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时间:2019-05-13 02: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第一篇: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要。结合我校现状和我校教学发展的实际,始终把“提高电化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全校教师教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坚持“以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为中心,以多层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电化教育工作模式,抓教育,强基础,求实效,开辟了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充分调动了全校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了教育事业电化教育工作的新面貌。

一、建立保障机制,构筑高标准电化教育新校

近几年,我校不断加大电教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提高电教覆盖面和建设标准。几年来,累计共投入几十万元,用于购买电脑、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复)印机、刻录机等电子设备三十多台,为开展电教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

在加强保障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工作的实际和城校教学的现状,我校建立健全电教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着手于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针对性,电教要抓住教教职工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释疑解惑,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增强现实性,电教要善于总结一些现实生活中先进组织和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特别要注意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三是注意层次性,电教要根据不同对象提出的不同要求,突出不同的重点,因人施教;四是注意时效性,电教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安排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二、配合中心工作,全面提高我校电化教育工作水平

1、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示范学校”这个中心任务,大力开展教学专业知识培训。为了尽快实现创建目标,提高创建水平,提升教学品味,加强了对教教职工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将电化教育作为学习的主阵地,采取了集中学、自学、看光盘、专题辅导、岗位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展开了一系列有声有色有像有影丰富多彩的活动。

2、配合教学中心工作,加强新闻宣传,促进全校电教工作全面发展。

三、紧跟发展形势,促进我校电化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电教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为了促进教师事业的发展,找准电教工作和实现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的结合点,使电化教育在教师教学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认为今后要继续坚持“三个结合”,增强电化教育的效果,全面推进我校电化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三个结合”即,一是把电化教育与教教职工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根据教教职工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电化内容,提高教育效果;二是把电化教育与教学业务及行政中心工作相结合;三是把电化教育与提高教教职工专业技能结合起来。

总之,文星小学电化教育工作,适应教师事业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校上下的宗旨观念、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服务意识均有较大的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工作作风得到改变,教育教学工作效能大幅度提高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篇:“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张国生

(一)关于“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是我校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空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作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教育”实验的意义在于,它解决的是长期困绕我国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改革语文教学大有作用。

张孝纯先生在世时,我们进行了十年的实验;张先生去世后,我们又坚持实验了9年多。

前1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至少有两大功绩。一是构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联系学生生活为思想核心,以“一体两翼”的模式为主要特征。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把语文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作文就有话可说,成绩就好,能力也强。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学生就回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可以说,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认识到这一点,便得语文教学之“三昧”。

可惜,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优秀传统,有许多成功经验,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完全脱离生活。解放后的几十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李杏保、顾黄初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一节中说:

尽管叶圣淘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但是,张孝纯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张孝纯先生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大语文教育”与生活结合,并不是徒托空言,并不是只提出了一种理论,一种原则,而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中,都有其具体实施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所谓“一体”就是课堂教学这个主体,所谓“两翼”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是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其实也就是利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关于“体”和“翼”的关系,孝纯先生说:“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飞。”这实在是对语文教学理论的一种突破性的贡献──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这个“狭的笼”,而且突破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活动课)这个并非“狭的笼”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开拓、延展到社会生活这广阔而丰富的大书、大课堂中去。

第二大功绩是进行了长达1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并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成绩。成绩表现在:

1.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好。83、87、90级实验班均被评为市级先进班级体。

2.学生智力发展好。1984年,上海教育学院的谢淑贞教授来我校主持过一次“发散性思维测验”,按100分计算,实验班平均比平行班高22.87分。

3.历次中考,实验班最差成绩也保持在全市普通学校第一名。4.学生知识面比较宽,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因而说话、作文视野比较宽阔,内容比较丰富,创造力、实际才干比较强。还获得过“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和“全国创造杯活动奖”。

5.实验班学生学习比较有后劲,成材率高。1987年,市教委石长珩副主任指示邢台一中,对我们第一届“大语文教育”实验班考入该校的12名学生作了一个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俟后继续追踪调查,三年后的升大学率远高于一般。现在,这届学生中有5位博士或博士后,他们是:

郑华阁,清华大学学士、硕士,美国休斯敦大学博士,现在美国工作。

刘志杰,大连理工大学学士,中科院物理所硕士,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读博士。

杜新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天津大学硕士,现在加拿大读博士后。

张凌云,南开大学学士、硕士,现在加拿大读博士后。王志杰,重庆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重庆大学团委书记,团中央候补委员,全国学联副主席。

这样的成材率,在重点学校,特别是名校也许并不算突出,但我们邢台八中是非重点学校,这些学生入读我们实验班时,都是未被重点学校录取的。

前10年的“大语文教育”也有两点遗憾:1.从结构体系上说,构建得过于庞大,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上与应试教育的一些龃龉,在当时难以大面积推广,可以说是曲高和寡。2.从实际操作上说,把大量时间用在与考试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上,对应试研究不够,应试能力的训练也不够,所以,尽管十年辛苦不寻常,这辛苦却没有在应试上充分显示出来。好比一位十项全能运动员,只和短跑运动员比赛100米,并以此衡量其运动水平,总要吃许多亏。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实验继续进行。这9年多以来,“大语文教育”有以下发展变化:

一、简化、修改“大语文教育”的结构体系和实施方法。人困难的在于否定自己。通过几年的反思,包括痛苦的反思,我们认识到,过去,“大语文教育”思想确实需要简化和修改。例如:

结构有不够严谨之处。1992年,北师大语文教学法教授张锐先生指出,“一体两翼”的“两翼”不应是并列关系而应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根据他的建议,我们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结构体系构建得过于庞大,规划过于死板和具体。“大语文教育”把课堂教学分为“课文阅读教学”、“参读教学”、“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说写教学”、“考试考查”等几部分,这几部分又各有一套原则和方法,各部分又以单元教学的形式结构在一起……确实是庞大和复杂了一些,也死板了一些。越庞大复杂和死板,就越难以施行。不如只规定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由实施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灵活掌握和创造,从而实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有的内容并非必需。如字法、词法、句法、篇法等“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字法教学对打牢字的功底大有作用,但操作确实很困难:毕竟不属于大纲规定的内容,中考高考都不考,师生积极性不高;对老师要求太高,没有多少语文教师能掌握这些知识;不符合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法修辞,加强语感培养的要求。因此这些内容只好割爱。一些必要的知识可在教学中适当联系,部分学生若对其系统知识有兴趣,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难以大面积推广。除了四部“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等内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之外,再例如“优化语文教育环境”的工作(见我们的论文《谈优化语文教育环境》),那么多困难而又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远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实现。

那么简化修改之后的“大语文教育”应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提倡最基本的一条就可以了──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有了这一条,其教学模式自然会是由“三个课堂”或“一体两翼”组成,也自然会利用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与资源,并且自然会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原有的各项内容也就囊括和溶化其中了。有了这一条,实施“大语文教育”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大语文教育”的实施措施也必然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二、把“大语文教育”实验扩大到小学。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及成人的“终身语文学习”。199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尝试。主要作法是:

在小学低年级,以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为侧重点。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优秀传统。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采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主要课本是“三百千”,还有《急就篇》、《开蒙训要》等。二是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分开进行,先求识,后求写。三是写字训练与书法训练结合进行,而且有一套成功的训练方法。以上做法,使我国传统教育的识字、写字教学效率比现在高得多,“三百千”读完,就可以认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并懂得一些初步的知识和义理,于是就可以较早地阅读浅近读物和进入写作训练,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现在的作法与之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差距:①识字与写字同步进行,要求做到“四会”,大大降低了识字效率。据统计,小学一年级全年才学423个字。小学六年,大纲规定才学2500字,太慢了!而过去,读完“三百千”,识2000多字,一般只需一年。虽然那时的蒙童不学现在的数学、自然等科,但总的说来,效率仍比现在要高得多。②识字教学中,知识与思想的含量低。现在的教材虽然有通俗易学的特点,但“人手口,马牛羊”绝对无法与“人之初,性本善”比知识与思想的含量。③书法训练不受重视,因此许多学生迹等涂鸦。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的作法是:

(1)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通用课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并在统考中考出好成绩。否则,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评估方法面前,识字再多再快,成绩也得不到社会和同行承认。

(2)自选、自编补充教材。补充教材有下列几种:①新“三字经”。②儿童喜闻乐见的古诗、儿歌、谜语、寓言故事等。③常用独体字。这种字是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能由一知十,应首先学好。由于这种字一般都是象形字,学习它们,我们采用形象教学法──与象形图画结合,以易于理解和记忆。④分类常用字,如人身类,服饰类,食物类,树木类,花草类……也可以部首和读音分类。补充教材的教学要求应与课本不同:课本要求”四会”,补充教材只求“一会"──会读。否则,识字不可能快和多。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读物应是儿童感兴趣的画册,童话,故事及儿童报刊等。

(4)在生活中识字。例如,看电视,电视的字幕;逛大街,街上的广告匾牌;买东西,商品的说明书。其他各科,亦可当做语文课堂。

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学生一年识字1500以上。深圳的几种媒体曾对此作过报道。(展示在深圳电视台作识字表演的照片)

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

这一点也是建立在按“大纲”要求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之后,再大力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中心的课外活动,以扩展学生视野,开阔其知识面。课外读物应是中外名著和报刊中适合儿童阅读的那一部分,其中,诗词和韵语读物应占相当比重。这也是借鉴我国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传统教育中,诗词韵语读物的比重比现在明显为大,适合儿童阅读的《千家诗》流行极广,其他蒙学读物也多用韵语写成。为什么?张志公先生总结的原因是:“①容易念,容易背,琅琅上口,适合儿童爱好。②音调铿锵押韵,读起来给人以很大的快感,又启发想象,开拓胸襟,促进求知欲望。③最容易培养对语言的敏感,相比之下,读文的收获要打很大的折扣。”为此,我们选编了“小学生诵读诗词”,采用下述方法提供给学生阅读:配合生活;配合时令;配合语文教学;配合思想教育。现在,教育部制订了“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更为学生的阅读和积累提供了方便。

不但要大量读,还要大量背。在这方面,现代语文教学曾出现偏颇。我国传统教育主张大量背诵,甚至许多并不理解的内容也让学生死记硬背。此法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形成,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错,问题是其内容。我们让学生背诵的内容应是经过历史检验和筛选的优秀诗文,应是知识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这些只有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做到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从这个角度说,不理解而死记硬背,也并非没有道理。若等长大了能理解的时候再“活记软背”,恐怕就错过最佳时机了。就像我们这一代,从小受“左”的教育,传统文化没学多少,后来认识到这一缺陷,赶紧弥补,虽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但总是忘性大,记性小,事倍功半,因而思想干瘪,语言无味。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先师孝纯先生,三岁时接受传统教育,五岁已背过“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绝句,13岁背完四书和《诗经》……这些东西由于是少年时背过的,印象极深,到老不忘,说话作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利用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力强且不易遗忘的特点,让他们大量背诵、积累。

三、电脑辅助教学,占领教学现代化的制高点.这9年来,最大的提高是在电脑辅助教学方面。这个问题一会在第二部分详细谈,这里暂且不说。

四、“大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这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新教学大纲写入了与“大语文教育”相同或相似的一些观点。可以说,“大语文教育”一个轴心,四个结合的思想,在新大纲中都有所体现,其中最首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写入了“联系社会生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其次是写上了“重视创设语文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第三,新大纲把“课外活动”作为一个单项来写,还规定了每年的课外阅读量初中不少于80万字,高中不少于300万字,并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文学名著的篇目。第四,新大纲还增加了关于积累的内容。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初高中各70篇。还有其他接近“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例如:提高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兵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以及自改作文,口语交际等等。

2.与大纲的变化相适应,课本也发生了变化──离学生生活越来越近,增加了活动课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内容。按照这样的课本教学,不知不觉中就搞了“大语文”。3.考试的“指挥棒”也转了向,转得利于“大语文教育”了。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是与我们的一贯主张相同或相近的。现在各地的考试都重视比较阅读的内容,刚出现时大家认为很新颖。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经常比较阅读,我们的“参读文章”就分为对比型、类比型等六种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比较阅读。现在的各种考题中,也加入了积累、书法等内容,甚至还有加分内容,这也是我们十几年以前就经常做的。4.各种语文教学报刊、书籍中,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学语文》早在90年代初,就把“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可以说是领风气之先。《语文学习》每期的封面上,都有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主编唐晓云先生对我说,这说明他们的刊物是赞同“大语文教育”思想的。《语文世界》每期的封面上,都有“青少年的,大语文的”几个字,可见也是“大语文”的倡导者。至于各种报刊书籍、各种学术会议上有关“大语文教育”的论文、教学设计、训练题,则是数不胜数。李杏保、顾黄初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把“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专门作为一节来阐述。刘国正先生在他的多篇文章和多次讲学中都宣传和赞扬这种思想。顾黄初先生撰文认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5.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张孝纯先生在世时,各地就有一百多位教师或整体或部分地参与我们的实验;到今天,这个数字已无法统计。四川石柱县的谭小林老师是较早从事“大语文”的,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山东诸城市教研室主任李庆平先生在整个诸城地区推广“大语文教育”,并且搞得有声有色,其气魄令人赞叹。1997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自治区的“大语文教育”研讨会,推广这种思想,还印发了一本关于“大语文教育”的论文教案集。广西并非发达地区,却也有这样的眼光和气魄!河南新乡的姚竹青老师写了一本《姚竹青教学法》,许多做法与“大语文教育”相似,经顾黄初先生推荐与张孝纯先生联系后,他将此书改名为《大语文教学法》。各地还有一些实验无“大语文教育”之名而有“大语文教育”之实,如无锡一中的孙宏杰,江苏兴化一中的柳印生,湖北宜昌的余蕾等。对“大语文教育”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现在,我们可以这样预言:“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大语文教育”必将大行于世,而且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

(二)关于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这9年来,最大的提高是在电脑辅助教学方面。我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不但自费购置了电脑,而且购置了500多张光盘的软件:古今中外名著、图库、音乐(包括CD、VCD、MP3)、影视作品、工具软件……可以说装备了一个中型图书馆。更大的投入是时间上:上班时间主要是在电脑前打教案和制作课件,下班后不知在电脑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休息日还经常去电脑城选购软件。至今我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电脑中级考试,而且制作了四十多个有一定质量的课件。下面谈谈电脑辅助教学的作用。

1.电脑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和有趣,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强。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信息多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我们借助电脑,还可把知识信息变成变成图片、动画、影视录像,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具有直观、新奇、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起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课文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还用实物图片配合解释“轩”、“榭”等词语,获得直观深刻印象。古筝音乐也让学生赏心悦耳(据说连奶牛听音乐都多产奶,何况学生)。由于感染力很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也进行的成功而又不露痕迹。《沁园春 雪》一课,我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及歌曲,同步配以几十幅精美的雪景图片,分别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唯余莽莽”等意境,词的文字则在一旁从下向上滚动,让学生欣赏,其本身就有一种引人入胜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课,节录同名电视剧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海燕》一课,投影乌云笼罩下的大海的图片,再配以雷鸣闪电的动画、音乐和海燕鸣叫的效果,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高傲地飞翔“的形象十分鲜明突出。《天净沙 秋思》,为了让学生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一边阅读理解,一边放映“枯藤老树昏鸦图”、“小桥流水人家图”、“西风古道瘦马图”,再配上西风的效果和凄婉的音乐,不用说学生,连老师自己都想掉泪……。这样上课,无疑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此相比,传统语文教学单纯使用语言文字的状况就太单调、太枯燥乏味、太缺乏吸引力了!

2.电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过去,板书要占用相当时间,因而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现在,大量的文字可以用电脑在瞬间显示出来,实在是快捷方便。过去,黑板上只能用粉笔涂抹。现在,文字、图片、影视资料都可在屏幕上展示,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并茂。我讲《藤野先生》一课,使用了十五幅图片、三篇参读文章、两个表格、两个习作片段,还有大量板书,若在过去,不但须占用大量时间,还不容易展示。现在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不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而且显示效果要好得多。3.电脑大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检索变得轻而易举,写教案也变得容易。打开“科利华”、“翰林汇”等教学光盘,其中不仅有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背景、作者介绍、课文评点、教案设计、练习测试等,而且汇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诸如有关作者的传记、照片,关于作品的评介与争鸣,包括各个时期的历史图片等等,实在比教师掌握的多出不知多少倍,写教案和编写练习题取你所需即可。互联网上,各种资料更是应有尽有。例如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需要几张岳阳楼、醉翁亭的图片,上网一搜索,立刻呈现在面前。

4.电脑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近四年,我教了三届初三毕业班,中考都取得好成绩,其中后两届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明显超过当地的省一级学校。2001年中考,我教的班及格率100%,优秀率64.9%,平均96.6分,明显超过了当地的两所省一级中学。可以说,电脑使“大语文教育”能经得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考验。

5.更根本的是,电脑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观念、能力和素质。在现代社会,如果不懂电脑,则是现代文盲,根本无法参与国际性的竞争。据说“入世”之后,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世界各地特别是港、台的高中级人才将大量涌入大陆,大陆的大量企业将面临倒闭,大量员工将面临失业。受冲击最的大的是农民。由于国外优质而便宜的农产品大量涌入,本国质次价高的农产品将严重过剩,农民将大量失业,纷纷涌入城市,这又增加了城市的失业队伍并降低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价格(有人估计将有1.7亿人失业)。其他行业也会有这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电脑,不会利用网络,也将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所以我们用电脑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的能力,就是不仅交给学生一张毕业文凭,更是交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6.电脑辅助教学还可以使教师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 首先是做“现代人”的自豪。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被“文革”耽误了青春,被称为“人才断层”,大部分人没有取得大学文凭,现代人所需的电脑、外语等能力更不具备,时时有一种落伍之感。但现在掌握了这种现代化的工具,不但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还找到了一点做现代人的感觉。

其次是坐拥“书城”的富足。为做课件,陆续购置了500多张光盘的软件:古今中外名著、图库、音乐(包括CD、VCD、MP3)、动画、影视作品、工具软件......可以说装备了一个属于个人的中型图书馆。几年来我已不再订阅报刊,因为想看的网上一般都有。也极少再跑图书馆,因为电脑和光盘中的藏书已远远超过学校图书馆,还远比去图书馆方便迅捷,而且可以下载。例如一张名为《论语》的光盘,不但有各个版本的《论语》的原文和注释,而且有所有的与孔子和儒家思想有关的研究资料,包括历代儒家著名学者的介绍及其著作。《全唐诗》、《二十五史》、《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大部头的著作也仅一两张光盘。我买了一套《家庭藏书》,共十张光盘,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军事、法律、生活等各科名著和不太名的著,全部囊括其中。我说的“书城”,不仅是文字著作,还有图片、音乐、动画、视频资料……现在,我有一万首以上的乐曲,包括全套的贝多芬、全套的莫扎特、全套的柴可夫斯基,也包括全套的邓丽君。一套《锦绣中华》,包括了中华名山、中华名宫、中华名园、中华名居、中华贤哲,中华巾帼……。看着这些属于自己的资料,就好象把一座图书馆搬到了自己家里,有一种富足感、优越感。

总之,电脑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制高点。杜甫《望岳》一诗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占领了语文教学的这个制高点,就大大开阔了教学艺术境界。

第三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它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意味着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清历史,完全依靠教师叙述,是很难完成的,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也不足。现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可以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必修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回归的内容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时政权交接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再谈感受时由心而发,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以声音、视频、图形、语言等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上网收集历史信息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获取、识别、处理、创造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还要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让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

第四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精选)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

主要内容:

◆利用信息化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

◆党员教育现代化要具备“人本、多样、个性、专业、科学”五要素。

◆建立党建电视频道,抢占红色宣传教育阵地,要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创新方式。

◆开设党建电视栏目,要充分利用黄金时段,把政策讲清,把事说透,把观众留住。

◆创建党建网站要满足不同党员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党建手机信息系统要快、要动、要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和重大机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内涵、突出要素,促进党员教育发展。实现党员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实现党员教育现代化,既要坚持党员教育的政治内涵,还应具备五个要素:一是人本化的理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以服务为宗旨,以满足需求为着力点,寓教于乐,以学促用,学用结合。二是多样的手段。广泛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手机、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手段,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教育网络。三是个性化的内容。针对党员地域、行业、岗位以及年龄、文化等不同类型、不同需求设置课程、提供教材,分类施教。四是专业化的队伍。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服务好”的工作队伍,为党员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五是科学化的机制。在日常管理、安全运行、考核评估等方面形成一套系统规范、配套协调、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员教育工作的永续、科学发展。

服务大局、体现特色,办好党建电视频道。电视是当前普及率高、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体,可直达城乡基层。要通过建立党建电视频道,抢占这个“红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准确定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党性要求,以特色栏目、精品节目,传播党的声音、推进基层党建、服务党员群众、通达社情民意,努力成为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平台、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渠道。二是突出重点。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省委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实施“蓝黄”战略的重大决策,宣传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创新经验和做法,宣传基层党组织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为重点。三是创新方式。要坚持政治性、实用性、知识性、技术性相结合,立足频道容量大、伸缩性强的特点,设置丰富多样的板块和栏目。要适应有线电视发展趋势,探索电视频道直播、网络频道点播互补的方式,增强双向互动,实现自主选学,最大限度地拓宽频道的教育服务功能。要尊重电视媒体宣传的一般规律,加强对外宣传报道,深入开展观众需求和满意度调查,以品牌化、个性化、大众化增强频道核心竞争力。开办党建电视频道,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作基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决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上。

聚焦热点、打造亮点,开设党建电视栏目。电视栏目不同于频道,它占据黄金时段、播出时间短,社会关注度高。在这个时段开设党建电视栏目,要把政策讲清楚、把事情说透彻、把观众留住。组织部门特别是各级远程教育机构,要开动脑筋、开阔思路,把好方向掌好舵,精心组织选题,对重点节目靠上抓、亲自办。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创新,通过典型宣传、系列访谈、深度解读等形式,及时搞好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浓厚氛围。比如,对换届中的有关政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通过栏目予以宣传和正面回应;对公开选拔干部、考选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要及时跟踪报道,善于引导社会舆论,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着眼基层、强化服务,抓好党建网站建设。要坚持“以通为先”、“以用为本”,通过抓网络畅通、功能强化、课件开发、领域拓展,让党员教育网站真正有用、好用、管用。在建设模式上,按照“以市场换服务”的思路,积极与广电、电信等运行商合作建设,走出一条服务外包、节省资金、多方共赢的路子。在栏目设置上,要着眼基层、服务基层,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党员群众意见,根据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对网站栏目进行科学设置。在课件开发上,进一步完善自主开发、项目协作、市场购买、协议播出相结合的课件资源整合开发机制,建好、管好上下联通、资源共享的学习资源库,让党员群众想学什么有什么,满足不同党员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在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受众对象多是青年这一特点,深入研究运用网络加强青年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探索开发党建博客、微博、QQ群等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教育手段,吸引广大青年参与其中。在建好用好党建网站的同时,应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做到党性上网、文明上网,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带头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反应敏捷、即时高效,用好党建手机信息系统。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即时性、互动性、直达性等特点。运用手机加强党员教育,是现代科技与基层党建工作一个新的结合点,是破解党员分散难集中、教育滞后不及时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一要做到快。发布手机信息,其特色在于快,生命力也在于快。要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对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重要工作能够及时跟进,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传达到基层党员群众;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通过手机短信对党员干部进行正确引导。二要做到动。完善基层回复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制度、信息分析报告制度,随时了解基层情况和党员群众诉求,使之成为反映基层动态的“睛雨表”、通达民意的“连心桥”,实现党员教育与服务的双向互动。三要做到新。目前,各级手机信息系统应用形式还比较单一,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扩大信息发布的方式和内容。要学习借鉴专业手机媒体的成功做法,不断创新运用手机信息系统教育党员、服务基层的有效形式。(傅文君摘编)

第五篇: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常用基础手段

浅析高职高专素描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素描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手段。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空间想象力、形体和空间的表现力,对学生审美素质和鉴赏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效的。高职高专的素描教学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对空间的感悟、对艺术的语言的体悟,指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将客观存在的物体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达到对空间的正确理解和对画面重构形成美感技巧的灵活掌握。

一、素描中观察力的特点

素描训练首先注重的是对观察力的培养。通过素描教学使学生从一个普通人的观察方式转换到美术专业领域的观察方式。

作为五感之一,“看”是人类的基本生理活动。视觉因素可以影响人类心理活动。美术是一种通过视觉因素的冲突进而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艺术形式。普通人的“看”是对客观事物的表面做扫描式的记录和分析,美术中的“观察”是通过心灵的感悟获得事物的内在特点和其普遍规律。这两种感受的差别显而易见,素描教学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用专业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和眼睛提炼出自己的世界,能够支撑起其以后的艺术创作。

二、素描中观察应该注意的要素

素描中正确的观察是需要长期训练的一种专业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开始了系统的专业训练。素描作为专业基础课必须为学生打好进入系统专业学习的基础,进入系统专业学习后大部分时间都是要求学生具有抽象思维和抽象理解的能力。例如:环境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动画专业等都需要将现实中的物象经过主观的处理达到

当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应该首先进行转换观察方法的训练。他们通过素描作为平台,接触到构图法则、透视法则、解剖法则、色彩法则等美学规律。把所看到的物象如:石膏像、静物、人物头像、石膏头像等构成相对复杂的形体塑造出来。从而去感受这些复杂形体的构成美感和形式美感。在对这些对象的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智不同观察的能力也不同所以就使其作业产生了种种的不同。再针对这种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长期进行这种方法的训练,其结果除了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外。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的同时能兼顾用心灵感悟的方式建立有意味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逐步由初级的在线转变到高级的提炼和表现。对事物的灵敏的感受是培养艺术观察里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想培养出一双敏锐的眼睛,除了长期的艺术时间外,不断地提高综合的审美素质是最重要的。

三、表达力、塑造力的培养

艺术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使之成为具有很强创造力的人才。其中塑造能力和表现力创造性人才的很重要的素质。

艺术就是创造,艺术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和超越自己。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实现这种心理活动的行为过程。然而,在现实的过程中,她又离不开塑造能力和艺术的表现力。塑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空间的把握。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特征表现为在二维空间里表现三维世界给人的视觉感受。三维世界的感觉怎么在一张小小的纸张上表现出来?而为世界如何体现出三维世界的生命力?素描训练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1、对现实空间的把握。任何艺术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对空间的在表达都是素描要解决的问题。

2、指导空间气氛。空间是有生命的,人们在空间中生活。并不意味着空间附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对现实空间有一个心理上的感受。从而空间有了表情,任何人类的感情:河蟹、节奏、压抑、崇高、优美等。都是空间的表情,从而也有了空间的气氛。空间的气氛又是形体塑造和素描创作的根源。

3、对画面效果的构思,一幅画在画之前,必须经过成熟的思考。要考虑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更要考虑作品给人们所营造和传达的心理空间。使人们得到审美的愉悦。

4、对画面精神的感悟。学生在造型中,以对事物的认知情感为前提。素描的对象也许是一个具体的、接近现实物象的,也许是意象的、感性的,也许是抽象的。但是归结起来,最终都是一个主管化的形体,使学生对画面精神有个了结。

除了上述四点对空间塑造的培养外,对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艺术表现力是一幅艺术作品的灵魂,如果没有艺术表现力就没有艺术品的价值。对于一个艺术人才来说,艺术表现历史最终呈现给观众的能力和素质。在艺术表现力突出的时候一个作品才能被称为一个艺术品。所以决定了我们教学中不能忽视培养艺术想象力及其相应的知识结构。因为它们是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做单一的技能训练,在初级阶段时还能作暂时的领先,不是长久之计。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还要上升到更高层次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

在素描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空间塑造以及艺术表现和基本功的关系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和尽可能提高创造力是素描教学的中心。必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直常抓不懈给于足够的重视。

设计素描是素描教学的深化形式。其教学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缓刑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由内向外散发艺术气质的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的人。从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想象力总是推动着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动力。而艺术家的创作又推动了艺术史的发展。当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事种种不同风格的素描同时放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我们要做的不是仿效现实们已经做过什么,而是去的那把产生奇迹的钥匙。从而激发缓刑我们自己的潜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实际上创作主体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那么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灵感又为什么会产生呢?那是依靠艺术家敏感的眼睛。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素描的教学中,培养的各种能力中对眼睛的训练尤其重要。甚至比手上的功夫训练还要重要。艺术表现力的前提是专业素质眼睛的观察。

素描教学的紧接阶段,涉及素描是培养这两种能力的十分合适的训练。不但训练了空间的塑造能力而且训练了艺术表现力。最主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将普通人看不到的美的细节观察出来的眼力。

三、实际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首先谈谈工具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的课堂出现了这样一种学生。对作画工具不认真选择。甚至连基本的花瓣、纸张、铅笔、橡皮都不能准备妥当。纸张皱,橡皮不合用,连把纸张稳定的固定在画板上都不能做到。这种同学首先要端正态度,才能提到其他。

工具问题不只是如此,有的同学不注重基本功的练习。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画面效果。试图建造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初学者的工具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比如限制为铅笔和碳铅笔。因为相对来说他们比较好掌握,而且有利于细节刻画。由于炭精条和木炭条的用法非常复杂。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鼓励使用这两种材料。学习肯定是要循序渐进的。

其次是一些作画的习惯的矫正。画面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习惯动作和习惯表达实现的。特别是在素描这种基础的训练中。铅笔是不是削得锋利,橡皮擦污浊的地方又没有及时清理掉,纸张的正反面又没有确认并且选择相应的画法,甚至是画纸是不是牢固的固定在画板上。这些都直接影响作画的心情和过程,当然也影响其后果了。准备工作做完了,画画时候是不是使用了便于观察的坐姿?是服用了正确的表现方式表现物象?„„都是很值得指导的问题。

做到了以上的这些工作就证明可以坐下来画画了。下面就应该将客观事物中的“美”经过主观的提炼然后用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呈现在画面上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这样才能在画纸上呈现出来经过主观提炼和重新组织并且形成新的美感的画面。

目前高职高专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既然是应用型人才必然会联系到社会美术工作的特点。

1、与社会的主流审美相合,这是社会美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2、勒节美术发展的趋势,并且适当的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的前列。

3、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这三方面体现了高职高专的独特教育特点。因此教学中既要有技巧课,又要有理论课,欣赏课,时间可以及选修课。在学习中掌握各种画种的特点和技术要求。从这方面来看把应用型人才和实用主义和简单化是有根本区别的。

总之,素描训练的重点在于对观察方法和审美观的训练。实际出众的基础,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下载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手段现代化与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手段现代化与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并赋......

    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计划

    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计划 阳西县实验小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

    浅谈巧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论文

    随着现代电化教育的逐渐推广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迅速兴起,并逐步进入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本文将联系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巧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2010-2011)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 工作总结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12月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我校自拟定了学习现代化教育技......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2010-2011)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 工作总结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11月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我校自拟定了学习现代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定义: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

    教育现代化

    概念: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 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 1.关于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众多学者大都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过程、结果、功能及特点等多个角度加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