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多证合一”改革亟待明确的几个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多证合一”改革亟待明确的几个问题
“多证合一”改革是优化企业市场准入程序、压缩开办企业时间、降低市场准入制度性成本的重要改革措施。关于“多证合一”改革的制度设计意义就在于对接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形成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开办企业规则体系,进一步优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多证合一”改革的地方实践
目前,在广东省开办一家从事一般性经营的内资私营有限公司,通常涉及工商、公安、人民银行、国税、地税、社保等6个部门和商业银行、刻章机构等2个企业共8个单位。实践中的基本流程是,企业在取得营业执照之后,办理刻章许可、公章刻制和备案,办理银行开户许可并开立银行基本账户,办理涉税事项,完成企业开办阶段的全部手续,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整个过程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1个自然月。由于广东省在2005年已取消发放统计登记证,因此,企业开办过程中不涉及统计部门,统计部门根据各级工商部门定期提供的新登记企业清单,联系企业填报后续的统计信息。
在“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广东省有的地区在优化程序上作了改革。如深圳市进一步合并刻章许可证和社保登记证,实施了“五证合一”;江门市在“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再增加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企业备案表、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和统计登记,实施了“九证合一”;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则推行“十二证三章联办”,囊括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外商投资企业备案证明、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食品经营许可证、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企业备案表、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银行开户许可证,以及企业公章、法定代表人私章、报检专用章。在以上地区,开办企业的程序、时间和办事体验与没有实施相应改革的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实现了更多合一和联办的证照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所有市场主体均需办理的证件,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刻章许可证、社保登记证和银行开户许可证。二是特定所有制性质市场主体和特定行业市场主体才需办理的证件,如外商投资企业备案证明、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企业备案表、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三是特定经营资格许可,如食品经营许可证。
可以看出,第一类证件是确立市场主体资格和一般经营资格所需办理的证件或手续,是所有商事主体共同的需要;第二类证件是部分特定所有制性质市场主体(如外商投资企业)才需办理的证件以及从事进出口业务等特定行业的企业才需办理的手续,只适应于部分商事主体,其他绝大部分商事主体并无此类需求;第三类证件涉及许可审批经营项目,按照法定的要求,只有取得有关经营许可证才能开展相关经营业务,只适用从事特定经营项目的商事主体,其他企业无需办理。
上述不同模式“多证合一”的改革探索,反映出各地对此项改革意义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改革取向。目前,社会和有关改革推进部门感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目前,工商登记的前后置审批是否最终全部纳入多证合一,此项改革是否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改革应坚持哪些原则。不确定改革的原则,改革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第三,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形成明确的顶层制度设计,从而形成统一、科学、稳定的开办企业程序体系。
“多证合一”改革应明确的目标
当前,国家鼓励全社会创业创新,企业家和投资者更加需要相对稳定的行政许可制度和改革政策环境。笔者认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开办企业流程的重构,压缩程序和时间,构建高效便捷的商事登记模式,形成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开办企业规则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坚持“证照分离”的改革方向,避免重回“证照合一”的误区。“多证合一”应该是带有普惠性质的一种措施,要合并的证照,必须是商事主体确立主体资格和一般性经营资格所需的证件,特定所有制度性质市场主体(外资)和从事特定行业、特定经营项目才需办理的证件,不应包括在内。如果片面追求改革的眼球效应,不加区别地将外资、外贸、商检、海关、食药监等具有行业管理特点,不具普遍需要的证件和手续全部纳入“多证合一”,将倒退回改革前“证照合一”、“先证后照”的窠臼。同时,行政机关向没有特殊经营需要的申请人采集有关信息,也将降低办事效率,增加社会成本。
二是坚持统筹考虑市场“进”和“出”的两端,避免商事主体“易生难死”的误区。由于“多证合一”将涉及更多部门,企业在准入环节很便捷,很可能在退出环节则需要办理超出法规要求的各种清缴、完结手续,不利于市场主体的退出。为此,必须坚持改革“一盘棋”的思想,把“准入易”和“退出易”统筹起来考虑,避免一味地贪多求全,追求更多“证照合一”而可能造成新的“退出难”问题。
三是坚持应合尽合、一步到位的原则,避免改革不彻底的误区。经调查,在广东省开办一家不涉及许可经营的企业,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通常涉及工商、公安、人民银行、国税、地税、社保等6个部门。其中,工商、税务、社保等并入“五证合一”。按照《公司法》第七条规定,“依法设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发给公司营业执照。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就具有法定主体资格和一般经营资格,凭营业执照和相关资料即可依法申请取得刻章许可和银行开户许可。工商部门已代表政府对企业实施了营业许可,公安机关和人民银行没有理由对同一事项进行重复审查,实践当中也没有出现企业有营业执照,但有关部门不同意刻章和开户的案例。所以,这两种许可可以取消,改为备案,备案信息通过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方式解决。至此,笔者认为,在“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再整合刻章许可证和银行开户许可证实现“七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就已完成,应作为一项稳定的开办企业程序固定下来,不宜再作频繁的调整和变动。
这一改革进程建议在2017年完成。通过2015年“三证合一”、2016年“五证合一”的改革实践,有关行政机关和法制部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改革推进模式,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对有关改革内容也已有较多了解,接受程度较高,能够形成政企互动的改革合力。明年在“五证合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一步到位推行“七证合一”,将我国开办企业流程压缩为1个程序,3到5个工作日,达到香港、新加坡的水平,是可行的。(广东省工商局周晓平、廖志宇
第二篇: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进多证合一改革
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进“多证合一”改革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设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41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152号),现就我区“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在全面实施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和个体工商户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基础上,按照能整合尽量整合、能简化尽量简化、该减掉坚决减掉的原则,全面梳理、分类处理涉企证照事项,将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证照事项,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2017年10月1日起,全区全面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
(二)指导原则。
1.信息共享。依托全区政务大数据平台,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宁夏)和“五证合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高效采集、有效归集和充分运用企业基础信息,加快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实现“数据网上行”“企业少跑路”。
2.流程优化。减少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材料,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务求程序上简约、管理上精细、时限上明确,建立程序更为便利、内容更为完善、流程更为优化、资源更为集约的市场准入新模式。
3.服务高效。全面梳理、分类处理涉企证照,减少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环节,加快推动涉企审批减证增效。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让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
4.标准统一。建立和完善企业登记、数据交换等标准,确保全流程无缝对接、流畅运转、公开公正。推进“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广泛互认与应用。
5.放管结合。全面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监管有力、放而不乱,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三)改革任务。
在“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将《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备案》《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旅行社分社备案登记证明》《旅行社服务网点(营业部)备案》《出境组团社分支机构备案》《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备案》《原产地证企业备案登记表》《公章刻制许可证(备案)》《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许可证》《娱乐场所备案》《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业备案》《旧手机交易业备案》《旧机动车交易业备案》《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备案》《机动车维修业备案》《汽车租赁业备案》《保安服务公司设立分公司备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直销企业服务网点备案》《二手车流通企业设立备案登记》《二手车交易市场备案》《企业或者其他经营单位增设艺术品经营业务备案》《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备案》《从事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企业技改投资备案》《销售应当取得型号标准的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备案》《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回执》等28个登记备案证、照、表合并登记,由企业登记机关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企业不再另行办理其他备案事项登记。
(四)适用范围。
4证和换证制度,改为企业按规定自行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五)推动“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广泛应用。各部门要加快完善各自相关信息系统,互认“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法律效力,推进“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区域内、行业内的互认和应用。对于被整合证照所涵盖的原有事项信息,不得再要求企业提供额外的证明文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中介机构等均要予以认可、使用、推广“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对已领取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在办理相关事务时,不再要求提供其他证、表。对于企业持原有证、照办理的备案、审批等,不要求企业因换领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而再行办理变更手续,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便捷准入与严格监管相结合,以有效监管保障便捷准入,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提高开办企业积极性。要切实转变理念,精简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市场监管新模式。证照合并之后,不改变部门监管职责。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强化主动监管、认真履职意识,明确监管责任。要建立和完善以信用约束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宁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宁夏),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联合惩戒机制,强化企业自我约束,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减少政府监管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三、实施步骤
(一)2017年9月20日前,制定“多证合一”统一的信息标准和传输方案,改造升级各相关业务信息系统。完成与“多证合一”数据交换平台的对接和信息共享测试。
(二)2017年9月25前,组织开展“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业务培训。
(三)2017年9月29日,举行全区全面实行“多证合一”改革启动仪式,发放首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
(四)2017年10月30日前,由自治区工商局牵头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多证合一”改革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重点对各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传输情况进行检查,查找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确保“多证合一”改革顺利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是贯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
第三篇:东莞全面启动多证合一改革
东莞市全面启动“多证合一”改革 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
(2017年8月29日)
2016年以来,东莞充分发挥商改先行优势,在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持续发力。东莞先后推出了“全程电子化+网上审批中心”登记改革、企业及个体户简易注销改革、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粤港澳“银政通”服务等改革措施,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今年1-7月,全市新增11.37万户,同比增长28.8%。截至7月底,全市市场主体已达到91.9万户、企业达到37.9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2016年12月发布的《2016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东莞位居全省第二,地级市第一。今年4月27日,东莞因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及时到位、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东莞乘势而上,在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继续为全国探路。8月2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及六个配套方案,形成了以“1+6”为核心的科学市场监管政策体系。《东莞市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作模式。企业可委托合作银行机构网点代为申请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业务,通过“银政通”系统报送工商部门审核,登记成功后代办银行同时向企业免费发放具有金融卡功能的电子营业执照。
(四)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加强个人身份信息核查力度,实现公民基本信息政务共享,减少冒用他人身份、虚假登记违法犯罪现场的发生。规范集群登记履职履责行为,开展已设集群企业专项规范治理行动,全面梳理企业经营状况,严厉查处虚假申报、逃税骗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企业信息共享及联合惩戒机制,各有关部门制定企业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清单“两张清单”,全面归集涉企业信用信息,并通过市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进行集中公示,对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相关负责人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取消其参加评先评优资格,依法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
二、主要特点
(一)《方案》更注重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有别于其他地区单一的“多证合一”改革措施,我市改革《方案》并不单纯的追求整合证照的数量,而是将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工作与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水平有机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形成改革合力,降低创设企业制度性成本。一是把具有普适性的涉企非许可审批事项,尽量都整合到营业执照上,比如此次整合的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报检企业备案及原产地证申领企业备案登记均属此类;二是把暂时不满足整合条件的登记事项能简化的尽量简化,比如银行开户申请,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理;三是把可以减掉的坚决减掉,取消公章刻制许可审批,改为备案制管理,公章刻制只跑一次。
(二)《方案》更注重互联网思维在政务服务中的运用。发挥“互联网+”对效能提升的牵引作用,一方面,拓宽全程电子化登记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个体工商户业务的网上办理,让全程电子化覆盖全市95%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完善市网上办事大厅“一网通”系统,实现涉企证照事项信息填报及共享功能,推动其他审批领域的全程电子化进程。除了业务办理整合到“一网通”系统以外,从办事群众视角切入,利用部门间信息共享,制作企业开办全景式路线图、开通统一网上预约及进度查询服务、将各相关涉企证照部门业务咨询电话逐步整合到12345政府服务热线,提高业务办理的可预期性,让广大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三)《方案》更注重前后端改革的无缝对接。在全市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框架下,做整体制度设计,“放”要放到位、“管”也要跟得上。加强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搭建冒用身份信息预警系统,防范冒用身份证违法行为;规范集群登记履职履责行为,严厉查处虚假申报、逃税骗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部门联合惩戒,对虚假申报地址、冒用他人身份办理营业执照的相关企业和个人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打击力度,减少冒用他人身份、6-
第四篇:半月刊时谈:哪些民生领域改革亟待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50多项任务。经过2014年的“蓄 力”,部分领域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出炉,或已实施。可以预见,2015年中国将迎来民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期。有哪些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改革已经具备条件 并亟待突破?改革需要重点攻破哪些难题?半月谈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不仅造成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和发展的不均衡,还衍生了事故赔偿“同命不同价”等歧视性现象。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 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我国已经有新疆、黑龙江、河南、江西等多个省份公布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或者征求意见稿。如黑龙江省提出,从 2014年11月1日起,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居住登记制度的跟进衔接。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居住 证持有人可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多项权利,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 会福利、社会救助、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
随后,多地提出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并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一些城市还提出积分落户制的实施方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认为,居住证是外地居民、农村居民合法平稳转变为本地人、城镇人的制度阶梯。另有专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如何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导致社会保障无法跟上等问题,也需要研究解决。养老并轨:亟须补足分量
2014年底,备受关注的养老破除“双轨制”的改革终于破冰: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 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将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大关,占人口总数近15%。在日益迫切的养老需求下,相对滞后的养老保障制度让改革势在必行。打破“双轨制”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但是,我国养老制度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首先,待遇水平不高。虽然城镇职工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一直大幅增长,但是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
其次,统筹层次偏低,导致地区之间待遇差别较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统筹层次太低导致地区间不公平;不同地区跨区转移很困难,为劳动力跨省自由流动带来阻力;同时,统筹层次低还为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带来困难。
第三,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同时,我国即将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如何整合城乡养老保险、为农村老龄人口提供合理的养老保障,也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教育制度改革:资源均衡配置
2014年11月,北京市一套4.4平方米的学区房卖出135万元的天价,引发舆论哗然。如何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配置、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录取制度等问题再度被问及。
“2014年是教育改革措施落实最多的一年。”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审议通过,提出改进 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和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春季高考、大学章程等改革措施已经落地。但与当前公众对教育改革的期待 相比,这些措施力度还不够。
熊丙奇认为,教育制度改革最需要突破的领域还是教育公平。他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强校和弱校之间的不均衡需要尽 快打破。要从根本上消除不公平因素,还需要改变当前财政支持教育的方式,并推动优质师资的流动,促进强校弱校齐头并进,进而解决择校和天价学区房等不公平现象。
对于高等教育,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还需要重点突破。在考试制度上,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能够被采纳、有采用价值,需要教育部门展开探索;在录取制度上,如何避免高校的自主权和录取名额的分配造成新的不公平,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医卫改革:市场化探索须推进 根据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5年是本轮医改的最后一年,药品价格和公立医院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将陆续落地。据了解,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已选出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30多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县级试点公立医院也已超过1000个。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我国有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改革全面推开。
医改最引人关注的是破除“以药养医”的旧机制。北京、广东等地部分医院展开了试点,效果较为明显。不过,医药分开全面推广之后,政府部门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医护人员待遇,并确保药品流通渠道的诚信和独立。
相比而言,药品定价机制改革已经先行一步。国家发改委2014年11月向8个医药行业协会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从 2015年起,2700余种国家定价药品有望取消原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限价或出厂价格,实现市场化定价。不过,取消限价之后,公众所担忧的药品价格上涨是 否会成真,还需要时间检验。
收入分配改革:有降有升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目前,在央企负责人与基层公务员层面,改 革已经有了进展。2014年8月,《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建立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合理调节不同行业企业负 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
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提出,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实现不升职也能加薪,解决基层公务员薪酬偏低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在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中改革有三个方向:一是工资的正向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垄断及国有企业 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三是降低垄断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在再分配环节,适当提高政府对居民的经常性转移支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 会保障体系、逐渐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占比、增强消费倾向。
有专家提出,我国应实施富民战略,为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消除各种行政障碍;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扩大就业,提高企业 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居民收入与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建立,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税种与税率,降低工薪 阶层纳税比重,进一步实现藏富于民。生态文明建设:依法监管,加强追责
过去粗放式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在雾霾引发全民忧虑的同时,垃圾焚烧、工业废水违法排放等行为仍在持续,并引发诸多矛盾冲突。有统计显示,自1996年以来,我国因环境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议,我国应以明晰产权、规范流转为突破,建立权属清晰、流转有序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以资源共 享、联防联控为突破,建立更大范围、更大尺度的生态共建制度;以城镇生态建设为突破,建立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生态发展制度;以推动税制改革、合理配置资 源为突破,建立谁破坏谁补偿、谁受益谁分担的生态税收制度;在政府投入基础上,建立市场化、产业化的投入机制;以量化考核为突破,建立资源核算清晰、效益 统计科学的考核机制。
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何追责,需要明确的法律依据。有专家指出,我国的环境立法基本上是“管理法”,为环境司法提供的资源非常有 限。同时,最高法迄今为止共颁布的3400多条司法解释中,与环境案件审判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到20条,且主要针对环境刑事案件,有关环境民事案件和环境行 政案件的司法解释数量极少,加快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第五篇:多证合一改革政策解读
多证合一”改革政策解读
1、“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有效减少了重复登记行为,给企业带来很大便利。在此基础上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的相继实施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服务效率,降低了创设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力,但目前仍然存在各类证照数量过多、“准入不准营”、简政放权措施协同配套不够等问题。“多证合一”改革从全面梳理整合各类涉企证照事项入手,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以“减证”推动“简政”,从根本上推动涉企证照事项的削减,以进一步压缩企业进入市场前后的各类涉企证照事项,进一步减少制约创业创新的不合理束缚,进一步营造便利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和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的营商环境,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说,“多证合一”改革是贯彻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抓手。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构建“互联网+”环境下政府新型管理方式,建立程序更为便利、内容更为完善、流程更为优化、资源更为集约的市场准入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的整合标准和范围很明确。对于“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来说,证照的整合标准和范围是什么?
答:“多证合一”改革是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将有关涉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等各类证、照,具体来说就是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证照事项,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大幅度缩短企业从筹备开办到进入市场的时间。
改革没有像“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那样明确整合哪些证照,而只是做了原则性规定。主要考虑是目前各地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涉企证照数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证照事项也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具体整合多少证照,国家层面不做统一要求,由各地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二是关于特定行业和特定所有制形式的许可审批事项不宜整合问题。因这部份证照事项是对企业行为能力的审查和限制,设立的目的在于由主管部门查验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和资格,与营业执照是企业的主体资格证明性质不同,而且部份许可和审批更是实现从严管理的条件,办理此类许可和审批的某些特定信息,在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设立初期并不具备,也无法提供。
3、“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适用范围?
答:“多证合一”改革实施范围较“三证合一”和“五证合一”改革要更广。既适用于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当然,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也包括在内。
4、目前“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在全国的进展情况?
答:早在“三证合一”和“五证合一”改革实施的同时,有的地方就对“多证合一”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后,“多证合一”改革的探索步伐加快。据初步统计,目前有辽宁省、江苏省等地的“六证合一”模式。湖北宜昌等地的“七证合一”模式。还有浙江台州市“十一证合一”、广东省江门市“十五证合一”、河南开封“二十二证合一”、广西防城港市实施的“三十四证合一”模式以及吉林省拟实施的“三十二证合一”。各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行业分布情况、信息化建设水平等选择了不同的证照进行整合试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在全国推行“多证合一”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5、现在多地的“多证合一”都在试点,有的搞“九证合一”,有的“十五证合一”,有的“三十四证合一”。这样的试点会不会有点乱,什么时候能有统一标准?等以后国家统一标准的时候,之前的领证企业如何过渡?
“多证合一”同“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很大的不同点在于没有具体明确整合哪些证照,主要原因是目前普适性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办理的证照基本都已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同时,各地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涉企证照数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证照事项也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具体整合多少证照,国家层面无法做统一要求,由各地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不管是“九证合一”还是“三十四证合一”,改革的目的都是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压缩企业进入市场前后成本和费用。改革实施后,我们会组织进行科学评估,针对整合后的情况,全面论证统一标准问题。
不管是“三证合一”改革、“五证合一”改革,还是“多证合一”改革,其核心都是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后,相关部门通过与工商部门共享相关登记信息获取企业情况、满足管理需要。减少企业往返政府部门次数的同时,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得到强化。对于已经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多证合一”改革后不需要再换发营业执照,也不需要再办理被整合证照事项。
6、“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后如何办理营业执照?
对于工商部门来说,“多证合一”改革在“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机制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申请人材料齐全后,登记部门直接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相关信息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并及时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于被整合证照相关部门来说,要升级改造各自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衔接,通过共享数据实现管理需要。对于企业来说,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不再另行办理“多证合一”涉及的被整合证照。改革实施前已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也不需要重新申请办理“多证合一”登记,由登记机关将相关登记信息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给被整合证照涉及的相关部门。未领取“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在其原证照有效期满、申请变更登记或者申请换发营业执照时,由登记机关换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7、“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效力如何?
答:“多证合一”改革后,被整合证照不再发放,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是市场主体全国通用的唯一“身份证”,企业凭“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可以在政府机关、金融、保险机构等部门证明其主体身份、办理相关业务,企业原需要被整合证照相关事务的,一律改为使用“多证合一”后的营业执照办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予以认可和应用。
8、“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给企业带来哪些便利?
答:(1)为企业节省时间。对于被整合的证照,企业无需再办理,只需到工商部门办理“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即可,减少企业往返各部门奔波之苦,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为企业节约成本。原来登记要到多个部门提交多套材料,现在只需要准备一套登记资料。(3)企业办事更方便。由于“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具有唯一性、兼容性、稳定性、全覆盖性的特征,企业到相关部门办事只带营业执照即可,再不需带一摞证照办事,因而企业办事更简单、便利。
9、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再到“多证合一”,如何保证各部门做好工作衔接?
答: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再到下一步的“多证合一”,整合的是证照数量,精简的是办事环节、流程、手续和费用,但是证、照整合的背后,政府各个部门要履行的监管职责并没有减少。那么如何在精简和整合的同时,保证各部门做好工作衔接,既减少办事环节、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又做到服务要周到,管理要到位,有几个关键环节要做好。一是做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工作。现阶段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登记部门、被整合证照核发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充分交换。二是做好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需要充分利用共享平台上的企业登记信息,通过主动核对企业信息,完成企业信息更新,满足管理需要,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为公众提供更加节俭、更加便捷的服务。三是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形成各部门的监管合力。真正做到将各部门的信息、服务和监督等编织成网,改变以前企业拿着一叠证照单线程奔走于各个部门的状态。
10、“多证合一”改革涉及的部门更多,有些证件是企业开业初期用不到的,会不会无谓拉长企业等待审核的时间?
答:不会的。无论是“三证合一”、“五证合一”还是“多证合一”,其核心是由工商部门一家审核、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基本信息共享给相关部门使用,其他部门都不需再审核。证照整合是通过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来完成的,无论这个证照在企业开业初期是否需要被使用,企业都不再需要再单独办理被整合的证照,在申领营业执照时也不需要等待其他部门的审核,只要信息传输共享到位,企业在设立后就可以持营业执照去办理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