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长相思/纳兰性德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缘景明情,体会词的意境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代有一位满族词人,其词颇具李后主遗风,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一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整体感知
1.读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长水远,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军帐中依然亮着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刮雪飘,风雪声吵碎了我的思乡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小结: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四、赏析
1.主旨:该词写羁旅思乡之情,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上片借“山一程,水一程”以表明词人远离故乡,下片借“风一更,雪一更”来渲染作者羁旅中之孤寂情怀;风雪聒碎了词人的思乡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更可贵的是,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夜深千帐灯”显露了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两相结合,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2.炼字
①“一”: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也更加缠绵。
②“身”:“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四)拓展练习
赏析下列两首《长相思》,试比较二者与纳兰词的情感差异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长安,唐朝都城)
络纬秋啼金井阑,(络纬,纺织娘)
微霜凄凄簟色寒。(簟,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喻指君王)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赏析:李诗属乐府《杂曲歌词》。诗人采用比兴手法曲尽其恋,借缠绵悱恻、不能自已的男女之情,来托喻君国之思。“长安”为唐朝都城,这个特定的地点暗示着一种政治托寓,而“美人”则喻指君王。从构思立意到遣词用字,李白的《长相思》深受到屈原《离骚》之影响,形象之外有弦外之音,既含蓄蕴藉,又淋漓尽致。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烟水,烟雾迷蒙的水面)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鞠花,菊花。鞠通菊)
塞雁高飞人未还,(塞雁,边塞的大雁)
一帘风月闲。
赏析:这是一首秋怨词,当属李煜中期作品。这阕小词,以景状情。在词人笔下,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之情越发的寂寞幽怨。上片从山起。层峦叠嶂,如同心中相思层层叠叠。山远天高,如同相思无际涯。而寒的不仅仅是烟雾深锁的水面,更是思人之心情。相思日久,枫正红,相思更苦。下片从花起。花开花谢,相思经年,塞雁高飞,而离人未归。闲帘之中是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帘闲而心乱。
第二篇: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第三篇:《长相思》纳兰性德 教案
《长相思》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二)、解诗题
齐读。(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三)、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四)、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
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山一程,水一程。”程什么意思?生答。“风一更,雪一更。”“聒”“此声” 程:路程、行程。千帐灯:帐篷点的灯。更:古时候的记时时刻。聒:嘈杂的声音。此声: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抽生答。再整理。【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
(五)、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抽同学范读,问:(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
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
思乡之情,保大国思小家
八、作业布置
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
九、教后反思
1、朗读指导不到位。
2、在学生划分节奏与重点后,未展示。
3、写作背景未设计完整。
第四篇: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反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反思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第五篇:关于纳兰性德《长相思》感想
关于纳兰性德《长相思》感想
原词: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③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
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
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
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
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