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专业需求报告
社会工作专业需求情况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特定的时期里,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人与社会的诸如下岗职工、贫富分化、青少年犯罪,人口老龄化等等不适应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它们会对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患。社会工作坚持以“助人自助”作为宗旨,按照专业伦理的规范,在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利用各种专业技能、知识和方法,帮助在社会中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并以此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以“服务”为中心的社会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社会工作对“助人”精神和理念的倡导,对协助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早在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首次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与此同时,在这个决定里面也与时俱进地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对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战略布署,从此把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提升到了国家的总体战略筹划之中,在社会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 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第一次将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写入党的文件,对社会工作人
-1-才队伍建设作出战略部署。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再次将社会建设提上议程,更加着重强调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五有”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发展需要。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对社会建设的强调,并将其在国家的战略方针上置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就说明了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建设,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务院2009年初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
在2010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人事司(社会工作司)关于《民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人事司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议通过,进入审批阶段;即将发布的由我部参与制定的《2009——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将社会工作人才列为国家第六类人才,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就说明了国家关于社会工作方面政策的一个新突破。
-2-此外,人事司还“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大会”;组织开展了第一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地区、试点单位的检查评估和试点示范城区、单位创建活动,评选产生了首批试点示范区和单位;同时确定了第二批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目前,全国已有163个试点地区和260个试点单位,形成了覆盖各省(区、市)和各主要领域的社会工作试点网络。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三保’、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灾后恢复重建等课题研究,制定了《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实施方案》,指导各地组织社会工作人才做好对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的帮扶工作,举办了‘灾后恢复重建与社会工作研讨会’及‘灾后重建社会工作培训班’,参与编写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灾区生活志和社会赈灾志。”
综上,由于我们正处于转型时期,针对这个时期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的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提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上。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并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预防并解决人与社会已有的矛盾和问题,并倡导社会的公正,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作为运作和推动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的社会工作,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同时,社会工作也在于培养能够同时具备一般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工作方法技能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增加在社会工作方面的人才,并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基于社会工作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如此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也对社会工作方面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
2、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里各个阶层的关系也日趋复杂。不仅如此,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到社会里利益要求也相应多样化,从而使到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也随着发生,贫富悬殊差距日益增大、就业困难逐渐凸显、由此产生的个人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因此,政府在这种现状下已经无法有足够的资源去满足大众对社会服务的需要,因此,作为社会政策的传递者,社会工作就在 社会层面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服务的方式填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并可以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对大众有所帮助,化解计划的社会矛盾,使各项福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改善民生问题,增强人民的社会满意度。不仅如此,通过社会工作在社会里发挥的作用,政府能够逐渐将各种职能专业化,有助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中,一方面社会工作人才严重匮乏。比较与其他国家,美国、瑞士的社工占总人口比例的2%,日本占总人口比例的5%,加拿大占2.2%,连香港地区的注册社工也占1.7%。而统计表明我国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45.3万。这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占的比例极其之低。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严重需求。2006年12月12日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讲,“我们要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度重视选拔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着重开展社会工作建设。
上海浦东1997年开始引入社工,2000年上海成立社会工作培训中心,2001年上海招聘司法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开始实施。而且很多大城市也有相应的行动。“国内第一家社会工作职
-4-业学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和民政部的有关调查和预测,提出在2020年前实务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是:学校社会工作者8-10万人;企业社会工作者2万余人;医疗社会工作者1万余名;老年社会工作者2万余名;社会事务工作者1万余名;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2-3万名;矫治社会工作者约2千人。这样,在2020年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至少需要16-19万人。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的专家认为这种预测是十分保守的,因为许多方面的需求没有计算在内,如:残联、工会、团委、妇联、残障人学校、孤儿院、戒毒所、监狱等,以及农村社区所需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因此他们的结论是:到2020年中国共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20万左右。”
根据北京市在2002年和2003年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统计,“2002年直接提出要社会工作、社区管理毕业生的将近40家单位;2003年仅1月底的农展馆招聘会就有近20家单位。”2008年11月21日,广东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场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刘洪在会上表示,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全面推进,珠三角地区民政部门公益性社会服务类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比例将达到30%,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将达到10%,全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者数量将达到1万名。再用3-5年时间,全面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珠三角地区民政部门公益性社会服务类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比例将达到50%,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将达到30%,全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者数量将达到3万名。可以看出,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相当大,目前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输出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社
-5-会工作是具有远大的前景的。
3、我院学科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呼唤。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最早是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然而,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社会工作被取消。在此后的三十年里,国家都要依靠政府和单位系统来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一直到八十年代,当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提倡民政工作系统引进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人才,这样,社会工作才逐渐得到恢复。虽然,我国在之后的社会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相比国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甚至比较和大陆临近的香港和台湾,大陆的社会工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在美国,著名的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都设置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香港,香港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等也都设立了社会工作系。台湾的台大、台师大、政大、东海大学等等,同样有这个专业的设置。而且,他们均对当地社会源源不绝的输出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
近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下,许多著名大学都纷纷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诸如北京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均设立了社会工作学系;在我们广东省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等等。而且,各个高校在社会工作这个专业里设置了社会政策、社会事业、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立法、公共卫生等学制与课程,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建设。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要。只有提高对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的重视,更
-6-多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才能从数量上与质量上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无论从政府重视方面还是从社会需求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要求,甚至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不论从市场需求还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都是可行且必要的。
4、适应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东高等教育需求。
第二篇: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需求报告
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需求报告
12级社工二班:郭自强(20121031221)
一、文献回顾
通过中国知网、万文数据库等查阅到以“大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200多篇,研究“大学生发展”学术论文有10多篇;专门研究“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需求”的文章不多,只搜到3篇;学术论文只有一篇。专门论述大学生发展需求的著作还没有,但涉及到大学生发展的著作有《美国高校学生工作》(赵平等,1996)、《分化与整合:学生事务组织发展比较研究》(方巍,2003年)、《上海高校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张海燕,2008)等。所谓大学生的发展能力,即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并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最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综合性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属同一历史进程,这一点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发展凝结了个人的知识、智慧、意志等主观因素,是个人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物化;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是推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促使个人具备更全面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换言之,没有个人能力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而个人能力发展又必须借助社会的推力,并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般而论,大学生的发展能力由两个能力要素构成。第一要素为智力能力要素,即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学习技术技能的能力要素。第二要素为心理能力要素,即大学生感知外界事物变化,控制自身情绪并强化自身意志的能力要素。智力能力要素大致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知识信息的掌握和技能技术的拥有,心理能力要素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个人的意志品质、情绪情感和应变能力。智力能力要素是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信息和技能技术,以便能面对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要素。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量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因此,大学生若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主体角色,并在促使社会发展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就必须具备强势的智力才能,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的技术技能,使自己在知识信息的了解和技术技能的拥有上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心理能力要素是大学生适应外部世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并使自身才能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必不可少的能力要素。这种能力要素具有相当的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对外部世界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完全可以肯定,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发展能力,首先就必须强化自己的心理能力,因为只有心理能力强者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迅速调整自己,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至面对社会的快速变化惶恐不安或不知所措。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在智力发展及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全面的发展才能符合不断前进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访谈
访谈对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5名学生
访谈对象情况:19岁~21岁,2男3女,均为大三在读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根据各自目标他们分别表述了自己对发展的需求。
三、需求综述
(一)人际关系方面的需求
1、与同学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能够帮助获取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可以有更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社会交往。希望通过对其他学校同学的交往增加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发展渠道。
(二)实践机会的需求
1、专业机构实习机会。对于未来方向不确定的同学在专业认同度上还有很大的疑问,希望通过专业的实习了解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本专业。
2、政府机关部门实习机会。想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希望通过在政府部门的锻炼增加自己对公务员系统的了解。
(三)技能证书的需求
1、英语四六级等基本证书。现在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职位需要更高级的证书或水平要求。
2、会计证、计算机二级等技能证书。拥有更多的技能证书更能说明自己的能力,因此要考很多技能证书。
(四)心理能力需求
1、意志力。做事需要更强的耐心与坚持。
2、应变力。社会的变化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任何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的旧习,均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将落伍于社会的发展。
四、参考文献
1、王琼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指导情况及建议》
2、李晶:《大学生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校医2001年6月第15卷第3期 P168
3、邹勤:《关于大学生发展能力的构想》四川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1期 P76
4、曾效葵:《大学生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5、边文霞:《中国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发展需求调查研究》
6、陈海春:《信息化时代与大学生发展》 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P45
第三篇: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报告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0级
实习报告
姓名谢锡惠学号1002020102专业班级社会工作专业1班
指导教师付敏红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2013年9月17日-2013年11月17日
二O一三年 十一 月 二十六 日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自身独立的学科知识,更需要专业服务技巧的学习与实践。相对于社会学,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去锻炼专业技巧。这次实习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我们专业的工作内容,提高了对专业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了专业素质、巩固了专业知识,同时也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实操技巧,明确了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感兴趣的领域和需要学习改进的领域。回想一下自己在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习的这段时间,是多么的丰富精彩。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实习基本情况
2013年9月17日,我们一行3人来到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 2011年初为永和人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性社会公益服务平台,由永和街道办事处举办,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中心现有23名工作人员,其中社工17名,还有一支优秀的志愿者队伍。中心社工秉承“以人为本、关注需求、专业服务、人文和谐”的宗旨,面向全街道的居民特别是老人、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妇女、外来流动人员、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为街道辖区内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多元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心的的服务包括九大系列:婚姻家庭辅导咨询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残障人士服务、长者服务、就业辅导咨询服务、妇女服务、外来流动人员服务、社区组织孵化与志愿者队伍建设、便民利民服务资讯或转介。
我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构的残障部工作的,残障部有在职社工3人,面向整个永和街的残障人士提供服务。残障部依托永和街工疗站疗站招收社区内的残障人士作为学员,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尽快融入社会。三个社工加一个实习社工服务整个社区的残障人士,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们过得非常充实,11月19日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归程。
二、实习主要内容
1.实习工作内容
实习开始的前两周,我跟着有经验的一线社工在不同的领域内学习,最后在大致了解中了心各个领域的工作后,根据机构的要求,我被安排在了残障部实习。实习期间协助一线社工开展的残疾人服务主要有:情绪辅导、残障家庭辅导、康复训练、兴趣小组、残疾人政策咨询,为案主寻找社会资源联络和提供服务,增进案主个人和家庭的能力。
实习期间除了协助一线社工开展服务活动外,在一线社工的指导下自己尝试开展小组工作,我参加并协助的小组有电影兴趣小组、摄影小组、家庭成长促进小组、康复小组,通过小组活动促进残疾人发展个人潜能,自我成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己独立开展了一个手工小组,增进了组员的动手能力。秉承“以人为本、关注需求、专业服务、人文和谐”的宗旨,协助在职社工完成中心的各项工作,同时独立完成中心分配下来的工作。
作为残障部的实习社工,我的职责是通过走访社区残疾人,了解社区残疾人需求,促使有困难有需要的残疾人成为个案对象,进行评估、跟进,为其提供服务。同时借助永和街工疗站为平台,为永和街的残障人士组织各种社会工作活动。
2.实习经历
早在实习开始前的一个多月,我们就已经开始联系实习单位,从一个个机构投简历开始到网络视频面试,最终确定广州市大同社会服务中心为实习单位。9月月15号下午我们一行三个人怀着既新鲜又紧张的心清,信心满满地找到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始了我为期两个月的见习。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对环境的不熟悉。机构虽然安排住宿,但是不包吃饭,安排的住宿也没有做饭的工具,我们不知道哪里有餐馆,于是开始的一个星期,一日三餐就只能吃面。其次是一下子很难适应繁重的工作,我们拖着笨重的行李箱长途奔波近20小时,好不容易找到机构,还没有安排好住宿,行李都没有放下,就被安排晚上的表彰大会筹备工作,繁重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9:30。最后是对工作的不熟悉,一开始总是小心翼翼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却因为缺乏技巧而出现错误,在前台做行政的时候,管理机构供小朋友借去玩的玩具,出现过登记已还却找不到实物的情况。
这两个月共计9周的时间里,前2周跟着经验丰富的在职社工学习,对中心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接下来2—
—3周的时间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协助在职社工开展小组活动,并做一些家访的任务,剩下的时间除了继续协助同工开展工作外,自己开始尝试在工疗站的学员当中招募小组成员,策划并领导开展小组活动,最后独立按要求完成小组的总结与评估。
刚开始的几天,中心主任就问我对哪个领域比较感兴趣,如何计划完成这两个月的实习,比较擅长什么领域……一个个问题让对社工实务没有了解的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既然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领域,那就先从了解开始,于是我用两个星期从前台行政工作开始,到各部门的资料整理、写活动的计划总结、整理调查数据,再后来协助在职社工组织小组,开展社区活动,最后因为我会讲粤语,同时对青少年工作这块比较感兴趣,于是机构安排我到残障部学习。
到了残障部,一开始是协助社工开展工疗站的恒常性服务,教工疗站的学员们做康复训练,开展兴趣小组。到后来我就能够独立带领学员们完成每日的康复活动,一开始社工让我自己组织学员做康复活动的时候,由于对我的不信任,学员们都不听从我的引导,我自身也缺乏一些控制、沟通技巧,所以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工疗站的学员对我比较了解后,我开始建立起了威信,学员们也能够听从我的引导,于是我开始尝试开展一个10个人的手工小组。第一次开展小组,过程中出现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总的来说是完成了小组的目标。通过独立开展小组,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锻炼。初到工疗站除了协助开展工疗站的工作,也跟着社工到社区,到案主家里进行访问、开展服务、策划社区活动。开始做家访的时候,在访谈过程中由于缺乏沟通的引领性技巧,经常会出现冷场的局面,社区访谈让我体会到沟通是一门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的学问。
实习期间我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做到独立思考,定期反思自身的成长与不足,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认真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中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与同事协作互助。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能够咬牙坚持。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的实习活动都是在单位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
在社工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展开了一次对残疾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查,完成了专业调查报告。虽然调查获得的结论并没有那么丰富,但是在这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从确定调查方向,到设计调查问卷,最后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完成调查研究。
三、实习总结与体会
在实习是我尝到了社会工作带来的酸甜苦辣,这次实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扬起风帆向前行进;也许会有一些人开始改变了油轮的驶向,选择了自己适合的目标。而我相信我的前面有一条铺满黄金的光明大道正在修建,那将是我走的路,也许那条路很坎坷,但是锦衣玉食是生活,酸甜苦辣也是生活,我愿意尝试面对自己选择的路,朝着一名合格的社工努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是所经历的,所收获的却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和尝试的过程,我们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应用的理论也不会是固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框架如何转变成技巧应用到实际当中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学会的,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如何去表达我们的尊重,如何接纳等等,都是需要自己慢慢摸索的。实习是一个将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为我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做铺垫。
第二,在对服务对象的认识方面。实习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使我能够亲身接触我们专业的案主,接触我们专业以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亲身感受社工人这个角色。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案主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在实习中实实在在地进行了社会工作的一些实践,尝试独当一面解决问题、开展活动,体验了一把社工人的感觉,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对自己的再认识方面。在实习中对我们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感受之后,反思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个行业,思考自己人生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对社会工作的信念。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大的感触就是你对这个世界微笑,那么世界也会对你微笑。见习的段日子里,我每天都是开开心心地度过的。在做个案和跟老人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给老人们一点点关心他们就会非常开心,他们反过来也会对你非常好,这给我带来了很多正能量。不仅在福利院,在学校我也很认真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我发现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第四,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方面。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在遇到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去满足他们,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坚持社工的原则。我们要先问清楚案主的想法,我们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想问题,案主不想回去你却劝他回去这就违背了我们社工站在案主的角度想问题和尊重案主自决的原则。所以,作为一名社工首先要非常清楚地名白自己的工作原则和理念。
简单的文字概述不了这次实习的收获,但一路走来我在不断的学习着、成长着,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实习带给我新的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正面临着一个进入发展期的转折点,希望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也衷心希望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社工的行业中来,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社会工作专业见习报告
社会工作党家村见习报告
见习背景
在前几次的见习期间,我们的见习目的地一直只是局限于城市社区以及城市社会工作的相关领域,而对于社会工作发展比较缓慢的农村地区缺少相关的了解和学习,因此本学期的见习重点就放在了对于农村的社区发展方面。同时也是为了将我们的社会工作理念带给他们,与农村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实际的交流学习,增加我们对于当今社会下农村社区的发展积累实践知识。
一、见习目的根据见习前的动员大会以及尚可老师要求的,见习的目的主要有一下几点:
1、了解见习的农村社区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2、对照我们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结合理论,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了解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实
3、参照农村社区的发展过程,对比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考虑我们作为一名社工能为社区发展提供哪些帮助
4、在见习活动中仔细观察和学习,能够对于发展的不足以及空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见习时间
2013年5月6日------2013年5月12日
三、见习主要地点
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
四、见习地点基本情况
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现属韩城市西庄镇,位于陕西省关中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离新城区9千米、西距108国道1.5千米,东距黄河3.5千米,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侧,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当地人俗称“党崁崂”。村中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1400余人。专家们归纳出党家村的三大特点:其一,它具有中国古代农村聚落的生活、生产、防御三重结构的特点,其“防御”功能影响力较大;其二,它属“村寨分离型”的聚落,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甚为独特的一种村落类型;其三,以党家村为代表的韩城四合院中、上房(厅房)不是日常生活性空间,而是庄重、明快的礼仪空间和祭祀空间,北方民居中广泛采用的“一明两暗”式空间分隔,在韩城中绝少采用等。
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而现存的古代题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文化氛围。党家村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在考察党家村时欣然题词称之为“民居瑰宝”。
五、见习的内容以及形式
见习主要通过党家村本地向导的解说以及我们随后的参观以及
向当地的居民交流而得到我们想要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敏锐把握,同时也向当地居民宣传了我们的专业特征,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好评。
六、见习感悟以及专业相关
1、关于基础社区机构建设的想法和建议
我们在党家村见习的几天内,很少看到村委会的成员活动,村中的常住居民也是稀稀疏疏的,让我们觉得村委会的作用是否只是在门口收门票,而没有行使其应该要行使的责任?在接待我们的农家乐的过程中,也只是农家乐主人自发组织和联系的,而并非由村委会的统一管理和安排,仅仅只是村民自行主导。
因此,我们讨论后认为‘对于这种拥有这么多资源和文化的村子,村委会更加应该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在对外接待旅游以及居民农家乐建设中都应该统筹管理,体现出村民自治委员会在村子管理中的带头引导作用,而不能任由农家乐自行发展。
2、乡风民俗建设
当前的党家村旅游只是简单地停留在静态的,显性的物质旅游层次,而在当今的古村落旅游发展中,随着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日益多样化,对参与性,体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旅游层次,那么势必造成党家村旅游发展的滞泄不前,从而难以给当地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更加难以将党家村“民居瑰宝”的文化价值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所以党家村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静态的,显性的物质旅游资源方面,更应该在发展静态的,显性的物质旅游资
源的同时发展动态的,隐形的非物质旅游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游客对党家村的感知程度,提高党家村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营造党家村的村落文化氛围。
历史名村党家村毕竟是一个抽象、整体的概念,历经沧桑,存留的古居建筑不足以反映党家村昔日的盛况和文化特征,如果能将它原有的及现有的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这必将能更好表现出党家村村落鲜活的生机气息,凸显出该党家村村落的历史文化积淀。
3、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
首先,应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将整个村子的居民都能够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到村落文化建设中去。全村居民如果都能够以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参与到村落文化建设中,居民本身也就是一种村落文化景观。
其次,提高居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注重关于本村落文化的教育,使本村居民对于村子文化形成一种归属感,时刻注重维护村子的形象,也是对于村子文化的一种建设和提升。
最后,组织居民代表去别的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的农家乐案例,形成自己健康的、良性的农家乐发展模式。
4、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相关配套的相关周边设施,加大交通建设党家村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交通不是很便利,党家村如果能够为游客提供除了农家乐以外别的选择,应该会受到很大的欢迎,也增加了居民的收人;在不破坏古建筑群体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游
客可以互动参与的项目,增加收益,也丰富了旅游过程的单一性;加快对于以破坏掉的建筑的恢复,回复党家村原有的村落面貌。
七、见习总结
本次见习我们参观了富有特色的古村落文化,对此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对于此类村落社区的发展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所以我们认为这次见习活动是非常成功的;同学们也能在见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踊跃的发言和提问,进一步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学习氛围,在见习的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为此特别感谢为这次见习活动辛苦忙碌的老师们!
第五小组 2013-5-13
第五篇: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报告
(一)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枯燥而单调的工作,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首先要具备以下五点:
一、要有爱心
要热爱计划生育工作,要深刻牢记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深刻领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要认识到我们计生工作者平凡的付出,换来的是中国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我们的工作,是伟大的。要爱岗敬业,要以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对象。以一颗诚挚的心,去了解他们,去关心他们,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只有真正做他们的贴心人,才能在工作上得到他们的配合和帮助。
二、要有恒心
计划生育工作面大量广,政策性强,牵扯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之一些群众政策观念不强,生育观念落后,对计划生育工作抵触情绪较大,因此,工作难度大,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委屈,就会对工作失去热心和信心,这样很难干好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要有恒心,要做好准备长期干计划生育工作的打算,不怕挫折,不怕委屈,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不怨天忧人,不满腹牢骚,要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也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计划生育岗位是一个大溶炉,只有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炼的好钢,才能用在刀刃上。
三、要有细心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各种计划生育资料多而杂,相互之间逻辑性强,所以一方面在资料上要细心,要严格按照要求,准确、及时的运转好乡、村、户内资料,做到资料准确、整洁、合乎逻辑,这也是作为一个计划生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和前提;另一方面,在入户的时候要细心,要注意户内的情况,比如通过观察房屋内的陈列、用品等判断户内近期是否有孩子出生。在工作中,通过拉家常、走访和其他途径(比如合作医疗、粮食直补等)等方面,全面、准确、详细的了解育龄群众的生育节育情况。
四、要有责任心
要严格按照工作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没有责任心,在工作中就不会细心,就会频繁出错,就会做一天和尚幢一天钟,一拨一转,得过切过,工作主动性差,工作上无创新意识;要遵守工作纪律,确保足够的工作时间。
五、要有耐心
在计划生育工作上要有足够的耐心,育龄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毕竟有限,有时候不可能完全接受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我们要通过细致、耐心的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讲解政策,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要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不厌其烦的宣传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法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等等,提高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
要干好计划生育工作,做好以上四点我认为还不够,在工作中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勤于学习,钻研业务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经常学习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法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勤于钻研业务、熟悉业务,同时要向其他同志虚心学习,学习他们好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尤其要学习他们怎样去处理矛盾、化解矛盾。
二、要善于积累工作经验、总结工作经验
计划生育和其它农村工作一样,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和群众发生矛盾,要善于总结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搞好和育龄群众的关系;要注意团体协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经常要进行突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突击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遇事退缩。
三、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沟通
计划生育工作面大量广,有些工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办到或者办好,因此,需要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汇报、请示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难处,尽量取得他们的支持,遇到计划生育中有些重大事宜,必须和主要领导多沟通,不能自作主张,要处理好上上下下的关系,他们是我们工作中的左肩右膀,和他们的关系处理融洽了,我们工作起来就省心省力,在这方面,实际上是为人处世的问题。
四、正确理解和认识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虚报浮夸风严重存在,全国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试想,我们谁有能力来改变目前的工作现状。与其发牢骚,不如干好本职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中虚的假的毕竟是一少部分,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我们要将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长抓在手不放松,计划生育重点工作重点对待,认真的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工作根基,总之,计划生育工作很不好干,但是总还得有人干。只要我们工作努力,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我想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不是一件难事。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把我们这一块事业干好,干出成绩,干出希望。
(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学员李恒勃。根据学院开展的200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旨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文明社区。了解国情,民情,健全自身知识结构。进而展开了对西安市户县蒋村镇同兴村于2007年7月20日—2007年8月20日为期1月的计划生育状况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农村计划生育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
计划生育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简单地说就是有计划的生育子女。我国的计划生育 政策是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的,并将有关规定列人宪法。由于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无计划增长的局面得到了控制和扭转。据统计,20多年来,中国少生了2亿多人。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因此,计划生育成为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进一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据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开展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亿,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规模庞大并在未来20年内有持续增加趋势,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又不健全,管理与服务措施滞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也同样令人堪忧。
做好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任务和重要前提。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的优势,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生育关怀行动”,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及家庭保健等服务,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农家,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育文明、生殖健康、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
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开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二、同兴村简介及计划生育的实施情况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蒋村镇同兴村———位于终南山下是一个典型的关中村落,西安市西甜瓜示范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为了进一步深化计划生
育村工作,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再上新台阶。创建少生快富奔小康的新局面。同兴村制定了“同兴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于2006年4月26日讨论通过)。
第一 他们建立了组织机构,首先成立了领导班子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理事会,议事会
第二他们要求广大村民必须知道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陕西省计划惩治条例》、以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婚育行为。
第三他们宣传教育青年,要求依法登记结婚,并按政策法规有计划的生育,严禁非婚生育。
第四他们认真落实优惠奖励政策对独生子女户双方在发展经济项目,资金,技术方面优先获得资助扶持。
第五他们对重点户一年三查四次,对非婚生的子女进行处罚。第六制定同兴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
通过对同兴村计划生育的深入调查,从村民的言行举止间我深深的体会到,广大村民对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相当拥护和支持的。从思想上基本转变了生育观念,对女孩相应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接受更好的素质教育 ,为新农村事业输送了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过广大村民和干部的不懈努力,同兴村的人口始终在600—700人之间良性浮动,男女比例不断的得以协调。近年来同兴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进行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建起了千余亩塑料大棚西瓜,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许多妇女成为发家治富的技术能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撑起了“半边天”。
三、同兴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村民的沿街走访和村民的饭后闲聊,我发现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其他的国家政策一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政策真空,比如:有的家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把未满月的女婴忍痛送给别人收养;有的家庭,家庭成员大大的超过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定的范围,超生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家庭经过B超机检查,确知为女孩后便中止妊娠;更有甚者把刚生下的女婴遗弃或无情的终止生命,形成了对人生命权的践踏。村里的计划生育干部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在形式上给予实施,对独生子女、双女户、晚婚家庭没有很好的落实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使村民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深刻的认同感,相反的产生了曲解。更有甚者在执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中对村民采取了暴力手段,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损害了政府工作者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四、对农村计划生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些许思考和建议
我不断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难道生一个男孩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现状?这些是村民的不智之举还是整个社会造成的呢?我仅从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存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这由农村所处的地域和经济地位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导致的。农民是一个需要保护和引导的弱势群体,受经济能力的影响,在农村需要更多的青壮年来实施田间劳作以及防老,所以人们对男孩衷爱有佳,男孩承受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和未来,他们肩上的负担变的尤为沉重。相反的由于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女孩们不能承受高强度的田间劳作,只能干干家务,不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导致了女孩在农村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这也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所在。
但是生活往往会给村民们带来苦恼,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能承载的人数是有限的,为了生育男孩的梦想,使家庭成员不断的增加,导致了家庭整体消费水平的下降和生活质量的降低,进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我觉得村民们的这些不智之折射的是无奈和社会保障的缺陷。村民的教育程度不像城市,他们拥有浓厚的小农色彩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存在着与城市人的明显差别。国家、社会对农村的关爱是否只停留在口头和看似温暖的政策上。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着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急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无数实践表明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地人才战略是最有效的出路,然而这样浩大的人才工程需要更多的人才资源储备,我国有八九亿农民,如果对众多的农村青年给予良好的教育资源,使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把男女平等的基本思想深入人心,使女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撑起“半边天”。当然中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这里想说的是尽管政府的文件精神很好,但是地方在实施上流于形式,甚至片面的夸大成果,所以要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光需要老百姓的配合支持,还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实施政策的成效(对政府工作者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提高收录政府公务员的标准),我相信在政府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计划生育事业一定会新的发展。
五、本此活动的感悟
十分感谢学院给我这一次体会社会生活的机会,通过本次活动使我了解到了最基层人民的心声,学会了与人更深入的交谈,同时也感到了做农民的艰辛和不易,虽然他们的话语没有更多的华丽辞藻但更多的是属于农民的那种朴实无华,看似朴素的话语背后却蕴藏着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通过和他们的交谈我明白自己和他们比起来显得心浮气躁缺少经历生活百变沧桑的沉稳,我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使自己符合新时代人们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