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出高新区特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突出高新区特色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建设专题研究班上的交流材料 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1年3月28日
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营口高新区)于1992年筹建,1994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区。自建区以来,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不断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营口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升促建”的工作思路,在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新一轮的蓬勃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较大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做法及成效 营口高新区位于辽宁省营口市主城区西部、大辽河南岸,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政策优势突出,距营口鲅鱼圈港(2010年吞吐量达2.25亿吨)40公里。园区规划控制面积20.4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20家,员工2.98万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十一五”期间,营口高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呈现出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资源集聚明显、投资环境优异和机制运行顺畅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区实现营业总收入457.8亿元,同比增长41.7%,五年平均增长42%;工业总产值429.8亿元,同比增长40.1%,五年平均增长43.2%;工业增加值144.1亿元,同比增长41%,五年平均增长47.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6.4亿元,同比增长43.3%,五年平均增长37%;全口径财政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31%,五年平均增长52.2%;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0.45亿元,同比增长45.3%,五年平均增长52.7%。
(一)产业特色鲜明
营口高新区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集群颇具规模,2010年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8%。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拥有辽宁卓异科技有限公司、营口洪源玻纤科技有限公司、纳米克斯(营口)能源有限公司等新材料领域企业78户,以高性能泡沫碳化硅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表面工程技术为依托,进行关键装备和部件的研发生产;以金属镁制造技术为依托,进行镁合金轮毂等汽车零部件、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外壳等3C产品、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等的研发生产;重防腐涂层材料、能源动力材料、玄武岩超细纤维等在国内行业中技术领先的产品100余种。先进装备制造方面,辽宁德马重工有限公司、马勒发动机零部件(营口)有限公司、营口冠华机床有限公司、辽宁船舶工业园有限公司、中集车辆(辽宁)有限公司、营口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等101户企业先后入驻营口高新区,重点研发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元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拥有专用机床、高铁车体车架、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船舶、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综合利用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品200余种。
(二)投资环境优异
营口高新区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全面完成了域内供水、供电、供热、通讯、道路、场平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企业入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亲商爱商”理念,不断完备税务、金融、法律、财务、公共事业等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为投资者提供安居乐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投资3亿元建设的海防堤工程,结束了营口“临海不见海”的历史,与国家湿地保护区、清朝西炮台遗址及大辽河入海口等共同构筑了八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区。
(三)创新能力突出
营口高新区始终坚持“大服务体系建设”原则,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建设。我们结合辽宁渤海科技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各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已拥有公共服务平台13个,已建成3个,在建10个;拥有大连理工(营口)研发服务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中心在营口分支机构20余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5家,孵化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累计申请专利420余项,获取专利380余项。建立企业研发中心24个,拥有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银行、担保、贷款、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服务公司等机构10余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硅藻土产学研战略联盟,依托东北大学等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硅藻土新型高效功能材料九大关键技术攻关,进行硅藻健康生活功能新材料等五大类新型高效功能材料的生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最终成为新材料产业的引领技术,打造硅藻土特色产业基地。
(四)资源集聚明显
营口高新区已吸引来自国内及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入区建厂,并成为鞍钢、五矿、中冶、华能等一批央企和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企业2.98万名员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8882人,占员工总数的63.2%。其中,学士5224人,占员工总数的17.5%;硕士406人,占员工总数的1.36%;博士312人,占员工总数的1.04%。
(五)机制运行顺畅
营口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经济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创新型园区”的发展方向,探索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和自主创新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实行政企分离和公司化运作。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主要做好政策扶助和行政服务工作,强化了高新区的“服务器”功能;同时开发了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以“政府控股、公司运营”的模式,大力推进域内的规划建设、产业投资、企业招商等工作。同时,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了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目前,已出台了《辽宁渤海科技城鼓励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辽宁渤海科技城暨辽宁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吸引了众多科技研发和新兴产业项目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辽宁渤海科技城落户;在原有1家参股担保公司的基础上,新注册了控股担保公司;设立了创新发展基金,对进驻科技城的科研机构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同时设立了“种子基金”,用于鼓励科技人员初期创业,促进孵化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快速孵化。
(六)产业布局合理
从2005年开始,营口高新区就把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原有的产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大力培育和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特别是2010年初,辽宁省政府为快速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发挥高新区科技支撑和产业引领作用,决定依托营口高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辽宁渤海科技城。辽宁渤海科技城的建设,拉开了营口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序幕,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园区向以自主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为特征的国家高新区转身。辽宁渤海科技城规划控制面积15.5平方公里,实施“1+2”布局,即一个科技研发总部基地与两个新兴产业集聚区。在科技城核心区(起步区3平方公里),围绕营口市六大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的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及科研企业,打造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在科技城南部重点引进硅藻土、碳化硅、氮化硅、镁质材料深加工、镁合金表面处理应用等项目,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在科技城北部重点引进LED、建筑一体化太阳能、节能灯具和环保设备制造等新能源(节能环保)项目,打造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力争经到2015年,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新兴产业集群颇具规模,实现园区产值超千亿元。辽宁渤海科技城——一个以科研总部基地为依托、新兴产业化为支撑的特色基地正拔地而起,显著提升了营口地区乃至辽宁“楼宇经济”和“智慧工厂”的比重。
二、积极探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打算 “十二五”期间,营口高新区要牢牢抓住“十二五”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明确“国家高新区”定位,重点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城起步区各项功能完善,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年均增长29%;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长30%;全口径财政收入14亿元,年均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7.7亿元,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长20%。营口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集聚科技研发总部基地项目20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突出,实现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新兴产业产值超千亿,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滨海、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成为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创新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打造科技研发总部基地
围绕营口市六大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瞄准科研院所,瞄准“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服务于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以国家级工程中心为主的包括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科研企业在内的科技研发总部基地。预计五年内引进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等项目300户,入孵科技型企业300户,总投资100亿元。
(二)培育发展两大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运输装备轻量化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总投资230亿元,全力打造以硅藻土、碳化硅、氮化硅、镁质材料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预计“十二五”末实现产值600亿元。
二是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依托辽宁省能源研究所、营口博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研发机构,以九日高科(营口)太阳能有限公司和营口临潼维宁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总投资80亿元,从事LED、顶水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风光互补、风力发电、节能灯具等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生产,逐步打造国内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具和环保设备制造基地。预计“十二五”末实现产值200亿元。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不断推进原有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海外并购工作,全面提高产业整体规模。同时,加大对老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间整合,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预计“十二五”末实现产值300亿元。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
“十二五”期间,一要完成南部配套区用地5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94.1亿元,进一步提升和改造园区的生态环境及项目承载能力。其中,居住用地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6万平方米,投资66亿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道路面积113万平方米,投资7.2亿元;绿化面积73万平方米,投资2.5亿元;水域面积44万平方米,投资4400万元。二要计划围海面积填岛30~60平方公里,拓展园区的发展空间。目前正在组织前期论证,待上报省、市政府许可后开始实施。
(五)突出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要全面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金融服务为主体、人才服务为保障的“政产研金贸”公共服务体系。要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平台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2011年计划完成各类平台建设50个,其中重点推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要充分利用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2011年计划新增孵化器面积8.5万平方米,引进入孵企业50户。在金融服务上,要抓紧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全社会充分参与的多种主体协同的金融服务供给机制,注册更多的信托、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等。下一步要抓紧建立科技引导基金,加快科技成果催化转化进程;抓紧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进入产业化阶段的研发项目和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六)发挥四个平台作用
要通过建设国家高新区,推动园区整体实力的提升。一要充分利用辽宁渤海科技城这一特色产业基地,加强与省内其他特色产业基地的交流与合作;二要利用辽宁省唯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促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向营口汇聚;三要发挥辽宁省华侨创业基地的平台作用,吸引广大华侨企业家到营口高新区投资发展;四要借助国际青年(营口)创新创业论坛,整合各界杰出青年的力量参与营口高新区建设,最终形成全社会了解关注营口、参与建设营口、共同发展营口的浓厚氛围。
(七)继续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运行
要不断健全科技城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从基本建设、招商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品牌推广、中介服务、管理咨询等七方面入手,确保公司化运作的平稳运行。管委会则专注于宏观规划、监督服务和依法行政,逐步实现政府归位、企业到位。同时要在创新机关用人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档案工资封存的办法,在保持稳定性、调动积极性、体现公平性、提高透明度和充分保障待遇的前提下,实行管委会全员聘任制,体现层层负责和高效管理,努力实现干部按劳取酬、按业绩评优和“能上能下”的管理体制,确保顺利完成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任务。
三、存在及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营口高新区着力于打造科技研发总部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有来自中科院、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家研发机构落户园区。为推动科技城尽快成规模、出形象,请科技部和火炬中心帮助协调各类科技资源向营口集聚,并对入驻辽宁渤海科技城的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第二篇: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 是什么?
㈠自主创新的内涵。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㈡创新型国家的特征: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 为什么?(经济生活部分)
㈠ 理论依据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⑵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㈡ 现实依据
⑴ 我国的基本国情: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还不够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科技缺乏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㈢ 现实意义
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⑵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 怎么办?
1、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
(2)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
(3)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4)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1)国家:A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B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C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D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E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2)企业:A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B 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C 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3)个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第三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山东沾化二中政治组 郭艳丽
邮编:256800 邮箱:guoyanli930@126.com 适用于人教版 【背景材料】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于2011年8月3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会见报告团全体成员,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向他们表示亲切慰问。李长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他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国防科大自主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激情竞相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使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考点链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生活:
⑴、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贫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瓶颈。
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生活:
⑴、这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及工作原则决定的。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履行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因此,只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造福于人民。
⑵、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站在时代前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才是硬道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文化生活:
⑴、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建设相应的文化,反过来创新型文化必然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⑵、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全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文化氛围,将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让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哲学生活:
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新形势和我国现状提出来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
⑵、建立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内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主要抓事物发展的内因。要求我们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维护国家安全。
⑶、主次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抓住了主要矛盾。⑷、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⑸、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⑹、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结底都与创新有关。
【创新试题】 1、2011年4月苹果平板电脑销售火爆,很多地方出现断货现象。苹果公司的产品一直站在潮流的尖端,从最初的超大容量MP3播放器ipod,到划时代的触屏手机iphone,再到先声夺人的平板电脑ipad,苹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人带来惊喜。苹果品牌以其时尚、创新、精致吸引着全球无数粉丝。苹果公司的成功说明 ①建立品牌声誉是公司经营的首要目标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③公司的成功经营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④企业成功经营就要不断推出新产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十二五”重大专项的发展思路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国家之所以强调自主创新是因为()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②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
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新一代企业家必须树立企业文化创新的观念,树立经营与文化并重的新发展观,使文化创新建设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支撑和牵引。这句话体现了()A.一定经济反映了一定的文化 B.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定的经济 C.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有反作用 D.一定经济决定了一定的文化
4、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 D.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5、我国自主研发、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测绘、渔业、交通运输、电信、水利、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这说明(A.人们只要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就能改变规律的存在形式 B.客观世界的变化要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据统计,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我国单位能耗创造的GDP仅为0.7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我国CO2排放占世界总量的1/3,预计到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材料二
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 70%。中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9年12月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1)上述材料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2)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答案:
1、B
2、C
3、C
4、A
5、D
6、(1)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科技贡献率低,企业缺少核心技术。总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
(2)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能源结构,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第四篇:合肥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
合肥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
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合肥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根据省、市相关政策,结合合肥高新区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鼓励发明创造及科技企业创新创业
1.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发明创造。区内企事业单位获得的知识产权每件按以下标准予以补贴:国内发明专利受理2000元、授权3000元,国外发明专利授权30000元,其中通过PCT体系申请国外专利进入国家阶段先资助10000元(同一专利最多资助两个国家或地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授权3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00元;外观专利授权500元;软件著作权授权500元。以上资助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支持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让发明专利权给园区企业产业化,给予转让方每件3000元、受让方每件2000元的奖励,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新区创新创业。在孵企业租用省级以上孵化器生产研发用房的,按实际租用面积且最多不超过200 m,第一年按每月10元/ m的标准、第二年按每月5元/ m的标准给予房租补贴。
二、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
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对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以下简称“培育企业”),且科研经费投入、知识产权产出、高企认定等指标符合要求的,给予以下分类支持措施:
4.培育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实现35%以上增长的,按其收入增长额的1%给予奖励。培育企业培育期内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以上奖励金额不超过企业税收高新区留成部分。
5.培育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财政部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项目和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省科技厅火炬计划项目,按拨款资金的10%配套资助,以上配套资助每家最高不超过20万元。
6.培育企业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奖励30万元;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奖励20万元;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的,奖励10万元;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行业标准的,奖励5万元。以上奖励每家最高不超过30万元。
7.培育企业投保以下科技保险险种按企业实际支出保费的50%补贴: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高管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和特殊人员团体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业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利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项目投资损失保险、高新技术企业特殊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和特殊人员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补贴对象由区环保部门审核确定。以上补贴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222
8.鼓励培育企业在证券公司指导下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系统)挂牌,对改制和挂牌费用按以下标准奖励:企业通过具有主办券商资格的中介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造,给予30万元奖励;通过主办券商内核,给予30万元奖励;在“新三板”系统挂牌,给予10万元奖励。
三、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和激励措施
9.留学人员来高新区创办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项目的,给予5-1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支持,租用省级以上孵化器研发和生产用房的,按实际租用面积且最多不超过200 m,三年内提供最高每月25元/m的房租补贴。
10.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根据项目需要,在高新区租用1000平方米以内工作场所和100平方米以内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房租或提供租金补贴,企业所缴纳税收高新区实得部分,自注册之日起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11.国家“千人计划”及安徽省“百人计划”入选人才创办的企业,经认定后分别奖励创办企业100万元和50万元。要求创业人才是企业的主要股东且占公司股份不低于30%,且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企业实收资本的50%。
12.每年从科技创新产业化专项基金安排3000万元,作为有偿资金滚动使用,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高端人才创办企业,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四、支持股权投资基金落户
鼓励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注册落户高新区,努力形成股权投资基金业的集聚区。在高新区新注册并按程序备案的股权投资基金,注册资本(出资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出资金额)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的,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3.在高新区“一中心、三基地”租用办公用房,按实际租用面积且最多不超过200 m,房租按最高每月25元/m标准,前两年全额补贴,以后三年减半补贴。
14.股权投资基金自然人有限合伙人自获利起,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自获利起,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15.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自缴纳第一笔营业税之日起,所缴纳的营业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16.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高管人员,年薪在人民币12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五、附则
17.本政策支持的企业,工商、税务、统计关系均需在合肥高新区。本政策与其他财政奖补政策不重复享受。
18.属于重大项目的,实行“一事一议”制度。2222
19.本政策由区科技局会同区财政局负责解释。
20.本政策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此前颁布的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以本政策为准。
第五篇: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汇报材料
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于我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要求,将示范区建设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努力将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承担起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高科技、推进产业化的历史责任。
下面,我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的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汇报。
一、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启动情况
去年12月,国务院批复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一是省市全力支持示范区建设。去年12月收到国务院批复后,省委于当月24日召开专题常委会,研究部署启动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工作。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把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
1设作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武汉市委市政府和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也都分别召开了动员大会、誓师大会。目前,省市各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为示范区建设搞好协调服务,举全省、全市之力支持和服务示范区建设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力度。元月5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由李鸿忠省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阮成发市长任组长。省市分别召开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省直相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年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了17项重大议题,武汉市也将今年推进示范区建设的49项重点工作逐一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形成了省市统筹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出台了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政策。3月18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也出台《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截止今年上半年,在省、市政策意见指导下,高新区与省市相关部门围绕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市场主体准入、鼓励创业投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实施高级人才个人所得税奖励、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方面,制定出台或即将出台16项相关政策文件。
四是第一次部际协调小组会圆满召开。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成立了以科技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委负责人
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5月10日,科技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次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研究了示范区建设的相关问题,取得了重大成果。
五是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和相关立法工作相继启动。抓紧推进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总体规划》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三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修订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年内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六是托管区域规划调整工作顺利完成。根据省、市的战略部署,洪山区90平方公里面积、6.6万人口,江夏区207平方公里面积、3.8万人口,交由东湖高新区托管。托管后,高新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24平方公里扩大到518平方公里,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七是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东湖高新区开始实施。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已有40多项重大科技专项正在东湖高新区组织实施,落实中央部委资金支持近1亿元。在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组织申报了光通信器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光电产品创新检测中心、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广为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及专项创造了条件。
八是动员社会各届广泛参与示范区建设。省、市领导通过召开民主党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动员社会各届全面参与示范区建设。武汉市政府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签署战
略合作协议,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全面融入示范区建设工作。同时,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重点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高校行、企业行”系列宣讲活动,鼓励高校院所的广大师生、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积极投身光谷的创新创业。
二、关于示范区部分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在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启动了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工作。
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方面。根据财政部、科技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和《试点工作细则》,初步确定了邮科院、中冶南方、华工科技等20多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其中部分企业已经提交股权激励初步方案和工作计划。全面推行以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注册企业试点工作,投资者可以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作为出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武汉邮科院、华中数控、光谷高清公司等单位正在抓紧开展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预计2010年制定或参与制定10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抓紧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科技信息平台,力争建设一个集产权、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信息发布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完善了“新三板”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形成了142家企业的新三板后备企业梯队。提出了设立光谷银行、产业投资基金具体方案,第一期50亿元规模的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加快推进集银行信贷、担保、股权
投资、金融租赁等为一体的金融超市的设立,方便企业和个人开展融资活动。启动了中小科技企业征信评级体系建设工作,促进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中小科技企业信用贷款、担保、融资补偿等实施办法即将出台。推进了部分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审核发放贷款6000万元。重点推动一批企业上市,今年,国创高新、高德红外完成挂牌,江通动画、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力源信息、金运激光、海波重工等7家企业已上报中国证监会待审。加快创业投资发展,市直部门和高新区分别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多家国内外著名投资机构在汉设立了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初创型企业、大学生创业团队三大服务对象的8只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总额超过20亿元。
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方面。起草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实施细则》,发布了《武汉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制定了首批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方案。先期拟对示范区内新能源照明、LCOS新型显示产品进行采购,“光纤到户”、“三网融合”等示范工程取得了新进展。
鼓励创新财政税收政策试点方面。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的指导下,省、市、区财税部门多次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提出了25条财税政策建议,省市领导多次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进行了专题汇报。目前,正在加大推进力度,争取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行落实部分政策。
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方面。在省市各个部门支持下,今年以来,已经组织申报各类重大科技专项有40多项,已经获得国家
项目支持资金1亿元。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试点方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组团到美国等地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开展“海外学人光谷行”等活动,促成Adecco等国际知名猎头公司落户东湖高新区。加快实施光谷人才特区战略,通过“3551”人才计划,引进了67名高端人才,资助总额9800万元。
申请综合保税区设立方面。已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在东湖高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的请示。目前,按照申报工作的程序及要求,正在抓紧修改上报设立综合保税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土地规划意见书,力争今年年底获得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