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权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手段
物权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手段
以物权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手段,不仅意化国家财产权利的非权力性,从而将国家的所有权推向市场,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保值增值。回顾我国公有制实现方式的探索历程,从最初的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到城镇国有企业的承包、租赁模味着非公有制主体支配自身财产的权利,将被按照物权来构建,而且意味着公有制主体对于公有财产的归属权也将按照“物权来构建。在物权法的物权体系中,国家、集体对于公有财产的归属权,将被界定为所有权。在此基础之上,国家、集体的“所有权就将与其他非公有制主体的“所有权获得共生,而共同适用物权法关于所有权之效力和保护的规定。换言之,在物权法看来,国家、集体的所有权,其特殊之处,仅在于对于特定财产,如土地、水流、矿藏等资源的专有性,而就所有权本身的效力和所受到的法律保护和重视的程度而言,公有制主体的所有权与非公有制主体的所有权都是所有权”,在此并无二致。与此同时,在公有财产上公有制主体的归属权与非公有制主体的支配权彼此的关系上,尽管这两种权利在物权法物权体系中的类型不同,但是均属“物权”, 具有共同属性。这就意味着公有财产之归属与支配的关系,将被视为“民事权利之间的关系,应由作为“民法组成部分的物权法所界定,应适用作为“民事权利”的物权之间的逻辑规则。在这里,国家所享有的公共权力,将无法在民事领域为国家的财产牟取民事权利之外的利益。由此所引起的结果就是,在物权法的体系下,其“权利主体”上的差异将被消除,而用以界定其彼此间关系的,仅仅是“权利”本身。这就是所谓的物权法上的“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从理论上讲,“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是由民法调整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详而言之,整个社会关系,按照其所涉及的利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关系与事关个人利益的社会关系两个部分,其中前者被称为“政治国家”,其所涉及的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后者则被称为“市民社会”,其所涉及的个人利益则是指特定的社会成员之间个体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涉的特殊利益。在此,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无疑以对上述两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为其天职。这两种社会关系性质上的不同决定了法律必须分别采用不同的调整方法。就政治国家关系而言, 由于其体现了社会成员中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所以法律必然首先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并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排斥少数人的异议和阻碍。在此前提之下,出于对避免“多数人暴政”的考量,法律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少数人的正当利益。由此可见,对于政治国家关系的调整, 乃是国家公共权力直接发挥作用的领域——公共利益构成了国家公权之行使的条件。再就市民社会关系而言, 基于这种个体利益彼此间的相异性,在其无涉公益的情况下,法律不仅无法对不同主体的利益取向做出价值上的优劣排序,而且甚至无法在忽略利益者意志的情况下, 判断这种利益取向本身之所在。由此就决定了,法律在这里不得不对这种无涉公益的成员个体的特殊利益一视同仁,并承认利益者本人乃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于是,“意思自治”成为法律对于这种社会关系予以调整的基本手段,而确认当事人“平等”的法律地位,则成为其实现“自治”的根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法律部门的独立性,有赖于调整对象的界定,而调整对象的性质,又反过来决定了法律部门的调整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结构中,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就是民法,而市民社会的特性, 则要求民法采取“确认平等”、“尊重自治”的调整方法。对此,我国《民法通则》第2 条早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国家或以国有资产运营的组织在进入市场后也是特殊的民事主体或法人组织, 它们所享有的包括物权在内的财产权也要遵循民法中民事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彼此平等的要求,即物权法必须做到对不同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合法物权“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
第二篇: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电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要。结合我校现状和我校教学发展的实际,始终把“提高电化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全校教师教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坚持“以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为中心,以多层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电化教育工作模式,抓教育,强基础,求实效,开辟了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充分调动了全校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了教育事业电化教育工作的新面貌。
一、建立保障机制,构筑高标准电化教育新校
近几年,我校不断加大电教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提高电教覆盖面和建设标准。几年来,累计共投入几十万元,用于购买电脑、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复)印机、刻录机等电子设备三十多台,为开展电教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
在加强保障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工作的实际和城校教学的现状,我校建立健全电教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着手于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针对性,电教要抓住教教职工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释疑解惑,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增强现实性,电教要善于总结一些现实生活中先进组织和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特别要注意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三是注意层次性,电教要根据不同对象提出的不同要求,突出不同的重点,因人施教;四是注意时效性,电教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安排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二、配合中心工作,全面提高我校电化教育工作水平
1、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示范学校”这个中心任务,大力开展教学专业知识培训。为了尽快实现创建目标,提高创建水平,提升教学品味,加强了对教教职工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将电化教育作为学习的主阵地,采取了集中学、自学、看光盘、专题辅导、岗位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展开了一系列有声有色有像有影丰富多彩的活动。
2、配合教学中心工作,加强新闻宣传,促进全校电教工作全面发展。
三、紧跟发展形势,促进我校电化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电教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为了促进教师事业的发展,找准电教工作和实现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的结合点,使电化教育在教师教学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认为今后要继续坚持“三个结合”,增强电化教育的效果,全面推进我校电化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三个结合”即,一是把电化教育与教教职工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根据教教职工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电化内容,提高教育效果;二是把电化教育与教学业务及行政中心工作相结合;三是把电化教育与提高教教职工专业技能结合起来。
总之,文星小学电化教育工作,适应教师事业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校上下的宗旨观念、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服务意识均有较大的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工作作风得到改变,教育教学工作效能大幅度提高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篇:依托科技手段实现科学监督
依托科技手段实现科学监督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在2009年4月召开的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同志指出:“各基层人民法院要更新思路,将单纯的审判监督转向立案、审判、执行并重的监督,将单纯的事后监督适度转向事后与事中并重的监督,将单纯的裁判结果监督转向效果与效率并重的监督。”
我院审监庭以《案件同步跟踪监督考核系统》为平台,把审判监督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立案、审判、执行等工作的全面监督、动态监督、专项监督、效果监督和自我监督,实现以规范案件审理、约束法官行为、确保司法公正为的目的审判监督工作新跨越。
一、整合资源,实现全面监督。建立合理的审判监督管理范围,实现对民事、刑事、行政和执行等案件的全方面监督。一是整合审判信息平台。我院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了智能法庭、电子档案、审判监控和执行威慑机制案件转录等四大系统,并在审监庭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处理中心,即案件同步跟踪监督考核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全院各类案件办理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同步采集、同步监督、同步考核,并集中处理,实现了审判工作智能化、司法统计精细化、档案管理电子化、审限监督自动化。二是整合监督制度规范。先后出台《电子档案操作规程》、《规范裁判文书上传规定》、《审判案件评析办法》、《执行案件流程管理规定》、《立案工作管理办法》等21项制度规定,对各类案件从立案、审判、保全、执行等各个工作环节进行了有效规范,逐步实现审判监督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三是整合案件监督职能。在功能上扩展审判监督室的职权,使其承担全院案件质量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将原来的纪检监督室审判监督卡监督、办公室案件评查监督、立案庭审限监督和 1
政工科绩效考核监督的部分职能等所有涉及审判监督的工作都归口在审监庭,并借助案件同步跟踪监督考核系统统一处理。通过整合监督资源,实现了审判监督的全面规范、集约高效。
二、同步跟控,实现动态监督。以案件同步跟踪监督考核系统为平台,以案件流程管理为中心,对办案各个节点进行跟踪和管控,实现对立案、审判、执行各个阶段的全程、动态监督。在立案阶段,立案庭要将诉前委托调解告知书、风险告知书、当事人地址确认书、立案审批表、诉讼费缓减免审批表、诉讼费发票等三书两表扫描录入电子档案系统。监督庭在系统中心对立案庭是否超期立案、是否依法核收诉讼费、是否引导诉前委托调解、是否存在排期拖沓情况等进行定期、定量抽查。在审判阶段,主审法官要将送达回证、庭审笔录、证据材料、各类庭审裁定书、合议庭笔录、审判报告以及结案法律文书等按庭审实际发生方式和顺序逐一录入电子档案系统,审监庭在系统中心对送达方式是否正确、财产保全是否在合理的期限内启动与实施、财产保全的情况是否及时通知当事人与案件承办人、否有存在超审限情况或超六个月以上未结案的法定事由、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诉讼释明与风险提示、审判信息输入是否及时准确、当事人反映的问题是否及时反馈等情况进行定期、定量抽查。在执行阶段,工作人员除要将各类执行文书按要求录入电子档案系统外,还要逐一填定执行日志。审监庭在系统中心将电子档案中法律文书与执行日志对照抽查,看是否有超期执行的情况、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财产调查、执行款项的收支情况是否正常、中止终结的条件是否具备等,发现问题自动锁定案件,通知办案人及时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案件同步跟踪监督考核系统实现了案件监督规范化、智能化,系统要求每个节点的从办案人都要准确、及时、完整地采集录入案件的相关文件材料。这些资料与自动保存的庭审录音录像资料共同组成了完整、独立的电子卷宗,不仅实现了对案件的全程跟控、管理和质量动态监控,还实现了卷宗调取快捷化和音像化,加大了对发回重审、改判、再审等案件的质量评查力度,确保了办案质量效率。
三、突出重点,实现专项监督。只有对审判执行中的特定问题、特定案件进行有针对性专项监督,在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上见实效,才能确实提高审判监督的质量,发挥审判监督的职能作用。一是对敏感案件进行重点监控,凡经纪检监督部门风险评估为重大敏感案件的审理、经主管领导确定为有重大影响或有典型意义案件的审理、或在审理过程中,主审人员认为案情复杂,可能上诉、上访的案件审理,审监庭都要重点安排,在庭审准备、庭审程序、庭审人员和庭审安全上起用各种设备和事先预案进行重点监督和保障,并确保信息采集全面、准备、真实、充分。二是对法定事由进行特殊监控。案件保全、查封、扣押、拘留、罚款等重要决定事项,虽然是依法确定,但都是直接涉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审监庭在考核系统平台上对涉及此类问题的案件,都一一核实,对信息录入是否完善、办案材料是否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准确、裁定是否合法、是否有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等进行有侧重的关注。三是对关键节点进行时时监控。实施审限、执限管理自动化管理,有效杜绝超审限、超执限问题。监督系统将案件中止、鉴定、审限延长等环节全部纳入控制,当期限接近审执警戒线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亮起黄灯,同时系统在立案时随机指定的监督人员充分发挥督导作用,也据此做出案件催办,通过电话提醒等手段,让办案人员掌握办案进度。2010年,我院共审执结案件11189件,未发生一起超审限执限案件。
四、定期回访,实现效果监督。借助“考核系统”平台,前移监督关口,将案件的社会效果、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等情况纳入监督范围,构建案件回访
督察机制。一是依托“考核系统”平台,及时查找并纠正潜在案件质量问题。考核系统依据动态监控记录,将案件立、审、执等工作3大类16小项100余个指标数据采集后,自动核算出对每个干警分数进行排名,并记入考评手册,输入个人电子档案。审监庭每月对排名后十名干警进行个例分析,帮其查找原因,积极改进工作。特别是利用智能法庭功能,做到实时可视化监督和庭审过程的自动录像,重点加强对庭审这一审判流程最关键环节的跟踪,对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出庭信息、当庭举证信息、庭审笔录、庭审录音录像等庭审环节的全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随时了解每名法官的动态办案数据,并对案件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在网上提醒,并做好网下调查,对可能影响审判质量的情况提前预防。二是在“考核系统”平台中随机抽取案件,通过随案审判监督卡加强外部监督。定期在“考核系统”中按标的、当事人、案由、地域等类别抽取部分案件,采取书信、电话、实地访问的方式,对审判监督卡进行回访,发现案件质量问题,及时反馈办案人进行处理;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并将信息录入“考核系统”平台,记入个人电子档案,作为年终案件质量评查依据。三是对再审、重审案件借助“考核系统”平台调查处理,增强审判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前对重审、再审案件调查评析,多是让办案人员自己撰写办案报告作为定性的主要参考依据,但由于缺少对案件当时过程的记录和监督,耗时长、查证难,特别是程序性问题往往是笔糊涂帐。现在调查案件时,只要打开系统,原案件审判过程一目了然,在处理质量问题案件或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时,也有了底气和说理依据,把又进一步把系统“全程同步跟控”向“时时全面监督”深入推进。
五、质效考核,实现自我监督。案件同步跟踪监督考核系统的建立,使对法官全年办案质效指标整体评价有了较为客观的评判标准,在全院形成了
个个工作争先进、人人办案重质量的自我监督氛围。“考核系统”平台把考核指标体系分为审判流程、审判质量、诉讼收费、鉴定评估、数字印章、涉诉信访、综合指标七大类,细分考核内容和标准,形成了覆盖法院各项工作的全面考核指标体系,并对法官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标准化设置。纪检、政工科等部门将各自考评情况录入考核系统后,审监庭检查并核实各个环节常态数据采集情况,确保每名法官办理每一起案件的电子记录完整,然后根据各个方面记录的综合电子数据,选中考核标准中问题类型,由系统对每个案件质量、每名干警办案质量自动打分,经院案件质量领导小组审核后,直接报考核部门。最后,考核部门对审监庭提供的系统数据全面整理,得出每个庭室、每个办案法官、每个领导分管系统的综合分数,直接计入年终绩效考核。审判监督与考核奖惩对接机制,既为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设了一道关口,又减轻了年终考核部门的工作量,还减少了人为干扰因素,由于数据来自平时,有根有据,干警们对考核结果心服口服,干警们都一门心思放在提高审判质量上,有效发挥了审判监督的效能,推进了全院审判管理质量水平整体提升,2010年,在青岛中院对各基层法院年终考评中,我院综合成绩位列第一。
第四篇: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
实现新作为 打造质效双优的工业经济升级版
2014年,市经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紧紧围绕“转、调、创”工作主线,大力实施“工业集群化”战略,扎实开展“提质增效年”“工业发展服务年”等活动,纵深推进“265”产业培育和“5633”企业培植工程,着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年新增规上企业25家,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330亿元、1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7.5%,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2014年工作亮点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工业对全市经济(GDP)的贡献率到63.9%,拉动GDP(9.7%)增长6.2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到国税收入的80%。118家重点监测企业中,78家收入增长,增长面达66.1%;97家实现盈利,盈利面达82.2%;新源热电、青岛啤酒等32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以上。
(二)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265”产业培植工程有序推进。机械机床产业,中小数控机床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产品向中高档稳步调整,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2亿元。煤化工产业,产业链从原来的原煤→甲醇延伸
钝化石灰等5个项目进行了评审,确保增量优质。关停了瑞达化工、瑞达焦化,引导瑞达化工实施年产6万吨聚丁烯项目,资源能源型企业产值比重降低了0.54个百分点;鲁南化工与深圳芭田合作,将尿素逐步转产为复合肥,一期工程已20万吨尿素转产为复合肥,化工行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全部转产后,可生产复合肥100万吨,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积极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金晶玻璃优质原片玻璃,研发生产高端、高附加值的玻璃深加工产品,抢占欧美等国际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化解原片玻璃产能过剩的做法受到了工信部领导的高度评价,6月16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玻璃亮相“世界杯”》,对我市的做法进行了系统介绍。
(五)大力推进市场化重组。完成了13家企业的兼并重组。其中,中商控股重组风轮轮胎,成立中商风轮;中材科技重组冠茂包装,成立中材科技膜材料(山东)有限公司;威智医药重组香港工业园;山东国正化工重组拓博塑料;鲁南化工与杭氧合作实施6.25万立方米空分项目,鲁南化工利用闲置的尿素生产线与深圳芭田合作实施百万吨复合肥项目,有效盘活了闲置资产。
(六)技改创新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全年实施过千万元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
理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滕政发[2014]74号),召开了全市企业管理创新现场观摩会,交流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目前,90%的规模以上企业制定了生产现场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技术标准、日常运行制度和管理标准,34.5%的企业实施了流程再造,47.5%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先后选派300余名企业家参加与清华、北大联合举办的研修班,邀请专家来滕举办财经讲座、高峰论坛,拓宽了企业家眼界。
(十)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组团参加上海数控机床展、山东制博会、重庆立嘉机床展、北京国际机床展、中国国际儿童健康消费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借助“好品山东”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完善营销网络、开拓新兴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目前上线企业达到300家。1-11月,工业出口总额30258万美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6%。其中,机械机床产品出口11592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2.8%;玻璃深加工产品出口5313万美元,同比增长117.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5%。
(十一)运行监测服务能力增强。建立健全了重点企业直报、重点物流企业直报、规上企业资金运行直报三大运行监测体系,全面监测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产成品价格变化趋势及资金供求状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促进企业平稳健康运行。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实际,在全市企业
1.完善规划健全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继续修编完善机械机床、煤化工、玻璃深加工等产业规划;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的基础上,规划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在东沙河童车童床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发展儿童产业园。引导骨干企业聘请专业机构,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战略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形成“产业-园区-企业”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深化与杭氧股份等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通过开展“园中园”“共建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完善“一区十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房地产、商贸、物流、会展等产业发展,实现园区政务、商务、服务三配套,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2.深入实施“265”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集群化发展。培育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强调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而是重点在产业关联度上做文章,增强产业间的联系,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应对产能过剩。
一是推动支柱产业“大转强”。加快发展机械机床产业。实施“短板突破”计划,聘请专家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钣金、刀库、主轴等关键零部件和“五大中心”配套,进行把脉问诊、筛选论证,明确发展重点和顺序,每年对1-2种零部件或1个中心进行集中扶持,引导企业主动转产或从外地引入专业企业实施扶持项目,力争用五年时间,突破短板制约,创新发展优势。2015年集中扶持铸造中心项目建设。引导企业鲁南机床、威达重工、大地机床、三合机械等骨干企业根据自身优势,瞄准细分化市场,大力发展柔性加工单元、铣镗类数控机
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研发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精加工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化解初级产品过剩产能,推动产品链向中高端攀升,提高产品档次及附加值。重点抓好中国玻璃城、国家玻璃检测中心建设、丰华玻璃中空内置磁控百叶窗生产、华融宝利LED透彩玻璃生产、今缘春酒业生态酿酒园、天然至美肠衣制造、恒仁淀粉10万吨结晶糖和10万吨变性淀粉、红荷汽车生产等项目,促进尽快建成投产。积极促成锦旺食品与伊利集团的合作,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15年,玻璃深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居装饰、汽车配套、不锈钢制品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130亿元、110亿元、65亿元、55亿元、45亿元、45亿元。
三是推动新兴产业“散转聚”。针对当前新兴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布局零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实际,依托大坞生物医药产业园、级索太阳能产业园,重新规划新兴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由散转聚。同时,鼓励威智药业、益康药业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对外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重点抓好中科蓝天地源热泵、深圳能源光伏发电、田陈生物质秸秆发电、北斗车载卫星导航终端生产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如期投产达效。2015年,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55亿元、22亿元、25亿元、12亿元、12亿元。
3.纵深推进“5633”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植发展骨干
管理、流程再造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定期组织企业开展观摩交流、学习考察,引导企业不断吸收、借鉴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基础管理、对标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水平,努力实现由要我管理到我要管理、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传统经验管理到现代科学管理“三个转变”。2015年,培育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8家。
4.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内涵式发展比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向创新要发展、向内涵要效益。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或省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及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活力和效能。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研、企定期召开科研成果推介会等方式,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搞好原始创新研究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完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等机构的作用,加快推进鲁南机床研究院、联想煤化工研究院、中国玻璃城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引导支持企业深化与公共服务平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活动,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提升企
各“专精特新”产业、300家中小企业,培训300名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7.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扶持”的方式,重启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中国玻璃产品展览会,同时筹办高规格的儿童用品展览会,以展会打响我市产业品牌,带动物流、商贸、会展、培训、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和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引导企业开展“一站式”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加快从单一提供产品向以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从重视产品生产向为客户提供成套生产线和整套解决方案方向转变,从生产制造商迅速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型。
8.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充分调动企业“抓质量、创名牌”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争创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逐步提升产品→企业→产业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促进由滕州制造→滕州创造→滕州设计→滕州标准的转变,叫响 “滕州智造”。组织好企业参加第十届山东省制博会、CME2015中国机床展、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进一步提升我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9.强化企业家培训。筛选不少于100名企业家、企二代和300名中层管理人员,到高校进修或到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定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授课,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提高境界,培养一批开拓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素质高、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加大对优秀企业
第五篇:实现中国梦的手段和机制
激发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 的手段与机制初探
【摘要】“五一”劳动节前夕,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设想。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如何激发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是每一个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思想引领、发挥榜样力量、完善制度措施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 思想引领 榜样力量 实现中国梦
“五一”劳动节前夕,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热情,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是每一个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我认为,激发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可从以下诸方面着手:
一、思想引领,树立远大理想
俗话说:“思想决定高度”,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不管做任何事情,总是由思想引领着我们前行,思想的境界决定了我们所能到达的高度。而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有了正确的思
想引领,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就有了努力方向,前进就有了强大动力。因此,要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就要从思想引领开始。
1.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作用,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要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梦凝聚人心、激发斗志、鼓舞干劲,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2.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引导教职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与个人成长、职业设计、家庭幸福结合起来,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牢固树立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推动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生动局面。
二、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参与热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激发广大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工立业,就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然而榜样的从何而来呢?
1.领导身先士卒。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领导者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朴实的生活举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奉献求实的精神等,时刻影响着周围教师。领导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坚定的政治信念、明确的工作思路、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是对教师的无形鼓励。因此,要激励广大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领导首先要做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的领跑者,从思想上、言行上、行动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 2
力奋斗。从而引领广大教职工投身到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的队伍中来。
2.推出骨干、树立典型。老师身边的榜样随时都可以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注意用身边先进教师的模范事例和先进事迹作为榜样来激励教师。如在教师大会上宣传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勤恳工作;中青年教师努力改革,锐意创新,成绩显著;年轻教师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的先进事迹。通过用身边榜样的力量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促使教师对本职工作在认识上不断提高,在行动上更加自觉,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
3.抓重点群体的培养。青年教师在学校所占的比例较大,多数学校青年教师的比例都达到60%以上,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潜力和活力,是学校未来的希望。所以,青年教师的带动作用我们不可忽视。要发挥青年教师的带动作用:一是多给青年教师机会,鼓励、支持年青教师参加业余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给年青人搭建“舞台”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如让青年教师承担“自主、合作、探究”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形成积极上进,努力开拓的良好精神面貌,通过青年教师群体中形成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向上,努力奋斗。
三、制度加情感,从根本上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俗话也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思想行为所做的一种积极肯定和鼓励,或否定批评、制止和反对,能有效的调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形成激励机制。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只讲奉献,完全不计个人得失是不现实的,完全不计个人得失就没有了利益的纷争,也就没有了进取的动力。可以说,只讲奉献没有奖励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一所好的学校既要发扬奉献精神,又要有好的激励政策,两者相得益 3
彰,不可缺少。管理者要学会运用政策和赏识的眼光激励教师,要不断对教师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不仅给予评优选模、考核、职称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也给予奖金补助等方面的物质奖励,以满足教师的多种需要。教师节时给教师发些福利,对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表彰,在全校学生面前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全方位激发教师的工作干劲,促使学校形成勇挑重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的把老师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所以,适合学校的、适合教师的奖励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当务之急。
2.对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学校领导要时刻记住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心里想着教师,装着教师;平时哪位教师家里有事,领导应一马当先,拿出最切实的解决办法;经常与教师接触交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心与教师交流与教师打成一片。善于倾听教师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关心教师,尽力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教师同样是社会的一分子,也要为家庭、子儿、父母操心,为油、盐、酱、醋犯愁。因此,校领导应该注意了解、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了解教师职工的不同需求,以便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作妥善安排,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从而解除校长领导行为的“后顾之忧”。当教师出现工作失误时,也正是最需要领导关心教师的时候。这时校长勇于承担管理不力之责,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反而会赢得教师的爱戴和拥护,使教师感受到你是在真正关心他,你心里装着他。领导应认真倾听教师的心声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认真倾听教师的心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倾听心声主要途经有:一是通过召开教代会,教代会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发动教师对学校的工作提建议,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解决好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二是参加年级组、教研组的活动,听听教师们在教育、教研、教学等方面的想法和需求;三是个别谈心,通过谈心活动,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谈心对象尽量做到有针对性;有领导的关心老 4
师又怎么会没有激情呢?
3.满足教师精神需求。需要是各题生活和工作中因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又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需要对教职工的积极性起着强烈的激励作用。教师的需要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对广大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既然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那么怎样才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呢?
首先,使教师个人才能得到发挥。学校给予带有“挑战性”的任务,使教师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完成任务中觉得发挥了特长和运用了能力,从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
其次,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在实施教师聘任时,既要重视学历文凭、专业技术等级、岗位资格证书等硬件,又要注重对教师爱教爱生、乐于奉献精神的考查,逐步形成一个竞争上岗的局面,并使在岗教师乐育乐教、勤奋工作,落聘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提高,不断得到完善。对此,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给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迎合部分老师要求继续教育的愿望,鼓励教师进修,并在工作上和经济上对教师业务培训给予支持。同时,学校要注意选培一批骨干教师,使他们在本职岗位上脱颖而出,承担起学科带头人的任务。以此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自觉性。
四是提高社会地位。学校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学校领导努力帮助教师建功立业,使教师的辛勤劳动获得社会认同,使教师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职业认同感,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而努力奋斗。
总之,实现教育梦,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久而艰辛的过程,激发广大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是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还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但只要我们善于优化管理制度,善于进 5
行感情投资,善于抓住并满足教职工的优势需要,一定能激发广大教职工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激发教师积极性。..[2] 中国教育新闻网:h ttp://..info t20090205 238ll6.html。[3]职业发展研究——构筑个人和组织双赢模式马力.厦门大学.2004年。[4] 陈惠津.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5] 谭甲文.追求教师幸福的教育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