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五单元《父母心》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父母心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学习生字
2.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3.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要求送孩子时 送走长子时
次子换回长子时女儿换回长子时父母的心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可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难舍女儿,要回女儿时,决意不送
第二篇:语文:第四单元《开天辟地》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组长: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9个生字,会写45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表演,复述故事,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3、查阅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等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4、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机智灵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体会人类的进步要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的道理。
4、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热爱弱小的生命。
本组教材以“倾听探索者的脚步声”为主题。人们常说:“脚踏实地”,但是,现在,人类的脚步已经到了太空。只不过,到过太空的人还只是少数。所以,有更多的人要通过阅读文章去了解那神奇的太空生活。也许,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有一颗科学的幼芽萌发,也许,今天的点滴思考就是一颗科学的巨星蹒跚起程。很多的发明、发现都源于假如。暴雨中蝴蝶到底哪里去了,它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在想,读者也在想;作者在探索,读者也可以接着去探索。只要没有找到答案,探索着的脚步就不会停歇,只要还有疑问,学习者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来。探索者有探索者的精神和风采,探索者有探索者的故事和经历。教学思路:
教学时,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理解课文内容,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借助图片、录象等,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此外,为了丰富学生对科学适应的了解,还要调动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课时设置:
《向卫星求救》2课时
《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2课时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课时
《蝴蝶的家》2课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课 时
课题:21向卫星求救
组长
主备人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理解“失踪、范围、小型、剧烈、峡谷、救援”等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过程和方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探索的兴趣,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导入课文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教材简析:
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航天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广泛地服务于人类,影响人类社会.本文讲述了第一颗救援卫星首次救人的故事.教材编选这篇课文,意在向小学生展示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表达顺序。教学思路:
1、本文是一则故事,但由于设计的高科技知识对学生比较陌生,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2、引导学生试着讲好故事,读是讲的基础,只有读好,读通才能绘声绘色的讲故事。
3、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问题,要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二要读出文章表达的顺序。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三要读出感情。
四、能具体生动的讲故事。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7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理解“失踪、范围、小型、剧烈、峡谷、救援”等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导入:
1.板书课题:“向卫星求救”。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卫星、的资料。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
1、见预习常规目标完成。
2、课前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1、谁向卫星求救?为什么求救?卫星为什么能救人?
2、看一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表达内容的?
小组交流:
1、对学、互查预习作业。
2、小组以互说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同学必须发言。
合作探究:
1、提出本课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失事,一些科技术语等。
2、“卫星”救人的原理是什么?
3、当西姆知道是卫星救了他们,他可能会说些什么?会想什么?
4、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卫星救人的故事呢?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课外拓展:
1、教师补充卫星有关知识:
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卫星按它所围绕和星系可分为地球卫星或其他星球的卫星。按来源分,地球卫星又可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地球卫星。要说作用,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当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为地球人照明,还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像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像、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讯、电话等通讯讯号;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总之,人造卫星因研制、生产、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2、写一写咱们国家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训练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型()
监()
峡()
峦()刑()
临()
狭()
恋()
找出不同的地方写一写()
二、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剧烈—()
救援—()
踪迹—()微弱—()
茂密—()
搜寻—()第二课时训练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圈{
将{
重{
二、想一想,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三、把这个卫星救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课题:22 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组长
主备人
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新词。积累“宇航员、娱乐、栽培、蔬菜、装饰、恐惧、遮挡”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的奇妙有趣和艰难。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宇航员的太空生活。过程和方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探索的兴趣,借助杨利伟在太空生活的资料,围绕“妙趣横生”来理解课文。
2、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将太空生活和地球生活对比,是学生真正体会到奇妙有趣和艰难。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奇妙有趣和艰难,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奇妙有趣和艰难。
2、理解“智能化、失重环境”等词语。
教材简析:
《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巧妙的交待了造成“妙趣横生”的原因。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舱的生活、在太空行走、睡觉、景观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太空生活与地面的不同:奇妙、有趣而又艰难,最后表达了作者和宇航员的共同情感:故乡地球才是最美的。教学思路:
在学生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学会搜集、选择、利用资料,引导他们在悟中读,读中悟,并适时进行学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妙趣横生”一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奇妙有趣和艰难。
2、了解宇航员描绘的地球,体会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3、有条理的向别人介绍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导入:
太空生活是神秘的,让人浮想联翩。而今,人类的“飞天”已不再只是一个梦。那宇航员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吧!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见预习常规目标完成。
第二课时:
1、想一想“妙趣横生”的意思
2、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3、宇航员的生活与地球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区别? 小组交流:
1、小组以互查的形式进行展示,组长检查组员的生字词情况,先听写,然后说出词语的意思,把不会的词语总结出来。
2、小组交流、发言、讨论。
3、对学、组学预习问题。
合作探究:
1、小组组长把本组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提出本课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智能化,无土栽培一些科技术语等。
2、出示有关表格体会太空生活的奇妙有趣和艰难。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 我们在地球的生活 吃住
行走
睡觉
喜欢做的事
3、为什么宇航员说自己的家乡美?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1、课前了解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可以参考杨立伟在太空生活的视频资料)
2、教师补充: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你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夹就要夹准、夹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乱拨拉,以免饭菜飘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员生活环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欢在吃饭时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边吃边说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训练设计:
三、比一比,说出不同,再组词。
洒()
疏()
障()
具()酒()
蔬()
章()
惧()隔()
吴()
列()
唯()融()
娱()
例()
维()
四、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妙趣横生: 潇洒: 屏障:
第二课时训练设计:
一、改正错别字
1、很多实例说明,吸烟有害健康。
()
2、太空蔬菜实行无土栽培。
()
3、宇航员梆在床上也可以睡。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从太空看去,喜马拉加山(),甚至分得出哪里是(),哪里是(),哪里是()、();伊朗的卡维尔盐渍大沙漠,褐色与白色的大旋涡簇拥着()肆意翻腾;巴哈马群岛像绿玉一般闪闪发光。
教学反思:
课题:2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组长: 主备人: 课时: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3)培养学生识字、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模仿习作。2.过程与方法:感情读文,尝试仿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本课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饱含童真的儿童诗,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诗中处处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写出了儿童的心事与天真,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激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未来。诗歌极富想象力,语言生动,富有情趣。揭示了科技的进步、人类愿望的实现,要靠我们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诗人从儿童的视角,一开始就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奇妙的想象中:第一节总写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第二至第四节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我移植了爷爷的记忆,爷爷移植了我的记忆,多么神奇;我移植了博士叔叔的记忆变得博学多才;我移植了诗人爸爸、教授妈妈的记忆,能吟诗做题,变得出类拔萃;宇航员和潜水员相互移植记忆,都知道了如何上天入地;蝴蝶移植了蜜蜂的记忆,酿出了甜甜的蜜。第五至第六节描写了生活中植物嫁接后创造的奇迹。第七节总结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何时能实现要依靠我们不懈地探索、努力,激发孩子努力学习、探索未来的决心。
编写本课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激起学生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及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的特点。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赏、创的教学策略,达到领悟课文,主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指导学生朗读时,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是初读,读正确、读流利,获得对诗歌的初步印象;再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等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思维发散迁移后,再进行自由朗读,学生就可以读出自己的感悟,并和诗人苍生共鸣。
复备: 导入:
出示一组“移植”植物的照片,理解“移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自学导航:
自读课文,标示出诗节,圈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之意。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用“”勾出起过渡作用的诗节。按照“幻想—启迪”的顺序,理解诗歌内容。(哪些诗节描写的是作者的想象?哪些诗节描写的是生活给予的启迪?)幻想 启迪
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 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什么模样
从生活中的启迪到大胆假设,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
小组交流:
交流形式:组学
交流重点:按照“幻想—启迪”的顺序,理解诗歌内容。
合作探究:
儿童诗优美、规范的语言,使诗的声音节奏更具有音乐性,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小组交流讨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呢?去做些什么呢?说一说。
谈谈你读了这首诗歌后,受到了什么启迪?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课外拓展:
1、教参《神秘的记忆移植》
2、图片举例:心脏移植、肾移植、骨髓移植
3、医学移植发展历史图像
板书:
2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不懈地探索、努力 大胆想象→→→→→→→成为现实
达标训练:
布置学生仿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或开展以“假如
”为主的诗歌创作(如“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等)可以是一小节,也可以是整篇。
教学反思:
课题:24.蝴蝶的家 组长: 主备人: 课时:2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喧、嚷、盈、玷”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展开想象,感受文章的美,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本课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与线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第一段主要写想到下大雨“我”为蝴蝶无处躲雨而着急,第二自然段写了蝴蝶的身体没有办法经受狂风2,第三段写任何地方都不能容忍下蝴蝶躲雨,第四段写蝴蝶的家不会在桥下、树叶下,“我”再次为蝴蝶没法躲雨而着急,第五段写一个小女孩告诉“我”蝴蝶一定有一个秘密的家,它不会淋雨的,第六段写了“我”想知道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作者与孩子一样,拥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美好的童心,正是这童心,使他更多地关注弱小的生灵,关心无助的生命。文章最后以苦寻而无结果作结,给人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
教学思路:
以读为主,读、思、议结合。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感受文中之景,感受散文的韵味。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复备: 学习目标:
1、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喧、嚷、盈、玷”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导入: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此时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1.完成预习常规目标。
2.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1.下雨时,蝴蝶在哪里?作者做出了几种假设? 2.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
互查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1.分小组学习生字、小组展示。
2.对学、组学预习问题。
合作探究:
1.学生提出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进行探讨。提炼课堂生成问题.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3.你觉得作者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采用板书设计形式.课外拓展: 蝴蝶消失的原因何在?
相信大家都喜爱美丽的蝴蝶吧!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蝴蝶也愈来愈少。许多原来盛产蝴蝶的地方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了,部分种类甚至是完全消失了。今天,蝴蝶的命运非常令人担忧。蝴蝶消失原因何在?
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主要的原因
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导致蝴蝶消失的主要原因。大家都很清楚,蝴蝶一旦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寄主植物,它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近几十年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非常迅速,森林被大片大片地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一些领导者没有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盲目地指挥,使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以广东省为例。五十年代末的一场“全民大炼钢”运动,使本省的许多原来郁郁葱葱的山林在很短时间内就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头。许多蝴蝶也跟随大树一起倒下了。而更为严重的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些的地方领导不顾本地的实际,盲目跟随“学大寨”,把大片的森林砍掉,在山坡上开垦梯田。
大树被砍倒,一段时间后,它们还能重新发芽生长。但是山坡被改造为梯田,就彻底地改变了生态环境,令这些被砍倒的树木再也不能重新生长。而蝴蝶一旦痛失了家园和它们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就会永远在该地区消失。滥用农药的也使蝴蝶数量大大减少
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药的使用也愈来愈普遍。这些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把许多蝴蝶一同杀死了。1981年,Cheni在南昆山随时都可见到白斑眼蝶。然而1986年南昆毛竹林发生了一场蝗灾,为了保护毛竹,山民们大量地使用农药。以竹叶为生的白斑眼蝶也不能幸免。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
一、给生字注音、组词。避()()、撼()()、喧()()、嚷()()、盈()()、玷()()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躲避——()、确信——()、猛烈——()柔弱——()、急忙——()、喧嚷——()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栽不动一个水点;————,一点水都不能玷污的;————,————,怎么禁得起着猛烈的风雨呢?
二、课文在线。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的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1.画——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方法。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是:
—————————————————————————————————— 2.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发挥想象,自己试着写一写。
——————————————————————————————————————————————————。
教学反思:
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组长: 主备人
课时: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教学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本课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通过试验取得胜利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寻求真理的精神。
2.课文先对挑战者——伽利略和挑战对象——亚里士多德作介绍,讲到伽利略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探索的人;讲到亚里士多德是大权威,他的话在当时被当作不能更改的真理。然后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提出怀疑。最后讲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3.这篇课文通过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两个铁球落地试验的背景与经过的记叙,宣传尊重科学、大胆怀疑、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这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教学思路:
一、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生平与业绩资料,或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
二、课文写的是科学界的论战,时间较久远。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开始上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与业绩的资料。
三、这篇课文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人们应有的科学态度。这个思想是伽利略带给我们的。要引导学生以这个思想为线索,以感悟重点词句为手段,以伽利略的怀疑精神为动力,开展探究性阅读。
首先,就课文背景进行论辩。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伽利略的行为,就要先了解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狂热崇拜。教师可让学生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第2自然段,体会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教师可用课件出示:“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先讨论:“信奉”与“相信”意思有什么不同?(“信奉”是不但相信,而且实行)再讨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什么程度?你怎样看待这种信奉现象?教师要诱导学生在讨论、论辩中要启发学生援引搜集的资料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对权威要尊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对这样的权威应当尊重。但是,对权威不应盲目迷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信奉 胆大妄为 固执 惊讶 宣布
2.结合具体语境认识7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 1.完成预习常规目标.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1.梳理归纳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说说:伽利略为什么要作这个实验?结果怎样?
小组交流:
1.见预习常规..2.分小组学习生字、小组展示。3.对学、组学预习问题。
合作探究:
1.“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2.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 4.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采用板书设计形式.课外拓展: 1. 本文有一些描写人物动作、心理、语言的词语和句子,都是佳词妙句,要鼓励学生依自己的需要练习读写,积累语言。
2.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找一些类似的资料读一读.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
一、辨字组词、划出不同。
辩()
忘()
磅()
宣()辨()
妄()
傍()
喧()
二、选词填空
实验
试验
1.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成功了。
2.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作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分辨
分辩
1.你能()香花和毒草吗?
2.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不想()。事实
实事
1.遇到问题我们要摆(),讲道理。2.我们只有多做(),少说空话,才能把事情做好。年轻
青年
1.()时代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难忘的时期。2.作为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应该主动让座。第二课时: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池水
()的身材()的衣裳
()的年轻人
二、判断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表示。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1)这“和平之花”是一种新品种的花。()
(2)“和平”如同花一样美好,因而把它称为“和平之花”。()2.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就称他为“辩论家”。
(1)他就是一位辩论家,善于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见解的专家。()(2)他口才很好,像辩论家一样能言善辩。()
三、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扩充具体。例:伽利略做了试验。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1.奶奶爬上了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课题:阅读链接:不会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组长: 主备人: 课时:1 教材分析:
阅读链接使孩子们找到了一个展现自己课外知识的舞台,使教师们找到了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效联系的桥梁,科学家他们为我们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使学生们对第五单元的学习有了更多的熟悉和快乐的享受。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学会“链接”,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上的文章。另外,在课后将链接内容办成手抄报,在动手中动脑,在抄写中加深理解。手抄报中以课本中的“阅读链接”版块为主要内容,自己收集的资料成为辅助版块,样式由学生自己设计。优秀手抄报在班中上墙展览,拓宽交流面;自己收集的资料订成小本本,以作收藏。
复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的事迹。
过程与方法:以诺贝尔为一个扩散点,一个了解、感悟的范例,通过网络学习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浩瀚的科学史,甚至人类历史,去探求、去走近、去了解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孩子们更深刻地感悟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导入:
通过课前查资料,你知道世界科学史上有好多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科学家。
自学导航:
1、小组展开一次“我心中的科学家”搜集资料、事迹。
2、自读自悟: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不会被历史遗忘?
小组交流:
形式:组学
交流重点: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不会被历史遗忘?
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展示
2、讨论:中国距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
我的收获:
小组归类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1、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2、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家,究竟有哪些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呢?希望我们在课余时间假如家中有电脑的话把它查一查,然后留待下节课我们做以交流。
3、小组合作办一次“不会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手抄报 达标训练:
1、诺贝尔()国家,伟大成就:()。
2、介绍你所了解的科学家的故事。教学反思:
课题:综合学习五 组长: 主备人: 课时:5 教材分析:
综合学习五有“我的采蜜集”、“我的好方法”、“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五部分内容。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性能力及多渠道所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学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积累运用生活中的词句,学会观察、积累、诵读、想象、运用,做生活有心人。教学思路: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上做好拓展、交流和积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复备: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
1、自学“我的采蜜集”,“我的好方法”,积累你在生活中的所得,交流学习的好方法。
2、自学读读背背中《劝学》中的两句,运用多种渠道,理解意思,明白道理。第二课时:搜集“生活小窍门”,小组交流并解决疑难。第三四五课时:预习我的小笔头《我会变》,完成创作单,小组交流并习作,修改展评。
小组交流:
形式:组学
交流重点:口语交际、习作
合作探究:
一、生活中的词句拓展积累与理解背诵。
二、口语交际:
1、小组共同探讨:“生活中的难题”,共同找窍门。
采用小组分工的办法,有介绍、有评委、有记者,各司其职,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交际起来。
2、成果汇报,完善表达。
三、习作
1、构想:填写“创作单”:你变成(),发生的故事(),填写线索图:()→()→()→()→()…
2、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习作,修改。
4、展评。
我的收获:
小组归类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积累生活中的词句以及小窍门
(提示:各小组归类整理,班级可以装订成册)
教学反思: 文 章来源 莲
第四篇:语文:第七单元《愚公移山》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
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
认读本课生字。
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
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第五篇:语文:第三单元《渡河少年》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渡河少年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 读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事? 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 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4.组织讨论:
(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1)出示一组句子。
(2)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少年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少年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组织学生交流。
(3)秋风秋水中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少年像什么?(说话训练。)6.引读12自然段。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四、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2.质疑。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3.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是不同的语气。4.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有过河? 5.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6.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
7.加入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受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怎样写回信呢? 二 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三 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给学生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四 识字、写字
1.认读字中注意“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字。“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一小横;“哀”的第一个撇,要从中心除起笔。
五 作业:(任选其一)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罢什么比作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心中会写些什么?把自己比作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