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到优质教育

时间:2019-05-13 02:4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到优质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到优质教育》。

第一篇: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到优质教育

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到优质教育

【内容提要】农民工子女在有学上的同时,还需要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没有绝对的标准,适合的就是优质的。山东威海市西苑学校作为一所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学校,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要,开展了融合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心理教育、知识教育和关心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苑学校的办学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关 键 词】农民工子女/优质教育/办学经验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强调“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城市全日制公立中小学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为主”的国家政策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保证了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有学上,这是我国关照教育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让农民工子女都“有学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正如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会议”上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所讲的那样: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会议明确提出:世界教育的发展目标应从全民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转变。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讲,在享受到国家政策有力保障的同时,他们能否在就读的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过,让农民工子女在就读学校享受优质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这样的事实使得农民工子女无论在生活习惯还是在思维方式、心理上都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因为不太讲卫生,他们可能被城里的孩子瞧不起;因为父母所从事工作的“卑微、低下”,他们与同学交往时可能被排斥;因为学习的基础不同,他们可能会落在城里的孩子后面;哪怕是正正常常的乡音,也可能会被城里的孩子所嘲笑„„总之,当有了可以容身的学校之后,而学校是否真正成为接纳他们、发展他们的地方,他们能否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生活之中,能否达成基本的学习目标,能否满怀信心地在学校学习、生活而又充满希冀地离开学校,这一切,都是判断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了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尺。所谓优质教育,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讲,如果一个学校能够有效地解决了上述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就意味着这所学校初步实施了优质教育。简而言之,适合的就是优质的。作为一所以接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威海市西苑学校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工子女成长的特殊需要,侧重从“和谐融合、学会生存、心理健康、提高学业成就、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五个方面开展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系列化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和谐融合

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讲,融合指的是其身份、心理、文化逐渐获得认同的过程,[1]它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的是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强制并不能奏效。西苑学校为此而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

文化认同——“我为家乡自豪”主题活动。农村也有先进的文化,西苑学校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学校建有文化长廊,他们利用学生来自各省市农村的特点,挖掘农村地域资源,建成了“我为家乡自豪——各地山水文化、戏曲艺术、历史人文、名人圣贤”等主题展区,增强了农民工子女的家乡自豪感。在此活动中,城市学生也扩大了视野,他们眼里的农村不再是脏、乱、差,而是那样的有文化,来自农村的那些同学也是那样的可爱。

父母认同——“我为父母骄傲”主题活动。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的骄傲,所有的孩子也应该为自己的父母而骄傲。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们的价值观存在偏颇。面对自己父母所从事的“卑微”工作,他们自己的心理也“卑微”起来。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父母的工作,这是农民工子女主动“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学校引领全体学生走进企业(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周边的企业工作),并与企业共同举办了“你是父母的骄傲,也请你为父母骄傲”活动。当一幕幕精心制作的、详细介绍着农民工优秀表现事迹的展板放置在学校的走廊长期展示的时候,学生们震撼了,父母的伟岸形象在心中油然而生。在这种声势浩大、长期坚持以至于变得日常化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们的价值观开始悄悄改变。他们认识到,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工作业绩,在于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没有说教,没有大道理,学校高调开展的这项活动,犹如知时节的春雨,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农民工子女们和城市孩子的价值取向,农民工子女们逐渐抬起了头,有了自信。

自我认同——“我为自己加油”活动。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生活学习习惯迥然不同的学生,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至为重要。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等活动开展常规教育;通过设立监督岗,对各班级文明守纪等情况及时总结反馈;通过“讲文明,懂礼仪,树新风”演讲比赛以及通过评选文明礼仪标兵等活动,引导农民工子女建立新的文明的生活习惯。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我为学校争光”、“我为社会奉献”、“我为祖国喝彩”等系列主题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农民工子女通过与同学、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开展多维互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身份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有效拉近了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这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讲,恰恰是最为重要的。

二、开设生活技能课,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生存能力

受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教育观念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可能直接进入社会,但缺少必要的职业认知和基本技能的他们,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大受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还能顺利发展吗?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为顺畅呢?学校领导组织教师们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对农民工子女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教育,当然,技能学习并不是第一位的,比技能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并形成初步的职业规划意识,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行动的第一步是解决专业的设备问题,毕竟,学校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专业的生产设备。于是,学校领导就去走访周边的企业,向他们“化缘”。新泰格玩具有限公司与学校仅一墙之隔,他们有80多名员工的孩子在西苑学校就读。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后,2010年3月,由该企业冠名的玩具制作“实践坊”投入使用。公司一次性为学校购置了五台崭新的电动缝纫机,还提供了陈列架、工具、样品及毛绒玩具制作的原材料。

学校行动的第二步是解决专业的指导教师问题。学生家长们成为了“编外教师”。家长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学校的引导之下,设计了一个具有梯度性结构的学习方案。学生们先学习玩具剪裁、缝纫、填充的技能,尔后再学习玩具的设计与研发、包装营销等高层次的知识。学生家长定期到校讲玩具制作的技能,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而孩子们也很认真地体验整个玩具的生产加工过程。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增长了才干,增强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按照这种模式,学校依托周边企业、职校建起了玩具坊、美丽坊、电工坊、雅心坊、巧手坊、厨艺坊等10多个实践室,为学生提供玩具设计制作、电工电路、美容美发、插花茶艺、餐饮雕刻等实践课程。汇集学生家长特长资源,聚集周边企业技术资源,巧妙借用职业学校师资资源,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既解决了学校课程内容窄化的问题,又解决了教师的技能指导难题。这对于让农民工子女“信心满满”地在学校生活学习并“信心满满”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来讲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心理教育,让农民工子女的内心强大起来

农民工子女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远远大于就读学校的城市里的孩子们,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2]他们远离家乡,面对陌生的交往对象,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交往习惯,再加上父母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窘迫、居住简陋等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自卑焦虑、忧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便会相当程度地在一些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学校通过心理咨询、悄悄话信箱、健康教育讲座、爱心访谈、爱心观察记录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心理辅导。老师把心理教育渗透在课堂上。如他们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开展课前五分钟“谈谈我的家乡美”“说说我家乡的名人”等活动,使学生不再因为自己是“外来户”而自轻。课后,不同学校调入的老师、山东各地招聘的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聊聊“我来自的小山村”,使学生不会因为家境贫穷而自卑。每周开展的“我为父母而骄傲”、“能吃苦的人苦一阵子,不能吃苦的人苦一辈子”的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承担责任,为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幸福生活行动起来。

在西苑学校,他们更多地把心理活动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前已述及的融合教育中其实也同时开展了心理教育。如在“我为家乡骄傲”主题活动中,学校教育者引导孩子们设计学校标志物。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把各地的奇石和沃土拼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他们这样解释道:“这是我们为学校设计的标志物,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汇聚在西苑学校,不同地区的奇石、沃土汇聚在一起,它寓意着我们西苑学校是一所海纳百川,汇爱成海的学校。”很难想象,这些原本有些腼腆的孩子,在经历了一段真实的合作性研究之后,面对他们的“作品”,他们落落大方,个个信心满满地向人们介绍着、讲述着„„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而不在于传授。心理教育更是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实就是为学生们接触社会、感悟社会的载体。在活动中所收获的,绝非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方向、人生的定位、人生的价值的思考。当发自内心的有着震撼特征的情感、价值、意志成为支撑他们积极起来、发奋图强的精神大厦时,心里哪里还有阴霾的位置?那些还在消沉的孩子们当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和身边榜样的激励的时候,不正是他们可能勇敢地走出狭隘而消极的自我的时机吗?这样,心理教育的目标不就完满实现了吗?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就

如何让农民工子女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这是实施优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大都较差,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学校首先开展了“低重心”的教学探索。所谓低重心,就是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学情,降低课程的难度,做好知识的衔接,先把上一学段的基本功练扎实了再学习新的内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不仅仅是美国人的教育目标,西苑人也在践行这一理念,“让每一所教室都能容纳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踏实地待在教室里”,这是他们的口号,更是他们的行动。低重心的教学探索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具有成就感,学校又开展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实施小班化教学。学校认为,对于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学习上需要教师格外关心,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跟上功课。实施小班化教学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二是变革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表面上看是负责任的,其实是最不可取的,教师滔滔不绝的教授,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而有效的学习必须经历真实的思考、探索过程,因此,有效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好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就是学生课堂里要完成的“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学习行为,而这些学习行为就是检测作业或者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即通过作业或者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判断出学习的程度。就此而论,教学与评价是一体化,教学就是评价的过程,评价就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证据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但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西苑学校的确是一所有着较强行动力的学校。在学校做出实现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之后,各个教研组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认真研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集中精力研讨各个单元、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集体教研中,教师们从习惯了的“拍脑袋”、经验式的教研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从科学的角度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并把教学转化为学习任务,把学习任务与评价连接起来,实现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教学评价的一致。这样的教研方式,改变了教师们的思维方式,为课堂上学生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和保证。这一点,也是西苑学校成功的秘密武器。尽管是一所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学校,但学校连年在当地的中考中频获佳绩。依靠良好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学校不仅确保了本校学生的学有成就,还吸引了大批其他地方慕名就读的学生。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培养农民工子女的关心能力

农民工子女是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他们是不是具有关心能力,能否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知识、关心周围的世界。只有形成这样的关心能力,才能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西苑学校一直把学生关心能力的培养上升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并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予以建设。前已述及的融合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心理教育以及知识教育等,都渗透着关心的思想,或者说,都是在关心的理念下进行的。不过,关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二者之间的关系中才能生成,也就是说,关心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教育者的知识传授来完成,而应该主要依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特别是,要想使学生成为关心者,教育者自己首先应该成为关心者。构建多主体的关心者队伍,这恰恰是西苑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培养家长,让其成为合格的关心者。农民工忙于生计,大都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即便他们有时间过问,但限于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也很难给予孩子专业性的指导。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决定开办家长学校,直接培训家长们。这样的想法是好的,只不过,农民工们的工作格外繁忙,他们所工作的企业很难请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与周边的企业联系,请求企业给予支持。学校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学校由此而争取到了到学生家长比较集中的企业开设家庭教育讲座、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等各个方面情况的机会。2008年5月,“流动家长学校”相继在华东数控有限公司和贝卡尔特有限公司等家长集中的企业开班,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如果没有流动家长学校,如果我没有接受培训,我的孩子现在还不知道被我教育成什么样了,流动家长学校真是我们家长的好帮手!”在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一位家长动情地这样说。

打造一支关心型的教师队伍。与其他一般的城市学校相比,西苑学校的教师们付出的格外多。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在地位上、心理上、学习上等多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孩子们,如果想让他们发展,没有全方位的、专业的、深度的关心根本是不可能的。对于那些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要耐心地引导;对于那些犯了错误诸如偷别人东西的孩子,教师们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方式,而是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看看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不健康的心理在作祟;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他们则采取降低重心的方式,直至孩子们具有了学习新的知识的基础;对于孩子们的家长,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地给他们沟通,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培训他们,生怕孩子们的成长因家长的能力不足而受到误导;对于那些经济上困乏连基本的穿衣、吃饭都成问题的孩子,教师们也大都在默默地付出着。2009年“三八节”前夕,学校启动了爱心助学“春风行动”。70多名教师纷纷与各班摸底筛选出的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向孩子们赠送了自己精心挑选的图书、学习用具等。有的老师坚持每月给一位贫困生补贴100元的午餐费,一直坚持到学生毕业。王红秀老师在得知一贫困生因爸爸去世而变得无依无靠时,就把该学生接到了自己的家里,与自己吃住一起,直至孩子的远方亲戚把她接走为止。这样的事例在西苑数不胜数。

在爱的感召下,孩子们用真情回报社会,用行动把爱的火炬传递。每逢重阳节,孩子们便会自发地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慰问演出;每逢节假日,各类义务活动总会有西苑学校孩子的身影;每逢各地有大的灾难,自己生活窘迫的孩子们在捐款上却大方的惊人„„当然,学生的关心能力不只表现为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孩子们都以一颗关爱之心,能付诸行动,并能在关爱中合理处理与自己内心、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话,这不也证明了我们所期望的最终教育目的的达成吗?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西苑学校教育改革的几个“剪影”,并不是西苑学校探索的全部。作为一所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学校,西苑学校的办学经验给人们诸多启发:其一,就教育政策来讲,我国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有学上”问题获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在“有学上”的同时还能“上好学”,享受到优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政策必须予以关注的。西苑学校作为一个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值得提倡,他们的探索经验值得重视。其二,就教育的本质来讲,它是一项爱的艺术,更是一项爱的行动。本文所总结的西苑学校的办学经验,也许从学理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甚至是还存在着逻辑上的残缺,但是,对于实践中的教育来讲,逻辑并不是第一位的,理论依据也不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探索才是至为重要的。其三,就学校教育改革或者西苑学校所开展的优质教育的实施来讲,这是一场深度的变革。对于西苑学校来讲,把“适合”作为理解优质教育的关键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适合或者降低质量要求的适合,恰恰相反,他们所追求的是高质量的适合,即既能有效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目标又能让农民工子女走出校门之后还能继续往前走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学校内部必须经历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变革过程:办学者所期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需要重新建立„„这其中的哪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开展艰苦卓越的探索。特别是,学校内部要开展如此深度的变革,没有外部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如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政府给西苑学校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教育局还为学校的改革提供了极大的政策、专业支持,为学校的探索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上述这一切,都是学校开展变革所必须具有的条件。本文只是对学校在实施优质教育方面做了什么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没有对其复杂的变革过程进行描述,但很显然,没有学校内外部的支持性条件,所谓的变革根本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潘旦,万荣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内涵及实施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8).[2]何晶.从网络聊天透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

第二篇:加强农民工子女的礼仪教育

加强农民工子女的礼仪教育(随笔)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火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礼仪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班主任中的一员,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礼仪教育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半年的摸索和实践,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_

我们班级农民工子女多,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可能因为较重的生活负担、繁忙的工作而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这些孩子中很多人都缺乏必要的礼仪,见到老师从来不主动问候,进出办公室甚至不打招呼,升旗仪式也极不严肃,课间休息吵闹、奔跑、大喊大叫。这种氛围也渐渐影响班级中的其他同学,班级里很多同学语言不文明、不讲卫生、不守纪律、行为粗野。为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学生,结合班级实际我决定把加强农民工子女的礼仪教育摆放在首位,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第一,加强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补充,时空补充。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我进行多次家访,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家庭礼仪规范,同时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实效。

第二,加强教师的教育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有意识地把这部分学生的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另一方面,我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用《学生守则》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落实指导学生实践和养成实处。同时,我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于老师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接待家长时,我也能注意到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作为学生榜样。

第三.教会他们尊重他人

青少年礼仪要从尊重他人开始。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现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别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因此,利用班会课让他们学习“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第四.给他们机会展示礼仪

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人有无“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这部分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碰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发挥不出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我就尽量给他机会,比如班级的值勤,我让这部分学生担任礼仪员,负责早晨学生的进校检查,让他们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班干部的队里我也尽量增加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以自身的礼仪规范去影响班级的其他同学。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礼仪规范,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自信心增强,从而也影响了班级其他是学生,整个班级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心得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心得

刚参加工作那年,带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人生的美好理想来到了乌鲁木齐市中学,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一名班主任。转眼间,到了我的第一批学生快要离开我时,我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是舍不得和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福,与他们相处的三年里我很快乐,也确实让我体会到了外来务工子女的朴实、善良与可爱,和他们在一起很幸福!我的学生中八成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与他们相处的几年里我也总结了一些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心得,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八成的外来务工子女,可以说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受教育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第一,他们大多数没有受到较好的基础教育,学习底子薄;第二,纪律观念很差,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当然我说的造成以上两点的原因很多,家庭的、社会的、自身的。我班中,学生家境都不是很富裕,而且家中都有兄弟姐妹,这更为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将学生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懂事比较早的,明白父母苦楚,体谅父母的孩子,这类孩子一般学习比较刻苦,在学习上的懒惰情绪很少,但是在班上的带动力不强,只能自顾自的学,没办法将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传播给全班。二是在学校混天数,对学习不重视,这类学生的基础差,玩性大,纪律观念差,而且他们的影响力很大,往往一两个学生不听讲,会影响到周边一圈同学的学习。这样以来,好的习惯无法融入集体,而坏的影响缺蔓延的异常之快,这对于班主任来说是极不愿看到的事情,课堂纪律令人担忧,学习状况十分糟糕。

针对学习氛围不浓,纪律观念差。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一、做人是前提

成材必须先成人,不少学生缺乏责任感,爱心淡漠,自私,缺少起码的文明礼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宽容,专横,骄逸。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育学生就是教会他们做人,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康。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就需要我们教师言传声教,做一位有心人,不放过每一次的教育契机。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做为班主任,一定要与学生家长真诚的合作,取得家长的信任,在最大程度上取得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更加有效。例如:初三了,班里有几位男生还是贪玩,学习上十分的懒惰,作业也时常完不成,多次说教效果也不理想,借助家长的信任,再家长的共同监督下有了明显的好转,一学期下来,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习成绩上来了,学生自己也有干劲了,努力向重点中学进军,最中有一部分还实现了上高中的梦想!。

所以说,教育好学生,一定要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提高自己的教育成果,缩短教育时间,保障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人做好了,事也就做好了,才能保障学生的发展,开展好学校的其它各项活动和日常工作。

二、纪律是保障

波希米亚有一句谚语,说“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的确,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倘若没有良好的纪律,它就会变成长满莠草的田地,失去它应有的凝聚力。良好的纪律是开展好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七年级是启始年级,几乎要用一个多学期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这时候,班主任也要多辛苦一些了,“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纪律习惯。魏书生老师在总结教育与习惯时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语道破了教育与习惯的本质问题。可见,行为和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竞争是学生生活的常态,相互竞争的班集体才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集体。过去期末评优树先时,常常过分依赖学生的投票,主观性太大,容易引起同学的不服,缺少奖惩激励机制。我组织班委会制定了详细严密的班级考核方案。每位同学的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分平日表现、学习成绩和期末民主投票三部分。平日在班级的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等方面,对表现差的同学实行扣分,表现好的同学加分。期末大家根据表现投票选出优秀同学,根据票数多少加相应的分数。最后根据分数排出名次,作为评选“三好”、优秀团员和划分操行等级的依据。这种量化考核办法,涵盖了班级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奖优罚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体现了民主公开的原则,有利地促进了班级管理。让学生自愿的遵守各种纪律,没有强迫感,在愉悦中服从班级学校的管理,三、学业是根本

学生的本职当然是学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改变世界。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不就是希望孩子即成人又成才吗?许多家长见老师的第一句话大都离不开学习。对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没有受到较好的基础教育,学习底子薄,学习习惯也不好。对与这些学生,我们班主任一定要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情绪,而且一定要帮助他们全面的发展。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教学的三年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位学生,上课的过程也十分关

注学困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始终不断的鼓励学生,给他们自信,使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会关注他们的各学科,利用自习的时间,和他们一起学习语文、外语、物理、政治等学科,并协助各科老师的教学,每次考试,既帮助学生横向比较,又帮助学生纵向比较,始学生在乐观中进步,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学习。古语说得好,天道酬勤。是的,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将来。

近几年,外来务工人员和子女被社会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被社会关注,做为教育事业上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好我们祖国的未来,让外来务工人员放心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当然,如何更好的教育好外来务工子女还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着共同努力,共同探讨,更好的完成我们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世界

---苏北四市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调查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x日至x月xx日。

调查地点:宿迁、淮安、盐城、徐州。

调查人员: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

调查主题:苏北四市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

从繁华都市到卫星城镇,到处都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搞建筑,送牛奶,卖小吃,当服务员,做清洁工„„他们不知疲倦风雨无阻,承担了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从农村流入到城镇的劳动力;他们,就是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农民工”,简称“民工”。

置身繁华都市,漫步大街小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忙碌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工作的劳累,可以看到他们在追寻梦想和希望中洒下的辛勤汗水,但我们却看不到与他们相隔千里、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身体、心理、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今年暑假,南京审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近淮安、宿迁、盐城、徐州四市,深入苏北农村,与这些孩子进行面对面地接触,零距离地交流,去倾听一个个辛酸而又无奈的故事„„淮安: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孩子

在苏北广大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大都由爷爷奶奶照养,农村里的这部分老人,不仅年龄大,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而且他们中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局限性,他们欠缺教育孙辈的能力,有的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教育,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却在其他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隔代教育”现象。

Xxxx年x月xx日,我们来到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龙窝村进行采访,全村共1400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78人,其子女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管。现读一年级的李加农,是一个典型的叛逆男孩,其父母在无锡打工,与爷爷奶奶相依生活。他身体强健、皮肤黑亮,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顽皮、很霸气。由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因此被奉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意思,这导致了他放纵、狂妄、蛮横的性格。周围的小朋友都很怕他,家里家外是个小霸主,听奶奶说,去年加农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欺负别人,没想到对方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就打了起来,慌乱中被对方手中的金属钉刺伤了眼球,后经医生检查右眼已失明,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途,家中花了好几万元在上海为他做眼球移植,即便如此,奶奶还是担心的说:“小小年纪就做出这种事情,长大了怎么得了啊?村里人会怎么评价他啊?恐怕连媳妇也难讨啊!”就因为这件事,妈妈和爷爷奶奶大吵大闹了一场,埋怨其管教不力;也因为这件事,学校劝其退学回家,可是没有别的学校愿意接收他,如今仍辍学在家,看着别人快乐的上学放学,这个昔日的“小霸王”忍不住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过这件事后,爷爷奶奶也开始意识到应对他加强管教了,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消磨他任性、霸道的性格。如今,理菜已经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了,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终于听到好消息:经与校方多次请求,小加农又可以重返他向往已久的课堂了。

该村的凯旅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上小学一年级,凯旅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到苏州打工,如今已有5年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他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常年的分离而越来越浓,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淡,他说父母不疼他,他也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把“凶狠”这个词用在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身上本身就是残忍的,但我们所见的一切却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个词:他和比他壮一点的孩子发生了矛盾,在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先是装输,然后又乘对方不备的情况下拿起板凳向对方砸去,真是令人胆战心惊。亏得我们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让我们费解的是,听村里人说,这种危险的事情经常发生,却得不到爷爷奶奶的阻止,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待别人,他说,是爷

爷教的,爷爷曾经用一把铁叉把他和姐姐扎得浑身是伤,他说:“不这样就会遭别人欺负,包括我爷爷!”说着说着,指着头上的伤疤说:“看,这就是我在学校和别人打架留下的。”二婶告诉我们说,凯旅今年数学考了48.5分,爸爸认为这样子与他的名字出入太大,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准备让他辍学回家,放牛放羊,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一方面,祖父母岁数大了,生活很拮据,舍不得花钱买菜吃,甚至连油也舍不得放;另一方面,爷爷与爸爸矛盾重重,因此孩子就成了他们之间的牺牲品,凯旅的生活起居还要看爷爷的脸色,这对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是极不合理的,不过凯旅也能吃,不

挑食,看,这么青的西红柿他也吃得津津有味的。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工作总结2014

农民工子女工作总结

我校处于我市中心地段,在校学生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占到了学生总数的 30%左右,其蕴涵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等,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做出如下工作。

一、改善入学

拓展农民工子女家长获取就学信息渠道,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提高家长对入学问题的满意度。

1、加大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正规教育的宣传力度,制定有关工作方案。

2、招生期间在学校周边社区设立宣传点,悬挂招生宣传横幅,张贴招生简章,扩大宣传渠道。

3、组织专门工作小组,深入农民工居住相对集中的居民区或有针对性的进入部分农民工子女家庭开展招生宣传。

4、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方便,鼓励农民工子女随班就读。

5、积极拓展扶助渠道,广泛接纳社会扶助资金,对特别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实行减免和辅助制度。

二、加强融合

通过相互理解及文化融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不同社会阶层学生间相互理解和融合。

1、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学习的动力不足,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以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参与,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性。应当选择与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基础相接近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学习活动,逐步提高农民工子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树立他们对于学习进步的自信心。在生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他们对于各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逐步使他们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心理活动课对农民工子女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树立学习信心。通过开设心理信箱和“星星聊天室”,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内心的苦恼用文字或交谈的方式向人倾诉,并求得解决。利用班会活动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针对地对农民工子女学生进行心理、学习和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要融入学校和社会,就要创造与学校社会接触的机会,学校为他们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除了学校常规的大型活动外,还应当举办一些适合于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当地学生交往的活动,以提高他们与当地学生交往的能力。学校力争创造机会,让农民工子女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各种社会的有益活动,让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加快他们融入社会的进程。开展一些溶合各地家乡文艺、风俗的活动,抒发共有的热爱家乡之情,激发他们的自豪感,重塑自信。

4、创设良好的氛围,缩小校内差距

农民工子女学生之所以较难地融入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差距较大是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将采取合适的措施,缩小他们与当地学生在各方面的差距,如鼓励学生统一作装校服,校内提倡说普通话,使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差距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缩小,让他们有各方面平等的心理,无疑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学生适应学校环境,进而适应本地的社会环境。

5、用关爱关注成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应该用更多的关爱来教育他们,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应关心他们生活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学生是不可能不犯错的,不能在他们犯了错后用有色的眼光来看待,而应这些作为在他们成长中的必然来看待,教师应付出自己的情感来打动他们。特别是在生活和心理上,他们更缺乏关心,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因素,不失时机地加以批评教育和引导。同时,教师的关爱也将影响农民工子女学生对待其他人的态度。用情感换取情感,用爱心换取爱心。

6、做好家校联系,逐步改善家庭环境

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无暇顾及,因此,求得家长的支持对农民工子女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中的适应都至为关键。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争取得到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过“家长学校”培训,发放家庭教育指导小报,家长的来访,教师的家访,家长会,教学开放周等活动,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和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他们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让农民工子女学生在家中也能有相对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7、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争取有利的学习和生存环境。

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在校学习环境在接纳他们的学校中得到了保证,但他们在家的学习环境并未得到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依然较为恶劣,而这一些环境的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学生最终融入当地社会。学校将就此问题加大向有关部门反映,向社会呼吁的力度,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和生存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教学促进

通过相关机制的建立,结合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特点,运用有效的手段,逐步提高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成绩。

1、学校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农民工子女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多出成绩。由于农民工子女学生在学习上与当地学生的差距,学校制定相应的农民工子女学生学习成绩的奖励标准,通过表彰优秀学生的手段促进农民工子女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不断的进步。同时,学校制定适合于考核农民工子女班级的教学成果的标准,任教农民工子女班级的老师在学习成绩达不到当地班级标准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学校的肯定,以此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2、利用教师期待激发良好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高期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已经成为共识。在进行农民工子女学生班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以使他们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对农民工子女学生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相信农民工子女学生在行为上能与当地学生做得一样甚至更好,从而为他们树立个人的良好形象建立起心理基础。在教学中采用小步走的策略,放慢教学的节奏,使他们能觉得更好,从而缩小他们与本地班的学业成绩。

3、自我教育,激发个人的上进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开展自我教育,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榜样中学会自我教育,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来达到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下载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到优质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到优质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子女调查

    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寒假实践报告 (一)农民工子女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不容乐观的现实 随着发达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进城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子女大量随父......

    关爱农民工子女

    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实施方案 ****乡大量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由此带来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等问题。我乡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有少部分随父母一起外出并接受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

    关爱农民工子女

    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活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团区委学雷锋期间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结合我镇实际,现就我镇学......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现状: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公平教育——浅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四年前,我遇见了一群孩子,便开始踏上我的公益教育之路,直到我来到北京。一路走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逐渐成为了我追求奋斗的理想。在这里简单......

    关爱农民工子女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送农民工子女一片天空,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二、活动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

    浅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及其措施

    浅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及其措施 周丽君 (重庆文理学院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08级物理学 200808044005 )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