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创建调研材料
加大“五有五无”社区创建力度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淳化深入开展
——调研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自全区“五有五无”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街道在区综治办的大力指导下,依据江宁委办发〔2011〕88号《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五有五无”社区(村)活动的意见〉的通知》以及宁综治委字〔2011〕第12号《全市创建“五有五无”社区(村)工作考证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全面推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开展平安创建各项活动,为维护和谐稳定的淳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五有五无”社区(村)创建情况
第一,目前辖区“五有五无”创建现状。
一是加强综治组织机构建设。目前,我街道17个社区(村)均设立了综治办,综治办主任由社区副书记担任,全部享受街管干部待遇,并负责具体工作。全部成立了治保会、调委会、治安联防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等基层综治组织。全街道建立了18人的专职协管员及54人的兼职协管员队伍。
二是加强矛调维稳力量建设。配齐配强了街道、社区(村)综治办专职干部、社区(村)专职综治社工、专职人民调解员以及治保会、调委会组成人员,建立了一支由121人组成的街道、社区、村组三个层面的信访维稳信息员队伍,确保基层基础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三是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17个社区(村)全部建立了治安联防组织,加强了警务室建设,落实了4名专职巡防队员。组织开展以“红袖标工程” 建设为主的群防群治工作,治安志愿者巡防队伍由村(社区)“两委会”成员和“三老志愿者”组成,配带 巡逻标识,定时、不定时进行巡逻,提升了农村治安防范网络,使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以上。2011年我街道技防达标率达80%以上,街面路面、治安卡口等技防达标率达90%以上,技防其它方面达区综治办考核要求。
四是加强多元服务管理。我街道从年初开始,全面进行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为了保证信息采集质量,街道流管办、派出所专门召集协管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工作中各协管员本着“查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的原则,求真务实地到各出租房和企业对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截止到目前,我街道登记暂住人口3518人、私房出租户541户、路边店59 家,外来人员用工单位112家,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坚持每半月对特殊人群进行一次集中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积极开展精神病人排查以及“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对此类人群,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相关关爱服务和管控措施。
五是加强规范机制保障。我们积极开展“三项排查”工作,坚持每半月对矛盾纠纷、突出治安问题和特殊人群进行一次集中排查,每月对排查情况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上报区综治办。按照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排查得早,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要求,我们坚持每半月一次排查,每月召开一次基层矛盾纠纷排查例会,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摸底排查,逐一分析,对排查出的问题,明确分工,在全面掌握和有效调处辖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无矛盾纠纷激化、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事件”的“三无”创建活动,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2011年大调解中心共调处矛盾纠纷151起,调处率为100%。调处成功149起,调处成功率为98%。其中群体性纠纷16件。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报到谈话、思想汇报、家庭走访、学习教育、评议考核等日常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重 新违法犯罪。深化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加大防范和处理的力度,有效遏制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兹生漫延。对现有的10名“法轮功”人员,相关社区、村成立了帮教小组,落实到人。加强吸毒人员的打击和管控,与各村、社区签订禁种铲毒责任书,与各公共娱乐场所签订禁毒责任书,在全街道进行了禁种铲毒和易制毒化学品列管单位进行排查,没有发现种植毒品原植物和一例制毒现象。我们要求各社区(村)及相关单位畅通信息上报渠道,充分发挥村、社区纠纷信息员、调解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掌控力度,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要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和不稳定因素的管控工作。年初,我们将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街道财政预算,各项专项工作经费由相关部门负责落实到各社区(村),确保基层各项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突出重点,量化分解,科学设定“五有”量化标准。根据全市创建“五有五无”社区(村)工作考评办法,我街道从综治组织结构、矛调维稳力量、人防技防物防、多元服务管理、规范机制保障五个大方面设定标准。一是从社区综治组织机构建设、工作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建设、综治工作责任落实四个方面设定标准,二是从矛调维稳力量工作网络健全、矛调维稳责任明确、社区民警配备三个方面设定标准,三是从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物防设施建设、技防建设三个方面设定标准,四是从流动人口工作开展情况、综治社工工作情况、关爱服务管控服务落实情况三个方面设定标准。五是从排查分析制度落实情况、矛盾纠纷化解情况、治安防范情况、特殊人群帮教管控情况、信息报送情况、经费落实情况六个方面设定标准。对这些子项按照权重不同进行量化,赋予不同分值。通过设定标准,更加直观的反映“五有”工作内容。第三,落实“五有五无”社区创建考核。
年初,我们将“五有五无”社区(村)创建活动绩效纳入了街道年度考核,采取与综治检查相结合,每季度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创建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或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落实整改,对上级综治部门要求整改的问题逐项落实整改,强化考评奖惩,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单位、社区(村)和个人,对创建工作不力的单位、社区(村)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对个人采取责任查究。
第四,推进“五有五无”社区创建的举措。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采取与各类宣传月、周、日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通过社区议事会、社区广播站等形式,宣传创建“五有五无”社区的意义,适时组织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二是构筑防控体系。成立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指导各社区(村)的创建工作。三是完善工作机制。把“五有五无”社区创建工作纳入每月综治例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听取各社区汇报 “五有五无”社区创建情况,并分析存在问题,对暴露的问题坚持“月盘点”制度,限期改正。
二、加强街道、社区(村)两级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一是我街道两级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情况。目前,我街道综治办主任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担任,综治办副主任负责综治办的日常工作,享受街道中层干部正职待遇,综治办设有4名专职综治干事。17个社区(村)均设立了综治办,综治办主任由副书记担任,综治办副主任由治调主任担任,全部享受街管干部待遇,并负责具体工作。17个社区(村)全部成立了治保会、调委会、治安联防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等基层综治组织。街道成立了由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流管办、禁毒办、610办、信访办民政办、劳保所、妇联等部门组成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在 新办公大楼安排了7间办公室近280平方米面积用于中心的办公地点,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档案厨等办公用品,配备了13名工作人员。实行相对集中办公,由综治办牵头,组织和协调各部门,通过开展“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机制,统一开展各项工作,负责协调相关事宜。
二是进一步加强两级综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首先,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组织协调水平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标准选配好综治干部。其次,规范工作职责。街道综治办紧紧围绕党工委、办事处中心工作和上级工作要求,认真制定工作计划,部署工作措施并且在维护社会稳定、落实防范措施、推进社会管理等方面履行自己的职责。社区(村)综治办要贯彻执行上级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部署,组织好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矛盾纠纷化解、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群防群治等方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再次,规范工作制度。街道综治办要进一步落实会议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台账制度、考核制度等工作制度。社区综治办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要把上级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部署和本社区实际相结合,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积极开展工作。
三、加强公共安全感建设。
2012年我街道将进一步加强社会面的控制,加大巡逻防范工作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娱乐场所、居住地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治安管理,进一步拓展电子视频监控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的治安防控网络。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抢劫、抢夺和盗窃等侵财性、多发性犯罪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案件高发势头,切实增加群众的安全感,全力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居 乐业的社会环境。
四、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
一是社区服务载体率先建设到位。2007年我们在全区率先全面完成社区规范化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的新要求,结合群众的服务需求,建立起集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卫生计生、综合治理等为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做到设施完备、功能配套。架起与村民沟通的桥梁,为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奠定基础。
二是社区管理职能率先落实到位。2008年我们制订了《淳化街道社区“一站式”服务实施意见》,按照“标准到位、功能到位、人员到位、服务到位”的要求,各社区建立了集组织、民政、劳保、妇联、计生、文化、残联、老龄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为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站和集法律宣传、民事调解、综合治理为一体的综治办。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工作新机制,建立岗位兼容、错时工作、“一站”受理、服务承诺等制度,推动社区 “扁平化”、“网络化” 管理,实现社区服务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
三是社区服务平台率先搭建到位。在完善原有街道部门工作向社区延伸的同时,结合群众的服务需求,通过广泛培植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采取社会化服务模式充实社区服务内容,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平台。2011年8月份,由民政办牵头、各社区配合、104个生产经营者和职能部门参与成立了便民服务社。服务社通过专业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热线,向服务对象提供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特色服务、生产服务、维权服务等五大类近100个子项的代办服务。此项品牌服务项目的开展,重在探索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的内涵、形式和实质,引领农村社区服务进入到更深的层面。
五、建议和意见
第二篇:创建学习型社区调研报告
西塔街道图们社区创建学习型社区
调 研 汇 报 一个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热潮正在图们社区蓬勃兴起。建设学习型社区,是我们搞好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学习型社区”理论运用于自身建设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科学把握“学习型社区”的时代内涵和基本特征,对于推动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西塔地区是具有朝鲜族特色的地区,为了搞好创建学习型社区这一主题活动,我们深入到居民中去,做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该如何做好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学习型课堂,我们制定了方案。横向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的目标,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细分,结合实际制定了各类标准和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并提出搭建学习型社区网络平台,纵向家庭教育(妇联)——青少年教育(团委)——老年教育(民政)——再就业技能教育(劳服)——流动人口教育(计生)——思想道德教育(宣传)——市民学校教育(文教)的学习型社区教育链。建立社区教育学习网,开辟学习型社区论坛,搭建图们地区学习网链平台。使此项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一是培育了社区知识传播的共享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各单位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学习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我们采用了三种途径:组织利用现有社区文化教育等学习资源,如社区老年大学、科普志愿者队伍、有知名度的优秀教师队伍、社区名人等,对社区干部、社区党员及群众进行政策法规、思想理念、科学知识、技术技能的宣传和教育;充分融通地区各类教育资源,如各类中小学、利用现有的教育设备、体育设施、图书资源等面向党员干部、面向驻街其他企事业单位、面向社区居民群众全面开放;有效整合地区潜在学习资源,依托地区的辽宁省监狱管理局、和平区教育学院、和平区委党校、朝鲜族医院、科普体育资源,初步实现了教育设施和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局面。
二是构筑了社区多重学习服务网络。
1、为“社区干部自主学习”提供保障服务。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社区自购书籍、刊物为社区干部提供学习材料,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党课教育和国内外形势教育,聘请和平区委党校的张涛老师进行专题讲座,特邀社区教育学院的老师进行业务培训指导,邀请太远街道洪福社区的孔书记介绍自己是怎样做好一名社区工作者的,活动丰富社区了
干部知识层面,改变了单一的知识结构,人人争当学习型干部。
2、为“居民群众互助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以创建学习型楼院和学习型家庭为目标,通过引导他们建立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制定学习制度,订阅学习刊物,培养居民群众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社区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形式是灵活多样,有的是将学习寓于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中,如我们开展四届的“邻居节”活动、社区党员活动站、公益奉献日活动等,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有的是在相互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如参加我们的老年合唱团、健身队、养生大课堂等。
3、为“社区学校阵地学习”提供自助服务。社区学校作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阵地,自每年的寒暑假期开学以来,开设了书法、绘画、饮食保健、摄影、初级电脑、等10余类的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社区会同西塔小学为居民提供学习场地、设施、师资等学习资源,在社区学校形成了有图们特色的的自助式学习形式。
4、为“特殊群体需求学习”提供方便服务。社区开办的人口学校、定期向育龄人群、孕产期妇女发放免费听课证,组织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流动外来务工人
员开展法制教育、婚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民政部门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定期走访慰问,不仅送生活用品,还按需送知识、送书籍入户,变输血为造血。
基于以上三方面重点工作,我们初步形成有图们特色的学习型社区的雏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学习观”的初步形成。在推进这项工作中,我们不就学习论学习,把学习融入到社区干部的各项工作中,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努力营造一种“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生活”的氛围;我们不搞单打一,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中,我们注重融入学习,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型社区虽然是以“学习”为基本特征,但绝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和“重视学习”。“学习型社区”更加强调“集体的学习”、“组织的学习”、“全员的学习”,将个人的学习与社区的建设目标结合起来;更加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性、学习的实用性,使“社区”本身具有通过“学习”获取自我升级的能力。学习型社区不是“学习型”与社区建设的机械叠加,而是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质的飞跃。
总之,在建设学习型社区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也不能按照西方“学习型社区”理论照葫芦画瓢,而
要针对本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模式。要按照市区、街道办事处的决策部署,紧贴社区实际,围绕把科学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素质能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推动社区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作为实践平台,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作为现实课题,把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作为重要保障等基本要求,把握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新特点,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提高质量和效果。
第三篇:创建学习型社区党支部调研报告
创建学习型社区党支部调研报告
----------二环道东社区张菲菲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总体要求,二环道东党支部以建立学习型党支部为目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学习方法,破解工作难题,服务科学发展,努力争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排头兵,有力的提升了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摸清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二环道东社区党支部的实际情况针对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做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学习型基层党支部重大意义
1、创建学习型基层党支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基层组织能力、服务能力的客观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各级基层组织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强学习。因此学习是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增强新本领、打开新局面的必然选择,是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
员干部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每个党员干部造就成学习型的人才,知识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学习,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多一些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形成好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开动脑筋、缜密思考的习惯,使所学的知识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为人民服务,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对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增强党组织的整体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特征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创新发展理念、清理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深入学习实践,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3、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基层党员干部管理教育全过程,融入到基层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全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化。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的优良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带头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三、创建学习型基层党支部具体做法
1、以制度保证学习型基层党支部的创建。二环道东党支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五个一”的学习制度,规定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党支部人员每天学习一小时,并记录工作日志,每周对全体人员的工作日志进行一次点评,每月举行一次工作交流讨论会,每季度每人读一本好书,每半年进行一次个人工作总结。还结合学习制度建立了述职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员群众监督制度、考核管理制度等,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做到了有学习计划,季度有学习安排,月份有学习考勤记录和学习心得。二环道东党支部还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的载体进行学习,在基层党组织中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
2、设立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学习的项目。首先必须要学习的是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时事政治,对近期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党的重要决策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和学习。其次必须要学习的是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业务知识。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的体现和发挥,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职工作上,因此把业务知识学精、学透,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做一个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才能立足本职当先锋。其次必须要学习的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知识。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才能在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现人生追求。把握人生道理,锤炼道德操守,思想境界就会提的更高,精神追求就会更健康。通过学习,开启心智、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增强本领、提高创新能力。
3、在实践中学习。在五里堡街道党委的指导下,二环道东党支部根据自身情况,创建了党员“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覆盖辖区居民党员,提高了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服务居民的速度和效率,并使社区各项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这次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顺利进行就充分发挥了“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在基层党员的帮助下,人口普查员的入户更加高效和顺利。社区党支部还创建了社区学校,建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吸纳社区的退休老人、社区育龄妇女、社区儿童和流动人口共同参与的全民学习模式。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设不同的科目,让科普知识、计生知识、惠民政策等更好地普及和深入普通居民。
四、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系统思考不够、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推进机制。
2、实践方面,理论的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理论学习未能真正意义上转化为谋求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解决办法
1、系统思考、全面推进。在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过程中,应把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系统工程,借鉴运用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优化党建工作机制,渗透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完善和细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的各项学习制度,实现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工作系统的升级。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以用促学,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工作钻研,使工作过程成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过程,使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和实践行动。
一年多来,二环道东党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区的办公条件不断的在改善,电脑打印机等先进办公设备的使用使工作更加的高效和便捷,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在不断的提升,对居民的服务更加的快捷和周到,但是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更加踏实地走好以后的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区群众,为了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区,为了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
第四篇:创建学习型社区党支部调研报告
创建学习型中心党支部调研报告
怀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总体要求,二环道东党支部以建立学习型党支部为目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学习方法,破解工作难题,服务科学发展,努力争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排头兵,有力的提升了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摸清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二环道东社区党支部的实际情况针对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做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学习型基层党支部重大意义
1、创建学习型基层党支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基层组织能力、服务能力的客观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各级基层组织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强学习。因此学习是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增强新本领、打开新局面的必然选择,是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每个党员干部造就成学习型的人才,知识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学习,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多一些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形成好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开动脑筋、缜密思考的习惯,使所学的知识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为人民服务,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对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增强党组织的整体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特征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创新发展理念、清理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深入学习实践,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3、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基层党员干部管理教育全过程,融入到基层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全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化。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的优良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带头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三、创建学习型基层党支部具体做法
1、以制度保证学习型基层党支部的创建。疾控中心党支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规定中心工作人员和党支部人员每天学习一小时,并记录工作日志,每周对全体人员的工作日志进行一次点评,每月举行一次工作交流讨论会,每季度每人读一本好书,每半年进行一次个人工作总结。还结合学习制度建立了述职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员群众监督制度、考核管理制度等,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做到了有学习计划,季度有学习安排,月份有学习考勤记录和学习心得。中心党支部还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的载体进行学习,在基层党组织中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
2、设立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学习的项目。首先必须要学习的是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时事政治,对近期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党的重要决策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和学习。其次必须要学习的是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业务知识。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的体现和发挥,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职工作上,因此把业务知识学精、学透,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做一个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才能立足本职当先锋。其次必须要学习的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知识。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才能在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现人生追求。把握人生道理,锤炼道德操守,思想境界就会提的更高,精神追求就会更健康。通过学习,开启心智、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增强本领、提高创新能力。
四、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系统思考不够、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推进机制。
2、实践方面,理论的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理论学习未能真正意义上转化为谋求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解决办法
1、系统思考、全面推进。在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过程中,应把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系统工程,借鉴运用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优化党建工作机制,渗透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完善和细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的各项学习制度,实现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工作系统的升级。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以用促学,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工作钻研,使工作过程成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过程,使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和实践行动。
一年多来,中心党支部和疾控中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心的办公条件不断的在改善,电脑打印机等先进办公设备的使用使工作更加的高效和便捷,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在不断的提升,对群众的服务更加的快捷和周到,但是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更加踏实地走好以后的路,为了更好的服务全县群众,为了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中心,为了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
第五篇:社区创建
创建和谐社区成功经验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社会和谐稳定、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区,创建温馨家园,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促进党群关系和谐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和谐社区,必须紧紧依靠辖区各单位的党组织和其他社会群团组织。社区党组织要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主动当好牵头人,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和其他联席会议,就创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工作进行讨论研究,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社区治安联防、基础设施联建、公益事业联办、文化生活联动。
充分发挥社区班子成员的领头雁作用。社区是一个松散的小社会,对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没有什么行政约束力。创建和谐社区,是对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验。因此,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思想统一,着力抓好“民治、民安、民暖、民睦、民育、民乐”等六大民心工程。每个成员都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做创建和谐社区的领头雁、带头人。
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是一面先进的旗帜。要大力调动党员创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包治安联防,包环境卫生,包邻里和睦,包扶贫济困,包青少年教育。同群众贴心,助老幼热心,对邻里关心,帮特困真心,解忧愁诚心。在创建活动中,通过党员、干部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与人民群众建立互信、互助、互爱的良好关系,形成团结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创建和谐社区的新格局。
以先进文化为抓手促进精神生活和谐
突出时代主题,加强思想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大力宣传和倡导“诚信、创新、和谐”的时代精神,积极普及全民健身和科普教育,凝聚社区文化、社区理念和社区精神。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把社区建设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成立多种队伍,凝聚居民群众。创建和谐社区,如果没有广大居民群众的自觉参与,要想建成是根本不可能的。许多社区的居民,大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和单位,相互生疏不易交流。社区党组织就要广泛发动党员和居民骨干,带领居民群众纷纷走出家庭,并及时将其组织起来,成立社区群艺团。设置拳操队、舞剑队、腰鼓队、空竹队、乒乓队、舞蹈队、小乐队以及棋牌、摄影等多支文体队伍。居民积极参与,自娱自乐,沟通情感,陶冶情操,营造社区温馨环境。
开展丰富活动,展示精神风采。组织编排演唱好人好事,宣传社区文明新风。根据不同时节,举办“走向文明,温馨社区”纳凉晚会,“爱我家园,美化生活”书画展,“军民鱼水情迎春”大联欢等活动。.平时活动天天有。骨干带头,群众紧随其后。
打造文化品牌,振奋群体斗志。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每年可组织1-2次参与广、档次高、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品牌”活动。如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邻里和睦节”、“趣味运动会”、“邻里情深话友谊”等,组织社区著名艺人、外国友人、白发老人、幼儿园小朋友登台表演,组织名家书法、绘画、摄影、编织、集邮、插花、盆景、钱币收藏等展示,达到名人登台,精品拉动,打造品牌,娱乐大众,凝聚人心,升华社区之目的。
以温馨服务为宗旨促进物质需求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关心群众诉求,当好政府助手。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社区完全可以发挥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信息的桥梁作用。必须尊重和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利益群体所表达的合理愿望与要求,让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都能够通过所在社区的党组织和居委会,送达到当地政府,从而得到重视,以妥善解决各方面群众的实际需求,并能淡化和消除群众与政府,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隔膜和疏远排斥状态,加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强化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团结。
兼顾各方利益,保障社会公平。兼顾各方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是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的必然要求。一个社区,各类人群都有。只有找到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找到各种利益的交汇点,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促使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的创建。要使社区成员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实现社区保障公平。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要通过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来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困难群体大都无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空间狭小,因此社区常常成为他们生活的最主要依托,他们也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的主要受惠者。要大力开发社会服务岗位,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此外,要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畴,让他们共享社区福利。
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党员、居民小组长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网络。党员和居民骨干在社区服务中带好头、做好样,就近救助特困户,照顾孤寡,关爱老人。建立以有技艺特长人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网络。按特长兴趣爱好分别成立助困解忧队、医疗保健队、理发修车队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充分挖掘和发挥居民群众服务社区的才能。建立离退休人员关爱服务网络。将离退休人员按片分成若干个关爱小组,以提高互相帮助、自我服务能力。努力为老人提供“老有所爱、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区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社居委必须主动与辖区内外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服务关系,主动邀请各有关单位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尽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扩大社区服务范围。如经常与市区机关、学校、医院、企业联合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充分吸纳“外资”,借用“外智”,走出一条“大共建”社区服务新路子。
创新服务载体,满足多种需求。居民不仅需要吃穿住行,而且还有其他多种实际需要,这就需要社区创新多种服务载体。建立服务站。建立社区一站式服务站,可以方便居民平时办事。服务站设有计划生育、民政退管、治安民调、党团业务等窗口。工作人员心系社区居民,热情为群众提供最好服务。创建“同心屋”。
“同心屋”以“分担您的忧愁,共享您的快乐”为主题。居民有什么心事、难事,到“同心屋”吐露心声、寻求帮助。社区干部接待,笑脸相迎,热茶相送,疏导心理,真情相助。开辟“真情苑”。
“真情苑”积极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扶贫济困。做到助残疾献爱心、助孤老解寂寞、助特困解忧愁、助下岗再就业,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真正使社区弱势群体感受到困有所帮、贫有所扶、难有所助。
(作者单位:无锡新区江溪街道)
原载《江南论坛》
(三)社区文化
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端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
社区文化的定义因文化外延的不同也有很多说法。吴文藻先生认为:“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的居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
马林洪斯基认为,文化从功能的角度来考察,包括经济、教育、政治、法律与秩序、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及娱乐等八个方面。桑佳斯论述的社区文化的外延更小,包括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
从物业管理的角度来审视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为了方便论述,我们将物业管理中的社区文化界定为: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理解社区文化的概念需要注意:
(1)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所构建的。
(2)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社区实践中所构建的各种成果。
(3)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社区实践中所构建的各种生活方式或样式。
(4)社区是社区文化的生存地、生产地和传播地。
从物业管理中的社区文化概念出发,可以管窥到社区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社区文化有着浓郁的企业化色彩。社区管理者主观推动,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物业管理对小区实施一体化管理之后,物业管理企业成了社区文化的组织者、创造者与传播者。
(2)社区文化建设有潜在的功利性。物业管理企业藉此推动物业管理,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社区文化旨在改变问题住户,创造理想住户。
(3)社区文化具有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特征。社区成员以效率和效能作为衡量与评价日常生活的标准,对事件的处理不太强调邻里个人感情,而以利益为基本准则。人们讲究实效,讲究实惠,注重切身利益,重视实实在在的好处。社区成员的人格往往呈孤独的、冷漠化的态势。
(4)社区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为社区文化的手段对社区外的依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区成员对域外各种文化的吸纳。同时,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呈多元性,除了因年龄、素质、兴趣等因素之外,跟社区文化的内外撞击有很大的关系。
二、社区文化的内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社区文化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形态而存在,这种形态既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可以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文化
社区环境
是社区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它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维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通过社区环境,可以感知社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当然,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都可以营造出理想的环境文化氛围。现在很多社区积极导入环境识别系统(CIS),用意也基于此。
(二)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也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通常所说的社区文化都是指这一类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文化特征,它如社区之“手”,动态地勾勒出社区精神、社区理想等。如“中国城市文明第一村”深圳市莲花北村的物业管理者——万厦居业公司,自1994年以来,就在该小区组织开展了3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广场交响音乐会、元旦千人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等。
(三)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它们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制度文化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另一类是社区的公共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社区的公共制度都可以反映出社区价值观、社区道德准则、生活准则等。如奖罚分明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严谨风格,规劝有加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人性感悟,条分缕析可以反映出社区的细腻规矩等。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现在很多小区物业管理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社区文化部,负责社区文化活动建设工作。社区文化部在引导、扶植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如艺术团、协会、表演队等,同时还对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程序等予以规范。
(四)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这里,特别将那些指向性强烈、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升旗仪式、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以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
社区文化建设愈来愈为社会、社区成员及物业管理企业所重视,因为社区文化有其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主要可概括为引导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
(一)引导功能
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是指社区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取向具有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社区理想和目标。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既表现为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一个社区的社区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社区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与“标准”产生不符的情况,社区文化将发挥引导作用,使之与标准相符合。当然,这种导向是潜移默化和自觉自愿的,是主动认同基础上的接受和融洽。例如莲花北村倡导的“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尊老从自己的家庭开始”等等,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二)约束功能
约束功能是指社区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区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上。为了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管理,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营造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制订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持社区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社区居民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从而保证社区文化健康、稳定地发展。群体意识、社区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造成强大的使个体从众化的群体压力和动力,使社区成
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
(三)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是指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犹如粘合剂,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作出贡献。
(四)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是指社区文化能起到给人们的消遣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环境的作用。人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而社区文化恰恰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场地。社区居民在紧张繁忙的一天工作中会感到精神倦怠,身体疲劳。社区文化活动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舒适的环境,使他们从劳累和压力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次日的工作。
(五)激励功能
社区文化能使社区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和进取的精神。这种激励表现在正面的引导而不是消极地满足需求,表现在内在的引导而不是表面的推动。例如,在社区住着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包括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人士,他们中有些人由于生理或心理等原因,对生活和生存产生厌恶心理,为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和人生目标,有必要让他们多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使他们重拾信心,积极面对人生。
(六)改造功能
社区文化的改造功能最直接的表现是解决精神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居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及活动,只能用科学道理和事实加以解释和纠正。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然伴随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以权谋私、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造成社会污染。加强社区文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则能够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老与少相结合 老与少相结合是指社区文化建设应该抓住老人与儿童这两个大的群体,带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这种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是由老人与儿童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社区成员中老人和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很多小区,他们的比例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一群体自然要倍受关注和重视。其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充裕的时间。现代都市节奏加快,迫于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需求,中青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围绕工作所进行的学习、交往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相反,老人和孩子时间宽裕。特别是老人,除了日常家务之外,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社区活动。再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强烈的需求。中青年人当然也有,但是他们的渴望为繁杂的事务所限制,需求成了深层次的期盼;而老人和孩子的需求是直接的、显在的,只要有环境,就可以实现。最后,社区是老人和孩子实现文化需求的最主要的场所,他们的文化更具有区域性,对区域性的关注和依赖远胜过中青年人。中青年更多的要参与区域外的文化实践,音乐厅、舞厅、咖啡屋等可能是其主要活动地点。针对这些特点,对老人和孩子自发的、自娱的活动要积极地加以扶植、引导、组织。如上面介绍的莲花北村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和各种健身、娱乐、表演组织,除了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之外,还走出村门,赴敬老院、福利中心、驻深部队等慰问演出,与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老人联谊,成为传播中国社区文化的“老年天使”。
(二)大与小相结合 这里说的“大”是指大型的社区文化活动,需经过专门的精心策划组织,参与者众,影响面广,如体育节、艺术节、文艺汇演、入住仪式、社区周年庆等;“小”是指小型的社区文化活动,即那些常规的、每日每周都可能开展的、又有一定的组织安排的社区文化活动,如每日的晨
练、休闲、娱乐等,通常由兴趣小组组织。大活动和小活动要合理搭配,合理安排。大活动不能没有,也不能过于频密。缺少大的活动,影响面窄,影响力小,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会减慢,社区文化氛围会减弱。但是大活动对场地、经费、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要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活动过于频密,容易产生倦怠等负面心态,往往适得其反。一般大的活动以2~3个月一次为宜。小的活动要经常性开展,形成制度,以兴趣为纽带,以持久为目标。小活动的面可以铺得广一些,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娱乐游戏、吹拉弹唱等等都可以形成兴趣组织,渐进式地渗透发展。小活动的组织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尽可能地节约开支,并且注意不要形成噪音扰民、负担过重的情形。大小活动合理搭配,形成节奏,小活动时间长了也会演化成大活动。
(三)雅与俗相结合 所谓雅与俗相结合,是指社区文化活动应当注重社区成员不同层面的需求,既有阳春白雪的活动,又有下里巴人的安排,高雅与媚俗同在,崇高与优美并存。社区文化活动忌讳单调乏味,如果总是“炒剩饭”、单打一,再多的活动也不会提起社区成员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到社区成员对社区其他服务项目的不良评价。社区文化活动也应该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层次的兴趣爱好,兼顾不同类型的文化品味。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要充分做好社区文化调查工作,真正摸清社区成员在想什么,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文化服务,愿意参加什么样的社区文化活动。通俗的活动如家庭卡拉OK比赛、迪斯科表演、秧歌、腰鼓等等,高雅的活动如莲花北村举办的交响音乐会、中国旅游门票展、荣宝斋书画珍藏品展、国标编队舞等等。当然,社区文化之雅也不能曲高和寡,那样会失去文化的群众基础;俗也不可以俗不可耐,那样会导致社区文化的畸形发育。所以,社区文化的开展一定要做到雅俗共赏,不温不火。
(四)远与近相结合 这里言及的“远”是指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要有超前的意识,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有整体的目标;“近”是指要有短期周密的安排、落实和检查。社区文化对塑造社区精神、引导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单位被誉为新生活方式的“领航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等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社区将要面临的变化,超前一步为住户提供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预见性、领先性。例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住用户已不再满足单纯的吹拉弹唱等娱乐形式,社区文化已从娱乐型向科技知识型发展。深圳万厦公司把握这一趋势,在所管理的小区中积极开展诸如克隆科普展、智能住宅展等科技含量高的社区文化活动,受到一致好评。他们还在屋村成立社区科协,开设科技活动中心,建立科技图书馆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社区文化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对社区文化开展的效果等要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的短期安排也非常重要,每一次大型活动事先都要有计划,事后都要有分析。只有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除了上述几个原则之外,社区文化活动还要做到教与乐相结合,虚与实相结合,内与外相结合,等等
(1)社区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形成一种和睦、融洽、安宁的气氛。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相同的品位、相同的社会地位之上的和睦的社区人际关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相友爱、健康向上,现代人由此可以从普遍存在的压抑感和不安全感中解放出来,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助于这样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的形成。如通过组织球类比赛、卡拉OK、台球比赛、运动会等形式,密切了往来,为互相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能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也能为用户带来无限商机。
(4)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了大厦(小区)的“安全文明”,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社区文化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虽然已搞了许多年,但它在物业管理行业中运作状况却还差强人意。因为它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仅仅停留在物业管理的有限空间和思维下,为物业管理所利用。如果对物业管理没有多大创意和帮助,社区文化就形同虚设,一片空白。目前在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社区文化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少。形象好、会说、会写、会跳、会唱,有组织协调能力,是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基本要求。但目前许多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达不到这些要求,给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人员数量太少。社区文化工作如果全面开展起来,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全面动作起来的,而是需要很多不同专业人员才能开展起来。现在许多住宅区,只配置一个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许多工作没有人干。
(3)由于物业管理经费的吃紧,社区文化活动不得不走形式。有物业管理公司搞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达到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一些公司在实施物业管理时,往往只重视物质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社区文化工作任务就会加重和艰巨,物业管理工作也会越来越不轻松。
(4)政府和社会对物业管理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够。社区文化运行得比较完善的企业,如深圳万科的桃源村、万厦的莲花北、大众的松坪村等名牌住宅区,一般都是亏本运作的。计划生育工作、出租屋管理工作、“三无”人员的清理和整顿工作、地方病的防疫工作等等,实质与物业管理毫无利益和权责关系,但社会把这许多项工作交给物业管理公司做。像以上几个大型住宅区的管理处,虽然明白这不是自己份内的事,但为了一个住宅区的整体利益和住户(用户)的切身利益,他们还是不得不贴出这一笔开支。
(5)认为社区文化就是简单的出板报或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形式单调,无新意。出板报、宣传栏或小区内的期刊,逢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一些文娱(体)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使居民提不起兴趣来参加,不能调动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或者就是请专业的表演团体来表演,从而忽略了业主的参与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在开展活动时,不能充分利用小区或周边的配套设施,使得活动场地及设施受到限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丰富和发展,它跳出了传统“小文化”的圈子,超越了社会各组织间的行政隶属关 系,突破了以条条为主的传统文化工作渠道,为群众文化工作注入了 生机和活力,成为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繁荣群众 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进而使多种类型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吸引 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群众,对于改善城区内的文化环 境,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回复
引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是形式,文化是内容,文化建设是基础,而社区文化就更加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支撑。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基础性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区是一个小系统,从系统论角度审视这两个系统,都需要控制和协调,而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协调社区系统运行,从而也协调了社会系统的效率与公平。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合作和宽
容的社会,需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为社区发展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区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区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和谐社会是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协调好各种社区关系,促使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区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保持权利的平等、利益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对社会公平本质要求,是衡量社区全面进步的尺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这对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帮助与合作,就没有社区的团结,更加无法形成普遍的社区认同感,也就更勿需提及社区文化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乃至和谐社会了。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共同体中逐渐凝聚起来的相同文化体验与认知,是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文化品位、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稳定人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明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也是以群众的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并要注重在工作中不断有所创新文化,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认同性;具有教育、引导、愉悦和美化人的心灵的功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特殊功能,实现“以文化凝结温馨,以文化促进和谐”,通过建设社区文化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没有社区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社区文化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社区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越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每个人来说,社区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