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在“后教”过程中,教师万万不能自己一个人回答了学生的所有问题,这样的话,学生的解答、讨论就成了形式上的,学生就不会真正动脑,“后教”的效果就会不理想。
4.强化训练
在学习过程中,刚学习到的新知识遗忘起来也更快,所以教师在讲解完重难点内容后应该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一些练习,强化学生的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对于整个教学内容也应该进行训练,这样有助于查漏补缺,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与运用能力。
以人教版为例,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学习了《雷达与蝙蝠》后,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当堂设计一些练习,比如对一些生字、生词的练习;让学生口述蝙蝠与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雷达是怎样产生的;举例现实生活中哪些物品的产生方式和雷达的产生方式相同,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先学后教的原则
教师在运用“先学后教”模式时,不能将一些策略生搬硬套,而是必须领会精神实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教学方法。但是先学后教的一些基本原则是不能够改变的,一旦改变原则,那么先学后教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事倍功半。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实行先学后教的方法时,一定要注重主体性原则,确定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主体性原则符合了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的要求,也是先学后教模式能够高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2.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贯穿整个先学后教过程,只有确立了确定的目标,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方向感,学生和教师也清楚的明白自己的任务,在实施教学时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时刻注意目标的确立,从每一个步骤的目标到整体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时刻把握。
3.全体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不仅仅是好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要全身心的参与进去。教师也要时刻监督学生,帮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勇气。
四.总结
要想把先学后教模式的成效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师不能只研究教学实质,而是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分学段、分课型、分学情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在确保课堂的高效下,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成功还给学生!
新时代下,教学改革之路没有尽头,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改革的动向,将一些高效的东西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先学后教就是在新时代涌现出的全新的、高效的教育模式,教师要深入研究,灵活运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到全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吕丽娟.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2]金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运用[J].学园2014(33).[3]刘火苟.“言语表现论”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先学后教”实施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8).[4]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5]曹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6]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立仓中心小学)
第四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探寻数学知识的规律,教师就应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直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做好以下几点,才真正地为提高小学数学质量起到作用。
一、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能动效应”。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他往往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倘若学生本身缺乏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妨碍学习过程的进行,因此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数学课上,老师不能光讲数学知识,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意素材,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试一试《文具店》时,在复习了上节课的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后,为学生创设了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学生依据数学信息提问题,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欲望强,提出的问题也很多,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解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后,引导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然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让学生通过完整准确地语言表述倍数问题的意义,最后运用构建起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中老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讲题中思路明确,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与解题策略。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从小就应爱学习、善思考,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如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定的诱因,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种种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充分引发他们的能动效应。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感知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事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会使这一感官对这一刺激产生顺应,引起感受性降低,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因而教师的教学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优化学生的感知效应。如:在教学《测量》和《购物》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量一量、换一换、想一想,使之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三、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效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十分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经常提问不举手的孩子,在独立解题的过程当中更是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而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总之,必须千方百计促使学生消化知识并升华为驾驭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效应。
四、注意双向沟通,调节学生的“反馈效应”。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注意师生的沟通。教师可采用各种方法(如谈话、复述、口答等)建立流畅、迅速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感知是否正确、理解是否深刻、作业解答是否规范,应用知识是否合理等,充分调节学生的反馈效应。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先学的保证。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良好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等。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学会怎样看书,怎样读题,怎样弄清条件和问题,如何列式计算,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先学,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如作业习惯中要提出审题的要求,一词一句都要看清楚,条件要全,计算要仔细,字迹要工整,格式要规范,计算后要自觉检查。
六、让学生操作,加深学习印象,是实现学生先学的动力。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操作”是小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教学《分物游戏》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学具“分圆片”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在“分骨头”时是在前面分法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独立画图来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活动过程层次分明,由分实物到学具再到画图,让孩子们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让孩子不断积累分物活动的经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理念指导下,生本教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生命的激扬与素质的发展。生本的课堂就是学生们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相信不管前面困难有多多,我都会坚持不懈的奔走在生本的道路上,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①利用好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②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迎接新知识。③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弄清题意。④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⑤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困惑: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会识别有用信息,不会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最易出错的等等。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集信息,启动问题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下就能办到的,需要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中,对数学信息只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特别让学生注意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
二、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直观操作,梳理思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能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内容。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