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文学期末考试整理
古代文学期末考试答案整理
一、填空
1、洪水神话出现在《山海经 海内经》
2、金文别称:钟鼎文、吉金文字
3、《诗经》名篇:《采薇》(出自小雅鹿鸣之什)、《东山》(出自《豳风》)
4、《论语》中提到颜回的篇目有:《论语 颜渊》、《论语 雍也》《论语 先进》《论语 侍坐》
5、《诗经》中后稷的故事出自《诗经 周颂 臣工》
6、三颂:周颂、鲁颂、商颂
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7、原始歌谣:
1)断竹
2)女承筐,无实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续竹
士刲羊,无血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飞土
——《女承筐》
帝力于我何有哉!
逐肉
——《击壤歌》
——《弹歌》
8、今文尚书由汉代伏胜传二十九篇
9、《春秋》是由孔子编纂的
10、被称为春秋外传的史书是:《国语》
11、《庄子》名篇《逍遥游》
1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名篇《劝学》
13、屈原“二湘”:《湘夫人》、《湘君》
14、《楚辞》中宋玉悲秋的作品:《九辩》、《风赋》
15、离骚中说美人迟暮的一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6、汉赋的源头是《荀子》中的:《赋篇》
17、《齐物论》的作者:庄子
18、论语散文的文体是:语录体
19、《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纂
国别体 20、《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1、“佶屈聱牙”说的是先秦典籍《尚书》
二、名词解释
1、风雅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内容及乐调上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自由调。比较有名的是“二南”即周南、召南。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有周颂、商颂及鲁颂。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2、《楚辞》 《楚辞》是中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作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令后世因称此种文学体例为“楚辞体”、“骚体”。
3、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教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4、今文尚书
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5、上古神话
广义的上古神话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狭义的上古神话则包括夏朝至两汉时期的神话。与上古歌谣一起构成了先秦的俗文学。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上古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对历史散文等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6、《楚辞 九辩》 《九辩》,是《楚辞》中的篇名,是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王逸定为宋玉作。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向。在艺术上,《九辩》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韩非子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三、简答题
1、找一篇《庄子》中的名篇谈谈看法
2、《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这包括君王、后妃、将相、谋臣、策士、刺客、平民、隐者、小吏等等,除前述诸人外,著名的还有知己知彼的白起(中山策),忠直蒙冤的乐毅(燕策一、二),善用比喻的庄辛(楚策四),用寓言说理的陈轸(齐策二),怀才不遇的汗明(楚策四),老练多智的张孟谈(赵策一),辨贤不愚的燕惠王(燕策二),善于纳谏的齐威王(齐策一)以及各具特点的“战国四公子”等,这些人物,既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历史符号,也不是脸谱化的阶级模特儿,而多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有着复杂性格和丰富感情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次,在记叙、描写、塑造、刻画这些历史人物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文学创作中普遍应用的常见的一些典型化原则和传统的艺术手法。诸如:
把人物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性格,如围绕荆轲刺秦王,鞠武的老谋深算,太子丹的心急浮躁,田光的重义轻生,樊于期的慷慨献首,秦武阳的怯弱失态,秦王的贪婪惊俱、荆轲的勇毅镇定从容死节等,都表现得非常充分,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就是“把人物放在风口浪尖上加以考验的”用人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于情况紧迫、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甚至关乎生死存亡。当事人必须表态,“亮相”,人的观点态度不容隐匿,故而性格就表现得鲜明充分。又如《虞卿阻割六城与秦》是在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40万人之后又提出了非分要求时发生的,虞卿据实依理驳斥了秦客楼缓的饰说诡辩而维护了赵国利益;《鲁仲连义不帝秦》也是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大义凛然,仗义执言,驳斥了辛垣衍的谬沦,破释了他的疑虑,维护了赵国尊严,并坚辞平原君的厚谢,从而赢得了“千古一士”的美称。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去表现性格,是我国小说创作的传统手法,本书中亦不少见。为表现策士谋臣们的才华和韬略,长篇议论、大段对话,在本书中俯拾即是,构成这部散文集的基调或主体,不少段与表现人物性格有关,反映他们思维的严密,推理的周详、说话的条理、雄辩的才能。其方式,或铺张扬厉,危言耸听;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诚挚恳切、循循善诱;或合情顺理、委婉动听„„是一部舌战口角的资料书,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演讲录”。有些段落,作者还写出了对话人的生动口吻,如“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辛
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赵策三)用不同的虚词表现“怒”和“不悦”的不同情态。“张仪说楚王连横”时,口口声声表白:“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臣窃为大王危之”,“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极力作出替楚王着想的姿态,表现这个巧言令色的阴谋家的险恶用心和虚伪面孔。写动作的段落也给人留有深刻印象,如荆轲私见樊于期想用他的脑袋以换取秦王信任时,先帮他“忆苦思仇”,引起“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表现那刻骨铭心的不共戴天之仇带给他的痛不欲生之感,“樊于期乃前”急于想听到报仇雪恨的方法,“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写他激昂的心情和果断的决心。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这个慷慨献身的复仇英雄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加上他们双方那富有个性的对话语言,使人如睹其面、如闻其声,是一幕悲壮的戏剧性场面。
《战国策》中大量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如外貌描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峤,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秦策一)一副穷书生失意时的狼狈样;“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齐策一)一个标准的美男子形象。情态描写:.“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赵策四)表情„由阴转晴” 的变化反映思想的转变,赞颂触龙言辞的成功。《唐且不辱使命》中,“秦王怫然怒”,盛气凌人,要摆君王的臭架子恐吓对方;由于唐且„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面对不怕死的勇士,他成了斗败的公鸡,“长跪而谢之”,甘拜下风了。表情的变化反映了人物由骄横跋扈到怯懦怕死的心态。心理描写,突出的如邹忌听到别人赞扬他长相美貌后的冷静反思。细节描写,如孟尝君对“无好”、“无能”,而“愿寄食门下”的冯谖,“笑而受之”,这一“笑”的深刻含义。又如触龙见盛怒下等待接见他的赵太后时,“入而徐趋”,这一形容词与动词的巧妙结合,准确而形象,多么切合老人的心理和身份。
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书中还多处使用铺垫、烘托、对比等手法。如为了赞颂冯谖的远见和才干,先写他自报的“无好”、“无能”,且一次次弹铗而歌,似乎真是“贪而不知足”混饭吃的无赖,在“左右皆恶之”的情况下,孟尝君独能经受住“考验”,宽容地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这便为他以后报效孟尝君作了铺垫。这是欲扬先抑法。郑袖嫉恨谗害魏美人,却先表现出比楚王更爱魏美人,以取得楚王信任,为后进谗言作铺垫,则是欲抑先扬法。苏秦说秦王不行,盘川花尽,衣帽不整,蓬首垢面,落魄归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多么冷落凄惶。后说赵成功,受相印,“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伏轼撙衔,横历天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前后情况明显不同,固然是鲜明强烈的对比,如实表现了古今一样的人情世态。后者同时也烘托出一种热烈气氛,使人似乎看到在车马炫赫仆从丽都的队列中,高踞马上的苏秦那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傲慢神态。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场面,白衣白帽,击筑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用记实和夸张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场景的悲壮,凄怆,渲染出一种凛冽的气氛、烘托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至秦廷,“秦武阳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镇定自若,是对比,更是反衬。荆轲逐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负伤,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也是对比。秦王畏惧狠狈,壮士蔑视暴君,表现两个人在意外情况发生时不同的承受能力,其根源在于不同的生死观念,两人间品德形象的高下立判。
《战国策》这些描绘人物的方法,为《史记》等优秀史籍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以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史书的精髓。但“前四史”以后的所谓“正史”,人物传往往写得枯燥乏味,概念化、家谱式,难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些文学手法。
《.战国策》在记事记人时还运用了其它多种修辞格式和艺术手法,词藻丰富华丽,句式流利酣畅,后人说它“繁辞瑰辩,烂然盈目”“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说:。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那些论辩辞中,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范睢说秦王》(秦策三)《张仪说楚王连横》(楚策一)、《莫敖子华论社稷之臣》(楚策一)《虞卿阻割六城与秦》(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等篇,其论辩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推理严密,驳难方法丰富多采,其语句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如楚策四“庄辛谏楚襄王”一篇,庄辛用蜻蛉、黄雀、黄鹄、蔡圣侯等处境作臂喻,步步说到楚襄王,“不以天下国家为事”的危险,使得“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马上改弦更张,励精图治。篇幅不长,却大量应用了博喻、拟人、对偶、排比、层递、引用、摹状、对比、夸张、反问、示现、互文、警策等多种修辞格式,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语言清新婉丽,辞采斐然,成为后代辞赋体如《七发》一类文字的先驱。《战国策》的句子多简短有力,这固然与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汇居多数的情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试以“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为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本段中五字以下句约占五分之四,读来节奏紧凑,能传达出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与当时的激烈搏击场面、情态相应合,如果换用长句子,则显得拖杳松散,难产生此种效果。《战国策》中还大量运用寓言或故事进行说理或论辩,使观点鲜明、具体,深入浅出,易于被人接受。如用“骥服盐车”的故事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痛苦,用“画蛇添足”的寓言说明昭阳伐齐的危害,用“南辕北辙”的常识说明目的与措施的矛盾,用“鹬蚌相争” 的现象说明同室操戈的危险。它如“狐假虎威”“狡兔三窟”、“土偶木梗”、‟“亡羊补牢”、“不死之药”、“孽雁疮陨”等成语或寓言故事均源自此书,都蕴蓄着丰富的含义,均能给人以联想和启迪。
《战国策》中不少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直可作小说读。如《郑袖谗魏美人》一则,全文仅200字,把楚王的昏庸残暴、美人的单纯、轻信,特别是郑袖的毒辣明险,表现得十分充分,故事情节起伏曲折,结构紧凑完整,语言精炼流畅,有叙述、有描写、有对话,还运用了比喻、衬托等修辞方式,且场面多次转换,人物关系有戏剧性。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总之,《战国策》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历史散文集,它对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受到历代大家的推崇与效法。
3、《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hù],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再次,《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4、举例谈一谈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
赋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比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比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比如《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比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四、论述题
结合文心雕龙里的时序,诸子篇谈谈对先秦文学认识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
1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2甲骨卜辞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简短散文,可以算是散文的萌芽。《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5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6中国文学史上的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7建安之杰:曹植。
8墨子时论: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9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10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1《孔雀东南飞》最早出处:《玉台新咏》。
12《史记》体例:纪传体。
1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汉书》。
三、名词解释。
原始诗歌: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是为了协调劳动劳作,鼓舞唠叨情绪随口唱出来的,它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内容丰赡,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多用重章迭句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和阐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说,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像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
九歌:《九歌》,共十一篇。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是依据神话故事及当世流传的一些巫觋祭歌写成的一组抒情诗。从其内容和情调来看,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系沿用古曲之名,“九歌”是夏启时的乐曲。九者,数之极,故《九歌》不限于九篇,而是十一篇。除了最后的《礼魂》依王夫之说是送神曲子之外,前十篇都是每一篇写一位神灵。楚国江南民间不可能同时祭祀这么多的神祇,这大概是屈原把民间分别使用的祭祀乐歌集中起来,经过改作而成的大型的综合乐章,并以“九歌”作为标题。
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
四、简答题。
关于诗经编辑的两个途径:一是采诗,周王朝设有专门采诗的“行人”,他们四处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所失,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是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
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史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唐宋以来的散文家无不推崇《史记》为圭臬,如韩愈、欧阳修等的散文手法与格调都很明显地受到《史记》的影响。
2.《史记》对我国古典小说影响巨大。首先,《史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为我国古典小说所承袭。其次,《史记》组织故事,安排情节,刻画人物、铺叙场面、描写细节,也都给后世小说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3.《史记》也是我国古典戏曲题材的重要来源。《史记》极善于提炼历史题材,把许多历史故事,描写得腾挪跌宕,充满着矛盾冲突,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极易改编为戏曲。因此,我国古典戏曲,无论元杂剧。明清传奇,还是地方戏的传统,故事取材于《史记》的极多。
五、论述题。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而最可宝贵的性格特征是具有反抗封建家长的坚强意志,她不堪忍受焦母的虐待,宁肯牺牲个人幸福,主动要求离开焦家:“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土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不顺从兄长的摆布,不为富贵所
动,不为强暴所屈:“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了她的反抗。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她成为古代反抗封建家长制妇女的典型。焦仲卿:焦仲卿也是一个忠于爱情,站在兰芝一边,与焦母抗争,还回绝了焦母关于“东家有贤女”的引诱。他起初对自己的母亲还抱有幻想,希望母亲可以回心转意,他能把兰芝接回家中,在这点上他不如兰芝对局势看得清楚。他对兰芝的处境也不能做到理解,所以对兰芝有过“贺卿得高迁”的嘲讽。但残酷的事实使他认清了矛盾的不可调和,最后以死明志进行抗争,他也是一个反封建家长统治的正面人物。
赏析陶渊明的诗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
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析:
本诗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我们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
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穷困也不肯屈事权贵的精神在当时已经为人称道。可以说他为后世士大夫树立了一个耿介正直、孤高伟岸的人格模范,具有相当动人的示范力量。唐代诗人高适不愿拜迎长官、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都与陶渊明的精神可谓是一脉相承。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后世文人都把桃花源理想境界看做是一种与现实社会对立或不同的社会加以憧憬,本身就具有否定黑暗现实的意义。
三、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
陶渊明的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大量地发掘这一生活素材,并且在艺术上卓有成效。
四、陶渊明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是使他影响不衰的重要原因。
他创作中所渗透的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后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B期末考试辅导文本
中国古代文学(B)(1)期末辅导(文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胡正伟
胡正伟: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复习重点之一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1)祭祀诗,即歌颂周王祖妣的祭祀乐歌,如《维天之命》、《武》;
(2)赞颂诗,赞美祖先功德、出征凯旋抑或者某种品德或技艺的月的,如《生民》、《公刘》;
(3)怨刺诗,规谏周王和执政的权臣,使其从昏暴的政治中警醒,如《民劳》、《巷伯》;
(4)婚恋诗,即男女咏歌、各言其情之作,如《关雎》、《桃夭》;
(5)征役诗,表现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生产生活的破坏,如《东山》、《式微》。
结合作品,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2)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抒情写志、刻画人物;
(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形式;
(5)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
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1)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概括和总结。
简单地说:
(2)所谓赋,就是直话直说,把所见的事物、心中的感受,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3)所谓比,就是打比喻,用别的事物来比喻此事此物;
(4)所谓兴,是指触景触物生情,用别的事物开头,以引起作者对诗的主体部分的歌咏之词;
(5)赋比兴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习重点之二
什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哪两部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代表作?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类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2)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言行的,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散文称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两部历史散文著作是《左传》和《战国策》。
简述《左传》的艺术成就。
(1)精彩细密的虚实,形成完整而谨严的篇章;
(2)个性鲜明的人物刻画;
(3)委婉巧妙的辞令。
简述《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的《战国策》,生动反映了历史的巨变,其思想特点表现为:
(1)重士的思想;
(2)崇实尚利的观念;
(3)重“权藉”、尚“时势”。
简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
(1)纵横驰骋、宏富辩丽的文风;
(2)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对汉赋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3)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复习重点之三
结合作品,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散文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其艺术成就在先秦诸子中,远超《论语》,仅次于《庄子》:
(1)巧妙的论辩艺术,具有锐不可当的逻辑力量;
(2)宏放、豪迈的文风,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
(3)以善用比喻见长,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结合作品,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最高: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3)意出尘外的想象;
(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复习重点之四
简述“楚辞”产生的原因。
“楚辞”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楚辞受到当时南方楚地民歌的影响;
(2)其次,楚辞受到楚国的巫风和地方音乐的影响;
(3)另外,楚辞的产生还受到了楚国方言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简述屈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篇正是一位爱国志士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行的集中表现。
(1)早期作品《橘颂》表现了他对“南国”,亦即是楚国的深厚的爱;
(2)《离骚》、《九章》等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情依恋;
(3)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希望培养有用人才,改革楚国黑暗政治。
简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1)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
(3)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4)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5)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结合作品,简述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激动人心的浪漫主义色彩:
(1)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神奇的神话境界,使作品瑰丽动人,如《离骚》;
(2)诗人将众多的神灵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九歌》;
(3)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并赋予它们某些象征意义,如《招魂》;
总之,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屈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复习重点之五
以时间为序,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顺序上说,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在西汉初期,是以骚体赋为主流,是屈原、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与发展;
(2)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使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
(3)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落,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这时的抒情赋,一种是源于汉初的骚体,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另一种是胸襟恬淡,抒发企慕田园的隐士之趣。
复习重点之六
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思想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对于经济问题的卓绝认识;
(2)主张各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反对相互残杀侵掠的进步民族观;
(3)鲜明而强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
(4)歌颂了一种积极豪迈,勇于建功立业,甚至为了某种理想、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一种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
举例说明《史记》文章的抒情性。
(1)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这就使《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
(2)《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之歌》一段等;
(3)《史记》的文章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强的抒情性。
简述《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
《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
其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丰富多样,卓有成就:
(1)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
(2)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3)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简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1)为读者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2)描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
(3)整部《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被鲁迅先生盛赞为“无韵之《离骚》”。
复习重点之七
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
《汉书》在思想内容上有许多新特征:
(1)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
(2)歌颂爱国思想和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
(3)写人物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
简述班固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1)班固始东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学著作《汉书》不仅是史学名著,而且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2)班固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之一,他的辞赋代表作有《两都赋》等;
(3)班固的《咏史》诗(三王德弥薄)虽然“质木无文”,却是现存的我国古代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和曹丕的《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1)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首由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五言诗,从此以后,五言诗逐渐成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
(2)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首由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重点复习之八
简述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和情节场面的描写;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开创病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
简述汉代《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思妇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心情。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
(2)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之情。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
(3)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如“西北有高楼”等;
(4)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的心情。如“驱车上东门”等。
复习重点之九
什么是“建安风骨”?
(1)建安诗人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诗坛沉寂的局面,继古诗十九首之后,掀起了第一次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
(2)他们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3)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
(4)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5)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广泛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多艰,多具有“史诗”的性质;
(2)表现诗人的理想、怀抱、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矛盾;
(3)也有一些诗表现游仙出世的内容,反映了诗人消极的情绪。
结合作品,简述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1)最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是陶诗的又一特点;
(3)陶诗的另一特色是精工而本色的语言。
什么是“永明体”(新体诗)?
齐梁时期,声韵学得到很大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总结出了平上去入四声。
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歌声、韵、调的配合,并指出作诗应该避免所谓“八病”(八种声律上的弊病),这就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声韵美,形成了一种新体诗,这种诗体由于产生于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格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复习重点之十
简述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首先,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2)其次,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对于统治阶级的荒淫享乐敢于大胆地揭露和批评;
(3)第三,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4)第四,歌颂祖国美丽的自然山川以及歌颂友谊、吟咏友情。
什么是唐代的新乐府?什么是“新乐府运动”?
(1)所谓“新乐府”,专指唐代诗人们用新题写时事的拟乐府诗歌,其首创者是杜甫。后继者李绅、元缜、白居易等人更是写出了大量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诗。“新乐府”之名正式出自中唐诗人白居易;
(2)所谓“新乐府运动”,即是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基础上,倡导而兴起的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白居易等。
什么是古文?什么是唐代的古文运动?
(1)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是唐代的韩愈首先提出来的,其大体上的含义是指相对
于骈文的散文文体形式。其特点是破骈而散,长短不拘,语言通达明畅。这种文体形式与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形式相同,所以称之为“古文”;
(2)唐代贞元至元和年间,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一大批作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了一次影响广泛的文体革新运动,旨在文以载道的优良散文传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古文运动”。
简述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并写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每人不少于两篇)。
(1)韩柳总结了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
(2)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同时,提倡文从字顺;
(3)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到了“不平则鸣”的创作观点;
(4)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师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柳宗元的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小石潭记》、《段太尉逸事状》等;
(5)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什么是唐代的“传奇”?唐传奇有那些著名的代表作?
(1)唐代传奇是指唐代的文言小说。
(2)宋代以后,人们根据其作品多传述奇闻轶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
(3)唐代传奇名作众多,代表作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
胡正伟:今天的教学活动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预祝大家好成绩!
第四篇: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范文)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西汉论说文。
3、《诗经》中有六篇有目无辞的诗,称为《笙诗》。
4、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5、《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最早著录于萧统《文选》。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包括风、雅、颂。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7、学著作。
8、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二、选择题
1、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宋玉的作品:《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3、国别体史书《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
4、汉大赋的特点: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因善于铺陈,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善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不善抒情。
5、《汉书》的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三、名词解释
1、《春秋》
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抒情小赋
汉赋的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和表现个人情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文辞清丽。
4、苏李诗
《文选》收入题为苏武所作五言诗四首及李陵所作五言诗三首,一般称为“苏李诗”。苏李诗显然是东汉人所作,附会为苏武、李陵相别而作。从总的内容看,像是居者行者的赠答之诗。
四、简答题
1、战国策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2、《孟子》和《庄子》比喻手法的比较:
《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 “缘木求鱼”、《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都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臆造虚拟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椿。
从运用比喻的效果来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通俗浅显,主要用于说明事理,增强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往往不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在艺术的享受中领悟其喻意。
3、《离骚》的思想内蕴: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美政”理想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屈原的爱国感情,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在对祖国的眷恋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同忠君联系在一起的。
运用婚姻爱情的比喻,以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对于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苦心探索真理和随时准备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独立耿介、不随从流俗的操守
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五、论述题
1、《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写实精神和自然朴实的艺术风格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不借助其他的创作手法,伴随着强烈的情感,铺开有文采的词藻,直接陈述、叙事、刻划、描写或抒情。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一般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的运用,有如下几个特征:
⑴、凡采用“兴”者,文本中都有两种事物。对两事物的吟咏,一主一从,“主”为主旨、主题,是该诗所吟咏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从”是次要的、另外吟咏的一种事物。《周南·桃夭》
⑵、凡采用“兴”者,一篇之中或一章之中,在章法结构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先后的顺序。《鹿鸣》
⑶、凡采用“兴”者,诗中两种事物之间,必然有或隐或显相类似的联系:或大小,或颜色,或数量,或动作,或情景,或外表,或本质,或行为状态,或地理方位,或风俗传说,或工具媒介,或相反相成。《关雎》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1、句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节奏鲜明而迫促。
2、章节的回环复沓
复沓(重章叠句)
重章: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周南·芣苢》(作品选4页)、《王风·黍离》(作品选14页)
“叠句”,是指不同诗章叠用相同的诗句。《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叠音词”,就是叠字词,如“关关”、“夭夭”等等。
双声词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参差”、“踟蹰”、“栗烈”。叠韵词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窈窕”、“绸缪”、“辗转”等等。
3、押韵方式
①隔句押韵。《关雎》
②句句押韵。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4、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2、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作品,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商贾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层、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善于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通过构造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项羽本纪》:鸿门宴
曹无伤、项伯、张良
范增、项庄、樊哙
项羽:豪爽、无谋、轻敌
刘邦:机智、老练、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
作者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善于通过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
(4)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李蔡李广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史记》的叙事艺术
1、人物传记的编排体例及篇章结构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2、叙事深度及主线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史记》每篇都有每篇的立意。
三、浓重的抒情气氛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
“寓论断于叙事中”,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广列传》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描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记叙了李广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的钦佩和同情之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
《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游侠列传》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四、雄深雅健的语言风格
1、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且富有气势。
2、人物语言个性化。
3、议论语言包含感情。
六、诗歌赏析
《蒹葭》,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
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第五篇:2013古代文学
一、填空(10题10分)
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Ps:梁辰鱼的《浣纱记》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2.《水浒传》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2)林冲买宝刀,杨志卖宝刀
(3)三次斗虎的情节:武松打虎、李逵杀虎、二解(解珍解宝)射虎(4)武松杀嫂,宋江杀惜(婆惜),杨雄杀妻 3.《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4.“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玉茗堂四梦)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鸣凤记》
6.吴江派:吴江派(沈璟)、至情派(汤显祖),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7.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8.清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9.《镜花缘》(李汝珍):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
10.花部雅部之争:雅部指昆山腔,花部指京腔、秦腔等诸腔。开始昆山腔处于正统地位,花腔只是附属,在民间演出。后乾隆大寿,四大徽腔进京,于是花腔终于取得绝对优势,雅部逐渐消歇。11.“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二、名词解释(4题20分)
1.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上层官僚间形成的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诗文流派。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从内容上看,台阁体的创作多为应酬、题赠应制之作,书写爱亲忠君之念,纠己自悼之怀;题材上主要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正典丽,雍容典雅。
2.茶陵派:明初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因而将这一流派称为茶陵诗派。茶陵诗派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绍宝等。成化、弘治年间,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的了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对当时文坛纠正台阁体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3.前七子:“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不过,“前七子”的名称是后来才起的,所以他们的文学活动,不像“后七子”那样带有明确的集团和宗派意识。他们实际代表着弘治、正德年间发轫于京师的一股文**流。
4.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代表人物有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毛坤等散文家。他们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以明道”的传统。唐宋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6.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为公安派。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核心理论是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性灵说】
7.竟陵派: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因两人都是竟陵人而得名。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的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寂”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殷商奇僻险怪,孤俏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的视野。8.清四大诗说: “神韵说”:王士禛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格调说”:沈德潜有感于王士禛“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诗歌中的“格调说”加以匡正。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将封建诗教与唐诗的艺术格调捏合在一起,实际上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肌理说” “性灵说”
9、三大词派 阳羡词派 浙西词派 常州词派
9.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槃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三、简答题(3题30分)1.《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
《聊斋志异》写作手法的特色是用传奇笔法,表现志怪题材,而在这两方面都对前人有所超越,作者借鉴和吸收了传奇、志怪的写作手法,采用虚构的方式,着意于借景抒情,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写出了花妖鬼狐的恋爱故事。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唐传奇在写法上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所谓“传奇手法”。《聊斋志异》艺术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3)《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其次是环境描写。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第三是心理描写。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2.《儒林外史》的讽刺特点、杜少卿人物形象及其与作者吴敬梓的关系 杜少卿与理想的人格形象(1)、反叛传统与背弃时尚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不仅是对传统伦常观念的挑战,同时,也在挑战着时代流行的文化观念。杜少卿的世界观和处理问题立场与贾宝玉完全不同。贾宝玉厌世、弃世,反对以任何方式介入社会生活,杜少卿则坚持融入俗世,他关心非常具体、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他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来思考问题。(2)、漠视功名与关切民生
面对补天无望的这个事实,杜少卿的立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却和贾宝玉完全不同。贾宝玉力图超越于琐碎的生活之外,反对以任何方式介入社会生活;杜少卿则是将自己置身于琐碎的人类生活中,尽一己之力去挽救颓世。
《儒林外史》
通过凸显杜少卿的社会责任感,来对抗中国传统文人中流行的虚无主义,通过杜少卿的洞彻人生、反思传统和当下的气度,来对抗中国传统社会中流行的实用主义。
3.《牡丹亭》
1、《牡丹亭》的题材来源是什么?汤显祖作了哪些改造?
① 取材: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交代该剧的来源有:托名陶潜著的《搜神后记》卷四李仲文事,刘敬叔《异苑》卷八的冯孝将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的汉睢阳王事。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复生。只是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则功败垂成。另外提到“传杜太守事”指话本小说《杜丽娘记》。明末《燕居笔记》收《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故事人物和大体轮廓与《牡丹亭》相似,说明汤显祖是依据话本的故事线索,参考六朝志怪小说的还魂故事改编而成。
②汤显祖的改造和提炼:经过汤显祖的一番生花妙笔,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首先,作者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以反对将门第作为婚姻筹码的封建意识。其次,作者有意将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置于为爱情自由而行动的戏剧冲突中去。第三,作者着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实现的艰难历程。
2、从杜丽娘的形象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①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无限春光使她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然而,生存环境没有给这种憧憬和渴望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所以她只有到梦中去寻找。因无法实现梦中的理想,杜丽娘含恨为情而死。进入鬼蜮的杜丽娘更加大胆、痴情。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意为情而再生。她大胆争取还魂复生,复生后更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杜丽娘积极主动的行为的潜台词是:爱情的力量既然能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那么它也能够征服作为自由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使其不得不认可主人公的叛逆婚姻。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却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②杜丽娘不是先与柳梦梅有了花前月下的那些浪漫情调后,才激发自己的欲望冲动,冲破“男女大防”的限制,而首先是因为春心萌动以后,迫切地感到青春寂寞难耐,因而自然地涌发欲望的冲动才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在解决了生物欲望以后,才由此蕴育了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正因如此,《牡丹亭》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3、《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1)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2)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3)三是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道德。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
4、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伴随着生命进程。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40分)
《西游记》的人物分析(孙悟空,猪八戒)
《红楼梦》的人物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