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公厕透视大改革
“小公厕”透视“大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汤池街道公厕建设侧影
汤池街道城乡管理综合执法中队
何文涛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谋发展一以贯之搞改革硕果累累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昆明地区发展动能转换、主导产业培育、城乡品质提升、民生福祉增进、软硬环境优化、美好家园共建的四十年。提笔之际顿觉改革开放神舟上天、蛟龙下海等大国手笔已然为新媒体、网络视屏刷屏不止,但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要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惠及改革的成果,着力解决群众日常“开门五件事”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也颇为经多见广,然再三搜肠刮肚后与其“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不如“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与所在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周遭百姓密切相关之事那就莫过为——公厕。如厕事小,提升生活品质事大,小公厕,一直为乡村发展之掣肘,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更关乎乡村文明建设,我就以此小侧影为话题谈谈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变化。我所在的部门是街道的城乡管理综合执法中队,环境卫生整治、集镇综合治理、垃圾转运清运等。但较有特色又明显区别于昆明地区主城城管部门的就是公厕建设管理,在接触此项工作不到半年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新世纪“厕所革命”的各类公厕,这些小小的公厕上至高寒彝族村落“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半截公厕,下到街道打造旅游小镇配套的“马桶冲水带感应,洗手加香设施全”旅游公厕无不彰显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惠及民生基层政府的务实苦干和着力改善民生的决心胆识。
“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纵观全球,厕所问题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一些发达国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厕所是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是社会文明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一块短板。从历史来看,几千年来形成的厕所文化缺失及顽固的如厕陋习,制约着厕所文明的提升;从现实来看,厕所脏、乱、差、少、偏,为人民群众长期所诟病。再论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到我所在的汤池街道温泉养生主打旅游小镇的旅游环境改善,也关系全街道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厕所是环保绿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阳宗海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产。举例譬如汤池街道较远的鸡街社区、宰格社区、曲者社区等上世纪60年代“四管五改”农村居民自建的“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简易公厕,就曾是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如今依然存在,“难找、难看、难闻、难用”,更曾是伴随改革发展一直困扰街道乡村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记得阿乃社区阿乃小学的校长曾戏谑的给我和执法队的工作人员讲过一个笑话,在他70至80年代执教的彝族社区小学学生中有不少的没见过马桶。虽是戏谑之言却道出了农村公厕建设的滞后状况可见一斑,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农村“厕所革命”也由此开启而我在的汤池街道也大刀阔斧的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汤池街道由政府投资建设社区集体管理规模以上旱厕45座,水箱式水冲厕79座,广大居民如厕“公厕少,藏得深,环境脏”的窘境得以改善,但提高公厕服务水平,由农村扩展到全域、从农村公厕扩展到旅游公厕、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也更加凸显于小小的公厕之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站在新时代审视“厕所革命”,任重道远。早在2015年4月,总书记曾经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年11月27日,习近平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两度批示既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对百姓生活的重视,也突出了该“革命”重要性。当前,公众越来越有共识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到旅游环境的改善,更是关乎现实的大事,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我所在的汤池街道也按照省市和阳宗海管委会的要求落实《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七改三清”改造农村厕所以“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干净无味、使用免费、有效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乡镇政府所在地公厕建设,到2017年,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建成2座以上公厕,每个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建成1座以上公厕。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比照文件汤池街道截止2018年5月底镇与所在地公厕A类旅游公厕2所,2A旅游公厕7所,3A旅游公厕1所,分布全街道22个社区105个自然村共计60所二类新建公厕和三类改建厕所全部免费投入使用。昔日英国人约翰.哈林顿发明抽水马桶让世界卫生文明进步了一大步,改革开放习主席远见卓识开展“厕所革命”让广大农村的生活习惯得以改观,人文素养有了质的飞越。今天的汤池街道从镇域到各个社区再到每个居民小组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公厕,阿乃小学的学生再不会不知道马桶为何物,而是用我们听不太懂的彝话告诉外来宾客注意那块墙上用汉语彝语双语写成的宣传标语“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太多老乡每逢汤池赶集日和每年“三月三”“六月十三”民间庙会也不愁找不到地方上厕所,不方便、不文明之事也日趋见少,大家都会说上一句“还是政府好,来赶个街子都能免费上有空调自动冲水的厕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郑板桥有诗云“卧听衙斋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谓“小公厕”,涉及群众生产活动方方面面的需求,具体的讲,就是群众身边事。作为一级政府而言,固然要善于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但关乎群众日常生活的“小公厕”也不能忽视,“小公厕”连着大局,“小公厕”这种小事一旦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站在群众的角度,“小公厕”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座小小的公厕或许在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不为鲜见,但却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希冀,之所以能将“公厕革命”压实责任提到与同反“四风”的高度之上是广大居民看到了更多戴着草帽的人走进乡间为自己的生活之事而操心,会多问上一句“大爹,大妈新建的公厕好用吗?有什么要改进的跟村委会和我们说说嘛!”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也更加凸显在小小的公厕上。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旅游业推行“厕所革命”的成就,激发了全社会的公厕改进以及农村“厕所革命”的热情,也积累了一些可行之道。但是囿于行政范围的限制,地域经济社会、国民素质等致使这些经验并未在全社会“厕所革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地经验和效果尽管并不能完全照搬,但如果赋予权限、加以推广,当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应。明确组织领导加强部门联动和协调机制尤显得突出,自揭家底汤池街道所在的阳宗海管委会当前推动“厕所革命”的主体也是政出多门,环水系统、城管系统、旅游投促系统、交通住建系统等往往各自为营、各自为战,缺乏统筹,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领导,广大农村地区公厕常常陷于无人管的境地“重建轻管”汤池街道也难以窠臼,“九龙治水”的弊端日现,但无论政府部门出力多大、用力多勤,自上而下的推动也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上级主管部门具体认真落实“放管服”后交由社区村小组管理,社区小组村民自治组织要则无管护资金、要则缺乏系统指导尤其是这样一项涉及每家每户的民生问题,没有民众的主动参与,没有引进社会组织的大力配合,“小公厕”终究是政府的独角戏,管护缺失、宣传滞后、治理难续等问题已经给民众带来的持续的幸福感也可能难以为继。每每下村或是上级督查公厕管护使用情况总有群众和村干部反映“你们能不能拨点经费给我们村子里,打扫保洁下公厕,现在的村民哪有那么高的素质让他们用这么好的厕所。”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深感改革的福利已然深入普惠到基层的末梢,警醒的是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可能确实没有摒弃一些“官架子”、“俯下身子”,多接地气,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多关心老百姓身边的“小公厕”,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但转念一项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好啃的骨头已经啃完,留下的都是硬骨头,要趟的都是深水区,着力探索“厕所革命”要整体来抓,在升级改造家庭厕所之外,可以着力把遍布城乡的公厕定位为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必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仅要搞好镇域厕所,社区村小组更要抓好硬件建设,注重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如厕习惯,既讲究清洁干净,又兼顾经济实用,让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在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框架支撑,而改革就需要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一支过硬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基层,扎实为民服务、始终保持爱民情怀不懈怠也更加凸显在小小的公厕上。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来”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小小的“公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政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窥一斑可见全豹我所工作的汤池街道在5.6万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党中央省市和阳宗海管委会的领导下在“明湖之畔,汤池圣地”经过一代代汤池人一年年不懈努力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公厕”,凝聚起彝汉撒梅各民族的笑容,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送到了高原明珠的怀抱,但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不是放手一搏,孤注一掷就能一劳永逸便能大功告成的,始终树立坚定党对改革开放领导的政治意识、维护深化改革的大局意识,明确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周围创新改革的核心意识,抱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学习榜样先进作风的看齐意识。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新时代改革洪流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个年轻的基层人只有努力练就“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才能站在改革的潮头,把“小公厕”这样关乎群众利益的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多管齐下,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真正把改革惠民工作做实做细,让像汤池街道一样的无数个基层政府成为为民服务的“战斗堡垒”,让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成为百姓的“贴心人”。
2018年5月14日
引用文章及文献: 《习近平用典》 《不忘初心“七一讲话”》 《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试行
《2017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读懂“厕所革命”的深刻内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者:张 欢
《上下联动推进“厕所革命”》
来源:光明网
作者:肖罗
《把“厕所革命”一抓到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推进“厕所革命” 促进社会文明》 来源: 新华网 《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
作者:唐珂
作
第二篇:当前行政改革五大热点问题透视
当前行政改革五大热点问题透视
马宝成
2013-03-20 10:54:21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京)2012年10期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要求“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现在,改革进程已近过半,距离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还有7年多的时间。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保证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对比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系统谋划。当前,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推进的具体改革内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总体目标的实现,本文将简要加以解析。
一、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重心,推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可以说,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目标。多年来我们在这个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际上,政府职能转变还远远没有到位,距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究其原因,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过强,对微观经济活动参与和干预过多,而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关注不够,导致多年来政府职能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这个第一要务上实现重点突破,推进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首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继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这是当前和今后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要尽快明确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432美元,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情况看,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明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具体步骤上,我们可以先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尽管我们这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我们要努力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与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只有真正把这些分开了,政府才能把“不该管”的彻底不管,把“该管的”真正管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外,根本的途径是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为准绳,划清政企之间、政资之间、政事之间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权力界限,割断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利益关联,实现政府责权的法定化,用法律的刚性手段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划清了这些权力界限,也就割断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联。政府职责明确了,各级政府才能自觉地把不该管的事项转移出去,也才能把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
二、以大部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但这一改革还远未到位,主要问题是:(1)已经实行大部门体制的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和人员整合不到位,实质变动不大;(2)有的一开始就存在整合不到位现象,如交通运输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和国家民航总局,铁道部至今未整合在内,使交通运输领域的大部制改革带有明显的先天不足。类似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社会保障等领域。(3)在农业、文化、民族宗教等领域,应该实行大部门体制的,至今尚未实行。(4)大部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减少领导职数。但从已经实施大部制改革的部门看,有的领导职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明显增加。(5)在推行大部门体制改革中,有的上边未改,下边已动,导致上下不对接,运行机制不顺畅。[1]
针对这些问题,应当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对已经实行大部门体制的,要进行工作流程的优化再造、管理职能的重新分配和内设机构的整合调整,真正做到职能有机统一;在已经推行大部制但尚未整合到位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部,要继续推进并整合到位,真正建立起大交通管理体制;在应该实行而尚未实行大部门制的系统,应适时推出大部门体制改革;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减少职责交叉;在推进大部制改革中,坚决贯彻中央精神,严格执行政府组织法,严格控制编制和领导职数,不能以“过渡期”为由,突破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在推进大部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尤其要通过科学的权责划分推进“行政三分制”改革,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科学分离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不能以大部制为借口,刻意强化部门权力和部门利益。
在地方层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级地方的大部制改革。近几年,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如广东顺德在优化组织结构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将党政机构进行统筹考虑,将原有的41个机构,大规模地整合为16个机构;深圳市积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功能定位准确、部门数量精干的大部门体制,政府部门由46个精简为31个,精简幅度达三分之一;珠海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6个减为27个,精简25%,力度也比较大;阳江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5个,精简30%。[2]今后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面,要鼓励支持各地大胆探索大部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三、以事权财权合理匹配为目标,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目前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省直管县改革。今后要以公共服务为重点深化改革,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真正调整好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是继续以公共服务为重点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近10年来,党和国家重要文件和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多次出现省直管县改革的内容。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批复了8个省37个县进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截至到2010年,我国有20多个省份陆续进行了财政体制省直管县和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两项合计超过1000个县。[3]这一探索收到了积极成效,为新的行政体制突破和新的区划调整积累了经验。在这个问题上,要特别重视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着重研究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的条件,尽快制定相应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真正推进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
二是以公共服务为重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目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权限还不明确,比如说,我们的中央与地方在核心公共服务支出中还存在错位现象。根据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原则和国际经验,社会保障与福利总体上应属于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全国性公共服务,而我国中央政府支出的比重只占政府总支出的8%;教育和医疗卫生应属由各级政府共同提供的公共服务,其中中央政府支出的比重只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8%和3%;而地方各级政府支出则分别占到社会保障补助政府总支出的92%,教育事业政府总支出的92%,卫生事业政府总支出的97%。这种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划分,造成“上级请客、下级埋单”现象,使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不堪重负。再比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事权与财权还很不对称。目前,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0%,也就是说,大部分公共服务是地方各级政府提供的。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地方各级政府收入占政府总收入的比重为45%,收支差额部分应由中央财政补助或转移支付弥补,而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层级过多、层层截留等缺陷,使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和欠发达地区政府实际得到的资金非常有限,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地方隐性债务越来越大,服务提供地区差别拉大,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4]为此,必须尽快合理确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事权与财权,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三是以公共服务为重点推进乡镇和街道改革。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试点工作。广东省于2009年在佛山、东莞市开展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选择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南海区狮山镇,东莞市塘厦镇、石龙镇进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佛山市对容桂街道和狮山镇实行简政放权,扩大镇(街)管理权限,赋予其部分县级管理权限,顺德区属部门第一批就向容桂街道下放了316项管理权限。同时在规范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创新公务员和人员管理制度等方面也迈出了重要步伐。东莞市对石龙镇、塘厦镇通过直接放权、委托放权、调整派驻机构管理体制、内部调整放权的方式,下放事权、扩充财权、改革人事权。此外,这些试点单位还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简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将一些管理和服务事项放权给社会。[5]广东省的基层政府改革,加快了县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加强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县镇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些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在今后的改革中要积极加以鼓励、扶持和推广。
四、以政府管理创新为重点,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要真正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就必须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选择社会关注程度很高的两个问题作为突破口。
一是尽快完善内容和程序,切实推进政府预算公开制度。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经费,包括出国出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都要详细公开。各类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报告也要向社会公开。2011年,有9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90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决算,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全国审计机关向社会发布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等方面审计结果公告8000多篇。[6]今后,必须尽快完善这项制度,进一步细化公开项目,真正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办了什么事,真正使人民群众更方便地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真正发挥“三公”公开对于防治腐败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定信心、勇于改革,着力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防止干部贪污腐败的重要措施,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制度保障。因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可以真正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可以真正实现社会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可以争取民众信任,提升政府形象,可以强化政府官员的自我约束。近几年,一些地方,如新疆阿勒泰、浙江慈溪、四川高县、重庆开县和江北区、上海浦东、湖南浏阳和湘潭所辖的湘乡等相继开展了领导干部财产监督的试点。但是,这些试点都是局部的零星的,而且具体的申报措施和内容还很不完善,除了采取公职人员申报财产和有限范围内的公示以外,相关的配套措施也不够健全,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有改革的勇气,有长远的眼光,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借鉴国外有关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逐步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要明确财产申报制度的功能定位。在实践中,循序渐进,采取由点到面的方式,恰当地选择切入点,自上而下逐步推行。同时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实施财产申报涉及的有关部门的执法权限、公众监督权、知情权与公职人员及其近亲属的隐私权等问题,通过法制建设来加以解决。
五、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应当说,当前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是历次事业单位改革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这次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分类推进。所谓分类,大体上就是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在这三大类中,各自又有更具体、更细致的分类。基本原则就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或转为民间组织或转为“公立事业法人”。
一是行政管理类的划归政府机构。通过职能审核,明确哪些事业单位行使着行政职能;明确其行政职能是划归相关行政机关,还是将事业单位划归行政机关;明确是一次性将行使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回归行政机关,还是暂时保留在事业单位范围内;对暂时保留在事业单位范围内单位的人员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机构按照政府机关管理与运行。最终目标是实现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
二是生产经营类转企改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难度最大、最易引发矛盾的改革。同时,也是标志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否取得明显成效的改革。因此,转企改制绝不可简单地“一改了之”、“一卖了之”,事前、事中、事后大量困难的组织、协调、攻坚、安抚等工作必须科学设计、精心实施。
三是部分公益类转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向民间组织转化符合社会转型与公共事业发展趋势,可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与民间组织的发展。推进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化必须立足于社会转型、政府改革、公共事业创新,立足于事业单位改革与社会组织发展,必须明确方向,制定科学、现实、可行的战略目标与推进措施。
四是部分公益类转为“公立事业法人”。事业单位转为“公立事业法人”不涉及组织性质改变,但“公立事业法人”不是传统事业单位简单的现代翻版,体制重塑成为转化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公共事业体制,使适应传统体制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向适应社会转型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传统公共事业体制转变,涉及事业职能调整、政事关系理顺、组织机构再造等多方面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转为“公立事业法人”面临的艰巨任务。
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分类,它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去留和未来发展,也关系到事业单位中每个人的命运。改革过程中,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一推了之。要科学分类、严格分类,稳步推进。既要关注每个事业单位的去向,通过改革,让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重点关注事业单位中每个人的未来发展,不能因为改革而影响到个人利益。
参考文献:
[1]薄贵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2]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介绍[J],2010.4.12.[3]张占斌.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J],行政管理改革.2011(6).[4]沈荣华.纵向行政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思路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0(5).[5]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介绍[J],2010.4.12.[6]温家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J],求是,2012(8).
第三篇:透视中学学语文课程改革
透视中国语文课程改革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一
中国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论层面,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要从课程论层面寻找问题的症结。课程是怎样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编制的教育内容。”钟启全《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p177“课程”和“教学”区别的是: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怎样教”;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编制课程的决定权在教育行政部门,教 师有的只是选择教学过程或手段的权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较多的是研究教学层面的问题,而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恰恰是比较集中在课程层面上。因此,仅仅从教学层面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无论是用传统的“谈话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还是用新一轮课改提倡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法,似乎均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事实上是“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语文课本是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翻开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供阅读的课文,阅读是构成教材基本框架,而“听、说、写”往往成为课文的附属;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文阅读为中心组织的,阅读是主线,识字、听、说、写穿插期间,其轻重取舍必须服从阅读活动的需要;从教学时间看,阅读的课时数一般超过语文总课时数的四分之三,有些学校课程表中甚至找不到“语文课”,上面只写“阅读课”和“作文课”,因为大家明白,“语文课”即“阅读课”,“阅读课”几乎成了“语文课”的代名词;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看,语文课上除了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学生主要就是读课文,或者是听教师讲课文。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以“阅读”为中心的特点非常明显。
其实,国外许多国家初等教育阶段的母语课程并非以“阅读”为中心展开的。比如日本的语文课称“国语课”。日本非常明确地认定国语教育的性质为“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即国语教育首先是言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日本文部省1998年颁发《学习指导要领》,特意将原指导要领中“培养正确的理解国语和适当的表达国语的能力”这一目标中“理解”与“表达”的前后位置做了调整,明确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国语课程中的首要地位。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 北师大出版社 2003.9 日本国语课程注重三领域一事项的教学,三领域即听说领域、写作领域、阅读领域,一事项即“语言知识事项”。日本国语教材完全是按照“三领域一事项”的目标编写的,国语教材呈现的不单是阅读教材,而是非常地道的“语文”教材。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光村版《国语》第2册教材共9个单元,有四个单元侧重于阅读,每个单元编选一篇课文,全册教材编选课文仅4篇;而偏重于写作的单元有3个,偏重于语言学习事项的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单元各1个。与一年级教材相比较,五年级第二册则更加重视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全册教材只有四个单元,前三个单元包括了“听说”、“习作”、“阅读”和“语言事项”这“三领域、一事项”中的三项,最后一个单元呈现的是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确定研究题目,写一份研究报告。按学习领域统计,全册课本中词汇学习5次,明确的写作练习多达6次,听说练习2次,阅读课文加上一篇诗歌欣赏共5篇,写作和听说训练量远远超过了阅读。光村图书《国语》(2004版)日本语文课程强调“言语教育”,将“表达能力”放在“首要地位”,与我们“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取向,差异十分明显。
美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初等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有些学校称为“英语”课,有学校称“语言艺术”课或“表达”课,尽管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但课程取向大多侧重于“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强调通过连贯的教学,培养学生在读写说听技能方面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并重视将这些技能训练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之中。”纽约奥尔巴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转引自柳士镇 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江苏教育出版社p294 美国英语课教材也选编供学生阅读的课文,但课文数量不多,据美国目前使用面比较广的英语课本《SRA Open Court Reading》二年级教材统计,一年三个学期,共21篇阅读课文,每学期仅七篇,但配合课文,另外设计有大量词汇练习、句子练习、听说练习和写作练习,每册教材中还设计有综合性的主题活动。我们曾经研究过一个英语课教学案例,案例中用于课文阅读的时间仅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词汇、句子的学习和侧重于口头、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从中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美国英语课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倾向。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英语课程除语言艺术课外,一般还专门设置“阅读课”,但这种阅读课与我们所理解的以讲读课文为主的阅读课完全不一样。主要是让学生进图书馆或阅览室阅读,以学生自主阅读或组织成读书小组合作阅读为主,教师用于指导阅读的时间很有限,和我们的课外阅读更加接近。他们的“阅读”课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阅读材料大多由学生和教师自选。据了解,美国威斯康星州每天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四、五年级):拼写45分钟,语言艺术45分钟,阅读45分钟。朱绍禹主编 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 本国语文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p235 很清楚,可见用于语言学习和表达练习的时间远远超过用于阅读的时间。
俄罗斯语文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影响最大。1952年由苏联专家组织的“《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以及1956年我国语文课程模仿苏联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对我国以后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直接结果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开始大量渗透“文学因素”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或称“语文因素”)”的教学,逐渐形成了以“文章分析”(不只是“内容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育界人大多认为,我国现行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模式滥觞于苏联“文学课”。其实苏联(包括俄罗斯)语文课程除了“文学课”之外,还另设“俄语课”,而小学阶段主要是以俄语课为主。俄语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俄语的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读说听写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朱绍禹主编 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p180 而且俄语课主要是实践性的,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积累实际语言材料,初步学习基本语法知识和正字法知识,教会学生读和写,而所有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服从于一个主要目的──发展语言。我国语文课程引进的主要是苏联“文学课”的教学模式,而对“俄语课”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如何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技能,如何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等,却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国的中小学阅读课教学模式从出生伊始就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它是从“文学课”演变而来,而不是“语言课”教学模式,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文学教学痕迹,而忽略语言课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观照上述各国的语文课程,我国中小学语文“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取向非常鲜明。这种课程取向当然也有优点:主要是能够比较充分地保证了学生课内阅读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强化对学生道德品质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不到位,学语言关键不在理解,而在运用,然而阅读文章重在语言的理解,容易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二是难以保证“表达”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其实“表达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但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大量的阅读活动挤压了“说”、“写”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影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现在社会各界人士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是学生“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主要集中在表达能力方面,而我们语文课程却始终坚持“以阅读为中心”,始终没有将提高表达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岂非咄咄怪事?语文课程取向上的错位现象如果不能加以纠正,那么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许永远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二 中小学语文课程分设“阅读”课和“作文”课,阅读课侧重文本语言的吸收,作文课侧重于语言的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人们习以为常,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建国五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结果表明,这样的语文课程设置容易产生误导,并且会给儿童语言学习留下隐患。
一般认为,反映个体语言水平的标志之一是其所掌握并能运用的词汇数量。现行英语的等级考试,其划分英语水平等级的基本依据就是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也是词汇量快速增长时期,新词语的不断获得,也包括各种句型的不断积累,能直接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且为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实,作文课在儿童词汇量增长方面是难有所作为,因为学生在作文时能够运用的是已经掌握语言。假定作文前学生掌握的语汇量指数是10,文章写完后,学生的语汇量指数仍然是10,因为学生作文时不可能运用没有掌握的词语或句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叶圣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作文对学生语言的通顺连贯,对语言的组织加工,对学生书面表达技能的熟练,有着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新语言材料的获得,包括词汇的增长和句型的丰富等方面,却是无能为力的。
按照我国语文课程设置的构架,新的语言材料获得的任务主要是由阅读课来担当。然而我国目前中小学阅读课的目标取向主要不在语言材料获得方面,而是严重地倾斜于思想内容理解和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一本比较权威的语文教学法教材将阅读教学任务界定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学习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①高惠莹 麻凤鸣 小学语文教学法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2年 p192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如果单从阅读行为这一视角考察,这样表述阅读目标似乎是不错的;然而我们考虑问题时必须关注中国语文课程以阅读课代替语文课,并且没有单独设置语言课这一客观现实,如果从语文课程所承担的语言学习任务看,这样表述阅读教学的目标会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严重误导,并且进而造成语文课程中语言学习任务的缺失。而对以学语言为主要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这样的缺失实在是非常致命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来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阅读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同时,就在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包括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句子段落,以及文本内含的语言知识。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不完全正确。阅读过程当然也包含着学语言的因素,但从本质上看,阅读这一行为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文本的意义”,同以获取“文本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语言学习有着本质区别。清代学者姚鼐认为“学者之于占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而遣其粗者。”④(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这段话的意思是阅读古人的书,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继而领悟文本的意旨情趣,最后去粗取精,获取旨意,去除语言。因此姚鼐认为阅读活动其实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过程。
分析许多阅读教学案例,都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意化过程。随举一例:教学《列宁和卫兵》一课,通过文本语言领会了文本内容。过一段时间,学生能清晰地记忆文本内容,但对文本语言,包括一些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学生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比如课文开头写:“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教师让学生转述,学生说:“清晨,太阳照在斯莫尔尼宫上”。句中意思都在,但是文本中富有文采的语汇却遗忘了,比如课文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这个短语来表达“太阳”这意思,用“洒”来表达“照”的意思,而学生转述时只会运用已有的简单语汇来达意,而不会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汇,这就叫“得意而忘言”。作为人们平时生活中阅读活动,这样一种“得意而忘言”的意化是无所谓的,也许正和人们的阅读取向相符。但作为以学习语言为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这样一种以“得意”为目标,而对文本“语言”学习忽略不计的教学,就和这门课程的取向严重不相吻合了。因为“得意而忘言”的阅读,忽略的正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语言学习。
反思建国以来的中小学语文课,我们长期是以“得意”为主要目标组织阅读教学的。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获得的主要是文本的“意”;至于文本的“言”是否获得,完全听凭学生的悟性。悟性好并学习自觉的学生,所得就多些;而悟性差又不够自觉的学生,所得就少些。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其实是“得意”的过程,成了语文课的主旋律,硬任务。这一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得意而忘言”,不适当地放大了“学阅读”的任务,忽略了“学语言”这一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导致语文课“语言学习”的缺失。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所承担的任务,与美国的阅读课以及俄罗斯的文学课有很大区别。因为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儿童语言学习任务主要落实在“表达课”或“语言课”上,“阅读课”或“文学课”虽然也学习语言,但其主要职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因为我们的阅读课侧重于“阅读理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语文课程中语言学习特别是“表达”任务的落空。我们的语文课程效率不高,九年义务教学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没有过关,和我国语文课程设置以阅读课来代替语文课,并且对阅读课功能的片面认识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
在现行语文课程设置不能改变的状态下,必须强化阅读课所承担的语言学习的任务,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任务,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
什么是语言学习?叶圣陶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语文学习》1958年第8期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两位先生的话是对语言学习涵义最好的诠释。学习语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字词句以及段篇,这是构成语言的物质材料;其次是学习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也就是学习“言语”,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三是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规律。其实第一方面所说的“字词句”也属于语言知识的范畴,之所以将它们从语言知识中提取出来单独列项,目的是为了强调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也有厘清当前对语文知识学习的模糊认识的意思。语文知识的学习,既包括文字学知识、词汇学知识、语法学知识、文章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包括字词句以及段篇等语言物质材料的学习。语言的物质材料是具像性的,而词汇学、语法学等知识是抽象性的,是从语言现象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抽象的语言知识教学必须以具体的大量的语言材料的掌握为基础,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实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有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支持。特别是书面语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为平时生活中接触相对较少,而一般人口头语言表达时又很少运用,因此就更加依赖于记忆。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学习书面语言时背诵必不可少。阅读文本中诸多书面语言材料,读过了,理解了,并不等于积累,而不能积累相当数量的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就不可能掌握好一门语言。没有基石,任何表达交流的高楼大厦都不能建立起来。当前我们的一些学生语文能力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之一就是积累的书面语言太少,能运用的更少。因此不少学生在作文时或正规场合说话时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等“语言痛苦”的现象。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这就是说,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⑦“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⑧谁违反了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语言输入和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前提,中国旧时私塾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还必须重视语言的输出:“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而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按照英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观点,“语言的获得,不仅需要习得者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而且还要直接使用这些语言材料参与交际,使接触性的语言材料通过说明,证实、修正、重新组织等交际手段变成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张国扬朱亚夫 外语教育语言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p126 这里所说的“接触性语言材料”,其实就是那些已经积累但是不能运用的语言;“可理解性材料”,是指那些会运用的语言材料。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论述:“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或称主动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或称被动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使用的词。教育的任务,就在使消极词汇不断转化为积极词汇。”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 p162 这里提到的“消极词汇”与克拉申的“接触性语言材料”相类似,而“积极词汇”则与克拉申的“可理解性材料”相类似。朱智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使消极词语不断转化为积极词语”。而要实现这一转化,就必须“直接使用这些语言材料参与交际,使接触性的语言材料通过说明,证实、修正、重新组织等交际手段变成可理解的语言材料。
从以上些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语言学习过程:语言学习的起点是大量的语言输入;然后是语言输出,也就是在情境中的模仿运用。以图表示:
其实,国外许多国家的语言教学,十分重视课文内容的转述,语文课大量的时间是用在情境性的说话、表演、写作等练习上,其依据的就是语言学习理论。我国的英语课程大致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论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如果以这样一种理论来支撑语文课程并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面貌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正确概括,完全符合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是个体参与的语文活动,具体应该包括情境性的听说活动、写作活动,当然也应该包括阅读活动,还应该包括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而绝对不只是以阅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主要不在传授语文知识,而重在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只能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要“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而培养“读作熟练之技能”,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自己的“读作”实践。吕叔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正确阐明了语文能力形成的途径,对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很具指导意义。
现代语言学研究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儿童生理成熟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的。语言教育要和儿童实际生活经验以及自然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语言充满生命力和有意义。教师应积极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情境,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
按照语言习得理论,儿童“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儿童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尝试着进行表述。而且,在有交际需要的情形下,当儿童因词汇贫乏或语法错误引起交谈对方产生理解障碍时,儿童才会感觉到学习新词的紧迫性,才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交际环境与机会向别人学习,主动模仿新词新句。”
一位澳大利亚英语教师曾经完整地描述过他上的一课英语课文的全部过程。第一课是让学生自己或分小组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单词的读音,再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认识的新词,通过图画或与其他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课围绕课文设计各种语文游戏活动(activity),比如单词拼写游戏,组词成句练习,把课文顺序打乱让学生整理,认识读音规则的游戏等等,侧重于词语句子的复习巩固。第三、四两课则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的练习:教师根据课文给出几个问题,包括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过程如何的,后来又发生什么事情,故事结果如何等等,先让学生一个个回答,再连贯地说话,然后写一篇短文,其实这是一种课文转述的指导练习;此外再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分小组表演等等。据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英国本土的英式母语教学大多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这种语文教学方式渗透的一种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言语能力。
日本的国语教学与英式母语教学有区别,但也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日本国语课本中阅读教材数量不多,每学期一般阅读4~8篇课,但是每篇课文的篇幅长,教学时间多。比如一年级课文《信》多达1100多字,按照计划要上6课时:四年级课文《小狐狸昆儿的故事》长达3688字,要教15课时。这么多的课时怎么教?其主要方法也是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让每个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阅读一篇课文一般有两次交流感悟的机会:第一次是在初读课文以后,以口头交流为主;第二次是课文教完之后,要求书面写读后感全班交流。第一次交流时间大致有1课时,后一次因为要写读后感,一般安排2-3课时,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保证。二是每篇课文教学都安排有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完《小狐狸昆儿的故事》,一位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制作《小狐狸昆儿的故事》报纸,2、编写《小狐狸昆儿的故事》人物词典;
3、结合课文阅读得到的启发,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和同学交流体会。这些活动也有教学时间保证,大约2-3课时。三是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日本国语教材编入的课文数量很少,但是配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远远超过课文数量,比如结合《小狐狸昆儿的故事》的教学,要求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并在课内进行阅读交流等等。
当然,学习汉语和学习英语、日语有所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语和日语使用的都是表音文字;“汉语是人治”,“英语是法治”的;汉语有个性鲜明的文字系统、词汇规则和语法系统等等,照搬国外的母语教学方式可能很难行得通,也难以为国人所接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排斥国外母语教学中符合儿童母语学习规律的方式方法。因为按照心理学层面考察,无论是中国儿童还是外国儿童,他们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和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国外母语教学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获得言语能力和言语策略,这是完全符合儿童语言学习规律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
我国语文教学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国语文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改变。
l、改变“阅读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作文能力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促进,但是它们毕竟有不同的心理机制,有各不相同的培养途径和方法。通过阅读活动,可能会影响或者促进学生听说、写作能力的提高,但决不可能替代听说、写作活动。语文课程设置必须改变“阅读一支独大”,以“阅读课”代替“语文课”的做法,按照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口语交际”、“习作”等学习领域在语文课程中应占的地位,合理压缩“阅读课”课时数,科学配置并保证各领域学习内容应有的课时比例。
2、改变以阅读课文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思路,让语文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而不单单是阅读教材。这样的语文教材应该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材须提供具体的多种形式的听说、习作和综合性语文学习等领域的教学活动,并与阅读课文并列作为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适当压缩阅读课文的篇目,为语文课程中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腾出足够的空间;三是在教材中明确规定课外阅读篇目或书籍,变弹性任务为刚性任务,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和检查。
3、改变以教师“教课文”为主的教学方法。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从教师为主的“教课文”转变为学生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按照语言学习理论建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语文能力的“习得性”。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教师应该确认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说话能力或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相关的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当然这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
1、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
2、听说读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3、活动过程中因人而异的指导,等等。
4、改变语文评价的方法。要变偏重于理解能力的评价为理解和运用能力并重的评价,变偏重于书面能力的评价为口头书面并重的评价,变偏重于语文能力的评价为能力、习惯和方法过程并重的评价。语文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l、明确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按年级考察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2、按各年级听说能力和习惯的要求,考察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3、阅读能力重点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掌握,阅读习惯态度,以及阅读的熟练程度,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等。
语文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不改是没有出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公厕管理制度
公厕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公厕开放时间:夏季(每年5月1日—10月31日)早7:00至20:30,冬季(每年11月1日—次年4月30日)早7:00至19:00.二、保洁员统一着装,佩戴标牌,文明作业,礼貌待人。
三、公厕外环境干净整洁,无乱堆乱放,无垃圾粪便;雨雪天后应无积水、积雪;外墙砖、玻璃幕、铝塑板应干净无尘,无乱贴乱画,无破损;
四、公厕内采光,照明和通风应良好,无明显臭味。
五、公厕内墙面、天花板、门窗、玻璃、整容镜,洗手台无积灰、污迹、蛛网、无乱贴乱画,内墙瓷砖应光洁干净。
六、公厕内地面应光洁,呈原地色,无积水,无痰迹,无烟头纸屑。
七、蹲位外部整洁,便器内侧应无杂物了,垢迹,无粪便,光泽见底。
八、小便器内应无尿垢,外部应无水垢、污迹,管道保持畅通,无异味。
九、公厕内照明灯(管),洗手台具,整容镜,挂物钩,烘干器等设施配置应完好有效,无积存、无污物,污迹;设施损坏应及时修复。
十、公厕内应整洁,无乱堆杂物,清扫保洁工具应放置整齐。
十一、蚊、蝇孳生季节,应定时喷洒灭害药物,有效控制蝇、蛆。
十二、严格执行管理质量标准:服务热情,设施完好,七净七首,四通四无,洒药清洗,无蝇无臭。
公厕管理质量标准
七净:地面净、墙壁净、门窗净、顶棚净、瓷砖净、隔板净、器具净。
七有:有专人管理,有男女厕所标志、有照明设备,有通风设备,有保暖设备。有烘干设备(一类以上),有残疾人专用设备(一类以上)。
四通:水管通、便坑通、尿池通、地漏通。四无:无蝇、无蛆、无尿碱、无臭味。公厕内卫生保洁质量控制指标
第五篇:公厕的材料
公厕的材料
公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市为方便群众生活,完善城市功能,在公厕合理规划与管理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收到明显成效。一是科学规划,强化公厕合理化布局。敦煌是文化旅游名城,敦煌的城市建设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突出敦煌的文化特色。即突出“沙水共生、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充分利用敦煌文化元素,根据敦煌城市建设的要求合理规划公厕,既给行人提供了方便,又不影响城市的美观、大方,使其很好的融入城市。二是提升服务,加强公厕规范化管理。敦煌市环卫站为加强公厕管理,一方面,每月指定时间对各公厕进行督促检查,对公厕进行除臭、灭蚊蝇、维修,确保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定期培训公厕服务人员,强化教育服务人员要遵守规章制度,提高其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
201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