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地税局内控机制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地税局内控机制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地税局紧密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紧紧围绕“三个一流”工程建设目标,以“不给税干犯错误的机会”这一理念为指导,从制度创新入手,建立起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支撑,以责任追究为保障,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监控为手段的部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效果显著。
一、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支撑点,强化责任追究,为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003年以来,该局配套建立完善了涵盖行政事务、征收管理、文明创建、勤政廉政、人事管理、学习培训等六大类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税务干部的行为。为保障这些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该局借鉴新加坡国家的处罚制度,构建惩戒机制,出台223条共9大类《规范化管理违规处罚规定》,将之作为一项基本的制度来保证其他各项制度的落实,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问题都有处罚有追究,制度出台6年来历经14次修改,目前完善为396条《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度实施以来,全系统共有1467人次受到过错责任追究,其中直接责任人1099人次,连带责任人368人次。
2008年该局推行科室负责人失职留职察看制,规定凡被上级机关查出问题并扣分的,根据分值,给予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留职察看3个月、半年、自动免职等相应的处理,并对被扣分的科室全体人员根据责任划分和所扣分值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科室被扣分达到一定分值的,取消科室及科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年度评先、评优资格。该制度推行以来,已有一名科室负责人因为在市局日常考核中被对应单个处室一次扣分1分,给予留职察看3个月的处理,累计有8名科室工作人员受到直接和连带经济处罚,该制度的推行明显强化了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二、以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规避为切入点,做到重点突出,促使内控机制建设步入良性轨道
该局牢牢把握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通过制度管权、科学分权、简政放权有效规避税收执法和廉政风险。
一是制度管权,规范执法行为。该局先后制定出台了《税收票证考核办法》、《基金征收管理考核办法》、《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考核办法》、《欠税公告暂行办法》、《组织收入工作考核办法》、《纳税人税控机使用定期报告暂行办法》、《重大税务案件阳光审理实施办法》、《淮阴区建筑业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和《建筑安装营业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办法制度,加强对税收工作的规范和指导。引入涉税事项调查预告制度,即纳税人提出减免税、停复业、延期缴纳税款等涉税申请后,由纳税服务大厅窗口出具“涉税事项调查预告通知书”给纳税人,以规范和约束管理分局事后监督行为,减少甚至杜绝部分税务干部随意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现象。在稽查执法中推行案件复查制、查后回访制、廉政反馈制和岗位责任制,对税务稽查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按照“科学定岗、能岗对应、量化考核、竞争择优、按绩取酬”的工作思路,在稽查局实施个人业绩量化考核,根据工作业绩实行差别待遇,建立起规范、开放的岗位管理体系。
二是科学分权,做到以权制权。2004年,该局在全区机关中率先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权力进行全面清理,明确了197个岗位职权,制定行政类规范25个、流程35个,制定业务类规范24个、流程90个。通过精简工作流程,清理权力,明确岗位职责,实现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显著提升了工作绩效。同年,作为全市地税系统征管改革试点单位,正式启动新一轮征管改革,改过去“小而全”的全职能征管分局为“征、管、查”三分离,以往一个部门就可办理的涉税事项的受理、审核与审批,现在需要在征收、管理分局间进行流转,提高了执法过程的透明度。岗位分设,加强了同一事务在不同岗位间的互相监督和制约,使征管组织架构实现了科学分权和扁平化管理。在税务稽查中,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有效避免因权力集中和权责脱节而导致的腐败问题的发生。建立征管查互动机制,从税源、管户、分析、监控、日常检查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处理好征收、管理、稽查三者关系。四个副局长每月牵头召开一次征管查会议,互通信息,现场办公,解决征收、管理、稽查衔接上的问题和税收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确保征管查无脱节、无空档、无掉链、无盲点、零差错,使征管查改革体制更加严密、更加严谨、更加完善。三是简政放权,减少寻租之源。2005年该局在全市各县区局中率先开展“简化办税程序,强化事后监督”工作,出台《简化办税程序,强化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将原来需层层审批、多部门审批、重复报送材料的事项进行了细化梳理,权限全部统一下放到办税服务厅的涉税事项受理窗口,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审批,统一送达,全面取消44项涉税审批权(法律规定的审批除外),改审批为备案,将办税的“受理、审核、调查、上报、集体评议、审批、评估”等7个环节,简并为“审核、备案”2个环节,实现了纳税人在前台窗口一次性办结延期申报、购领发票、减免税等事项。取消行政审批后,该局通过税收廉政风险分析、评估、稽查良性互动,建立事后监督“再监督”机制,加强了对涉税事项的事后监管和再监管。如今,“只要大厅办不了的事,找地税局的任何人都不能办;只要大厅办得了的事,不用找地税局的任何人都能办”已经成为广大纳税人的共识。
三、以公开亮权为着力点,邀请社会监权,有效保障了地税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3年该局在全市地税系统首家推行政务公开的单位,坚持依法公开、真实公开、注重实效、方便群众、有利监督,只要不属于党和国家机密,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能公开的都公开这一原则,将需要公开的内容统一汇编成《政务公开手册》,对政务公开内容进行有效的规范。建立起依法行政的外部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检监察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为依法行政创建监督员,虚心听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一切由社会评判。为防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出现,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更重要的是把评判权交给社会,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给单位和执法人员考核,评判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2004年,借鉴司法机关案件审理的部分程序,对部分重大税务案件进行阳光审理,把案件违法的事实、证据,案件的定性、处理意见、办案程序等审理过程置于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之下,有效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该局将风险管理理念拓展到廉政建设领域,以税收廉政风险点的梳理为切入点,建立起源头防范、标本兼治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避免以牺牲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利益为代价、以权力寻租为特点的税收廉政风险。以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为抓手,相继完善了防腐保廉工作制度、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承诺制、党风廉政责任制等。建立新录用人员上岗前参加制度考试制度,规定新录用人员上岗前必须先学习各项制度并参加制度考试,考试以廉政纪律制度为重点,新录用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方可上岗,否则在考试合格前不得上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落实情况由纪检监察人员每周不定期进行一次检查,每月在全系统进行通报一次。
注重廉政监督手段的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税务人员廉政守纪情况的监督,为全体地税工作人员建立电子廉政档案。电子廉政档案内容涵盖个人收入情况、配偶子女从业情况、个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住房情况登记、廉政事迹及奖励情况、干部离任审计情况、礼品登记上交情况、廉政谈话情况以及违法违纪的处理情况等内容。电子廉政档案由专人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实行一人一档,个人廉政情况全部记录在册,鼠标轻点,所有税务人员的廉政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建立电子廉政档案,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税务人员廉洁勤政的信息,为选人用人和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表彰奖励等提供可靠依据,增强了广大税务人员廉洁自律意识,推进了依法治税和优质服务,进一步深化了党风廉政建设。
严密到位的部门权力内控机制成为淮阴地税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自2003年以来,该局组织各项收入年均增幅32.19%,先后被评为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标兵、省文明行业、省廉政文化示范点、省综合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省红旗基层党校,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单位、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区唯一“2000-2006年度行风暨软环境建设连续7年先进单位”,荣立区财税工作集体三等功,办税服务厅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和省五一巾帼标兵岗,全系统无一人违反党纪国法,整个队伍风清气正。
第二篇:内控机制建设报告
内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行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实现反腐败工作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融入地税各项领域之中,使其正确行使税务职权,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廉政风险的有效手段,时刻提醒地税干部筑牢防线、不闯红灯和保护干部,确保系统上下“零发案”的迫切需要。
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的情况
将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权责的正确行使,要做到“收好税、带好队”,就必须通过建立岗位风险内控机制,为干部职工干事创造一个安全廉政的环境,做到权力行使规范、高效和廉洁。因此分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梳理岗责和权力事项
结合当前的地税机构改革和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对各岗位职责和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完整的岗位目录和“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界定部门职能,细化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使全体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权力行使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到人。
(二)深入排查找准弄清风险点 风险排查是推行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在明晰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事项。风险找不到、找不准、找不全,建立内控机制建设就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分局每名干部职工都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将所在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找全、找准,通过风险排查,使干部职工清楚自己应履行的工作职责,清楚行使权力时的风险所在,从而达到自我防范、自我纠错的目的。
查找风险点通过自己找、群众帮、领导点、民主评、组织审等多种形式,找准各岗位每一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易发生风险的事项,对排查出的各类风险点列出可能发生的违法、违纪、违规情形和涉及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办法等情况逐一登记,提出防控措施意见和建议,根据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自我界定岗位风险等级,填写《岗位廉政风险排查表》,并层层审定。
(三)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流程
在排查风险点的基础上,针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优化运行程序,建立内控措施,制定作业标准,实现权力运行的过程制约、程序控制。一是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二是根据现行税收征管和行政管理的规定要求,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做到可视可控。
二、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警觉性。在组织收入任务压头,征管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投入时间和精力太多的情况下,认为只要税收任务完成了,征管基础搞上去了,就能“一俊遮百丑”,再搞风险防范是多余,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对内控机制建设特殊性和重要性宣传不到位,全员参与内控机制建设意识差,未形成廉政风险“大家谈”、人人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少数干部职工对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干部职工有抵触情绪,表现在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上敷衍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是少数人员缺乏廉政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以及客观上缺乏风险防控机制。主要表现为部分人员不思进取,得到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偏差,执法不严谨、不规范;工作漂浮、懒散、漏征漏管。
三、推进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防范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按照“预防为主,防教结合”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把预防摆到前面来,突出教育预防的首要作用,真正做到“教育在前、打招呼在前、防范在前”。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对涉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使其掌握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 实质内容和执法程序,避免过错执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强化法制和警示教育,树立执法与风险长期并存的理念,促使地税干部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个人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并教育税务干部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重执法行为的规范,在纳税人各种不合理的投诉和反映中有足够的证据来保护自己。
(二)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内控机制建设合力。
加强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宣传动员,强化岗位廉政风险教育,使干部职工了解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培育内部控制理念,增强干部职工参与内控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更多的干部职工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
(三)梳理完善制度,建立权力制衡工作机制。
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是内控机制建设要解决的重点,把内控机制建设与贯彻《廉政准则》、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税源专业化管理、现代化分局建设、“两权”监督和干部队伍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好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的各项规定。对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廉政风险点,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晰、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第三篇:内控机制建设心得
内控机制建设心得
内控机制建设心得范文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提高税务机关工作质效,南平市地税局把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作为依法行政工作重点,组织各县市区开展执法风险排查与防范工作。通过对岗位风险点的梳理和排查、调研和总结,选取建瓯地税局作为试点单位,按照“设立岗位、明晰职责、规范流程、目标管理、风险预警、量化考评”的思路,创建了以岗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并从7月1日起在建瓯地税局试行。根据《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建瓯地税局共设立了68个工作岗位,明确了557条工作职责、提出了454项工作目标、设定了201个岗位风险提示,制定了212个风险防范措施、规范了19项工作流程,做到岗位职责定位到哪里、风险防范就到哪里,实现了执法风险、行政风险、廉政风险的“全防全控”,有效地促进权力规范、透明、高效地运行,切实推进了“平安地税”系统工程建设。
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设岗定责,解决“岗位如何设”的问题
本着“因事设岗、因量定人”的原则,由人事部门以单位职数为依据,科学配置工作岗位,明确各科室、分局的职责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合理地设岗定责,整合人力资源,确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人,形成清晰、完善的工作岗责体系,让每个人知道“岗位如何设”,“我该做什么”,消除职责不清的现象。
(二)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哪些该我干”的问题
工作职责由科室职责和岗位职责构成,工作职责按“自下而上”的程序制定,科室职责由科长(分局长)提出后,交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人事部门把关;岗位职责以科室职责为框架,由岗位责任人提出,科员职责由科长(分局长)进行初审,科长(分局长)职责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各个岗位职责汇总后交由分管领导确定。各单位将分管领导审核后的工作职责汇总,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材料提交党组研究予以确认。通过完善岗责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明确了每个岗位人员该干什么。
(三)提出工作目标,解决“工作质效”问题
工作目标“自上而下”分层次提出。即一把手对副职提出目标要求,分管领导对科长(分局长)提出目标要求,科长(分局长)对本单位的人员提出岗位目标要求。目标要求要精细、具体,要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做到工作目标宽严适度,实际运用得心应手、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科室工作目标设定后经分管领导审核,提交党组研究确认,让每位干部清楚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质效。
(四)规范工作流程,解决“事该如何干”的问题
工作流程分为涉税执法流程和行政管理流程,以工作职责为基点,根据税收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行政管理办法,以及上级税务机关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本着“删繁就简,透明高效”的原则,制定出透明、高效、规范的工作流程,让每个岗位人员知道“事该如何干”,让征纳双方办理事项以及内部行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设定风险预警,解决“哪些风险要防范”的问题
根据岗位职能特点和职责要求,通过自己找、同事帮、领导提、集体议等方式,排查出已经存在或可能出错的环节或问题,对风险点进行梳理、归纳,告知岗位责任人,让干部清楚知道工作中有哪些“雷区”,实现风险预警提示。
(六)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解决“平安如何保”的问题 根据查摆出的风险点和拟定的工作目标,分层次地提出各岗位相应的岗位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力求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实实在在,防得住、控得了、可操作、易监督。
(七)完善考核办法,解决“工作质效评价与责任追究”的问题
把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全部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让工作内容彻底“曝光”,并实行量化考核,打破平均主义的做法,实行按岗位分别考评的办法,把责任考核落实到人,实现考评的公平、公正,促进岗位风险防范的推进。
1.签订风险防范责任书。各科室(分局)负责人与局党组签订岗位风险防范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风险防范工作目标,让每位干部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存在的风险和应承担的后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按月督导。成立效能工作督导小组,按月对各科室(分局)、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没有按规定时限完成计划任务或班子督办事项的单位,下发《督办单》,加快工作落实。对出现岗位过错的责任人给予相应责任追究。
3.完善绩效考评办法。以机制中的“工作目标”为落脚点,搭建上、下级互动的季度考评制度,形成考核明晰、操作性强、奖惩分明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工作质效的提高。“五防”配套,确保《机制》落到实处
(一)教育防范。把“机制”列入队伍教育培训内容作为队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强化对税务干部的“法治”教育和“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税务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工作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或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二)监督防范。通过建立、完善《连带处罚责任制》、《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执法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风险的内部监控机制。
(三)重点防范。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影响范围,将税收管理员、稽查员作为岗位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建立征、管、查工作情况月分析会制度,对易发风险岗位工作情况按月进行点评、梳理、引导,抓住关键岗位实行“重点盯防”,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四)合力防范。结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工作,通过编制职权目录,规范行政运行和执法环节,通过“合理分权、有效制约、强化管理、政务公开、述职述廉”,加强机关科室间,机关和基层之间有效制约,形成纵横交错的防范网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五)借力防范。加强与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的沟通、联系,与政府行评办、纠风办等单位建立定期信息反馈制度,扩大岗位风险的外部防范网络范围,提升防范效力和威慑力。试点工作的突出特点
(一)领导重视,有序组织。将岗位风险防范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岗位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有关岗位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人事、监察、效能、征管法规等部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机制创建、宣传发动、推广试行等步骤清晰,层次合理,组织有序。
(二)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以科学定岗为基础、明晰职责为前提、再造流程为关键、提高质效为重点、预警防范手段、绩效考评为保障,形成全员参与,环环相扣,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机制建设上,都在干部群体中产生了整体性效应。
(三)立足岗位,全防全控。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突破了单纯强调执法风险的观念,将风险防范由执法风险防范拓展为岗位风险防范,涉及人员由执法一线人员拓展到行政管理人员,做到岗位职责定位到哪里,风险防范就到哪里,实现全岗全防。
第四篇:内控机制建设思路
一、机制管人、信息管税、内控促廉
在构建干部作风长效机制建设上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上下功夫。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和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积极启动了内控机制建设的创新工作,不断探索多维控制方法,一个贯穿于部门权力运行全过程,岗位职权标准化、业务处理流程化、权力制约制度化的完整的实时监控链条已初步形成。
二、准确把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重点权力事项
在实施内控机制建设中把标准化管理相结合,对风险防范措施按照行政管理、信息技术操作、纳税服务和税务行政执法进行了科学分类和汇总设定进行内控,制定出防范措施。并制定了6大类既
1、干部惩处;
2、信访举报办理与奖励;
3、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4、执法监察;
5、“民心网”投拆件办理;
6、政风、行风工作考核工作标准防范遵循“公开权力--排查风险—风险识别—风险界定—风险防范”五个程序,通过分析权力行使过程和运行轨迹将税收执法工作梳理细分,对征收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收法制、资格认定、行政许可、法律救济等10类排查出30个风险点,抓住税收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部位和内控促廉“分权制衡”核心重点进行内控防范。
三、以岗位为主线,突出全员内控覆盖。为做到全员机制内控、所内跟踪监控,以“岗位”作为风险控制的基本单元,根据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岗责体系,对系统内各个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效能等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识别、评估,制定事前防范的预警措施,将凡是有可能存在风险的岗位全部纳入控制范围。上至所长下至税收管理员,每个人都有具体工作岗位,力争风险源不遗漏、不空项,保证所有岗位都在内控机制监督之下,从源头上防范重点岗位,管住重点岗位,尤其加强对税收执法岗位上人员加强动态监控防范。
四、是突出构建对“领导干部”监控。在实施内控机制建设中,从部门职能入手梳理权力事项,突出完善了领导干部对行政管理权与税收执法权“两权”监督防范,把内控机制建设与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规范决策、审批权的运行和实施,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控制,推行了“一把手坚持不直接管财务的工作制度,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先。把推进内控机制建设与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与“两权”监督制约工作的深化提升相结合,与提高反腐倡廉工作能力和政风行风建设现结合,与制权和增效相结合,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第五篇:内控机制建设汇报会
我校召开权力内控机制建设情况汇报会
2012年11月15日下午,我校在办公楼一楼会议室召开了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情况汇报会,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主持。
会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重点围绕本单位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经验和特色、不足和整改以及完善建议等方面情况分别作了汇报。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充分肯定了各二级学院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提出3点要求:一是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他指出,内控机制建设是我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目标。他指出,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主要是抓权力运行的公开和规范,最终落脚点是为了进而促进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三是各单位要围绕重点和关键环节开展内控机制建设工作。最后,他还要求各单位认真对照文学院和物电学院的内控机制建设材料模板,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特殊项目材料,以便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二级学院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材料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