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精神病人出院
关于精神病人出院
段艳平
精神病人特别是非自愿入院的精神病人入院后,经过临床治疗,由谁来决定出院,常常会出现经管医生、家属及患者的意见分歧。医生:患者急性症状缓解,可以离开封闭病房康复,但患者或家属不愿出院,该如何分配医疗资源——困惑;患者:认识到疾病,并理解治疗的重要性,且对院外生活充满祈望,但医生不建议或家人不同意出院——无奈;家属:好不容易让病人住院了,曾经的杂乱生活终于平静了,虽盼望家人早日回家,但害怕病人再次发病,扰乱平静的生活——矛盾。
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是患者病情缓解,由医生建议或患者提出,最后由送病人入院的监护人签字后出院。在这里,出院更多地强调了监护人的决定作用,却忽略了患者本人在出院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基于目前中国更多的强调了“知情同意书”的作用,在出院时,是要求由送其入院的监护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出院。对于自愿入院及开放病人来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但对于封闭病房的病人,常会碰见家属急于或不愿接病人出院,导致治疗上的困难和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
从国外的一些法规中,可以看到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出院与复核检查小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精神卫生法中的规定的一项权利。按照该法规定,非自愿住院的患者要求出院或转为自愿住院,可以向经管医生提出要求。一旦经管医生同意即可出院或转为自愿住院身份。这是患者最快最直接改变非自愿住院身份的途径。如果经管医生拒绝患者的请求,只能复核检查小组申请复核听证会。患者申请复核检查小组听证会时,指定治疗医院必须通知患者家属,以便亲属出席提供患者继续住院或出院的相关证据。”英国也有相类似的规定。
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同时也将一定的权利归还给患者,以人文的关怀去对待患者的决定和要求,是对他们的想法和要求的尊重,这对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我觉得把病人出院的权利归还给病人的好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治疗的目的。我国非自愿住院的病人主要以强制入院或医院保护入院,主要是根据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对自己或他人暴力攻击或自伤自杀的危险,或者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治疗的目的是尽量恢复其对自己的行为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回归社会。封闭病房在治疗中的角色是急性期的治疗,在治疗的方案上与缓解期的病人是不一样的,而且过长时间的封闭,会导致患者与外界更多的隔离,产生“住院综合症”,整天的无所事事,表情淡漠,对未来没有希望。治疗的最终目的不是住院,而是出院,即回归社会的康复治疗。
第二,康复的要求。社区康复作为精神病学的第三次革命是有重要意义的。精神病属于慢性病,具有易复发的特点,但不能说精神病是不能治愈的。当病人急性期过去后,要更多的强调康复,而康复的地点放在封闭病房就不合适了。封闭病房隔离了外面的纷杂社会,虽安全但单调,尽管有很多医院采用了心理治疗中的很多方法丰富其生活,但不能满足作为“一个人”的要求。正如加拿大的自愿住院的病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包括住院和出院,非自愿住院的病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治疗,转变为自愿住院的病人,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所以封闭病房的病人,也可以有相应的途径来获取自己的权利。
第三,人文的关怀。在北大六院的大厅上留有沈渔邨院士的训诫:“将人文精神(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人文在精神病学上很重要的意思。)”强调人文精神首先要尊重精神病人的想法和要求,从姚大夫的意大利之行的文章,以及加拿大的相关法规,可以看出对待精神病人不要过于急于求成。即使在目前,我们的治疗方案很先进,在一月或两月时间,就可以使一个急重病人缓解,但一次的长期住院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改变其易复发的特点。而以人文的精神对待病人要求和选择,起码可以让其享受人生的感觉。
在出院问题上,也曾经让很多大夫困扰,主要是难于说服病人家属出院。曾经我就和另一大夫,还有一个社会工作者一起来劝说一个病人家属,让其接病人出院,整个气氛很尴尬,病人很气愤,且对其家属产生了一些妄想的思维,对医生也心存怨恨,似乎是怨我们无能或有意不让她出院。所以就是我们这么多人,都不能解决这种家庭本身的关系问题,让一个刚从急性期的煎熬中挺过来的病人,成功的说服了家属才能接其出院,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起码他们的社会功能恢复有待回归社会的康复过程。
我国目前很多精神卫生研究所或心理卫生中心已经设立了康复科,为院外的病人提供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可以缓解长期处于照顾精神病人的家属的焦虑。同时家属也可以抽身做自己的事业,陪伴病人在生活中逐渐学习成长。在不久的将来,社区医院逐渐完善,精神病人真正的可以实现社区康复,不存在非自愿入院的问题,也就没有出院的困扰了。
归根结底,存在非自愿入院,就存在出院的问题,精神病人是可以通过治疗好转或痊愈,同时也相应的享有选择出院的权利,这是对他们的尊重。
第二篇:精神病人管理方案(推荐)
石景山区卫生局十八大期间精神
病人管理行动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问题更加突出,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保障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我区社会稳定,避免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结合本部门职责,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卫生局的部署下,深入贯彻《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和《北京市精神疾病患者强制治疗实施办法》等法规规定,按照“本市精神卫生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方针,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规范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治疗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严重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实现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精神病人严重肇祸滋事零指标。
三、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葛强石景山区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王颖玲石景山区卫生局副局长
刘鹏石景山区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班玉贞石景山区卫生局疾控科副科长
吴丽萍石景山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田真真石景山区卫生局疾控科
李卓石景山区卫生局医政科
白玟石景区五里坨医院院长
薛云石景山五里坨医院副院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
主任:王颖玲
成员:班玉贞吴丽萍祁强白云田真真高辉
李卓乔艳云薛云张春霞刘蕾 曲圆圆
四、工作内容
(一)社区精神病人管理
1、核实精神病人基础数据并及时更新。组织我区的专(兼)职精防医生对我区登记在卡(册)的精神病人进行数据核实,做到“四清楚”(即底数清、去向清、治疗情况清和精神状态清),并及时更新相关数据。
2、对重点精神病人开展走访评估。由社区精防医生联合责任民警、居委会工作人员等组成监控小组,对辖区精神病人进行逐一评估,并依据风险评估分类标准,对列管的重点精神病人逐人走访评估。对明确诊断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四期管理”:对疾病期管
理对象每两周至少随访一次;对波动期管理对象每月至少随访一次;对慢衰期和缓解期管理对象每三个月至少随访一次。确保有需求的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基本的药物治疗和医疗、康复服务。(四期管理有没有变动)
3、对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点精神病人收住院治疗。对必须住院、建议住院的,要积极动员监护人或近亲属送病人住院治疗。对在家监护、一般关注的,监护人或近亲属提出住院治疗请求的,要协调解决入院问题。对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有暴力行为、没有监护人或近亲属、监护人或近亲属无力看管的和必须住院但监护人或近亲属不配合住院的,依据《北京市精神疾病患者强制治疗实施办法》规定,配合公安部门送指定医院强制治疗。对境外来京的精神病人依照有关规定收住医院治疗。
4、对未住院精神病人落实分级管控。监控小组要对建议住院而未能住院以及在家监护的重点精神病人,分片包干,经常走访,并与监护人或近亲属建立联系,掌握动态;对一般关注的重点精神病人要由监护人或近亲属每日通报病人情况;对有肇事肇祸或滋事倾向的精神病人,要与当地管片民警建立每日联络制度,了解掌握情况;对其他登记在卡(册)的精神病人,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一起做好管理工作。
5、做好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疗及安全管理工作。对“十八大”期间仍在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要积极进行治疗和管理,防止病人外逃,流落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对于那些因病情波动发生肇事
肇祸或滋事行为而住院的精神病人,要动员家属在“十八大”期间不要接病人出试、出院,要继续留院治疗观察。
(二)精神疾病医疗服务
五里坨医院要切实做好对住院精神病人的医疗服务工作,预留足够的床位收治“十八大”期间的入院病人,对疑难病症的患者必要时请市级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进行业务指导,确保医疗质量。
(三)信息监测报告
各医疗机构要根据《北京市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限和方式将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向区精保所报告。区精保所应当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医疗机构对所有出院精神疾病患者的信息要向区精保所报告,区精保所接报后及时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全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应急处置队伍(见附件)要加强值班和物资储备,要依照精神病人肇祸滋事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及时处置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突发事件,同时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五)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区精保所要对辖区相关人员进行分级培训。要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亲属、监护人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社区和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增进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理解,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提高青少年对疾病的知晓率,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行为干预。
(六)督导考核
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相关医疗机构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督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七)工作安排(看您那是不是有其他的具体工作安排及变动)1、5月初-6月底完成对本区登记在卡(册)的精神病人数据核实;完成对社区精神病人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2.7月1日—9月20日对全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普查、随访、评估。
3.9月20日—10月20日对各相关医疗机构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督导。
4.10月20日—11月1日总结。
附件:应急处置小组名单
石景山区卫生局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附件:
应急处置小组名单
组长:白玟区五里坨医院院长
成员:薛云区五里坨医院业务副院长朱亮区五里坨医院行政副院长
张春霞区五里坨医院精神卫生社区科科长
曹洋区五里坨医院总务科科长
刘蕾区五里坨医院精神卫生社区科医师
曲圆圆区五里坨医院精神卫生社区科护士
文挡由成人网http://整理提供
本
第三篇:精神病人管理方案
精神病人管理行动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问题更加突出,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一个公共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我县社会稳定,避免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结合本部门职责,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县公安局的部署下,深入贯彻相关法规规定,按照“********精神卫生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方针,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规范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治疗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严重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实现********精神病人严重肇祸滋事零指标。
三、工作内容
(一)社区精神病人管理
1、核实精神病人基础数据并及时更新。组织我县社区民警对我县登记在卡(册)的精神病人进行数据核实,做到“四清楚”(即底数清、去向清、治疗情况清和精神状态清),并及时更新相关数据。
2、对重点精神病人开展走访评估。由社区民警、居委会工作人 员等组成监控小组,对辖区精神病人进行逐一评估,并依据风险评估分类标准,对列管的重点精神病人逐人走访评估。对明确诊断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四期管理”:对疾病期管理对象每两周至少随访一次;对波动期管理对象每月至少随访一次;对慢衰期和缓解期管理对象每三个月至少随访一次。
3、对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点精神病人收住院治疗。对必须住院、建议住院的,要积极动员监护人或近亲属送病人住院治疗。对在家监护、一般关注的,监护人或近亲属提出住院治疗请求的,要协调解决入院问题。对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有暴力行为、没有监护人或近亲属、监护人或近亲属无力看管的和必须住院但监护人或近亲属不配合住院的,依据相关规定,公安部门送指定医院强制治疗。对境外来********的精神病人依照有关规定收住医院治疗。
4、对未住院精神病人落实分级管控。社区民警要对建议住院而未能住院以及在家监护的重点精神病人,分片包干,经常走访,并与监护人或近亲属建立联系,掌握动态;对一般关注的重点精神病人要由监护人或近亲属每日通报病人情况;对有肇事肇祸或滋事倾向的精神病人,当地管片民警要建立每日联络制度,了解掌握情况;对其他登记在卡(册)的精神病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一起做好管理工作。
5、做好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疗及安全管理工作。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要积极进行治疗和管理,防止病人外逃,流落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对于那些因病情波动发生肇事肇祸或滋事行为而住 院的精神病人,要动员家属在病人治愈之前不要接病人出试、出院,要继续留院治疗观察。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全县民警要加强值班备勤,要依照精神病人肇祸滋事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及时处置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突发事件,同时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三)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所要对社区民警进行培训。要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亲属、监护人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社区和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增进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理解,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提高青少年对疾病的知晓率,对学生开展宣传和行为干预。
(四)督导考核
组织警务督察部门对各社区民警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督导。
第四篇:精神病人康复
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形式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治疗形式主要有:住院治疗、设立家庭病床、定期门诊、家庭治疗。住院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使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药物治疗、电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效控制病情,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创造条件;家庭病床主要针对病情较重,但无条件住院的精神病人提供的一种治疗方式,由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承担治疗任务,制订治疗和康复计划,定期出诊,填写规范病历;对出院后仍需要点监护的病人应当定期到专科门诊进行治疗,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在社区建立康复站,由专业人员定期在康复站为精神病人服务;家庭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比较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承担这部分病人治疗任务的人员主要是街道(乡镇)、居(村)委会的专(兼)职精防康复医生,通过定期随访及监护小组督促病人按时服药来完成。
精神病人的康复形式主要有:医院内康复训练服务、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其中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又分为家庭康复、工疗站以及其他职业康复。家庭康复是目前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监护小组是家庭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它由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居(村)委会干部、基层精防康复医生和其他志愿者组成,对病人督促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工疗站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康复形式,它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多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而建立的,采取多种形式,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康复、管理、就业服务的福利性事业,主要有依附型、独立型、托管型三种类型,接收、安排精神病康复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复;其他职业康复形式包括回原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福利工厂就业以及在社会公开就业。对康复后的精神病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职业技能的辅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促进康复。对农村精神康复者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昆明市残联2011-1-8)
家庭能为精神病人的康复做些什么?
当精神病人治疗好转后,家庭往往是病人活动最多的场所,家属是他们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亲人,因此,家属是病人社会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家属要做好以下工作:
●监督患者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和执行其他医嘱,定期门诊。●训练并提高病人对异常心态的分辨能力和调控能力。
●制订合适的作息时间表和劳务安排,督促训练病人逐步主动性地操持家务和承担责任。
●帮助患者按实际情况接受职业训练,鼓励他们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
第五篇:精神病人需要
精神病人需要“奖励”
精神病人不是“外星人”,他们和普通人相比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我们不能另眼相待,精神病人的思维方式与常人的差异究竟有多大?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精神疾病患者的重点放在奖励上,并且不太去想他们行动的后果。这与大多数正常人群的自然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常人思考的是:他们失去的东西是否超过了获得;他们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精神病人做出来的事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成为新闻。然而我们这个时代又是相当猎奇的一个时代,我们对每件事物都感到好奇,猎奇的事实似乎如此便是如此。猎奇的对象有很多,随境而变,随时而变,比如某某新闻说,某娃生出来没有脑子,又一新闻说,某姑娘未怀孕肚子却似六月胎,又有一新闻说,印度某神秘男子全身皮肤如树皮。我们总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产生好奇,从而想去猎奇,因为猎奇的过程所带来的快感正好填补了我们心中的无聊。可是透过这些神秘感,背后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啊,是活生生的人。长久以来,精神病人在大众文化里也是作为猎奇的对象在看待,可如果生病的是我们自己呢?我们仍旧希望被人当笼中鸟一样去以猎奇的目光去观赏、去消费、去娱乐吗?不是,精神病人也希望自己能被当做常人,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对待精神病人,我们不要拿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忽视他们。精神病人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人生。对待精神病人我们要这样做:
最近美国某医院做了这样一项实验,医生扫描了49名监狱囚犯的大脑。医生解释说,“多年来,我们一直专注于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会做那些可怕的事情,他们是不是不能产生情绪的人?他们经常犯下惊人的罪行,这一罪行对受害者而言都是毁灭性的,这些患者为什么会做出这些选择,他们的情感障碍实际上可能不是这些不良选择的主要驱动力。” 为回答这些疑问,实验扫描显示,精神疾病罪犯的大脑对奖励高度敏感。一个人的精神疾病越严重,他对奖励的需求越强烈,如果奖励程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们就会产生破坏的行为。这表明,他们计算奖励价值的方式是失调的。这可以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柒个我》中沈亦臻多重人格举例,精神病医生白欣欣对待每个人格都顺从他们的要求与想法、给他们各种奖励,只有通过这种方法人格才能减少破坏力。
因为精神疾病患者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太关心,他们主要集中在奖励上。所以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奖励,精神病人就能安静下来,顺应他们的心,就能帮助他们,治愈他们受伤的心。所以家人对待精神病人时,就多多给他们奖励,让他们感觉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