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依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通过联想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2体会“从来、哪儿、就”等虚词带动全文的作用及“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等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体会白杨的特点。
3结合上下文、文章历史背景、当时当地情况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走进爸爸的内心。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白杨》这一课,那么现在呢我们回忆一下,《白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生1:
生2:
师:父亲和孩子们在去***的路上议论白杨树的特点(板书:议论——白杨树)设计意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高段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我在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训练,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文章内容同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二、进行父子认识对比,体会关键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白杨特点。师:那么在父亲和孩子们的眼中,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打开书,读一读文章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再读读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勾画一下。师:(教师课件出示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和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我们看,你们勾画的句子和
老师勾画的一样吗?这些句子谁勾出来了?
首先读读作者写孩子们眼中白杨的句子。师:“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一伞?”这也不是写白杨树哇?怎么老师把这句话也出来了?生:老师,这是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白杨树高大挺直的特点。师:白杨树高大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式?生:比喻。师:打比方的方式,它强调了白杨树怎么样?生:高大的特点,还强调了非常“直”的特点。因为妹妹分辨说“你看它多直”,是想说它是大伞,因此,“大伞”也强调了白杨树“直”的特点。师:非常高大,是吧?同意吗?生(齐答):同意。师:你们真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打比方的句子所写出的事物的特点。那么我们用几个字来概括孩子们眼中白杨树的特点,哪几个字?
生:
师:高、大、直,好,老师把它写在这儿,这是孩子们眼中白杨的特点。(板书 高 大 直)设计意图:体会比喻这种修辞对表达事物特征的作用。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一起把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读一读。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父亲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师:父亲眼中的白杨与孩子眼中的白杨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是什么? 相同点:
生:(齐答)直师:那么它们不同点是什么?生: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师:那么我们先把它写在这儿,(教师板书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父亲是不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课件再次出示父亲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将句中的“从来、哪儿、就、哪儿、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用红色突出。)我们先读读这段话的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齐读)
老师把其中的几个词变成了红色,我们先看“哪儿”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把这句话读一读,想一想。生:任何地方。师:任何地方,同意吗?生:(齐答)同意。师:好哇,那就是说把这句话换成你的话。生:白杨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任何地方需要它,它就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不是?好,那么我们接着看下文,我能不能这样改一改这个句子“不管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不行
师:为什么
(学生会发现作者所说的都是恶劣的天气,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出白杨树的特点)
师:那么作者描写的白杨树是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
师:是大风曼舞,浑黄一片,那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想说的这个“哪儿”还是任何地方吗?它强调的是什么呀?――生:(顿悟,齐答)任何恶劣的地方!师:你们结合上下文是不是读出了这个意思呀?生:是。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哪儿”,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并体会关键词语能带动全文的作用,从而对白杨树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师:那么我们从父亲对白杨的介绍,能够看出父亲对白杨树态度怎么样?
生:赞美。
生:(齐答)敬佩。
师:好,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把父亲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都读出来。师:好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能不能读出敬佩和赞美的感情,开始。(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生1:感情朗读。师:好,你们听赞美和敬佩来了吗?她有哇,你听出哪儿读出来了吗?生2:师:她怎么读的?你学学。生2:学着生1读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突出了“从来”。师:还有吗?生2:”生3:再次感情朗读。
师:读出来了吗?生:(齐答)读出来了。师:我们一起来读出我们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来读――(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要注意让学生的朗读真正有所改变,可以让听的同学说感受,这也是倾听的训练。
师:好,下面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孩子们眼中白杨树都有哪些特点?高、大、直,这都是孩子们眼中白杨树外在的特点,父亲眼中与孩子们眼中的不同点在于哪儿?生:(齐答)内在。师:你看,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谁才有的?生:(齐答)人。师:人才有的特点,是不是?而作者又把人的特点赋予在了谁的身上啊?生:(齐答)白杨树。师:对呀!这是什么修辞?
生:拟人句
师:白杨树像人一样具有这样的坚强品格,值不值得敬佩?值得。师:值不值得赞美。生:(齐答)值得。师:好,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读父亲的这段话。注意,努力表达出你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好不好?读――设计意图:体会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三、借助整体联系,揣摩父亲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文本主旨。
师:好,孩子们眼中的白杨树是树,而父亲眼中的白杨树是表白着自己的心,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好,我们来看一段资料,看看父亲是干什么的?我找同学把这段资料读一读。课件出示***省厂建设兵团的相关材料,指名一生读资料。(资料原文:1949年9月25日
***和平解放,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各地区。1949年12月25日
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1950年1月21日
***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师:这是解放以后我们国家为了保卫边僵、发展边疆,我们从这个数字上看啊,一开始是1950年是11万人,到了60年末已经达到了多少?生:(齐答)72.41万人。师:到***建设的人陆续地、源源不断地、一批又一批地到那里去。而那里是怎样的环境呢?刚才我们已经从这个第一自然段看出来了,(教师再次将课件切换到荒芜的戈壁滩的四幅图片哪一张,逐一指着图片)这是干旱的,这是荒芜的,这呢?***待开垦的土地,看看这儿,这是我们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景色,什么景色呀?生:(齐答)浑黄一体。师:浑黄一体,连天和地的界限都不是那么清晰。而一批又一批地边疆战士、支边青年、知识分子,还有复员转业军人就是到了***,到了当时这样的地方去开垦,区建设了。
出示当年兵团建设场景的5幅图片这些珍贵的照片,是当年边疆建设者在搞建的场景。大家看一看,建设者们当时是怎样的工作。(指第一幅图:大批的建设者陆续到来,人们在列队欢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了什么?生:又有大批的建设者到来了,人们在列队欢迎。师:(指第二幅图、第三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挖渠)。
这是一个塑像,塑像表现的是怎样的情形?
(生:人拉犁耕种。)
师指第四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齐答:挑土!)师:再看这第五幅图(兵团家属驻地,人们在帐篷外面,拖家带口的情形),看出来了吗?这是当时的***建设者在驻地,住的是什么?生:是帐篷。师:除了住的是帐篷以外,你还看出什么呀?大人、还有――生:(齐答)孩子。生:全家人拖家带口都在***,在建设着。(教师课件出示如今的兵团建设基地图片)师:是啊,当年的***建设者们,拖家带口,靠着双手和肩膀,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设着祖国的边疆。我们来看一下,当经过了多少年以后,人们建设的***,现在的***的环境怎么样?景色怎么样?(课件出示现在兵团驻地和农垦区景色照片)生:(齐答)非常美丽。师:非常美丽,文中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一位建设者。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想把***建设得什么样呢?生:把***建设的美景如画!师:是啊,这样的景色是当时父亲那样的建设者心中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已经怎么样?生:(齐答)实现了。师: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我们来思考一下,父亲当时的内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课文。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亲的内心
【原文: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我找同学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好,父亲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内心呢?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有吗?没有,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他的说法吗?生:(齐答)同意。师: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个意思呀?生:突然从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师: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实际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读这段话。)师:同学们,父亲的眼中大白杨是谁?小白杨呢?(提示学过的小苗与大树)
师: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小白杨已经怎么样?生:(齐答)扎根***。生:扎根恶劣的环境中了。师:是啊,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在***扎了根,成长起来了!师:是啊,父亲看到这样的情形,怎能不开心的微笑呢。但是,在一开始为什么陷入了沉思啊?
师:想孩子的什么?充满担忧吗?为什么?我们再联系前文【原文: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体会虚词“也”得表达效果。
师:你们看课文:为啥说妈妈“也”在***工作?,要做几天几夜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生:这样才能更加强调那个“也”字。师:强调这个“也”字干什么?是“也”字在强调妈妈也在***工作。那么想如果你的父亲在***工作,你最希望什么呀?
师:妈妈能在你身边,但妈妈也在***工作,你心眼里是什么样的?乐意吗?师:你说他们这俩孩子就非常乐意吗?
师:是啊,也不乐意。往下读,要坐几天几夜火车,你们有坐过这样的车吗?坐过几天几夜吗?舒服吗?
师:然后还要做几天汽车。你说,心情是什么样的?烦躁不烦躁?
师:这种烦躁的表现,你说孩子们会不会传递出来呀?会不会呀?
师:而父亲要把孩子们带到那儿干什么?
师:父亲希望他们长大建设***,但是现在内心在想什么呀?谁想说就说。
师:哦,这是感到欣慰,但是说父亲沉思的时候是感到欣慰吗?
师:是啊,他感到困惑,能适应吗?能够扎根吗?他头脑里有一些个困惑,是不是?但是他看到小白杨,于是他内心就怎么样?就敞亮了,高兴了。好我们把父亲内心态度的变化读出来,读――生:学生练读最后一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其实,父亲已经把白杨树看成了自己的化身,那么我们再读这段话的时候,除了读出对白杨的尊敬和赞叹以外,还要读出自己也是具有像白杨一样品格的建设者的一份自豪,是不是?那么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一起来读这段话,注意把老师丢得那句话加进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读――师生共读父亲介绍白杨树特点的一段话。师:作者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实际上在写父亲,在写像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板书 借写
喻人)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生再次饱含深情齐读这段文字。)(在师生高亢的朗读声中,教学结束)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沙洋县高桥小学 陈继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
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 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爸爸建设边疆
(袁鹰)坚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无私奉献
↑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篇二: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案(1)(精品)3 白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关于建设者开发西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3.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段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质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1.交流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茫茫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的身影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戈壁: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课件出示)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开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三、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朗读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课件出示)争论白杨——介绍白杨——笑看白杨 篇三: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
2、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 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第三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表达的情感。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情感: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板书设计:
直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坚强 建设边疆
第四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找生读句子。
⑵交流:
①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五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体会借物喻人的特点,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两篇。【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的心愿。【学习难点】
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白杨的哪些特点?(高大挺秀、适应力强、坚强不屈)
二、体悟爸爸的心。
1、谈话:(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高大挺秀,它适应能力强,它坚强不屈。
2、引读课文: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生: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他们只晓得——生: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他们只晓得——生: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这些都是孩子知道的,还有很多是孩子们不知道的。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
预设:
a、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b、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c、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预设:
a、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b、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3、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思考后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思考: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指生说。
小结: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4、爸爸还有一桩心事,谁明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到边疆去建设,因为文章中写到了几棵小白杨。)
小结: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啊!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课件演示今日新疆)
指导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拓展写话,借物喻人。
1、谈话: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白杨树是边疆工作者坚强不屈性格的象征,白杨是边疆工作者默默奉献精神的象征,白杨是边疆工作者不计较生活条件为人民做贡献的象征„„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谁呢?指生说。(默默无闻的护士、北京奥运会建筑的建设者、援藏的老师、国庆演练的战士们、在守卫边疆的战士、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等。)
出示:“()从来就这样()。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尽情的讴歌无私奉献的建设者。
学生自由写话,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业。
四、总结课文,课外拓展。
1、小结: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陶醉在你们充满智慧的话语里,不管是把笔触指向“援藏的老师”还是指向“铁路工人”,不管是写“在守卫边疆的战士”还是写“默默无闻的护士”,都会正确流利地写出很有思想的句子。真让人佩服。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去读一读老师向大家推荐的“借物喻人”的文章,那里会有一番新天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拓展阅读《古井》、《胡杨赞》。
板书:
借 白杨
喻
爸爸(建设者)
高大挺秀
品德高尚
适应力强
不怕艰难
坚强不屈 扎根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