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

时间:2019-05-13 20:2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

第一篇: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

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人们注意到,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令人瞩目地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独立一个章节进行了具体论述,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三条详尽措施。

“此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扩大内需战略独立成篇,并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目标,力图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透露出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步伐。”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关于扩大内需的相关新提法,也引起了外电的关注。德国《商报》认为,新的五年规划强调加强内需,中国经济发展将摆脱出口依赖,增强国内消费。

张其佐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需求、产业和要素这三大结构严重失衡,而需求结构失衡又是严重制约和导致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失衡的主要矛盾。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目前,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能耗仍居高不下。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第一创业证券创金资产管理金融行业研究主管张荣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客观需要都要求必须改变以前粗放的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发展机制上来。”

张荣列举的一组数据显示,劳动者报酬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目前的43%,与此对应的是,居民消费占比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扩大消费,首要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张荣强调说,要想扭转这一趋势,就必须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入手,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护低收入群体,以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转型。

张其佐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线,就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理所当然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而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太高,经济增长偏重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测算,我国资本形成率已由80年代初的30%左右陡升到2009年的近47%,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近70%下降到约48%。

“内需结构性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需求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又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张其佐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表示,内需不足和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城镇化进程、要素市场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的滞后等紧密联系。内需中很大的瓶颈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需要不断改革加以推动。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

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新内涵

大家知道在3月14日人大会上批准了十二五规划,在规划中把“扩大内需”单独做为一个篇章进行阐述,明确了扩大内需是十二五时期首要任务,在规划中是这样表述的:“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今天提出的扩大内需和过去提出的扩大内需是不同的,过去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重点是靠投资和出口,比如,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出扩大内需重点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要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把消费摆在第一位,重点是消费,强调的是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协调拉动作用。为什么十二五规划这么强调扩大内需战略?大家知道按照需求理论讲,拉动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就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其中投资和消费是内需,出口是外需,提出扩大内需战略是因为我们三大需求出现了问题,我国长期存在消费偏低,投资偏高的这样一个不平衡的发展格局,造成我国经济结构扭曲,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我国依靠外需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受到挑战,也就是说我国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忽略内需消费拉动是不可能长久的。扩大内需的提出将扭转这一局面,也将极大提振国民经济的运行,使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一、三驾马车结构性矛盾制约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靠出口模式难以为继

1、经济发展靠出口模式发展具有风险性:

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这种过高的依存度会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些靠外需的沿海企业纷纷停产或倒闭,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股市一泻千里,实体经济诸如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过去我们单纯追求扩大出口,连年保持一千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顺差,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我们国家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他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本国货币、偿还国际债务等。当然我国高外汇储备和外汇制度也有关系,我国采用的是强制结汇制度,即企业进出口的外汇都要受到外汇管理局的约束,创造的外汇必须要回到国内,这一点和外国汇制度不一样,美国和日本主要是藏汇于民,像美国官方没有外汇储备,储存的只是部分黄金,日本官方外汇储备只占整个储备的30%,也就10000亿美元左右。过去我们讲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说的就是高外汇储备给我们国家带来的一些好处,我们利用高外汇储备功能和很强的国际偿付能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成功度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然过高的外汇储备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我们外汇储备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迄今为止有1.15万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现在看来成了我们的烫手山芋,愈演愈烈的美债危机使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那么说我们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呢?购买美国国债是我国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外汇储备的形式就必须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这三个基本要求。安全性排第一,流动性排第二,保值排最后。另外,美国国债容量大(可供买卖的共有6.3万亿美元),需求强劲,交易活跃,流动性强,收益也比较高,比银行定期存款更保险和安全,符合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这三个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将大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黄金,石油和矿产等实物。套用一句现在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美元是一大堆烂苹果中,最不烂的那个;美国国债是一大堆烂橘子里面,最不烂的那个。只要你手里有钱,只要你想吃苹果和橘子,那么目前来说美国产的苹果和橘子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我国用我外汇购买美国的其他资产进行投资,要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为了防止这么一大笔钱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美国政府一般是不会批准的,所以在我国国际收支大大顺超情况下购买美国国债是没有办法的选择。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在四川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反复强调美国国债是安全的,但是我们对美国国债能放心吗,不能放心,现在财政部官员最头疼得就是购买了那么多的国债,就怕一夜间蒸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美国是靠借钱过日子的国家,就像一个印钞机没钱了就开始疯狂印钞票,这样一来美元就开始贬值,我国在美国的资产必然会受到损失。美国却不断向我们施压要求汇率改革,逼迫人民币升值。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2010年,一美国人到我国旅游,他用10万美元兑换到68万人民币。在中国吃喝玩乐了一年,花了18万人民币。2011年,他要回去了,到银行去,因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了1:5了,这位美国人用剩下的50万人民币换到了10万美元。来时10万美元,回去还是10万美元,白玩了一回,高高兴兴回家了。我国外汇储备中有1.5万亿美元是购买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如果人民币升值10%,意味着美国可以少还1500亿美元,近一万亿人民币将化为泡影。从2009年开始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通货紧缩,先后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了总额达21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种政策加速了美元贬值,不单单这样美国的债务总额超过14万亿美元,已经逼近国会所规定的上限,而美国债务问题成为民主和共和两党脚力的战场,国会迟迟不批准提高债务上限,现在虽然提高2万多亿美元上线,但标普却下调了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致使 2

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首当其冲受损失还是我们手里的外汇,归根结底我们持有太多的外汇了,大多数外汇又被用来购买美国国债,我们靠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辛辛苦苦赚取的外汇就被美国印钞机无情的掠夺了。

2、出口模式使自主创新低下,产业结构长期低端化

说到出口模式不得不说出口导向的战略,日本、韩国以及我们的台湾省在当时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这种战略是各个国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加快发展的很好途径。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但是和日韩国家是不同的,日韩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特点是靠自己的企业,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来扩大出口,而不是引进大量的外部资本,我们采取的是重视招商引资,把外部的产业、资金整个都移植过来,到我们这生产,我们提供最优惠的条件,然后刺激GDP,创造产值,创造税收,我们通常把它叫快速致富方法,这个方法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能够改变我们的发展,但是它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外向型经济把我国长期固化到世界产业链低端,扼杀了民族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出口导向战略固然使需求不再受本国收入的限制,但却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削弱长期增长潜力”。日本和韩国培育出许多世界顶尖知名企业,像日本丰田、本田、三菱、索尼、松下等,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完全是靠自主创新、拓展外部市场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产品风靡全球。反观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外国人利用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我国土地上开疆沃土,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也许只是一点皮毛吧,比如汽车行业,在我国上百家车企当中知名的企业都和外国同行合作,比如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气等,当然这些企业通过和外国厂商合作提高了竞争力,企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国外厂商在和我们合作时对技术控制得很严格,国内厂商根本得不到核心技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今天大街上跑的大部分车美其名曰为国产车,但有多少是自主品牌呢?大部分还是外国的牌子,国内的合作企业只能沦为加工工厂。除此之外,我国制造业处在全球产业链条最低端,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向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他们在享用我们生产的廉价商品的同时还骂我们,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言:“我们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可是利润的大头却不在自己的手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年我们被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逐年递增,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年损失上百亿美元,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为主,每次反倾销调查,我们都向世贸组织申诉,但是成功的案例很少,我们不是制定规则的人,只有遵守规则的权利,那些规则是那些西方国家处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因为我们没有话语权,出口受制于人。那就不出口或者少出口不行吗?答案是不行的,我们正面临印度越南等国家竞争,我国企业靠低成本出口优势在逐渐丧失,如果我们失去这个优势将面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要想保住优势必须掌握外贸话语权,在外贸上应改变出口结构,积极参与制定贸易规则,掌握外贸主动权。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我国的出口比重里边有55%是外资,也就是加工贸易的比重是55%。我们所谓的出口大国,它实际上是虚的,有一半多是靠跨国公司帮完成的,把跨国公司,外资的份额减掉以后,我们自己出口的比重占全国的比重不到50%,我们自主的出口规模和竞争力都是不足的,虽然我们自己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之上的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竞争力,还有高科技、服务贸易的一些方面,我们的档次是非常低的,生产出来的产品附加值也低,在加工贸易只得到了一些手续费,我们赚的钱80%-90%都被外资拿走了,我们自己能拿10%、20%都很少。

(二)、经济增长靠投资模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平均投资率高达4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投资率超过50%,高投资使我们国家迅速进入工业化时代,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是靠“高投入、高耗能”支撑的,这种粗放式的增长必然导致低效率,我国GDP占世界的9%,确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单位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十二分之一,而带来结果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保持一定投资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过高的投资也会造成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消费能力,经济增长会陷入滞涨,从而进入衰退周期。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启动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加上地方政府18万亿配套资金,这么多钱一下子涌入到市场里,到处建铁路建工路盖房子,短时间内是提振了经济,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已经超过6%。实际从我国历史几次出现高通货膨胀都和高投资有关系,比如说1985年、87年、93年94年、包括现在,每次通胀都有高投资的影子,在经济学上讲通胀和高投资有正相关性。有一个问需要说的是关于关房地产投资,国内投资特别偏好房地产投资,我国的投资高增长,实际上高度依赖于房地产。房地产的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接近25%,也就是1/4,如果把它相关的产业加起来,像钢铁,水泥,下游相关的高耗能行业,它的投资超过了40%。我国经济增长至少是一小半,甚至有些地区是一大半靠房地投资、房地产消费来拉动。房地产投资不是越高越好,如果我们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会直接导致投资结构低级化,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这些年房价上涨很快,有些城市房价甚至高的离谱,远远超出一般市民的承受能力,推动房价节节攀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刚性需求的拉动,也有投资甚至投机的推波助澜;既有政策性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因素等,还有部分居民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收入状况,盲目跟风,竞相攀比,有个形象比喻,“一套房子,首付掏空了上代人的积蓄,分期付款让这代人没有什么积蓄”,这种高房价将直接抑制老百姓对其他商品的消费能力。

(三)、消费水平低

这些年我国消费规模不断增长,但居民消费率不断走低,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上看,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高于消费。改革开放之初,居民消费率将近50%,现在只有35%,下降了15个百分点。和国际上比较,居民消费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尤其是美国消费率更是达到了70%。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极力推崇消费,美国人喜欢借钱过日子,他们的政府也一样,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他们可以把可支配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且是提前消费,甚至有人说把下辈子的钱都用完了,贷款买房买车买奢侈品,和我们国家高储蓄正相反,他们没有储蓄,加之美国的信贷很发达,没钱了就可以借,这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美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政府就推出刺激计划,开始大规模减税刺激消费,次贷危机后美国也对自己的消费方式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人节俭的习惯是值得效仿的,但我们不是说不消费,而是反对超前过度消费,消费而不是浪费。当然我们国家消费水平低有其原因的。

1、劳动者报酬偏低

从1996年以来,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是53%,而到了2007年仅为39%,而发达国家都在60%以上,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持续下降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加之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等因素造成居民可支配收入更低。过去我们国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资投资建厂,然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这种低工资政策有人为压低的因素。

2、居民的消费习惯偏好储蓄

2010年年末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20万亿元,储蓄率超过50%,老百姓赚钱都放到银行里了。我们中国人勤奋还节俭,节约资源,这是很好的美德,很符合亚当斯密的观点,他在《国富论》中鼓励储蓄,宣传“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都是社会的恩人”,这与当时物质匮乏有很大关系,也与中国人传统美德不谋而合。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富人开始借穷人的钱去投资,这就需要储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说

节俭不是美德,储蓄也不是好事,更多的主张花钱,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国民收入,可以达到一个良性循环。而我国居民偏好高储蓄,人民银行给了一个解释是与居民投资渠道的匮乏有关,但不尽然,我国家庭的高储蓄率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预防性动机。另一部分是来自消费习惯,美国人是乐观的消费理念,他们不迷恋当前的财富绝对值,而是提前对财富预期,所以美国人喜欢提前消费。

3、社会保障不健全

人们对未来消费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障是否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些地方仍然不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虽然2008年出台了劳动法,但是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在市场很多领域诸如饭店、超市根本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这势必将来给国家和个人造成诸如养老医疗方面的负担;社会救济也不能尽如人意,社会救济的面还不大,使人们不敢消费。

二、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战略重点

对于我国而言扩大内需是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最主要的战略,而扩大内需最持久最可靠的内生动力是扩大消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表达,而扩大消费需求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接下来看看如何增加居民收入:

(一)、增加居民收入

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共同富裕,国富民强,现在国家富裕了,民富摆在了首要位置,为什么现在提出民富优先理论,那是因为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比如说大多数拉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到今天仍然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些国家人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状态,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和教训也表明,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都有可能导致发展进程的中断,所以在我们国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不能忽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必须转变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方式,优先考虑民富,藏富于民,缩小收入差距,使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由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

近年年来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已达到0.45,已经非常接近国际警戒线,这就要求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形成“橄榄形”(配图说明)收入分配结构。对此,应逐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收入。我国现在还处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工资会低于正常工资水平,虽然近年劳动者工资有所上涨,但远远无法满足消费的需求。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拐点),劳动力也将进入短缺时代,一些行业为了维持竞争力就压缩劳动者工资,所以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制定方法上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恩格尔系数法”,今后应当逐步向国际通行的最低工资占当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过度。今天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能源、粮食、原材料等大宗物品低廉价格时代已经过去,我国也将进入高价格时代,要想保证居民的购买力,就要建立劳动工资与物价动态平衡的机制,是让居民的收入提高幅度能赶上物价上涨水平,据有关测算居民价格指数也就是CPI上涨5%的话,我们的工资增长超过10%才能弥补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年我们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人们收入的增长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个约束性指标,就是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8%,而且则个增长是实际增长,也就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不低于GDP增长速度,这就保证居民的收入能跟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让每个居民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成果。

2、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温家宝总理常说的一句话,“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让老百姓多分点改革开放的蛋糕。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构成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很低,2009年数据显示,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2.51%,农村财产性收入比重是3.24%,而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高达12%。因此,创造生产、经营、投资等市场机会和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股票、金融理财产品、保险、房屋租赁、股权投资等财产性收入,并能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我们国家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发展滞后,居民投资渠道少,投资很容易受到股票、基金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以深圳居民为例,2008年上半年由于股市的大幅下跌,深圳居民的人均股息红利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286.4元,同比下降75.2%,居民的劳动所得不但没有换来财产性收入,反而被无情的吞没了。这就要求国家监管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把资本、资产市场的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给居民财产性收入造成不利影响。我国股民买

股票的心里是“炒股”,是有投机心理,梦想着一夜暴富,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买股票就是一种投资,把他当做自己的资产长期持有,在退休后靠这种投资获取的利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比如美国的共同基金,相当于国内的公募基金,有一半的美国家庭持有这种共同基金,而持有这种基金的平均周期是3-4年,这也反映了美国投资者将基金视为长期投资工具,不会因为市场的短期波动而频繁进出。我国则不同股票基金“炒”字当头,频繁买卖,炒有时是可以获得高利润,但是与其并存的是高风险,很容易血本无归,怎么解决炒呢?要不断推进市场改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丰富投资理财产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打造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让居民手里的闲钱变成活钱.3、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支出:

在国民收入当中通常讲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市场机制形成的,比如获得工资等,再次分配是政府调控机制形成的,比如社会保险等;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机制形成的,比如社会救助、捐赠、慈善事业等。我国在市场经济中初次分配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要求政府运用各种调节措施调整再分配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也就是通过二次分配增加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政府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比重,建立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公共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等。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为1.7亿,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所以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国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国民消费预期,解决老百姓不敢花钱问题。十二五期间应把财政主要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弥补由于我们对公共服务支出不足而导致老百姓用自身的收入支付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我国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上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2.9%,这个占比低于世界上绝大数国家,更不用说和发达国家比了,发达国家占比为30%还多,像北欧国家挪威、瑞典是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只要孩子一出生各种保障随之即来,不用为教育、医疗、工作而担心,即使是失业了,也没关系,还有各种社会救助,根本就不用为生活发

(二)、优化消费环境,推进消费模式的转变

1、优化消费环境

我们为什么消费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消费环境不好,或者说我们对未来的

消费预期不好。我们的老百姓把收入很大部分都用在住房上,住房消费是应该提倡,也应该鼓励,但应千方百计把房价降下来,保证绝大多数消费者有能力承受相应的房价。扩大住房消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大多数民众的存款都投放到住房上,要尽快改变居民住房消费透支现象,改变因购房而挤占其他消费的问题,努力使居住开支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数据)。在社保和民生等方面,老百姓的民生支出过多,很多都是政府少掏钱,老百姓多掏钱,包括教育医疗的取向就是政府少掏钱,少负责任。比如说教育,我们普遍老百姓的教育总支出的比重超过了50%,而在发达国家应该只有30%,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是政府掏大头,老百姓掏小头。当然还有一个养老,养老政府当然要承担多一些,这样老百姓会提高消费预期,敢于消费,敢于花钱。“十二五”非常重视社会管理、社会体制改革,明确要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加大社会领域的投资,这是“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它会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就像教育、医疗、社保由政府主要承担,由社会一起来承担,给老百姓提供一个长远的保障。

2、消费模式的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决定了不能选择向美国一样的过度超前消费模式。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可供消费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既要反对过分节俭、又要反对奢侈浪费,应该继续坚持“量入为出”消费理念。对我们老百姓来说适度消费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要追求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大力提倡节能、节水,倡导低碳生活。为进一步促进消费,提倡适度发展信用消费,对构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也是有必要的。信用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信用消费可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将未来收入变为现实收入,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信用消费对消费需求具有乘数效应,可以放大消费需求。调查数据表明,1元消费信贷,可以带动1.5元的商品消费。我们说的适度消费:是介于超前消费模式和保守消费模式之间,居民收入完全可以承受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消费是一种进步,但超前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度的负债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可以使生产与消费进入良性循环,又可以帮助个人改善生活状况,还贷的压力也能变成赚钱与节省的动力。只要“负债消费”是建立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适度信用消费就是完全可以的。

3、提升文化娱乐消费

有这么一个说法,中国人爱储蓄,不消费。实际上这就就反应了中国消费方式的落后。中

国人消费重点就是两个,那就是吃和住,以吃、住为中心的消费方式,是缺乏创新的一种消费方式。比较起来,西方就相反,不太讲究吃,也不太讲究住。像德国这个国家,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四万美元,但是它拥有的自有产权,自有住房的比重只有42%,58%的人不需要房子,都是租房子。租房子花一部分支出,剩下大部分钱都变成了文化娱乐消费,这就是西方的消费方式。消费决定产业,消费结构高,产业结构就高,消费结构低,产业结构肯定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决定市场,美国文化娱乐消费很高,所以他的文化娱乐业很发达,对比我国文化娱乐业相对比较匮乏,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只有10%,和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有能力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所以文化娱乐消费领域消费潜力巨大,我们消费模式、消费的水平还停留在中低收入水平,消费不能升级,就导致了产业结构不能升级,我们要通过转变消费方式来扩大消费,使消费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事业,满足居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促进农村消费

扩大消费最重要的是促进农村消费,我国农村人口超过7亿,消费能力长期不足,远远低于城市,但刺激消费的空间比城市更大,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对我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入“内需驱动型”意义重大。中国电子商会分析认为:我国目前有2亿多户农村家庭,农村家电产品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为每种家电增加200多万台的需求量,可见,农村在家电产品的消费领域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要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为农机、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许多企业对农村的消费十分看好,我国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把目标瞄准了农村市场,联想集团的一份资料显示,由于美欧市场需求低迷,他们计划将业务重点放在中国农村市场,家电下乡计划能使中国的个人电脑销售额增加100亿元。我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商海尔集团的资料则显示,由于2008年公司产品加入了家电下乡活动,公司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农村销售额超过城市销售额的情况。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冰柜)、手机、洗衣机、个人电脑等产品,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财政资金补贴。据财政部测算,在全国实施“家电下乡”4年,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通过家电下乡政策,国家拿10%的钱来换取农民90%的钱去消费,从短期看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但从长期看并不是长久之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曼德说过:“最终决定消费的是持久收入”。在我国国民收入增长中,增长

比较慢的是农民收入,所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改革最早起源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生产力获得了解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后来改革逐渐扩展到生产各个领域,农村发展确远远的落在了后头,现在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补农业,城市反补农村,我们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已经完成工业积累,有能力支持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并吸收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另外加大对农村补贴力度,包括加大四项农业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2010年虽然已经达到1500亿,这个数字依然偏小,今后应逐步提高,重要的是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要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下来。但是,由于制度性改革滞后,农民收入绝对额有限,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5919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则达到20133元,城乡差距继续扩大。未来相当长时期,如果没有重大的制度性改革,没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拉大。小平同志在农村改革之初讲了两句话,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靠政策就是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靠科学,就是我们的农业生产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要靠科学种田。那么现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要靠改革,现在要在政府对农民的惠农政策基础上加快农村改革,农村致富改革有两种途径:一是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农业人口要向城市转移,比如说农业经营方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民是只能温饱不能致富,农民要致富恐怕只能依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人均一亩多地他是富不了,人均二十多亩地三十多亩地他就可能富了,所以根本出路还是要规模经营。再有就是那么多人种田不可能规模经营,所以有一部分人要进城,就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农民工能稳定融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同时,应尽可能把面临失业风险的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这样农民少了,农民才能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才能增收。农民种地,他有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问题是任何商品都有的,但是对农村要建立一整套措施规避种地带来的风险,自然风险是农业特殊的,现在农村的水利建设基础设施有所欠缺,农民种地抗洪能力也差,抗旱能力也差,可以说我国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是有历史欠债的,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锁定水利建设,农民抗击自然风险能力强了,收入也就自然上来了。

三、优化投资结构是扩大内需战略重要前提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表达,就是要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投资也要有重点的领域重点的方向问题:

(一)、改造、提升制造业

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头衔,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可以这么说“中国制造”已经行销全球,仔细剖析下,我国实际上只是国际分工当中的一个打工者,我国制造业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里最薄弱的一环,在国际产业链当中如果我们是制造环节的1美元,其他环节是9美元,恰恰是最赚钱的9美元被国外拿走了,因为除了生产制造其他环节都被国外控制了。由于我国的资源生态条件无法支撑庞大低端制造业,加之成本要素的上涨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我们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有专家就说我国制造业已经处于临界点,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制造业必须升级,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否则我们将丧失制造业优势地位。比如说我国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经常受制于人,例如,高端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仍然需要进口,就连引以为我们骄傲的曾经一度排名世界第一银河计算机,有很多关键部件也不是我们国产的,在国防领域的飞机、军舰、坦克也都存在“心”病,发动机都需要进口,而这些关键部件在国际上是被高度垄断的,比如瑞典、德国、日本垄断者高端轴承市场,美国、欧盟垄断着发动机市场,这些都成了我国制造业最卡脖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威胁着我国制造业安全,所以要加快对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升级是当务之急。制造业升级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大对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形成知识密集程度高、高附加值的产品制造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品牌其实就是代表一种服务,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购买服务。过去我们单纯追求产品简单销售而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所以创造的附加值比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世界知名品牌中很少有中国的身影,像美国有通用、福特、微软、阿迪达斯等,就像芬兰的这样的小国家都有像诺基亚这样的知名品牌。我国要想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自我研发设计和品牌是不可或缺的。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的产业结构要升级、经济发展展方式要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辐射性强的特点能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掌握主动权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不可或缺的。过去我们是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的经济活动,在这基础上创新为先进的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而现在的产业竞争有“快者得先机”、“掌握技术者获效益”特点,新兴产业刚刚兴起时专利、标准等都有先入为主的特征,一旦被他人抢先,我们只有跟在后面的分了,并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去购买别人的专利。由于我们国家在自主创 12

新方面投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创新能力比较低,多年来一直受专利费用困扰,国外动不动说我们侵权,加入世贸组织时就要求我们保护知识产权,言外之意就是让我们缴纳专利费用,比如说我们出口一台DVD的价格大概32美元左右,要向国外交的专利费14美元,几乎占到出口价格的一半,厂商根本就没有什么利润,类似需要交专利费得还很多,可谓为国人之伤。同样的问题困扰着高铁行业,这几年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迅速,京津、京广、京沪、沪宁等高铁先后开通运营,我国的高铁技术短短几年就走在世界前列,事实上我国高铁技术并不是我们原创的,我国是在引进日本和德国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日本人看见我们高铁技术已经超过他们了,出于嫉妒心理说我们高铁侵权,实际上我们在引进技术的时候已经付了高昂的专利费用,中日高铁之争势必影响我国高铁技术出口。这里提出一个后发展国家的概念,最典型的是日本和韩国,他们用了25年至30年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到技术输出,并成为创新型国家,我国也是后发展国家,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原创的,是升级换代,刚才说的高铁就是升级品。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电动汽车、生物工程、新型材料、高端制造产业等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所以应当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掌握核心技术,及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并在选定的方向加大投入,以我为主实现产业化,占据领先地位。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在从制造业来看,像英国、美国,它们早都是逆差了,但它们的服务业是顺差,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又是以金融业为主的大大的顺差,它们的创造财富主要的产业已经不是来自于制造业,而来自于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我国服务业和GDP比重为43.4%,同期美国占比达到77%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服务业相对落后,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是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提高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选择。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也有利于提高服务类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从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同时,从国际经验看,在服务业加速发展初期,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其他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升金融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1、打造现代物流业

我们国家在2010年社会物流的总费用是7.1万亿,这个数字占GDP的比重是18%。而发达 13

国家占比是8%,我们的物流费用是很高的,差距也比较明显。我们国家曾经有1800年制造业的辉煌,在历史上我们有1800年的时间中国的制造业都是世界老大,但是在近代史上我们落后了。我们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又追上来了,现在制造业是第一位了,制造业规模够了,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但是我们“卡脖子”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物流能力、尤其是现代物流的支撑能力。比如今年的菜价为什么这么贵?当时有记者为此进行调研,广州的有机蔬菜的物流成本占整个菜价的70%,普通蔬菜占菜价的50%。实际上现在我们整个物流成本占制造业生产成本也是40%-60%,这就说明物流的成本和我们的物价指数、物价水平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因此它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现在物流问题解决不了,我们谷贱伤农、菜贱伤农,谷贱还伤到市民、菜贱也伤到市民了,因为我们从地里运出来的蔬菜几分钱,到城市居民那儿就是1块多、2块多、3块多,大量的价格是加在物流的成本上。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制定了十大振兴产业计划,这十大产业里就有现代物流。今年4月份,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关于物价方面会议,出台了“国八条”,这个“国八条”也是关于物流问题,是关于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也提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它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进程,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和布局,支持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一批高效的物流园区,建设一批社会化的物流体系和社会化的物流平台,为适应国际竞争完善全球化的市场体系、全球化的物流体系、全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2、打造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一个小小华尔街聚集数万亿的财富,有闻名世界的纳斯达克指数,标准普尔、道琼斯综合指数三大股票交易市场,可以说华尔街打一声喷嚏足以震动全球。我们虽有四大国有银行,市值在世界排名前列,其中工行曾一度排名第一,但是我们的银行要在国外上市必须经过华尔街的金融服务公司。在信息服务业我们和美国差距更为明显,我们信息服务业占主导的是“信息传输服务业”,也就是电信和通信行业,信息分析和咨询却很少,而美国有波士顿、麦肯锡等全球领先信息服务业领军人物,美国还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普、穆迪、(?),他们在信用评级方面享有绝对的话语权,让哪个企业包括国家的信用级别下降就下降,比如说最近标普下调了美国国债信用评级,穆迪下调了日本国债信用评级,这些机构每次出手都是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我们国家也有信用评级机构,像大公评级机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话语权。在金融领域,世界投资家罗杰斯说过世界金融中心正向中国转移,当然他说的话是有一定背景的,大家知道世界金融中心是美国的纽约,美国通 14

过布雷顿森林和牙买加两次会议确立了世界金融绝对的主导权,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兴起和美国逐渐走向衰落,美国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将受到挑战,金融中心也将随之东移。而美国对国际金融绝对主导权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安全,当然我们国家要想成为金融中心还需要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我们的体制机制制约着我们金融业发展,我们人民币不是世界货币,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等,我国也在尝试着在境外人民币结算业务,比如说和金砖国家建立人民币互换业务,在香港建立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这些都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步伐,当然也是阻止过多外汇流入国内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我国应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创新服务品种。建立健全现有金融市场。规范证券市场,做好货币市场,积极培育有国际影响大金融集团,尽快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

四、稳定出口是扩大内需战略现实途径

那么我们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否定出口,相反,应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稳定出口,不追求过高的出口增长速度,十二五规划对外贸结构调整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一)培育出口竞争优势

过去我国只能承接先进国家转移下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费型产业、知识贫乏型产业,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必须改变因为我们处于制造业末端而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应该逐渐由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将我国制造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新产品创意、设计和研发,以及国际金融服务、国际信息服务、国际供应链服务等高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向下延伸到国外市场的进出口业务,跨国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实现我国外向型经济从单一的、不完整的国际产业链格局,向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整国际产业链和高收益的国际价值链实现战略转型。美、日、欧的企业已经把它们的产业链延伸到了中国,我们也可以按WTO非歧视的原则,把产业链延伸到它们那里。举个例子,跨国集团把产业链已经延伸到我们餐桌上了,我们每天吃的大豆油大部分都是那些跨国集团的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跨国集团控制了大豆种植到食用油整个产业链,由于我国大豆种植仅集中在黑龙江省,国内所用的大部分大豆是进口的美国的转基因大豆,跨国集团采用参股和控股方式控制压榨油行业,用转基因大豆

低价格优势压缩国产大豆的生存空间,使我国丧失了大豆话语权,我们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都被国外控制了,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警觉。《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文章,举出一家瑞士、美国合资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例子,生动说明了全球产业分工残酷事实: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公司在苏州的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Wanda牌无线鼠标,该鼠标在美国的售价是40美元。其中罗技拿走8美元(20%),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15美元(37.5%),罗技的零配件商,美国的摩托罗拉和安捷伦拿走了14美元(35%),剩余的3美元(7.5%)归中国,而这3美元还要用来支付苏州4000名职工工资、消耗的能源、运输和其他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名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大于苏州4000名员工的工资总额。面对残酷的现实,在我国的企业层面,需要提高制造企业的营销水平和企业经营模式的效率,在金融服务领域培养我国有竞争力的跨国银行,在物流领域培养强势企业,在国际进出口服务领域培养如同日本综合商社那样闻名世界的商贸企业,在国际批发零售领域培养出自己的沃尔玛式的跨国零售巨子;我国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应以此为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不断争取从国内制造业延伸到国际服务业的全产业链。

(二)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提升我国产品出口的优势,关键在于培植知名品牌。因为,尽管中国的产品如今已经充斥了美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店,但是当你随机地问一个美国人他们最喜欢哪个中国品牌的产品,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并不知道一个确切的中国品牌的名字。知名品牌就是信誉和品质的代名词,在今天全球市场激励竞争的背景下,谁拥有国际知名品牌谁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据调查,不到3%的国际知名企业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建立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改善中国产品的形象,使消费者满意,也可以使中国出口产品取得高额利润。所有的产品都可以被划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正常商品主要包括高品质的产品和一些奢侈品,而低档商品主要是一些价格低廉仅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产品。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品质差的产品,尽管价格低,也会遭到人们的抛弃。可是,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我国企业多数只能为国外知名企业打工。如果按照产业界“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的说法,大多数国内企业还停留在二流甚至三流的水平。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可是我们没有最顶尖的品牌,其实我们生产的这些产品质量都是非常好的,就不是知名品牌,出口时贴上国外的牌子,摇身一变身价就翻几倍,我们赚取的利润又是那么低,国外却获得了超级利润。就拿时装发布会来说,最顶级的时装周不在 16

中国而在意大利的米兰和法国的巴黎,特别是意大利是典型的时装强国,并不是他生产多少时装,而是在那里汇聚了世界最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品牌,同样做服装,意大利的一套服装,可以卖几千欧元,上万欧元,我们的一套服装卖几美元,几十美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在于它的品质不一样,它的品牌不一样,它的设计不一样,在服装这个传统产业上,设计、品牌、营销是它的高端,才是它的高附加价值的环节,而我们现在恰恰是在做低附加价值的环节。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奈克、阿迪达斯、乔丹等品牌,其实这些品牌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正产的,套用“微笑曲线”来说我们只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没有两边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其中营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知名品牌,即使是我们能够生产很好的面料,能够设计出顶级服装,但是没有品牌我们就很难去营销,也就无法获得高额利润。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我国企业就必须重视品牌的塑造,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中国制造”的良好声誉。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这些年我们一直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大力推行节能、减排、降耗,有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我们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了,那么我们发展什么呢,答案是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具有这样的特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特别是节能环保方面,单位创造产值消耗资源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而利润率相当可观。前几天有这样的一则新闻,说我国钢铁行业利润顾虑是3%,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的利率是3.5%,也就是说那些生产钢铁的企业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获得的利润多,大家知道钢铁行业是高耗能产业,耗费了国内的大量的资源,我们出口钢材还面临外国对我们的反倾销调查,但是我们获得的利润又是那么微薄。所以,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有利于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而且对于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都具有重大实意义。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对外贸易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最近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宣布了六项支持香港发展的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支持香港和内地发展服务贸易,鼓励香港在内地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地域,我们的服务贸易过去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是有限度的开放,随着我们内地服务贸易对香港开放的深入,服务贸易将快速发展。这些年我 17

们国家服务贸易虽然发展比较快,但是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3624亿美元,逆差达到219亿美元,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8728.84亿美元,顺差达1570亿美元。那么看看美国服务贸易都出口什么,美国出口的是文化、创意,在全球兜售他的价值观,我们电脑用微软操作系统,上网用的谷歌搜索引擎,那些美国大片,还有风靡全球的苹果电脑和IPONE手机,而苹果公司市值短短十年排在了世界第一位,背后的推动力量就是面向全球的服务。对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们代表着东方文明,代表着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体系,我们也要把我们价值观推向世界,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和谐相处,把拥有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体育(如武术、乒乓球等)、中医、教育、戏剧、影视等分全方位地推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软实力。

第三篇: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全文》点击回到目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第四篇:解读十二五规划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解读“十二五”规划 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近日,权威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始的,尤其是中央决策层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二五”规划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就非常强烈地凸显了出来。

他解读说,按照这个主基调,“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08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全球第98位,“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权威人士具体分析,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在这个发展战略主导思想下,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需要完成未来国家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铸就内需主导的发展动力

权威人士首先强调,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他看来,“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

“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需型增长的根本途径。”权威人士给出了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思路,“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扩大消费。从消费的需求看,重点在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城市与农村来看,方向在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逐步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他强调要处理好内需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应当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如推行保障性住房,既拉动投资,也带动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不仅连着增长,更是连着民生。”权威人士认为,扩大消费的关键,还是要大力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消费能力,而且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关系民心向背。”而解决此问题,涉及公平与效率、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利益协调等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隐患,到了必须下力气解决的时候。”他强调,当前,“应当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除此之外,他指出,扩大内需另一个巨大潜力在于统筹城乡,也即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会突破50%,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这不仅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由农民变成市民以后,其消费支出将大大高于在农村的时候。”

“城镇化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一定要把城镇化战略转折的机遇抓住,还要抓好,使其内需巨大潜力能够持续地、有序地释放出来。”他提出了我国“十二五”城镇化的地理布局,“要逐步形成以长江和陇海线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的两横三纵的城镇主干,同时需要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成一个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乃至于发展的后劲,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在权威人士看来,“所以必须要统筹考虑,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他介绍说,中央决策层研究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区域协调发展当中,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把“率先发展”的重点放在“率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而作为区域协调发展优先位置考虑的西部大开发,其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更加注重雪中送炭,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新疆、西藏等地区发展,要采取特殊的扶持措施,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使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

“在‘十二五’规划中,区域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重点是,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将瞄准海洋经济,担负起建设中国海洋大国的战略任务。”权威人士介绍说,我国发展将由陆域大国向海洋大国拓展,“十二五”规划将全面启动海洋国土的战略开发,强化陆海统筹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秩序,“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中要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展发展的空间。”

扭转区域发展不协调,另一个战略规划就是,需要进一步密切各区域经济的利益联系,打破区域的分割,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此,他介绍说,“十二五”重点就是加大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力度,大幅拉近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现在正在科学规划,构建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目的即是打破行政区划,形成流畅的区域经济体系。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其中的思路是,“技术创新,企业是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于提高原创能力,大力增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对于买回来的技术,要运用国家的特殊优势,集中力量尽快突破,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机制创新,或者说消化吸收再创新,来伸展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唐山机车车辆厂引进德国西门子动车组列车的九大关键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了十大关键技术,在2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基础上,生产出350公里时速的“和谐号”动车组。近期,中美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加利福尼亚铁路上用中国的技术建设时速达346公里的“子弹头”火车。

“当然,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今年,国家相继制定了科技、人才、教育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这都覆盖‘十二五’,需要认真加强执行。”权威人士指出,在此基础上,我国“十二五”规划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带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现在全球都在抢占的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另外,他认为,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一优势还要继续保持,“这就需要‘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培育自己的品牌、设计、跨国公司,使制造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缘于我国长期面对大量劳动力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就业能量巨大的服务业,“过去我们很重视发展产品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在还应当进一步重视服务经济。它可以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中型城市,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已到了可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占42%,相对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他指出,“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需求,也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实际上有利于拓展产品的市场。我们需要完善经济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

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力

据本刊记者了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煤炭的人均储量也不及世界人均储量的40%。同时,钢铁、电力、化工、石化等产业的单位耗能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以上。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权威人士为此强调两个“前所未有”,“发展压力前所未有,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在其看来,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确实单位能耗高,“对我国来说,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为紧迫的重要举措。”

当然,针对国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浪费,“节能环保不仅可以产生生态环保的效应,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倒逼机制形成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调结构、上水平。这样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他口气严厉地指出,“十二五”规划在此方面一定要发挥切切实实的效果。

其一,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从国情看还是要始终坚持节约优先,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效的办法。权威人士举例说,前些年研究能源发展规划的战略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要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实际上今年已经接近29亿吨。

“现在要求到2020年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依然很大。”他认为,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厉行节约,加大对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继续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既要加强节约,也要进行开源。”他解释说,就是充分利用海外能源的同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要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国内资源的保障上。”我国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找矿潜力巨大,应当扩大详查面积,拓展勘探的领域,甚至可以在一些地方采取大军团作战,强化国家投入,应用好市场的力量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

其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严格污染排放监管,推进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在继续加强水、空气等污染的治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农村污染面的控制。目前,我国农业领域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比重已达44%。

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权威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有需要,也有条件,更有能力解决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的改革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会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

不过,“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并不是简单地提高福利水平,而是致力于增强全面发展的能力。”他具体介绍了“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加强社会事业,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应当从群众最需求、最迫切的方面入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领域。”具体而言:

首先,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这样既能保障基本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他认为,基本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到广覆盖、可持续,把保障范围扩大到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的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逐步提上去,这样就增强了政策的可持续性。

至于服务的非基本部分,需要交给市场和社会,利用市场解决。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也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同时可以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职能。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他举去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近几年着力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道:“按照这个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类似医药卫生,把全民医保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推行,但标准并不高,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非基本部分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和质量。”

启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开放

“目前,改革已进入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改革更多地摆在我们面前,‘十二五’期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越来越多。”权威人士解释说,推进改革的时机与国际国内环境联系更加密切,出台措施的窗口往往是稍纵即逝,“比如,推进燃油税费改革,当时石油价格在低位徘徊,只有30多美元,实际上持续了不到半个月。”所以,“十二五”规划的改革,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他介绍说,“十二五”规划中,将高度重视三项改革:

其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推进其他改革的基础,重点是加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其二,资源价格改革。现在的资源价格还不尽合理,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十二五”规划的改革方向是形成阶梯式的价格,政府保障最基本的需求,也即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价格较低。超出的非基本需求通过多样化、多层次价格满足,例如阶梯式的水价、电价等。

其三,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将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政府和纳税人的财税关系,政府部门间的财税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处理好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包括推进节能减排目标,推进资源税改革等等。同时,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领域改革也将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

至于“十二五”规划的扩大开放政策,着重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经济由东向西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尤其要通过扩大沿边开放,利用好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的优势。

“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要求,应当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移。”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现在走出去的资金已经相当丰富了,需要着眼全球战略,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

第五篇:解读十二五规划_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瞭望》文章:解读“十二五”规划 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近日,权威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始的,尤其是中央决策层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二五”规划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就非常强烈地凸显了出来。

他解读说,按照这个主基调,“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08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全球第98位,“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权威人士具体分析,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在这个发展战略主导思想下,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需要完成未来国家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铸就内需主导的发展动力

权威人士首先强调,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他看来,“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

“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需型增长的根本途径。”权威人士给出了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思路,“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扩大消费。从消费的需求看,重点在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城市与农村来看,方向在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逐步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他强调要处理好内需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应当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如推行保障性住房,既拉动投资,也带动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不仅连着增长,更是连着民生。”权威人士认为,扩大消费的关键,还是要大力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消费能力,而且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关系民心向背。”而解决此问题,涉及公平与效率、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利益协调等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隐患,到了必须下力气解决的时候。”他强调,当前,“应当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除此之外,他指出,扩大内需另一个巨大潜力在于统筹城乡,也即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会突破50%,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这不仅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由农民变成市民以后,其消费支出将大大高于在农村的时候。”

“城镇化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一定要把城镇化战略转折的机遇抓住,还要抓好,使其内需巨大潜力能够持续地、有序地释放出来。”他提出了我国“十二五”城镇化的地理布局,“要逐步形成以长江和陇海线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的两横三纵的城镇主干,同时需要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成一个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乃至于发展的后劲,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在权威人士看来,“所以必须要统筹考虑,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他介绍说,中央决策层研究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区域协调发展当中,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把“率先发展”的重点放在“率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而作为区域协调发展优先位置考虑的西部大开发,其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更加注重雪中送炭,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新疆、西藏等地区发展,要采取特殊的扶持措施,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使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

“在‘十二五’规划中,区域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重点是,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将瞄准海洋经济,担负起建设中国海洋大国的战略任务。”权威人士介绍说,我国发展将由陆域大国向海洋大国拓展,“十二五”规划将全面启动海洋国土的战略开发,强化陆海统筹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秩序,“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中要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展发展的空间。”

扭转区域发展不协调,另一个战略规划就是,需要进一步密切各区域经济的利益联系,打破区域的分割,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此,他介绍说,“十二五”重点就是加大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力度,大幅拉近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现在正在科学规划,构建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目的即是打破行政区划,形成流畅的区域经济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其中的思路是,“技术创新,企业是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于提高原创能力,大力增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对于买回来的技术,要运用国家的特殊优势,集中力量尽快突破,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机制创新,或者说消化吸收再创新,来伸展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唐山机车车辆厂引进德国西门子动车组列车的九大关键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了十大关键技术,在2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基础上,生产出350公里时速的“和谐号”动车组。近期,中美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加利福尼亚铁路上用中国的技术建设时速达346公里的“子弹头”火车。

“当然,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今年,国家相继制定了科技、人才、教育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这都覆盖‘十二五’,需要认真加强执行。”权威人士指出,在此基础上,我国“十二五”规划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带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现在全球都在抢占的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另外,他认为,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一优势还要继续保持,“这就需要‘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培育自己的品牌、设计、跨国公司,使制造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缘于我国长期面对大量劳动力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就业能量巨大的服务业,“过去我们很重视发展产品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在还应当进一步重视服务经济。它可以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中型城市,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已到了可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占42%,相对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他指出,“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需求,也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实际上有利于拓展产品的市场。我们需要完善经济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

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力

据本刊记者了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煤炭的人均储量也不及世界人均储量的40%。同时,钢铁、电力、化工、石化等产业的单位耗能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以上。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权威人士为此强调两个“前所未有”,“发展压力前所未有,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在其看来,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确实单位能耗高,“对我国来说,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为紧迫的重要举措。”

当然,针对国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浪费,“节能环保不仅可以产生生态环保的效应,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倒逼机制形成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调结构、上水平。这样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他口气严厉地指出,“十二五”规划在此方面一定要发挥切切实实的效果。

其一,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从国情看还是要始终坚持节约优先,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效的办法。权威人士举例说,前些年研究能源发展规划的战略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要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实际上今年已经接近29亿吨。

“现在要求到2020年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依然很大。”他认为,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厉行节约,加大对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继续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既要加强节约,也要进行开源。”他解释说,就是充分利用海外能源的同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要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国内资源的保障上。”我国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找矿潜力巨大,应当扩大详查面积,拓展勘探的领域,甚至可以在一些地方采取大军团作战,强化国家投入,应用好市场的力量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

其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严格污染排放监管,推进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在继续加强水、空气等污染的治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农村污染面的控制。目前,我国农业领域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比重已达44%。

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权威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有需要,也有条件,更有能力解决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的改革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会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

不过,“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并不是简单地提高福利水平,而是致力于增强全面发展的能力。”他具体介绍了“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加强社会事业,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应当从群众最需求、最迫切的方面入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领域。”具体而言:

首先,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这样既能保障基本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他认为,基本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到广覆盖、可持续,把保障范围扩大到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的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逐步提上去,这样就增强了政策的可持续性。

至于服务的非基本部分,需要交给市场和社会,利用市场解决。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也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同时可以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职能。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他举去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近几年着力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道:“按照这个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类似医药卫生,把全民医保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推行,但标准并不高,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非基本部分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和质量。”

“十二五”期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越来越多

启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开放

“目前,改革已进入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改革更多地摆在我们面前,‘十二五’期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越来越多。”权威人士解释说,推进改革的时机与国际国内环境联系更加密切,出台措施的窗口往往是稍纵即逝,“比如,推进燃油税费改革,当时石油价格在低位徘徊,只有30多美元,实际上持续了不到半个月。”所以,“十二五”规划的改革,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他介绍说,“十二五”规划中,将高度重视三项改革:

其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推进其他改革的基础,重点是加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其二,资源价格改革。现在的资源价格还不尽合理,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十二五”规划的改革方向是形成阶梯式的价格,政府保障最基本的需求,也即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价格较低。超出的非基本需求通过多样化、多层次价格满足,例如阶梯式的水价、电价等。

其三,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将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政府和纳税人的财税关系,政府部门间的财税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处理好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包括推进节能减排目标,推进资源税改革等等。同时,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领域改革也将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

至于“十二五”规划的扩大开放政策,着重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经济由东向西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尤其要通过扩大沿边开放,利用好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的优势。

“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要求,应当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移。”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现在走出去的资金已经相当丰富了,需要着眼全球战略,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记者王健君 王仁贵)

下载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型政府建设新内涵解读

    一、新内涵产生 明确指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必须着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

    关于广东扩大内需战略问题 90分

    一、单选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不包括( ) A.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B.提高居民收入水平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增加科技研发投入 2. 扩大内需必......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内涵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内涵解读 【摘 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是蕴含新目标、新要求、新方略、新格局的科学擘划和理论创新,具有丰富的理论......

    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 ——昌江一中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昌江一中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安全......

    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品质 新安中学 朱思平在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新安中学教师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牢牢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

    2012申论热点扩大内需全面解读

    投资,消费和出口扩大内需 【政策导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

    甘肃省十二五__解读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 1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

    解读十二五规划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概括起来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