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情老年事业 服务居家老人
钟情老年事业 服务居家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老年事业同仁们: 大家好!
很荣幸我能代表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此发言。
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市诸暨市康吉服务有限公司于2010年4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心在诸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诸暨市民政局、老龄办、街道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爱老人、服务老人”为宗旨,树立“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理念和“社会效益先于经济效益、福利属性优于市场属性”的价值观、事业观,扎扎实实创新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或许是每个老人的愿望,然而真正实现这一愿望的老人或许还很少。本中心开展居家养老新模式 为的就是让老人的身心得以解放,融入社会各种娱乐活动,充分让老人享受“四乐”和“六所有”。
从事老年事业重在以“仁者之爱推己及人,仁者善行光辉充实。”让我们与爱同行,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用关爱、感恩、回报书写西施故里的城市文明,熔铸这个城市宝贵而美好的品格和精神特质。让仁爱之心蕴蓄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慈善情怀扬起我们航行的风帆,一个仁善笃行的西施故里,必定能够让养老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从老年人最需要、短期内通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努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推向深入。在直接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同时,也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业界提供实践支持,以期规范、引领和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下面,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本中心成立以来工作情况:
一、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空间 针对我市15个城市社区的分布格局,为使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到全体老人,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尽可能的满足老人、亲属、子女的意愿,按照就近就便提供服务的原则,我们对社区老年人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摸底。在收集多方信息的基础上,投入30万元建立了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艮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面积达380平方米,配备4名专职服务工作人员,具备老年医疗、书画、棋牌、健身、文体、图书阅览、日托、寄养、配餐、午休等功能,全方面满足老人、亲属、子女的服务需求,该服务站的服务将覆盖整个艮塔社区,惠及整个小区居民。
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立“一键通”孤寡老人呼叫救助系统。
在老龄、民政局和电信公司的支持下,为社区孤寡老人和有需求的特殊老年人安装了“一键通”,老年人在需要时按响操作简单易行的“一键通”,实现信息的及时对接。依托公司专门机构为服务基地,投资100余万元,设立89008800家庭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陆续积累资料,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信息,输入信息平台,居家老人只要按一个“键”,平台就立即显示出该老人的信息,根据其要求可立即提供求救和服务,确保全日制为老人、家庭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是居家老人晚年生活的保护伞。
三、开展“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社区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使社区成员都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为此社区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对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我们通过教育甚至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法律的,予以依法追究。
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打造养老事业时间银行。
在民政局、街道的重视下,公司建立了针对老年人生活需求和帮助的各类志愿者队伍,目前有医务志愿小组、科普志愿小组、文体志愿小组等多支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在志愿者服务中,鼓励一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与邻近有需求的老年人结对子帮扶,帮着做家务、寻医问药、陪同聊天谈心、陪同外出散步或娱乐等。开设“时间银行”,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为推进我市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
五、推行会员制度,拓展领域,深化服务。
一是发放“会员卡”。(1)爱心免费卡。对社区的高龄困难老人和孤寡老人,凭卡免费享受社区在指定服务网点提供的理发、洗衣被、送煤气、陪医、洗头、剪指甲等服务。(2)安全通道卡。为智残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发放安全通道卡,卡上注明了老人居住社区、24小时联系电话及地址,一旦老人不慎走失,方便路人据此给予援助。目前会员制度已在筹备试运行阶段。
二是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4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一是走进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中介养老机构服务、邻里结对服务等养老服务形式,对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二是请出来。通过兴办日医务室、保健室、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文艺娱乐活动等为老服务设施,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随即组织老人开展乒乓球、台球等活动,每月举办各类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健身、棋艺PK、书画展、花艺交流、剪纸培训等,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今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已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好去处。
实践证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应社情民意,利国利民。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才刚刚起步,就得到了诸暨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办、街道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得到了各个社区的大力配合,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不断创新载体,完善机制,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工作实效,积极、稳步、扎实地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方式专业化的方向而不断推进。
发展养老事业,任务艰巨,需要充分动员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中心在取得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以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为己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在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大胆而审慎地探索一条独具我市特色的社会化发展之路。
中心认为落实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双向的,就应在养老服务员与老人这两方面的多下功夫:
首先、以奉献之心,立孝老之意。
我们深知做好为老服务这个工作,在很大程度来说是一种奉献。因而我们中心拟通过各种活动,让中心服务人员要有孝亲爱老的服务意识,如:拟开展“爱心敲门、诚心交流、真心帮扶”为老人过节送家政活动,目的就是让未享受政府补贴的困难老人过上一个清洁、卫生、舒适、和谐的节日,服务内容有清洁卫生、聊天、日常护理、买菜做饭、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及时为老人排忧解难,以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奉献意识;
中心多开展这些主题活动,就是让养老服务人员在心中根植一种奉献意识,让她们与老人的心更亲、更近,做好“居养服务”的第一线服务工作。其次,以关爱之心,成老人之愿。
我们发现老人在养老观念上的问题,如老人花钱买健康的观点是多数老人乐意接受的,可对于花钱买服务,有很多的老人还存在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我们一方面宣传“居养服务”的实质,专门组织了员工上门或开展活动对老人更多地是解释和说明,主要是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服务,购买的是服务,所以老年人在了解“居养服务”以后,应该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方面,来考虑合理的养老模式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立足于便捷的为老服务,不断扩大社区服务站的服务范围,不断丰富各社区服务站的服务项目,以便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来能够满足老人的服务需要,从而引导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进行观念转化,进而让老人觉得“居养服务”在生活上带来的便捷,充分让老人享受到“居养服务”的快乐,让“居养服务”真正地为有需求的老人服务好。
再次、以公益之心,尽孝老之情。
我们在“居养服务”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社会公益性这个主题,虽负债经营也对坚持公益性而不变,为的是让老人满意,让儿女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
最后,以真爱之心,解老人之难
我们在落实“居养服务”工作中,广泛开展为老服务,并充实活动内涵,对老人在生活各个方面,尤其是从心理上、从精神上给予极大慰藉,让老人能享受家人般的亲情。
一是志愿活动。我们积极招募志愿者义工队伍,并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志愿者每到节假日都到被服务的老人家里,为老人进行生活料理、精神慰籍、法律咨询、康复理疗等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在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是真爱服务。我们要求对每一个时工作人员在从事家政服务时,都要以人性化、亲情化上对老人给予关爱,不仅在做一般性的家政服务上要帮助老人做好家务活,让老人从家事中解脱出来,还要在心理上加以安慰,并从精神上丰富老人的生活。尤其是在老人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后,我们还专门召开了员工针对会议,明确要求她们在从事家政服务时,要随时掌握老人的心理活动,在做好家政服务的同时,应义务进行心里安慰,以了解老人的心里变异,如发现老人有以下状况要立即反映到公司,如老人厌食的、有精神萎靡的、有心事烦躁等,以避免了诸类事情的发生。
三是规范化服务。规范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工作,利用康吉家政服务培训中心的优势,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的职业技能培训,达到培训内容、教学大纲、资格证书的“三统一”,并持证上岗,提升中心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素质。对从事养老护理和养老服务的人员,按照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给予差别化的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成立护理员管理中心,统筹调配,通过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对老年人实施“一对一”等多种照料服务。
可以说在市委市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在民政局、老龄办、街道社区和老人的支持下,在家政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实施中,建立了清晰明确的服务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一线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了这个新型养老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一些困难,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诚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宣传工作不够深入、资源的统筹,协调及利用性不够、资金相对紧张等。也清楚的知道,要真正打造好“居家养老服务”这个“大民生”工程,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居养服务”的核心和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丰富、总结和提高,从而让“居养服务”给予老人的是一份真正的大礼、一份动听的福音和一份厚重的爱心,并让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美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民政局领导、暨阳街道领导对中心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老年事业同仁们的莅临指导!
谢谢大家!
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2010年8月8日
第二篇: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辅贤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网
浏览:628 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有哪些特殊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怎样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一、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
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且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社会实践也得经历初创、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首先应立足现实,在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盲目超前搞理想化的大而全模式,又不能以困难多等为由畏手畏脚。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而又实实在在地为老年朋友解决实际需求。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这是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些福利机构内部,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住房和生活设施;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不同需求,或进养老院或住老年新村,或当寓翁或做托老。
(二)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能够方便地买到合适的食品、衣物及各种日用品,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
(三)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许多老年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的老人,不愿为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打扫卫生花费很多时间,希望能有适合老年特点的食堂、餐馆;能在家政服务中心请到家政服务人员帮自己料理日常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生活。
(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为方便老年人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兴建老人医院、老年康复保健站等,以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五)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这些文娱体育活动,也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六)设立老年婚介所。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鳏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
(七)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
(八)设立老年人才市场。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就是为了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九)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老年人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法律的援助和支持,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庇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诸如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瞻养问题;老年人受虐待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等等,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针对老年人的诸多需求所作出的以上取向,设想未必面面俱到。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步伐的加快,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这将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为养老助老服务提出了上述取向,目前我国社区中的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如何呢?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太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前面曾经提到,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已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和健康上最脆弱的老年群体压力,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一个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
2、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虽然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大小商场林立,商品门类繁多、档次各异,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服饰、食品等却难以购买。这显然是社区养老助老的一个薄弱环节。
3、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
4、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个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肯定是搞不好的。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建设好,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支持力量。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2、服务客体社会化。也就是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
3、资金筹措社会化。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
5、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它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如社会工作职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社区康复技术、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五)要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把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当前,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和老年服务机构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行动,从设施、管理、服务对象、资金筹措、从业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第三篇:他是这样钟情于事业
他是这样钟情于事业
——记山西省太谷均衡实验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孙明
晋义钢
在辽阔的山西晋中平原,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占地仅有0.01平方公里的太谷均衡实验站,或许没有更多的人留意它的存在。然而,近年来随着长达10多年的实验资料积累与研究,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在水资源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时并引起美、德一些国家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时,人们的目光才聚焦到素有亚洲第一之称的太谷均衡实验站和实验站站长孙明身上。
将一腔青春热血致力于水资源基础研究
事业,他成了均衡实验站的一部“活字典”,1984年11月10日,对于太谷均衡实验站站长孙明来说,恐怕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日子。他清楚记得,这天天空飘舞着雪花,从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两年、22岁的他,将床板和铺盖搬上了当时山西省水文总站的那辆嘎斯卡车,与另外一名年轻的同事,冒着初冬的寒冷离开了省城。他来的地方,是距太原市以南120里处的太谷县武家堡村;他来这里的任务,是参与筹建一所水均衡实验站。
太谷均衡实验站筹建初期,他们借住在老乡低矮的土屋子里,窗户是用塑料布蒙着,吃饭靠自己动手来做,没有电视可看和报刊可读,一有雨雪的天气更是寂寞难耐。更为艰辛的若遇连阴雨天气,因乡间土路一片泥泞无法买进蔬菜,他们只能一连几天煮吃挂面、米粥,甚至遭遇断顿的困境。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孙明毫不气馁,白天与同事们一起调查、规划和勘探,晚上回到住地草草地吃点饭后,便伏案分析、整理资料,有时为一个问题他常会挑灯夜战至深夜。
1986年,组织上任命他为副站长(主持工作)后,他的责任心更强了,他将满腔青春热血全部献给了太谷均衡实验站的建设。排水补偿式地中蒸渗计实验是均衡实验站最主要项目,况且如此规模大的实验项目在全国同行业和华北地区尚属首例,没有现成的技术和经验可照搬照用,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于是他提出了“边建设、边学习、边实验”的口号,带上资料、图纸和工具,与站里的同志一头扎到地下室,开展了均衡站地中蒸渗计实验这一关键系统技术大会战。从地中蒸渗计设计、施工和调试,都是在孙明的主持下完成的。
在对地中蒸渗计实验系统长达近3年的安装时间里,上百件的仪器、设备都是经他安装、调试的,对每一件仪器和设备都倾注有他的心血和汗水,期间他从3米高的梯子上摔下过,还被三角架砸伤过。为了做好技术要求强、安装难度大的负压计和马列奥特瓶安装,他通宵达旦。计算试验不计其数,使这一这仪器的安装达到了1%毫米精度,满足了地下水的最大观测量。
1991年,是太谷均衡实验站地中蒸渗计、模拟池、地面气象、非保和带和地下水均衡“五大系统”全部安装、调试完成、全面启动实验的第一年,经验缺乏,头续繁杂,然而恰好这年全站仅有的8名人员中,就有3名同志参加本科函授学习,1名女同志生产,人手非常吃紧,他索性把不满6岁的儿子送回了晋南老家由老人照管,与爱人王立琴一同搬来站里,不分昼夜坚持在实验现场。他说:“均衡站每件仪器、设备我不知摸过多少遍。尽管时间过去多年了,但每件仪器、设备的结构、性能和相距多远我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我就是太谷均衡实验站的一部‘活字典’”。
水利厅长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
“小伙子,这些年你不容易啊!”
至1993年,太谷均衡实验站经过七年多时间的筹建和二年多时间的实验与研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可因从均衡实验站的筹建十年以来,由于上级一直没对该项目组织验收,所以投入实验二年多来没有一分钱的运行费用,价值上百万元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应有的养护,就连一根常用的乳胶管也得不到更换,实验工作难以为继。可就在这时,甚至有些领导同志对均衡实验站留存与否产生了动摇,职工思想一度极为涣散。
省局的同志来帮助进行实验资料整理编程来了,因住不起宾馆、酒店,一连半个月只好吃、住在条件简陋均衡站,他至今觉得对省局来的这位同志有一种愧欠。冬季取暖的时候到了,因请不起锅炉检修工,孙明他不得不猫下腰去钻阴冷潮湿的地沟„„
这一情况反映到省水文局、省水利厅后,引起了时任水利厅赵廷式副厅长的重视,1995年的7月,由山西省水利厅组织对太谷均衡实验站建设进行了验收。接着在1996年的2月,又召开了有省水利厅领导和省内水利老专家参加的太谷均衡实验站建设期间观测资料,验收会并由赵廷式副厅长亲自主持,当赵廷式副厅长听取了孙明站长的汇报、翻阅了厚厚的6册共计170万个观测数据时,赵廷式厅长握着孙明的手动情地说:“小伙子,你这些年不容
易啊!”当晚,赵厅长破例与太谷均衡实验站的同志吃了一顿晚饭。
他要用38年时间印证和
诠释当年的选择是无诲的太谷均衡实验站建设验收和建设期间观测资料验收会议的召开,无疑是对十多年工作是种肯定外,更重要的是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努力,使他们每年有了10万元的运行专项经费,从而保证了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站长孙明和他们的太谷均衡实验站也从此走出了窘迫。
也可能20年前那辆嘎斯卡车拉着他出了太原市那天起,孙明已于省城机关舒适的工作和大都市安逸的生活无缘,还可能是从这天起,他已将他的青春年华致力于水资源基础研究事业了。如今,刚过不惑之年的孙明头发已变的花白、稀疏,脸上挂满的是一种沧桑。是啊,当年22岁的他踌躇满志来到这里,面对的是一片荒芜的空地和他们孤伶伶的几个人,他有过创业中的惆怅,也熬过长夜中的失眠。1986年组织上决定由他负责均衡实验站后期筹建后,他有了有生以来千钧压肩之感---毕竟是仅26岁的人啊!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太谷均衡实验站的事情办好,否则他无法面对信任他的组织、鼓励他的同事和亲人,也无法去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孙明就是靠年轻人的这股满腔热情和对事业执着的精神,与实验站的同志们攻克了技术上一处处难关,战胜了资金上的一个个困难,用他们的双手建成了这所素有亚洲第一之称的均衡实验站。20年过去了,当年与他一同前来创业、搭“班子”的同伴好友先后调离了这里,与他一起迈进同一门槛的5位同班同学早在前几年就晋升了高级技术职称,他却因客观条件所限多次与晋升高职失之交臂,而孙明却能坦然视之,今天他仍未变初衷,眷恋着他浸透心血和汗水的太谷均衡实验站这方热土,他说他要用38年的时间,来印证和诠释他当年的选择。
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孙明的这一点。太谷均衡实验站在他的领导下,目前已完成了国家38—1—1课题《山西能源基地‘三水’转化关系实验研究》和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专题《水文、水文地质参数、参量及水均衡模型研究》等多项目研究成果并通过省部级验收,有的成果还获有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几年来共在国家或省部级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水均衡实验数据管理系统《WBDMS》一文,曾在武汉召开的国际水文地质与环境会议上交流。
从襁褓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太谷均衡实验站,今后发展的思路、研究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在孙明站长近期的一份《述职报告》中找到了答案:实验设施的深开发和实验设施效益发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要带领职工在实验设施效益发挥上下功夫,找到技术开发的突破点,将实验内容由只为水资源研究服务引伸到为水环境研究服务、农业节水服务,把太谷均衡实验站工作做大做强„„
第四篇:加快推进我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范文
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我县总人口87.45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12万人,占总人口的15.3%,其中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1145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有8508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万人,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7人,子女长期外出打工的空巢老人有2.1万人。这些数据说明我县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目前,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从中央到省、市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12年,我县就提出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作为幸福社区五大中心之一,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县各地通过转型升级 “星光老年之家”、整合改造镇(乡)、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办公楼,建设了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并探索总结出了具有平阳特色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一是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突出“事退社进”。以鳌江镇古鳌社区为试点,积极探 索政府退出直接举办,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尝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运营方式,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进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和餐饮、理发、家政等商业组织,直接参与养老服务工作。政府及民政、卫生等部门履行监督和指导职责,做到政府机构部门重新定位、勇于让位,专业的社会组织顺势接位、大胆上位。二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突出“民主自治”。以萧江镇桃源社区为试点,尝试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委员会”,产生管理团队,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自我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民主自治,更好地为农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走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新路子。三是养老机构设立照料中心突出“院居结合”。以水头镇凤卧社区为试点,探索依靠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头镇凤卧社区以凤卧敬老院为基础,对原有的设施和设备进行提升和改造,建设凤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时,对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队伍进行培训和扩充,使它既能服务敬老院,又能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老人通过共享敬老院食堂、照料室等设施,满足用餐、生活照料等方面基本需求,同时,通过共享服务队伍,满足上门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五保老人通过共享养老照料中心设备和服务,和社区老人形成互动,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工作,在今年的全市养老 工作现场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8月份,通过学习金华“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统分结合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扩大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试点工作。重点在保障老年食堂正常运行,解决最基本保障——农村老人吃饭问题。同时,为农村老人提供娱乐、学习、健身、医疗康复和午间休息等照料服务。从全县11个“中心”试点来看,得到了农村老人普遍欢迎。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单一。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或老人协会提供日常管理和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很少,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几乎没有。
(二)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模式粗放、服务体系不完整,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制度化程度远远不够。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过于简单。大多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停留在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低水平的普惠养老阶段,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供养需求。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了为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五)社区养老资金匮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意见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把政策引领放在首位,切实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保障工程来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推进落实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要在服务机制建设、政策、财力、物力、协调等方面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组织运作的机制,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在规划、发动、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能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为“三无”、“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购买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捐赠、项目引入、服务提供等方式,解决后续服务资金难、服务项目少的窘境。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行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有偿服务,合理收费。同时配合为社会孤老购买服务的措施,做到既有利于社区不 4 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又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循环。
(四)扩展内容,提供“菜单式”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只停留在提供餐饮、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低水平的服务上,要根据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不断扩展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服务需求,为他们提供“菜单式”服务。
(五)加强管理,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管理。一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使社会养老服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等标准。三是组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六)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要加强对专职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敬业的为老服务队伍,同时,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中来,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专长,从不同的侧重点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第五篇:居家养老服务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医生、大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王以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所在家庭与医疗团队自愿签订协议,团队要为老人提供规范的服务。还可以运用智能医疗设备实现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像“一键式”智能呼叫器、跌倒报警系统、血压、血糖自动测量上传系统,这些新技术可以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