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S管理方法及其实现工具
6S管理方法及其实现工具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下面将对6S管理的内容及其实现方法等进行讲解。6S的含义
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6S的内容
整理(SEIRI)——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顿(SEITON)——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清扫(SEISO)——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清洁(SEIKETSU)——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经常保持环境处在美观的状态。目的:创造明朗现场,维持上面3S成果。
素养(SHITSUKE)——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目的: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队精神。
安全(SECURITY)——重视成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6S的关系
“6S”之间彼此关联,整理、整顿、清扫是具体内容;清洁是指将上面的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贯彻执行及维持结果;素养是指培养每位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开展6S容易,但长时间的维持必须靠素养的提升;安全是基础,要尊重生命,杜绝违章。
6S管理实施原则
(1)效率化:定置的位置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先决条件;
(2)持久性:人性化,全员遵守与保持;
(3)美观性:作产品——作文化——征服客户群。管理理念适应现场场景,展示让人舒服、感动。6S精益管理对象
(1)人:对员工行动品质的管理
(2)事:对员工工作方法,作业流程的管理
(3)物:对所有物品的规范管理 执行6S的好处
(1)提升企业形象: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能够吸引客户,并且增强自信心;
(2)减少浪费:由于场地杂物乱放,致使其他东西无处堆放,这是一种空间的浪费。
(3)提高效率: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是个人心情愉悦;东西摆放有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搬运作业。
(4)质量保证:一旦员工养成了做事认真严谨的习惯,他们生产的产品返修率会大大降低,提高产品品质。
(5)安全保障:通道保持畅通,员工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会使生产及非生产事故减少。
(6)提高设备寿命:对设备及时进行清扫、点检、保养、维护,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
(7)降低成本:做好6个S可以减少跑冒滴漏和来回搬运,从而降低成本;
(8)交期准:生产制度规范化使得生产过程一目了然,生产中的异常现象明显化,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作业,以达到交期准确。推行6S的实现工具 手法一: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可以使工作现场人员,都能一眼就知道何处有什么东西,有多少的数量,同时亦可将整体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订货、交货日程与工作排程,制作成看板,使工作人员易于了解,以进行必要的作业。
说明:
企业要根据自己生产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看板系统,我司可按照用户的要求订制,欢迎来电咨询!020-85530201!手法二:Andon系统
安灯系统(ANDON,也称:暗灯),是一种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工具Andon系统能够收集生产线上有关设备和质量管理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加以处理后,控制分布于车间各处的灯光和声音报警系统。从而实现生产信息的透明化。安灯(Andon)系统的主要功能:
1、当工位或生产线上有异常状况(如品质、设备、物料等问题)产生时,即时发出信息,寻求相关支持部门帮助;
2、推动管理层和支持部门“巡视发现”生产线上的问题并采取行动;
3、系统跟踪异常状况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流程,促使解决问题流程的实施;
4、系统搜集数据,识别问题发生最多的地方,并进行改善;
5、传递各工位或生产线的实时状态信息,建立透明化的生产现场;
以上是6S管理的介绍,6S从总体上来说只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如果要真正做到6S的目的,可以直接利用现场管理工具,如看板、安灯系统等来辅助企业执行6S管理,从而实现6S的目的。
第二篇:企业科室6S管理中的“三定”管理方法
企业科室6S管理中的“三定”管理方法
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赣南卷烟厂 肖玮 更新日期:2011年8月29日
【字号:大 中 小 | 颜色:浅 深 红| 打印】
烟草在线专稿
6S管理作为目前行业内众多企业都采纳的一项内部管理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延伸和发展。尤其是在现场管理中起到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在推行6S管理中,企业实施的是全员参与,对于涉及到的非生产一线和车间的科室,如何有效的把6S管理内容作为日常工作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总结了“三定”的管理方法,即:定位、定人、定期。
科学合理的“定位”实现科室环境的整洁
科室6S管理同样涉及到物品的“定位”,这是实现整洁美观的前提。科室物品的“定位”就是把每一样常态化物品固定位置,从而实现整齐如一,“定位”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一是要从室内视觉美学角度摆放物品。一个办公室,办公桌、椅凳、电脑、装饰品等等物品的摆放,要整齐,合理,不能随意的摆放,从视觉美学的角度科学的将物品摆在最恰当的位置,目的就是让办公室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井然有序。二是要遵从“便捷”的原则归位物品。将长期、经常性使用的物品和非经常性的使用物品区分摆放,方便取用。比如电脑边就可以摆设笔筒、电话、书夹之类的,而不是剪刀、档案之类的,桌子底下和旁边放置垃圾篓,等等,这些都遵从使用“便捷”的原则。三是避免所有“定位”的条框性。科室物品的“定位”并不代表所有物品只能固定于某个区域,尤其是小件物品,如果可以为“定位”而“定位”,往往影响整体效果,比如电脑的摆放既可以统一居中,也可以居右或居左,只要整体统一即可,不需要刻意的规定只能定位于中间,甚至划区域线。这种“定位”过细、过琐碎,往往起不到整洁美观的作用。
职责明确的“定人”保证相关要求的执行
科室6S管理关键点还是在人员的执行问题。要避免6S管理这是科室负责人的职责或者某个6S管理员的工作,应该是对每一个人工作要求,这就需要在职责上实现全员参与,就是“定人”,划分个人责任内容、区域范围、有关执行要求等等。一是严格个人物品个人负责的基本要求。科室内属于个人使用的桌子、柜子、电话、茶杯、垃圾篓等等物品都要明确个人全包负责,按照6S管理的要求做到达标内容。二是公共区域划分到人。对涉及到门窗、地面等公共区域和物品,也要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在6S管理的物品标识中写清责任和要求,确保公共区域的6S管理到位。
持续的“定期”检查促进人员素养的提升
在推行6S管理中,都会形成很多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建立起相关的长效机制。这些都是指导和确保6S管理持续推进不走样的基础。这其中,“定期”的检查是衡量和推动工作的主要手段,“定期”检查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素养,通过素养的提高将6S的要求转为自觉的理念和行为。一是要有固定周期的检查。每天自查、每周互查、每月统查,形成这样的检查机制才能在推进6S管理深入到科室的方方面面中。二是要固定的随机检查。企业中的6S管理职能部门要长期性的抽查,而且是随机性,一句话“走到哪、查到哪”“想到哪、就查哪”,促使科室的员工时刻紧绷6S管理的这个“弦”,在经过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逐渐转变成自觉的行动。
科室6S管理看似简单,易于操作,其核心关键还在于素养的提升,而提升素养需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触动来促进。“三定”管理方法在实践中,时刻围绕“员工”这个中心来抓,通过抓人的提升,来实现6S管理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三篇:企业一年实现业绩增长300%的管理方法
让企业一年实现业绩增长300%以上的管理方法
国研智源.田修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发现机会、把握发展机遇,找准投资方向、实现转型发展、迅速构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项目、产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国内顶级管理智囊机构——国研智源管理研究咨询中心田修博士带领专家团队经过一年时间,对全球近五十家五年来业绩增长最快、转型发展最成功的企业进行总结分析,找到确保其业绩增长快速增长的关键秘籍,通过分析发现:全球业绩增长最快的企业,都是围绕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寻找到创新发展路径的管理模式上找到突破点,建立完备的企业创新发展的管理体系,是保证在困境中崛起、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的关键。完备的企业创新发展的管理体系包含七大核心内容:
一是创新战略体系。创新战略体系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总纲。为整个企业创新活动指明了方向。就象在商海中航行的一艘船,如要到达成功的彼岸,最重要的是认定航行的方向。方向错误或方向不确定,航行越远,离成功的目标就越远。创新战略管理体系设计,具体包括企业面临竞争环境及优劣势评价(SWOT)、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策略设计、企业创新发展的各项目标设计。
二是创新文化体系。创新文化体系是渗透在一切企业活动中的无形推手,是整个企业创新发展的灵魂所在;是激发员工突破性的方法和产品的关键,是在困境中充满创新激情的氛围营造。优秀创新文化培育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源泉。包括创新文化体系设计,具体包括提炼体现企业特色的创新价值体系、设计体现企业特色的创新感知载体、营造员工自动自发的创新氛围。
三是创新管控体系。创新管控体系是企业创新提供领导、机构和流程保障、确保员工创新活动与企业整体战略吻合,及时发现员工有价值的创新亮点,使员工创新行为切实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机会、增加利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服务的关键。具体包括创新管理机构设计及职责界定、企业最小创新单元的组建、创新行为的发现及评审流程的设计、市场快速反应跨部门创新团队的构建、创新成果的保护。
四是创新投入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关键是建立起与组织相适应的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并将创新投入资金能够最大化的产生创新收益,避免创新投入的盲目化,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投入策略。具体包括投入形式及规模规划、资金使用流程设计、创新投入效果评价。
五是创新能力体系。创新能力体系以培养组织的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根据单位特点,设计符合组织现实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定期检验创新能力,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具体包括关键业务流程创新要点提炼(创新雷达图绘制)、员工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员工创新能力评鉴体系。
六是创新激励体系。创新激励体系是组织能否持续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是否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发员工创新潜能,参与组织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发挥“催化剂”作用。具体包括激励模式及标准、团队成员创新贡献评价、激励分配流程及形式设计。
七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平台是载体。是聚集员工、客户及相关利益者创新思想的工具,通过这个载体,可以人把创新的想法展现、共享、并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具体包括合理化建议互动平台构建、360度创新平台构建、公司内部的创新智库打造(田修中国发展研究奖获得者;QQ: 1993704577;邮箱:shtianxiu@163.com)
第四篇:对后勤服务类单位6S管理方法的研究
对后勤服务类单位“6S”管理方法的研究
候红霄,于晨旭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基建房产部, 北京 100854)
摘要: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增加企业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的首要问题。经实践表明,“6S”管理方法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企业后勤服务类单位详细探讨了“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6S”管理模式如何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实际应用并提出一系列技术措施以及制度来使后勤服务类单位持之以恒的推行“6S”管理方法;最后总结并指出“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的发展方向。本论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期望对深入、系统研究后勤服务类单位“6S”管理模式有所帮助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6S”;技术措施;制度;评分细则;发展方向
The Research on “6s” Management Method of Rear Service Units
HOU Hong-Xiao,YU Cheng-Xun
Abstract: It is critical for a modern enterprise that us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methods to enhance its development and competiveness.The practice indicates that the “6s” management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n-site management.By discussing the intercommunity between 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rear service units and the “6s” management method, the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technical measures and regulations for rear service units to push the “6s” management method continually.At last,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6s” management in rear service unit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help to research deeply of “6s” management method of the rear service units.Keywords: “6s”;technical measures;regulation;scoring scheme;future direction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朗,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如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已成为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现在全球推行的“6S”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6S”管理方法在日本被视为企业的一套最基础、最实用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及欧洲也被广泛使用[1]。
由于“6S”管理办法在理论上相对简单,所以本文主要辨识、分析企业后勤服务类单位“6S”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提出建议,以期对企业深入推行“6S”管理模式提供帮助。“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的适用性
后勤服务类单位管理具有其特定的模式。首先,由于后勤服务类单位种类繁多,譬如宾馆、食堂、动力供应单位、物资保障单位、基础建设单位、职工达到一定人数需要建立的幼儿园、医院、距离市区较远的中大型企业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企业需要建立的消防队等。其工作的性质导致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给后勤单位在管理上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如何用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将种类繁多、工作性质相异的各个单位统一管理成为了服务类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6S”管理模式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却是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做到的,推行“6S”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也正是提升企业形象、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安全基础、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素养、推进标准化作业进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譬如在距离市区较远的中大型企业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企业需要建立的消防队中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与“6S”管理模式也没有冲突之处,在半军事化管理中,定置有序摆放各种物品工具、对工作场所要经常进行的打扫,清除脏污,保持生活和工作现场干净、整洁等要求,同时也是“6S”管理模式中需要提升的地方。
所以,“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可以被广泛应用,不会因为其生产作业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局限性。
其次,“6S”管理模式又是企业运行职业健康体系、质量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为例,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时候,需要营造一种“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的良好氛围,而推行“6S”管理可以起到上述作用。这是因为,在“6S”管理中,整洁、有序的生产作业环境可以有效的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安全也是作为“6S”中的一项,相对贴近生产实际,比较容易获得共鸣,而且执行难度也不大,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参与感及成就感,从而更容易带动企业整体的安全氛围。
所以“6S”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也是提高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的实际应用及技术措施
“6S”管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针对生产作业现场的管理,如何将“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实际应用及如何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成为了现场管理提升的关键。本文针对“6S”的管理内容,以实际案例介绍其具体的实际应用及解决的技术措施,以期对企业及后勤服务类单位实施“6S”管理有所帮助。(1)整理
整理作为“6S”管理模式的基石,也是相对工作量较大的一项重点工作,如果整理没有做好,就无法开展“6S”管理工作。对于后勤服务类单位,由于其生产作业性质的特点造成了生产工具数量多、类型多。所以在进行整理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在全面检查生产作业现场时注意生产工具的使用频率、制定“需要”与“不需要”的判断标准、以及坚持针对工具进行每日检查以查看是否有不需要使用的工具,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整理标准。(2)整顿
整顿是在整理基础上的升级。整顿的目标是将“需要”的工具、用品进行分类、定置、有序摆放、明确数量并加以标识,这项工作是“6S”管理现场是否井然有序的关键。
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譬如宾馆的后厨、食堂的后厨,生产作业环境相对狭小、潮湿,并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定置标识容易发生老化脱落的现象,针对此现象,“6S”管理人员可以制作三面密封的塑料保护套以保护“6S”标识免受潮湿、高温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三面塑封的提示标识
对于在日常使用频率较多的工具以及需要经常使用的零部件,数量标识一直是一项难以解决的难题。“6S”管理人员可以对此问题实施“动态化”管理,制作统一的带有数量旋转功能的塑料标识,这样,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化的数量标识管理,减少了纸张以及时间的浪费,达到标识管理的目的,如图2所示。
图2 动态化管理的标识
企业及后勤单位在实际进行整顿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两点。首先,企业及后勤服务类单位生产作业现场及办公场所实施的“有室必有图、定置必有图”的定制图管理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生产办公现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确实需要修改定制图的情况下,如何将修改的定制图与企业单位保存的定制图册相统一成为了相对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企业及后勤单位可以建立“定制图变更”制度,从开始申请变更到审批直至最后的报备做出明确的要求,让职工有制度可以遵守,企业“6S”管理机构定期检查,这样就解决了实际定制图与单位的定制图册不统一的尴尬难题。
其次,后勤服务类单位要特别制订废弃物品处理办法,针对各生产作业性质,制定相应的废弃物品管理办法,比如食堂、宾馆需要建立厨余垃圾管理办法,医院需要建立医疗废品处理办法等。在建立的相应管理办法中,要明确管理的责任人,废弃物品的具体管理措施及流向,做到有据可查,有帐可查。(3)清扫
后勤服务类单位,尤其是宾馆、食堂、幼儿园、医院等直接依赖于生产作业环境的单位,清扫直接关系着服务以及产品的质量。真正的清扫除了能清除污垢、确保人员、职工健康以及食品卫生安全外,还能发现更早的发现设备仪器的异常状态及更早的对设备进行维护,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
对生产作业现场的清扫区域要划分责任人,将责任落实到每一名职工,确保所有职工都参与进来,进而提升归属感及荣誉感。对设备仪器的清扫重点在于维护保养,及早的发现设备仪器的异常状态。在清扫异常的污渍以及垃圾的时候,要及时查明原因,确保没有安全生产隐患。
清扫可以根据日常的工作性质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首先是每天15分钟的日常清扫,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生产作业现场的表面(包括设备仪器)灰尘及垃圾。其次是每周30分钟的一周清扫,主要清扫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的油污、桌椅柜底的灰尘垃圾、配线管线的灰尘、灯罩、玻璃等平常没有注意的地方。最后是每月进行一次不少于60分钟针对生产设备仪器的月清扫,主要检查设备仪器的不正常状态,对设备仪器进行保养维护,将设备仪器进行全面的清扫工作。(4)清洁
清洁在“6S”中的定位相对与前3个“S”来说更多是一种习惯的保持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前3个“S”在推行之后,生产办公现场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干净、有序的环境,但是如何将这种干净、有序的环境保持下去就需要职工在日常生产工作当中具有清洁的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清洁的维持与工作场地环境的新旧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如果没有做好“6S”,现场也会脏、乱、差,反之一个使用多年的老场地,如果“6S”贯彻执行的彻底,虽然外表并不起眼,但是内部却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井然有序。这其中的区别,只在于是否将“6S”管理坚持、常态化。坚持“6S”管理模式的生产作业办公场所,不仅能使职工感觉干净卫生,精神焕发,还可以此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企业形象。(5)安全
安全作为一切生产作业的基础、职工进行生产作业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一个生产作业环境在如何干净、整洁、有序,安全却没有保障,这个生产作业环境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安全是“6S”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在后勤服务单位中,由于生产作业性质的不同导致生产环境也种类不一,根据生产作业的种类划分可大致分为压力容器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电气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生产设备仪器安全,具有锅炉、水泵等需要水质监测的有化学品安全。各个生产作业现场要根据自身的生产作业性质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应急措施、设备操作规程等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
比如在生产设备仪器安全中,企业及后勤保障单位在采购生产设备仪器时,要尽量选购具有本质安全特性的设备仪器。如果没有此特性,可以通过安全技术改造等措施对生产设备仪器进行改造。
譬如,食堂、宾馆等生产作业场所的和面机、压面机、搅拌机等设备大多数都没有开启防护罩自动断电的安全连锁功能,后勤服务类单位可以通过安全技术改造,聘请专业电工或懂得相应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限位器—磁力启动开关—倒顺开关的串联以实现开启防护罩自动断电的安全连锁功能。这样即节省了单位资金,也有效实现了安全防护的目的,提升了使用和面机、压面机、搅拌机等机械的安全可靠性,如图3所示。
图3 安全技术改造后的和面机
“6S”管理模式也可以与安全生产检查相结合,在安全生产检查中,比如针对设备仪器的“定检、巡检、点检”活动中,可以加上针对设备仪器的干净程度的检查,标识的检查等。将“6S”管理模式与安全生产检查模式相结合,这样即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也达到了安全检查与“6S”检查的目的。(6)素养
“6S”管理模式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但“6S”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养,提升企业的文化水平,是检验“6S”管理模式是否深入人心,成为职工习惯的最直接的体现。企业及后勤服务类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6S”规章制度并将各项规章制度目视化,让职工耳熟能详的理解“6S”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遵守,对于职工违反的“6S”管理的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及时的给予纠正。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6S”教育活动提升职工的理解程度并积极开展、推动各项精神文明向上的活动。不仅要积极宣传单位价值观,同时也应商讨制定宣传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借以提升职工的素养。“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长效机制的建立
“6S”管理模式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个别企业尤其是后勤服务类单位由于生产任务繁重,常常在开始的能够很好的保持“6S”成果,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将“6S”工作抛在脑后。所以,如何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建立“6S”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6点建议:
(1)“6S”组织推进机构长效健全,制定长远的“6S”管理规划。(2)制定适合后勤服务类单位、长效的“6S”奖惩、激励制度。(3)制定适合后勤服务类单位“6S”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及检查标准细则。(4)常态化的“6S”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5)常态化的“6S”教育、宣传。(6)目视化管理及看板管理的长效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6S”长效机制的同时,还应坚持“6S”标准化原则:“6S”管理模式是使后勤服务类单位管理水平不断向上的动力,而标准化则是防止后勤服务类单位“6S”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后勤服务类单位“6S” 管理能力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所以,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坚持“6S”标准化原则。“6S”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类单位中的发展方向
(1)“6S”管理体系与其它体系的有机结合
此发展方向在本文(1)中已有论证。即在建立其它体系的同时推行“6S”,无论是生产作业现场或办公场所都可以推行,使员工有参与感并能付诸实际行动。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将“6S”和其它体系融为一体,不要建立两套或者多套系统,以免职工产生繁琐厌烦的感觉。(2)“6S”管理模式的扩展
目前在“6S”管理模式的扩展上,国外的摩托罗拉公司已实施到了“10S”。这是在目前文献资料中,第一个将此管理模式扩展到“10S”并实际应用的公司。“10S”即:“1S”-Sort 分类;“2S”-Set 整顿;“3S”-Shinep清扫;“4S”-Standards 标准化;“5S”-Strict 纪律;“6S”-Safe 安全;“7S”-Security 保安;“8S”-Stout 体能强化;“9S”-Skills 技能多样化;“10S”-Streamline 作业精简化。
由此可见,以上的“10S”除了原有“6S”的现场管理外,还将重点放在了个人素养的发展上,同时也隐含了质量体系以及职业健康体系的范畴,是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原有“6S”的中,清洁一项更改为了标准化,而素养一项则被纪律所代替,因为清洁重在习惯的保持,而做好前“3S”就已经足以保持清洁的状态,所以在此被标准化替代。而纪律相对素养相对更加直接、具体,更容易让职工理解并产生共鸣。相对来说,作为特殊的企事业单位(需要经过保密认证的企事业单位),“7S” 保安或者是保密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这类单位需要注意的一个“6S”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少京.“6S管理的基本概念”[N].航天长征报,2005-03-07 [2] 永场.大庆石化5S现场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01)
[3] Catherine Kessedjan(2000),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Internet and Electronic Commerce,Oxford:Preliminary Document Press [4] Reichheld F F,Schefter P.E-loyalty:your secret weapon on the web,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105-113 [5] 寓惠峰,张盂存,杨金梅.6S理念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6] 张奇刚、童艺川:论车间5S管理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1(1)[7] 刘伟,安志芳.浅析工程机械中小企业5s现场管理[J].建筑机械化.2010(4)[8] 王坚.浅谈5S 现场管理和CI 持续改进[J].科技创新导报.2008(07)
[9] 李杨,韩晨华,王海涛,潘子龙,闫傒.我国企业推行5S 的问题与解决之道[J].现代商业.2010(09)
[10] 卢惊涛,向佐.我国企业实施5S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价值工程.2007(11)
第五篇:一种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方法.资料
一种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方法
摘要:随着WEB2.0作为信息时代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凭借其特有的优势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本研究的核心是将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性软件应用到学习者的知识管理领域中。因此,结合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了一种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方法,为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知识管理;社会性软件;WEB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数量急剧增长引起了信息超载的负担:“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WEB2.0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优秀的技术支持工具。本文将探索如何运用基于WEB2.0的分布式工具集实现高效的知识管理。
一、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框架设计
基于WEB的分布式知识管理(WEB-based Distributed Knowledge Management)以Bookmark(网络书签)和Blog(博客)为核心展开,以RSS(简易站点聚合)、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Tag(分类分众标签)、Mind Map(思维导图)、Diigo(社会化批注)等分布式社会性软件集合为基础的新模式。以知识的发掘、编码与转移为核心功能,为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与共享。知识
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方法是以WEB2.0技术为工具和手段;以挖掘信息为基础;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关键;共享与协作为本质;知识应用与创新为根本目的。从思想和模式上是从单纯的“读”、“索取”与“管理”向“写”、“贡献”与“聚合”的发展,由被动的接受、管理信息到主动的挖掘、聚合与辐射知识的迈进。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分布即“泛中心”的,是指三个方面的分布:技术层面的分布,即知识管理工具是社会性软件的集合,并不是一站式的;知识层面的分布,即信息资源的存储市分布式的,而不是集中在本地的,以链接形式联系在一起;社会认知层面的分布,即学习的社会性与交互性,学习者作为社会文化与社会认知的一部分,通过共享与交流实现知识的创新、聚合与辐射。
实际上,每个社会性软件都有多种功用。例如Bookmark,既可以作为网页收藏的共享工具,在通过整理存放网页时,又可成为知识仓库。把这些分布式社会性软件集中并以Bookmark为核心展开,就可以一个强大的、集搜索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知识编码工具、共享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知识仓库为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的特点如下:
首先,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强调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信息的获取不再是数量上的被动堆积,而是通过Tag和RSS对内容主动进行筛选和分类,最终使学习者得到最个性化的信息与知识,真正的体现学习者的中心性。学习者的体验和感觉成为了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处在社会性网络中,也是网络知识应用的消费者,同时也成为网络知识的贡献者。
其次,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注重知识交流的双向性。由于网络是可读写的,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可以随时进行,RSS信息源也可以随时更新信息,这是一种真正的知识双向获取与交流模式。
再次,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的信息聚类将会更加细分。如Bookmark用于共享书签、Mind Map用于思想交流和观点共享、Tag用于知识源聚类共享等,符合Web2.0标准的信息细分的类型。
正是着眼于学习者个体,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展现给学习者的,是一个用于微知识单元的聚合、创建、发布、管理、辐射、合作、维护的平台,强调参与、个人价值和合作。当越来越多的网络学习采取学习者互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内容是由学习者产生、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网络资源创造的过程中的时候,知识内容和形式就由量变开始发生质变。个人信息层面的开放才有交流,才有社会行为和形态产生,最终,构建起资源与知识良性循环的开放学习环境。
(一)知识生成工具
知识生成工具的作用是挖掘数据,对信息进行总结、分类、聚类,促进知识合成、创新。
1、信息搜索可以用Search Engine来进行。相对于搜索引擎的传统使用方式,作为知识的管理的搜索工具它还可以有以下功能:
·学术搜索:高效用的获取知识单元
·集散节点网站搜索:提取集散节点网站
·搜索趋势:搜索研究趋势
学术搜索有一个典型的范例:CNIK知识搜索[1]。学术搜索直接从CNIK数据库中检索相关定义解释,检索的效用极高。对于某个未知的知识或待解决的问题,学术搜索得到的结果相对于普通搜索引擎搜索结果远远有效。
在笔者在前期的研究中曾提出无尺度网络理论在知识挖掘中的应用:就某一关注领域抓住集散节点进行信息推送的资源收集方法[2]。集散节点网站可以通过搜索趋势得到,而搜索趋势本身即是对信息资源的二次处理,得出搜索的集中点和搜索关键词趋势,例如谷歌趋势搜索[3]、CNIK学术趋势搜索[4]等。Search Engine为捕获集散节点和得到搜索趋势进而确定知识源是极其有效的,为知识的聚合与分类奠定了基础。
2、RSS是一种遵循WK RDF规范的XML技术,是一种多用途、可扩展的元数据描述及联合推广格式。在知识管理领域中,可以用来进行数据挖掘。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快速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学习者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学习者可以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内容。RSS在教育中的应用在国内外已有较较广泛的应用 [5][6][7][8],综合已有的RSS信息推送研究,RSS在知识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如下:
·支持多种媒体信息源订阅显示,实现异构资源同构;
·支持对订阅信息源以及更新内容的Tag分类管理,成为有效的知识发掘工具;
·支持对订阅信息源列表共享发布功能,“RSS阅读器”信息源列表自身也会成为主要的订阅信息源组成内容,使得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能实现知识链的聚合与辐射。
RSS主要功能是集散节点信息推送与学术圈内的信息聚合,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挖掘与离散资源聚合。RSS可以加快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第一时间把学习者自主预订的资源直接推送到目的地,RSS以微内容为基础,容易构成微知识单元,与Tag结合,可以很容易形成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知识链,为知识的有效组织与整合奠定了基础。
(二)知识编码工具
1、Bookmark可以用来做知识仓库并能够有效的使离散资源聚合,管理集散节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访问自己的网络收藏夹,共享他人的Bookmark,还可根据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Bookmark及其它内容的推荐。Bookmark 采用类资源管理器的树状结构管理方式,学习者可在该页面中添加、修改、册除、移动、共享任意的Bookmark。Bookmark检索有目录检索和关键字检索两种,为了更方便学习者使用,目录检索和关键字检索可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学习者在选择了相应的目录之后还可以进行该目录范围内的关键字检索。学习者可以选中检索结果中的一个或多个将其添加到自己的Bookmark中或利用E-mail推荐给他人,还可以对Bookmark发表评论。
另一方面,Bookmark可以通过RSS与Tag进行信息推送与资源类聚,而只有在此之上才能进行异构资源同构化和劣构资源良构化。借助Bookmark模块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聚合与辐射,是形成个人学习环境的基础。
2、Mind Map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对知识进行编码,由英国的记忆之父托尼·巴赞发明。Mind Map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二是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三是分支有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四是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综合已有的研究[9][10][11][12],Mind Map在知识管理中有如下功能:
·构建思维导图: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知识链
·资源类聚:异构资源通过整理,有序整合在一起
·知识管理:有效管理知识链,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共享:共享思维导图
交互式的Mind Map可以通过“基于模板创建、知识采集录入、整理优化共享”三个步骤有效解决异构资源同构、劣构资源良构的问题,并能利用Mind Map的特性有效的整合知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学习者依据Mind Map得以构建自己个性化并符合个人认知习惯的知识仓库并交流共享,创造新的生成性动态资源。
(三)知识转移工具
1、Diigo是指学习者在网络阅读过程中直接在WEB页面中添加批注信息,但不修改WEB页面本身,即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Diigo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13][14][15],Diigo可以用来收集、批注分享和交互在线或离线的HTML文档,具有辅助网络阅读与评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化批注(Social Annotation)。Diigo的五个主要功能是:网页批注、网页书签、网页分组、批注分享、批注搜索。Diigo有助于学习者批判思维和思辨氛围的形成与发展。
2、Tag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交流工具。是指学习者根据需要对其提交内容的属性特征采用个性化的词汇短语进行特征描述[16],用来描述内容的分类信息的标识。总的说来,Tag是一种分类系统,但是每个Tag由用户自建,不必遵从某一分类体系。它是组织信息的一种新方式。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17][18][19][20],Tag使得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符合自己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个性化知识库,并其本身也成为由学习者构建的一种形态的共享信息源。Tag模块的应用意义在于:
1、通过“Tag标签”浏览、检索、查询、订阅等交流共享,促使不同学习者构建学习团体,易于形成学习社群。
2、“Tag标签”包含学习者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理解数字资源等信息。对于特定学习群体,逐步会形成“学习者分类的元数据库”,即“Tag标签”库,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学习使用资源的行为特征信息,这将最终成为相关具体研究领域的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数据源。
3、Blog已经本人们所熟悉,是一种优秀的知识共享工具,用来表达个人思想,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交流形式。它以简易操作的形式展示个人的专业思考,它能很方便地将最新技术工具结合用起来,同时Blog在知识挖掘方面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二、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流程
以个人为中心,知识发布与获取的主动性、知识组织、聚合与辐射的自组织性、知识利用与共享的低成本性是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的显著特点。在Web2.0时代,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学习者处在社会性网络中,也是网络知识应用的消费者,同时也成为网络知识的贡献者。
笔者根据知识管理的K9知识链(Knowledge Chain9)理论[21],可以将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流程分为资源挖掘、资源分类、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评价七个阶段,但这七个阶段并不是有着明显分界、相互孤立、独立存在、线性相关的部分,而是相互承接、超循环、螺旋式上升的系统过程。七个阶段可以从任意一个阶段开始,也可以在任意一个阶段结束。基于分布式知识管理平台下的网络教育资源的知识处理流程模型如图2所示。
·资源挖掘。教学实践的需要迫使我们寻求更为广阔的资源获取渠道,除了获取各种因特网上提供的资源和教师自行开发的教育资源、教案、课件、素材的资源积累外,还要重视可生成性动态资源的积累,形成学校特色的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有效挖掘。
·资源分类。就是对资源和知识进行主题分类和按需编码,以便存储和检索,实现离散资源聚合。
·知识组织。对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分类,经过消化整理,组成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元数据,对元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和管理,建立知识库。使用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管理的方法,实现异构资源同构。
·知识整合。知识整合通过对知识单元的整合,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知识链,构成有序的知识集合,实现劣构资源良构。
·知识共享。创设全校范围内的知识共享环境氛围,使得教师和学生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贡献出来,与他人共享。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共享。
·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将知识资源运用于教与学活动、学习和生活决策,并创建或再生新知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共享与创新,教学资源才能不断地丰富,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知识评价。知识评价主要是为了检验网络教育资源的学习效用,可以用过建立平价的标准化规范,既要注重资源开发的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资源在后期使用中的过程评价。
三、结语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和社会性软件的不断出现,发展社会性软件以推动人们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整合社会性软件来给学习者构建一个科学的知识管理工具集合,实现学习者知识的聚合与辐射既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呼唤。进一步地,学习者可以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它的低成本和高效用为信息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开辟了新航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知网知识搜索[DB/OL].http://search.cnki.net/.[2] 胡艺文.无尺度网络在知识挖掘中的应用[DB/OL].http://educationaltechnology.blogbus.com/s1227692/.[3] 谷歌趋势搜索[DB/OL].http://.[19] Marieke Guy,Emma Tonkin.Folksonomies Tidying up Tags? [DB/OL].http://.[20] Adam Mathes.Folksonomies-Cooper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Shared Metadata[DB/OL].http://.[21] 李雪莲.从知识管理视角审视学习过程[C].第四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文集,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中国教育技术(上).2005:495-498.A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based on a set of WEB2.0 distributed tools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WEB2.0 as an emerging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 of being applied to all spheres of society.This study is the core of WEB2.0 technology will be applied to the learner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teaching practice, I try to build a WEB-based Distributed integra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made corresponding to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as my students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learning to provide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erence.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social software;WE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