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2010-2011)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
工作总结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12月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我校自拟定了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计划以来,已经对广大教师进行了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中,我们按照省、区、县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充实管理队伍,注重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健全了机构、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微机操作员和教学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校长是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运用和资源的接收、应用等工作;副校长具体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抓好远程教育管理、应用等常规工作;管理员要做好远程教育设备管理、日常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和教师培训工作;教导主任主要职责是做好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应用和教研教改工作;微机操作员和骨干教师担负电教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重任。在学习运用中,领导小组成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更新观念,带头加强学习,带头讲课评课,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学习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应用好资源,服务好教学的良好氛围。
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设备管理规范、使用科学。规范管理是远程教育工程的生命线,根据区教育局关于远程教育管理规定,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远程教育管理制度》、《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使用制度》、《远程教育教室管理制度》、《远程教育培训制度》、《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等,对设施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设备使用后交接、借还、资源接收入库等环节建立了严格的登记手续。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远程教育工作有章可循,管理规范,做到了天天有人抓,时时有人管。
二、抓教师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教师对远程教育技术没有掌握的前提下,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宣传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促进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减轻教师思想压力,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搞好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和公开课提供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和校本
教研工作,让全体老师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引导和提醒教师利用远程教育网和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下载积累各种资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我校远程教育手段的实施和应用,不仅能使我校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为我校注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必将为我校师生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注入鲜活的内容,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三个面向”迈出新的步伐。
三、重视安全教育
教育教师、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障教师、学生在正确使用设备时不发生任何事故。
四、电教活动的展开情况
1、依据电教工作计划,选拨了优秀课,并上报县教育局
2、由专人负责记录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并收集课件
3、组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并组织教师电脑课件展示活动。
五、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
自从我们接受校外学习中心的任务以来,学校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环境和资源建设。学校建立了一个较先进的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各职能办公室、微机室、教师个人电脑组成了一个校园网,推动了我校现代远程教育质的飞跃。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时间,特别是在教研活动中,积极组织教师收看优秀示范课和实时课堂。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实时课堂”、“同步课堂”激发孩子们对网络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一把力。
充分调动教师利用项目资源的积极性,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本学期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经常性收看远程教育项目的教育资源,教研组有目的的组织收看“示范课”、“同步课堂”“学科资源”等节目,每位教师收看“示范课”不少于4课时,4篇优秀教案、积极浏览教育资源网站,做4课时的课件,每个月上四节多媒体课,撰写远程资源使用计划,学期末要有使用总结。学科教师要使远程教育项目的教育资源进入学生课堂,充分利用了远程资源。
六、今后打算
1.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网上资源更丰富了,受版本、时间的限制,各地区、各学校学情不同,老师们普遍感觉到虽然资源多,适合自己用的不多,还有些地方有空缺。于是教学整合的课题摆在老师们面前,部分老师目前正在努力学习课件制作
方法,自己探索整合部分内容,使教学资源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创作自己的课件。
2.进一步加大对全体教师培训的力度,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和应用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培养2-5名骨干教师,不仅能熟练地操作各种设备设施,而且能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并起到示范作用;其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及教研活动,研究如何加强适合学校实际的资源建设。
3.学校要建通了校园闭路电视网,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4.用硬盘取代光盘。从整体来看,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存储介质(与光盘相比)的成本,也节省了人力,还确保了资源的完整性和应用时的灵活方便性。
5.下学期要组织大部分教师进行课件的制作、交流,并进行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加强远程教育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老师对远程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主动化。
当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展开,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有兄弟学校的经验借鉴,我校现代化技术教育应用工作在来年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绩。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11月
第二篇: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2010-2011)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
工
作
总
结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11月 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我校自拟定了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电教手段工作计划以来,已经对广大教师进行了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中,我们按照省、区、县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充实管理队伍,注重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健全了机构、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微机操作员和教学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校长是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运用和资源的接收、应用等工作;副校长具体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抓好远程教育管理、应用等常规工作;管理员要做好远程教育设备管理、日常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和教师培训工作;教导主任主要职责是做好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应用和教研教改工作;微机操作员和骨干教师担负电教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重任。在学习运用中,领导小组成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更新观念,带头加强学习,带头讲课评课,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学习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应用好资源,服务好教学的良好氛围。
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设备管理规范、使用科学。规范管理是远程教育工程的生命线,根据区教育局关于远程教育管理规定,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远程教育管理制度》、《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使用制度》、《远程教育教室管理制度》、《远程教育培训制度》、《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等,对设施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设备使用后交接、借还、资源接收入库等环节建立了严格的登记手续。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远程教育工作有章可循,管理规范,做到了天天有人抓,时时有人管。
二、抓教师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教师对远程教育技术没有掌握的前提下,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宣传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促进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减轻教师思想压力,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搞好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和公开课提供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让全体老师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引导和提醒教师利用远程教育网和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下载积累各种资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我校远程教育手段的实施和应用,不仅能使我校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为我校注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必将为我校师生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注入鲜活的内容,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三个面向”迈出新的步伐。
三、重视安全教育
教育教师、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障教师、学生在正确使用设备时不发生任何事故。
四、电教活动的展开情况
1、依据电教工作计划,选拨了优秀课,并上报县教育局
2、由专人负责记录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并收集课件
3、组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并组织教师电脑课件展示活动。
五、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
自从我们接受校外学习中心的任务以来,学校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环境和资源建设。学校建立了一个较先进的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各职能办公室、微机室、教师个人电脑组成了一个校园网,推动了我校现代远程教育质的飞跃。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时间,特别是在教研活动中,积极组织教师收看优秀示范课和实时课堂。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实时课堂”、“同步课堂”激发孩子们对网络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一把力。
充分调动教师利用项目资源的积极性,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本学期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经常性收看远程教育项目的教育资源,教研组有目的的组织收看“示范课”、“同步课堂”“学科资源”等节目,每位教师收看“示范课”不少于4课时,4篇优秀教案、积极浏览教育资源网站,做4课时的课件,每个月上四节多媒体课,撰写远程资源使用计划,学期末要有使用总结。学科教师要使远程教育项目的教育资源进入学生课堂,充分利用了远程资源。
六、今后打算
1.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网上资源更丰富了,受版本、时间的限制,各地区、各学校学情不同,老师们普遍感觉到虽然资源多,适合自己用的不多,还有些地方有空缺。于是教学整合的课题摆在老师们面前,部分老师目前正在努力学习课件制作方法,自己探索整合部分内容,使教学资源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创作自己的课件。
2.进一步加大对全体教师培训的力度,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和应用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培养2-5名骨干教师,不仅能熟练地操作各种设备设施,而且能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并起到示范作用;其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及教研活动,研究如何加强适合学校实际的资源建设。
3.学校要建通了校园闭路电视网,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4.用硬盘取代光盘。从整体来看,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存储介质(与光盘相比)的成本,也节省了人力,还确保了资源的完整性和应用时的灵活方便性。
5.下学期要组织大部分教师进行课件的制作、交流,并进行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加强远程教育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老师对远程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主动化。
当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展开,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有兄弟学校的经验借鉴,我校现代化技术教育应用工作在来年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绩。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11月
第三篇:“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张国生
(一)关于“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是我校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空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作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教育”实验的意义在于,它解决的是长期困绕我国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改革语文教学大有作用。
张孝纯先生在世时,我们进行了十年的实验;张先生去世后,我们又坚持实验了9年多。
前1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至少有两大功绩。一是构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联系学生生活为思想核心,以“一体两翼”的模式为主要特征。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把语文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作文就有话可说,成绩就好,能力也强。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学生就回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可以说,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认识到这一点,便得语文教学之“三昧”。
可惜,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优秀传统,有许多成功经验,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完全脱离生活。解放后的几十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李杏保、顾黄初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一节中说:
尽管叶圣淘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但是,张孝纯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张孝纯先生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大语文教育”与生活结合,并不是徒托空言,并不是只提出了一种理论,一种原则,而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中,都有其具体实施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所谓“一体”就是课堂教学这个主体,所谓“两翼”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是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其实也就是利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关于“体”和“翼”的关系,孝纯先生说:“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飞。”这实在是对语文教学理论的一种突破性的贡献──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这个“狭的笼”,而且突破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活动课)这个并非“狭的笼”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开拓、延展到社会生活这广阔而丰富的大书、大课堂中去。
第二大功绩是进行了长达1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并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成绩。成绩表现在:
1.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好。83、87、90级实验班均被评为市级先进班级体。
2.学生智力发展好。1984年,上海教育学院的谢淑贞教授来我校主持过一次“发散性思维测验”,按100分计算,实验班平均比平行班高22.87分。
3.历次中考,实验班最差成绩也保持在全市普通学校第一名。4.学生知识面比较宽,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因而说话、作文视野比较宽阔,内容比较丰富,创造力、实际才干比较强。还获得过“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和“全国创造杯活动奖”。
5.实验班学生学习比较有后劲,成材率高。1987年,市教委石长珩副主任指示邢台一中,对我们第一届“大语文教育”实验班考入该校的12名学生作了一个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俟后继续追踪调查,三年后的升大学率远高于一般。现在,这届学生中有5位博士或博士后,他们是:
郑华阁,清华大学学士、硕士,美国休斯敦大学博士,现在美国工作。
刘志杰,大连理工大学学士,中科院物理所硕士,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读博士。
杜新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天津大学硕士,现在加拿大读博士后。
张凌云,南开大学学士、硕士,现在加拿大读博士后。王志杰,重庆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重庆大学团委书记,团中央候补委员,全国学联副主席。
这样的成材率,在重点学校,特别是名校也许并不算突出,但我们邢台八中是非重点学校,这些学生入读我们实验班时,都是未被重点学校录取的。
前10年的“大语文教育”也有两点遗憾:1.从结构体系上说,构建得过于庞大,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上与应试教育的一些龃龉,在当时难以大面积推广,可以说是曲高和寡。2.从实际操作上说,把大量时间用在与考试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上,对应试研究不够,应试能力的训练也不够,所以,尽管十年辛苦不寻常,这辛苦却没有在应试上充分显示出来。好比一位十项全能运动员,只和短跑运动员比赛100米,并以此衡量其运动水平,总要吃许多亏。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实验继续进行。这9年多以来,“大语文教育”有以下发展变化:
一、简化、修改“大语文教育”的结构体系和实施方法。人困难的在于否定自己。通过几年的反思,包括痛苦的反思,我们认识到,过去,“大语文教育”思想确实需要简化和修改。例如:
结构有不够严谨之处。1992年,北师大语文教学法教授张锐先生指出,“一体两翼”的“两翼”不应是并列关系而应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根据他的建议,我们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结构体系构建得过于庞大,规划过于死板和具体。“大语文教育”把课堂教学分为“课文阅读教学”、“参读教学”、“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说写教学”、“考试考查”等几部分,这几部分又各有一套原则和方法,各部分又以单元教学的形式结构在一起……确实是庞大和复杂了一些,也死板了一些。越庞大复杂和死板,就越难以施行。不如只规定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由实施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灵活掌握和创造,从而实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有的内容并非必需。如字法、词法、句法、篇法等“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字法教学对打牢字的功底大有作用,但操作确实很困难:毕竟不属于大纲规定的内容,中考高考都不考,师生积极性不高;对老师要求太高,没有多少语文教师能掌握这些知识;不符合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法修辞,加强语感培养的要求。因此这些内容只好割爱。一些必要的知识可在教学中适当联系,部分学生若对其系统知识有兴趣,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难以大面积推广。除了四部“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等内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之外,再例如“优化语文教育环境”的工作(见我们的论文《谈优化语文教育环境》),那么多困难而又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远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实现。
那么简化修改之后的“大语文教育”应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提倡最基本的一条就可以了──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有了这一条,其教学模式自然会是由“三个课堂”或“一体两翼”组成,也自然会利用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与资源,并且自然会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原有的各项内容也就囊括和溶化其中了。有了这一条,实施“大语文教育”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大语文教育”的实施措施也必然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二、把“大语文教育”实验扩大到小学。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及成人的“终身语文学习”。199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尝试。主要作法是:
在小学低年级,以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为侧重点。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优秀传统。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采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主要课本是“三百千”,还有《急就篇》、《开蒙训要》等。二是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分开进行,先求识,后求写。三是写字训练与书法训练结合进行,而且有一套成功的训练方法。以上做法,使我国传统教育的识字、写字教学效率比现在高得多,“三百千”读完,就可以认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并懂得一些初步的知识和义理,于是就可以较早地阅读浅近读物和进入写作训练,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现在的作法与之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差距:①识字与写字同步进行,要求做到“四会”,大大降低了识字效率。据统计,小学一年级全年才学423个字。小学六年,大纲规定才学2500字,太慢了!而过去,读完“三百千”,识2000多字,一般只需一年。虽然那时的蒙童不学现在的数学、自然等科,但总的说来,效率仍比现在要高得多。②识字教学中,知识与思想的含量低。现在的教材虽然有通俗易学的特点,但“人手口,马牛羊”绝对无法与“人之初,性本善”比知识与思想的含量。③书法训练不受重视,因此许多学生迹等涂鸦。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的作法是:
(1)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通用课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并在统考中考出好成绩。否则,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评估方法面前,识字再多再快,成绩也得不到社会和同行承认。
(2)自选、自编补充教材。补充教材有下列几种:①新“三字经”。②儿童喜闻乐见的古诗、儿歌、谜语、寓言故事等。③常用独体字。这种字是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能由一知十,应首先学好。由于这种字一般都是象形字,学习它们,我们采用形象教学法──与象形图画结合,以易于理解和记忆。④分类常用字,如人身类,服饰类,食物类,树木类,花草类……也可以部首和读音分类。补充教材的教学要求应与课本不同:课本要求”四会”,补充教材只求“一会"──会读。否则,识字不可能快和多。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读物应是儿童感兴趣的画册,童话,故事及儿童报刊等。
(4)在生活中识字。例如,看电视,电视的字幕;逛大街,街上的广告匾牌;买东西,商品的说明书。其他各科,亦可当做语文课堂。
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学生一年识字1500以上。深圳的几种媒体曾对此作过报道。(展示在深圳电视台作识字表演的照片)
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
这一点也是建立在按“大纲”要求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之后,再大力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中心的课外活动,以扩展学生视野,开阔其知识面。课外读物应是中外名著和报刊中适合儿童阅读的那一部分,其中,诗词和韵语读物应占相当比重。这也是借鉴我国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传统教育中,诗词韵语读物的比重比现在明显为大,适合儿童阅读的《千家诗》流行极广,其他蒙学读物也多用韵语写成。为什么?张志公先生总结的原因是:“①容易念,容易背,琅琅上口,适合儿童爱好。②音调铿锵押韵,读起来给人以很大的快感,又启发想象,开拓胸襟,促进求知欲望。③最容易培养对语言的敏感,相比之下,读文的收获要打很大的折扣。”为此,我们选编了“小学生诵读诗词”,采用下述方法提供给学生阅读:配合生活;配合时令;配合语文教学;配合思想教育。现在,教育部制订了“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更为学生的阅读和积累提供了方便。
不但要大量读,还要大量背。在这方面,现代语文教学曾出现偏颇。我国传统教育主张大量背诵,甚至许多并不理解的内容也让学生死记硬背。此法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形成,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错,问题是其内容。我们让学生背诵的内容应是经过历史检验和筛选的优秀诗文,应是知识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这些只有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做到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从这个角度说,不理解而死记硬背,也并非没有道理。若等长大了能理解的时候再“活记软背”,恐怕就错过最佳时机了。就像我们这一代,从小受“左”的教育,传统文化没学多少,后来认识到这一缺陷,赶紧弥补,虽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但总是忘性大,记性小,事倍功半,因而思想干瘪,语言无味。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先师孝纯先生,三岁时接受传统教育,五岁已背过“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绝句,13岁背完四书和《诗经》……这些东西由于是少年时背过的,印象极深,到老不忘,说话作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利用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力强且不易遗忘的特点,让他们大量背诵、积累。
三、电脑辅助教学,占领教学现代化的制高点.这9年来,最大的提高是在电脑辅助教学方面。这个问题一会在第二部分详细谈,这里暂且不说。
四、“大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这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新教学大纲写入了与“大语文教育”相同或相似的一些观点。可以说,“大语文教育”一个轴心,四个结合的思想,在新大纲中都有所体现,其中最首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写入了“联系社会生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其次是写上了“重视创设语文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第三,新大纲把“课外活动”作为一个单项来写,还规定了每年的课外阅读量初中不少于80万字,高中不少于300万字,并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文学名著的篇目。第四,新大纲还增加了关于积累的内容。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初高中各70篇。还有其他接近“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例如:提高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兵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以及自改作文,口语交际等等。
2.与大纲的变化相适应,课本也发生了变化──离学生生活越来越近,增加了活动课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内容。按照这样的课本教学,不知不觉中就搞了“大语文”。3.考试的“指挥棒”也转了向,转得利于“大语文教育”了。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是与我们的一贯主张相同或相近的。现在各地的考试都重视比较阅读的内容,刚出现时大家认为很新颖。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经常比较阅读,我们的“参读文章”就分为对比型、类比型等六种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比较阅读。现在的各种考题中,也加入了积累、书法等内容,甚至还有加分内容,这也是我们十几年以前就经常做的。4.各种语文教学报刊、书籍中,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学语文》早在90年代初,就把“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可以说是领风气之先。《语文学习》每期的封面上,都有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主编唐晓云先生对我说,这说明他们的刊物是赞同“大语文教育”思想的。《语文世界》每期的封面上,都有“青少年的,大语文的”几个字,可见也是“大语文”的倡导者。至于各种报刊书籍、各种学术会议上有关“大语文教育”的论文、教学设计、训练题,则是数不胜数。李杏保、顾黄初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把“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专门作为一节来阐述。刘国正先生在他的多篇文章和多次讲学中都宣传和赞扬这种思想。顾黄初先生撰文认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5.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张孝纯先生在世时,各地就有一百多位教师或整体或部分地参与我们的实验;到今天,这个数字已无法统计。四川石柱县的谭小林老师是较早从事“大语文”的,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山东诸城市教研室主任李庆平先生在整个诸城地区推广“大语文教育”,并且搞得有声有色,其气魄令人赞叹。1997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自治区的“大语文教育”研讨会,推广这种思想,还印发了一本关于“大语文教育”的论文教案集。广西并非发达地区,却也有这样的眼光和气魄!河南新乡的姚竹青老师写了一本《姚竹青教学法》,许多做法与“大语文教育”相似,经顾黄初先生推荐与张孝纯先生联系后,他将此书改名为《大语文教学法》。各地还有一些实验无“大语文教育”之名而有“大语文教育”之实,如无锡一中的孙宏杰,江苏兴化一中的柳印生,湖北宜昌的余蕾等。对“大语文教育”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现在,我们可以这样预言:“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大语文教育”必将大行于世,而且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
(二)关于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这9年来,最大的提高是在电脑辅助教学方面。我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不但自费购置了电脑,而且购置了500多张光盘的软件:古今中外名著、图库、音乐(包括CD、VCD、MP3)、影视作品、工具软件……可以说装备了一个中型图书馆。更大的投入是时间上:上班时间主要是在电脑前打教案和制作课件,下班后不知在电脑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休息日还经常去电脑城选购软件。至今我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电脑中级考试,而且制作了四十多个有一定质量的课件。下面谈谈电脑辅助教学的作用。
1.电脑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和有趣,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强。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信息多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我们借助电脑,还可把知识信息变成变成图片、动画、影视录像,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具有直观、新奇、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起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课文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还用实物图片配合解释“轩”、“榭”等词语,获得直观深刻印象。古筝音乐也让学生赏心悦耳(据说连奶牛听音乐都多产奶,何况学生)。由于感染力很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也进行的成功而又不露痕迹。《沁园春 雪》一课,我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及歌曲,同步配以几十幅精美的雪景图片,分别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唯余莽莽”等意境,词的文字则在一旁从下向上滚动,让学生欣赏,其本身就有一种引人入胜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课,节录同名电视剧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海燕》一课,投影乌云笼罩下的大海的图片,再配以雷鸣闪电的动画、音乐和海燕鸣叫的效果,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高傲地飞翔“的形象十分鲜明突出。《天净沙 秋思》,为了让学生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一边阅读理解,一边放映“枯藤老树昏鸦图”、“小桥流水人家图”、“西风古道瘦马图”,再配上西风的效果和凄婉的音乐,不用说学生,连老师自己都想掉泪……。这样上课,无疑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此相比,传统语文教学单纯使用语言文字的状况就太单调、太枯燥乏味、太缺乏吸引力了!
2.电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过去,板书要占用相当时间,因而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现在,大量的文字可以用电脑在瞬间显示出来,实在是快捷方便。过去,黑板上只能用粉笔涂抹。现在,文字、图片、影视资料都可在屏幕上展示,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并茂。我讲《藤野先生》一课,使用了十五幅图片、三篇参读文章、两个表格、两个习作片段,还有大量板书,若在过去,不但须占用大量时间,还不容易展示。现在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不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而且显示效果要好得多。3.电脑大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检索变得轻而易举,写教案也变得容易。打开“科利华”、“翰林汇”等教学光盘,其中不仅有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背景、作者介绍、课文评点、教案设计、练习测试等,而且汇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诸如有关作者的传记、照片,关于作品的评介与争鸣,包括各个时期的历史图片等等,实在比教师掌握的多出不知多少倍,写教案和编写练习题取你所需即可。互联网上,各种资料更是应有尽有。例如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需要几张岳阳楼、醉翁亭的图片,上网一搜索,立刻呈现在面前。
4.电脑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近四年,我教了三届初三毕业班,中考都取得好成绩,其中后两届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明显超过当地的省一级学校。2001年中考,我教的班及格率100%,优秀率64.9%,平均96.6分,明显超过了当地的两所省一级中学。可以说,电脑使“大语文教育”能经得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考验。
5.更根本的是,电脑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观念、能力和素质。在现代社会,如果不懂电脑,则是现代文盲,根本无法参与国际性的竞争。据说“入世”之后,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世界各地特别是港、台的高中级人才将大量涌入大陆,大陆的大量企业将面临倒闭,大量员工将面临失业。受冲击最的大的是农民。由于国外优质而便宜的农产品大量涌入,本国质次价高的农产品将严重过剩,农民将大量失业,纷纷涌入城市,这又增加了城市的失业队伍并降低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价格(有人估计将有1.7亿人失业)。其他行业也会有这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电脑,不会利用网络,也将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所以我们用电脑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的能力,就是不仅交给学生一张毕业文凭,更是交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6.电脑辅助教学还可以使教师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 首先是做“现代人”的自豪。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被“文革”耽误了青春,被称为“人才断层”,大部分人没有取得大学文凭,现代人所需的电脑、外语等能力更不具备,时时有一种落伍之感。但现在掌握了这种现代化的工具,不但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还找到了一点做现代人的感觉。
其次是坐拥“书城”的富足。为做课件,陆续购置了500多张光盘的软件:古今中外名著、图库、音乐(包括CD、VCD、MP3)、动画、影视作品、工具软件......可以说装备了一个属于个人的中型图书馆。几年来我已不再订阅报刊,因为想看的网上一般都有。也极少再跑图书馆,因为电脑和光盘中的藏书已远远超过学校图书馆,还远比去图书馆方便迅捷,而且可以下载。例如一张名为《论语》的光盘,不但有各个版本的《论语》的原文和注释,而且有所有的与孔子和儒家思想有关的研究资料,包括历代儒家著名学者的介绍及其著作。《全唐诗》、《二十五史》、《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大部头的著作也仅一两张光盘。我买了一套《家庭藏书》,共十张光盘,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军事、法律、生活等各科名著和不太名的著,全部囊括其中。我说的“书城”,不仅是文字著作,还有图片、音乐、动画、视频资料……现在,我有一万首以上的乐曲,包括全套的贝多芬、全套的莫扎特、全套的柴可夫斯基,也包括全套的邓丽君。一套《锦绣中华》,包括了中华名山、中华名宫、中华名园、中华名居、中华贤哲,中华巾帼……。看着这些属于自己的资料,就好象把一座图书馆搬到了自己家里,有一种富足感、优越感。
总之,电脑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制高点。杜甫《望岳》一诗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占领了语文教学的这个制高点,就大大开阔了教学艺术境界。
第四篇: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师
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师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为都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教育,这其中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而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正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根本,是重中之重,正像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说过的那样: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国家教委电教办宋成栋主任也说过:“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教师,要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
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师思想的现代化
过去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传授知识,主要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师生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它从纵横两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与延伸了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既使传统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等优秀的东西得以继承,又从教育教学的理论、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使之更加丰富多样,富有现代气息。同时,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教学观念、思想行为发生变化。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育思想,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如终身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多元化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等,才能适应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这里,教师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证,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更快地促使教师思想的全面现代化。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思想的现代化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教师“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至关重要的。
1.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当今信息迅速激增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极快,教师如不注意学习,就很容易落伍,丧失教育者的资格。“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要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另外,信息技术又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把教育和学习的机会送到每一个教师面前,唯有全面的终身学习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
2.创新的精神: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影响着学生,教师需要创新精神,那种夹一本书进课堂的做法早已使学生厌烦,学生期待着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而大胆选择多种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设计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正是新时期教师努力的方向,正是教师创新精神的体现。
3.追求卓越,为人师表: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工作 成了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软件的制作、选择或重组、教学活动的策划等,教师成了设计者、编制者、操作者和组织者,教师工作量增加了,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更需要教师具有持之以恒,追求卓越,为人师表的红烛精神。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做到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
1.择优而“导”,“导”之有效。
现代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多媒体的优化组合,获取最佳的教学效益,但并不是说,现代多媒体使用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或者是使用多媒体就比不使用好。幻灯、录音、电视、计算机等各有其特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教学目标需要的媒体,并对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充分发挥媒体的特长,这就是“择优”。教师通过媒体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信息,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协作学习能力,这可以说“导”之有效。
2.有法而“导”,“导”到实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决不能整堂课地演示媒体软件,让现代化技术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作用,这就没有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落实到位,教师“导”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有导映激趣式,导疑设问式,导学训练式,导思明理式等。
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师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现代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苦练教学基本功,如“三字一话”训练,教师要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端正的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这个“新角色”的职能更趋多元化,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除了具有原来的基本功外,还要具有现在的基本功,就是电教基本功即“两种理论,两个设计,五项操作”,两种理论就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两个设计就是会教学设计,会教学软件设计,五项操作指:
“编”——会编写电教教案、电教流程图,“演”——会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导”——会选择媒体、教学软件,组织教学过程,“练”——会收集各种信息,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馈”——会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反馈调整。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促使教师具有不断发展的基本功。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要建立一支既有先进教育思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能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又能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
1.开展“拉网式”与“滚雪球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对教师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制作培训,采取“拉网式”普及培训,要求全体教师100%会操作、使用。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培训,则采取“滚雪球”式培训,先让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培训,让他们先行一步,再带动全体教师。由于年龄、基础、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进度肯定会存在差异,学校要求35岁以下年轻教师会“三机一件”,即会使用幻灯机、电视机、计算机、会制作计算机CAI课件。45岁以下教师要在2015年前拿到计算机培训证书。另外,学校落实培训制度、培训与考核结合,成绩与奖金挂钩。
2.开展“三”评比活动。
学校每学期开展电教优质课评比,将优质课摄制成教学录像片,参加上级有关竞赛,校内组织观摩,互相学习;组织自制教学软件评比,充分展示教师的劳动成果;开展电教论文评比,鼓励教师钻研电教理论知识,为教师提供一片阵地,谈体会,谈经验,谈不足及努力方向。
3.开展课题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为了使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实验报告以及专题论文的写作;鼓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各项课题的研究实践,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全校每个学科都有中心课题,要求每位教师要都参与某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以语言、直观、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谈话、讨论、演示、参观、实践等形式进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主要以媒体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如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法,以计算机为手段,做到“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者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低年级说话中采取“四步”教学法,即理清思路;再现生活,音响联想,诱发情感这样四步的教学方法,使儿童主动说,积极说,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能利用电视媒介现象生动直观的特征,采取直观教学法,把枯燥的道理变成内容丰富的道德行为,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会给教学方法带来怎样的深刻变化,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实践证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将促使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反过来又将推动教育技术的革新与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而广大教师则是这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主力军。
第五篇: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要。结合我校现状和我校教学发展的实际,始终把“提高电化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全校教师教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坚持“以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为中心,以多层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电化教育工作模式,抓教育,强基础,求实效,开辟了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充分调动了全校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了教育事业电化教育工作的新面貌。
一、建立保障机制,构筑高标准电化教育新校
近几年,我校不断加大电教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提高电教覆盖面和建设标准。几年来,累计共投入几十万元,用于购买电脑、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复)印机、刻录机等电子设备三十多台,为开展电教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
在加强保障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工作的实际和城校教学的现状,我校建立健全电教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着手于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针对性,电教要抓住教教职工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释疑解惑,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增强现实性,电教要善于总结一些现实生活中先进组织和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特别要注意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三是注意层次性,电教要根据不同对象提出的不同要求,突出不同的重点,因人施教;四是注意时效性,电教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安排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二、配合中心工作,全面提高我校电化教育工作水平
1、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示范学校”这个中心任务,大力开展教学专业知识培训。为了尽快实现创建目标,提高创建水平,提升教学品味,加强了对教教职工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将电化教育作为学习的主阵地,采取了集中学、自学、看光盘、专题辅导、岗位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展开了一系列有声有色有像有影丰富多彩的活动。
2、配合教学中心工作,加强新闻宣传,促进全校电教工作全面发展。
三、紧跟发展形势,促进我校电化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电教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为了促进教师事业的发展,找准电教工作和实现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的结合点,使电化教育在教师教学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认为今后要继续坚持“三个结合”,增强电化教育的效果,全面推进我校电化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三个结合”即,一是把电化教育与教教职工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根据教教职工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电化内容,提高教育效果;二是把电化教育与教学业务及行政中心工作相结合;三是把电化教育与提高教教职工专业技能结合起来。
总之,文星小学电化教育工作,适应教师事业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校上下的宗旨观念、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服务意识均有较大的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工作作风得到改变,教育教学工作效能大幅度提高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