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

时间:2019-05-13 02:2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

第一篇: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

选修专项检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1.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县;第二小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可以归纳为民族平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回答。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思想:民族平等。

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2.(2016·厦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从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二小问,从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进行概括出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之王;第二小问,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并结合所学归纳即可。

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

(2)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之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3.(2016·上饶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 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解析:第(1)问,相似点可以从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等方面分析。第(2)问,二者的比较要从其指导思想、斗争方式、斗争精神、斗争过程中所体现的两面性等方面去分析总结。

答案:(1)相似: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

——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

(2)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联系克伦威尔具体做法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直接提取信息即可。第(2)问,结合克伦威尔和孙中山两人的历史作用分析即可。

答案:(1)激进:领军取得内战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保守:担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孙中山的品质: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

(2)原因: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凯末尔

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织机织出来的布。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振兴实业三方面分析。第(2)问,甘地对现代工业文明持反对态度,其依据要从英国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印度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甘地认为这是印度被殖民统治的根源;“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从材料三中概括即可。

答案:(1)观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交通运输;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

(2)态度:反对(批判、抵制)。

依据: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

目标: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6.(2016·漳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 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是发展性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归纳为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归纳为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第(2)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特点来说明。

答案:(1)观点:发展性观点。

条件: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2)说明: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从苏俄国情出发;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实行固定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第二篇: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期末复习卷(选择题)

1、儒家思想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D.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2、孔子认为,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必须

A.用“礼”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B.关心和爱护老百姓的生活

C.用“仁”的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

D.把“亲亲”的爱升华为人间普遍的爱

3、孔子、孟子、董仲舒思想一致的地方主要是

A.无为的思想

B.性本善思想

C.仁的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6、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7、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8、都主张中庸之道的思想家有

①苏格拉底

②孔子

③柏拉图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协调了人际关系

B.具有人人平等思想

C.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D.实施灵活的教育方法

10、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普遍的爱

1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中没能流传下来的是

A.《诗》

B.《礼》

C.《乐》

D.《春秋》

13、针对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大夫跳“八佾舞”,孔子表示反对,主张“克己复礼”,其实质是

A.维护奴隶社会礼制

B.提高个人修养

C.改变天下大乱局面

D.提倡社会和谐

14、下列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15、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的统治秩序自相矛盾的是:

A、有教无类

B、知之为知之

C、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16、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17、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①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论语.颜渊第十二》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很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忠教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B、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C、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D、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19、“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学说

A.政治学说

B.教育学说

C.伦理学说

D.逻辑学

20、“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可能出自

A.亚里士多德

B.牛顿

C.爱因斯坦

D.孔子

21、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分歧,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

A.人是否要追求现实的幸福

B.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真实性

C.是否要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

D.人是否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22、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有类似思想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23、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到的有

A.生物学

B.物理学

C.哲学

D.近代天文学

24、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25、下列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

A.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B.世界的存在与人的感觉无关

C.是唯物主义思想家

D.是唯心主义思想家

26、亚里斯多德倡导的三段论法已经可以作为演绎法使用,三段论包括

A.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B.肯定、否定、结论 C.小前提、大前提、结论

D.否定、肯定、结论

参考答案: 1-10 BACBD BADCD

11-20 ACAAA AADDA 21-26 BBDBAA

第三篇:选修专项检测(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元检测

选修专项检测(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1.(2016·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二)„„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四)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根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摘选

材料二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列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科技和思想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对其再补充两项,并说明补充理由。

(2)材料二中《凡尔赛和约》对战争的责任是怎样认定的?这一认定是否公平?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增加材料中没有的内容;第二小问,具体阐述补充内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即可。第(2)问,《凡尔赛和约》认定一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侵略”引起的,对其公平性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性质评价,从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去阐释。

答案:(1)补充: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理由:19世纪下半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后起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这是一战爆发的经济因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由:两大集团的对峙,激化了彼此间的矛盾,是一战爆发的军事因素。

(2)认定:德国及其盟国应对战争负责。

不公平。看法:一战的全面爆发是两大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一战的性质是双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程序不公正(未经审判、德国未能参加和会亦可)。

或公平。看法:德国大力扩军备战,力图争夺世界霸权;大战首先开始于德国和同盟国一方的进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39 年3 月15 日那个时候,世界上最感觉不到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地区是西半球,而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持有此类见解的美国人坚称 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美国人历来认为在斗智方面美国一向处于劣势;以及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的不爱国的自私自利,他们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通过院外活动,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

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经过这么一番改编所得出的结论便是: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

——[英]阿诺德·托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大全:1939年3月的世界》

材料二 1939年当欧洲战事正式爆发时,罗斯福通过广播向全体美国人民宣布了政府官方的中立立场。„„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在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再次允许美国制造商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必须是在“现购自运”的条件下。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并于1941年3月11日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了法律。租借法案的援助金额超过2 700万美元,包括枪炮、坦克、飞机、舰船、食品和其它必需品,到战争结束时共向38个国家提供了援助。

——[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一中所述美国卷入一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突破“中立法”的?概括美国在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共同点。

解析:注意材料一中第一段话中的分号,以两个分号分三层,概括每一层的含义即为原因。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时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即“修改早期的中立法”“租借法案”“签署成为法律”,从这一过程说明美国突破“中立法”的措施;美国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的背景去分析。

答案:(1)原因: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协约国的外交手段;美国商船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损失重大;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捞取一战胜利品等。

(2)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国会不断修改法案;美国政府的支持。

共同:战前奉行“中立”立场;根据战争的态势及利益选择时机参战。3.(2016·晋中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 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摘编自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独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

——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因素。

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中逐句概括归纳。第(2)问,注意从《帝国国策纲要》的内容去归纳总结。

答案:(1)说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保证。

(2)因素: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摆脱美英的贸易禁运;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切断国际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答出三点即可)

4.(2015·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一条(一)兹特声明: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第十二条(一)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 第二十四条(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第三十三条(一)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 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第四十一条 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实施其决议,并得促请联合国会员国执行此项办法。此项办法得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

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联合国宪章》194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机制方面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者维护世界和平机制不同的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从维护和平的组织机构以及维护和平的方式去分析。第(2)问,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探索历程中去分析归纳。

答案:(1)不同: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

5.(2016·淄博诊断)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场战争难以界定,但古往今来的世界性战争还是可以进行明确的: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是从15世纪出现的殖民战争开始的。这种以控制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奴役和剥削为目的的殖民战争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结束。

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性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大战把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战场。

发生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是一种世界性的军事对峙,可谓第四次世界性战争。第五次是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至今,全球性的“反恐”战争仍然看不到结束的尽头。

随着美国在2011年发布的军事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其“全球军事领导力”,这标志着美国正开启一场新的世界性的软实力博弈战——信息战。这场新战争可以认为是第六次世界性的战争。

——据2011年10月10日新华网专家访谈:美开启

“第六次世界战争”(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六次世界性战争的各自特点。

(2)朝鲜战争持续四年(1950~1953),有近20个国家参与,但材料没有把它视为“世界性战争”。这样做是否合适?为什么?

解析:第(1)问,从六次世界性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以任选一观点来回答。合适,从朝鲜战争战场范围分析;不合适,从参与国家众多、联合国军参战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第一次是掠夺土地资源,奴役剥削他国的殖民战争。第二次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三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四次是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其他一切对抗形式。第五次是美国发动的反对国际恐怖势力的战争。第六次是世界性软实力博弈战(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信息战)。

(2)合适。理由:朝鲜战争战场范围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并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参战国家间并未互相宣战,故仍属于局部战争。

或不合适。理由:朝鲜战争参与国家众多,背后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具有世界性;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插手,组建联合国军参战,使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区域战争,故可视为世界性战争。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开罗宣言》

材料二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其抛出的一系列公然否认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招致国际社会的警惕和批评。在发表“侵略定义未定论”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后,安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把材料一划分层次进行概括即可,以省略号作为分界点逐层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开罗宣言》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石,二战后整个亚太地区的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都是建立在这块基石的基础之上,在世界上具有国际法效力,因此,为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第(2)问,日本挑战国际秩序跟日本的崛起和美 国的扶植有关。从美国方面分析,比如美国扶植日本、在美国袒护下日本对自己的战争罪行没有彻底反省,使军国主义势力得以保留;从日本自身分析,日本经济的崛起、不承认历史、军国主义复苏等。

答案:(1)内容:制止并惩罚日本法西斯侵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答对两点即可)意义: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2)原因:美国在战后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投降的处理不彻底并采取了积极扶持日本的做法;日本在战后经济的崛起导致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篇: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2·无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2)结合材料二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古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来回答。

答案(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

(3)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孙中山晚年提出了怎样的新理念?并说明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中重要思想理论、观念转变等知识点。第(1)问依据材料一来回答;第(2)问考查了兴中会成立的原因和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转变和转变的原因,根据相关知识来回答。

答案(1)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2)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理念:提出新三民主义。原因:拱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 本题主要以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分析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题,要注意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战后实施的目的分析、归纳。第(2)题,主要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加以分析、归纳。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得出结论,这需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经过对照分析后再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答案(1)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原则和基础(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拉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 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综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标志: ②力挽狂澜——标志: ③灯塔指引——标志: ④拨乱反正——标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概括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在理论探索上有何共同点。解析 第(1)问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力挽狂澜”是在革命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挽救了革命,此为遵义会议;而“灯塔指引”是指中国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此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第(2)问由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可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第(3)问两者都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答案(1)①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成立)②遵义会议 ③中共七大(或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5.(名师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11月,邓小平28岁,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这一年,他被撤职,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和他离婚,成了中央苏区的一名社会闲杂人员。

材料二 1967年,邓小平63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这一年,他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流放到第一次被打倒的江西,当上了一名钳工。(他并没有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材料三 1975年,邓小平71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被以“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老板的罪名,再次被打倒。

——田炳信著《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

(1)邓小平三次被打倒分别是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他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有哪些主要事迹?(要综合归纳)解析 本题以邓小平人生的三起三落为切入口,并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进行提炼综合即可。

答案(1)第一次被打倒是土地革命时期,原因是因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在中共中央担任领导的左倾领导人打倒;第二次是“文革”前期,原因是毛泽东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对坚持正确立场的邓小平发动打击所致;第三次是“文革”后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为仍在犯左倾错误的毛泽东所容,加上“四人帮”的策划与煽动,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事迹:①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和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参与、领导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和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③改革开放时期:领导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一国两制等,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6.(2012·西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评爱因斯坦。解析 本题考查对爱因斯坦一生重大成就的理解。第(1)问很简单,即相对论及出现的影响。第(2)问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个人崇拜”“我认同民主的理想”等。

答案(1)相对论。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

第五篇:必修四单元检测(一)

单元检测(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楔子(xiē)角色(jiǎo)..禁受(jīn)燕侣莺俦(chóu)..B.恁地(nân)症候(zhēnɡ)..罪愆(qiān)鳏寡孤独(ɡuān)..C.伺候(cì)汗涔涔(cãn)..离间(jiàn)前合后偃(yǎn)..D.戕害(qiānɡ)蟊贼(máo)..禀赋(bǐnɡ)繁文缛节(rú)..解析:C A项,“角”应读juã;B项,“症”应读zhânɡ;D项,“缛”应读rù。

2.(2014成都七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和谐 凋敝 以身作则 贻笑大方 B.缔造 装帧 水泄不通 真知卓见 C.通宵 疏浚 瞑思苦想 责无旁贷 D.渎职 湎怀 彪炳史册 前倨后恭

解析:A B项,卓——灼;C项,瞑——冥;D项,湎——缅。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人生华妙,世相纷披,缪斯女神用诗展示

,咏叹讽颂;用小说铺叙

,灵肉升沉;用戏剧传奇,衣冠优孟,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诸种手法

。而包孕天地万汇,人海波澜,闳远精微,无所不窥、无所不亲的,却是散文这一族。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A “锦”和“绣”很明显符合“诗”的特点,排除C、D项;“诸种手法”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有的只是各自的特点的问题,因此,⑤中的“长短”不符合要求,排除B项。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雷雨》里,曹禺在思想上不仅加大了批判旧社会的力度,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化戏剧的高境界。

B.在窦娥被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个细节的描写不仅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也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C.5月8日,美国海军部和普渡大学签署协议,合作研发替代能源技术,使替代能源在2020年时能够满足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一半的能源。

D.由国家林业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于2014年11月1日至4日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解析:D 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该把“不仅”提到“在思想上”前面;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C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宾语“需求”。

二、阅读鉴赏(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西方戏剧与人生

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综括,即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本求将人生搬上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去演,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假戏真做。也可以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好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真,要使戏剧与人生无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昧。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做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的,而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亲;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严父,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为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故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5.能说明“中国艺术共同精神”的一项是()A.与现实保持距离,重在神韵,在意境 B.教人轻松,教人解脱 C.艺术与人生不应有隔

D.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解析:D 从文章第二段可以得出结论。

6.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京剧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是由于抽离现实的需要。

B.中国的戏剧只是起着教人轻松,教人解脱的作用,因为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

C.中国京剧的抽离现实的特点,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作者认为,中国京剧和西方话剧在整个文化体系的配合中各有各的地位与意义。

解析:B “只是”一词绝对化,中国戏剧不仅仅有这一方面的作用。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与西方画相比,中国画抽离现实,重在神韵,是上乘作品。B.西方的戏剧文学就像严肃的父亲一样,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去演,所以它叫做假戏真做。

C.中国京剧把人生世相脸谱化、舞台化和音乐化,因此不如西方戏剧逼真。

D.中西方戏剧各有特色,表现手法、艺术追求各有差异,但表现人生、反映生活的艺术目标是一致的。

解析:D 从文章第三、四段得出结论,其他选项均不妥。(二)阅读田汉《关汉卿》选段,完成8~11题。(31分)朱帘秀 咳,我最不能瞑目的是玉仙楼那天晚上,我托和卿设法让你连夜逃走,你怎么不走,反而第二天晚上来看戏呢?你那样爱看戏吗? 关汉卿 我怎么能走?我怎么能让你一个人承担那样重的担子? 朱帘秀 我有什么?大不了一个唱杂剧的歌伎,怎么能比得你?你是一代作家,你替我们杂剧开了一条路,歌台舞榭没有你的戏,人家就不高兴。你正应该替大伙儿多写些好东西,多替“有口难言”的百姓们说话,多替负屈衔冤的女子们申冤。可是,可是于今你也跟我一样,就这么完了。那怎么行?叫他们杀了我吧,千万把你给留下„„(哭了)关汉卿 四姐,谢谢你的好心。我们的死不就是为了替百姓说话吗?人家说血写的文字比墨写的要贵重,也许,我们死了,我们的话说得更响亮。可是你不像我,我已经快五十的人了,你还年轻,功夫好,那么早就成了名角儿,你死了人家要埋怨我的。不是伯颜老太太那样疼你,还说要认你做干闺女吗?干吗不写封信给她,求求她,我想一定有好处的。信可以托何总管转去,准能收到,快点写吧。要不,我给你代笔也成。

朱帘秀 那么你呢?你也求求她吧。关汉卿 我怎么能求她? 朱帘秀 那为什么我就应该求她呢?她还不是杀人不眨眼的伯颜丞相的老太太吗?她疼我无非我这个女戏子把她给逗乐了。她也不是真懂我们的戏的,她不过让人家说她是多么慈悲,瞧戏都流眼泪。其实呢,伯颜丞相今天在这里屠城,明天在那里杀降,她半点眼泪也没有流过。我就恨这样的女人,我还去求她?死也不求她!关汉卿 不求她那就得„„ 朱帘秀 就得死。跟关大爷这样的人一道死,我还有什么不足呢!我修不到跟你生活在一块儿,就让我们俩死在一块儿吧,汉卿!(紧握着关汉卿的手)关汉卿 四姐,我觉得我们的心没有比这个时候靠得再紧的了。入狱的时候,我就打算有今天。前天晚上,我写了一个曲子叫“双飞蝶”,想给你看看,他们害怕,不给传递,我也没有勉强。现在我亲自交给你吧。要是你能唱唱该多好。朱帘秀 给我。(接过去)关汉卿 写得很乱,你看得清楚吗? 朱帘秀 看得清楚。(半朗诵,半歌唱地)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 这血儿啊,化做黄河扬子浪千叠, 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 学士锦袍趋殿阙, 浪子朱窗弄风月。虽留得绮词丽语满江湖, 怎及得傲千奇枝斗霜雪? 念我汉卿啊, 读诗书,破万册, 写杂剧,过半百, 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 珠帘卷处人愁绝, 都只为一曲《窦娥冤》, 俺与她双沥苌弘血;差胜那孤月自圆缺, 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窗云, 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 哪有那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 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 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 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十分感动)哦,汉卿!(拥抱关汉卿)(禁子、禁婆上。)禁 子 半刻完了。回去吧。(分开他们)禁 婆 听你们说得怪可怜的,以后只怕没有见面的时候了。容你们一别吧。朱帘秀 不。

关汉卿 我们不告别,我们永久在一起的。禁 婆 那么回号子吧。

(禁子牵着关汉卿,禁婆牵着朱帘秀,铁锁锒铛地各归狱室。)【说明】选段是关汉卿和朱帘秀在狱中的对话,朱帘秀是《窦娥冤》中窦娥的扮演者。

8.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核心和基础,选段中有哪几个方面的冲突?(7分)解析:冲突即人物之间的矛盾,可以是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是人物自身内部的冲突等。答案:①关汉卿、朱帘秀和元朝黑暗统治之间的冲突。这是选段的主要冲突。②关汉卿和朱帘秀之间的冲突。一个设法让另一个走,而另一个坚决不走,这是选段的次要冲突。

9.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关汉卿的性格。(8分)解析:所概括的性格要体现人物的“硬”的特点。答案:①敢于承担责任,如:他不能让朱帘秀一个人承担重担。②不肯苟活于世,如:他不肯向伯颜老太太求情。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如:“双飞蝶”中的部分唱词。

10.“双飞蝶”是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节选部分的重点。在悲愤激昂的歌声中,关汉卿的高尚品德与情操以及他与朱帘秀纯洁而真挚的感情,得以充分地展现。试简要分析“双飞蝶”一曲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8分)解析:既要考虑修辞,又要考虑戏剧的语言特点。

答案:①用典。使用“苌弘化碧”的典故彰显自己不改变初衷的决心,用梁祝“双飞蝶”的典故表示自己与四姐(朱帘秀)的“生不同床死同穴”的忠贞爱情。②对偶。如“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表现了为呼唤光明而献身的精神。③比喻。如“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泪似寒波咽”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性格特点,虽历尽波折,但矢志不渝。④对比。如“虽留得绮词丽语满江湖,怎及得傲千奇枝斗霜雪”一句表明高尚的节操。⑤以诗入剧,诗情与剧情融为一体。文词优美、意境深远的诗句穿插于剧中,不仅十分适合于作品所表现的题材特点和人物性格,而且使整个剧情沉浸在浓厚的抒情气氛之中。(分析出三种即可)11.《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你怎样理解郭沫若的这句话?请结合选段作简要分析。(8分)解析:作答本题,要分析出剧本的“成功”之处。既可以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也可以分析剧作影响的巨大,还可以分析剧本蕴涵的情感的感人。

答案:①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田汉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去感受与探索关汉卿的精神。②在读者与观众的面前展示出一幅作家与人民生死与共,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的生动画面,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③关汉卿和朱帘秀“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的执着打动了读者。他们不但是情投意合的尘世知己,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一个敢写,一个敢演,即使一起投入大狱,面对杀身之祸,也都视死如归。一曲《双飞蝶》,将爱情引向一个净化人生,升华人格,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壮境界。

三、语言运用(8分)12.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出下句。(5分)

对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本·琼生作了富有远见的评价:“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而我说:“。” 解析:所补句子既要和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一致,又要注意“而我说”中的“而”字,“而”表明“我说”的和本·琼生的话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他也不属于一个国家(民族),而属于全世界(人类)13.(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解析: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一是确认语段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二是确认“说明”的思路,从上文看,主要谈“算盘”“口诀”两个方面;三是看选项,排次序,②④主要说明算盘的结构及原理,⑥③①⑤则说明“口诀”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

四、作文(60分)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以“快与慢”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写作提示:作文标题是“快与慢”,给出了议论的话题;标题之前给出两段引导性文字,对标题的含义和立意的角度等作了简要提示。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形容词短语。围绕着“快与慢”这个话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应该辩证地分析:当“快”则“快”,该“慢”则“慢”;“快”与“慢”各有优劣长短,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场合与前提条件;何时需“快”;何时需“慢”;“快”与“慢”的矛盾关系应怎样协调、统一;它取决于哪些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的因素。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应当从上述诸方面问题之一入手,提炼出一个集中、鲜明、扼要的中心论点(主题句),并且针对特定的对象、情状、事件、人群具体分析。可从“快”与“慢”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切入来论述;也可以在肯定其一方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而偏重对另一方的利与弊的剖析。

例文:

快与慢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兵家言:“兵贵神速。”快与慢,孰是孰非,应作辩证的考量。慢有慢的长处,慢工出细活,慢工出巧匠,讲究的是精致;只有慢,才能生产出经得起检验的高品质产品。快有快的优点,快刀斩乱麻,快马加鞭,追求的是效率;只有快,才能节约时间,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但是,快与慢,又各有其短。老牛拉破车,龟步迟迟,这样的“慢”实在有悖“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的准则;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这样的“快”确也遗患无穷。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全在于客观与主观的具体需要。

当快则快,快是为了效益的提高。只有反应敏捷、决策果断、处事迅速,才能抢占先机,获得成功女神的青睐。大到国家建设,只有快,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加速发展。如改革开放初期广为人知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只短短几年间,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就摇身一变而成为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经济特区。小至一场战斗,只有抢占先机,才能克敌制胜。如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日驰200里,让对方失去先机,而使我方得以金蝉脱壳,突出重围,走向胜利。快则胜,慢则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应该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速度的提升。

当慢则慢,慢是为了质量的保证。托·德雷克斯说:“缓慢就是稳妥。”培根说:“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理智地“比慢”,是为了万无一失、马到成功;盲目地求快,则易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很多时候,强调急事慢行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反复调查、深入论证的科学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久前,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故,就是个别领导急功近利,贪图进度之快而疏忽了科学论证和安全隐患而酿成的。若非为赶工程、超进度,或许施工方会有较多时间去考虑质量问题和安全监管,而非近乎麻木地放纵事故隐患的存在;如果能让施工节拍慢一些,抽出必要的时间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防范教育,掌握一些应急措施,是完全有可能将事故损害降至最低的。由此可见,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盲目攀比,一窝蜂地大赶快上,必将犯下严重错误,甚至出现重大人命事故。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快与慢,各有其优劣。辩证地看待快与慢,正确地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灵活地调控快与慢的节奏,关乎成败,关乎大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点评:本文采用横向并列式结构来安排论证思路,引论部分提出“快与慢,孰是孰非,应作辩证的考量”这一中心论点,本论部分分设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1)“当快则快,快是为了效益的提高”,论述只有快才能抢占先机的道理,同时强调要确保质量。(2)“当慢则慢,慢是为了质量的保证”,论述盲目求快的恶果,强调要严谨稳妥。结论部分重申观点,进而指出正确看待“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恰当把握“快与慢”的节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升华了主旨。全文采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分析事理、阐述观点,较有说服力。

下载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元检测

    关于实施“单元检测精品工程”的意见及要求单元检测是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检查和测试教学效果,对一定?期内(通常是一个教学单元)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等进行的阶段性测量和总......

    语文选修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第三单元 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zūn)归还.(huán)岑.夫子(cén) B.馔.玉(......

    过关检测四

    过关检测(四)(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1.人类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度180 kb。目前该病已经发现了20多种类型,这表明基......

    34单元检测[精选合集]

    9、古诗两首一、看拼音,写词语。ji cùshēn shuǐhuí yìměi fãngjiā rãnyáo yuǎnbiàn dìchā mǎnyì kǒu tïng shēngwú yâ二、组词。......

    单元自我检测

    第一单元自我检测 Ⅰ英汉互译 1. 打破一项世界纪录 _____ _____ ______ 2. 保持一项世界纪录 _____ ______ _____ 3. 创造一项世界纪录 _____ ______ ______ 4. 从第一写......

    第三单元检测

    九年级思品第三单元自我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世界经济正日益走向全球化,其根本原因是 A.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B.对外开放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 C.世界已完全实现了......

    单元检测一

    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国......

    第一单元检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评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0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