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四单元《开天辟地》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第二篇:教科版《开天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第37、38课时
13、夹竹桃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13、夹竹桃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板书设计
韧性
13、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教学反思
第 2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3.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①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②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4.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5.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6.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7.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8.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①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B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C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D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E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F练习背诵
9.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板书设计
韧性
13、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教学反思
第39课时
14、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借助旁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学习作者抓住海南岛的特点用准确的词句进行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文字、图片资料,录音: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
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海南岛的位置,有条件的学生可搜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1.欣赏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
2.揭题:孩子们,歌中介绍的天涯海角就在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地方——海南岛,想去游一游吗?让我们一起到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上去观光吧!
3.师生相互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直观感受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学生互相交流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正音。
4.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和各段的意思。
5.学生相互质疑、答疑、筛选问题。
三、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1.整体感知:学习第1段。
(1)自读第1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欣赏图片:感知“万里碧波”和“富饶美丽”。
(3)指导朗读,体会万里碧波上的明珠——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2.图文赏析:学习第2段。
(1)欣赏“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等图片,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欣赏后的体会。
(2)欣赏海南岛在不同季节里硕果挂满枝头的丰收图和各种名贵水产图片。
图文结合,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3)再鼓励学生选用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南海上的明珠
明珠 橡胶园、椰子园、热带植物园
(多)
海龟、鲍鱼等名贵水产
(不计其数)
铁、石油、天然气
(蕴藏量丰富)
五指山
挺立
万泉河
奔流
天涯海角
壮观
亚龙湾海滩 迷人
椰林风光 惹人喜爱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气候宜人 风景优美
高歌、赞美
教学反思
第40课时
14、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借助旁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学习作者抓住海南岛的特点用准确的词句进行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文字、图片资料,录音: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
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海南岛的位置,有条件的学生可搜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1.读悟结合:自读自悟学习第3段。
(1)读读、勾勾、悟悟:这个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2)背一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这个段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4)诵读第3段,小结:这个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2.自主学习第4段。
(1)用学习上一段的方法读读、勾勾、悟悟、背背,自学第4段。
(2)分组学习,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a.出示椰子林的画面,体会“屏障”;
b.让学生自己说说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c.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4)找出这个段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3.自主学习第5段。
朗读第5段,领略海南岛清晨和傍晚的美景,感受作者对海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三、总结全文,主动积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文,赞美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2.选择喜欢的词、句、段,读一读,背一背,并摘录下来。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欣赏家乡的美景,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先说后写)。
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南海上的明珠
明珠 橡胶园、椰子园、热带植物园
(多)
海龟、鲍鱼等名贵水产
(不计其数)
铁、石油、天然气
(蕴藏量丰富)
五指山
挺立
万泉河
奔流
天涯海角
壮观
亚龙湾海滩 迷人
椰林风光 惹人喜爱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气候宜人 风景优美
高歌、赞美
教学反思
第41课时 1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并会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首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收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诗及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朗诵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的基本情况。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4.学生自由读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听教师范读这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自学课本,理解诗句意思。
可借助《字词句篇》理解。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
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作业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学反思
第42课时 1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
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可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介绍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
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3.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作业
1.背诵古诗。
2.体会诗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湖光秋月 开阔
望洞庭 潭面无风平静
教学反思
第43课时
16、水都——威尼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借助课文的批注,读懂课文,了解威尼斯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3.感受威尼斯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威尼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批读感受威尼斯的美丽和奇特。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水都威尼斯的录像资料。
学生:有条件的可收集威尼斯的图片资料或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1.上课伊始,播放威尼斯那美丽、奇特的水上风光。
2.导入:看完录像,我们的心头泛起了浪花,我们的视野受到了冲击。多么迷人的水上城市啊!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向往和憧憬一块去看看水都威尼斯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讨论解决,读不懂的或重点词语随课文学习。
4.自由读课文,试着边读边批,想一想威尼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研读课文,自主探究
1.小声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鼓励学生大胆读文批注。
2.再边读课文边思考,尽量解决自己刚才不懂的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全班交流,各组展示学习成果。
5.师生共同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如:
①威尼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历史悠久、以河为街、以船代车。)②为了把威尼斯介绍得生动形象,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数字说明、举例说明等。)③第3、4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阅读课文,领悟情感。
板书设计
16、水都威尼斯
(美丽奇特)历史悠久
以河为街
以船代车
教学反思
第44课时
16、水都——威尼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借助课文的批注,读懂课文,了解威尼斯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3.感受威尼斯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威尼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批读感受威尼斯的美丽和奇特。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水都威尼斯的录像资料。
学生:有条件的可收集威尼斯的图片资料或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同学们,美的形象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睛,美的声音可以愉悦我们的耳朵,朗读能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威尼斯的奇特、美丽。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品读。
2.指名读,教师和学生共同相机点评。
3.师生合作读、赛读。
4.配上音乐朗读。
二、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如今的威尼斯正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去观光。这儿有一则招聘广告:“因威尼斯游客量骤增,急需招聘导游,待遇从优,请有意者速来报名。”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威尼斯一定有了很深的了解。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先自己练习,然后试着向大家作介绍。
三、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有关威尼斯的情况。http://
2.向学生提供《威尼斯的小艇》等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阅读课文,领悟情感。
板书设计
16、水都威尼斯
(美丽奇特)历史悠久
以河为街
以船代车
教学反思
第45课时 积累运用4 教学目标
1.认识引号的作用。
2.读背描写秋景的诗句,积累语言。
3.阅读成语故事,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习惯。
4.讨论一项集体活动,能在讨论中清楚明白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人讨论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5.清楚地介绍一次活动。能做到语句通顺,能自读自改。
教学重点
1.认识引号的作用,积累语言。
2.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习惯。
教学难点
清楚地介绍一次活动。能做到语句通顺,能自读自改。
教学准备
口语交际、习作:师生回忆班上曾开展过的集体活动,想想活动的形式、步骤及人员的分工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谈话导入:每一单元学习后,“积累与运用”里的“温故知新”总会带给我们新的收获,“积累与运用
(四)”里的“温故知新”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新知识呢?
2.自读三个句子,读正确。
3.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三个句子中引号的不同作用。
4.教师拓展几组类似句子,学生讨论说出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1.现在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秋天景色的精彩诗句,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海拾贝”去读读吧!
2.学生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合作读诗句,互相指正。
4.抽读诗句。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诵诗句。
6.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景的名诗佳句,推荐给大家。
三、点击成语
1.自由读成语故事,要求读正确。
2.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3.试着用“纸上谈兵”说话。
作业
背诵语海拾贝
板书设计
语海拾贝
教学反思
第 46 课 时
一、口语交际
1.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班集体里,每一位同学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特长,在班委的组织下,我们班决定开展一次“自我展示”的交流会。为了把这一次交流会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天我们就对这次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讨论。
2.出示口语交际的话题“讨论一项集体活动”。
3.议一议: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活动中人员的分工。
(3)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4.分小组对以上几方面进行讨论。讨论时注意要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说清楚;讨论中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当对别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诚恳、要有礼貌。
5.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台上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互评互议,找出活动的最佳方案。(如活动目的和任务: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兴趣、爱好或特长的机会,在展示中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教师小结。(从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和集体活动方案的确定两方面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第 47 课 时
一、习作百花园(可结合口语交际讨论后开展的“自我展示”活动进行。)
1、在活动中边观察边收集素材。在“自我展示”活动中,提醒学生细心观察,留心收集素材,鼓励他们用手中的笔留住每个精彩的瞬间,培养学生做即兴速记的本领和习惯。
2、活动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围绕活动过程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谈谈各自的感受;听听别人给自己的建议„„
3、讨论:如果要把这一次活动留给你的深刻记忆写下来,你准备如何构思?学生发言时教师注意倾听,并做好引导的准备。
(1)、听听学生的口语表达是否通畅、准确,有误时要及时纠正。
(2)、听听学生是否收集到足够的素材来完成习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从别人的发言信息中补充。
(3)、引导学生将表达的重点放在清楚地介绍活动情况上。
4、学生自由写作。
5、在学生习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作为范文全班一起评议、修改。
6、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作文。
7、把自己修改好的作文读给老师或小伙伴听,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把作文做进一步的修改。
8、全班开展一次作文展评会。
教学反思
第 48 课 时
一、誊抄作文
二、自主阅读园地
1自由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借助注音把文章读正确。
2与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自由练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反思
第四篇:语文:第七单元《愚公移山》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
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
认读本课生字。
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
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第五篇:语文:第三单元《渡河少年》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渡河少年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 读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事? 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 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4.组织讨论:
(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1)出示一组句子。
(2)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少年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少年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组织学生交流。
(3)秋风秋水中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少年像什么?(说话训练。)6.引读12自然段。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四、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2.质疑。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3.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是不同的语气。4.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有过河? 5.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6.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
7.加入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受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怎样写回信呢? 二 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三 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给学生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四 识字、写字
1.认读字中注意“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字。“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一小横;“哀”的第一个撇,要从中心除起笔。
五 作业:(任选其一)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罢什么比作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心中会写些什么?把自己比作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