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材料题
海尔是“怎样让石头漂起来“的
思考讨论题
1、为什么速度对一个企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2、在现代社会,企业更加注重资本循环的那一环节?为什么? 案例解析
首先,企业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速度问题, 企业资本周转越快,增值的价值也就越多.加快企业资本周转的速度,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必须把资本不断地投入到经营活动中,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最终收回货币并获取利润。企业竞争最激烈的环节是资本循环所经历的购买和销售这两个阶段。其中,商品的销售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它关系到商品是否能转化货币资本,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当然,商品的销售速度的快慢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因为它不仅是关系一个资本循环的终结,也关系到下一次资本循环的开始。因此,现代企业都十分重视资本循环所必经的这两个阶段。
再次,在现代社会,随着因特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速度对企业越来越至关重要。海尔的这一举动,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
第四,海尔改变过去企业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市场链的业务流程。它是从企业的经营整体上来改革流程,它最终加快了企业的总循环和周转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比单纯地改革某一过程,见效要大。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用于第四章第二节“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部分的教学使用。
猪肉价格波动的秘密
思考讨论题
1、分析说明过去两年中猪肉价格上涨和下落的原因。
2、这种波动是什么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如何作用的? 案例解析
2007年5月以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具体地说是由于:首先,2006年生猪的价格过低,养猪亏损,造成了农民大量宰杀母猪。另外,2006年夏季发生在南方地区的猪蓝耳病疫情,造成了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这双重影响,使得市场生猪供给量减少,猪肉价格一路走高。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加,对猪肉的需求数量也随之增加。在供给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下,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而在2008年3月以后,猪肉价格开始持续回落,究其原因,是2007年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养猪生产发展的政策,养猪户积极性得到提高,生猪市场供应量不断增加,价格回归正常。直到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市场供求状况和生猪生产周期的影响,价格又出现了大跌,养殖户收益明显减少,甚至有的连成本都无法收回。这两年猪肉价格的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就像一根指挥棒,以价格为信号,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哪个部门可以获利,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无利可图时,又指挥一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出这个部门。教学建议
本案例通过对近2年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猪肉价格的波动的分析,让我们具体深刻地体会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该案例可用于第四章第一节“价值量与价值规律”的教学。
1、南柯一梦(槐安之梦、一枕南柯、一枕槐安)——物质决定意识
解析:
故事表现了物质和意识或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淳于棼梦中所见,正是他希望改变现实生活中不得志这种客观“存在”的再现。槐安国的“原型”也就是大树下的蚂蚁窝,说明意识的本质从其内容看,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从客观世界找到“原型”。
此故事充分说明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智慧结晶: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2、庖丁解牛——掌握规律,得心应手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或改变规律,但人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客观规律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服务。庖丁的解牛技术之所以高超,在于他掌握了牛的构造规律,做事情自然十分熟练和得心应手。
智慧结晶: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克罗齐
3、唇亡齿寒——联系的普遍性
解析: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者。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同它有关的周围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时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虞国国君只看到了美玉和宝马,没有看到虢国一旦灭亡,可能会殃及自己的国家,结果是贪小便宜,国灭身亡。
智慧结晶:
这些物体处在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恩格斯
4、列宁与《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列宁的做法就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5、田忌赛马——排列顺序的变化引起质变
解析:
质量互变的规律是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引起质变的角度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事物数量增减变化引起,一是事物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孙膑的建议正是排列顺序引起质变的具体运用。马还是三匹马,但改变了出场顺序,就完全扭转了局面。
此案例说明,要促使事物象好的方面发生质的转化时,除了要注意量的积累,还应把握事物空间“排列顺序”的变化。扬长避短,合理安排,就有可能获得预想的成果。
6、“无中生有”的瑞士——矛盾的转化
瑞士是当今世界的富翁,在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瑞士以人均收入4.4万美元而排名第一。瑞士国土7%是山地,自然资源贫乏,地下没有什么可开采利用的东西。用瑞士人自己的话说,历史上的瑞士是个穷得丁当作响的国家。难谋生计的瑞士人,只能去邻国当雇佣军,靠给别人打仗来赚钱糊口。这是一条多么悲壮、艰难的谋生之路!至今为梵蒂冈站岗的礼兵还是瑞士人,虽然只是一种象征,但依稀可以看到历史的陈迹。现代的瑞士,走了一条“无中生有”的路。当今支撑瑞士的产业都与一个“无”字有关,瑞士的富靠的是“无”。
一靠无烟工业,即旅游业。这是瑞士一大产业,每年20%的GDP来自旅游。靠着原来被认为的“穷山恶水”,做山水文章,吸引各国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二靠无形资产,即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瑞士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却培养出了像沃尔夫冈·波里这样的一大批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成果,创造了一批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
三靠无本买卖,即金融服务业。瑞士是世界的金融中心,金融业发达世界闻名。小小苏黎世,证券交易额高峰时占到整个西欧成交额的70%。跨越全球的金融服务,让大把大把的钞票装进了瑞士人的口袋。
无烟工业,无形资产,无本买卖,加在一起成了“无中生有”,这“有”不是“小有”而是“大有”。看来,这“无”和“有”也是辩证的。瑞士人把从“无”到“有”的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无”在“有”的面前,常常会激发出“有”的欲望;而“有”在“无”的面前,则会产生“富有”的惰性,常使人变得漫不经心。世界上,常有因为“无”而奋起,使“无”变为“有”者,然而也有因为“有”而不思进取,由“有”变为“无”者。其实“有”和“无”并没有不可跨越的距离,要紧的是应当懂得没有永远的“有”,也不会有永远的“无”。还是两千年前的老子说得好,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
7、短缺与过剩的辩证法
前些年,我国电力曾一度出现过短暂过剩。一些地方为了卖电,曾破天荒做起了广告,号召市民多用电,甚至鼓励上马高耗能产业。一些媒体也着力渲染,美国的人均年用电量是我们的多少多少倍,因此我们要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快生活的电气化速度。包括做饭,用电炉都比用气先进合理等。而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灌输的口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一时间都没了声音。
和西方核电不同,在我国电力作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80%多是由一次性能源的煤炭转化而来。浪费电就是浪费宝贵的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而能源更是紧张。为了卖电,怎么能号召甚至鼓励大家多用电呢?毕竟,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不是相反。
果不其然,没几年光景,新的情况出现了,各地先后由卖电难到电力供应紧张再到出现电荒。当然,并不是说今天的电荒完全祸起于当初的鼓励多用电政策。之所以重提旧事,就是希望通过此事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一个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决策更要有长远眼光。比如目前,由于电力紧张,各地又掀起建设电站新高潮,上千亿资金往电站上投。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过不了几年,恐怕又会回到吆喝着卖电的局面。此种发展思路不改,不仅摆脱不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会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糟蹋掉。
其实,稍有些常识就会明白,对于企业,降低消耗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个人,节水节电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对于社会,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因此,对于一时的能源过剩或紧张,即使调整也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在供需两个方面来调整,而绝对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多了就让大家多用,少了就多建。记得印度圣雄甘地曾说过:地球是慷慨的,它可以养活我们全人类,但绝对无法满足我们的贪欲。电多了就不再提倡节电,牛奶多了就倒入大海,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类特别是对子孙,贻害无穷。相反,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任何时候,提倡全民的节俭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才是正路。即便真过剩,我们多为子孙省下一些资源又有什么不好呢?
8、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不发展不变化的事物的堆积。所谓过程,是说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之中,不存在静止不变的事物。人的知识能力,经过主体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发生巨大改变的。用僵化的观点看人看事物是不正确的。
智慧结晶:事物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
9、塞翁失马——矛盾双方向对立面的转化
解析: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导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福和祸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相互转化。
智慧结晶:
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王勃(唐)
10、世外桃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在于: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何试图不承认和回避矛盾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注定行不通的。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是根本不存在的。
智慧结晶: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
11、燕太子丹赠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荆轲往见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居上舍,太子丹日至其门,供奉太牢,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太子丹与荆轲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丹令人捧金瓦而进,荆轲用尽,复进。太子丹与荆轲共乘千里马,荆轲说:“闻千里马肝味美。”太子丹即杀马献马肝。太子丹与荆轲置酒华阳台,酒酣,太子丹进美人能琴者,荆轲说:“好手琴者!”太子丹即以美人献荆轲,荆轲说:“但爱其手耳。”太子丹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
解析: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部分离不开整体观念,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荆轲喜欢的是一双生在美人身上的能弹琴的“好手”,但一旦从美人身上斩断,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只能是“名义上的手”了。智慧结晶: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黑格尔
12、飞矢不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古希腊的哲学家芝诺有一个所谓的“飞矢不动”的理论。他认为“飞行的箭是静止不动的”。其道理是:箭在飞行的某一时刻,必定是处在某一个位置上,它不能同时占有两个位置;因此,箭在这一个时刻应当是静止的。可是,箭在这一个时刻静止在这个位置上,另一个时刻静止在别的位置上,于是整个过程皆由这样一系列的静止来构成,而静止的总和是不能构成运动的、静止的总和当然还是静止!所以说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解析:
芝诺的错误在于:(1)他不懂得运动是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矛盾统一。(2)他不知道运动着的物体既在这个点上,同时又不在这个点上而不断向前进。(3)“飞矢不动”的结论是形而上学的看法。(4)他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5)他不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原理。
13、九方皋相马——内容与形式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个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解析: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伯乐之子的相马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及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认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14、法国飞行员抓住了飞行的子弹——静止的相对性
第一次大战期间,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事件。这个飞行员在 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发现他抓到的是„„一颗子弹!然而在法国飞行员的这个奇遇里,却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这个速度逐渐减低下来,而在它的路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却只有40米每秒。这个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方向和速度相同。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它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是略略有些移动。那么,把抓住自然没有丝毫困难了——特别是当飞行员戴着手套的时候,因为穿过空气的子弹跟空气擦会产生近100摄氏度的高温。
解析:
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所谓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不是绝对不运动。它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第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如果以地球为观察点,则地球上的山脉、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第二,指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处在量变阶段。如生命有机体在死亡之前,就是相对静止状态的保存。
法国飞行员之所以抓住了飞行的子弹,原因在于运动的飞行员和运动的子弹之间实际上是相对静止的状态。
智慧结晶: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马克思
15、“七桥问题”与拓扑学——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濒临波罗的海,有一座城市,叫做哥尼斯堡(俄罗斯境内)。布勒格尔河的两条支流在这里汇合,然后横贯全城,流入大海。河心有一个小岛。河水把城市分成了4块,于是人们建造了7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哥尼斯堡连成一体。一天又一天,7座桥上走过了无数的行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脚下的桥梁触发了人们的灵感,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居民中传开了:谁能够一次走遍所有的7座桥,而且每座桥都只通过一次?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可是,谁也没有找到一条这样的路线。“七桥问题”难住了哥尼斯堡的所有居民。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传开后,引起了大数学家欧拉的兴趣。欧拉没有去过哥尼斯堡,这一次,他也没有去亲自测试可能的路线。他知道,如果沿着所有可能的路线都走一次的话,一共要走5040次。就算是一天走一次,也需要13年多的时间,实际上.欧拉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解决了七桥问题。剖析一下欧拉的解法是饶有趣味的。
第一步,欧拉把七桥问题抽象成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他想:两岸的陆地与河中的小岛,都是桥梁的连接点,它们的大小。形状均与问题本身无关。因此,不妨把它们看作是4个点。7座桥是7条必须经过的路线,它们的长短、曲直,也与问题本身无关。因此,不妨任意画7条线来表示它们。就这样,欧拉将七桥问题抽象成了一个“一笔画”问题。怎样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变成了怎样不重复地画出一个几何图形的问题。
原先,人们是要求找出一条不重复的路线,欧拉想,成千上万的人都失败了,这样的路线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如果根本不存在,硬要去寻找它岂不是白费力气!于是,欧拉接下来着手判断:这种不重复的路线究竟存在不存在?由于这么改变了一下提问的角度,欧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最后,欧拉认真考察了一笔画图形的结构特征。
欧拉发现,凡是能用一笔画成的图形,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每当你用笔画一条线进入中间的一个点时,你还必须画一条线离开这个点。否则,整个图形就不可能用一笔画出。也就是说,单独考察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除起点和终点外),它都应该与偶数条线相连;如果起点与终点重合,那么,连这个点也应该与偶数条线相连。
在七桥问题的几何图中,A、B、C三点分别与3条线相连,D点与5条线相连。连线都是奇数条。因此,欧拉断定:一笔画出这个图形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的路线是根本不存在的!
七桥问题是一个几何问题,然而,它却是一个以前的几何学里没有研究过的几何问题。在以前的几何学里,不论怎样移动图形,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而欧拉在解决七桥问题时,把陆地变成了点,桥梁变成了线,而且线段的长短曲直,交点的准确方位。面积、体积等概念,都变得没有意义了。不妨把七桥画成别的什么类似的形状,照样可以得出与欧拉一样的结论。
很清楚,图中什么都可以变,唯独点线之间的相关位置,或相互连结的情况不能变。欧拉认为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属于一门新的几何学分支,他称之为“位置几何学”。但人们把它通俗地叫做“橡皮几何学”。后来,这门数学分支被正式命名为“拓扑学”。
欧拉对七桥问题的研究,是拓扑学研究的先声。在欧拉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拓扑学定理。但这些知识都很零碎,直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开始系底地研究拓扑学,才奠定了这门数学分支的基础。
现在,拓扑学已成为20世纪最丰富多彩的一门数学分支。
分析:
这个案例说明,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来源于生活,这些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我们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反映和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认识的两个基本规定。欧拉的研究充分表明了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篇:2011《马原》简答30题
2010级《马
原》简答30题
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9.简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20.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22.简述生产力及其系统的构成。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生产力系统除上述三项独立要素外还有一些非独立的要素,例如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
23.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6.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它没有绝对独立性只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③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发展可能先进。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式有巨大影响。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27.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它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及思想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是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武器。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而且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因此搞好它是极为重要的。
28.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⑴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⑵ 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⑶ 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
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29.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⑴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石出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⑵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⑶ 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⑷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P33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简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7.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第一,生产的全球化。国际水平分工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
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第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第三,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第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其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8.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达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样就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9.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1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⑴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其他商品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表现为工资等对应收入)更大。
1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02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50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答: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5.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88 答:第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作用与实质
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总利益的。
17.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⑴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
⑵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是重要力量。⑶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⑷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8.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艰巨的?
答: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有的甚
第三篇:2014考研马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解析】本题需要把题干的意思理解清楚,在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的每一次实验他认为都不是失败,很明显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实践,都是实践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答案B很明显就是正确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失败,不能说是正确的认识和真理,所以A和D是错误的。C选项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不选。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A 【解析】本题在考查规律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因此选项B错误。选项C、D本身说法就是错误的。自然规律是自发的,社会则是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的行为来实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解析】社会在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题目中提到产品积压,而企业被迫倒闭,工厂没有实现使用价值的转让,拥有使用价值,没有得到价值补偿,所以B是正确答案。选项A是实物补偿,工厂拥有产品,不涉及补偿问题。选项C劳动补偿和选项D增值补偿题干中没有涉及。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背景是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化革命,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之中,所以也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选项A,工人阶级的斗争也属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但是更根本的生产力标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C,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不是动力。D选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推动力量,所以不是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7.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廷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是胀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B.时间和空间的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指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答案】ACD 【解析】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因此选项A、D正确。时空具有有限性无限性,运动是无条件的,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B本身说法是错误的,时空是客观的,不是什么观念形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18.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答案】CD 【解析】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来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A,B选项是错误的。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每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所以CD选项正确的。
19.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答案】ABC 【解析】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在题干中,“旅店标价十两银子”体现的是价值尺度;拿出十两银子付给店主,体现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后面的店主还给米店的欠款,米店老板还给屠夫的肉钱,体现的都是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B.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C.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D.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BC 【解析】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融危机更加频繁的发生,而且经济危机的几个过程已经不是很明显的区分开来。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C。
第四篇:马原各章材料题归纳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列举说明。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看当前我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创新发展)。(1)马克思主义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而这恰好是我国创新发展所需要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创新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机遇。
(4)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辩证关系,只有将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创新。理论与实践创新有重要意义,因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而且创新是让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为(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越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与矛盾分析方法、辩证思维能力。
(1)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而存在。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它是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它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有许多伟大的思想都体现了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意义。
(3)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反映在逻辑上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发展、运动、变化把握它。辩证思想通常包括个性和共性、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全局和局部、具体与抽象、量变与质变等辩证法。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4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都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然而,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分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坚持这些真理,来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价值。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将其证实、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中国,将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符合实际作为目标,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109(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时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分析中国大数据战略实施的意义与作用。
(1)因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后,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当今时代,数据资源正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数据能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大数据标志着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经由知识时代快速向智能时代迈进,它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力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大数据战略实施有助于引领生活新变化、孕育发展新思路、开辟国家治理新路径、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具体分析中国当前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1)作用:它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被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3)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就是市场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意味着所有产业要升级,把产品品质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主动吸引用户购买。
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核心就是化解过剩产能,恢复企业盈利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新经济重点看好三个方向:一是服务型消费,二是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三是泛资产管理。
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1)因为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方法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的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历史分析方法是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只有将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这两种分析方法缺一不可。(2)历史虚无主义是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整合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观点,在政治、史学和文艺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危害性的理论和观念。具体表现集中在以下方面:
政治上的表现,如“否定革命论”,贬低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解放意义,认为革命完全是破坏性的和错误的;又如“社会主义歧途论”,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是错误的,偏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再如,“党史诟病论”,用某些片面的材料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党史的主流和本质,并以此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
史学上的表现,如“侵略有功论”,认为帝国主义侵略是西方各国送给中国的近代文明礼物,鼓吹中国的现代化应该通过追随殖民帝国来完成;又如“现代化西化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只有把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引入中国并加以普及,中国才能充分实现“世界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再如“人物重评说”,对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盲目和错误地使用逆向推理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重新解读,贬损孙中山、毛泽东、鲁迅等人的历史功绩,而对慈禧、李鸿章等人进行“去阶级化”,并大肆颂扬。
文艺上的表现,如“宏大解构论”,某些历史小说借助虚拟历史空间来表现主观筛选过的历史内涵,在解构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宏大叙事时,对历史事实采取了戏弄和逃避的姿态,最终从历史颠覆走向了历史迷惘;又如“零度写作论”,一些文学作品力图消解文学的教化和审美功能,尝试将文学所依赖的历史背景彻底虚无化和终结化,这在一些先锋诗人的“表演性写作”、一些新写实小说家对“直接经验”的追求、一些朦胧诗中对“大写的人”的极力宣扬等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历史消费说”,一些文艺作品为了赢得市场,对某些反派历史人物随意翻案,或过多渲染历史阴暗面、过多描绘权力倾轧和声色犬马,或对历史人物进行戏说,并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于各种离奇的因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消极后果。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具体作用为: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消极后果:
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在给社会各部门分配资源时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可能使处于有利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而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蒙受损失甚至破产。
三、阻碍技术的进步。有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为了保持优势,会限制技术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它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等多种理论和思想,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思想观念,它们互相有机联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本质。
(1)主要有五种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微观规制。
(2)本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的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后果及对策。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1)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即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2)后果:A.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 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C.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D.消极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3)对策:各国政府都有责任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都有责任继续采取措施坚定不移的促进经济增长,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推动解决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失衡、消耗失衡、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各国都应该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惠及德国人民。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公正、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
(4)对中国机遇: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挑战:可能受到全球经济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全球性传染。我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若没有成功地融入全球经济,可能导致经济下滑更加严重。
应对: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第六章 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3)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即尊重自然。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即***。(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即平等自由。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D.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综合论述题的相关话题
1、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国家大数据战略与“科技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4、供给侧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与作用”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6、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
第五篇:马原期末考试样题2
6.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A 生产
B 分配
C 交换
D 消费
7.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A 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17.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
B 特殊等价物
C 一般等价物
D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8.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A 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C 流动手段和世界货币
D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9.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A 价值尺度
B 利润
C 成本
D价格
33.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A 超额剩余价值
B 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 商业利润 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
C 出现资本家和工人
D 劳动者一无所有
3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6.工资的本质是()。
A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37.利润率反映了()。
A 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 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D 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51.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A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 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
C 物质存在形式不同
D 运动速度不同
52.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A 设备
B 燃料
C 原料
D 辅助材料 74.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 分配关系
B 消费关系
C 生产关系
D 交换关系 75.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A 价值规律
B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6.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A 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统一 1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 生产过剩的危机
B 生产不足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15.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160.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A 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 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C 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 都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 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
B 表明了利润的本质 C 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的利润差别
D 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A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 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 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 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 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2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 “代理制”
B “个人联合” C “企业联合”
D “参与制”
251.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向私人企业采购订货的形式属于()。
A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 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一种方式
25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 工业资本
B 银行资本
C 金融资本
D 商业资本
306.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307.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358.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A 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 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 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359.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A 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B 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C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360.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B 资本主义加速其帝国主义进程 C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 世界共产主义进程
361.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A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行
。B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C 社会主义不断地同资本主义作斗争
D 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36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 人民当家作主
B 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73.作为人类自由自觉创造历史的开端的社会是()。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社会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474.共产主义理想与一切空想和幻想的本质区别在于()。A 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B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消灭“三大差别”
C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D 共产主义理想符合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75.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决定的。A 无产阶级的斗争
B 大多数人的信仰
C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多选题:
13.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A 商品的总量增加
B 商品的总量减少
C 生产单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E 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
14.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 劳动者的素质及熟练程度
B 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C 生产管理的效能
D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E 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
15.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这是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下列选项中对等价交换的正确认识有()。A 交换双方的商品在使用价值量上相等
B 交换双方的商品在价值量上相等 C 货币出现后,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D 价格上下波动,不能与价值相一致
E 它只存在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并不一定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16.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A 商品本身的价值
B 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C 货币的价值
D 市场供求关系
E 货币的价格标准
17.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A 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B 商品价格
C 货币发行量
D 货币流通速度
E商品价值总额
18.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A 商品交换都是按价值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B 从总体上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 从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 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E 价格变化不会无限脱离价值,价格归根到底受价值制约
19.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上,价格()。A 以价值基础,反映价值的变化
B 以价值基础,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C与价值的变化幅度始终保持一致
D 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E 不依价值为基础,随市场供求关系之变而变 51.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A 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B 资本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统一
。C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 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E 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统一
52.“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这里的三个循环是指()。A 生产资本循环
B 货币资本循环
C 流通资本循环
D 商品资本循环 E 商业资本循环
53.资本周转时间包括()。A 劳动时间
B 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C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D 商品的购买时间
E 商品的销售时间 54.资本周转:()。A 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B 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
C 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 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
E 速度提高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和提高年剩余价值量 5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 生产时间
B 流通时间
C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D 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
E 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6.资本按:()。
A 循环的职能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B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D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E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57.固定资本:()。
A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B 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C 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正比例
D 折旧率与固定资本的实际使用年限成反比
E 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76.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A 生产消费 B 资本流通 C 个人消费 D 一般商品流通 E 剩余价值流通
77.平均利润是()。
A 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趋于平均化的结果 B 各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趋于平均化的结果 C 部门间竞争和利润平均化的结果
D 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所取得的等量利润 E 各部门依据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
10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 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E 从根本上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0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A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 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 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E 经济波动与经济危机的深化
140.大量资本输出给资本输出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它会()。A 为使输出国带来巨额利润
B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 C 巩固和扩大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D 巩固垄断优势地位
E 加速资本积累,增强垄断资本实力
14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经济迅速发展趋势的原因是()。A 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B 国内竞争的存在与发展 C 国际竞争的存在与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E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
14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对资本输入国的产生一系列后果,如它会()。A 吸收发展所需资金 B 引进先进技术 C 利用外资扩大生产 D 增加就业
E 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194.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95.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 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196.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A 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 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 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 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19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A 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B 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C 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 D 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影响 234.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A 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 获得绝对自由
C 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E 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23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 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 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 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E 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得到发展
判断
3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2.商品的二重性,从外面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要内容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3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3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35.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36.无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个方面。()37.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8.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39.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
40.虽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4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9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93.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初期。()9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会缓和的。()
95.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其生产方式是不能进行自我调整的。()9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整,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97.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98.商品经济的根本性质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
99.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128. 129.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指价格围绕价值自发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指价格围绕价值自发上下波动。()130.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上下波动,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
131. 由于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存在,所以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132.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33.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134.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依靠价值规律来起作用的。()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5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260.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市场。()
261.跨国公司是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出资建立起来的。()
26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263.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垄断统治。()
26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食利国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大资本输出。()
265.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314.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科学的品格。()315.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316.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317.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性过程。()
318.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标志是勇于自我批评。()31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20.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其基本经济制度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21.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规定有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322.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消灭了阶级和剥削。()323.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之一。()
324.十月革命的胜利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325.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408.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0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410.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411.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面临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12.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