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署加发〔2007〕143号)+
海关总署关于印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的通知
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院校: 为规范出口加工区海关监管隔离设施的建设标准,总署于2000年制定并印发了《出口加工区隔离设施及海关有关监管设施标准》(署税〔2000〕311号)和《关于对出口加工区卡口设置专用通道的要求》(署税〔2000〕680号)(以下统称“原标准”)。6年多来,“原标准”对出口加工区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为海关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正是由于出口加工区高标准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务院要求这期间批准设立的跨境工业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比照出口加工区的标准建设。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的日益增多以及功能的不断拓展,“原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修改和完善的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统一建设标准和验收标准,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交通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及外汇局等九部门联合制定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以下简称《验收标准》)。《验收标准》适用于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跨境工业区等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予印发,请各直属海关将《验收标准》转发本关区内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委会,并指导他们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海关监管设施。对《验收标准》印发之日起开工建设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各地海关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做好经国务院批准新设立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预验收工作,联合验收小组也将依《验收标准》进行正式验收,《验收标准》印发之日前已按“原标准”建设的隔离围网,仍按“原标准”进行验收。
《验收标准》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同时,《出口加工区隔离设施及海关有关监管设施标准》(署税〔2000〕311号)、《关于对出口加工区卡口设置专用通道的要求》(署税〔2000〕680号)同时废止。
附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
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附件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基础设施标准严格依据经批准的特殊区域规划控制面积和四至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地审批手续,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完毕,实现七通一平;区内无生活居住建筑设施。
二、特殊区域与非特殊区域之间隔离围墙标准。特殊区域与非特殊区域之间应设置隔离围墙(设立在独立海岛上的特殊区域可视情特殊处理),隔离围墙应为不间断全封闭式隔离设施,不得有破损和缺口。隔离围墙距地面的总净高度不低于3米。距隔离网内、外直径5米内不得有永久性建筑,不得种植高度超过0.5米的灌木和其他植物。电线杆、路灯等配电设备必须距离围网不少于5米,距隔离网内、外直径5米内如有变电塔等配电设施,应对该配电设施在原来围网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围网。
隔离围网通过特殊区域的河道应不间断,河道两边地面以上高度不低于2.5米,河道围网或金属槛栅应设至河床。
(一)永久性围墙:分为金属网状、金属槛栅、实体墙等式样。1.金属网状式:由基座、金属网状钢管架、铁丝网组成。
(1)底部:地面以上为内砖外水泥砂浆罩面或浇注水泥式基台,高0.35-0.5米。
(2)中部:为金属菱型网状钢管架结构。钢管与金属网间距,金属网与底部基台间距均不大于0.05米。①钢管(或方钢)高度不低于2.5米,直径不小于0.07米; ②金属网高2.2米,宽1.5米,网丝直径不小于0.005米; ③网眼见方不大于0.0025平方米。
(3)上部:横排列三根带刺铁丝网,每根间距0.1米或高为0.3米的金属网。2.金属槛栅式:由基座、金属槛栅组成。
(1)底部:地面以上为内砖外水泥砂浆罩面或浇注水泥式基台,高0.35-0.5米;(2)中部:
①槛栅实体水泥柱0.35-0.4*0.35-0.4厘米,柱与柱之间间隔5-6米; ②金属槛栅为直径不小于0.015米的方、圆钢加顶端枪尖组成; ③金属槛栅间距不超过0.1米。
3.实体墙式:由底座、实体建筑材料组成。
(1)底中部:内砖外水泥浆罩面或水泥浇注,横截直径不小于0.25米。(2)上部:横排列三根带刺铁丝网,每根间距0.1米。
(二)过渡性围墙:由水泥桩和铁丝网组成。1.铁丝网:高2米,长3米,可以拆卸。2.桩头略高于网,两个桩头间距3.2米。
三、进出特殊区域卡口、通道设施及有关监管设施标准
(一)进出特殊区域通道(包括临时通道):为保证海关对进出特殊区域的货车(包括货物)、客车、人员的有效监管,特殊区域要设置供货车、客车、人员进出的专用通道。专用通道至少3条,应分别设置进区货车通道、出区货车通道、客车及人员通道。
进出区客车及人员通道可视情况合为一条,但要留出空间,以备在需要的时候,将客车和人员进、出通道分开。专用通道间有隔离设施,并设有明显标志。
(二)卡口:货物通道应设置检查卡口。在卡口安装电子闸门放行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单证识别系统、与H2000联网的电子地磅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卡口与货物验放部门实行联网。卡口硬件应比照海关总署已招标的卡口设备型号、参数标准配置。在客车及人员通道安装电子闸门放行系统、读卡器及视频监控系统。
为方便特殊区域人员进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特殊区域设置一个行政卡口,行政卡口必须设置相应监控设施,专人值守,原则上只能进出人员。
可根据实际需要在特殊区域内设立用于基建车辆进出的临时出入口,临时出入口必需设置相应的监控设施,专人职守,在使用完毕后予以关闭或改造成普通围墙。
(三)验货场地:特殊区域卡口附近应设有验货专用场地,其面积视具体情况而定。验货场地应配有可供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共同使用的验货平台,配置与H2000联网的电子地磅系统、必备的照明设施等。
(四)监管仓库:特殊区域内应设有符合监管要求、可供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共同使用的监管仓库,仓库内安装有照明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验货平台应与监管仓库相接,并可进行铲车作业。
(五)巡逻通道:区内沿隔离围墙设有供海关监管、巡逻的专用通道,横宽不少于4米。为确保海关24小时监管,沿巡逻通道要安装照明设施。
(六)监控系统:沿特殊区域隔离围网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保证海关对围网周界全方位无盲区监控。在海关认为有必要实施监控的其他地点,如监管仓库、验货平台、卡口等处设置适当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应在验收前安装到位,并能够正常运行。所有报警系统设施不能对人身造成伤害。
特殊区域所需配置的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由特殊区域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其他专用的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所需监控设备,由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统一配置。具体配置规模,由特殊区域所在地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根据实际业务量提出设计方案,报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审批确定。
(七)检验处理场所和设施:特殊监管区域内应设有检验检疫所需的熏蒸消毒或销毁处理场所和设施,符合安全要求,有警示标志,并配有现场办公用房、药品器械库和必要的消毒器具以及存放待处理物品的防疫库。距生活和工作区域不少于50米。
(八)特殊区域应建立符合海关、检验检疫监管要求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满足外汇、税务等部门有关业务监管信息共享的管理需要。
四、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监管、办公和休息用房标准
(一)监管用房:在两条货车通道的中间应设立海关监管用房,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宽度不少于3米。
(二)办公用房: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永久性办公用房。办公用房内应有专供企业办理货物进出区手续的办事大厅,办事大厅应在显著位置设置企业办事流程等方便企业办理业务的设施。在永久性办公用房建成使用前,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为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可开展海关及检验检疫业务的临时办公室。
(三)休息用房:由于海关、检验检疫对特殊区域实行24小时监管和通关,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休息用房。
五、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监管配套设施
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保证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办公所需水、电供应以及通信线路的畅通。
第二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
附件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基础设施标准
严格依据经批准的特殊区域规划控制面积和四至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地审批手续,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完毕,实现七通一平;区内无生活居住建筑设施。
二、特殊区域与非特殊区域之间隔离围墙标准
特殊区域与非特殊区域之间应设置隔离围墙(设立在独立海岛上的特殊区域可视情特殊处理),隔离围墙应为不间断全封闭式隔离设施,不得有破损和缺口。隔离围墙距地面的总净高度不低于3米。距隔离网内、外直径5米内不得有永久性建筑,不得种植高度超过0.5米的灌木和其他植物。电线杆、路灯等配电设备必须距离围网不少于5米,距隔离网内、外直径5米内如有变电塔等配电设施,应对该配电设施在原来围网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围网。
隔离围网通过特殊区域的河道应不间断,河道两边地面以上高度不低于2.5米,河道围网或金属槛栅应设至河床。
(一)永久性围墙:分为金属网状、金属槛栅、实体墙等式样。
1.金属网状式:由基座、金属网状钢管架、铁丝网组成。
(1)底部:地面以上为内砖外水泥砂浆罩面或浇注水泥式基台,高0.35-0.5米。
(2)中部:为金属菱型网状钢管架结构。钢管与金属网间距,金属网与底部基台间距均不大于0.05米。
①钢管(或方钢)高度不低于2.5米,直径不小于0.07米;
②金属网高2.2米,宽1.5米,网丝直径不小于0.005米;
③网眼见方不大于0.0025平方米。
(3)上部:横排列三根带刺铁丝网,每根间距0.1米或高为0.3米的金属网。
2.金属槛栅式:由基座、金属槛栅组成。
(1)底部:地面以上为内砖外水泥砂浆罩面或浇注水泥式基台,高0.35-0.5米;
(2)中部:
①槛栅实体水泥柱0.35-0.4*0.35-0.4厘米,柱与柱之间间隔5-6米;
②金属槛栅为直径不小于0.015米的方、圆钢加顶端枪尖组成;
③金属槛栅间距不超过0.1米。
3.实体墙式:由底座、实体建筑材料组成。
(1)底中部:内砖外水泥浆罩面或水泥浇注,横截直径不小于0.25米。
(2)上部:横排列三根带刺铁丝网,每根间距0.1米。
(二)过渡性围墙:由水泥桩和铁丝网组成。
1.铁丝网:高2米,长3米,可以拆卸。
2.桩头略高于网,两个桩头间距3.2米。
三、进出特殊区域卡口、通道设施及有关监管设施标准
(一)进出特殊区域通道(包括临时通道):为保证海关对进出特殊区域的货车(包括货物)、客车、人员的有效监管,特殊区域要设置供货车、客车、人员进出的专用通道。专用通道至少3条,应分别设置进区货车通道、出区货车通道、客车及人员通道。进出区客车及人员通道可视情况合为一条,但要留出空间,以备在需要的时候,将客车和人员进、出通道分开。专用通道间有隔离设施,并设有明显标志。
(二)卡口:货物通道应设置检查卡口。在卡口安装电子闸门放行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单证识别系统、与H2000联网的电子地磅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卡口与货物验放部门实行联网。卡口硬件应比照海关总署已招标的卡口设备型号、参数标准配置。在客车及人员通道安装电子闸门放行系统、读卡器及视频监控系统。
为方便特殊区域人员进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特殊区域设置一个行政卡口,行政卡口必须设置相应监控设施,专人值守,原则上只能进出人员。
可根据实际需要在特殊区域内设立用于基建车辆进出的临时出入口,临时出入口必需设置相应的监控设施,专人职守,在使
— 3 — 用完毕后予以关闭或改造成普通围墙。
(三)验货场地:特殊区域卡口附近应设有验货专用场地,其面积视具体情况而定。验货场地应配有可供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共同使用的验货平台,配置与H2000联网的电子地磅系统、必备的照明设施等。
(四)监管仓库:特殊区域内应设有符合监管要求、可供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共同使用的监管仓库,仓库内安装有照明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验货平台应与监管仓库相接,并可进行铲车作业。
(五)巡逻通道:区内沿隔离围墙设有供海关监管、巡逻的专用通道,横宽不少于4米。为确保海关24小时监管,沿巡逻通道要安装照明设施。
(六)监控系统:沿特殊区域隔离围网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保证海关对围网周界全方位无盲区监控。在海关认为有必要实施监控的其他地点,如监管仓库、验货平台、卡口等处设置适当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应在验收前安装到位,并能够正常运行。所有报警系统设施不能对人身造成伤害。
特殊区域所需配置的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由特殊区域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其他专用的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所需监控设备,由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统一配置。具体配置规模,由特殊区域所在地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根据实际业务量提出设计方案,报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审批确定。
(七)检验处理场所和设施:特殊监管区域内应设有检验检疫所需的熏蒸消毒或销毁处理场所和设施,符合安全要求,有警示标志,并配有现场办公用房、药品器械库和必要的消毒器具以及存放待处理物品的防疫库。距生活和工作区域不少于50米。
(八)特殊区域应建立符合海关、检验检疫监管要求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满足外汇、税务等部门有关业务监管信息共享的管理需要。
四、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监管、办公和休息用房标准
(一)监管用房:在两条货车通道的中间应设立海关监管用房,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宽度不少于3米。
(二)办公用房: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永久性办公用房。办公用房内应有专供企业办理货物进出区手续的办事大厅,办事大厅应在显著位置设置企业办事流程等方便企业办理业务的设施。在永久性办公用房建成使用前,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为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可开展海关及检验检疫业务的临时办公室。
(三)休息用房:由于海关、检验检疫对特殊区域实行24小时监管和通关,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休息用房。
五、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监管配套设施
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保证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办公所需水、电供应以及通
— 5 — 信线路的畅通。
第三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通关模式
1、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跨境工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以来,特殊监管区域在我国产业格局中发挥了先导、辐射、拉动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7年,全国特殊监管区域已经有5大类80多家,实现进出口总值2562多亿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2%。
2、普通通关模式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海关对加工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直通式或转关运输的监管模式,由监管车辆将货物运离或运至口岸海关并实际进区或离境。(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按照389号令及相关文件规定,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的货物进出应在加工区完成报关,从加工区以一般贸易等方式进口货物均需在加工区完成报关征税手续。
3、区域通关模式
2006年8月总署下发的《海关总署关于印发〈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署监发〔2006〕379号)规定,“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是指符合海关规定条件的守法水平较高的A类企业,在其货物进出口时,可以自主选择向其属地海关申报,并在货物实际进出境地的口岸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的一种通关方式。文件规定,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保税仓库的进出口货物,暂不适用于“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方式。
二、现有通关模式对区域发展和区内企业的影响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
因为现有规定要求特殊区域与口岸间货物往来需要按照转关运输监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经多个海关中转的转关运输办理手续也十分不便。
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 内地企业从口岸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货物,往往需要派人或委托口岸代理保关,不仅单证往来频繁不便,也不利于将企业属地化管理。
三、保税监管改革的通关模式
1、《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的新思路
2007年月,总署下发了《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2007年修订),方案中要求逐步建立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新机制。要建立涵盖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两大监管体系的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机制,沟通保税货物的“进、出、转、存”各个监管环节,实现对保税货物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到位。一是按照既要最大限度便利货物保税状态下的流转,又要确保实际监管到位的管理目标,重新梳理、修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全面整合保税货物在特殊区域之间、特殊区域与保税场所之间、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内外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进出口、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等管理方式,从制度上统一规范保税货物的流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用于明确和规范收发货人法律关系及责任的“保税货物大账册”,同时建立用于监控承运人行为的“运输工具点对点交互网络”,形成一个在所有区域、场所、企业以及口岸现场之间均能实现便捷运行和有效监管的保税货物大流通监管系统,并逐步取代现行的“转关运输系统”;三是对于从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起运的进出口货物,参照“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以及“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方式办理相关通关手续,建立保税物流监管网点与口岸通关监管网点之间的联动配合机制,顺畅口岸与区域、场所之间的流转。
2、特殊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新模式探讨(1)进口
口岸→特殊区域
按照《保税监管改革实施方案》的创新思路,区内企业是属于海关围网管理,诚信度和守法程度高,在两地海关加强联系,确保监管的前提下,两点之间可不采用监管车运输,最终实现“特殊区域报关、口岸验放、企业自运、卡口入区”。特殊区域→境内其他地区
对从特殊区域提取货物的情况,海关也应允许企业在属地报关,特殊区域在卡口通过风险分析进行选择查验,这样既可以实现海关对属地企业的全面管理,也可减少特殊区域通关压力。(2)出口
特殊区域→境外
按照《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规定,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运抵口岸并取得出口口岸订舱数据后,才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录入《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数据向属地海关进行申报。而加工区实行卡口管理,要求货物出卡口时向海关申报,故由出口加工区通过口岸出口的货物暂无法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
(三)特殊区域间货物互相流转 特殊区域→特殊区域 目前,《海关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办法出台前,对特殊区域间的货物流转,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参照执行。
比如:加工区之间货物的往来,要求由收、发货物双方联名向转出区主管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核准后,按照转关运输的有关规定办理。加工区之间往来的货物不能按照转关运输办理的,转入区主管海关应向收货企业收取货物等值的担保金。转关运输和向海关缴纳风险担保金都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和资金压力,而且,转入转出方企业都在海关围网管理的特殊监管区域内,主观违规的风险较小,在加上货物实行入出特殊区域的卡口管理,货物的收、发监控是有保障的。所以,对此类货物实行“特殊区域报关、企业自运、卡口入区”是可行的。
四、对特殊区域适用新模式的风险评估
1、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是海关管理制度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区域通关风险特征的同时,对物流监管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努力实现高效运作和有效监管。通过风险信息、物流信息与相关业务信息的有机融合,对物流实施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物流监控“前”、“中”、“后”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货物的实际监管。
2、风险评估
运输风险:极少数蓄意走私的企业可能无海关监管的运输途中掉包货物或飞料。
查验风险:申报地与查验地相隔遥远,选查指令的下达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风险分析,可能造成货物品名、数量不符等风险发生。违规情况处理的风险:口岸海关在查验过程中发现的走私违规情事,要求由口岸海关负责移交处理,需属地海关协助调查的,属地海关应该积极予以配合。实际工作中,因为申报地海关海关与查验地海关属不同关区,资料的调取、情况的核实、走私违规性质的认定可能脱节,可能造成违规处理不及时等风险。
联系配合脱节风险:如对大宗散货、取样送检以及报关单的删除、修改、删单重报等管理的实施细则,要求由区域内相关直属海关依据总署的有关业务规范共同协商制定,两地海关的配合如果出现疏漏,势必造成货物提取或发运不及时等风险。
五、解决方案
1、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两地海关签定严密的联系配合办法,通过制度的健全从源头上避免程序上的风险发生。
2、加强风险预警分析。加强对重点商品的选查风险分析,科学合理的下达布控指令,减少查验率,提高查获率,目的是打击违法企业,保障守法企业的顺利快捷通关。
3、尽快制定配套办法,为特殊监管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特殊区域的政策不特殊,有些反而还不如区外的反映由来已久,海关只有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科学分析判断,尽快制定配套办法,这样才能为目前我国80多家特殊区域注入新的活力,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4、通过企业等级管理控制风险
按照海关对企业管理的相关规定,A类企业的守法程度较高,管理比较规范,发生走私违规的风险小,对特殊区域内的A类企业,海关应允许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优惠措施,对B类企业如果申请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可在收取保证金的情况下允许。通过这样的差别化管理,也可使A类企业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企业类别,B类企业创造条件申请成为A类企业,外贸环境将更为诚信有序。二00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
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集聚区,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扩大就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促进发展,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发展目标。
增强科学发展内生动力。完善政策、创新制度、拓展功能、优化管理,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促进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好地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量质并举。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梯度转移、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
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综合协调、创新驱动,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和需求。
坚持法治导向。建立健全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法治建设和创新发展相衔接,提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坚持效能导向。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指导和服务;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质量安全、促进守法便利、维护公平、奖优惩劣、互联互通的管理机制,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四)重点任务。
创新制度。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制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激发企业活力。
统一类型。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加快存量整合。结合实施《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大中城市设立综合保税区。逐步统一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模式,规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
拓展功能。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上,促进区内产业向研发、物流、销售、维修、再制造等产业链高端发展,提升附加值,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规范管理。切实落实好准入、退出机制,坚持按需设立,适度控制增量,整合优化存量,规范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运营效益,对土地利用率低、运行效益差的,责令整改、核减面积或予以撤销。
二、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
(五)整合类型。逐步将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及符合条件的保税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新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一命名为综合保税区。
(六)整合功能。逐步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功能,使其具有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满足产业多元化需求、发挥集约用地和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等基本功能。
(七)整合政策。规范、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税收政策,促进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为其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
(八)整合管理。逐步统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监管模式。整合管理资源,加快完善管理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实现相关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以下称“三互”),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化整合、新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审核和验收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三、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
(九)优化产业结构。鼓励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入区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配套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内制造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与制造业相关联的销售、结算、物流、检测、维修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先行先试。
(十)优化业务形态。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多元化业务。支持区内企业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促进企业提高统筹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能力,助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研究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继续推进苏州、重庆贸易多元化试点。
(十一)优化贸易方式。鼓励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的境内外维修、再制造业务。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开展期货保税交割和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支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对注册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融资租赁企业进出口飞机、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涉及跨关区的,在执行现行相关税收政策前提下,根据物流实际需要,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
(十二)优化监管服务。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便利化改革。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创新监管查验机制。优化保税货物流转管理系统,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便利化。加强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联动发展,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纳入通关一体化格局。加快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单一窗口”建设试点经验。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
四、实施步骤
(十三)近期目标(2015—2016年):严格准入退出,推进简政放权,强化部门协作,创新监管制度,积极推动试点工作。
1.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审核办法》,严格新设审批,推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
2.推动符合条件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为综合保税区。
3.落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退出管理办法》,对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复核评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运行效益较差的,责令整改、核减面积或予以撤销。
4.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新设的审核和验收程序。
5.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探索实现相关管理部门“三互”,加快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单一窗口”建设试点经验。
6.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先行先试。
7.扎实做好苏州、重庆贸易多元化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评估,适时研究扩大试点。
8.研究制定方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统筹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
9.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并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
10.支持区内企业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
11.推广期货保税交割海关监管制度、境内外维修海关监管制度,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
12.推动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联动发展,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纳入通关一体化格局。
(十四)中期目标(2017—2018年):总结经验,制定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复制推广创新制度措施。
1.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
2.将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为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
3.构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引导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
4.建立健全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要求相适应、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十五)远期目标(2019—2020年):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全面实现发展目标,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1.按程序制定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条例。
2.完善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相关政策。
3.按照国际化、法治化标准,不断培育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竞争新优势,努力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载体。
4.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跨国产业联动发展。建立与沿线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常态化和务实性合作机制,共商合作规划、合作内容,开展海关制度、建设标准和数据交换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五、组织保障
(十六)统筹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工作。海关总署要会同各有关部门做好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及时督促检查并跟踪了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工作进展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解决整合优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方案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加强统筹,落实责任,稳妥推进相关工作,确保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取得实效。
第五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税收政策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税收政策
本文主要介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与自贸区相关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区域的主要功能与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一)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划出来的一个特定区域,受海关监督和管理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目前,我国正式投入运营的主要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富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区是以生产加工、自由贸易和转口贸易、仓储分拨、航运服务及服务贸易等为基本构架的口岸产业。其中,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商品展示是最主要的四大功能。
(1)进口货物存储在保税区内,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受时间限制,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
(2)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快速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3)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保税区,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但必须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如果有逾期货物未办理有关手续,海关有权对其拍卖,拍卖后扣除有关费用后,余款退回货主。
(4)贸易中间商通过在保税区内分装、贴牌,换包装,充分发挥贸易商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5)保税区能够便利转口贸易,增加有关费用的收入。即可以从某国进口到保税区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
因此,保税区不但成为了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的投资促进区,而且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按国际惯例、国际通行做法运作的试验区。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1)进口环节税
一是生产型企业进口自用基建物资、自用合理数量办公用品及生产用机械设备免税。二是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不设保证金台账制度。三是区内企业用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的实行征税,其进区时用于制成品加工的境外料件实行征税。四是国外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可自由出口,只需缴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但如果要进入境内则需缴纳关税。(2)出口退(免)税
一是区外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运入(销售)到保税区内的货物一律不予退(免)税,并且还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但是如果区外企业销售给国外商客的出口货物以寄存方式暂存在保税区内仓储企业的,并且离境时由仓储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区外企业可凭货物进入保税区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仓储企业的出口备案清单及其他规定的凭证,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如果区外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其进口料件是从区内企业购进的,也按现行规定进料加工享受退税,来料加工享受免税。二是区内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海关不再签发报关单而改签使用备案清单,出口货物实行退(免)税。如果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开展加工贸易,可凭保税区海关签发的“海关保税区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及其他有关退税凭证,在加工出口后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或免税。
(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发挥保税区的政策和港区的地理优势,而设立的由海关事实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是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通道,拓展港区功能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上海外高桥、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等。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四大功能,即:国际中转、物流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体现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区方式。
(1)在海关监管方面。一是可操作进境整箱货物的“区港直通”业务;二是企业可在区内设立“保税维修中心”;三是区内货物可“先分批出区、后集中报关”;四是从其他不实行“入区退税”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保税区)转关入区的货物,可以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五是园区可以和区外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保税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A/B型、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开展转关业务。
(2)在检验检疫方面。一是货物进入园区时,区外企业凭货物产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出境货物通关单‣,直接到区内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区内检验检疫机构不再进行查验。二是区内货物输往区外时,凭入区时的•出境货物通关单‣复印件以及合同、发票等相关资料报检,不需审核海运提单,不再实施检疫,不计收检疫费;三是区内的进出口货物在区内企业之间销售、转移,一般免于检验检疫。四是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区内的仓储物流货物以及自用的办公用品、出口加工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免于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五是从园区内转口出境的货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一般不再实施检疫和检疫处理。
(3)在物流配送方面。一是进口配送、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区内储存的境外保税货物,在担保金制度下,以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方式进口,通过园区内卡口进入国内市场。二是国际中转、两次拼箱。境内(外)不同启运港的拼箱货物在物流园区中转,进行拆箱重组,二次拼箱后,向境外(内)同一目的港发送。三是国际中转、延迟转运、进出口集运。国际集装箱在区内进行保税堆存,待国际、国内市场买家确定后快速运往国内外指定的目的港。四是国内保税货物中转。不同国际启运港进入区内的货物经过拼箱重组后,向国内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出的货物,可以通过水、陆、空联运实现保税状态移动。五是国内出口中转。不同国内启运港已结关货物,进入区内作为国际中转货物,与区内的货物进行拼箱重组,可以发送至国际同一目的港。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税收政策可以概括为:一般进口货物保税,特定进口货物免税,出口货物入区退税,区内货物流转免税,货物进入国内市场征税。
(1)区内企业运往区外的货物,海关按照对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报关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2)区外企业运入区内的货物视同出口,由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区外企业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及其他规定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
(3)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但是在区内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4)区外企业进入区内的货物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
(三)保税港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它具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和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政策优势,还兼备特有的口岸操作功能。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总署第164号)出台,标志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已步入了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成熟阶段。目前,我国主要有洋山、青岛、梅山等保税港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港区可以存储进出口货物和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功能,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1)国际中转。保税港区是具有国际中转能力的枢纽港口,能够承担起参与国际间港口的竞争。
(2)国际配送。保税港区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发展特点,已经具备了国际配送的要求。保税港区不但有现代化的港口,同时也拥有保税物流园区。在港区内,世界各国的公司都可以开展国际配送业务。
(3)国际采购。国内货物进入港区港口或区内卡口即可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采购进区的进口保税货物,可以在进行商业性的简单加工后,再向国外分销;需返销国内市场的货物,按规定办理进口手续。港区内企业不但可以发展进、出口贸易,还可以发展区内企业之间的贸易。
(4)国际转口贸易。港区内企业可以从事转口贸易、交易、展示、出样、订货等经营活动。
(5)出口加工区。可以在保税港区陆上特定区域内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进港可予保税,保税货物和采购进区的国内货物可以在进区加工、装卸后出口。
(6)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同一配额、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区环节已经验核配额、许可证件的,在出境环节不再要求企业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原件。
(7)港区通关模式。一是分类申报。进口的一般货物采用备案清单申报,减免税货物采用报关单申报,还有部分货物等采用舱单申报。二是集中申报。经海关核准,港区内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实行集中申报的区内企业应当对1个自然月内的申报清单数据进行归并,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在次月底前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手续。集中申报适用报关单集中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汇率,但是不得跨办理。三是选择申报。港区内企业的进出境口岸如果不在保税港区主管海关辖区内的,经其批准可以在口岸海关办理报关手续,采用方便自由贸易流通的方式。四是以查代核。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货物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合同核销,不执行单耗标准,海关根据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实施核库、核查,为港区率先实现“以查代核”的管理模式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存储无期。在港区内对货物不设存储期限,但为避免出现无主、放弃或品质超期存放的货物而无法得以有效处理情况的发生,也作了特殊要求存储期限超过2年的,港区内企业应当每年向海关备案。因货物性质和实际情况等原因,在港区继续存储会影响公共安全、环境卫生或者人体健康的,海关应当责令企业及时办结相关海关手续,将货物运出港区。这种规定既满足了企业利用保税制度、存储货物没有时间限制的优势,又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一定的条件,克服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无主货物难以处理的弊端。
2、进出口税收政策
境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1)港区与境外的监管及税收。港区海关对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对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予以保税。一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海关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主要包括: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二是从境外进入港区,供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生活消费用品,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三是从港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港区与区外的监管及税收。区外货物进入港区的,按照规定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出口退税专用联)。一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内企业开展业务的国产货物及其包装物料、转关出口的货物,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二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国产基建物资、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办公用品等,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三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和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四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原进口货物、包装物料、设备、基建物资等,区外企业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按照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原已缴纳的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不予退还。五是区内货物到区外进行各种加工、维修等活动,比照境外货物进入境内办理。六是区外进入港区内的货物,如需退运到区外的,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免)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七是因不可抗力造成货物损毁、灭失的部分货物,可以退换为与损毁货物相同或者类似的货物,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属于已经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按照进境货物运往区外的有关规定进行征税。
(3)港区与其它区域间的监管及税收。海关对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的货物,实行保税监管,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
一是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的流转货物,不征收进、出口环节的有关税收。二是承运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货物的运输工具,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
(4)港区内的监管及税收。保税港区内货物可以自由流转;港区内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和合同核销制度,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贸易货物不实行单耗标准管理。港区内企业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港区内企业出口到境外或国内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如果因保管不善等非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毁、灭失的货物,如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按照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规定,按照海关审定的货物损毁或灭失前的完税价格,以货物损毁或灭失之日适用的税率、汇率缴纳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如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重新缴纳因出口而退还的国内环节有关税收,海关据此办理核销手续,已缴纳出口关税的,不予以退还。
3、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9号)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自贸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试点出口退税参照以上政策执行。
(1)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的范围。一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上海保税港区设立的项目子公司(以下统称融资租赁出租方),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外承租人的飞机、飞机发动机、铁道机车、铁道客车车厢、船舶及其他货物,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固定资产”的,同时,在上海境内出口口岸海关报关出口,租赁期限是5年(含)以上的货物。二是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向国内生产企业购买,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视同出口货物,其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范围、退税率以及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按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和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以下简称融资租赁货物)享受退税的范围,不包括在海关监管年限内的进口减免税货物以及从区外进入上海保税港区的原进口货物。
(2)融资租赁货物退税申报。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当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办理退税认定和申报增值税、消费税退税。首先,在享受出口退税之前,应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第三条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资格认定。其次,在规定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等凭证进行申报。需要注意的是,除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列名的海洋工程结构物,按上述特殊退税率或国家另有规定执行之外,其他符合条件融资租赁货物,均按退税率文库中对应的适用退税率执行。如果融资租赁货物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还应退还前一环节已征的消费税。消费税应退税额=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上或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消费税税额。
(3)报关出口的要求。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应以“租赁货物(1523)”方式进行报关,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以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以融资租赁出租方开具的发票日期为准。
(4)不享受出口退税的规定。对承租期未满而发生退租的融资租赁货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及时主动向税务机关报告,并按照规定补缴已退税款。如果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再复进口时,融资租赁出租方应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复运进境手续,并提供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货物已补税或未退税证明,海关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4、启运港出口货物范围与退税政策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启运港退(免)税管理办法‣(2012年第44号公告)规定,青岛、武汉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之间试行启运港退(免)税政策,并规定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1)政策适用范围与备案条件。一是政策适用范围。启运港退(免)税是指在启运地(青岛、武汉)口岸启运报关出口,并由上海浦海航运公司、中外运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承运,从水路转关直航运输经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出口口岸报关离境的集装箱货物,其启运地的出口企业实行退(免)税政策,简称启运港退税。上述出口货物的启运地口岸为青岛前湾港或武汉阳逻港(以下称启运港),出口口岸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运输方式为水路运输,其运输工具名称限为:永裕016、永裕018、新滨城、向莲。二是退税备案条件。出口企业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已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自营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海关实行B类及以上管理的出口企业(以海关提供的带“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为准),具体由海关负责审核;税务机关在出口退税审核关注信息中关注企业级别未列为一至三级的出口企业,具体由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负责审核。
(2)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从启运港报关出口的货物自报关出口至申报退税,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出口货物的启运流转。出口企业在启运地的启运口岸报关出口时,启运地海关依据出口企业的申请,对其符合启运条件的货物办理放行手续后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在全部货物进入离境港后(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离境地海关办理启运地口岸至离境港口岸的转关核销手续,启运地海关再办理启运地口岸的结关核销手续。二是退税申报前进行备案。出口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启运港退税之前实行备案制度,其方式采取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自动审核确认,税务机关在读入海关提供带有“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时,会自动辨认并在出口企业的“企业代码”库中加上“启运港退税”标志,以此作为审核出口企业启运港退税的比对依据。三是启运地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按照现行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规定,在申报期内凭启运地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及相关材料到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手续,并在出口退税申报报表的明细表“退(免)税业务类型”栏内填写“QY”标识。如果是外贸企业应使用单独关联号申报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出口货物退税。
(3)启运港退税注意的事项。一是未实际离境货物的处理。企业出口的货物未运抵离境港不再实际出口的,应按照现行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出具•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未申报退(免)税的,不得再申报退(免)税;已申报办理退(免)税的,应补缴已退(免)税款。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具证明时,应审核比对海关提供的未到达数据和撤销报关单数据。二是出口免税货物规定。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税务机关应按正常结关数据审核免税。三是出口退税率的执行时间。适用启运港退(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其退税率执行时间以启运地海关签发的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四)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以虚拟港口为依托,在整合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口岸功能等特殊区域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它实行封闭式管理,区内设有专门的海关监管机构,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具有“政策叠加、功能整合”的特点,是中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的特殊功能区。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综合保税区主要有:上海浦东机场、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天竺、广西凭祥、海口等综合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综合保税区按照海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监管原则,实行全区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除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商品展销、进出口加工等功能外,还有集聚企业和政策示范功能。一是海关比照保税港区的监管办法对其实施监管,进境货物只出具清单,进出口报关单在二线出具,但统计按进出境口径掌握。二是企业在区内不仅可以进行货物的保税仓储和加工、制造业务,还可以开展对外贸易等业务,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平台,满足加工贸易的各种需求。三是进口货物存储在区内仓库,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收时间限制。这样可节约流动资金占用,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四是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五是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区内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综合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整合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即: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区内生产企业用于生产、加工货物所耗用的水、电、气退税,注意除综合保税区以外,还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保税物流中心(B型)。
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除自贸区所兼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税收政策以外,还有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具备了一定的特殊功能与税收政策,比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等,下面具体进行介绍。
(一)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出口加工区又称加工出口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个特殊封闭区域,由海关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进、出加工区的货物及区内相关场所实行24小时监管。
1、区域功能介绍
出口加工区主要是以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为主,将物流配送、研发、检测和维修等项目列入出口加工区,区域功能进一步拓展了范围。
(1)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进行保税加工后出口,或从国内采购原材料进行加工出口,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2)国内、外采购商从境外采购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按照区外企业的需要分批次办理出库供货。
(3)采购商从国内采购的货物,在区内保税仓库进行分拣、拼装、包装后,根据国外客户订单要求,可以直接发往境外。
(4)对货物进行仓储、包装、运输、简单加工等服务后,可以直接配送到国内、外客户手中。
(5)区内保税仓库的货物销往区内、国内其他特殊监管区或境外,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6)从国内购进原材料进入出口加工区生产后,再由下游加工贸易企业办理进口手续进入国内,可以按加工贸易方式申报退(免)税。
(7)境外和区外进出的检测货物,享受保税政策;国产出口设备等货物可进入区内保税维修并复运出境。
(8)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开展贸易业务,可以用外币结算,所得利润可自由汇出,不受所在地外汇管制的限制。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由于出口加工区区域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对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税收政策规定比较优惠,总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环节税。一是区内企业生产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境自用的办公用品,均予以免税。二是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及消耗性材料,予以全额保税。三是区内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余料、残次品、废品等销往境外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四是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从境外购买的自用交通运动工具、职工所需生活消费用品,予以照章征税。
(2)出口退(免)税。一是出口加工区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使用的基建物资,区外企业可凭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他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需要注意的是,区外企业一律开具出口销售发票,不得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但是,对于向区内生产企业供应用于生产、加工所耗用的水、电、气时,区外企业一律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开具普通发票或出口专用发票,区内生产企业凭此申报退还所含增值税。二是出口加工区不予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基建物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内企业在区内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区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区外企业按加工贸易的方式,根据企业的类型分别申报不同形式的退(免)税,生产企业按“免、抵、退”税申报,外贸企业按“免、退”税申报。
(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对多家物流企业实施保税仓储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它的设立审批由海关总署负责。2004年,我国对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试点,其优越的国家政策吸引了诸多投资者与境内出口企业的贸易往来。保税物流中心(B型)利用物流中心自由贸易区域的这种特殊性,能够尽快地办理进出口贸易,实现出口退税已经体验到了它的便利所在。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集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于一体,并兼有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口岸、入物流中心出口退税等功能,是我国“保税物流+加工增值服务”的未来自由贸易区域的初级模式。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境外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货物给予保税,境内区外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视同出口离境,办理退(免)税。
(1)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及建造基础设施、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的基建物资,国内企业可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它现行规定的出口退税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
(2)区外企业从中心B型运出货物,海关按照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进口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3)中心B型内企业在区域内加工的货物,凡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中心B型内其他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是中心B型与出口加工区等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货物交易、流转,免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4)中心B型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园区的货物,海关予以办理保税手续。
3、不予办理退(免)税的货物
(1)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出口退(免)税。
(2)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包装物料,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退(免)税。
(3)对中心B型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免)税。
(三)珠海园区和霍尔果斯中心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以简称珠海园区)与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简称霍尔果斯中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们在区域功能、海关监管、税收政策等方面都互相参照执行,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税收政策+专用口岸”三重特殊政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属我国首例。
1、珠海园区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珠澳跨境工业区分为珠海(境内)、澳门(境外)两个园区,它们之间设有专用的口岸通道,用于两个园区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以及人员的进出。那么,在国内设立珠海园区对我国跨境区域合作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开端,标志着“跨境模式”运作的正式启动。
(1)区域功能介绍。主要包括:加工制造;检测、维修、研发;拆解、翻新;储存进出口货物以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进出口贸易,包括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展销,包括可以在区外进行商品展示,也可以承接区外商品的展示;经海关批准的其他加工和物流业务。特殊情况下,经直属海关批准,区外法人企业可以依法在珠海园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2)海关监管功能。珠海园区对货物进出口采取“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新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监管。珠海园区内企业跨关区配送货物或异地企业跨关区到珠海园区提取货物,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向珠海园区海关申报,也可以直接向异地企业主管海关申报。珠海园区内进出的货物采用备案制管理,不需要填写报关单。海关对园区内企业实行电子账册监管制度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海关对于珠海园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之间流转的保税货物,实行继续保税监管。
(3)外汇管理。珠海园区内企业既可以用外币计价结算,也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允许保留现汇,企业可以自主周转使用;允许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珠海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4)检验检疫。珠海园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从澳门园区入境的所需应验货物可免于实施品质检验,但以废物作原料的,按有关规定实施环保项目检验;从珠海园区出境的应验货物,没有标有“中国制造”、没有使用中国注册商标、没有申领用中国产地证和不需检验检疫机关出具品质证书的,可不实施品质检验或食品卫生检验。
(5)出口退税政策。一是珠海园区与境外之间。从珠海园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的货物,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珠海园区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资,予以免税;珠海园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珠海园区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珠海园区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予以保税;转口货物、在珠海园区储存的货物和展览品、样品,予以保税;上述规定范围外的货物或者物品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应当依法纳税。二是珠海园区与区外之间。国内货物进入珠海园区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免)税(供园内生活办公货物除外),无须等到货物实际离境时才办理退税。出区货物按照实际状态征税,且在珠海园区内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边角料、废品、包装物料、残次品按照出区实际状态征税,优于区外残次品按照对应料件征税。以一般贸易方式经珠海园区进入区外的货物,如果能获得香港、澳门签证部门签发CEPA优惠原产地证书,可享受零关税待遇等。三是珠海园区内及监管区域之间。珠海园区内货物可以在区内自由流转,不征收增值税。国内货物从已经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免)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不享受出口退(免)税。国内货物从未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按照货物实际离境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由转出地海关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享受出口退(免)税。
(6)加工贸易。珠海园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实行电子账册管理,无须办理纸质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可以开展燕窝、鲨鱼体、西洋参、鹿茸等区外禁止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业务;开展加工贸易不受国家和关区单耗标准限制,企业如实申报,海关据实核销;对于消耗性物料,无论是否完全物化到出口成品中,均可享受保税待遇。
2、霍尔果斯中心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霍尔果斯中心是建立在中哈两国霍尔果斯口岸的跨境经济贸易区和区域合作项目。它的建立是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由港。主要功能与政策是参照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的税收、外汇等相关规定执行,并实行其管理模式。
霍尔果斯中心设有海关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进境货物环节出具清单,进出口报关单在二线出具。其功能主要有国际中转、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及商品展示、仓储运输、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等。税收政策是境外货物进入霍尔果斯中心的建设物资和设备(公共基础设施设备除外)免征关税和增值税;货物出区进入中国境内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中国境内货物进入霍尔果斯中心视同出口,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实行退税;霍尔果斯中心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另外,霍尔果斯中心内企业除享受中国国务院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