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 鲁子问
正如教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也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从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就是规定时间之内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效果。
对于教学目标,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为代表的很多学者进行了非常详细地分析,不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体系,而且规范了教学目标的语言,而且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有影响的相关著作数以百计。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就此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教学目标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有一些缺陷,但目标方向不会出现错误。这样,尽管教学效率可能受到损失,但教学效果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再完美,也因为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南辕北辙式的错误。
所以,目标是否科学,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整个教学目标,甚至教育目的。
要达到科学地设置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把握学习者、学习内容两个基本要素:
1、学习者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年龄、个性、真实兴趣、学习风格、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等各项要素。
课堂教学目标要包括不同学习领域的目标,如认知、情感、能力等领域的目标,要符合语言素质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的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阶段性,不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个学年的、整个学期的、整个单元的目标设计为一个课时的目标。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只需要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可选择性、可调整性,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但又明确规定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保证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又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要求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调整教材等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因为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通常是基于全国情况而制定的。
2、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必须涉及教材设计的学习内容的全面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更要包括语言运用目标,这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现在很多老师设计的目标中没有语言运用目标,或者运用目标不真实。
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也要依据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目前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建立明确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我们的评价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另外,我们尤其不要提高教学目标。比如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时学习700个左右词汇,显然这不是要求学生会运用700个左右词汇,也不是要求学生会拼写700个左右词汇。我们设置教学目标就不要过高地提升词汇学习要求。
设计目标的最简单方法是ABCD法,也就是:谁(Audience)在什么条件下(Condition)通过什么学习行为(Behaviour)达到什么掌握程度(Degree),如:
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完成生日庆祝活动准确地说出数字;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模仿课文录音流利地开展对话; 一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参加编写小故事比赛基本准确地写过去的故事;等等。
第二篇: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与会: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设计
1.要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可测量,应选择可以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
3.要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是什么,包括完成任务的时间(如十分钟内)、完成任务的条件或辅助工具(如借助词典、计算器、说明书、或通过小组看图讨论)等
4.要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二、学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1.体现师生民主对话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仅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还要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
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2.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集体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的体验
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使
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强烈探究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能够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条件。
5.强调学生的积极实践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强调“活动”、“操作”,强调“考察”、“调查”,强调“ 探究”、“ 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为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6.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悟
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习的“足迹”,并善于总结和发现:哪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较为有效和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从而学会学法的选择与运用,发现学习的规律,悟出学习的真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7.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三、学会做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其具有内隐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特点,学习结果表现为学生内心的变化,为了使这种内在变化可以观测,国外学者提出下面两种方法。(1)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是指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的方法。分两步来表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
(2)表现性目标表述法: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表述目标时只描述学习者在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表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变化的例子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总之,课改下的汉语课堂教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我们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郭莉
汉语教研组
第三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郭 成
(一)确定依据的科学性
关于哪些因素制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或说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需要、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科学性。
1.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
学生发展需要指学生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反映了这种差距。这种差距是学生需要发展的内容,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基础。泰勒曾指出:“学科的种种努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学生目前发展中存在着的严重差距上。因此,确认这些差距(即教育的需要)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为学校计划应该予以特别关注的教育目标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所以,学生的兴趣也应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一个依据。
2.当代社会需要
教育有其本体功能──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功能,同时又有其社会功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大支柱不是主观断想出来的,而是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建构出来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 1 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我们才说人真正得到了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定教学目标也要依据当代社会的需要。
3.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等只能制订出一些基本的目标要求。例如,“通过学习后具有一定的独立认识能力”,实现这一比较抽象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独立认识能力”具体化为“通过学习能独立做某种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某一结论”。可以说,只有结合学科知识才能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另外,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对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也要求我们结合学科性质与特点筛选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体现层次结构性、整体性与全面性。
1.层次结构性
学生发展的渐进性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目标内容的层次结构性。(1)学生的发展是渐进的,他们总是先记忆简单的知识才进一步记忆复杂的知识;先发展低层次的能力再发展较高层次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以适应学生的渐进发展。我们已经介绍了布卢姆、加涅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从他们的教学目标体系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如布卢姆把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这些层次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层次结构适应了学生学习水平、思维能力由低级到高级,学习结果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有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完全包括学习结果的所有层次,但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层次上。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我们首要的目标可能是“学生能读写某些字词”达到“知识”的教学目标;接着会继续提出较高层次的目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字词”达到“领会”的教学目标。(2)学生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必要时可 2 以分别列出某类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
2.整体性与全面性
系统是具有一定机能的整体,所以整体性也是系统性的一个原则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与不同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育目的决定,包括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层次。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我们在设立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牢牢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以这些目标为指导,使制订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这些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能相互排斥、相互矛盾。要做到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相互统一,也要做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各类型目标、各层次目标的相互统一。例如,教学目标按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为三大类,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那么我们要使这三个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相互促进,形成相互融洽的有机整体。认知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这六个层次上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是融洽的有机整体。
全面性与整体性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提出要求。整体性对类型、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而全面性则是对类型、要素的具备情况提出要求。它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分析目前教学目标设立的问题时已经谈到目前教学目标设立存在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全面性原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一项原则。
(三)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恰当性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可概括为恰当性原则。我们认为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很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表述方式即是恰当的。对于具体怎样表述教学目标我们后面将会详细论及。
第四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它同时也关系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落实,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要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明确在政治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方法、过程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准确预设一堂课的目标,首先对教科书和学生这两个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解读。简而言之,我们要弄清楚两大问题:教科书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应从如下两方面做起:
一、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它是显性的语言材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教材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教师可以采用其中合适的处理办法。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1、认真通读、研究一册教材或一套教材。梳理清楚教材编写目的、指导思想、教材特点、设计思路、技能的要求、策略与情感的渗透等,这项工作应该在新学期开始前完成;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使得各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线性的联系。
2、认真阅读、研究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材料,我们需要了解某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内容,需要研究知识传递的情景和技能训练的过程,需要分析情感价值观的体现。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雏形。要注意的是,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需要结合语言材料作必要的筛选。譬如:现行教科书中一个单元的目标,不一定都是要求学生全部掌握的。有些可能会在以后单元或下一册中再掌握;有的可能只需要了解;有的可能是对前面知识巩固和延伸。
3、认真阅读课标。特别注意新课标与老大纲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诸方面的变化,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和本课知识,设计出明确、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提升目标达成度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认真研究学生。政治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惟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的起点。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首先应认真记读、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这项工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专业的政治教师应该是个有心人,会把平时观察到的信息积累起来;一个专业政治教师而且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观察到的信息中解读出前因后果。这些信息是解读学生因素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其次是认真解读、分析学生已有的图式,了解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话题背景知识,以及能力水平。这步工作应该在教学目标设计前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结合平时积累的信息,初步判断学生完成某单元或课文学习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适当降低该单元或课文目标要求;如果难度不大,可以对教材进行挖深、拓展。也就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要求,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再次要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解读,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两端——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大家关注的是中间学生,以为这样能够兼顾两头。其实不然,教学目标只适合于中等学生,学困生往往被忽视,学优生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我们特别要注意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发生。
最后,认真研读、分析学优生的强项和学困生的弱点,寻找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教学难度的起点。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保底,不封顶”。“保底”就是要有一个最低要求,有个底线,能够让学困生有机会成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不封顶”就是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要求,留给学优生一个空间,由他们自主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制定适度有效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
合格的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既有属于知识范畴的直接目标,即《课标》中的知识目标,也应有属于能力、情意范畴的间接目标。在直接教学目标方面,包括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间接目标中,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选择与判断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精神生存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道德、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观念形成与发展
第二、教学目标体现发展性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这需要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即围绕学生原有水平上加一个难度。这个难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原有水平,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前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定位,即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低于或平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后者将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高低。这个难度必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同样也是无效的。假如超出学生能力,教师就要考虑设置支架。如:教师在学习策略目标里设计小组活动讨论、合作探究等来降低其难度。
第三、教学目标体现层次性
教学目标层次性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有层次的。新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和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教学策略”,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在课堂上可以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高、中、低水平的教学目标,即使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
第四、教学目标体现学科性
课标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政治课它异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原因就是:它是初中的一门德育课程。因此在设计政治课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学科独特性,设计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尤其要突出重点,设计出德育目标。
第五、教学目标体现开放性
政治课的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生要具有的能力,除了必须掌握课本中的政治原理之外,还应该知道如何用这些原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解题过程的实质就是找出把初始情境变成达到目标的操作顺序。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往往采用这样的教学步骤,来让学生学会分析: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探索研究;评说讨论,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可以把眼前情景不断与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同时可生成新的目标,来缩小差异。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题,而是通过典型问题的剖析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理解原理、会使用原理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政治原理的策略的教学目标。
总之,任何一堂教学效果突出的政治课,必定离不开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事关整体的要素,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有内容、有针对性,可执行、可观测。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指南。
第五篇:浅谈如何设计合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浅谈如何设计合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摘 要】教学目标是不同于教学目的的,相比较而言,教学目的更注重于表示行为结果的基本意图,而教学目标则更注重于行为结果的具体标准和方向。但如今的许多教师并不清楚其中的差别,导致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合理设计 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3.079
教学目标的定义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不像教学目的那样具有政策性,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由设计教学目标,所以说教学目标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是较强的。但正是这较强的自由度,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偏离了正常的教学目的、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小学语文这一门学科,语文老师们更要学习如何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事实
事实是指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现象、关系、属性和规律性的总称。在小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中,主要的任务便是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事物,让他们从书本中学习到社会中的现象、规律,也要让他们摸索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属性等。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社会中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更多的是给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从小学阶段种下了错误的种子,那么今后当这颗种子越长越大便难以移除了。
(二)技能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慧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在小学的阶段,技能的培养虽然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很难做到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数都被家长送去了补课班,不仅补习一些数学、英语等课程,还要参加音乐、舞蹈、画画等技能方面的培训课程。
(三)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指称的是个体对各种刺激来源的倾向和感受。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态度包含: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我们所需要培养孩子的态度绝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对事态度并不是适合孩子发展的心理需要。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是敢爱敢恨,顺应他们的心理发展,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包括:目标分解、任务分析、确定起点和目标表述。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严格按照这几个步骤。
(一)目标分解
首先,教学目标是阶段性的,应该一步一步地完成达到各个阶段的目标,在达到一个等级之后,我们才能够开始下一个等级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当中,学校首先要制定这个学期的学期目标,之后任务下到达各个教师,教师就要根据学校的要求来将内容分为各个单元,以此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单元目标,最后在上课的时候根据课堂状况制定最为详细的课堂目标。首先是要把最广泛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为一个个分支目标,然后再细化到每一个分支的详细目标上。只有将目标进行分解后,才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进行把控。最后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就是在每次完成了既定的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后,比如说在每个单元课时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从对这一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分析每个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的能力、知识和目标。因为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是既定的,也就是说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那么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如果达到了这个标准就说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那么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学生所达到的程度又是多少呢?所以还需要去分析学生在这段学习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他在某一方面是否合格,?_到了什么等级,他在哪一方面有优势,有优势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他要怎么做才能够提升自己不足的地方呢?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任务分析来解决的。
(三)确定起点
起点的确定并不固定,这个不仅仅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对老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果起点定得过高的话,学生会感到压力巨大,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后期的学习影响巨大。对于老师来说,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起点过高会推迟教师的教学进度,让教师很难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对学生的成绩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起点过低,所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太过轻松,会导致学生轻视学习,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熟悉,导致知识基础不扎实。对于教师来说,起点太低会导致教师加快学习进度,同样会忽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起点的确定需要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决定,在确定起点后就要从起点开始进行学习,不能够随意更改。
(四)目标描述
除了对于教学目标进行准确而恰当的描述,也是对于教学目标的详解,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首先,目标描述对对于教学目标总的概括与论述,详细描述了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怎么去做。目标描述也是目标分解、任务分析、确定起点的一个总结,将三者的步骤与方式相结合起来,对教学目标有了一个整体的解释和指导。其次,目标描述也为教学目标确定了一个总的任务和方向,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目标的表达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在教学目标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占据大部分,并且一切教学所围绕的中心都是学生。2.行为动词。就是在教学中描述学生的各种行为的动词,例如“写出”、“写下”、“描述”等。比如,教师让学生写出前一天所学的古诗词,又或者是描述一下这个篇课文写的什么。3.行为条件。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哪些帮助或者工具,就比如说:考数学使不使用计算机,在复习的时候是否查阅过相关的参考资料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复杂与麻烦,但还是需要教师细心地去做,因为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的最终结果而已。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是教学之根本,教学目标的制定绝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社会要求而定的,虽然灵活,但也要符合实际要求,不能纸上谈兵。教师的能力并不用去过多关注他的课程,只需要关注他的教学目标,就能清楚地知道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