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两会专题(含解析)资料
2016两会专题
【背景材料】
观全局、察大势,议大事、谋大计,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3月16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集中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共同愿望,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的成功典范。
民主协商聚共识,坚定信心谋发展。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议大事谋良策,取得重要成果,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最大的力量。两会,是汇聚党心民意、连通国计民生的桥梁纽带。百姓所呼,政之所向。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凝聚了广泛共识、汇集了磅礴力量。
【重要观点】
(一)《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
1.经济增长预期6.5%-7%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首次将预期GDP增速设在6.5%-7%的区间内,一方面可以减轻调控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不会顾此失彼,也不会厚此薄彼,坚持了底线调控方法。
2.相机调控
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相机调控重要的就是要“预调、微调”。
3.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2016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这一赤字规模将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赤字率也首次碰触了欧盟所谓“3%的国际警戒线”。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通过减税增支、扩增赤字来激发经济内生动力。财政赤字率提高包括增发国债和提高地方债发行额度,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体现,其核心目的是稳增长、保民生。
4.全面实施营改增
从2016年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全面实施营改增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最深刻的一次财税改革,意味着营业税从此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全面实施营改增是2016年政府工作的重头戏。营改增首先是有利于拉动经济,有利于给企业增加活力,给经济增加动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其次,营改增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再次,营改增通过统一税制,贯通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从制度上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完善我国财税体制有长远意义。
5.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新经济是与传统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主体,具体表现为创新型企业、创客、电商、微商等;二是新动力,包括适应新经济需要的新规则(法律、法规、标准等)、新理念(共享、普惠等)和新治理等;三是新产业,包括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和新产品,以及众创、众包、众筹等新业态;四是新要素,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C2B、O2O等新模式。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遵循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可以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创造必要和有利条件。
6.发展分享经济
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出门在网络平台上约辆车,有了闲置房可以网上短租……这些都是分享经济的现实例子。分享经济这种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崭新模式,减少了能源消耗,可以让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社会协同合作更有效率,从而降低大众创业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创新活动中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活力。
7.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
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众创”—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 “众筹”—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
“众扶”—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途径,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
“众包”—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
“四众”旨在汇众智搞创新、汇众力增就业、汇众能助创业、汇众资促发展。8.培育工匠精神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9.迈入大众旅游时代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经常化,日益成为老百姓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供给侧改革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外,更得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充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11.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互联网+政务服务”可以让政府服务更“高效”。办事大厅水泄不通、窗口前条条排队长龙、行政人员服务疲于应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后,通过数据共享和线上传输,能够将一部分的公共服务需求在线
上解决。全程的线上公开也有助于阳光政府的建设。
12.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庸官懒政现象,不少人持“不做事也不出事”的消极态度,懒政怠治,不思进取。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消除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畏惧心理,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有错必改,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倡导“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精神。
(二)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慈善法》,开启了依法治“善”时代,是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是我国慈善事业立法甚至是社会领域立法的一个里程碑。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慈善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鼓励公民、企业奉献爱心,扶贫济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慈善法》的出台,其根本目的是为激发慈善组织活力,增强全民慈善意识,规范慈善行为,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规范目前慈善领域的乱象。在社会上树立起慈善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参与慈善事业是公民的义务等现代慈善理念。
【问题切入】
1.生活中的闲置品超乎我们的想象,据统计,一辆小轿车每天平均的闲置时间有23小时,小区停车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空着的……分享经济应时而生,“不求拥有,只求使用”成为了新潮流。
以下是分享经济的几个典型场景:
将自家的空闲车位在网络平台上登记,安装好智能共享车位锁,需要停车的司机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在地图导航下准确找到车位,停车结束后,费用自动结算。
在网络平台申请成为顺风车司机,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打开平台的应答系统,顺路搭载一位乘客,路上有人可以聊聊天,搭乘结束后,通过网络收取一定的费用。
外出旅游时不选择传统的酒店,而是通过网络平台预订,住进当地人家里,享受本土化生活,房主也可以赚取收入。
(1)阅读上述材料,描述分享经济的典型特征。
(2)一般情况下,环保主义者、出租车公司老板和不习惯上网的老年人,是否都乐于拥抱分享经济?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说明理由。
2.钱学森在论述科学发展规律时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钱老的话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创新需要有包容的制度、文化和环境作保障。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充满艰难和风险。创新,需要宽容失败。宽容失败,能给人安慰,并给人以信心;宽容失败,才能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才会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说明“创新,需要宽容失败”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品牌发展严重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目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高品质消费品却供给不足。品牌是连接需求与供给的桥梁和中介,推进品牌建设,能促进经济向“高精尖”转型,可以说,品牌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分析“品牌是供给侧改革重要抓手”的经济学依据。
4.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十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进入较快的发展期,捐赠总额从2006年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1000亿元左右。截至2014年底,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总数超过60万个,涉及扶贫济困、救灾救援、助医助学等多个领域。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到760多亿元,这次灾难见证了心手相连、大爱无疆的慈善义举,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上树起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说明弘扬慈善的文化意义。
5.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我国工业及制造业虽然有较强的根基,但产品功能、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往往是“设计出来了,却造不出来”。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工匠精神”的缺失。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从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全年预计减税5000亿元。回答1—2题。
1.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我国的重要税种。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增值税属于流转税,营业税属于行为税 ②增值税属于价内税,其纳税人是最终消费者 ③营业税计税依据是营业额,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④营改增可以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假如某建筑公司2015年4月营业额为4000万元,应该按3%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按11%缴纳增值税,可用于抵扣的项目(比如建安成本以及不动产投资)总计3000万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营改增后该公司应交税款 ,与过去相比。()
A.330万元 少交10万元 B.110万元 少交10万元 C.330万元 少交20万元 D.110万元 少交20万元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经济政策。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下列宏观经济措施中,国家采用的措施应该是()
①提高财政赤字率 ②减少财政支出 ③增加国债发行规模 ④实行减税降费 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⑥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③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回答4—5题。
4.工匠曾经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体现了()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C.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D.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5.在下列词语中,最能概括工匠精神内涵的是()A.赤心报国,碧血丹心 B.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C.壮志凌云,百折不挠 D.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6.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新经济是与传统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包括新主体、新动力、新产业、新要素四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新经济()
①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创新活力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是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关键举措 ④是我国传统经济逐渐消亡的必然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商标是产品的身份证,是企业打造品牌的“生命”,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宝”。但因为“没纸”,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7个多月未发出过一张商标注册证,并公开回应“没纸”的原因是“采购环节手续繁琐,部门衔接不畅”。新华社就此发表评论指出,不是缺“纸”,是缺“服务责任心”。这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是()
①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②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③完善行政监督体系,保证政府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④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回答8—9题。
8.当下,乐善好施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然而火热的爱心也时常遭遇现实尴尬——四川女孩患癌募捐,家人承诺捐出剩余善款却又反悔;安徽女子“因救人被狗咬伤”获捐款,“救人”剧情却纯属虚构;个别明星、企业借慈善之名,行宣传之实,承诺捐款后又悄悄赖账……对此,《慈善法》的作用在于()
①规范慈善行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②坚持以法促善,为慈善和爱心保驾护航 ③激发慈善组织活力,增强社会慈善意识 ④引领倡导共享理念,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2年以来,国家宗教局已连续四年部署开展了以“慈爱人间·五教同行”为主题的“宗教慈善周”活动,鼓励宗教界通过捐款捐物、慈善义卖义演、建立扶贫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从身边弱势群体帮起,从身边困难事办起。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
A.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B.可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说明我国宗教的本质已发生根本变化 D.表明国家鼓励支持人们参与宗教活动
10.某区政府通过购买文化服务或委托的方式,让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号召力的文化类社会组织牵头担任文艺“主厨”,组织区内其它文化类社会组织“掌厨”,文艺“配餐”,节目自编、自创、自演,市民自助“点菜”,免费共享,从而开启文化惠民新常态。开启文化惠民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B.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C.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
D.推进文化产业化,提高本地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11.2016年3月15日,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结束了五场对弈中的最后一场,以4:1大胜人类。此前有专家指出:“如果李世石赢了,毋庸置疑,这是人类智慧的胜利;如果李世石输了,也是人类智慧的胜利。”这表明()
①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②人类智慧赋予人工智能以主动创造性 ③人工智能比人脑的功能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脑,实质是人类超越自身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2016年3月8日,中国最大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发布公告称,拟向债权人发行最多171亿股股票,包括向22家债权银行发行141亿股,向1000家供应商债权人发行30亿股,以抵消171亿元债务。此次“债转股”完成后,中国银行将成其最大股东。实行“债转股”()
①目的是去杠杆,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②可以保证原债权人获得稳定的股息红利
③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困难
④可以有效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强竞争力
A.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
材料一 农业部发出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行业依然大而不强,关键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质量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知名品牌少,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品牌和民族品牌较为缺乏。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质量品牌建设,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的意义。
材料二 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检查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的实施情况。4月18日至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在广东检查。执法检查期间,检查组听取了广东省政府和相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情况汇报,深入广州、深圳等地的食品
生产企业、超市和批发市场等进行现场检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的依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材料一 历经五年的考古发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取得重要成果,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1万余件。精致的组合乐器与伎乐俑,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艺术情调。有人称作“火锅”的炊具,也是可以深化饮食史研究的重要发现。青铜器铭文中“昌邑食官”“籍田”“南昌”字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相关制度史和地方史。精致的包金、鎏金银、错金银器具和华美的漆器,均体现出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制作者的高超工艺……海昏侯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海昏侯出土文物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 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曾留下一些遗憾,胡同的消失,城墙、文物的破坏,使得古都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在保护古都风貌的同时进行发展,北京一直在寻找平衡点。“在保护中利用”是北京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前门西打磨厂胡同的临汾会馆将作为文化陈列馆,陈独秀旧居将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并将在这里开辟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居民可以下棋绘画,看书学习,让旧居得到充分利用。北京从过去对文物的重“保”轻“用”,到如今的“以用促保” 观念转变的背后,北京已经渐渐学会如何处理城市底蕴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如何处理好文物“保”与“用”的关系。
(3)某校校报要出一期以文物为主题的期刊,请你为他们设计2个栏目名称并说明其主要内容。
《2016两会专题》参考答案
【问题切入】
1.(1)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大众参与、低交易成本等。
(2)①分享经济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满足需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环保主义者会乐于拥抱分享经济。
②分享经济会增加市场的供给,给传统产业带来冲击,挤占出租车公司的市场,影响企业经营,给出租车公司老板带来挑战。
③不习惯上网的老年人不太善于使用互联网技术(数字鸿沟),会感到不便利,或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不容易参与。
2.(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受实践对象、手段、水平以及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败是正常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错误甚至失败是难免的,只有正确对待和总结失败,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3)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人们创新可能会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
3.(1)推进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进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供给品质,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3)推进品牌建设,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1)弘扬慈善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济困、诚信友善的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1)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D 2.B 3.A 4.D 5.B 6.A 7.B 8.A 9.B 10.B 11.C 12.A 【解析】
1.D 增值税和营业税都属于流转税,①错误。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增值税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应税服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②错误。
2.B 营改增后该公司应交税款:(4000-3000)x11%=110万,营改增前该公司应交税款:4000 x 3%=120万,所以与过去相比少交10万。
3.A
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此符合题意的措施应该是①③④⑥。
4.D
老手艺、老工匠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强调文化的自身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为此D最符合题意。
5.B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B最能概况这一内涵。6.A 新经济包括新动力,即创新驱动;新产业,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经济并非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举措,③错误。我国新经济应该和传统经济并存,我国传统经济不会消亡。④错误。
7.B 不是缺“纸”,而是缺“服务责任心”,这启示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缺“服务责任心”的行为要完善行政监督体系,①③最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8.A
材料着重强调慈善行为中的不规范的现象。针对材料,《慈善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慈善行为,以法促善。①②最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观点错误。
9.B
国家宗教局开展的活动在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与材料无关,B、D观点错误。10.B 政府通过免费共享,开启文化惠民新常态,其落脚点和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权益。ACD与材料无关。
11.C
无论李世石成功与否,都是人类智慧的胜利,因为“AlphaGo”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及时某些方面超过人脑,也是人类自身的超越。人工智能没有主动创造性,②错误。③观点错误。12.A “债转股”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同时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债转股”后原债权人成为股东,但是无法保证活动稳定的股息红利,②错误。“债转股”后银行的投资风险依然巨大,④与材料不符合。
二、非选择题
13.(1)【解析】本题以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为背景,考查实施该行动的经济意义。解答该问要从消费者、企业、行业、国际影响力四个维度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要点,具体从提高了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行业整体实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国家影响力和竞争力等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
②有利于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控制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④有利于改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形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2)【解析】通过审读设问可知,本题命题范围是政治生活,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依据。根据教材相关知识要点,分别从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职能、组织活动原则及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角度解答。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有利于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②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的重要职权。开展执法检查有利于督促政府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推动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③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政府贯彻食品安全法进行检查,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14.(1)【解析】本题以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为背景,设问范围涵盖整个文化生活,主要考查出土文物的文化价值。结合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从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的意义,及中华文化的特征等角度进行解答。
【答案】①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海昏侯出土文物作为我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②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是国家级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海昏侯出土文物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2)【解析】本题探讨文物的“保”与“用”的关系,围绕如何处理城市文物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考查知识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解答此题,尤其是注意围绕两者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知识要点,从斗争性,同一性,以及两者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②矛盾具有斗争性。文物的“保”与“用”在城市发展中分属不同的两个方面,两者存在对立,为了城市建设不存在遗憾,我们要正视这种现状,积极寻找二者平衡点。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文物的“保”与“用”统一于城市发展,两者不可偏废,需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用促保,推动城市的发展。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来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3)【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设计栏目名称,并且要说明主要内容。只要设计合理即可。【答案】
①“文物知识林”——主要介绍文物相关的知识,如文物的保护和发掘。②“文物大观园”——介绍中国和其他国家著名的文物。③“文物保护圈”——介绍如何文明参观,保护文物的注意事项。
第二篇:2012两会的一些相关资料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间:2012年3月5日-14日·议程: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详细]【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时间:2012年3月3日-13日·议程:委员们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等。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
内容提要:,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这份报告不仅使人联想到国内有关方面大体相同的预测,还使人联想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联想到近期两个重要国际会议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进而联想到中国发展道路及战略机遇期等若干重要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和平崛起的基本态势不会逆转
二、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格局,我们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且机遇大于挑战
三、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应对危机的实践和成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与活力;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开创新局面、赢得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崛起的中国就势不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今年的“两会”引人注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九大主要任务。“稳中求进、合理预期、深化改革、政府责任、民生建设、PM2.5检测”等词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两会”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加以了解的,因为它次次会议、条条议案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报告探索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植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契合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鲜明的特点,也从根本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区别开来。它时刻关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治国理念。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两会中的一些新政策,尤其是那些惠民政策和一些就业政策。
第三篇:2014年两会热点解析
两会是什么?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
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由于两个会议基本上在每年三月初的大致相同时段召开,故简称两会。两会分为全国两会和地方各级两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
35个选举单位共选举产生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解放军代表人数268名。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
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共计2237人,由中国共产党(99人)、8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5人)中国民主同盟(65人)中国民主建国会(65人)中国民主促进会(45人)中国农工民主党(45人)中国致公党(30人)九三学社(45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20人)】、无党派民主人士(65人)、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分属34个界别。其中“中国共产党”界别共计99人,包括俞正声、令计划、卢展工、张庆黎等人。
两会的由来:
1949年成立的一届全国政协,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直至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幕。而全国“两会”形成自1959年,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文革”中,全
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因此,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届次完全同步。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则始于1985年。此前,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以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为例,一次会议是在2月,二次会议在6月,三次会议在8月,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
而自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至现在,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会期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14/15天)外,历年“两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两会”召开的意义: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国家机构
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元首——国家主席
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军事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
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国家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
中国将2014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左右,国防支出将增加12.2%,升至8082.3亿元。
今年我国新增国防费主要用于四方面用途:
一是适应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需要,适当增加高新武器装备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
二是推进部队后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条件。
三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缓解物价上涨影响,适当调整部队维持性费用。
四是推动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提高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第四篇:2011年两会思想汇报资料
2010两会
一、2010两会概况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于2010年3月3日15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13日上午闭幕,会期11天。出席会议委员2154人。大会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战政协工作等主题,组织了三场大会发言,安排了10次委员小组讨论。大会共收到提案5430件,立案5163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此外,还通过参加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形式议政建言,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于2010年3月5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盛会。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主持会议。
大会于14日上午闭幕,会期10天。两会期间,506件议案和7418份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了代表们对国家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关切,对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愿望要求,必将汇聚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
二、背景、特点、意义
(一)背景:
政治背景:2010年是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
经济背景: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
社会背景:2009年“一路高歌”的房价、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的尴尬局面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去向、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绿色生态等方面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外国传媒对“两会”的评论
中国两会深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海外媒体密切关注,尤其是两会讨论的经济、民生和民主建设等问题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法新社说,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序幕,中国领导层呼吁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维持社会稳定,并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报道说,两会是中国领导层展示其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的舞台,而今年经济形势似乎在这些挑战中排名第一。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今年两会的核心议题是经济,与2009年两会强调国民生产总值保持8%的增长率相比,今年的重心放在确保国民收入平衡分配问题上。
俄罗斯《独立报》日前发表了题为《中国年——在危机时期中国扮演了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的社论。文章称,人们对过去的一年有各种定义,如果以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国家来命名,那这一年就是中国年。中国交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低于8%的经济成绩单令世人瞩目。对于中国的许多贸易伙伴来说,中国都是促使其走出困境的因素。
加拿大主流刊物《政策选择》刊登评论文章说,中国领导层越来越注意满足边远地区穷困人口的需求。从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可以看到,政府将巨额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开发和维护、医疗改革、减贫、教育等方面。
法国《世界报》近日发表题为《北京迎来世界市场上的虎年》的文章,形象地指出中国不但迎来了日历上的虎年,也迎来了世界市场上的虎年。在2010年,中国已经准备好举办精彩的上海世博会,也是在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达到10%。今年中国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日本《东京新闻》发表文章说,虽然2009年中国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但其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中国正在探索由投资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此,全国人大会议将讨论推进城市化进程、缩小收入差距、进行产业结构改革等问题,以扩大消费。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社论说,虎年的中国两会值得期待,而医改、教改以及其他体制改革或制度创新课题应该会成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讨论重点。社论指出,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与人大代表产生方式有关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这个修正案草案通过后,中国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将迎来“同票同权”的新时代,这也将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二)特点:更加尊重民意、更加注重民生。
(三)意义:
——这是一次民主的大会。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一个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共议大计,与会代表和委员认真履行职责,审议和讨论人大、政协、政府、“两高”等一系列工作报告。充分发扬了民主,以保障科学决策,为走好关键之年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
团结就是力量,共识孕育希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今年面对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面对复杂的形势,更需要凝聚广泛共识,统一思想行动。全国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形成应对挑战的强大力量,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举。
——这是一次求实的大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存在一系列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孕育着一系列潜在风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顺应人民期待,不负人民重托,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进步。
——这是一次奋进的大会。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而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则为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既需要坚定的决心,也需要坚强的毅力。能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大局。与会代表和委员们承担起神圣的使命,紧
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坦陈直言、献计献策,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为我国发展质量的提高、发展空间的扩大、发展道路的拓宽贡献智慧。
三、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9年工作回顾: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7253亿元,增长21.8%。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扎实推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取得新的突破。2009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全年进出口总额2.2万亿美元。扭转利用外资下降局面,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分别为9.8%和8.5%。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6927亿元,全年中央财政用于全国教育支出198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27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2%、23.6%和49.5%。
(二)2010年工作总体部署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这里要着重说明,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四、热点关注
热点一:经济发展
2009年的中国经济以一个漂亮的“V”形曲线收宫“保八”的同时,今后中国经济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如资产价格高涨、产能过剩、消费不足、通胀预期等复杂形势中,官方宏调重心悄然移向“调结构、防通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更加凸显。
热点二:楼市博弈
2009年各地房价普遍暴涨,打碎了众多“蜗居”者的安居梦想。民意汹涌之下,楼市不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热点三:教育事业
历时一年半,中国拟定了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矢志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口资源强国迈进。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连续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时,再次就此“问计于民”。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热点四:医疗改革
去年4月,中国新一轮医疗改革方案,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组织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热点五:民主建设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0年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热点六:低碳经济
在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30亿吨标准煤,能源供应紧张的现象并未好转。温总理提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热点七:网络问政
随着全国网民数量刷新到3.84亿,中国普兴网络问政,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新亮色。温家宝指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热点八:反腐倡廉
在中央高层密集表态支持足球发展之后,中国掀起了一场“扫赌风暴”,扫赌逐步升级为反腐。温家宝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热点九:上海世博
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与各参展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办成一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盛会。
热点十:中美关系
金融危机阴霾未散之际,中美两国关系因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美售台武器、美总统奥巴马会见**喇嘛等陡生风云,透露出“后危机”时代大国关系的复杂走势。杨洁篪说,当务之急是美方认真对待中方的立场,中美关系在21世纪的共同目标应该是共同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努力。
第五篇: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社会保障问题(一)
“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社会保障问题(一)
两会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从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到今年,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四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公众对两会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
社会保障分项调查显示,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7%的网民对上调的幅度非常不满意;98%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年龄的调查中,83%网民表示支持,15%不支持;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中,50%网民认为骗保者多,制度执行不完善,19%认为国家对低保的投入少;在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调查中,52%认为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21%认为我国社会救助面不宽,标准偏低,11%认为社会救助渠道单一。
【社会保障问题解析】:
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应当统一的社会保障事务仍然在不同部门分割管理,或同一事项在不同部门交叉管理,大部门制改革统一、高效的政策预期目标没有实现。
首先,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发展需要先行整合行政管理体制。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十八大报告中确定的政策目标,实现基本保险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管理也是众望所归。但目前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由人社部主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卫生部主管的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体制严重阻碍了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2亿多流动的农民工,他们户籍在农村,工作常年在城市,很难确认这个庞大的群体到底属于农村还是城市。卫生部门强调农村户籍,强迫必须在农村参保;劳动部门强调劳动关系,有劳动关系就必须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分设、管理分割导致这部分人既在农村参保,又在城市参保的重复参保现象十分突出。避免重复参保在政策和管理的技术层面并不难解决,确认参保人社保权益的互认和免责并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统一标准和联网,就能有效剔除重复部分。主要障碍是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分治。
从一部分地方的实践经验看,先统一管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制,再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去年底已有天津、重庆、青海、宁夏、广东5个省将新农合的行政和经办管理职能统一划归人社部门;有41个地市统一了管理职能,其中有38个划归人社部门;有162个县(市)统一了管理职能,其中绝大多数划归到人社部门。实践表明,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之后,有利于整合统一医疗保险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制度的公平性;有利于城乡间流动群体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保护参保人的保险权益;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对医疗服务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基本医疗基金使用效率。
其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应纳入社会保障统一管理。实现人人享受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一是具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有收入的人群都参加社会保险,而且按照他们可以承受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一旦发生“生、老、病、死”,他们就可以在社会保险的范围内享受待遇,这类缴费义务与待遇享受权利对应的社会保险方式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流。二是对非劳动者和一般城乡居民采取以国家补贴为主,个人和家庭适当缴费的方式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这种方式应属于具有一定福利性的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三是对生活陷入贫困和部分特殊群体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这种方式属于免费的补缺型福利制度。静态状况下,三类群体适用于三种保障方式,不重不漏。但实际上三类群体经常处于变化的动态中,因此依据变化,即时调整保险项目之间的对接,避免重复和遗漏就十分重要。
从城乡医疗救助的发展情况看,主要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部分地区财政投入不足,筹资水平和支付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需求。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之间缺乏有效的待遇衔接和管理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分别由三个部门管理,在政策设计、待遇享受、管理衔接上造成重复享受和管理效率低下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将民政部门管理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职能划归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能有效地整合和发挥社会保障的整体效能。
再则,要健全统一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体制。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体制的税费之争由来已久,目前全国各地大约一半由社保经办机构征收,一半由地税系统代征。双重征收难免产生矛盾,在缴费工资基数审核、票据在两个部门传递的时效、参保人缴费记录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权益确认等业务环节上出现差错和互相推诿现象。由此引起参保人的不满,令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质疑。产生双重征缴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源于财政部对社会保障费改税的设想,主张建立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支出的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
最后,取消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双轨制”势必有为。“双轨制”问题始于1995年,国家率先对企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为内核的“统账结合”模式。此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一般为国家和企业完全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几无差距。但1995年企业改革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这就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模式。在此养老模式之下,从企业退休和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养老金相差数倍。“双轨制”最直接表现,二者的养老待遇计发方式不同: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事实上,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是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三轨并存,在此基础上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全国统一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职工的养老保险应有个正常的增长机制,与物价上涨幅度保持一致。最重要是健全医保和老年福利制度,民众矛盾就不可能全部集中到养老保障上。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收入分配问题
(二)对收入差距现状,高达98%的网民针选择了“收入差距大,贫富分化严重”,比例高过去年的86.4%。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收入分配问题(二)
分项调查中,对收入差距现状,高达98%的网民针选择了“收入差距大,贫富分化严重”,比例高过去年的86.4%。而在判断收入分配不公的具体表现上,获得较多投票的分别是“工资增长和GDP增长不同步”、“存在大量灰色收入”、“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和“部分行业福利过高”,得票率分别为30%、25%、22%和18%;与之相比,仅有2%的网民将“个人所得税过高”视为问题。
关于如何缩小收入差距,58%的网民将希望寄托在由国家调控工资上,选择以“提高工资标准,并设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作为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则是反腐,有22%的投票者认为切实查处贪污腐败最有效。
与位列第一的“社会保障”调查中反映的民情相应,绝大多数人最期盼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看到退休养老金制度的改革,6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则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和降低垄断企业工资,得票率分别为13%和10%。就收入分配改革的切入点,41%的网民选择“规范公务员津贴,防止灰色收入过高”,其次是27%网民选择的“打破垄断”和25%网民选择的“超领域进行顶层设计”。
【收入分配问题解析】
我国现阶段劳动者个体差异、体制的变迁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的政策安排、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乃至非法非规范收入的大量存在,都使得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
(一)城乡差别是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就农村和城市自身内部来看,收入差距并不那么大: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0.36,城市的基尼系数也只有0.32。但是把城乡合起来看,基尼系数就到了0.45。所以说,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别大。
(二)贫富分化是工业化过程带来的必然结果从全球范围看,穷国都是农业国,富国都是工业国或者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可见,贫富差距的根子在工业化的先后。只要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就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者赶不上,贫富差距就形成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先有机会离开农业的人收入增加了,继续留在农村的人靠农业取得收入,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很难相比。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国内各地区情况差别显著,一旦流动性增加,有机会致富的人很快就富起来了,而留在农村的人继续生活在贫困中。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原因。
(三)居民收入分配机制使这种不公平愈显突出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二是微观分配机制的系统性“缺陷”,具体表现在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工资决定主体不明确,尚未形成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三是再分配机制“逆向调节”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逆调节”,从而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差距。
(四)多种因素致使收入分配关系更加严重失衡就目前情况看,国内绝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过低,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政府政策不合理,导致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表现为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收入上升的幅度小,还表现为居民劳动收入在整个要素财富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这不仅使得国内扩大内需的政策缺乏动力源,而且还导致中低收入的居民越来越多,其相对收入水平越来越低。
第二,国内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不少要素财富的分配并非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而是通过权力方式获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有的、全民的资源,成为占有者获利的私人资源。而谁占有这些资源往往又与权力的大小有关。这样必然造成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与权力关系大小有关,而不是与劳动创造的努力程度有关。从而使与权力相隔较远的中低收入民众财富持有最少、收入分配比例最低、消费能力最弱。
第三,由于政府对整个社会资源的过度干预与管制,或许多制度规则的不合理,使得不少政策成了不合理的财富转移与分配机制。例如,当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本应通过这种制度来调节居民初级财富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既可增加政府收入,也可让整个社会个人财富持有更为公平,但当前个人所得税的主体是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中低收入民众是免征个人所得税或少交税的。
(五)垄断扭曲分配关系,机会不平等是收入差距的关键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由改革的体制性因素所致,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其中在非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方面,政府的“缺位和越位”贯穿始终。
(六)财富的灰色成分增加,更加重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研究表明,中国财富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富人集中。中国内地富豪们最主要的财富来源是房地产业和资本市场。除了房地产行业,资本市场是中国富豪快速致富的领域,特别是创业板创造了大批财富新贵。短短几年,中国财富正在快速向少数人快速集聚,在展现中国经济增长充满活力和创富环境的同时,权力资本与金钱资本结合迅速致富导致财富集聚是其主要根源,这一方面充分暴露出中国财富分配格局的极度失衡,另一方面也是为什么这几年腐败越来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反腐倡廉(三)
20%的网民认为是土地建设领域,19%的网民认为是司法领域,二者占比远高于其他选项。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反腐倡廉(三)
反腐倡廉分项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如果要举报,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30%的网民认为网络反腐能够在短时间引起大量网民关注,对贪官造成较大舆论压力,24%的网民则认为匿名曝光保护了举报人的安全。
在对当前我国腐败高发的领域调查中,20%的网民认为是土地建设领域,19%的网民认为是司法领域,二者占比远高于其他选项。
对于如何预防腐败,28%的网民认为应推进官员财产公示;在对目前部分地方开展官员财产申报及公示试点的态度调查中,74%网民选择支持,但做得还不够,23%的网民选择完全支持,所有持支持态度的网民占到了97%。【反腐倡廉问题解析】:
从民间对“两会”的关注情况来看,“反腐”同样是焦点。而且这一焦点在近二十余年来的“两会热点议题”中雷打不动。这样的民意承载,证实反腐败已然成为转型中国一项“停不了的使命”。反腐败既是陈年议题,自然新意阙如。每一年对腐败根源的追问,都会指向“不受监督的权力”。那么,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如何把不受监督的权力赶进制度的笼子里。今年的“两会”舞台上,我们仍能听到代表和委员们在强调腐败现状与反腐常识。这种重述并非多余。
回望过去,作为顶层策略的“反腐败”在建国以后至少留下了三个阶段:一是前30年的“运动反腐”。这种反腐败方式,虽然轰轰烈烈,看似成效斐然,却无以持久,还滥伤无数;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权力反腐”。这种反腐形态也能上打老虎、下打苍蝇,但“隔墙扔砖”式的选择性反腐使得腐败就如“割韭菜”一样,旧的刚去,新的又来。三是现阶段“制度反腐”。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反腐败别无他法,就在“制度反腐”一途。“两会”理当忠实反映民意诉求,通过代表与委员们的忠实履职,多数民意才能反映在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里。
官员财产公示须制度先行顶层设计。官员的财产申报公开是一个关系到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制度,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顶层设计的制度,如果仅仅是从基层做起,没有制度的支撑,没有顶层设计保障的话,这些制度生命力都很难持久。通过顶层设计,明确规定官员有义务申报公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申报,或者申报不实,那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这项制度。未来反腐的顶层设计制度应该大力推进,靠立法,靠司法,靠制度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而不是通过搞运动式、风暴式反腐,这样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来遏制住腐败易发高发的现象。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住房保障房价
(四)在调查当中,“住房保障”分项调查显示,93%的网民认为,现今房价过高,已经“根本不能承受”;58%的网民预计2013年房价会稳步上涨,12%的网民认为将保持稳定。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住房保障房价(四)
在调查当中,“住房保障”分项调查显示,93%的网民认为,现今房价过高,已经“根本不能承受”;58%的网民预计2013年房价会稳步上涨,12%的网民认为将保持稳定。在讨论对今年房地产市场的期待时,31%的网民选择“加强宏观调控,继续实行限购限贷,抑制房价上涨”,14%选择“增加保障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的供给”,还有13%希望“房产税扩大试点”。另外,86%的网民认为,经济适用房制度监管存在漏洞,理当改革;32%的网民建议加强监管,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更有44%的人要求“限制经适房交易,不得上市买卖”。对于解决保障房资金来源问题,45%的人建议把土地出让的更多比例用于保障房建设,28%的人认为应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地方的稳定收入来源,同时有20%的人认为开发商应配建保障房。
【住房保障房价问题解析】
一、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有制度设计不完备。表现有:一是住房和人群分类不够细化。现行制度中人群和住房的关系是,最低收入家庭住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住经济适用住房,其他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然而,这种粗略的划分并未涵盖日益增加的流动人口和“夹心层”。二是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有限。三是经济适用住房售后交易缺乏严格规定,密切相关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不健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四是住房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和具有约束力的基本住房保障规则。五是覆盖范围太小。六是各类保障性住房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
第二,现有制度执行不到位。表现有: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慢。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当年12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投入2356.9亿元,完成率为50.3%。二是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不到位。购买对象界定模糊、审核把关不严,保障性住房与人群存在“错配”现象。三是廉租住房覆盖范围被打折扣。四是财力薄弱地区住房保障资金不足。五是建设标准控制不严格,如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过大、质量不过关等。六是各类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和供应之间存在缺口。廉租住房供应缺口达8%以上,经济适用住房缺口至少5%,流动人口住房缺口更大。第三,配套政策不健全。表现在:一是保障性住房项目规划制定缺乏统计调查,资金政策不配套。二是财税和金融等配套政策未能及时跟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影响了保障性住房供给。三是土地供应缺乏明确的政策倾斜,影响保障性住房供给。四是缺乏有效盘活存量住房的政策,住房闲置既是资源浪费,也影响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总之,目前住房保障制度带有浓重的单项政策色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第四,缺乏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供地、建设、流通和管理等工作需要专门政府机构和相应人员组织实施。但目前大部分市、县没有明确的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管理部门。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中国仅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2个司级部门在负责住房保障工作,迫切需要专门的、系统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住房保障工作。发达国家一般都有类似的政府部门或有政府背景的机构负责协调政府各部门间关系,组织全国住房保障工作。
二、现行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政府认识存在一定偏差。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目标,对居民住房等民生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住房保障制度1994年就开始提出,但是2005年底才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不足应保对象的1/3。近两年财政投入增加较快,但是仍比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增速慢得多。
二是住房保障中,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不当,政府承担责任过小。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某种程度上就是住房领域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政策几经变化体现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变化。一些领域出现政府职责“越位”与“缺位”现象,社会大众的普通住房需求和弱势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目标激励不相容,财力和事权不匹配,缺乏住房保障制度落实的资金保障和制度硬约束,导致地方政府动力不足。财政紧张的中西部地区和阶层政府尤其如此。四是住房总供给仍面临较大压力。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虽已达51.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住房的潜在需求还将不断释放。具体到各类保障性住房,其现有数量也不能满足保障对象的需求。
五是相对有限的住房供给很多集中到了高收入家庭。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户多套住房和大量无房户现象并存,商品住房价格高企,进一步将中低收入家庭拒之门外,也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需求。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医疗改革(五)
针对网友反映的一系列医改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中写到,“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医疗改革(五)
在“医疗改革”分项调查中,92%的网民认为目前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不合理,有待提高”;79%的网民认为“看病难的原因是药品贵”;70%的网民认为心中医生的形象是“医德医风下降,是不值得信赖的人”; 46%的网民希望“公立医院继续改革,保证公益性和高效运行”;32%的网民认为,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医院管理不当。
针对网友反映的一系列医改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中写到,“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卫生部在《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基层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国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40元左右。优化统筹补偿方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力争实际报销比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8万元,提高门诊报销水平,逐步降低个人自付费用比例。
此外,还卫生部还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做好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等;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卫生监督。
【医疗改革解析】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也事关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时至今日,医改已整整20年,并且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站在这一节点上回顾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否定和肯定,对于中国医改这一“疑难杂症”而言,只怕都过于轻率,它需要更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去反思问题,找到良方。
八十年代医改:给政策不给钱。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九十年代医改:大改革大争论。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新千年:关注公平与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注重效益,往往忽视公益性,患者追求公平,希望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这对矛盾一直延续至今,有医院先交钱再抢救的,有药价虚高超出厂价千倍的。
医疗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要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必须逐渐出台一些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些条例,适当提供医疗体制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些人必设阻力,甚至搞一些违法行为,对这样的人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对于违法者要依法制裁。医疗体制改革有可能打破传统习惯和观念,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不能立即适应广大医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渐完善体制改革、逐渐学会在新的制度下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和就医。媒体宣传要引导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真正使政府、医院及市民意识到医疗体制改革是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全民的医疗体制改革。
其次,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一直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是按城乡、所有制、就业状态来分别组织实施的。专家认为,这种制度建设方式有失公平,其具体表现就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太小。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再则,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医院商业化运作以后,由于优胜劣汰,导致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高,而初级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很多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更糟糕的是,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所以在看病时,人们都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就往城市跑。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现在,有关改革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抓大放小”。这种思路存在重大缺陷。要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优先发展和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新的改革框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间所发生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
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政府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最后,需要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药品滥用及药品价格失控。目前中国的药品销售主要是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的药房实现的。由于医院普遍推行分配制度、技术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医生个人的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紧密挂钩,形成医生“开大处方、多做检查”的激励机制。最普遍的是“医药合谋”,靠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牟利。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能力,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因此常常被迫花了很多冤枉钱。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物价问题(六)
物价有望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物价将如何走?业内人士预测,今年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表示,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幅度预计在3%-4%之间,涨幅比2012年略大。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物价问题(六)
调查显示,共有46066人参与了“稳定物价”的分项调查,75%的网民认为食品涨价对生活的影响最大,15%则选择了住房和租金。在“如何看待我国CPI增长”的调查中,76%认为今年还会大幅度上涨。关于如何调控和应对物价上涨,网友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措施是,适当调整工资水平来应对物价上涨;减少产品流通成本,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工作,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回顾近年的两会调查,2012年的两会调查中“物价问题”位居第八,2011年两会调查中“物价调控”位居第七,2010年的两会调查中“通胀预期”排在第13位。不断攀升的物价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物价问题专家解析】
通胀压力仍存 物价有望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物价将如何走?业内人士预测,今年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表示,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幅度预计在3%-4%之间,涨幅比2012年略大。张永军分析,2012年,中国的工业品价格以及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都是下降的,今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风险减弱,再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美元汇率有可能走软,对于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都有推高的作用,对中国经济也会有一些影响。量化宽松对于美国的货币供应业会有一些影响,会通过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传导到中国国内。我们认为这种下降的态势有可能会出现扭转。
人民银行《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经济中仍存在多方面导致物价上行的因素,其中一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产品、服务业价格会上涨,二是物价对需求扩张的敏感度会更高,三是全球超宽松的货币环境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经济学者易宪容认为,牵动物价走势的猪肉价格已经基本结束下行通道,今年可能逐渐进入上行通道;而国内外货币政策变化、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类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服务业改革幅度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会对2013年国内物价上涨形成压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只要调控得当,今年一定能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预计全年CPI涨幅为3.5%。
2013年经济总体可望延续去年四季度的企稳回升态势,不会有大的上下波动。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期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7.9%,也代表了多数经济学家对2013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判断。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食品药品安全
(七)“食品药品安全”分项调查中,96%的网民对现在的食品安全不放心,73%的网民认为2012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之前恶化了,不放心食品越来越多。85%的网民认为当地政府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较小。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食品药品安全(七)在“食品药品安全”分项调查中,96%的网民对现在的食品安全不放心,73%的网民认为2012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之前恶化了,不放心食品越来越多。85%的网民认为当地政府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较小。
在“毒胶囊(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事件,对您有何影响?”的调查中,79%的网民认为还有影响,能不吃尽量还是不吃,15%选择尽量不买生产过毒胶囊的企业产品。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原因,73%的网民认为执法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14%认为相关法律不健全,惩罚力度不够,9%认为生产和销售者不诚信,缺乏道德自律。而关于药品领域的主要问题,33%的网民认为药品定价虚高,23%认为市场伪劣药品泛滥,21%认为药品疗效与事实不符,20%的网民则选择了用药不合理现象严重。
【食品药品安全专家解析】
如何破解食品药品安全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易发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胡颖廉博士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因此,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在我国是集中、突出地暴露。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法副教授王贵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食品安全问题频仍的首要原因是市场的扭曲,其次是政府监管的乏力甚至腐败问题。市场的扭曲部分也是缘于政府的过度干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指出,在日本自杀率比较高的是农林水产大臣,因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农林水产大臣都必须首先承担责任。乔新生认为,解决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就在于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而不是设置所谓的行政许可。
胡颖廉认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背景下,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已超出了政府监管的范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破解当前我国食品药品难题的必由之路。
政策背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此外还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管理。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整顿。在药品安全管理方面,制定了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
2012年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从药品标准、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未来5年药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具体指标和任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尹力表示,“十二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坚持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活动的危害性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严”字当头,露头就打、毫不手软。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法规标准、监测评估、检验检测、过程控制、进出口食品监管、应急管理、协调机制、科技支撑、食品安全诚信、宣教培训等10大体系建设,并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和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互联互通信息平台等9项重点建设任务。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2013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保证食品药品和干部队伍两个安全。2013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出要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适应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信息化体系,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法制中国(八)
2009年,“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分列调查第九、十名;2010年,“司法公正”居第八位;2011年,“司法公正”冲高至第二名,与此相关的“民主法制建设”则位居第十二名;2012年,与法治相关的关键词未进入前十名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法制中国(八)
过去几年的两会调查中,涉及法治的关键词和排名也几次变动:2009年,“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分列调查第九、十名;2010年,“司法公正”居第八位;2011年,“司法公正”冲高至第二名,与此相关的“民主法制建设”则位居第十二名;2012年,与法治相关的关键词未进入前十名。
在本次“法治中国”分项调查中,60%的受调查网民认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最大阻碍是“执法司法腐败,权钱交易”,投票数第二多的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20%的人选择此项。至于形成“官大于法”现象的原因,多数人将票投给了制度因素,即“体制机制问题,缺少监督”,其次则是观念问题——“权大于法的观念仍有市场”,两者的得票率分别为36%和25%。
对近年来群众维权意识高涨的现象,多数受调查者认为是“好事情,说明群众法律意识在强化”,此项得票率高达90%,仅有7%的人忧心“片面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责任”以及“导致社会矛盾大幅增加”的后果。而对于媒体涉及司法公正的报道,56%网民认为“不客观,只报道成绩,忽视问题”,得票其次的是“不够专业,对问题的解读有偏差”,与其得票数相近的分别是“存在以舆论干预司法公正情形”和“客观,既报道了成绩也突出了问题”,以上三项分别得票14%、12%和11%。【法治中国解析】
法治中国进程:成就巨大 任重道远2013年2月25日,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发布2013年《法治蓝皮书》,指出继2011年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成以来,立法工作重心从填补立法空白向制度完善、提高立法质量转变,更加重视立法公开和公众参与;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也在继续加速,着力提升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压缩行政成本,探索政府职能转变路径,但廉政制度的完善和对公权力的监督机制仍旧任重道远。
法治蓝皮书指出,立法方面的进步包括:立法公开呈常态化趋势,法律法规出台前,向社会公开草案,并预留一定时间给公众提出意见建议,已经成为立法的必经程序。各界参与立法的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各类法律法规规章的草案基本上都已经做到公开征集意见,公众参与较为踊跃。而缺陷则包括清理滞后、公开不到位、公众参与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国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多项行政审批、下放管理层级、减少审批部门和合并审批项目。各级政府继续加强行政经费支出管理,财政信息公开趋于细化。与此相应的,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仍有待提升,行政职能职权的科学配置仍须加力,而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并且,政府应将管理与尊重、体现公众意愿有机结合在一起。
司法方面,各级司法机关继续致力于提高案件审判质量,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要求规范司法解释工作。启动了铁路运输法院改制,司法公开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如首次确认了公众查阅裁判文书的权利。但司法机制与观念仍存在顽疾,司法腐败、舞弊枉法以及冤假错案仍时有发生,“信访不信法”的观念还大有市场。司法机关的公开力度还难以适应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政策背景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说,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2013年1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提出,2013年将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四项重点工作,全力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提出“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2008年发布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显示,我国七个法律部门中社会法只有17件,仅占整个法律体系的7%左右。同年,吴邦国在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继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立法。”此后,人大立法工作开始偏向社会领域立法。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体制行政改革
(九)53%的网民认为“缺少公众及媒体的监督参与”,认为“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的占23%;在最关注的政绩考核指标中,85%选择了“民生改善”。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体制行政改革(九)
在“行政体制改革”分项调查中,64%的网民认为,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门繁多,超编超员,人浮于事”;分别有29%、23%、17%的网民在申请办理行政审批手续时,遇到“牵涉部门过多,权责不清,不知道该找哪家政府机构办理”“程序复杂,信息公开不够,经常要多跑几趟”“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经常有些不耐烦”的问题。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路线,33%的网民建议“精简合并政府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杜绝职责交叉”;22%认为应当“精简审批程序,公开审批信息,建立一站式审批中心”。
针对目前官员政绩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3%的网民认为“缺少公众及媒体的监督参与”,认为“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的占23%;在最关注的政绩考核指标中,85%选择了“民生改善”。
【体制行政改革解析】
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然会朝着大部制管理方向迈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是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不是与小政府的目标冲突呢?这是一种误解。“小政府,大社会”是人们期盼政府规模不要太大,不要把更多的钱花在政府自身。但政府的规模和管理能力的大小,必须和它承担的责任相适应。因此,“小政府,大社会”和大部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都有其特定的范围,不应该简单地等同或对立。退一步说,即使在“小政府”内部,也不可能是“一锅粥”,而是要设置必要的部门,各司其职,对社会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这就是说,即使政府规模较小,内部也需要科学分工,而大部制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设置部门的管理需求。
实行大部制管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沟通难、协调难等方面的问题,改“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或者接近于“一龙治水”。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整合调整,能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环境,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我们这样的体制下,大部制改革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2008年第一轮大部制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现在依然存在,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比如,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再比如,在执政党的机构设置方面,如何与政府的大部制进行对接,不重复、重叠。还比如,在大部制管理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应该在机构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对大部权力的监督和控制等。大部制改革实行已有五年,当前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如何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为大部制的权力监督提供保障。
第二,大部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也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即扼制由“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的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第三,大部制改革可能会牵动政治体制改革。从更深层次来看,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最终必然会涉及和涵盖党政、人大等系统,因此跨党政的,甚至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国防建设(十)
“我国海军航母下一步该如何发展”,47%的网民认为应该“建造核动力航母”、24%的网民认为应该“航母数量和水平应该与美国看齐”、18%的网民认为应该“多造几艘常规动力航母”。
2013年两会10大热点问题解析 :国防建设
在“国防建设”分项调查中,针对“我国军费增长是否合理”的调查显示,67%的网民表示“比较合理,基本满足国家安全需求”;23%的网民表示“非常合理,完全符合国家安全需求”、3%的网民表示“不合理”。认为我国军费增长合理的网民占到90%。
就“我国海军航母下一步该如何发展”,47%的网民认为应该“建造核动力航母”、24%的网民认为应该“航母数量和水平应该与美国看齐”、18%的网民认为应该“多造几艘常规动力航母”。在“我国军事力量存在哪些不足”的调查中,23%的网民认为“综合实力不够强大”、21%认为“海上力量尚不能完全满足维护海权需求”、17%认为“空天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17%认为“网络战、信息战等新兴力量亟待加强”、15%认为“二炮战略威慑能力仍有待提高”。
据“您对近年我国新型武器发展印象如何?”调查显示,30%的网民选择“新型武器仍显落后,仍需努力”、26%选择“仍处于仿制阶段,研发能力明显不足”、23%选择“新型武器型号不少,但很多距离服役尚远”。
【国防建设解析】
稳妥实施国防和军队改革 增加国防经费和科研力量投入2011年,我国歼20试飞成功,“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试运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破5000米深度纪录等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8月10日,我国第一艘航母平台首航试验,历时5天胜利返航。中国第一艘航母揭开神秘面纱,成为海军建设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稳妥地实施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全面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坚决完成反恐维稳、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任务。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提出的战略课题,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
在国防建设方面,国家从硬件、软件等多面加强了建设。
航母建设。2012年秋天,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期顺利交付海军,入列服役。这是我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引进。今年2月27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颁发《军队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入伍规定》,针对军队急需的新兴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作战部队的装备技术保障人才,以及具有独特专长和技能的特殊人才进行特招。规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提高作战能力。据总参军训部获悉,2013年,我军将举行系列军事演习演练,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军事训练探索实践,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以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强化打仗思想、做好打仗准备、提高打仗能力。
中国兵器首席专家徐中信说,“越是在紧张的局势下,我们越应该从容应对。在维护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与邻国及周边国家进行友好往来与交流,避免制造紧张气氛。但同时也不应放松警惕,应增加国防经费和军事科研力量的投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加强国防安全建设并不等同于对他国造成威胁,而是一个国家维护主权不受侵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