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X年X月XX日,根据记录整理)
XXX
这次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是市委研究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回顾总结2017年全市人才工作改革发展成效,分析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2018年全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重点人才工作。
刚才,柏华煜同志传达学习了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把握,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莱阳市、龙口市,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滨州医学院,万华集团、荣昌制药等7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有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下面,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大家发言和各单位工作实践,就做好全市人才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7年人才工作情况
一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人才优先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市委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成立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打造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轮驱动”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群策群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各县市区探索实施了更加灵活有效的工作举措,莱阳市成立了全省首家招才局,构建起工作职能专门化、政策力量统一化、平台载体多样化的招才新格局;龙口市在美国硅谷建立龙口科技与人才交流中心,进一步畅通了海外引才渠道;高新区设立7个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和国际产业合作推进中心,探索出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上项目的发展路径;蓬莱市先后在济南、北京、青岛、上海、广东建立5处人才工作站,初步形成了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引才网络。
二是人才政策优势日益凸显。在全市10个工作领导小组中,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个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破除了一些多年来制约人才工作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市人才发展的“金字招牌”。各级各有关单位勇于开拓创新,推出一大批改革成果。市科技局出台了《烟台市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等方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市人社局出台了《关于落实<烟台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有关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意见》,对来烟就业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贴、创业资金扶持;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全市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部完成;市国资委出台了《烟台市市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烟台市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等文件,不断加大经营管理人才激励力度。芝罘区实施“芝罘英才”计划,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引进人才最高可获得1600万元支持;开发区出台《社会化引才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对成功引进高端人才的单位或个人最高给予20万元资金奖励;福山区实施深化拓展“聚福英才计划”,分别给予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最高4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资助;莱山区发布“莱山英才计划”,斥资亿元招揽人才,等等。目前,80%以上的县市区都实施了特色人才工程。
三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海军航空大学何友院士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奖,是全省唯一一位获奖专家。6人被确定为“千人计划”重点推荐对象,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创我市历史新高;29人进入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公示考察名单,较去年增长11.5%;2人进入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公示名单、3家企业入选省重点支持企业名单,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滨州医学院通过“齐鲁之约”活动引进的2名人才,直接入选泰山学者,其中尤纳斯教授是瑞典皇家科学元老院和科学院双院士、诺贝尔奖颁奖组委会主席,成为今年我市引才工作的一大亮点。此外,组织推荐13人申报省突贡专家,11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6人进入齐鲁金融之星公示名单,36人申报齐鲁文化之星。新评选出“双百人才”65人、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5个;新增市突贡专家33人、市首席技师33人、市乡村之星20人。顺利完成科技副职选聘挂职,15名科技副职全部到岗工作。
四是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拓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赴外推介招聘、开展交流对接等方式,不断拓展招才引智渠道。10月8日-16日,组团赴美国、加拿大开展“慧聚烟台”招才引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设立3处海外引才联络站,签署5项人才交流合作协议,直接评估认定6名“双百计划”人选,达成来烟创新创业协议36项。举办了第二届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征集大赛,共征集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创业项目175个,经过路演评选和洽谈对接,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65个,落地意向项目48个、投资意向项目21个。此外,市外侨办牵头开展了“华商博士烟台行”、第九届华交会等活动,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海外博士携带近200个项目来烟考察洽谈,达成合作意向81项;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推介会”,与长江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协议,达成人才技术项目合作意向39个、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意向29个;芝罘、莱山、牟平、海阳、莱阳、蓬莱、龙口、莱州等县市区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3.5万人,硕士以上学历3530人。
五是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两园一中心”人才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建成全国第四家、北方第一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家,全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园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人力资本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总面积22万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加快推进,目前入驻人才项目66个;千人计划(烟台)创业服务中心聚才作用逐步提升,累计组织近百名“千人计划”专家来烟实地对接,签约落地“千人计划”专家7名。不断提升人才联络服务水平,出台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意见,发放党委联系专家服务卡,市级领导点对点联系服务专家。印发了《烟台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手册》,办理发放了134张烟台“优才卡”,为20多名人才协调解决了居留签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市住建局等单位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目前全市可提供人才公寓2000套;其中,福山区投入1.5亿元建成252套高层次人才公寓。加快建设烟台人才工作网站,高标准建成市人才工作展示中心,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市人才工作可圈可点、成效显著,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聚力人才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个别地方和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意识有待提高,还不能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人才工作,影响了人才工作整体全面发展。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与产业转型的匹配度不高。尽管我市人才总量还算可以,但结构不够优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规模不大,真正能够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十分缺乏。比如,全市七大支柱产业中,有三大产业没有自主申报入选的“千人计划”专家。三是人才承载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还没有一所“双一流”高校,“国字号”科研院所不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技术创新平台相对不足,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规模不大,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既是人才发展的短板,也是努力改进的方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强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二、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把人才强国战略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提出了人才工作的原则、目标和路径,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彩“人才篇”。报告明确提到“人才”两个字的地方多达14处,涉及科技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文化人才、青年人才等方方面面。这些重要论述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博大胸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现在是引才的最好时机。国家“千人计划”实施近十年,不仅引进7000多名海外人才,还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到中国去”“回祖国去”成为海外人才的新共识。同时,受“逆全球化”等思潮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政策向内调整、趋向保守,还有一些地区持续动荡,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所减弱,我国正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据统计,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58%,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人才呈现加速回流态势。当前是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旦错过,缺憾将无法弥补。
从国内环境看,当前的引才竞争空前激烈。深圳市今年8月份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将人才工作提升到法治化高度,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越发明显;广州市推出“1+4”人才政策,5年内投入35亿元,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以高强度的人才投入加速人才集聚。省内城市也纷纷通过加大引才投入、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愈演愈烈的人才区域竞争对我市吸引集聚人才带来巨大压力。相比其他发达城市,无论是政策优惠度还是发展环境,我们都没有任何绝对优势,而且我们出台政策的同时,其他城市也马上出台了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主动出击,只是坐等人才上门,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大家作为人才工作的责任人,要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守土有责、全力突破,不断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扎实做好2018年全市人才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和形势分析,2018年全市人才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引育力度,强化平台支撑,狠抓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一)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广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要以“广聚天下英才”的雄心和魄力,不断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力争2018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8.5万人。
一要突出引才重点。要紧密结合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面向海内外加快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团队。启动实施“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计划,力争实现最高端的人才和项目整体引进。要继续抓好千人计划、泰山系列、齐鲁系列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工作,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挖掘潜力人选,2018年千人计划专家、泰山系列人才分别达到130人、160人。要扎实推进“双百计划”等市级人才重点工程评选,不断优化评审程序和资助方式,明年“双百计划”人才总数突破260人。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也要抓好各自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努力以人才工程为引领,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二要广开引才渠道。要继续深入开展赴国(境)外招才引智活动,适当提高出访频率,积极吸收重点企业参与,强化引才实效,进一步叫响“慧聚烟台”引才品牌。自今年开始,省里每年从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中拿出部分名额,专门授予在“齐鲁之约”海外引才活动中签约认定的人才。省里的政策很优惠,就看大家能不能引到真正优秀的人才。明年省委组织部还将组织赴意大利、荷兰、挪威开展“齐鲁之约”引才活动,届时又将认定一批泰山系列人才。为此,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度统计了各县市区的欧洲人才对接情况,结果很不理想,对接的人才数量和层次都有较大差距。2016年以来,各县市区有20多个团组赴欧洲开展活动,连几名高层次人才都没对接上,这有点说不过去。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要抓住机遇,利用海外一切资源和渠道,切实对接储备一批优秀人才。这里强调一下,以后市县两级因公出国(境)团组,原则上都要安排招才引智任务,要时刻绷紧人才引进这根弦,通过出访活动多宣传我市的人才政策,多对接海外优秀人才,争取活动开展到哪里,我们的引才工作就要做到哪里。要积极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机构与国(境)外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交流,不断提升烟台在广大海外人才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高端人才烟台行、高层次人才项目交流对接等活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企业与人才深入对接上,切实通过各种活动引进人才、落地项目。下步,市里还将启动实施“桑梓创客计划”,绘制“烟台英才地图”,各级各单位要广泛开展联系走访和推介活动,吸引更多在外的烟台籍或曾在烟工作生活过的人才回烟创新创业。
三要拓宽引才思路。要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人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不重要,关键是能解决问题、发挥作用。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聘请比尔·盖茨为外籍院士,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胸襟。要在做好全职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方式,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技术联姻、退休返聘等方式,大力吸引“候鸟型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为烟台发展服务。
(二)加快人才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发展承载能力。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既是人才集聚的主阵地,又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没有高水平的平台载体,既引不来人才,更留不住人才。要加大高端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前沿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创业平台。要加快“两园一中心”建设步伐。高创园所在县市区要不断提升各分园建设水平,加快人才项目引进,2018年入驻项目力争突破100个,积极推动园区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力争早见形象、快出成效。市人社局要会同芝罘区抓紧研究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的具体措施,提升中国人力资本论坛影响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品牌。要鼓励支持千人计划(烟台)创业服务中心做大做强,强化服务功能,扩大业务范围,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综合服务平台,2018年要再组织50名以上“千人计划”专家来烟实地对接,争取10名以上“千人计划”专家签约落地。要积极承接省里政策,做好“千人计划工作站”“科技领军人才工作室”的申报建设。要扎实做好我市“英才工作站”评选工作,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来烟发展。
(三)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着力提升人才政策效能。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30多项人才政策,涉及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各个方面,今年又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意见》,并配套出台16项人才实施细则。可以说,不管是政策的竞争优势还是突破力度,都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比如,对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团队),经评审认定,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或1.5亿元直投股权投资支持,资助额度达到了全国最高;再比如,针对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缺编难题,为人才设立300个事业编制的“蓄水池”,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及配偶安置;为切实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突破学区限制,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入学,等等。应该讲,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积极、开放”,但是能否做到“有效”,还要打一个问号。政策管不管用,关键在落实。只有真正落地见效,让广大人才得到实惠,才是成功的好政策。所以,市里将2018年确定为“人才政策落实年”,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梳理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的人才政策,深入查摆有哪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分析是什么原因,抓紧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新出台的政策也要及时跟进兑现,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要切实重视人才资金管理问题。只要是属于人才的资助资金、补助津贴,各级各部门绝不能拖延拨付,要及时发放给人才,同时要切实监管好,禁止挪用。前段时间,省委组织部委托省审计厅,来我市开展人才政策延伸审计,发现一些地方还存在落实不到位、配套不及时的问题。省里和市里下大力气研究制定的支持政策,如果在落实上出了问题,不仅会寒了人才的心,更会影响全市人才工作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关于人才经费的保障落实问题,有关主管部门和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督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真心实意对待人才,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
人才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想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既要有“真金白银”,更要有真心实意。
一要充分尊重信任人才。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对人才来说,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大家从事人才工作都有体会,人才往往都是个性十足,与他们打交道,不能一板一眼,要拿出真情实意,把人才当朋友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意见》提出要建立人才荣誉制度,开展“烟台市优秀人才”选拔活动,表扬奖励一批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奖金。这么做,就是要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各县市区也要积极跟上,探索人才荣誉激励机制,旗帜鲜明地奖励人才,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给予人才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用死板的制度约束人才的活动。要给予人才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二要全力支持人才发展。要做到人才适合做什么工作,就安排什么岗位;有多大的本事,就给搭建多大的舞台,让人才切身感受到,在烟台工作有奔头,能干事、能成事。创新创业并非易事,对于人才,我们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跟踪关注他们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创业人才,他们搞研究、搞创新是行家里手,但管理企业、开拓市场未必是专家,要积极整合财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资源,为创业人才提供援助支持,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切实抓好人才联络服务。要完善市、县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进一步密切与各类人才的联系,及时了解人才的生活、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要关注人才的呼声,摸清人才的需求,做人才的“知心人”。要坚持人才服务精准化和个性化,启动第二批“优才卡”申报发放,明年持卡人才要达到200名以上。目前,第一批“优才卡”已经发放到人才手中,市人社局要会同各相关单位及时跟进抓好落实,确保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在服务方式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比如,人才比较关注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按照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为每名持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并确定一名联系医生,人才只要有需要,直接和联系医生沟通就行。这方面,市卫计委要早研究、早部署,争取明年上半年第一批持卡人才就能享受到相关医疗服务。其他方面,如编办的人才编制管理、公安局的人才居留落户、住建局的人才住房保障、教育局的子女入园入学等,都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意见》的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确保政策不落空。
四、齐抓共管、多方联动,凝聚形成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才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十分丰富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合力开创全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县市区“一把手”要把人才工作放到战略位置,亲力亲为抓落实,重大方案亲自研究、关键领域靠前指挥、重点人才直接联系,推动形成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从今年开始,人才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发挥好综合协调、指导督查、联络服务等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人才工作与基层党建、干部管理等工作结合抓、抓结合,统筹兼顾,互促互进,更好地发挥组织工作的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任务落实。
二要发挥好两个领导小组的“双轮驱动”作用。一方面,继续发挥好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部署全市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坚持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每月制定下月计划,以更大力度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尤其对确定的2018年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承诺的事项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及时补充成员单位,完善工作协调制度,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作用,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市里下步将探索实施“双百计划”人才以赛代评认定机制,针对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申报责任部门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获奖选手,对其中符合条件的人才,经认定直接入选“双百计划”,享受相关政策。各相关单位要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积极踊跃地寻觅人才、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
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实践证明,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必定是爱惜人才的人;凡是发展好、发展快的企业,都是人才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刚才发言的万华和荣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听了发言很受启发。万华集团对人才的重视,真是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姿态;荣昌制药打造人才和企业“命运共同体”,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今年全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潍柴集团是唯一一家发言的企业。我觉得潍柴集团起码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在人才引进上视野宽、魄力大。潍柴集团坚持国际化视野、全球化引才,瞄准世界前三位的企业总部、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化、经常化招聘,打造了超过2万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包括6名“千人计划”专家和6名泰山系列工程人才。二是在人才激励上思路活、投入大。2017年上半年,潍柴集团拿出1亿元重奖科研人员。此外,对优势业务板块,独立设立公司,探索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让人才当“老板”,撬动、激发全员创新激情。依靠强大的人才支撑,潍柴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29亿元,计划全年完成2000亿目标。广大企业家要重新审视当前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拿出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胸怀和胆识,真正多引人才、用好人才,这既是为企业长远发展考量,也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明年市里将通过支持重点引才企业(园区)、设立英才工作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引才成绩突出的企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其中,获批为重点支持引才企业(园区)的,给予2个“双百计划”配额,2年内有效;对获批设立英才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和各相关单位也要通过有效手段,充分激发企业的人才工作积极性,切实发挥好企业人才使用开发的主体作用。驻烟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希望各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专家队伍。希望各科研单位强化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人才、技术和项目来烟渠道,引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四要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宣传工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宣传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谋划好全市的人才工作宣传,积极传播烟台声音、讲好烟台人才故事。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推介力度,深入挖掘政策亮点,做好包装推介,不断扩大我市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才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用好政策;另一方面,要在不同层面树立宣传一批人才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烟台的发展与繁荣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前段时间,市里在高新区高标准建成了烟台市人才工作展示中心,“人才烟台”网站年底前也将正式上线,要发挥好这两大宣传平台的作用,打造富有烟台特色的人才工作宣传窗口。
同志们,新的时代召唤人才,新的征程造就人才。推动烟台走在全省前列的伟大实践,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全市上下一定要更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坚强人才保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在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是市委研究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回顾总结2017年全市人才工作改革发展成效,分析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2018年全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重点人才工作。
刚才,柏华煜同志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把握,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莱阳市、龙口市,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滨州医学院,万华集团、荣昌制药等7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有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下面,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大家发言和各单位工作实践,就做好全市人才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7年人才工作情况
一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人才优先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
市委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成立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打造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轮驱动”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群策群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各县市区探索实施了更加灵活有效的工作举措,莱阳市成立了全省首家招才局,构建起工作职能专门化、政策力量统一化、平台载体多样化的招才新格局;龙口市在美国硅谷建立龙口科技与人才交流中心,进一步畅通了海外引才渠道;高新区设立7个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和国际产业合作推进中心,探索出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上项目的发展路径;蓬莱市先后在济南、北京、青岛、上海、广东建立5处人才工作站,初步形成了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引才网络。二是人才政策优势日益凸显。
在全市10个工作领导小组中,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个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破除了一些多年来制约人才工作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市人才发展的“金字招牌”。各级各有关单位勇于开拓创新,推出一大批改革成果。市科技局出台了《烟台市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等方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市人社局出台了《关于落实<烟台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有关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意见》,对来烟就业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贴、创业资金扶持;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全市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部完成;市国资委出台了《烟台市市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烟台市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等文件,不断加大经营管理人才激励力度。芝罘区实施“芝罘英才”计划,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引进人才最高可获得1600万元支持;开发区出台《社会化引才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对成功引进高端人才的单位或个人最高给予20万元资金奖励;福山区实施深化拓展“聚福英才计划”,分别给予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最高4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资助;莱山区发布“莱山英才计划”,斥资亿元招揽人才,等等。目前,80%以上的县市区都实施了特色人才工程。三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海军航空大学何友院士荣获2017何梁何利奖,是全省唯一一位获奖专家。6人被确定为“千人计划”重点推荐对象,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创我市历史新高;29人进入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公示考察名单,较去年增长11.5%;2人进入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公示名单、3家企业入选省重点支持企业名单,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滨州医学院通过“齐鲁之约”活动引进的2名人才,直接入选泰山学者,其中尤纳斯教授是瑞典皇家科学元老院和科学院双院士、诺贝尔奖颁奖组委会主席,成为今年我市引才工作的一大亮点。此外,组织推荐13人申报省突贡专家,11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6人进入齐鲁金融之星公示名单,36人申报齐鲁文化之星。新评选出“双百人才”65人、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5个;新增市突贡专家33人、市首席技师33人、市乡村之星20人。顺利完成科技副职选聘挂职,15名科技副职全部到岗工作。四是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拓展。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赴外推介招聘、开展交流对接等方式,不断拓展招才引智渠道。10月8日-16日,组团赴美国、加拿大开展“慧聚烟台”招才引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设立3处海外引才联络站,签署5项人才交流合作协议,直接评估认定6名“双百计划”人选,达成来烟创新创业协议36项。举办了第二届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征集大赛,共征集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创业项目175个,经过路演评选和洽谈对接,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65个,落地意向项目48个、投资意向项目21个。此外,市外侨办牵头开展了“华商博士烟台行”、第九届华交会等活动,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海外博士携带近200个项目来烟考察洽谈,达成合作意向81项;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推介会”,与长江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协议,达成人才技术项目合作意向39个、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意向29个;芝罘、莱山、牟平、海阳、莱阳、蓬莱、龙口、莱州等县市区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3.5万人,硕士以上学历3530人。五是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两园一中心”人才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建成全国第四家、北方第一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家,全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园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人力资本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总面积22万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加快推进,目前入驻人才项目66个;千人计划(烟台)创业服务中心聚才作用逐步提升,累计组织近百名“千人计划”专家来烟实地对接,签约落地“千人计划”专家7名。不断提升人才联络服务水平,出台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意见,发放党委联系专家服务卡,市级领导点对点联系服务专家。印发了《烟台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手册》,办理发放了134张烟台“优才卡”,为20多名人才协调解决了居留签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市住建局等单位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目前全市可提供人才公寓2000套;其中,福山区投入1.5亿元建成252套高层次人才公寓。加快建设烟台人才工作网站,高标准建成市人才工作展示中心,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市人才工作可圈可点、成效显著,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聚力人才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个别地方和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意识有待提高,还不能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人才工作,影响了人才工作整体全面发展。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与产业转型的匹配度不高。尽管我市人才总量还算可以,但结构不够优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规模不大,真正能够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十分缺乏。比如,全市七大支柱产业中,有三大产业没有自主申报入选的“千人计划”专家。三是人才承载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还没有一所“双一流”高校,“国字号”科研院所不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技术创新平台相对不足,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规模不大,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既是人才发展的短板,也是努力改进的方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强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二、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把人才强国战略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提出了人才工作的原则、目标和路径,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彩“人才篇”。报告明确提到“人才”两个字的地方多达14处,涉及科技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文化人才、青年人才等方方面面。这些重要论述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博大胸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现在是引才的最好时机。国家“千人计划”实施近十年,不仅引进7000多名海外人才,还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到中国去”“回祖国去”成为海外人才的新共识。同时,受“逆全球化”等思潮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政策向内调整、趋向保守,还有一些地区持续动荡,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所减弱,我国正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据统计,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58%,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人才呈现加速回流态势。当前是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旦错过,缺憾将无法弥补。
从国内环境看,当前的引才竞争空前激烈。深圳市今年8月份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将人才工作提升到法治化高度,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越发明显;广州市推出“1+4”人才政策,5年内投入35亿元,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以高强度的人才投入加速人才集聚。省内城市也纷纷通过加大引才投入、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愈演愈烈的人才区域竞争对我市吸引集聚人才带来巨大压力。相比其他发达城市,无论是政策优惠度还是发展环境,我们都没有任何绝对优势,而且我们出台政策的同时,其他城市也马上出台了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主动出击,只是坐等人才上门,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大家作为人才工作的责任人,要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守土有责、全力突破,不断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扎实做好2018年全市人才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和形势分析,2018年全市人才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引育力度,强化平台支撑,狠抓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一)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广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要以“广聚天下英才”的雄心和魄力,不断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力争2018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8.5万人。一要突出引才重点。要紧密结合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面向海内外加快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团队。启动实施“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计划,力争实现最高端的人才和项目整体引进。要继续抓好千人计划、泰山系列、齐鲁系列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工作,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挖掘潜力人选,2018年千人计划专家、泰山系列人才分别达到130人、160人。要扎实推进“双百计划”等市级人才重点工程评选,不断优化评审程序和资助方式,明年“双百计划”人才总数突破260人。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也要抓好各自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努力以人才工程为引领,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二要广开引才渠道。要继续深入开展赴国(境)外招才引智活动,适当提高出访频率,积极吸收重点企业参与,强化引才实效,进一步叫响“慧聚烟台”引才品牌。自今年开始,省里每年从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中拿出部分名额,专门授予在“齐鲁之约”海外引才活动中签约认定的人才。省里的政策很优惠,就看大家能不能引到真正优秀的人才。明年省委组织部还将组织赴意大利、荷兰、挪威开展“齐鲁之约”引才活动,届时又将认定一批泰山系列人才。为此,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度统计了各县市区的欧洲人才对接情况,结果很不理想,对接的人才数量和层次都有较大差距。2016年以来,各县市区有20多个团组赴欧洲开展活动,连几名高层次人才都没对接上,这有点说不过去。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要抓住机遇,利用海外一切资源和渠道,切实对接储备一批优秀人才。这里强调一下,以后市县两级因公出国(境)团组,原则上都要安排招才引智任务,要时刻绷紧人才引进这根弦,通过出访活动多宣传我市的人才政策,多对接海外优秀人才,争取活动开展到哪里,我们的引才工作就要做到哪里。要积极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机构与国(境)外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交流,不断提升烟台在广大海外人才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高端人才烟台行、高层次人才项目交流对接等活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企业与人才深入对接上,切实通过各种活动引进人才、落地项目。下步,市里还将启动实施“桑梓创客计划”,绘制“烟台英才地图”,各级各单位要广泛开展联系走访和推介活动,吸引更多在外的烟台籍或曾在烟工作生活过的人才回烟创新创业。
三要拓宽引才思路。要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人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不重要,关键是能解决问题、发挥作用。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聘请比尔·盖茨为外籍院士,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胸襟。要在做好全职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方式,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技术联姻、退休返聘等方式,大力吸引“候鸟型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为烟台发展服务。
(二)加快人才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发展承载能力。
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既是人才集聚的主阵地,又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没有高水平的平台载体,既引不来人才,更留不住人才。要加大高端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前沿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创业平台。要加快“两园一中心”建设步伐。高创园所在县市区要不断提升各分园建设水平,加快人才项目引进,2018年入驻项目力争突破100个,积极推动园区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力争早见形象、快出成效。市人社局要会同芝罘区抓紧研究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的具体措施,提升中国人力资本论坛影响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品牌。要鼓励支持千人计划(烟台)创业服务中心做大做强,强化服务功能,扩大业务范围,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综合服务平台,2018年要再组织50名以上“千人计划”专家来烟实地对接,争取10名以上“千人计划”专家签约落地。要积极承接省里政策,做好“千人计划工作站”“科技领军人才工作室”的申报建设。要扎实做好我市“英才工作站”评选工作,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来烟发展。(三)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着力提升人才政策效能。
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30多项人才政策,涉及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各个方面,今年又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意见》,并配套出台16项人才实施细则。可以说,不管是政策的竞争优势还是突破力度,都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比如,对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团队),经评审认定,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或1.5亿元直投股权投资支持,资助额度达到了全国最高;再比如,针对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缺编难题,为人才设立300个事业编制的“蓄水池”,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及配偶安置;为切实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突破学区限制,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入学,等等。应该讲,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积极、开放”,但是能否做到“有效”,还要打一个问号。政策管不管用,关键在落实。只有真正落地见效,让广大人才得到实惠,才是成功的好政策。所以,市里将2018年确定为“人才政策落实年”,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梳理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的人才政策,深入查摆有哪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分析是什么原因,抓紧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新出台的政策也要及时跟进兑现,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要切实重视人才资金管理问题。只要是属于人才的资助资金、补助津贴,各级各部门绝不能拖延拨付,要及时发放给人才,同时要切实监管好,禁止挪用。前段时间,省委组织部委托省审计厅,来我市开展人才政策延伸审计,发现一些地方还存在落实不到位、配套不及时的问题。省里和市里下大力气研究制定的支持政策,如果在落实上出了问题,不仅会寒了人才的心,更会影响全市人才工作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关于人才经费的保障落实问题,有关主管部门和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督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四)真心实意对待人才,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
人才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想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既要有“真金白银”,更要有真心实意。
一要充分尊重信任人才。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对人才来说,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大家从事人才工作都有体会,人才往往都是个性十足,与他们打交道,不能一板一眼,要拿出真情实意,把人才当朋友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意见》提出要建立人才荣誉制度,开展“烟台市优秀人才”选拔活动,表扬奖励一批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奖金。这么做,就是要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各县市区也要积极跟上,探索人才荣誉激励机制,旗帜鲜明地奖励人才,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给予人才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用死板的制度约束人才的活动。要给予人才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二要全力支持人才发展。要做到人才适合做什么工作,就安排什么岗位;有多大的本事,就给搭建多大的舞台,让人才切身感受到,在烟台工作有奔头,能干事、能成事。创新创业并非易事,对于人才,我们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跟踪关注他们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创业人才,他们搞研究、搞创新是行家里手,但管理企业、开拓市场未必是专家,要积极整合财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资源,为创业人才提供援助支持,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切实抓好人才联络服务。要完善市、县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进一步密切与各类人才的联系,及时了解人才的生活、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要关注人才的呼声,摸清人才的需求,做人才的“知心人”。要坚持人才服务精准化和个性化,启动第二批“优才卡”申报发放,明年持卡人才要达到200名以上。目前,第一批“优才卡”已经发放到人才手中,市人社局要会同各相关单位及时跟进抓好落实,确保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在服务方式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比如,人才比较关注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按照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为每名持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并确定一名联系医生,人才只要有需要,直接和联系医生沟通就行。这方面,市卫计委要早研究、早部署,争取明年上半年第一批持卡人才就能享受到相关医疗服务。其他方面,如编办的人才编制管理、公安局的人才居留落户、住建局的人才住房保障、教育局的子女入园入学等,都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意见》的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确保政策不落空。
四、齐抓共管、多方联动,凝聚形成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才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十分丰富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合力开创全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县市区“一把手”要把人才工作放到战略位置,亲力亲为抓落实,重大方案亲自研究、关键领域靠前指挥、重点人才直接联系,推动形成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从今年开始,人才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发挥好综合协调、指导督查、联络服务等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人才工作与基层党建、干部管理等工作结合抓、抓结合,统筹兼顾,互促互进,更好地发挥组织工作的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任务落实。
二要发挥好两个领导小组的“双轮驱动”作用。一方面,继续发挥好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部署全市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坚持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每月制定下月计划,以更大力度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尤其对确定的2018年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承诺的事项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及时补充成员单位,完善工作协调制度,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作用,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市里下步将探索实施“双百计划”人才以赛代评认定机制,针对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申报责任部门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获奖选手,对其中符合条件的人才,经认定直接入选“双百计划”,享受相关政策。各相关单位要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积极踊跃地寻觅人才、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
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实践证明,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必定是爱惜人才的人;凡是发展好、发展快的企业,都是人才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刚才发言的万华和荣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听了发言很受启发。万华集团对人才的重视,真是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姿态;荣昌制药打造人才和企业“命运共同体”,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今年全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潍柴集团是唯一一家发言的企业。我觉得潍柴集团起码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在人才引进上视野宽、魄力大。潍柴集团坚持国际化视野、全球化引才,瞄准世界前三位的企业总部、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化、经常化招聘,打造了超过2万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包括6名“千人计划”专家和6名泰山系列工程人才。二是在人才激励上思路活、投入大。2017年上半年,潍柴集团拿出1亿元重奖科研人员。此外,对优势业务板块,独立设立公司,探索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让人才当“老板”,撬动、激发全员创新激情。依靠强大的人才支撑,潍柴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29亿元,计划全年完成2000亿目标。广大企业家要重新审视当前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拿出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胸怀和胆识,真正多引人才、用好人才,这既是为企业长远发展考量,也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明年市里将通过支持重点引才企业(园区)、设立英才工作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引才成绩突出的企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其中,获批为重点支持引才企业(园区)的,给予2个“双百计划”配额,2年内有效;对获批设立英才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和各相关单位也要通过有效手段,充分激发企业的人才工作积极性,切实发挥好企业人才使用开发的主体作用。驻烟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希望各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专家队伍。希望各科研单位强化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人才、技术和项目来烟渠道,引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四要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宣传工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宣传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谋划好全市的人才工作宣传,积极传播烟台声音、讲好烟台人才故事。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推介力度,深入挖掘政策亮点,做好包装推介,不断扩大我市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才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用好政策;另一方面,要在不同层面树立宣传一批人才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烟台的发展与繁荣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前段时间,市里在高新区高标准建成了烟台市人才工作展示中心,“人才烟台”网站年底前也将正式上线,要发挥好这两大宣传平台的作用,打造富有烟台特色的人才工作宣传窗口。
同志们,新的时代召唤人才,新的征程造就人才。推动烟台走在全省前列的伟大实践,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全市上下一定要更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坚强人才保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在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讲话
在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贺崇伟
同志们:
4月14日,临汾市召开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树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谢碧玲主持会议。会上,徐树荣代表临汾市委、市政府和市医改领导组作了工作报告,并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责任书。古县、蒲县等医改试点县和市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人社局、药监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做了表态发言。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传达贯彻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全面完成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了关于贯彻省、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汇报,决定召开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认真按照要求,积极稳步实施。刚才,已宣读了县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及部门分工的通知》、《隰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医改工作启动近一年来,各乡镇、各部门和基层各医疗机构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按照“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五项重点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使全县医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医保的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县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价格在市招标价的基础上下降3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部门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得益于基层医疗单位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这些既是我县医改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后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和方法。
今年是实现医改阶段目标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医改已步入深水区,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进一步显现,许多任务涉及体制机制创新,头绪多、责任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从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来看,各级政府都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来抓,明确要求今年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对深化医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从群众实际感受看,对医改成效给予很高的期待,群众关注点已经从改革的方向、原则,转移到改革的进程和实效上来。从我县医改工作实际来看,尽管我县医改工作开局不错,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多元化的投入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随着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供给、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医改经费投入压力不断加大,仅靠县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在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基金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补偿机制上下功夫。二是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通过近期的努力,我县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打开了局面,但是,由于系统地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公共卫生服务实效性、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质量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基层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虽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但是,在临聘人员分流安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设施设备落后,医疗队伍专业、年龄比例失衡、人才断档、无证人员多,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负责、转诊、会诊、急救患者协同救治等机制尚未建立,城市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指导作用发挥不到位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医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准确把握深化医改工作的政策规律,巩固扩大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积极探索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触及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把医改工作推向深入。
二、把握关键,突破难点,扎实推进医改工作不断深入 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机制创新,破解医改难题,增强改革实效,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1.围绕减负担,稳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范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是近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切实减轻群众看病用药负担的关键。今年要着力在规范提高、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增强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省上将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内置器材和中药饮片纳入统一采购配送范围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和零差率销售药品,在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要强化基本药物管理,切实提高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率。物价、卫生等部门要严格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格监管,坚决纠正医疗机构在药品销售中通过其它途径乱加价、乱收费等违规行为,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贵、用药贵的问题,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2.立足保基本,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在进一步扩大三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医疗保障均等化。要积极做好提标后的新农合补偿方案测算工作,根据我县测算结果,结合省、市出台的新方案,制定出我县2011新农合补偿方案,通过适度调整报销比例、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等,进一步扩大住院补偿的受益面和实际补偿水平,使新农合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要注重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向大病保障倾斜,使基本医保在解决群众急难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全面推行新农村住院报销“一卡通”,实现农民在城乡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持卡结算。
3.着力强基层,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体。医改中,中央和省市始终把强基础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卫生、发改等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改善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要坚持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改革方向,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把工作重点转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来,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疾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宣传和使用科学、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手段作为重要工作,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养成注重预防疾病的生活习惯,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要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规范村卫生室管理,发挥村卫生室在三级卫生网络中应有的作用。要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与管理,要采取业务培训、结对帮扶、岗位锻炼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积极推行岗位管理、全员聘用和合同制管理,建立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合理安置分流人员,落实临聘人员养老保障,使在职的人劳有所得,离职的人老有所养。
4.突出建机制,努力形成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医改的总体目标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核心在保障供给,关键在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积极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增加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建立政府补偿机制对保证医疗机构正常运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至关重要。县财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按照“两定一补三保障”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制经费补偿方案,通过补偿方式的转变,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管理和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二是要健全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今年要进一步健全招标采购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采购中要注意多听取基层意见,多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具体操作办法,切实提高招标采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要引入竞争机制,开展诚信医药配送企业评选活动,实行配送企业动态管理和末尾淘汰制,确保药品质量可靠、安全价廉、配送及时。三是要健全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是医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群众满意度的提高,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配送企业中开展优质诚信服务评选活动,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规范医疗行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要督促基层医疗单位加大药品、诊疗服务价格信息公开力度,确保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使医改各项优惠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5.坚持重实际,积极稳妥地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今年,省市医改工作的重点是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并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严格治理过度医疗;二是对5个以上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并执行单病种付费,实现同级别、同路径、同收费;三是医用耗材、植入性材料实行零差率销售;四是在50%以上的病房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五是试行用工全员聘用制度及重点科室负责人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六是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并积极在西医科室、重症监护室使用中医诊疗服务;七是在政府补助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县级以上医院试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八是全面落实院务公开。我们要从我区实践出发,认真借鉴试点医院改革的经验,认真研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县情实际的改革路子,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三、强化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组织,统筹推进。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目前,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近一年来的实践表明,领导重视是保证医改顺利推进的前提。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医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全力抓,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县卫生局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深入调查研究,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改、卫生、财政、人社、物价、药监等部门,要坚持医改工作“一盘棋”思想,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县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要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凡上级有的资金一定要争取到手,努力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加强对医改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3.进一步严格督查考核。强化督查考核是推进医改工作的重要保证。今年我们对医改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县医改办要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对基层各医疗卫生机构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特别是对执行进度缓慢的单位要进行现场督导。监察、督查等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运行情况、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配送情况、政府补助落实情况等医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4.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宣传广电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引导社会预期,消除群众疑虑,增强群众信心,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政策受益面。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单位推进医改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报道医改取得的成效,多做正面宣传,为深化医改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氛围。
同志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必须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强化措施,积极稳妥地把改革推向深入,切实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第四篇:在全市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孔局长在全市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深化投融资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领导、金融界的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
为深化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这是我市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实现县(区)域经济突破,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又一重大举措。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当前的全市投融资总体情况和下一步工作任务进行简要汇报。
一、全市投融资工作总体回顾
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三大推进”这一主题,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科学决策、系统推进,构建了投融资管理新体制,提升了政府投融资能力,有效地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难题,为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平台实力有了较快增强,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整合原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投资公司和交通投资公司,组建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简称“建投集团”),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一年多来,政府不断向建投集团注入优质资产、增加现金流,资产规模已经达到230亿元,融资能力由以前不足20亿元提升到200多亿元。通过财力安排、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渠道共筹集大建设资金145.81亿元;市本级投融资规模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形成了与大建设相协调的融资保障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徽州大道、金寨路高架等一大批市政重点项目建设。
(二)融资方式有了较大创新,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2006年以来,除了每年财政综合预算安排不低于15亿元以及每年新财力的30%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密切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合作,科学使用开发银行169.8亿元授信额度。积极开展与各商业银行合作,实现了商业银行对合肥市项目建设长期融资的突破。通过优化融资结构,目前10年及以上项目贷款占融资总量的72%,部分项目融资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5-10%。积极组织申请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合肥亚行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贷款1.5亿美元已获得批准,5亿多元3个公用事业项目进入审批阶段。成功发行了10年期企业债券10亿元,17亿元第二批企业债券已开始申报; 20亿元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正在运作之中。另外还积极引入邮政储蓄资金、保险资金和积极推动“信托理财”计划投资合肥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年多来,市建投集团在满足大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力求降低融资成本,与银行同期利率相比,预计可节约资金成本5.76亿元。同时建投集团积极与相关银行合作,力求解决融资担保瓶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经与工商银行签订协议,通过建立偿债准备金方式来为项目融资提供担保。为解决县区融资担保问题,市投融资管理中心正在与徽商银行和省建行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沟通。
(三)政府债务全面掌控,风险防范进一步加强。
2006年以来,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实现政府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统一管理,建立起政府债务动态管理机制和偿债机制,实施债务定期统计报告制。大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我市投资发展环境,为我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经济的增长又为大建设提供了更加充裕的资金保障,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我市政府的还款能力在逐年增强,目前我市政府债务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四)体制改革有了根本突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设立了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完善决策机制;成立了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健全管理机制;组建了建投集团,搭建投融资运作平台;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立项、融资、招标、施工“六分开”,理顺执行机制。同时,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了城市建设管理、土地储备与交易管理、招投标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资源的增值和政府的融资能力。2006年,大建设33条道路招投标中标价比预算节约24.7%;投放市场的土地数量比上年少了,但收入增加了10多亿元。通过加强财政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政府机关运转以及加大对支农、社会保障、民生工程和文、教、卫、体等投入的同时,财政对大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通过土地交易体制改革,政府可调控的收入不断提高;通过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工程建设成本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在大建设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政府债务风险反而在不断下降。市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
(五)市县区联动有了初步对接,合力作用进一步彰显。
2007年8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县区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县区投融资工作明确了方向。市财政局、市投融资管理中心根据《指导意见》精神,加强对各县区的指导,着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市和县区在融资策划、债务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担保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有效联运和对接。同时,积极推动肥西县、包河区投融资体制县区改革示范点工作,帮助示范县区制订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完成融资平台整合工作。目前,两个示范县区都建立了投融资决策层、管理机构和整合了融资平台,并向平台注入资产,充实现金流,创新融资方式,摸清政府债务家底,测算政府未来融资能力。当前,一个市、县、区联动的投融资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市、县、区投融资联动合力作用日益显现。今天现场及近期内县区将签订项目融资贷款合同与协议总额131.15亿元,其中:融资贷款合同金额10.75亿元,融资贷款协议金额120.4亿元。
总之,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共同支持下,全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和示范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他县区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与各金融机构良好合作的结果,也是大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财政局、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向在肥的各金融机构表示衷心地感谢。
二、当前全市投融资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全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一)宏观政策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近年来国家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行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人民银行2年内连续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今年以来5次加息等银根紧缩政策,使得宏观金融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在同等条件下,政府融资成本将有所上升。全市各级财政及投融资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研究,根据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加强对政策研究,与时俱进地创新融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全市投融资管理水平。
(二)投融资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来,着力构建投融资管理体系,今年确定以肥西县、包河区为示范县区推进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应该说,全市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总体尚处起步阶段,体系构建尚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县区对政府融资的作用认识不清,还存在“政府要不要融资?”以及“融来资金干什么?”等问题。同时部分县区融资平台多且分散,融资渠道较单一,未能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难以满足县区跨越式发展要求。县区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项目准备成熟度难以满足融资要求。可以说项目融资是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优化了全市政府融资和债务结构。成熟的项目是进行融资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成熟的项目就无法进行融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区成熟项目不多、项目储备不充分,以及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前期工作的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融资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也影响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扎实推进县区投融资改革工作
2007年是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年。肥西县、包河区为全面推进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典型示范。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今天大会的要求,秉承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展融资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县区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市投融资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全面推进全市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从融资筹划、债务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担保资源共享等方面,构建市、县区投融资联动机制。当前重点要加强对县区业务指导,各县区要按照《关于加强县区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要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融资改革实施方案。以方案为抓手,把投融资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抓紧、抓好,努力构建好一个县区投融资管理新体系,实现市、县、区对接,为实现县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二)加快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工作步伐。县区融资平台建设是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关键的一环,在平台整合过程中要彻底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市融资平台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对县区平台建设指导,帮助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各县区要主动适应金融机构对项目贷款的要求,加快整合融资平台步伐,每个县区本级原则上建立一个政府融资平台。县区所属的开发区可以保留一个融资平台。已经建立平台的,要尽快通过增加货币资金、存量国有资产、新增资产授权注入等方式,做大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同时将财政安排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资金,由平台统一安排拨付,确保平台具有稳定现金流。
(三)积极推进融资方式创新。市级投融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研究力度,在不断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各县区投融资管理部门及融资平台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满足县区经济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努力开拓县区融资工作的新局面。在国家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更为重要。市融资平台将积极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对明年融资工作超前谋划,积极顺应,力求在融资方式寻求创新,完成市委市政府大建设融资任务。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和市建投集团要进一步指导各县区加强同开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合作,提高10年及以上项目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优化短、中、长期债务结构。同时针对县区特点,积极争取金融信托产品、BOT、TOT等方式融资,也可以采取股份制、拍卖、转让、合资合作等,对城镇存量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化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四)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实行政府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管理,是全市各投融资管理中心的重要任务。当前,市投融资管理中心正在抓紧做好《合肥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草案)提交政府审定的前期工作,研究建立政府债务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政府债务动态监管。各县区也要研究制定政府债务管理的具体细则,根据县区统一规划,对政府拟投资建设项目,结合当年融资能力,会同发改委、规划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编制投融资计划,将每一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额严格控制在政府综合财力的承受范围内。同时要建立以政府增量财力和土地出让金为主要还款来源的投融资保障机制。
(五)加强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是投融资工作重要一环,各级投融资管理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重点,在继续完善投资项目规划、设计、立项、融资、招标、施工“六分开”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要求,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拨付管理,同时要不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确保政府投融资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使投融资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道路。
下一步的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孙金龙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孙金龙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专题研究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于进一步搞活我市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强“造血”功能,为合肥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向阳同志通报了近年来全市的投融资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安排作了具体部署,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肥西县介绍了他们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情况,其他县区准备了书面交流材料,总体上都不错,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在肥金融机构的领导和代表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徐明、李和同志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体现了对合肥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合肥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新的可喜的成绩。2006年,我们提前4年实现了GDP千亿规划,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73.76亿元,增长17.5%,创10年来最高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其他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也全线飘红,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创近10年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3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不仅如此,我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了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上升到第17位、第15位、第13位和第14位。今年以来,合肥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1-9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07亿元,增长59.6%;其中工业投资245.44亿元,增长90.4%。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0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27.61亿元,增长28.1%;9月工业生产再创新高,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23.58亿元,比上年同月增加3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003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43元,增长21%。特别是,从财政收入来看,今年1-9月,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63.87亿元,增长29.63%,接近去年全年的财政收入(167.77亿元)。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来看,我们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尤其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南昌、太原两市相比,也有了明显的进步。2006年1-9月份,合肥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8亿元,增长28.36%,收入规模第5(太原62.6亿元,南昌49.5亿元),增幅第5(太原35.8%,增幅第1;南昌33.6%,增幅第2);2007年1-9月份,合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8.16亿元,增长26.5%,收入规模第4(太原71.9亿元,南昌58.6亿元),增速第3(太原9.9%,增速第6;南昌18.4%,增幅第5)。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以上比较来看,近两年合肥呈现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从而为我们创新投融资体制,更好地集聚资源要素,进一步推进合肥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合肥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发展势头,除了全市人民的顽强拼搏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和完善了投融资的功能。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整合市属的几大投资公司,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合肥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构建了决策、管理、执行相分离、“借、用、还”一体化的投融资管理体系,使融资能力由原来的年融资不足20亿,提升到200个亿,增长近10倍。去年,共融通资金72.37亿元,较2005年增长
2.8倍;今年1-9月,又筹集资金73.44亿元。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一是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的难题,有力地支持了“大建设”,使我们有能力在一年多时间内新建扩建道路207条、桥梁90座,奠定了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基础框架;二是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的日趋优化,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投资者,有力拉动了合肥的经济增长,去年,我市招商引资同比增长超过60%,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近50%的高增长态势。三是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配套推进了土地交易模式改革、招投标体制改革以及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四是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广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事实证明,市委、市政府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必须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为合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在巩固和发展市本级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县区投融资问题。近年来,全市各县区竞相加快发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是我们多年盼望的。县强才能市强,像苏州、无锡以及浙江的一些城市,除了城区强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县域经济发达,如苏州的昆山、太仓和无锡的江阴等。据了解,仅一个江阴市(县级市),就有上市公司18家、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的企业8家,比合肥市还多。近年来,为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今年支农投入将达到4.6亿元,在全省是不多见的;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尤其是相继开工建设蒙城北路、包公大道、合安路等快速干道,把城乡连为一体,为三县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以说,随着合肥又好又快地发展,当前全市各县区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就像正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在迅速地长大,这个时候迫切需要加强营养,增强造血功能。金融、资本就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如果供应不够,就会出现贫血现象,就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未来几年,各县区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之上,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件大事:一是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不断培育更多税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二是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体布局,坚持城市副中心的标准,加快四大组团建设。这些都需要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创新县区投融资体制刻不容缓。近年来,各县区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瑶海工业园的振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包河工业园的包河城投公司等。但总体上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有关部门调查,从2007年开始,县区的融资需求增幅较大,2007年比2006年增长50%到100%以上;预计从2007年到“十一五”末,仅每个开发区平均每年就要新增1亿元的资金需求。与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相比,我们的县区在投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融资平台偏小,融资规模有限;二是融资方式单一,多为短期贷款融资;三是配套能力不强,融资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四是专业人才紧缺,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使县区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想就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切实转变观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的作用,只要金融搞活了,就能为加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海为例,他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奠定基础的。那时,他们的财政资金也不足,每年用于建设的资金只有19亿元。因此,上海就通过向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来搞建设,这也是上海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据了解,当时上海城投公司10年内形成了734亿元债务,到2002年仍有债务余额340亿元。现在看来,当年上海的举债建设是十分值得的。其一,主要看举债干什么,要做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事情,上海通过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城市发展必需的,对于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乃至推动整个城市的超常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建设成本往往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水涨船高”的,今年不干,明年后年再干,成本就可能翻番。什么是融资?融资就是打时间差;什么是利息?利息就是时间的函数。上海通过举债建设,打了“时间差”,抓住了低成本建设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远期发展收益。其三,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当时的举债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意义重大,此后上海多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其四,经济越发展,债务所占比重就越小。1992年上海GDP是894亿元,如果把340亿元债务余额放在那时候看,确实令人不容乐观。但现在的上海GDP已超过万亿,这时再看340亿元债务余额,所占比重就很小,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再从我们自身来看,合肥市2004年可用财力仅为26亿元左右,既要用来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等,大家都感到“捉襟见肘”。近两年我们创新投融资体制,依托集中统一的融资平台融资,不断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融到资金后修路修桥、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综合治理环境等,然后再通过土地收益等渠道来还款,实现了城市建设投融资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我们利用亚行贷款来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还款期长达25年,综合利率只有5.8%,这是非常优惠的,经济增长后再还款绰绰有余。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基础设施、综合环境等得到改善之后,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自豪感,也增强了投资者对合肥的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开展招商引资,更加有利于发挥土地的增值效益。前不久,组织了10宗共920亩土地竞拍,平均达到了391万/亩,而去年100万/亩拍了几次都流拍。再如,拓宽改造蒙城北路之后,不但拉近了双凤开发区与城区的距离,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土地效益。前年双凤工业园土地拍卖出让才15万/亩,去年拍到83万/亩,今年将达到100多万/亩。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们强化工业立市,搞工业园区建设,一定要敢于、善于通过市场化融资,优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过去,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搞工业园区建设,往往是先规划一个区域,然后去推介、去招商,动员投资者前来投资,可投资者来了之后,会发现基本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便难以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能降价以求,还得说好话,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让土地。接下来,又以这“可怜巴巴”的土地收益来搞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既搞不好基础设施,投资者也不愿意来。换一个角度看,按
照以往的做法――出让多少地、再修多少路,从账面上看债务为零,但园区的发展呢?因此,我们一定要转换思维,在做好园区规划之后,就要迅速动手搞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资金怎么来?可以先找金融机构,谁利率低,或是期限长,就借谁的,集中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看似账面上政府有债务,但基础设施搞好了,由此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土地价值上升了,而且可以引进更多的企业,他们能够早开工、早投产,又可以给你带来税收、带来财政收入。
总之,在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中,一定要坚持转变观念先行。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无官一身轻、无债一身轻” 的小农经济意识,切实改变贷款融资就是“败家子”的旧思维,不能只是静态地思考问题,而是要充分考虑发展带来的收益。我们只有冲破思想上的瓶颈,才能很好地突破改革中的瓶颈。
二、要尽快做大融资平台
通过市本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只有融资平台做大,才能有效提升信用,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财政风险。在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同样要很好地研究做大融资平台问题,这是提高县区融资能力的关键所在。以重庆市的经验为例,他们通过“五大注入”,增强了投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和投融资能力。一是财政资金注入,将分散的财政投入,包括国债投资,整合起来注入相应的投资集团。二是规费注入,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维费等,分别归口注入投资集团。三是土地收益注入,将一定量的土地增值部分作为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四是存量资产注入,将过去形成的存量资产,包括路桥、公用设施等,授权有关投资集团经营。五是税收返还注入,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行税费优惠减免,作为投资集团资本金。通过这“五大注入”,为重庆的八大投资集团带来了700多亿元的资本金,使他们获得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和1000多亿元实际贷款,从而保障了重庆近四年每年投资30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一定意义上讲,模仿是人类的本性。当前,我市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要见贤思齐,采取“拿来主义”,善于学习、模仿、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尤其要结合具体案例,深入研究、借鉴外地的具体操作方法,迅速做大融资平台资产规模,为县区投融资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重视加强项目策划
当前,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总体上是货币流动性过剩。我们在招商引资中都有体会,沿海许多地方的资金都在急着寻找一个好的投向,金融资本也是如此。如世纪金源集团,目前正急于寻找投资项目。有一次,他们在长沙以86亿元资金,想竞拍1000多亩土地,结果没有成功。那1000多亩土地,被北京一家企业以92亿元高价拍走。后来,该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来肥,与我们洽商,想在合肥投资。这个例子就说明,有效益、有回报、有前景的项目,是投资者追逐的对象。你只要有好的项目,各类资本会竞相涌入。因此,搞活投融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把项目策划好。各县区一定要树立“让项目等资金,不要让资金等项目”的理念,重视项目管理,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把项目库建起来,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又一批成熟的项目。现在,有些县区反映说融不到资,为什么?你们的前期工作是不是都准备充分了?我相信如果前期工作都做细做实了,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项目融资就不是过不去的一道坎。尤其是,我们一定要让金融机构,包括各类投资者,对融资项目能够了解具体的资金用途,知道项目预期的投入产出率,只有他们认为项目前景看好才会投资。
四、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近几年,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非常活跃,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产品非常多,我们要经常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发展所需的市场化资金,主要有四大来源:一是银行融资,也就是间接融资;二是资本市场融资,包括到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券等;三是基金投资,包括私募基金、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四是招商引资。我们要围绕这四个方面的融资,深入了解融资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类资本运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引进专门人才,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无形资产换有形投入、变历史形成的资产为目前可以经营的资本、变未来的收益为现实的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新途径。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统一融资平台的优势,积极创造融资条件,在利用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商业银行信贷、证券市场融资、吸收社会资本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形成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五、要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市里现在已经协助县区将投融资基础工作启动起来了。下一步,城市规划、建设、招投标等配套改革也要切实做到位、做彻底。如果不彻底,资金使用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各县区要限期调整、完善各自的做法,尽快与市本级同步。目前,三县的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已经放在市里来做。接下来,三县的工程招投标,也要放在市里来做。在这方面,一要严格实行工程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二要严格进行审计,对县区的一些工程,市审计局要抽检、抽审;三要在工程中标后,严格控制变更设计,尤其对工程量变更的,要严格把关,市里只有市长、常务副市长签字有效,县区没有县区长签字是无效的。
此外,要健全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机制。市里将研究制定《合肥市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希望各县区要认真落实。要进一步强化债务和资金监管,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制度,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管理有力”。
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肥西县和包河区作为示范县区,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在投资决策程序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政府调控透明化等方面做好示范,真正建立起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其他县区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好市里《关于加强县区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整合县区资源,强化融资平台功能,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市直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县区工作的指导,及时帮助县区解决遇到的困
难。同时也热切希望,各金融机构对县区的发展要充满信心,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在投融资工作一线的同志,一定要钻进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切实做好工作,不辱使命。
同志们,当前合肥的大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对外影响力日益扩大。我相信,借助合肥目前强劲的发展势头,加上良好的投融资体制和有力的资金支持,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会飞快地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一定会看到合肥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