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吕露光
2012-11-19 14:30:46 来源:《学术界》(合肥)2001年06期
【作者简介】吕露光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社科部高级讲师邮编 230022
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和指导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后逐渐被引入后发达国家。由于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以及在社会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工作含义的理解还各不相同,还没有一个关于社会工作的定义能为大家普遍接受。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在各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碰到的许多社会问题也有着很高的趋同性,这就为我们理解社会工作基本内涵提供了基础。
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
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救灾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咨询,国际社会工作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主要工作包括:扶贫赈灾,就业服务,残疾人保障,社会保险服务,社区工作(居委会、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心理卫生服务,家庭服务,退伍军人安置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和管理、社会服务及评估与操作等工作。总之,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泛的专业。
社会工作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医治、恢复或缓解因天灾、人祸和自身原因造成的社会不正常现象;协调社会矛盾;预防社会问题产生,增强社会预应力;开发社会资源,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进步等等。
当前我国急需大量城市社会工作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我国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缺乏的是大量从事城市社会工作的人才,这是因为:
(1)社会转型期的需要
首先,社会转型必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需要专业人员以专业的方法解决。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复杂的、特殊的社会转型,即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型社会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社会,从农业型社会转向工业型社会,从乡村型社会转变为城镇型社会,从人治型社会转变为法制型社会,从单一同质型社会转变为多样异质型社会。在新旧两种社会体制转轨的撞击和摩擦中,社会原有结构失衡,必然出现新的社会矛盾,产生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其中许多社会问题现在已经非常突出,如失业和低度就业现象,城市中出现新的贫困人口现象,社会转型对婚姻和家庭带来的影响,农业人口的流动,青少年犯罪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无法解决的,沿用过去行政手段靠各级政府、党团组织去做工作既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会使政府和党团组织不堪重负。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运用具体的科学方法来实施,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系统地培养大量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
其次,社会转型同时又是制度重建的过程,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在西方现代社会中,社会工作已成为国家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化手段,它已成为国家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我国社会转型后,必然要和世界接轨,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必须要有明确的理论作指导,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必须有严密的职业伦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操作。任何一种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没有同时配套的制度化的实施方法,都是难以奏效的。因此,通过教育来系统地培养大量社会工作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2)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社会要进一步发展,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彻底改变“政企不分、企社不分”、“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将企业职工的生活服务,子女教育及就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老年职工的管理及照顾等一系列保障和福利性的工作移出企业交付社会,实行社会服务社会办,使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甩掉历史包袱,提高竞争力,担负起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国有事业单位也要进行企业化改造或企业化管理,完成相同的剥离过程。从企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这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的工作必须由社会来承担,建立新的社会机制去运作,这正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进行机构改革,精简和压缩政府机构,合并职能部门,减少中间环节,缩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范围,逐步过渡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这样,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工作,必然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由社会去解决。由此可见,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也依赖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增加。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一个配套的社会体制,新的社会运行体制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3)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虽然京、津、沪地区已达到70%,但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6.09%,还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8%)(《中国信息报》2001年6月20日)。十五计划期间,我国要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杠杆。城市化指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就要新增城市人口近1300万,按十五计划预定的发展目标,五年内我国将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也就是说大量的农村人口将流动到城市。如何安置和管理好这些人口,避免或减轻曾在西方城市化过程中造成巨大危害的“城市病”,是近期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难题之一。
同时,城市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狭义的社会工作就是社区工作,社区工作几乎包括了社会工作所有的形式和内容,如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等等。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社区工作就是直接面对个人的。社区就是微型的社会,以上分析的社会转型,社会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企业和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工作,最终都要体现在社区工作中。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最终要使“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实现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现代社区主要是指城市社区,城市化的过程完成之后,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群都将生活在城市社区中,都市将成为人类居住的家园。因此,可以这么说,未来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城市居民。
要做好城市社会工作,搞好城市人口的社会化管理和城市社区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不仅要求我们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掌握社会工作的一般原理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了解城市,有一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懂得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发展基本特点,了解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了解都市文化,总之,懂得有关城市的相关知识。我们在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调动现有教育资源,有所侧重地培养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专业城市社会工作者,以更为切实有效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安徽省城市社区工作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城市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社区工作。为了深入具体地了解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选择了城市社区工作这一重要部分,进行专项调查。我们走访了安徽省民政厅、人事厅、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聆听了专家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及相关人员的介绍,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工作专业人才极端缺乏,安徽省和全国相比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改革形势。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现已形成了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内较为完备的城镇体系。到1997年底,省会合肥已成为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城市有淮南、准北市,还有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阜阳、宿州、安庆等一批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建制镇861个(其中人口1~2万的185个,人口2万以上的94个),小集镇2194个。(《2000年安徽社会发展蓝皮书》)。
我省目前城市居民管理仍然沿用几十年一贯的模式,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全省现有2800多个居委会,按现在每个居委会配备3~9个工作人员的规定计算,城市社区行政管理这一块现最多仅有工作人员约25000人。
安徽省是全国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比较早的省份之一,截至1999年底,全省建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1741个,其中市级社区服务中心1个,区级社区服务中心2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03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787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7305个,服务内容广泛,形成了15个服务系列,300多项服务内容。建成了合肥市西市区、安庆市大观区、马鞍山市雨山区、蚌埠市中市区四个首批示范城区。合肥市西市区还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2000年安徽社会发展蓝皮书》)。
但从总体上看,安徽省社区服务工作尚处在试点阶段,大部分社区尚没有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社会学研究者用“起步较早,发展较慢,差距较大”12个字来概括全省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此外,社区的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等各种专项社会工作也没有分工,社区的群众性文化娱乐、环境卫生、体育健身、扶贫帮困、联防治安等一系列工作都还是由行政管理人员一揽子承担,不但使现有社区工作者过于辛劳,工作质量也很难提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人员数量太少。25000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和全省2000多万城市人口相比将近是900∶1,即平均每900个城市居民才配有一名社区行政管理工作者。至于社区服务和其他社区活动就更谈不上有专业人员来组织和推行了。
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几十年一贯制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在大部分地区还没能真正改变,居委会管理人员仍然以文化素质不高的中老年妇女和退休人员为主,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和城镇更是如此。这种状况现在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像安徽马鞍山这样的中等城市进行了基层组织选举改革试点,居民踊跃参与,去年7月首批居委会主任选举,报名人数超过应选人数17倍,居民参选率达95%,当选者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最小的才21岁,最大的48岁,平均年龄只有31岁。这充分说明了广大居民对社区管理现代化的参与热情,也说明了社区管理工作对高层次、年轻化人才的需求。但这种改革目前还没有全面推开,全省大部分城镇居委会仍然是旧体制。
缺乏专业人才。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但毕业生数量极少,很难分到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工作。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很早就在各大学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保守地估计,现在每年都有千余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从大学毕业,充实到社区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中去,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需要。而安徽省只有安徽师范大学于1994年首批招收专科生,1997年招收本科生,每届培养50名,现在刚刚参加工作,这就是全省仅有的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差距是很明显的。
(2)发展趋势与需求
安徽省总人口约7000万,“十五”期间,安徽的城市化水平如果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约在40%左右。这样,全省城市人口将增加到2800万。按当代中国标准核心家庭每户3口人计算,城市住户将超过930万户,如果将单亲家庭和因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空巢家庭等因素考虑进去,这个数字还要扩大。从目前正在全国进行的社区建设工作实施的经验看,一般社区在1000户~3000户比较合适,按平均2000户计算,全省应建设城市社区5000个以上。按现在的每个社区9个工作人员计算,共需要45000名社区行政人员,如果将社区服务人员包括进去,这个数字至少还要扩大一倍。减去现有社区工作人员25000人,五年内全省需新增社区工作人员20000至65000名。但省内现仅有安徽师范大学、芜湖机电学院、安徽农学院、安徽三联学院正式招生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今年又有一些院校提出申请。就算有10所院校招收这个专业,每年每个学校培养100名毕业生,全省每年仅仅能培养出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区建设工作将由试点阶段转向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今年7月12~14日,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安徽省也将相应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颁布城市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省里还将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一位副书记担任组长,各市镇也要配备相应级别的领导同志来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民政厅的一位专门研究社区建设工作的同志兴奋地说,安徽省社区建设即将掀起一个大的高潮。与此同时,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工作也将在全国其他各省市蓬勃开展起来,因此,我们对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的分析绝不是纸上谈兵,社会现实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在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它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服务也将突破现在的模式,以更现代、更规范的方式发展起来。例如即将在全国推行的一个社区建起一个老年服务中心的“星光计划”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操作运行。
以上又仅仅是对安徽省城市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状况进行的分析,而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又只是城市社会工作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可见一斑。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自八十年代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社会工作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专门培养城市社会工作人才,将社会工作教育和城市科学相联系,还未明显地被提出来加以重视。笔者希望以上分析能在这方面有一点作用。
第二篇: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和
培养目标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高职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我在自来水公司营业所实习了近一个月,对公司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这次调研,使我们对学校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之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也增加了在实践性教学中的针对性。
一、企业概况
自来水公司营业所细称为自来水公司营销分公司城东城西营业所,原名“自来水公司营业所”后随着用户不断扩大,更名为“城东城西营业所”,营销分公司下属还有城南营业所和丁卯营业所。
城东城西营业所位于万古一人巷,肩负着全市14万户居民的抄表收费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主要的问题集中在错抄,漏抄,内部漏水,更名过户,水表故障,维修,用户查询等。主要的工作流程从一户一表申请安装开始,先填写申请表(填好后查询一下是否欠费,由工作人员签名),交查勘费,交纳户表安装费,破硌费等,由自来水公司负责安装,安装结束后签名拿交费卡,程序全部结束后转入抄表、收费。
在这儿工作的人员,有的学历较高,但也有职高和技校毕业的,他们主要负责到期抄表工作、接听电话、维修供水设施、查处偷水和漏水现象、解决和处理一些纠纷等。营业所户表维修工王师傅,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一天马不停蹄地维修了3户居民,其中有2户是表后供水设施损坏,不属于公司的职责范围,但他二话没说,冒着高温义务维修,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有时因用水数量不一而发生纠纷,他们还向班主任那样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来调节单位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人才需求条件
公司的业绩主要靠每个职工的努力,可以说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也让我从中感觉到在充满着竞争的时代,企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内正面临着革命式的挑战,而会计人员承担着企业的主要的经济管理工作,他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良好的道德素养
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2、文化专业知识素质
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断提高,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识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熟练的会计实务技能。会计人员除了要熟悉掌握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法津等知识,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3、财务管理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将得到大力发展。公司理财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日趋完善,投融资渠道、工具、方式多种多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和机会。会计人员要完成记账员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的协助主要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汇总与解析,转变为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实质竞争力的服务。
4、沟通协调能力
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而且需要内外协调的能力。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要确认、计量、记录、跟踪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要与采购、生产、保管、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和部门的人员来往,要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对会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
5、职业判断能力
随着中国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应该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而会计准则日趋简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增大。如对于收入和预计负债项目,有时也需要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的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6、其他具体规定
除此之外,根据我国《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有:
第一,要持有会计证,“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需要配备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第二,要具备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第三,要按规定参加会计业务培训。“会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相关规定参加会计业务培训。”详细来讲,对于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如下:
(1)会计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根据《会计专业职务试行的条例》的规定,担任会计员的基本条件是:初步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熟悉并能认真执行有关会计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能担任一个岗位的会计工作;大学专科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在会计工作岗位上已见习一年期满。能够负责具体审核和办理财务收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能够编制会计报表和办理其他会计事项。
(2)助理会计师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担任助理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掌握一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具备履行助理会计师职责的能力,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后在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或者大学专科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两年以上,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4年以上。能够负责草拟一般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一般规定,分析、检查某一方面或某些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预算的收支情况。
(3)会计师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担任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较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并能正确贯彻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负一个单位或管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某个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履行会计师职责的能力,或者取得硕士学位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两年左右,或者取得第二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2—3年,或者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4年以上。能够负责草拟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检查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培养初级会计人才。
(4)高级会计师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担任高级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较系统地掌握经济、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博士学位并担任会计师职务2~3年,或者取得硕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或者大学本科毕业担任会计师职务5年以上。对高级会计师的要求是能够草拟和解释、解答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或在全国施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培养中级以上会计人才。
三、会计岗位设臵情况
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
1、高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它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
2、中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它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
3、初级会计岗位群: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
4、会计相关岗位群:指不直接从事业会计工作,但需要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管理岗位。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它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
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中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中专或技校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
四、培养目标
通过这次调研,目的还是希望对今后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研究”出来的。
但对于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2~3年工作经验为宜,可见工作经验对于应聘的重要性。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看也就是实务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高职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我们会做,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我们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其实这只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习实训是可以做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会考虑招收,另外就是在企业因业务加大需要人手时。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高职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学前班,更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它应该自己的特色,这样高职学生才可能和本科学生同台竞技。五年制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应当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较好的同学应尽量通过初级会计师的考试,这样以便于财会班的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另外,高职教育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实习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把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甚至举一反三,寻找理论在实际运作中的限制性和与实际操作的差距,更深度更广度的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可操作性强、模拟程度高的专业学习环境,比如:按排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实习,充分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情况,从细微的会计工作做起,点滴的累积实际操作经验,致使毕业后从学生过渡到工作人员这一必经阶段的不适应减到最低程度,真正坚持高职教育旨在培养迎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实干性财会人才。
在镇江市自来水公司营业所实习了一个月,在这期间,从他们的工作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实习前,我还以为这儿是个清闲的地方,哪知他们的工作一点也不比教师轻松,而且工作中不仅需要能力,更要讲究艺术和技巧。通过这次实践,将更有助于我今后工作的开展、也更有助于今后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
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外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然而,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严重,外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和这种需求相关甚远。外贸人才短板正阻碍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
一、经济全球化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一)数量需求
据《中国人才蓝皮本2010》预计,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达79万多人,而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在在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元人全部从事外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专家表示,未来三年,我国的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
(二)质量需求
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达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高峰。当时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势头迅猛,进出口贸易以年初15.6倍的速度增长,使得数量有限的外贸人才格外紧缺,外贸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时至今日,我国的外贸行业又遇到一个发展良机,但是,和20世纪80-90年代不同的是,今天对外贸人才的渴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多的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上。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限于外语好、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踏实肯干、立足于企业、与企业共进退是任何一名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贸行业的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上述品质更为企业所看重。外贸流通领域的竞争性强,所具有的核心资产如人才、客户资源都不容易控制。现在的外贸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些外国客户信任业务员本人胜过信任企业。如果一名业务员离职,会带走大批客户资源,甚至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很多的高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较高,企业提供的报酬和工作环境远低于毕业生的期望,巨大的落差使得毕业生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员工频繁跳槽已成为不少外贸企业头疼之事。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就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首要位置。
2、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动手能力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外贸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想方设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因此,外贸企业在招聘时希望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流程、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员。一方面能更快地适应强度的工作,融入企
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降低企业自的培训成本。
3、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006年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副总裁盖格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中美两国贸易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相互间的理解和交流。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各个方面,英语是主要的工作语言,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贸才最基本的能力,在技术引进、对外劳务承包、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国际旅游等方面,没有出色的英语能力是无法胜任工作的。同时,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不断增加,精通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有更强的竞争力。此外,国际贸易人才还必须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熟悉外国的相关法律,尊重外国的宗教信仰,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做到在任何文化环境中都能够游刃有余。
4、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外贸从业人员站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前列,他们面对的竞争者是世界级的,从观念到行为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新事物、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寻找新方法、创建新理论,以独创的思维谋略和经营理念取得先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5、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扎实全面的外贸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主要方面。它是外贸人才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展现其发展潜力和后劲。外贸专业知识可分为外贸理论、政策和实务三部分。外贸人才首先应掌握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其次应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一定的认识,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态势和规则有个大概了解,能帮助企业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并能应对处理买卖双方间的简单的贸易纠纷;再次应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如运输与保险、商检、索赔、仲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具体操作流程,具有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经济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科技信息化时代,从国际贸易的构成到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革。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目前已经实现了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这一切均使得作为新型贸易手段的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现实的要求。同时也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计算机能力及敏锐的信息发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创建一条畅通的信息流,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回应市场,善于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及时抓住商机,不断增强竞争力。
7、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
随着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加剧,国内许多外贸企业和产品屡遭反倾销而征税、对国外客户资信调查不够造成损失、合同条款有纰漏而出现争议等问题越来越多,企业的进出口权、进出口配额等贸易问题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贸易法规和惯例来解决。这就要求外贸专业人才熟悉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了解国际条约、精通WTO规则。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在国际贸易中争取自己的权利,捍卫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问题分析
虽然社会对外贸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以培养外贸人才为主的国际贸易专业却面临着求职困难的问题。就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需求旺和就业率低,入学的热门和就业的冷门这一对鲜明的矛盾。对于外贸企业来讲,他们更多期望的是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具有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应用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低、对单位的贡献不
明显,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在于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一)忽视对实践及对手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认为强调理论教学是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区别,因此,在国际贸易的本科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工具和场地,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对外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方法,在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各高校虽然都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对外贸单位作为实习基地,缺少严格规范的毕业实习考核办法,从而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过于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和实践环节缺失,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就业的机会。
(二)缺乏对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是外贸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条件下,沿海地区加大同中东和非洲等地贸易往来,对小语种外贸人才需求逐渐升温。但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过多的强调外语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训练,更缺乏对小语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专业基础和外语能力“双优”的教师短缺,配套措施不够健全,很难营造讲外语和用外语的氛围。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在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中与外国客户进行畅通地交流。
(三)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角,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高低。但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讲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不熟悉本行业的实践操作。不少外贸公司出于种种考虑,即便形式上接受教师到公司挂职,也拒绝让教师一起处理实际公司业务。这样的师资队伍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只是纸上谈兵,致使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不够突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很差,远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仓库理论”依然盛行。该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育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把记忆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采取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分析问题的引导和训练。这种非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缺乏思考,所以谈不上吸收,更谈不上创新。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制约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跨国经济合作等多种形式。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电子商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学科。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没有能够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缺少高质量的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教材,对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缺乏足够的敏感性,缺乏针对主流用人单位和针对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使
国贸专业的本科生在就业时面临两难困境: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如研究生,在操作技能方面不如高职生和专科生,从而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要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第四篇:城市社会工作
第八章弱势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是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一个词汇。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二、弱势群体的类型
1、根据成因的不同,弱势群体可以分为: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因为年龄、疾病或身体上的缺陷而沦为弱势群体的人员,主要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和处境困难儿童等;
自然性弱势群体:是由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们和自然灾害形成的灾民构成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指因为社会原因,如下岗、事业、移民等而沦为弱势群体的人员。
2、根据出现时间和产生机制不同,弱势群体可以分为:
传统弱势群体:指历史上一直存在并延续到当代的一部分弱势人群,如农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等。
新生弱势群体:指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化而被边缘化、弱势化的一部分社会成员,如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到城务工的农民工等。
3、根据表现方面不同可以分为:
经济弱势群体:指以经济收入低为主要表现的一部分人;
身心弱势群体:指老年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
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弱势群体:社会地位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在社会中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文化弱势群体是指以文化水平低为主要特征的一部分人。
4、根据弱势群体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
上层弱势群体:指城镇中的失业人员和农村中活动能力较强的一部分人; 中层弱势群体: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种体质较好的一部分人;
下层弱势群体:指城镇下岗人员和农村存在即贫困有无工作能力的一部分人。
三、弱势群体的产生
(一)农村贫困人口
农业是经济的第一产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现在日益发展的征地现象导致了大量失业人群的存在,农民在市区土地后得到的补偿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以后的生活,因此这部分人也够成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进城的农民工
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遭受歧视,劳动权益的不到保护。
(三)是下岗职工,或已到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仍然没找到工作的人
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是“体制外“的人
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户口的人。
(五)是较早退休“体制外“的人员
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休下来的,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许多人原来的单位现在要么破产,要么奄奄一息,没有人为他们交纳医疗等社会保险。
(六)其他城乡贫困人口
这部分人主要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受灾人群、伤残病人等。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群。
四、我国弱势群体的特征
(一):贫困化,经济收入低。
这是弱势群体在社会财富与分配中所处的基本状况,也是弱势群体陷入弱势困境的基础原因。
(二)弱势化,政治地位低
这体现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状况。
无权即无势,无势既无地位,弱势群体身份低微,处于社会最底层。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难以拥有平等的参与权。
(三)脆弱性
表明脆弱群体面对社会变革、环境变化所表现的社会承受能力与预应力的缺乏。
他们“维持着一种极其脆弱的生存,一旦变故,他们立即就沦入极度贫困”,普遍对于家庭变故和灾难缺乏基本的抵御能力。
(四)文化水平低,缺乏改善自身状况的可能
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低,直接导致他们丧失受教育的机会,而教育机会的缺乏不仅限制了弱势群体改变自身境况的可能,还会导致“弱势”的代际传承甚至积累。
五、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
(一)、收入低,生活贫困。
中国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人均收入300元以下的占62.2%,300到500元的占25.1%,许多下岗职工收入甚至低于当地居民最低保障线。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许多农民吃饭虽然已不成问题,但人居月收入不足200元,且约有6%以上的农户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如此低的收入导致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十分困难。
(二)社会地位下降,权利难以维护
由于社会弱势群体在民主权利、人格尊严、劳资纠纷调解中往往处于不利境地。
因此下岗失业人员求职时,往往被迫签订不合理内容;工作中劳保福利、人格尊严常常受到侵犯;打工者和民工工作以后不能及时或拿不到佣金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民急着用钱只得低价出售农副产品;遇有经济或民事纠纷,由于相关法律知识匮乏,加之经济困窘,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力。
(三)心态矛盾复杂,包邮不满情绪
经济的发展和贫富距离的不断加大使社会弱势人群产生了极大困惑,他们在感叹“为什么权利和利益再分配就轮不到我们!”的同时,言语间流漏出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担心改革,又期望改革;埋怨政府,又寄希望于政府;要求发展,又恐惧自己得不到发展;希望稳定,但行动又带来不稳定。
尤其是40~50岁的中年人,过去对企业曾作出较大贡献,而今成为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有着失落感,被遗弃感和恋旧心,怨气和不满情绪很大,容易被
不良动机的人所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弱势群体青少年教育问题严重
由于失业和越来越高的教育收费,越是经济困难的家庭,越难以支持子女教育程度的提高,不少孩子中学甚至小学未上完就辍学在家或流落社会,直接影响了下一代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长远看,这势必造成一种恶果,这部分子女因教育程度偏低,就难以就业,于是成为弱势群体新的组成部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失学青年找不到职业就容易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厮混,甚至犯罪,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五)已引起社会普遍重视,但许多弱势群体仍无人管理
目前,社会弱势群体已引起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列入我国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弱势群体中的仍有许多人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
①基层组织弱化,社会群体的精神依附如居委会、工会、基层党委、团委等工作能力弱化;
②精神文化产品未能很好发挥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③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弱势群体中没有得到较好引导,导致部分弱势群体将某些社会现象扩大化或片面化。
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思想状况、生活水平的研究调查工作,掌握其思想动态;加强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群团组织和社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和谐的家。
六、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弱势群体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是解决不好弱势群体的问题的,发展永远是硬道理,要继续推进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就日益凸现出来了。针对这一变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原来重点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适当调整到以全体社会成员共生发展、共同富裕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政策上来。
(3)国家的财政支持应到位
毫无疑问,政府承担着保护弱势群体和主导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当然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推动社会保障立法、监管社会保障运行等方面,尤其直接、具体地体现在政府承担的财政责任上。应该形成完善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并且在地方上摒弃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将有限的财政收入用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当中。
(4)重点落实个人所承担的责任,让先富起来的居民更多地分担一些社会保障责任
目前需要落实的措施包括:一是规范工资统计范畴,根据实际工资收入征收各项应当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杜绝瞒报、漏报收入的现象,让受到救助的群体确实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让年轻的劳动者分担起中老年职工的部分责任;三是在维护孤老残幼等极端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的同时,按照不营利的原则对相关社会福利收取服务费。
(5)推进和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失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和农村居民地位的相对弱势化,既体现了农村对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风险的累积与社会风险的累积。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保护农村居民中的弱势人口并促使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免于沦为弱势群体,就有必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6)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仅靠政府单一的社会支持是远远难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的。因为就一个国家的政府支持系统而言,其主要是靠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来进行的,而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无法纳入到政府有限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如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虽然,各级政府经常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搞一些“送温暖”活动,扶助那些社会保障体制外的弱势群体,但说到底,这只是政府部门的一种“道德努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的弱势群体问题。应当把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都组织协调起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真正作用。这种非政府组织至少包括各种非政府团体、慈善机构、群体组织、社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家庭和个人。
七、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行动
1.为弱势群体及其家属提供个案工作服务
2.协助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调整
3.在社区中建立服务项目
4.社工帮助弱势群体进行专业地指导,进行能力建设
5.寻求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保护弱势群体
第五篇:建筑人才需求状况
一、我国建筑市场技术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93万人,居各行业之首。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
1.我国建筑市场技术人才总体需求情况分析。近五年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建设事业市场化加速,出现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的新兴行业,如建筑装饰、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业。智能建筑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我国加入WTO后,建筑业面临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2.我国建筑市场紧缺技术人才需求分析。根据教育部、建设部组织进行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建筑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建筑施工(含市政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和建筑智能化这四个专业领域。需求情况如下:(1)建筑与市政施工专业领域。建筑业从业人员中,约78%分布在建筑施工和市政施工企业。今后10年,从业人员按3000万考虑,技术与管理人员要达到30%,高、中等职业教育每年需培养36万人。生产操作人员高级工要由持证人员总数的4.64%达到生产操作人员总数的10%,技师和高级技师要由0.39%达到2%。(2)建筑装饰专业领域。建筑装饰业一线操作人员80%以上是农民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均不足1%,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约占人员总数的6%。今后10年,其从业人员要达到1100万,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比例约20%,高、中等职业教育每年需培养7.5万人。生产操作人员高级工要由持证人员总数的4.04%达到生产操作人员总数的10%,技师和高级技师要由0.09%达到2%。(3)建筑设备专业领域。该领域从业人员在建筑业中所占比例约为11%,技术与管理人员占该从业人员总数的12.5%。今后10年,其从业人员要达到500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比例需要为30%,高、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还需培养6万人左右。生产操作人员高级工要由持证人员总数的5.44%达到生产操作人员总数的10%,技师和高级技师要由0.17%达到3%。(4)建筑智能化专业领域。该领域从业人员中90%以上从事建筑智能化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作。今后10年,其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高、中等职业教育年均需培养3万人以上。
二、当前高职建筑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未能全面落实“能力本位”的精神。近年来,建设职业教育在教学改革中对“能力本位”的认识逐步深刻,但距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还有较大差距。课程体系,尤其是理论教学体系,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尤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在初步探索之中。
2.校企合作未能全方位深入地开展,没能形成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仅仅局限在学生的实习合作上,未能深入进行,实现职工互兼互聘,共同开展科技攻关,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全面介入职业建工英才网,建筑企业专业招聘联系人:廖小姐联系电话:0755-86153646
教育全过程的能动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尚不畅通。由于校企合作不畅,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脱节较大,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教学过程引入存在时间差,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3.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缓慢。“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还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青年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验,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教师。
4.实践教学环境较差,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相对薄弱,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季节性生产对专业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安排影响较大,从而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全面开展生产性实训的要求,远不能满足使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工作的需要。
三、对今后高职建筑类专业改革的建议
1.人才培养定位及重点建设专业或方向。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建筑类人才的培养根据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应定位在培养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上。专业设置和建设应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主,强化市政工程、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建筑智能化等专业的建设力度,并适度向房地产、物业管理及城市规划方向拓展。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全面贯彻落实“能力本位”的精神,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岗位职业要求为主要依据,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化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实际受益。
3.课程建设与改革。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充实和健全以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坚持“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兼顾后续发展为度”,遵循为“实际、实用、实践”服务的目标,坚持“专业基础课程实施综合”“专业课讲授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等原则,针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形成体现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尤其要强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形成具有多元组成的课程组教师团队,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4.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以“双高”(高学历高技能)为标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专任“双师型”队伍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1)走出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启动学位提升工程,鼓励教师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对外交流,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定期下厂(企)锻炼,增强动手实践能力。(2)请进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引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作为专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由外带内→内外联合→以内为主→独立研发的过程,切实增强教师的教科研实力。
建工英才网,建筑企业专业招聘联系人:廖小姐联系电话:0755-86153646
5.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全面开展生产性实训,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构建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校企人员身份互兼、基地共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强化校外顶岗实习,保证学生充分分散到多个地域的多家企业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建工英才网,建筑企业专业招聘联系人:廖小姐 联系电话:0755-8615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