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主备人:乔瑞荣 审核人:裴志芳 程艳玲 王丽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领会作者通过人物神态,行为,语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请看《长征》片断(运用课件播放)
2.长征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们已经学过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
3.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学生读题
4.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有没有象征意义?还里有着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草地学习课文.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认读: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
2.在预习中你有哪不懂的问题?(提出后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解决).三.理清文章脉络.1.快速阅读,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 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个故事,分为几部分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分四部分)
2.学生汇报后,师小结:
(课文讲一位快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有病的小战士走 出一望无际的草地,无微不致地照顾他们而牺牲的故事)
四.播放课文朗读
五.学习课文
老班长为什么要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小战士呢?(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任务的?请继续学习课文.六.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老班长一路上无微不致地照顾病号.他们在草地上要走多少天?(四十多天)
作者重点写了几天的事情?(四天:钓鱼、不喝鱼汤、命令、牺牲)
(二)这四天最能体现老班长是怎样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的?
认真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深入体会:为什么会受感动?体现了老班长什么品质?
(三)重点赏析.领悟情感.1、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语段.(1)出示:(3-4自然段)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跟缝衣针,烧红了,变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跟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提问:
老班长想出什么办法来解除饥饿的威胁?(钓鱼)“到处”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找野菜,挖草跟也很不容易).老班长“整夜整夜合不拢眼”说明了什么?(担心病号)齐读3-4自然段.2、出示:(第8自然段)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提问:老班长为什么不喝鱼汤而吃草根和鱼骨头?从“皱紧眉头”“硬咽”体会到什么?(吃草根和鱼骨头有多么困难)“我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从这句体会到了什么?(心里万分痛苦)我当时怎么想呢?(围绕着老班长坚强、舍己为人的品德想)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忠于党的事业.舍己为人的内心世界.3、出示:(第21自然段)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你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着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了!”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提问:老班长为什么要命令“我们”喝鱼汤?为什么“我”端起碗有千斤重?“千斤重”含义是什么?老班长看到战士们不吃鱼汤时他皱起了眉头.心里是怎么想的?老班长看见“我们”吃完了.脸上的皱纹舒展了.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时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沉重的心情和老班长欣慰的心情.4、出示:(第28-30自然段)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吧!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提问:老班长临终前是怎样做的.怎样说话的?
师:为了三个生病的战士.老班长耗尽了自己全部生命.这是多么感人的情神啊!而这几个小战士却只能眼睁睁看到老班长牺牲,真是悲痛欲绝。
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老班长对战士的牵挂.关爱.战士们悲痛欲绝的心情.)
七.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2.我为什么要小心地把鱼钩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3.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记录老班长的英雄事迹,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可以看到老班长像金子一样的品质,才使他闪闪发光„„学生能围绕主题作答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要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吧?
八.总结:
1.老班长有哪些品质?(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展现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钓鱼不吃鱼
鼓励病号喝鱼汤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第二篇:《金色的鱼钩》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么事?把和题目有关的句子用线划出来。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
课堂讨论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对红军有了怎样的认识?
2.你们认为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老班长身上我们学会了什么?
4.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5.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运用了()描写()描写,()描写,()描写等手法,塑造了()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为老班长()和()的革命精神而深受感动,鼓舞和震撼。外貌
神态
语言
行为
老班长
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草地途中、照顾我们(亲切)(1、2)
护送病号:弯钩钓鱼、自己不吃(焦急)(3、22)
壮烈牺牲:安定情绪、昏迷不醒(鼓励)(23、33)
永远怀恋:保存鱼钩、子孙瞻仰(教育)(34)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扩展阅读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清平乐 ·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作业布置
1.课后观看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电影。收集关于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2.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第三篇:金色鱼钩说课稿(本站推荐)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小学。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下面我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英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说学习目标。
为了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思想内容、语言和写作特点等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由表及里认知事物的水平,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的感人部分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说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
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指导上我侧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探究,课堂上朗读品味、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看图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
1、学习生字
2、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思考: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三)、合作探究
1、再次默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作者写了那几件事?
(2)、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学生交流回报学习效果。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再写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给他们。最后写老班长牺牲。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绣,但他记录这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光辉,诏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四)、检测达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照顾—()安顿—()
弥漫—()严厉—()
反义词:干净—()脆弱—()
粗糙—()严厉—()
2、思考: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五、小结
正是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才使它闪光发亮。我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课文读好,更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老班长的品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品质,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请大家向家人介绍这个感人的故事。
第四篇:金色的鱼钩
重点和难点: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
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默读课文,略)
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齐唱队歌)
第五篇: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
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一要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文内容概括
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词句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③我不信,等他收拾玩碗筷走了,就悄悄的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难以下咽。可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表现了老班长让战友吃鱼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
④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表现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场景是内心的难受程度。朗诵时,喊得话语速宜快,“怎么”后戛然而止,气存不送,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等待”。切忌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