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下面我将从教材、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美为主题,《记金华的双龙洞》设计在本单元课文的第三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
二、说学情
本文语言朴实,学生理解难度不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美能力,他们能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说模式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具体语段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讨论法、举一反三法
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四、说设计: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预定本课的教学课时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第二课时学习描写 “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现在,我先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完成以下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结合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为:
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现在我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朗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是一篇写景类文章,在教学中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有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景物的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2.自主探究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然后在班上交流。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智力互补,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接下来我说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初读感知,细读探究,拓展延伸,作业布置这五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采用谈话法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实际生活入手,容易引起读新课文的学习兴趣。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为孩子们创设情景,更好的感受朗读的乐趣。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让孩子们带着问题看书,这样可以边读边思考,做到有的放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似(shì)的”
2、注意字形。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通过这几部分的预习设计,可以检查学生在家预习的情况。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学生自己找到写洞中双龙的句子,来体会双龙洞名字的由来,通过小组合作画游览示意图,并经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更加清楚了本文的写作顺序,这样就理清了了游踪的调理。为下面的分析做好了铺垫。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课堂练习:练习册第7页1.2题
五、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板书设计: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空隙 → 内洞
六、说教学评价。
在朗读课文时我主要通过生生评价来揭发和解决问题,在画游览示意图时我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完成课堂评价……
七、说教材的开发
在本课时,我下载了课文录音,从而规范学生的朗读并为他们创造情境……
以上是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议课开始,主备人做好大家的发言记录)
第二篇:4.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4.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 流利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曹操曹操曹操曹操曹操曹操曹操曹操彩电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⒈抄写生字。⒉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内
第三篇:记金华双龙洞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重温第一课时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②板书设计:
第四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 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 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 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 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第五篇:记金华的双龙洞 评课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甘老师上的一节录像课,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可以说通过这节课,我再次真切地感到了甘老师教学功底的深厚,教学艺术的高超。甘老师的教学设计凸显了“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者不仅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让学生知晓了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对于这节课我的体会主要有:
一、准确把握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描写的景点多,文章篇幅较长,那么如何把握重点、如何取舍‘合理剪裁,就体现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了。甘老师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以点带面,完成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非常巧妙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引导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能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三、重视写法的指导
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于是,甘密老师就引导学生立足语言,细细体会作者这一写法。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渲染小船之小。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小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不枝。
总之,甘老师这节课亮点纷呈。整个课堂浸润着浓浓的人文春色,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很好地揣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