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初探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初探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授课的蓝本,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课堂质量的高与低。但尽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想全所有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纰漏。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不管你的教学设计怎样的全面、完善,总有漏洞和问题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
在我原来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当着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学生学习监督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中,起着决定、支配、灌输的作用。
其具体表现是,历史教学过程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教学,即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对于教学方法则强调如何教书,即传授书本知识的方法。但对学生如何学习、学生的课堂活动、学习的方法等方面,却极少关注。有时候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经常是以 “独角戏”的形式,完成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跟着学习。没能培养学生养成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历史课教学中没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活跃、发散、迁延思维,更谈不上进而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培训,我认为我应在历史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正:
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在课堂上,应与学生之间构成一种“学习共同体”的关系。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审视课堂教学,历史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学科意识和对学科知识的解释。发展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进而掌握认识学科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2、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活和展开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对学习方法和他们已有经验的运用,而不能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记忆。要实现历史教学过程的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来,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和探究。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在组织实施中,使学生自己亲身感受、认识和探究知识。在讲授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
4、在学生自己感受、认识和探究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关注学生。对于他们遇到的学习障碍,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教师绝不能回避。在指导时,不要只告诉结果,主要是向他们介绍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必要时,还应向他们提供几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变换角度,重新审视。
二、在教学设计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1、需要明确和制订学生能够达到的历史学习目标。而且还应随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形成梯度性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2、教学方式的设计,应建立在服务学生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历史。
3、应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知的学科知识、熟悉的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和问题相联系,目的是藉此此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须的经验积累。达到在知识的迁移中,促进学生掌握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4、强调学生理解记忆,不鼓励死记结论,不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鼓励、激励学生勇于参与或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在比较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参与历史教学过程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5、在设计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需规划学生除教科书以外的学习领域及范围,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料。在选择供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用的资料时,需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心理、认知水平的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7年级)可向他们提供简单易懂、量较小的资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选择资料时,可以适当考虑难度和量稍大一些。以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通过使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均能得到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培养。
6、应帮助学生制订恰当的学习目标。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历史学科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历史知识?并协助和指导学生选择能达到目标,适合自己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最佳途径,以及措施和方法。
总之,教无定法,针对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深入分析,认真设计好教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动课设计与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动课设计与应用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学习历史兴趣就增加了,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做一些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丰富课堂
初中历史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合理地开展活动课对学生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能与其他同学互动,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做一些分析和总结。
一、设计严密教学方案,明确活动课目标
新课标改革后,初中历史的教学形式更多样化和实际化了,开展活动课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热点话题。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严密的教学方案,使活动课目标明确化,让课堂变得规范而富有节奏感。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就是要在教学的基础上,抓住历史的特征,对学生的活动安排做一些规范性的整理和计划,方便老师实施教学。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好课本,根据课本目录的章节顺序来制定合理的活动课教学方案,让学生能依照课堂的步骤来轻松学习,而且,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编写的,教师按照历史顺序给学生讲解历史的话,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方便记忆。有了一定顺序的设计方案之后,教师应当把随堂笔记记录下来,方便下次课堂的教学,还能陆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革和创新方法,让课堂不枯燥乏味,学生也会觉得有新意从而愿意听讲。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一本专门记录课堂内容的笔记本,既能记录设计教学方案,也能总结经验,最终达到“教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时,要给学生讲解古猿人的发展历程,这个时候就要做好笔记,比如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历史内容,在听授课本知识时是喜欢自由阅读还是教师带读等。在活动课上,教师要给学生多讲解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人物典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对每节课讲的知识点也要有明确的规划,第一节课讲远古居民,第二节课讲农耕生活,让课堂教学井井有条的发展,从而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扩展多彩教学模式,丰富活动课内容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活动课上,教师应当扩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仅仅凭借书本历史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会觉得课堂反反复复的没有新意,提不起兴趣,就容易产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上课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扩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互动和历史学习中,才能巩固书本里的知识,学生也能乐此不疲。历史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扩展活动课,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想学历史,学好历史。例如:在讲“吴越之战”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历史典故“卧薪尝胆”,作为活动课的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历史人物角色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人物角色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引入许多跟课本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越国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为了拯救国家而献出自己,上演了一出“美人计”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多接触历史事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三、合理应用教学课堂,完善活动课策略
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历史活动课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依照课本发展”的模式,增加了许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了课堂。学习历史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历史人物,记住一个事件发展的时间或者地点就足够的,这样的循规蹈矩只会给学生加重学习的负担。学习历史需要学者合理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这一段历史事件带给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从而找到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运用“活动课堂”教学法,就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段,加深他们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教师要做好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养成不懂就要问,好奇就要学的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另一方面,“活动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历史素材,教师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要合理地运用好课本里的知识素材,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堂活动中,发挥“活动教学”的最大优势。例如:在上“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当时的文化背景给学生们做介绍,以及一些相关的文物文献资料,如“清明上河图”等,都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接触及了解,并在活动课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探讨,一起分享资料,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力度,把文献资料合理利用到“活动课堂”中,是教学历史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历史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多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保存下来的文化资料,能加深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达到完善“活动课堂”的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方案和有效的教学设计,并扩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模式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课堂”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从而学好历史。
作者:陈超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及解决
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国论文网 /2/view-12900154.htm
语音的学习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难,很多外国人只会说而不认字,这种现象很常见。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很注重口语的学习,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出现洋腔洋调。那么语音方面我们该怎样教学呢?
很多老师在初级汉语教学中会先采用单一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学习,然后再结合课文和语境进行练习,这种方式我很赞同。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讲很易掌握,只是声调对
于他们来说很难。对于洋腔洋调的现象,很多过了HSK六级的学生依然不能过这一关,所以在语音教学中四声调尤为重要,老师更应该在初级时就把好语音关,每个声母、韵母都要争取准确,声调更是要常常练习,多听音频,多与人练习。有位葡萄牙学生声调掌握的十分不好,尤其是上声和去声分不清楚,在读句子的时候更加糟糕,四个声调完全混淆,她的声调问题一直让我很头疼。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首节奏感十分强的摇滚歌曲,在听歌的过程中不断点头跟着哼唱,我发现这样发上声很容易。于是我发现发阴平时,我们的脖子保持向前伸的状态并把声调故意拉长就很容易发出来;发阳平时选择用疑问语气代替声调,就很易发出;去声要快读,这样读起来会容易些。我的学生尝试了我的方法,很有效果,但还需继续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四声。我的其中一位美国学生发不好舌尖后音“r”,他总是发成了美式的卷舌音。汉语中的“r”音舌尖微卷,几乎要
抵到上颚处,而英语中的“r”音舌头卷曲程度较大,这个微小的区别令我的美国学生在读辅音“r”做声母的音节时会很别扭。我教他保持微笑,将嘴角咧到最大程度,闭紧牙关,以缩小上下颚的距离,使舌头没有空间在口腔中做很大程度的卷曲动作,从而减轻他发“r”音有美国味。这个方法在初步教学中可以多次使用,让学生感受舌尖在口腔中的位置,直至练熟。这是我通过实践证明的方法,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读者亦可以借鉴。
在我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语音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初级阶段纠正好,不然到中高级以后学生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发声习惯,很难再次改正。赵元任先生说: “语言是一套习惯,学习外国语就是养成一套特别的习惯”。为了避免出现洋腔洋调的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声调、轻声和轻重音的讲练内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很少遇到轻重音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多提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问题及
解决方法
在学生熟知了语音知识后,词汇的学习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因此,词汇教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解说一个词的词汇意义,而在于恰如其分地阐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使词汇真正具有交际作用。尤其是中高级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初级词汇以外,就会不约而同地进入词汇学习的瓶颈期,很难扩充词汇量。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学生渐渐感觉到汉语词汇量的庞大,不愿主动进行扩充词汇量的学习;客观上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的教学方法上没有固定系统的阐述,反而是随机应变的,但又各有争议。词汇的学习确实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薄弱环节,但方法却并不匮乏。有的人提出从语素方面研究词汇的教学方法,还有的人提出采用隐喻理论讲解。所以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词汇讲解。我们最为熟知的是词根复合法,这个方法可以适当地运用到对外国
人的词汇教学中。例如:“笔直”,我们可以解释为像笔一样直。但大部分的单纯词没办法做出详细的解释,只能通过大量的造句,让学生能够领会某个词在语境中的作用并不断练习,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个词汇。
但教学毕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用汉语描述不清楚词汇意义的时候,现在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中,都有中英文对照的部分,这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既有利又有弊。英译汉只能粗略表示汉语的大概意义,紧急时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很多学生早早看过英文释义后就不愿再进行思考,直接死记硬背汉语词汇的意义。而且翻译过后的英文不见得完全符合汉语本�淼囊馑迹�可能还会产生歧义。例如:羡慕――envy,envy在英文中的义项是“嫉妒”、“妒忌”,次要义项才是“羡慕”,在这种情况下译词和被译词的语义是不等值的。所以老师在讲解词汇时还是应该总结适合自己学生的词汇教学方
法。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及解决方法
语法教学中什么应该重点讲,怎么讲才是值得老师深思的。语法教学同样要求老师应该灵活处理教学重难点。对于英语区国家的外国人来说,“主语+谓语+宾语”这种语法结构点到为止即可,而对于讲韩语的外国人来说却要特殊说明并加以练习。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老师应以语音教学为主,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进行适当的汉语语法教学。但是不可以讲解过多语法,尤其是较为复杂的语法点不应过早讲授,一方面学生不易理解会耽误大量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会打消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在初级阶段,老师应当把较难的语法点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语法点来讲解,并举出生活中常用的例句,便于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中级阶段学生应该以语法和词汇量的扩充为主,这个时期老师可按照教材进行
语法知识的讲解。虽然已经进入中级汉语水平的学习,可有的学生对简单的语法点仍然不能运用自如,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耐心讲解。还有一些要常加练习的语法点,例如:虚词“了”的使用;是非问的回答;语气助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使用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源于学生们的基础很牢固,也都相应的达到了中级汉语水平,所以我遇到的语法问题很少,很多问题在课文中就可以解决。我会给出很多例句,让学生自己总结语法规律,适当的时候给出语法结构。
我认为语法方面的授课一定要灵活多变,不能死扣语法点,这样会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汉语的热情。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很重要,再结合课文和语境做大量的对话练习,会让学生记住这个语法点带来的语感,有助于语法的学习。(编辑/刘佳)
第四篇: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分析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摘 要: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会出现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不知道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学生要掌握到什么层次。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是评价一节数学课实效性的尺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经常产生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
比如:一位说课比赛的老师设计《梯形》一课目标如下: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计算、推理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4、通过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5、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目标设计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但她在说课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等腰梯形的性质,再小组讨论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性质。我没有感受到哪一个内容是让学生动手事实践、观察、猜想的活动,也没有感受到哪个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整体上她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根本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改进措施:我觉得她如果让学生在一张有平行线的纸上画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观察、猜想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等活动对等腰梯形性质有直观感受,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证明就实现第2个目标。
二、教学目标制定过多。
即在一节课上要求掌握多个基础知识、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意识,还要达到德育目标、环保目标等等,使一节课承载的任务内容过多,面面俱到,失去重点,难以落实。如:我在上《梯形》一课时这样设计目标:
1、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2、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和例题的变式训练,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用化归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断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上课过程中我才发现设计的目标太多,在实施后面活动时,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明白,我硬拽着往前走,后面的内容匆匆结束。一节课花里胡哨,却没有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改进措施:我把这节课目标定为活动课,就让学生通过画等腰梯形、折梯形和撕拼的方法,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掌握等腰梯形的概念和性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重新确立目标后,我就放开手让学生大胆活动,充分讨论验证。结果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而且学生在拼图时发现了我都不知道的结论。如: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等腰梯形。我一直认为只要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在原位旋转180度拼在一起就是等腰梯形。结果我们学生发现撕下一个直角梯形旋转180度也能拼成等腰梯形。如图: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要设置的过多,有些教学参考书目标设置较多,是根据内地的学生水平制定,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一节课踏踏实实完成两三个目标就可以了。
三、目标制定过高。
追求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混淆了课程标准中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的区别,超过了教学的实际水平,必然造成教学过程的盲目拔高,走过场,难以实现的状况。如:我们同盟班一个老师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一课中设计过程与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1、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并可以使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团结协作的习惯
4、通过学习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这些目标太大,太空,说明就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盲目地给学生拔高。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喜欢数学也不是通过一节课能实现的。改进措施:
1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计算能力
3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制定目标时,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学生要掌握到什么层次上心中没有数。一些老师把“着力点”放在记忆知识的结论,然后通过大量解题,落实在巩固与应用上。还有一些教师把 “着力点”放在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开放,注重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落实在一般能力的培养上。实际上概念、法则、定理知识的形成、归纳与理解、巩固与应用过程,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深层次的落实。比如概念的教学要实现三个目标:
(1)学生要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通过抽象概念的材料,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与规律。这种发现性的教学,落实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认识知识的外延与内涵及其来龙去脉。
(2)能归纳定义,揭示本质。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定义的形式反映概念。(3)理解巩固,加深认识。
通过重复、再现等方式对概念进行正面巩固,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通过比较,辩析异同。对于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去要点”、“换条件”、“拆开看”,等手段加深认识,认识定义中每个要点或条件在界定概念的外延中起到什么作用。对于概念用多角度、多形式去表达。初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概念。
再比如定理的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不仅是理解内容,记忆表述方式,会做一些题目,也要实现深层次的目标:可以先设置情境,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结论。抓住定理的来龙去脉,在培养能力上加以落实。其次在明确知识,科学证明,归纳成定理、法则、公式的形式,分清条件与结论,用分析法探求证明思路,用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在思路方法、书写格式上加以落实。最后再理解巩固,加深认识对于每个知识的语言表述,内容含义,关键文字,数学表达式等必须一一落实,并通过正面练习、判断正误等多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切实掌握。注意成立的条件,明确使用的范围,并会初步的应用,包括“正应用”、“逆应用”等,并得到落实。进一步有“变形后的灵活应用”、“联系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发展性应用。
总之,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二)要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更要立足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差异。以上是我在实施课题时的一些想法和经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们将继续完善此课题。
第五篇: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模版)
【摘要】声乐是一种复杂的体力活动,它是在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和情绪中进行创作的高级神经活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过程中,总会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该运用教师的感官来研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特点,以便进行因材施教,达到扬长避短的教学目的。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有人把它总结为三点:一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三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要想让学生得心应手的运用自己本身这个嗓音“乐器”来表现音乐,就必须对自己本身的发声器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声乐教学就是运用教师的感官来研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特点,以便进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教学实践。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声乐教师他具备了各种知识和能力,那么他就基本上具备了教学的能力,下面我们就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下具体分析和阐述,并且进行具体的解决:
呼吸:这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的问题,呼吸不练不行,练不对了也不行,气息运用是声乐学习中最基础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多练习呼吸的状态,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来体会正确的呼吸状态,然后再把这种状态用到演唱中。
喉咙:喉咙的问题有很多,如喉音、抖声、喉头上提等:
(1)喉音表现为声音紧而不自然,僵硬,上下共鸣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缺乏音色的变化。喉音的形成是过分的追求音量等表面的东西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要多练习吸气,打开喉咙,控制好喉咽腔的空间体积,多做高位置母音的练习并以声母“ang”带动其他母音,首先练好中声区。多做哼鸣练习和速度稍快的练声曲。这里还要说明的是特意的练习打开喉咙是很有害的,喉咙是否打开与所咬的字有关系,这个字该打开多大就是多大,不存在特意打开多大的问题,所以开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自然的朗诵来解决的。
(2)抖声的表现为声音无规则的抖动。它是由于喉头抖动不稳定,气息不流动导致的各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失控状态而产生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稳定喉头位置,多做单音直声的发音练习。
(3)喉头上提表现为声音挤、紧,喉音较重,唱高音时感到困难,主要也是由于喉头上提而造成的。多进行吸气练习,胸部放松,两肩松弛,利用“u”母音的发声练习,边吹气边发声久而久之就可以得到改善。
冒调及音高偏低:这是由于气息缺乏流动感,呼吸的支点过高,气息不到位,并且缺乏严格的音准概念而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注意气息的下沉,加强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多进行由弱渐强的发声练习。注意声音的位置及起音的重要性,增加自信心。
鼻音:表现为气息不通畅,声音闷在鼻子里,缺少透亮的共鸣色彩。它是由软腭的提开阻塞了通向鼻腔的气流而产生的。鼻腔共鸣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首先要从概念及音响效果上区别开鼻音与鼻腔共鸣。练习时注意软腭的状态,在发声过程中,软腭要自然的提起,就好像打哈欠一样的状态,可以多做打喷嚏的练习来体会。要充分的打开鼻腔,使气息顺利通过。发声时多做“江”、“阳”辄和“精”、“英”辄的练习和顿音、跳音的练习,暂停练习闭口哼鸣。
声音发散、漏气的现象是口轻张开太大,使口腔肌肉僵硬,口腔后部处于不自然的状态而产生的声音不集中,缺乏力度和亮度,没有表现力的问题。纠正方法主要在于口腔的放松,口腔要自然打开,使声波集中在硬鄂处,声音集中在眉心处,切记不要盲目的追求音量。口腔打开时,口形也要竖着张开,声音从眉心处投射出去,而不是直接从口中散射出去。
声音后倒指发声时声音出不来,传不远,没有穿透力,声音空虚吐字不清,高音费力,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过分的提升软腭,口腔后部打开过大都会造成这个问题。发声时必须积极的运用口咽腔,控制气息的冲击力度。多练习声母“a”、“t”、“n”、“l”、“j”、“x”等加以改善。
吐字不清:演唱字音含糊不清,缺乏力度。它是由于声母发声动作的位置不佳,唇、齿、舌在咬字时的状态不积极而形成的,另外喉咙、口腔的打开度太大也会影响到咬字。纠正时,口齿要着力,舌头的动作要积极灵敏,并且在演唱时要结合歌曲的特点。
声音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仅仅拥有好的声音的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用音乐的情感带动方法,真实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解决歌唱中的很多问题。用内在的情带动声音,是声音与情感紧密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