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突发事件的 预防和处置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高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稳定工作角度讲,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之地,是新思想新观念发源之地。高校师生思想较活跃,追求人格独立,民主意识、批判精神强,是政治上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是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行分化,西化策略的首选目标之一。可见,高校是维护稳定工作的重点。
从公共安全角度讲,高校具有重点要害部位多,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等特点。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在学人数2600万,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39.3%的中国科学院院士、37.7%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获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比例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可见,高校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
高校的这些特殊性,一方面决定了高校内部各类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的必然性和各类不稳定事件,安全事故多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决定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稳定事件,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千家万户的安宁,影响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
因此,有效预防和处臵校园内发生的不稳定事件和安全事故是高校党政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作,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的班主任,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引起广大思政工作者的高 度重视。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关于高校不稳定事件,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臵问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特点与规律。二,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处臵。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特点与规律
1、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超越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 即处理的事件。它一般分为三类:社会性突发事件、自然 性突发事件和由自然性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性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就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损害或有可能损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或可能影响学校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紧急事件或事故。一般来讲,高校内发生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近年来,随着高校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高校不再是一个“世外桃源”、“一片净土“,而是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行为都有可能在高校显现,“小社会”类突发事件也不例外。但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突发事件的种类看,高校突发事件应主要表现为政治类、治安类、公共安全事故类和个体类等四种。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青年学生的煽动、诱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失误是引发政治类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这类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游行、示威、静坐、罢餐、罢课等大规模群体性抗议活动;学生间、师生间和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产生的各类纠纷是引发治安类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这类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群体性打架、斗殴、滋事和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饮食卫生、教学和生活设施安全问题是引发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这类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感情问题、生活问题以及法制观念问题等是引发个体类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自残,自杀和残害他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2、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1)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破坏。长期以来, 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地下宗教组织始终把高校作为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行分化、西化策略的首选目标,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一些不明真相、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往往被其煽动、利用,最终引发事端。
(2)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正处于高峰期,一方面,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体,但国际间的争端不端,特别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以“中国威胁论”、“中国人权状况”等为由,经常向我国发难,挑起事端;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突显期,国内各类矛盾和问题大量涌现。去年的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今年的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都是具体的例证。大学生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敏感,最容易冲动,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面对种种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既急于表达爱国热情、伸张正义,但又缺乏冷静,易于冲动,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3)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或困难。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学校内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很多问题,如: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与招生宣传不符;以侵害师生为主要对象的治安,刑事案件增多,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恶劣;学生住宿条件、伙食状况质次价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不满,会使一些人迁怒于党和 政府,在失衡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就可能挑起或卷入事端.如:2005年12月21日凌晨1时左右, 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连分院因毕业证书发放问题引发群体性闹事, 数百名学生在校内聚集,并对校内公共设施进行破坏.2006年6月15日 15日郑州大学升达学院因毕业证书问题,引发约3000名学生在校内聚集,并演变成打、砸、抢事件。2008年5月26日晚11时左右 ,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因自学考试过关率不高、对学校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工作检查时的工作方法、态度不满等原因,引发打、砸事件, 学校财产和个人财物受到很大损失,也给高校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4)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思想等问题。由学生自身心理问 题而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一般多表现为自杀或残害他人。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如:云南大学马嘉爵杀人案件;2005年11 月4日晚内蒙古农业大学发生的因打台球发生口角,而后在学生宿舍发生打斗,导致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恶性案件。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区高校也发生了数起学生自杀案件,据不完全统计有3名学生死亡。这个数字较往年明显增多。
(5)非校内因素。如2003年发生在北大、清华校园的爆炸事件,犯罪分子完全是为了报复社会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其之所以选择高校,就是为了造成广泛的影响。
3、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1)多元性。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其他原因;既有重要原因,也有一般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单一原因,也有综合原因。所以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起因,应具体事件具体分析。(2)突发性。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在发生前没有明显的迹象,如自然灾害事故、火灾、刑事案件、意外交通事故、自杀等,给人的感觉是出人意料,措手不及;一些突发事件如政治事件,虽然发生前有一些迹象,但因组织、策划者是有计划,有组织,秘密进行的,一般也较难发现。
(3)群体性。因学校人员密集,信息传播渠道多、速度快,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尤其是因政治敏感问题,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极易形成群体性事件。
(4)针对性。除自然灾害外,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其矛头指向或是党和政府,或是学校管理,或是有关的人和事,毫无针对性的几乎是没有的.(5)转移性。高校内发生的突发事件不都是政治性的,但是非政治性的事件一旦发生,处理不妥,就可能蔓延,进而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插手和破坏的契机, 导致矛头转向,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如2001年内蒙古财经学院发生的学生集会、游行事件,就是因为交通事故频发,导致学生对政府,学校工作的不满,而引发突发事件。
4、高校突发事件的规律
(1)一切突发事件都有导火线。任何突发事件总会有一个或多个引发点,总会闪现出一些征兆,如能抓早、抓小,经常开展排查调处工作,就可以把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不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2)突发事件容易影响社会的稳定。突发事件不都是政治性的, 但处理不好就可能发展,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政治性事件, 会给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3)突发事件是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有利契机。敌对势力 在高校进行破坏活动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策划、资助甚至制造突发事件,然后坐收渔利。所以,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 敌对势力就会蠢蠢欲动,由台后跳向台前,由幕后转向幕前,煽风点火。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但是通过细致的工作,是可以预防的。为有效预防突发事件,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日常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具备一定的防范工作能力。
1、掌握四种方法
(1)教育,即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极端重要性, 从自身做起:不说不利于稳定的话,不做不利于稳定的事,不干危害国家安全的事。通过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和安全意识,不做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不干违法犯罪的事,要遵纪守法。
(2)排查,即排查隐患,掌握实情。对可能引发突发性事件的突出问题和隐患,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摸清情况,掌握实情,事先研究措施,进行疏导,力争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同时准备好处臵预案。如宿舍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同学间存在什么样的矛盾,个体上有无心理障碍,等等。如 2006年10月9日,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将其女朋友用刀活活砍死.从预防角度讲, 这起恶性案件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其杀死女友前,彼此之间已经发生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其以发手机短信,给女友父母打电话的形式曾威胁过其女友和家人,事发后,内大、北师大保卫处也做了大量的调解、劝说工作,并向 两位学生所在学校院系的领导通报了相关情况,但是我觉得:学院领导并没有高度重视此事,也没有做细致的工作,最终导致两条鲜活的生命从此消失。
(3)信息,即畅通信息渠道,广泛收集信息。信息对于预防突发事件至关重要,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的接触最多、最直接,因此最便于 发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况。一旦发现重要信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可靠的途径报告主管部门或有关领导。但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人受古人“家丑不可外言”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老师一方面是害怕学校、班级出事;另一方面是出了事怕别人知道。因此,发现一些问题和隐患后,不向相关人员、部门报告,结果延误了时间,错过了最佳时机.(4)调处,即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比如: 通过排查,发现班级内部某同学与彼同学之间有隔阂、有矛盾、有误解,同学关系不好,就要立即开展工作,寻找合适的时间、场合,利用课外活动、班级聚会等契机或平台,化解双方的矛盾。例如: 2007年6月24日晚我校某学院4名毕业生熄灯后在宿舍楼道内打扑克,声音很大,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其中一名同班同学出去制止,因原来就有矛盾,结果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出言不逊,最终导致一场恶战,该学生手持刀具,将一名学生的手指当场砍断,将一名学生头部砍伤, 自己也身负重伤.2、培养,炼就一个能力, 培养,炼就一个能力, 即超前预见的能力。预见能力来自对基层的了解,对生情的体察,对各种隐患的排查和分析。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牢固的宗旨观念, 所以,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线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基层,了解“生”情。班主任、辅导员更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 间,深入到宿舍、班级,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处臵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学生人数都在2、3万人以上,在这样一个人员高度密集,青年人高度集中、思想异常活跃、开放化管理、受内外部环境双重影响的场所,不发生治安、安全事件是绝对不可能的, 关键是一旦发生该如何应对、处臵。
1、把握好三项原则
(1)“谁主管,谁负责”。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不必惊慌失措,推卸责任, 要深入一线,积极工作,避免事态扩大。
(2)“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要本着“可散不可聚, 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以化解情绪,防止事态扩大升级。
(3)坚决“掐头”,因人施策。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都有领头人物,因此,一定要发现、找到领头人物,尽快设法带离现场,使其群龙无首,为控制事态,说服他人创造条件。
2、培养,炼就两种能力
(1)洞察事态能力。事件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要洞察事态发展的每一步进程及参与事件者的心理变化,寻找对策,及时加以突破。一是通过把握事件发生的性质,了解参与者的心态。事件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参与者因其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心态在事件的起始,发展和结尾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要洞察参与者心态的不同变化,适时调整处臵方法,攻心为上。二是通过了解事件起因,掌握事件的目的。事件的起因是多方面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掌握了参与者的目的, 运用多种手段劝解疏导就相对容易了。三是通过掌握事件发展趋势,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事件每发展一步,都兆示着可能有某种结果产生,要根 据事件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事件处臵的主动权。
(2)控制局势能力。事件发生后要亲临现场、听从指挥,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 面对面地做解释,说服和宣传教育工作, 消除对抗心理,稳定情绪。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听取,对合理的部分要给予明确的答复,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要做好法律,政策的宣传解释,不随意答应。对组织策划、现场指挥、煽动闹事的,要通过做工作,使之孤立起来。
3、服从一个声音
信息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在口口相传的同时,还会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向远在异地的同学、朋友、家人传递;新闻媒体也会蜂拥而至,争相报道。为正确引导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学校会在弄清事件真相的基础上,由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所通报的情况,是学校党委在掌握大量事实、确定事件性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件的整体性,定性概述。因此,不管是直接参与事件的处臵者,还是间接的参与者、旁观者,只要是学校的老师、员工,特别是党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思政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应坚决服从于一个声音, 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随便乱讲乱说。这一点对于稳定人心, 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切实维护好学校的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4、具体事件的处臵(一)不良手机短信、网贴传播和反动标语张贴事件 在校园内一旦发现,发生不良手机短信,网贴传播事件和反动标语张贴事件,凡接收者,发现者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本单位的领导或直接向保卫处报警,并要保存好短信内容,保护好案发现场。待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及时予以删除、清理。
(二)群体性学生打架,斗殴事件
1、在校园内外,一旦发现或发生群体性打架、斗殴事件, 发现者要在第一时间向保卫处或市局110指挥中心报案。
2、相关学院党、团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在得到信 息,接到通知后,要迅速赶赴现场,将本学院的学生带离现场,对相关人员进行讯问,协助保卫处调查案情;如有受伤人员,学院要配合有关部门,立即通知校医院、120急救中心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3、事态平息后,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对事件真相进行调查,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集体上访、游行、静坐、请愿、罢课、罢餐等群体性事件或打、砸、抢、烧等事件
1、在校园内一旦发生集体上访、游行、静坐、请愿、罢课、罢餐等群体性事件或打、砸、抢、烧等事件,学校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单位,部门的负责人在第一时间 赶赴现场,进行现场指挥和处臵。
2、党政办在第一时间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厅汇报事态 情况,保卫处向公安厅、市局、分局及派出所和安全厅汇报事态 情况。
3、学校党政迅速组织人力,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公安部门对校区及现场进行封闭,制止学生走出校园,杜绝外来人员 进入校园,设法切断闹事群体与外界的联系,将闹事者与围观者 分隔开,控制事态发展。
4、相关学院的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及有关党政职能部 门的负责人,要各自做好教育、劝阻工作,动员学生自行返回学校或宿舍;对不听劝阻,不离开现场者,有打、砸、抢、烧等严重违法行为的,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保卫部门对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制止并带离闹事现场;并配合公安部门做好相关取证及取证后的现场清理工作。
5、学院党团总支,班主任,辅导员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事后学生思想稳定工作。
(四)境内外敌对势力,反动组织渗透,破坏活动
1、在校园内一旦发现,发生境内外敌对势力来校散布反动言论、发放反动宣传品、煽动师生参与其非法活动、冲击校园等不法行径,发现者,被煽动者要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保卫处或市局110指挥中心报警。
2、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要迅速赶赴现场,各自做好本单位师生的教育,劝阻工作,动员学生自行返回宿舍或教室,不听从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不参与敌对分子组织的任何活动。
第二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公司各部门:
为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处臵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二、分工
三、处臵措施
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要随时注意和了解公司的不稳定因素,督促公司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尽量将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发生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积极疏导和化解,依法依规制止,并在第一时间上报,以最快的速度控制和平息事态的发展。具体按以下程序处臵:
1、维稳信息收集和上报。维稳领导小组接报后要迅速研究对策及措施,在上报商投集团的同时派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发生维稳事件的部门领导要了解事件的起因、要求、主要组织者等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报告事件的规模、人数、影响情况、事件的状态(有无过激行为、非法行为等)、是否需要支援等基本情况。
2、按工作分工自动开展工作。在维稳事件萌芽和发生时,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按照分工及时开展工作,控制事态发展,并通过对话等形式平息群众情绪,商讨解决办法,直至事态平息。
属重大刑事、治安事件的要及时控制并保护好现场,并组织力量施救。
3、事后形成总结报告。事态平息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商投集团写出书面报告,报告事件的基本情况及处理结果。对违法犯罪人员要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要通过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后果的分析,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增添措施,以便更好地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4、强化责任追究。各部门要对维稳工作高度重视,要进一步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对迟报、漏报、瞒报的,要实行责任倒查。尤其对故意瞒报、缓报造成工作被动和恶劣影响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当事人责任。
四、工作要求
1、领导小组成员通讯工具应保持24小时全天候畅通,2、车辆保持良好状态,以保证紧急状态下的需要;
3、对突发事件在未经公安部门的允许公开下要做好保密工作,不得随意扩散;
4、领导小组成员在处臵突发事件时,要依法办事,态度既要坚决,又切忌简单粗暴,防止事态扩大。
五、联系方式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浅谈人民法院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定稿)
浅谈人民法院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在发展中,受各类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应对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已成为党和国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人民法院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社会高度关注,处在社会管理和社会矛盾风口浪尖上,遭逢群体性的上访、缠访、闹访类见不鲜。突出表现在:在诉讼过程,有的事情,在有意和无意间,会演变成各种矛盾交织的突发事件。轻者在法庭斗殴、冲击机关、重者采用暴力冲击法院或伤及法官人身安全或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事件。就在今年6月,在湖南永州零陵区法院发生的枪击案,在梧州长洲发生向法官泼硫酸的严重暴力抗法伤害法官事件,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人民法院已经处在矛盾暴发的前沿,法官的人身安全和法院公共安全正受威胁!探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提高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犹显必要。
一、当前涉及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的表现及成因 突发事件主要表现在:
(一)安全检查中的突发事件:
1、诉讼参与人和旁听人员可能携带录音、录像、摄影器材等限制物品甚至携带枪支、刀具以及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管制、危险物品进入法庭。前面提到的湖南永州零陵区法院发生的枪击案就是安全检查疏忽大意导致血案发生,教训惨痛。
2、可能发生旁听人或其它人员未经允许,经劝阻和警告无效强行闯入安全检查区。
(二)开庭审判中的突发事件:
1、刑事案件的开庭时被告人的突然行为。如刑事被告人借旁听席出现哄闹、骚乱等违反法庭纪律、扰乱法庭秩序之机脱逃;实施自杀、自伤等行为或者突发疾病;或者是在刑事被告人提押与还押、看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刑事被告人行凶、脱逃或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在囚车或羁押室内自杀、自伤或伤害其他刑事被告人;刑事被告人实施串供行为;而且,提押与还押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诸如遇囚车发生交通事故或出现故障、刑事被告人家属或其他人员哄闹、拦阻囚车、犯罪分子使用暴力、抢夺枪支或武装劫持刑事被告人和押解途中刑事被告人突发疾病等突发情况;看管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刑事被告人哄闹或谩骂看管人员、其他刑事被告人和刑事被告人突发疾病的情形。
2、民事、行政案件开庭审判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法庭纪律、扰乱法庭秩序的情况。如当事人谩骂或污辱审判人员、诉讼参与人;双方当事人厮打;一方当事人行凶、挟持人质;当事人或旁听人员因情绪激动突发疾病等情况;
(三)送达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1、被送达人拒绝接收法律文书,经说服教育仍然拒收;
2、被送达人及其家属谩骂送达人员、围困送达人员甚至对送达人员实施暴力;
(四)执行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1、被执行人对执行有抵触情绪、不予配合,抗拒执行;
2、被执行人以自伤、自杀等不可预见性行为进行威胁,拒不履行义务;
3、被执行人暴力抗法,不明真相群众群体哄闹、冲击执行现场、围攻执行工作人员、砸烧交通工具。
(五)执行死刑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1、死刑犯行凶、脱逃或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2、死刑犯家属或其他人员围堵囚车甚至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犯罪分子使用暴力、抢夺枪支或欲劫持死刑犯;
3、囚车发生交通事故或出现故障;在执行过程中遇有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的应当停止执行的情形等。
(六)涉诉信访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1、上访人员寻衅滋事、打砸、破坏公共财产或侮辱、威胁、殴打信访工作人员;
2、发现上访人员携带危险物品或携带爆炸、放射性等自身无法处置的危险物品;
3、上访人员企图自杀、自伤甚至造成伤害、死亡的;
4、不明身份的人或上访群众在法院门前围攻法院人员、拦截法院车辆或冲击法院大门等情形。
(七)其他突发事件:其它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发生在法院必须加强监控和值班执勤的重要区域、重点部门内对法院声誉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发生卷宗材料、涉密文件、载体丢失或被盗事件;发生枪支弹药被盗事件;办公区域发生火灾、爆炸、地震等。
二、引发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虽然各因素的作用效力不尽相同,但对任何一种因素,如果处理不妥都有可能演变成引发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一)外部原因:
1、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大量的矛盾汇集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依法解决这些纠纷的时候,不可能满足所有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部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产生不满情绪;这些当事人尤其是农村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遇到事情随心所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抗拒执法。
2、对暴力抗法行为打击不力。处置突发事件的法律、政策的惩戒力度太轻,致使暴力抗法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暴力抗法者之所以气焰如此嚣张,与对此类行为打击不力不无关系。加之暴力抗法属群体性事件,调查处理比较困难,出于现实和政治的需要,难以及时对暴力抗法者进行刑事处分,而只能由法院作出司法拘留和罚款处理了事。
(二)内部原因:
1、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案件,办案业务部门和主办法官安全防范意识差,缺乏敏感性,缺乏必要的“处突”准备。
2、安全防范设施及警用装备的缺乏、落后。有的法院受办公环境或经费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安检设备和安全防范设施,羁押室安全设施陈旧,羁押条件不符合要求,且没有独立的押解通道和羁押配套设施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情况在人民法庭显得犹为突出。
3、司法警察警力配备不足。当前实际工作中,许多法院由于受警力的限制,鲜有人民法院自身司法警察配置员额已经达到占全院编制的12—15%的配置要求的。在面对繁重的审判工作任务,往往只能无奈地选择违规操作,如值庭一名法警押解、看管多名被告的一人数职现象屡见不鲜。民事、行政审判很少能安排司法警察值庭的。在很多情况下,司法警察兼值庭、押解、看管职能于一身,致使其顾此失彼。也有司法警察在履行职能过程中,未严格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规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看管规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
4、人民法院执法的一些偏差。比如,人民法院对于一些无理缠诉人员打击不力,为求稳定而满足其一些并不合理的要求,让其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占到好处,给类似的当事人以效仿的借口。再有,一些法院工作人员不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根据个案因地制宜,片面强调司法的公权性,容易激化矛盾。还有,一些干警执法行为不规范、不文明,也是引起暴力抗法的因素。
三、当前人民法院处置突发事件的存在问题 虽然说,当前,人民法院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大都已经建立起来,包括: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分队;建立预测预警制度;建立外部联系制度等等。存在的问题是:
(一)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各项制度。前述永州零陵区法院发生的枪击案,广西梧州长洲区法院发生的泼硫酸案,对我们的安保工作、预测预警工作制度落实不严、不细,给今后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突发性事件处置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因为无经验可循,多数预案中大都是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往往有的干警到处转,不知要干什么;有时分工也很明确,但是执行具体任务时则会相互扯皮;
(三)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不够充分。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往往有时对困难和问题估计还不够全面,导致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不知所措,甚至出现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的法警队伍建设建制不健全。由于体制、编制等法院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之很多法院工作中较长时间内尚未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安全形势比较平稳,在案多人少的压力下,不可能将有限的编制配置在法警力量上,由此法警力量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再加上法警人员进出渠道不畅、年龄老化、配置不科学、警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成为司法警察队伍面临的最直接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总结得不够。任何事情不总结就不会提高,学会总结、交流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非常有必要。
(六)处置突发性事件时措施乏陈可数,总的来说是给人的感觉是防范为主,强制为辅,强制性措施震慑力不强。
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仅要求人民法院在常态条件下管理好各项工作,更要在非常态条件下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得当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司法权威。提高法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应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院干警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大法律宣传和惩罚违法行为的力度,教育公民遵守法律,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发生。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但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跟上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法治建设的任务任重道远,加强法律宣传是有效提高公民守法的重要途径。比如,法院的执行工作,这是法院工作中发生暴力抗法类突发事件最为集中的所在。在对执行工作的宣传上,旨在宣传“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执行人员运用法律赋予的国家强制力即公力权,通过物权、债权的不断转换而使当事人的债权之全部或部分得以实现。执行人员追求的司法价值是不挟偏私地去穷尽法定职责,被执行人因服从法律而不得不强制自己容忍执行人员实施的法定执行措施。而要达到顺利执行这一目标,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法制宣传,特别是对执行法规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形成以抗拒、阻碍、干预人民法院执行为耻,以服从、协助、支持人民法院执行为荣的舆论氛围。同时还要认识到执行工作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执行活动要体现出对公民宣传法律的作用和对当事人起到依靠法律、遵守法律的教育作用。如通过张贴执行公告、公开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召开执行大会和新闻媒体曝光等,使执行当事人和广大公民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进而增强法制观念。
(二)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1、思想重视,防患于未燃。一方面要求全院各部门要加大对可能引发突发群体性事件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力度,针对有较大社会影响、涉案人数较多或当事人情绪激动等可能出现扰乱审判秩序的案件,信访接待人员、承办法官应就可能遇到的不良情况做出分析和预测,及时向院领导报告线索,提前开展预防。另一方面健全信息支持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上下左右互联互通、高效灵敏的应急信息支持网络,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信息及时处理。发现异常现象和苗头,及时通报。事件发生后,严格执行重大稳定信息紧急报送制,保证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信息渠道顺利畅通。各业务庭(局)对即将开庭或执行的案件应进行事故苗头分析,发现问题提前向法警队通报;法警队在执行保障任务之前应详细了解案件情况,熟悉执行场所的环境,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保障方案,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
2、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完善相关职责,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按各法院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办法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挥部。设立综合协调、现场处置及疏导劝返、安全保卫和应急、外宣、现场取证、后勤保障六个工作组,逐项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确保反应迅速,应对有序。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分队;组织指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定期组织召开突发事件专题会议。重点对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职责分工、制度建设、勤务保障以及应急程序和内容进行部署和规范。
3、规范处置。一是对突发事件分类。可根据法院工作特点和事件的危害程度,将突发事件划分为三类,分级制定相应预案。如可将突发事件分为群体性突发事件、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突发事件三类。其中10名以上人员采取过激行为方式到法院集体闹访,组织、煽动群众闹事,群体性拦车、堵门、冲击审判法庭、旁听人员聚众扰乱庭审秩序等严重影响正常审判工作秩序的情况以及在法官依法执行公务过程中发生5人以上聚众暴力抗法和打砸抢执行车辆及装备,危害法官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定位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将人数较少的群体性事件和干警在外出执行公务过程中或在院机关办公过程中遇到当事人欲自杀、自残和危及他人人身生命安全的情况以及刑事案件被告人在押解途中和开庭审理中出现脱逃或被劫持事件的情况定性为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其余为一般突发事件。二是分级应急响应。其中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由院长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并指挥相关人员做出应急响应,对一般性突发事件由副职领导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并指挥相关人员进行处置。应急分队设在法警队,法警队应在处理好各项职能工作的同时,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制度,保证应急设施、武器装备、警用车辆等始终处于良好状态,遇重大突发事件时迅速出警。三是针对不同性质突发事件提出不同的应急处置要求。对不同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防范措施,便于相关人员照章操作,做到处置突发事件忙而不乱。对现场处置工作,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要分别安排全院干警待命和三分之一干警待命,根据指挥部指令参与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由发生突发性事件工作部门的全体人员配合行动组处理。同时还对人员带离现场和事件的后期处置做出明确规定。
(三)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上级法院的支持
1、发生暴力抗法等突发事件后应及时报告当地党委、人大和上级法院,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上级法院的支持,排除干扰,清除阻力,依法维护和保障法院审判、执行、信访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对暴力抗法等引发突发事件的策划、组织、指挥者及主要行为人,要及时采取强制措施,依法严肃处理;对涉及事件的干部要报告当地纪委,严肃查处。
2、建立处置突发事件调警制度。在执行重大保障任务中遇警力不足情形时,上一级法院可向所辖法院发出调警令,基层法院法警队可向上一级法院法警队申请调用警力。
3、与当地公安、武警等相关单位建立经常性联系,遇重大突发事件难以控制时,应及时向相关单位请求支援,防止事态发展和损害结果进一步扩大。
(四)加大对暴力抗法事件的惩罚力度。
1、对已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认真复查处理,对不法分子坚决绳之以法,始终保持强大的震摄力;
2、对今后新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要加大查处力度,不容放纵,并坚决追究放纵者的法律责任。
3、加强工作联系与协作,坚决形成部门合力,依法定程序惩罚犯罪,充分运用刑罚手段维护执行秩序。对发生的暴力抗拒执行事件和对事件的处理要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将“恶民”公诸于众,使得赖债者不敢抗法,从而激起广大公民的正义感,为执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前述广西梧州长洲区法院发生的泼硫酸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发生在执行工作中的暴力抗拒执行事件,事件发生后及时报告当地党委、人大和上级法院,应对积极主动,及时平息汹涌舆情,慰问疏导受灾法院和干警、由公安机关对暴力抗法人员执行拘留、借助新闻媒体加大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力度,激起广大公民的正义感,营造“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良好执法环境。
(五)明确和强化司法警察和法官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权力,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1、面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经常存在,但在处置过程中司法警察和法官的权力十分有限,不符合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容易导致事态的扩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应当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赋与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时一定的调查取证权、使用警械的权力和采取强制措施权力,以使人民法院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做到及时、准确、高效、有序并合法。为此,建议国家立法加强对警察行政强制措施的修订拓展,并给与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同人民警察同行的对待。可以这样操作:
第一,应当考虑制订《行政强制法》,在《行政强制法》中进行“有条件的概括授权”,以增强制度的应急性、包容性和机变性,对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强制措施实施的原则、程序做统一的规定。
第二,作为人民警察制度的基本法《人民警察法》,在强制措施,特别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手段合法性依据的出处时,可以考虑增加紧急避险等弹性法律机制;扩大警察权在应急状态下的适用条件;对接《行政强制法》的概括授权,做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2、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一支基本素质好、精干高效、战斗力强的综合应急队伍,可以在隐患排查和信息报告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先期处置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协助处置和恢复重建中发挥辅助作用。要以司法警察为主,法官和其它工作人员为辅,组建法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队伍。要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制定落实补助、保险、工伤、抚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队员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要加强教育、严明纪律,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要适时开展模拟演练活动,提高法院灵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以预案为抓手,经常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应急预案演练,促进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职责的落实,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人员、技术、队伍、装备及时到位和应急处置高效有序。
(六)严格突发事件处置的奖励与责任追究。对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失职、渎职、违反相关规定,及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未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七)关心心灵家园的重建。万一突发事件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部门要在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组织有关机构和人员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干预,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预防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工业区茹店小学
2014.9
一、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影响,根据县教育局和工业区中心学校有关应急工作的要求,经研究决定成立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杨向坡(校长)
副组长:程建绍(总务主任)赵瑞卿(教导主任)成 员:张新年(六年级班主任)
杨社霞(五年级班主任)刘会青(四年级班主任)申艳红(四年级班主任)郭净净(三年级班主任)张红霞(二年级班主任)程俊鸟(一年级班主任)
二、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能
1、负责全校突发事件日常管理工作;
2、研究制定学校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组织实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收集、分析各类信息,做好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
5、指导、检查和督促学校各班级的应急工作;
三、学校应急工作值班制度
1、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节假日实行领导在岗带班制;
2、负责处理值班中的各类事务,并按程序和要求逐级报告;
3、需要报告的事项,应及时上报,并根据领导批示意见,及时传达落实;
4、值班员对值班期间发生的事项必须详细记载在值班登记表上,做到内容完整,字迹清楚.四、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突发事故、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一、突发事故、事件的范围
本预案所称的突发事故、事件: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见的人为或自然因素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故、事件。根据突发事故、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事件主要分为以下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雪等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重大火灾;重大安全事故(主要指校舍安仝、运动器械安全、交通安全、重大活动安全和群殴事件等);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寻危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伤亡的事故。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流行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
上述各类突发事故、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关联的,某类突发事故、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故、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故、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事故、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序、可控制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二、运行机制
建立应对突发事故、事件的预测、应急处置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
(一)预测
常态下对各种引发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故、事件,定期开展风险和险情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全力进行监测和跟踪预测。
(二)应急处理
1、信息报告。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事发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如实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故及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故及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报告程序为:
(1)正常工作日向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报告。
(2)休息日、节假日和夜间向校领导报告。特殊情况下,可直接向区中心校报告。
(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故、事件由校领导如实向区中心校报告。
2、启动预案。接受到发生突发事故、事件报告后,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根据事态及发展趋势,研究决定是否启动相关《预案》,有关人员在最快的时间就位,可就地成立临时指挥机构,并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3、应急处置结束。突发事故、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临时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1、分类分级
学校突出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分为两类:(1)学校传染病疫情,群本性不明原因疾病;(2)学校食物中毒事件;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可能造成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监测、预警与报告(1)监测
学校建立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机制。依据上级有关部门提供的监测信息,以及学校各部门报告各种传染病流行及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或可能突发等情况,整合监测信息,及时开展危害程度、可能发展趋势的风险分析。
(2)预警和发布
学校根据工业区中心学校的部署,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做出预警,学校进行同步应对,向全体师生员工发出预警。
(3)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建立学校责任报告人制度,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特别重大和重大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学校立即如实向中心学校、教育局及有关部门报告。
4、应急处置(1)先期处置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学校立即做出应急反应。学校和各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区教育局报告,学校和各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2)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根据中心学校、教育局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经中心学校、教育局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
(3)应急响应措施 学校应急措施:
A、执行上级政府和教育局及其有关部门决定采取的措施; B、在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下,制订采取救援的措施和方案,组织专家队伍和应急队伍实施救援,防止扩大、次生事件;
C、根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必要时,向区政府、区教育局及有关部门提出支援请求;
D、帮助、指导、检查、督促各部门防控政策、措施的落实; E、全校或部分班级限制或者停止集会活动、停课,启动停课不停学方案;
F、及时向中心学校、教育局有关部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班级响应措施:
A、按照中心学校、教育局和学校的要求,落实各项措施; B、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各类人员、物资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C、紧急采取隔离阻断传染源,消毒等措施,封闭或者封存教室、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
D、严格晨检、考勤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E、实施“日报告”,“零报告”制度,24小时值班,密切保持与事件发生点的联系,及时了解情况,掌握突发事件动态信息;
F、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G、部署做好师生和家长的稳定工作,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控制事态发展;
H、督促学生监护人按照有要求做好预防性服药和预防性接种工作; I、及时向学校报告应急处置情况。(4)应急结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害因消除后,现场应队伍予以撤离。
向中心学校请求,解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状态。
5、责任追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印发《上海市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三、交通安全应急预案
一、预防措施
1、定期召开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不断强化安全工作要求,使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2、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规范安全工作管理,使安全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3、坚持责任到人,强化安全督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4、值班教师要对学生进出校门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对违反交通安全规定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听教育的学生要将其报告给相关的班主任进行处理。
5、值班教师要在学生进出校门的时间到现场做好组织工作,要指挥师生和外来办事人员摆放好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以防止阻塞交通。外来车辆应主动接受门卫管理并登记。
6、加强对师生交通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定期组织师生学习交通法规及有关交通安全预防等方面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7、引导师生文明乘车,不坐无牌、无证车辆,不坐超载车。坐车时,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不抢座位。
8、教育师生上下班或上学、放学走绿色通道,在指定位置过马路,横穿马路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9、教育学生不在马路上玩耍、游戏、打闹。
10、教育学生按规定骑车,确保安全。
11、学校组织的群体性外出活动,应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租用车辆等交通工具,确保安全。
二、应急处置
1、报告。一旦出现交通安全事故,我校所有教职工均有权、有义务立即报告。一般情况报告程序:现场教师或知情教师与学生应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学校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情况;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学校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报告情况;组长根据情况决定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报告。情况非常特殊可越级上报。
2、应急工作分工:(1)现场处理组:校长
职责任务:迅速处理现场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决定以下事宜: ①迅速报告交管部门(电话110),保护好事故现场,有效控制肇事人,寻找证人。
②如有伤者,应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将伤者送医院救治,做好抢救准备,尽可能将损失和影响消除或降低到最低程度。
③向中心学校报告。④向校内发出指令。
(2)留校处理组:总务处主任
职责任务:迅速做好了解情况、做好接应工作。具体准备工作: ①迅速查清事故教师或学生的人数、姓名、家庭地址、家长或家属姓名。
②迅速通知应急组及其他有关人员集中。
③根据现场处理组的指令,迅速落实医院、车辆及有关人员。(3)机动应急组:教导处和各班主任
职责任务:迅速到校集中待命,做好随时准备接应的一切准备。(4)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讯要求
①工作日应做到24小时开机,必须保持通信畅通。②休息日,尽可能做到24小时开机。
3、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对事故不争议的,可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不能撤离的,由交管部门处理。
4、应急预案小组和相关人员协助公安交警部门调查取证,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和作出处理,并组织上报。
四、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一、日常工作开展
1、完善制度。对本校食品卫生安全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
2、强化督查。在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由办公室牵头,以各项食品卫生制度落实为重点,结合学校其他安全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
3、加强教育。广泛开展宣传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教育。教学生不要随意在露天摊贩处用餐,并主动和城管部门联系取缔校园周围的流动摊贩。加强对广大师生特别是食堂、服务部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
4、添置设备。对照配备标准,逐步落实食品卫生设施的配备。
二、事故应急处理
1、报告制度。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报告。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第一责任人,各班班主任为第二责任人和责任报告人。各班必须在事发十分钟内向学校报告,学校在事发半小时内向中心学校、教育局报告。具体为:如涉及人数不多且后果不严重,白天,先就近送医院采取治疗措施,同时报告校值班领导,由班主任和管理人员负责照顾,注意观察。如涉及人数较多,不管有无造成后果,都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并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由领导小组报告卫生监督部门和向中心学校汇报,同时立即启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在事故处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定时报告制度。
2、救援措施。一旦发生较严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由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救援指挥,立即启动学校应急预案,按照预备方案,各就各位,组织救援行动。初步摸清症状,群体发病的还应彻底排查发病人员,并建立动态性名册,防止遗漏。
3、医疗求援。学校发生较严重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并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发病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
4、联系家长。学校发生较严重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及时与发病学生(学员)家长或亲属取得联系,如实说明发病情况,不盲目猜测。做好学生(学员)家长或亲属思想安抚工作,防止其过激行为发生。设立 家校联络处,及时解答家长和亲属提出的问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
5、病源保护。学校发生较严重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封存样品,以便及时查找致病原因。
6、人员调度。事故应急处理人员由领导小组组长统一调度,办公室具体安排,必
三、事故责任追究
1、对导致事故起因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
2、对事故瞒报、谎报、漏报和不及时上报或处置不当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3、对事故处理中的玩忽职守、推诿扯皮等影响应急方案顺利实施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五、消防火灾事故紧急疏散预案
一、预防工作
1、加强对师生的防火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对防火突发事件的应对意识。
2、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不同渠道向师生传授防火救灾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3、加强硬件建设,及时更换灭火器具和设备,加强灭火设施的规范化建设,为预防突发事件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4、做好应急过程中所需的物品的准备工作,常抓不懈,一旦有火灾来临做到快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建立岗位责任制,重点要害部位责任到人,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6、总务处加强对消防员的训练,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灭火器、消防拴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疏散原则
1、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及学校财产免受损失。
2、一切行动听指挥。
3、必要时可损坏门窗等物逃生。
4、着火时,切忌慌张乱跑,冷静看清着火方向,在狭窄通道不要拥挤,防止造成群死群伤。
三、具体行动
1、一旦发生严重火情时,首先报警(每位师生都有报警义务)。并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中心学校。
报警说明:(1)拨打119电话。(2)报警时讲清单位地址。(3)说明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怎样。
(4)讲清报警人姓名,电话号码和住址。学校具体报警人:值班人员或值日教师。
2、一旦发生火情,值日教师负责把有关着火点的电源路切断,以防火势蔓延。
3、教务处、值日老师负责指挥各班主任集合学生有序撤到操场上,所有班主任立即清查本班所有学生人数。
4、总务处主任负责到校门口引导消防车。
5、校医负责救护受伤人员。
6、护校人员看护大门,不准闲杂人员乱串,避免阻塞消防通道。
四、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火灾,按下列程序处理:
1、打“119”电话报警,同时上报中心学校、教育局。
2、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
3、如有伤者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家长及中心学校
4、等待消防车来时,可组织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灭火。
5、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原因,维持秩序。
六、地震紧急疏散预案
一、紧急疏散原则:统一指挥,反应迅速,措施落实,疏散有序,确保安全。
二、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2、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重要设施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4、强化广大师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各方面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三、震后应急行动
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地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领导小组应立即到达岗位,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一)紧急避震(地震发生后,学校内如何紧急避震)
(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听到警报(钟声或呼喊声)后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尽快组织学生就近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教室。
(二)紧急疏散(地震紧急疏散演练)
根据学校各年段所处位置:紧急疏散的具体要求是:
1、拉响警报:一层上课的学生,可在老师的指挥下按二列纵队直接迅速撤离到避震场所,而二层以上的学生可就地紧急避震(1分钟),当再次听到拉响警报时,各班应马上按照学校预先规定的紧急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可顺手带走饮用水、书包等)。
2、撤离顺序及线路:各班级排成二列纵队,按照疏散预案中制定的疏散路线,分路同时撤离并迅速转移到预先考察好的紧急疏散避震场所。
3、注意事项:
(1)必须按疏散线路迅速疏散, 不要争先恐后,避免碰撞、拥挤、踩伤。
(2)遇到灾情,千万不要跳楼。
(3)当堂课教师负责指挥本班学生的疏散,不得擅离岗位。(4)各层楼梯口要有教师指挥。具体安排为:各楼层最靠近楼梯的第一间教室没有课的课任教师,负责所在楼层与下一个楼层楼梯中间转台位置的指挥;第二间教室没有课的课任教师,负责所在楼层楼梯口的指挥。
(5)疏散过程中,以双手护头或书包护头,以防被砸。(6)疏散途中要尽量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7)各班学生到达安全区域后,学生要蹲下,双手保护头部。(8)紧急疏散完成后,各班班主任要清点人数并向年级组长报告,各年级组长要向紧急疏散演练总指挥报告。
(三)自救互救:
疏散后:各工作小组立即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震后的自救工作。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七、大型活动应急预案
一、应对措施
1、活动申请时须向办公室、总务处提供以下材料,以备针对活动制定详实的安全预案,预案要在活动举办前12小时制定完毕:
(1)举办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内容、程序及现场状况;(2)参加人员的身份,人数及领导、来宾情况;(3)活动期间使用的证件样式及发放范围;(4)活动实施方案;
(5)政治方面要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
(6)安全措施,包括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的应急措施等。(7)活动现场需办公室、总务处派人协助维持秩序的,应一并说明。
2、总务处要在活动举办的前一天,对活动举办场所的设施以及用电情况进行彻底的检修,严防因线路老化、裸露、短路等情况造成线路起火及触电事故。活动在晚上举行的,要有应急照明设备。
3、办公室、总务处要对活动场所及周围的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疏散标志等进行检查,确保完好无损,能正常使用。并在举办活动场所配备足量的手提式灭火器,活动进行期间,疏散通道要全部打开,派专人负责,确保畅通。
4、在校园内露天举办的活动,参加人员在200人以上的,或活动主办单位认为现场需学校协助维持秩序的,办公室、总务处要派两人以上到现场负责维持秩序和治安。
5、要有专人负责活动现场的安全、秩序等事宜,负责安全人员要在活动举办前与办公室、总务处联系,熟知办公室、总务处制定的应急预案,并向参加活动的人员讲解预案的实施步骤,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引导参加活动人员有序的疏散。
二、应急情况处理
1、踩踏事故:
(1)发生踩踏事故后,现场教师要立即投入救援,疏散后续赶上的学生,尽可能地抢救被压在底下的人员,并及时向校长、办公室、总务处报警。
(2)接到报警后,接警人员要迅速向领导汇报,并通知学校所有部门前去营救,通知相关人员携带急救设备到现场营救。
(3)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一部分人员打开所有安全出口,首先要让学生不要慌乱,要组织学生有秩序的后撤,从别的安全出口外出。另外大部分人参与营救踩踏事故中的人员。
(4)医务人员要对营救出的受伤人员及时救治,伤势严重的要及时与区急救中心联系抢救。
(5)现场疏散人员将学生疏散出室外后,要指挥学生远离现场,为现场救援提供有序的环境。
(6)参加救援人员要从两个方向营救被踩踏人员直至全部救出。
2、停电事故
(1)停电发生时,活动主办要立即通知办公室、总务出,办公室、总务处应立即启用备用电源。
(2)停电发生后,原则上活动应马上中止,另择期举行,现场人员要及时有序地疏散学生。若确实需要继续进行的,则利用备用电源进行。
(3)无备用电源或备用电源无法实用时,应要求参加活动的人员不要慌乱,有秩序地按座位排次逐一离场。
(4)教师要在活动场所出口处指挥人员有序疏散,严防在此处出现踩踏事故。
(5)若发生踩踏事故时,按踩踏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行。
3、火灾事故
(1)火灾发生时,办公室、总务处应立即切断活动场所的所有电源,同时启用应急照明设备。
(2)安全保卫现场人员要立即向办公室、总务处汇报,请求支援,要立即向学校领导及主管领导汇报,同时通知义务消防队前去疏散人群,组织灭火,并报火警。报警时,要说明详细地点,尽可能说明起火原因,并安排人到大门口等消防车,引导消防车。
(3)首先要有序地指挥与会人员疏散,严防发生踩踏事故,再组织灭火。
(4)现场人员要利用现场的消防设施将火扑灭,或控制火势等待义务消防队和119火警支援。
第五篇:浅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1031
浅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
**镇经济活跃,流动人口多,社情较复杂。尤其在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愈来愈多,已成为影响我镇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防范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特征
所谓突发性群体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臵的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县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体多元性。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波及农村、厂矿企业、交通营运、机关、学校、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房屋拆迁户、原“民办教师”、学校师生乃至普通工人、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二是组织策划性。目前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大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影响和操纵,有向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发展的倾向。有的上访请愿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担当组织者和骨干,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大;个别地方甚至成立非法组织,与政府对抗。有的群体性事件虽发生突然,参与者只是非正式群体的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随着事态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挑头人物。三是行为对抗性。出现了明显的暴力性、破坏性倾向。这类具对抗性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一
应急处臵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全民的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即政府运作符合法律至上理性,民众以法律为行为指南。一是培养政府干部的法治意识。只有干部把依法行政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减少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才能避免人民群众为了维权而采取过激、越轨行为。河北定州绳油村事件,正是在征地补偿费没有拨付到位的情况下,原定州市委书记和*等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群众利益,积极组织强行进场,违法制裁群众,使群众的抵触情绪逐步升级。群众从不同渠道反映合理的利益诉求,不但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非法压制和打击,使群众与政府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二是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当前,许多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法制观念仍较淡薄,法律知识与其民主要求和参政愿望不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当前“五五”普法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送文化、送法律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在群众中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3、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抓好矛盾化解。一是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好接访。结合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依法公开群众所关心事项的办理流程,公布乡镇信访办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加强信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群众来信提供便利。让群众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和诉求,反映民情民冤,从而把冲突限定在法律的制度许可的范围内。信访办作为最早发现问题苗头的第一道岗,要认真处理好第一封信,接
策果断,措施坚决,尽量避免事态发展恶化。池州“6·26”事件之所以从简单的治安纠纷逐步升级、酿成大乱,其重要原因是现场执法时不坚决果断,事件升级后,又缺乏统一指挥和足够力量处臵混乱局面。面对复杂困难的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臵身一线组织指挥,组织领导好镇村干部,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要疏导群众,控制好局面,防止事态发展。在本级权限内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二要引导舆论、统一思想。群体性事件的升级蔓延,一定程度上是一些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不当报道和网络的恶意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利用党报党刊和政府门户网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发生的诱因。在处臵群体性事件时,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全面真实通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实质,严正指出事件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有理、有节地解答涉案家属、群众提出的疑问,缓解其情绪。同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告示、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使当地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赢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处臵后,也要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保持健康、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要分清是非,秉公处理。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在处理时都必须首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分清是非是秉公执法的依据,也是解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