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
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
http://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 / 2006-06-20 17:25:37
■专家建言■张孝德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在大政方针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使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效用最大化,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谨防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三个陷阱
(一)谨防让转移支付跟着要钱的走,使转移支付成为向有钱者的支付。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新农村建设需要财政支付转移的七个方面都是,解决“三农”问题迫切需要钱。应当说中央向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使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效益最大化,就是要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最需要资金的领域、地区和农村。但是,如果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没有一套从预算到监督使用的刚性约束制度,那么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就很难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可能会陷入跟着要钱的走的陷阱。这样,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就会服从于另一个规律,即钱向有钱者和有关系者配置。因为要钱需要成本,要钱也需要钱。由此形成的转移资金配置的格局是,那些没有钱、最需要钱的地区和乡村,由于支付不起要钱的成本,在要钱上自然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建设资金,而那些相对富裕的地区和乡村,不仅有钱,而且关系也广,在要钱公关上处于优势地位,反而能要到他们想要的钱。从表面看,转移支付范围没有超出农村,也没有超越预算规定的范围,但实际上形成的使用效果与最初的目标大相径庭。
(二)让转移支付跟着试点走,使新农村建设变成形象工程。抓试点,以点带面,是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的运动式管理方法。试点先行也成为我们启动某项工作之前的惯例。试点也就自然成为资源配置的重点。如果试点真能发挥以点带面的功能也罢,问题是多年来,我们在试点上屡次付出代价,不是“以点带动面”,而是“以点代替面”。在新农村建设启动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试点正在酝酿中,那么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是否会避免“以点代替面”结果?对此我们表示担忧。在整个管理体制没有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奢望这一次会比上一次好。如果新农村建设不能有效地避免“以点代替面”这种结果,那么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向就有可能陷入投资跟着试点走的陷阱。如果大量的投资集中在各种各样试点上,那么,新农村建设资金所启动的,不是整个新农村建设,而是“以点代替面”的新农村试点,是各级领导的标志或形象工程。
(三)让转移支付跟着配套资金走,使转移支付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转移支付。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各种专项投资中有一个惯例,是地方额度配套进行。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认识这个做法的弊端,避免陷入让转移支付的资金跟着配套走的陷阱。如果转移支付跟着配套走,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有钱的地方会得到更多钱,越没钱的越得不到钱,使转移支付失去维护公平的作用;二是为了得到投资,通过向老百姓摊派进行硬配套,结果使给予农民实惠的转移支付,变成了变相的摊派。我们主张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十五”期间的城市建设中,在追求业绩、贪大求洋的思想指导下流行的小钱办大事、没钱也办事的做法,已经使许多城市负债累累。如果将这种做法重复推广到新农村建设中,让本来就处于弱势的
农民负债,这无疑会使其雪上加霜。
推进制度创新,保证财政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
(一)建立透明的转移支付分级细化预算制度。在我国现行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五级政府管理框架下,对农村的转移支付是我国财政支出环节最多的一项支出。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支出经历的环节越多,层层跑冒滴漏导致财政资金使用风险越大。鉴于我国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存在诸多漏洞,围绕建立透明的转移支付的分级细化的预算制度,可尝试进行以下改革。
一是要对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实行分级细化预算,堵住直通车式的转移资金。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只能对省级进行,要堵住以各种名目出现直通车式的中央财政直接对县或乡村的资金转移。省级对下一级的转移支付,也严格按照此原则进行。转移资金要严格按照预算规则,进行分级分解,堵住各种以抓试点、搞模式为名,使转移资金在关系链的作用下,形成不公平的直线转移。尽量使建设新农村的公共投资投放到最需要的农村。
二是制定严格转移资金分配的规则,实施自上而下的透明化转移。要让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3397亿元转移资金,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进行。每个环节按照什么规则转移资金,每个地方得到多少转移资金,都应当向社会公开。要使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暗箱博弈,变成有规则的透明博弈。
三是为了减少转移支付环节,建议这次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转移支付,走出传统的五级管理模式,实行中央到省、省到县、县到村三级转移模式。最近几年,在浙江、湖南等省进行的扩权到县和省管县的改革实践证明,在现有行政管理框架下,在财政支出上实行三级管理是可行的。
(二)建立跟踪转移支付的监督体系。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事后监督的做法,建议启动与新农村建设转移支付同步进行的全过程监督体系。国家审计部门要从转移支付的预算、资金分配、直到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监督作用。要将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民主监督同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
(三)导入转移支付的绩效预算和绩效审计制度。针对目前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预算轻资金使用跟踪管理、重支出轻支出效果控制的问题,建议导入此制度。财政部门不仅要严格控制预算支出是否按规定项目和要求执行,还要从一开始就对预算支出效果进行评价,而且要和资金使用部门的绩效考核挂钩。在传统的预算体制中,要钱难,但钱一到手,就成了短线风筝,其结果无法控制。为了提高转移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财政部门要搞绩效预算,国家审计部门也要相应地导入绩效审计。应将财政年度执行绩效评估、审计结果与下年度的预算支出进行挂钩,对资金使用形成良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新农村建设资金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的三个关键点
(一)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层次重点转移,解决关键问题。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将新农村建设最迫切和最基本的需求作为重点转移对象,是新
农村建设转移支付要坚持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不仅是中央财政转移支出的原则,更是各级地方政府支出的原则。就生产和生活而言,生产是重点;就公共设施和农村社会保障而言,社会保障是重点。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谈发展。在农民连起码的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之前,搞跨越式和高标准试点的做法,不是真正的新农村建设,而是满足为政者自己需求的形象工程建设。
(二)根据地区差异进行均衡转移,解决和谐发展问题。据统计,中、西部农村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比东部地区分别低22.2个百分点和45.6个百分点。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按照公平的原则,对西部地区的农村、对贫困地区的农村进行重点转移。
(三)按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有效地解决问题,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一般的总体目标,但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图地缘环境的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大不一样的。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就不能按一个模式和思路来搞。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具体地缘环境不同,也应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处在城市包围中的农村与处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同样不能按一个模式来搞。
两点建议
(一)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后续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在中央有了战略决策,上级政府也有转移支付的政策后,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后续政策研究。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转移支付对新农村建设驱动机制和投资效应的研究,应当予以关注。
(二)要以新农村建设转移投资为切入点,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转移投资不同于国债,随着时间推移,将会成为中国财政常规支出中额度越来越大的部分。如何管理使用好这部分资金,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以新农村建设资金转移支出为切入点,推进公共预算、绩效预算、绩效审计等一系列改革,既可以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新制度保证,也能为系统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第二篇:简历:如何实现投递效用最大化
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兼首席职业顾问张建勤女士就简历撰写问题做了一个探讨。但是,简历完成以后,如何让它的投递效用最大化,让这个“敲门砖”为你觅到一个合适的公司及职位呢?问:学长告诉我,简历投递网撒得越大越好,真的是这样吗?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确实,你需要去寻找各种渠道,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你可
以抓住合适的机会。但是,这并不表示你要没有目标地胡乱投递。明明学的是管理,偏要去投递高技术类的工作;明明只达到助理的水平,看见有主管的职位,想也不想就去投了;明明想做文职,偏去投递销售类的职位;还有在同一个公司投了不同岗位性质和职级的两三个职位,像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这种没有目标性地胡乱投递,哪怕你的网撒得再大,你也是在做无用功,不会有真正的实效的。
问:我投了很多简历,可都是石沉大海了,我该怎么办呢?
答:其实这种简历的石沉大海,和上面所说的盲目投递是直接相关的。当然,简历没有回复会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例如:用人单位觉得你的背景与他们的要求不相符合;你的简历并没有把你的特长突出,以至对方忽略了;用人单位已经招到他们想要的人,你的简历他们并没有看到;对方并不真的想现在招人,而是储备人才等等。总之,简历没有回音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也是你所不能够控制的。所以,千万不要因此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一方面分析原因,一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心仪的职位。
问:那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简历投递方式呢?
答:首先,你要明确你想做哪些类的工作,根据需要撰写完相应的简历以后,再去通过招聘会、招聘类报纸和招聘网站寻找相应的职位。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最为关键。
其一,学会去分析公司。目前的整个人才市场,相对来说也是鱼龙混杂的,好的公司不少,但也不乏对你的职业成长根本不利的皮包公司。看到中意的公司,不妨先通过网络、人脉了解一下该公司背景、经营情况、企业文化、有无负面报道等等。如果各方面显示都还不错,那你就要仔细去阅读它们的职位描述。
其二,找到自我能力和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分析一下,这个职位主要的工作职责,他们对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你达到他们的条件了吗?你怎样在给这家公司的简历中,突出他们的需求点?记住,千万不要用同一份简历去投递所有的公司;也不要每天花个十分钟就浏览好所有招聘类网站的新职位,并完成投递。不经过分析思考的盲目行为,是你的简历投递无效的最主要原因!
“简历:如何实现投递效用最大化”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简历:如何实现投递效用最大化
在上期的栏目中,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兼首席职业顾问张建勤女士就简历撰写问题做了一个探讨。但是,简历完成以后,如何让它的投递效用最大化,让这个“敲门砖”为你觅到一个合适的公司及职位呢?
问:学长告诉我,简历投递网撒得越大越好,真的是这样吗?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确实,你需要去寻找各种渠道,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你可以抓住合适的机会。但是,这并不表示你要没有目标地胡乱投递。明明学的是管理,偏要去投递高技术类的工作;明明只达到助理的水平,看见有主管的职位,想也不想就去投了;明明想做文职,偏去投递销售类的职位;还有在同一个公司投了不同岗位性质和职级的两三个职位,像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这种没有目标性地胡乱投递,哪怕你的网撒得再大,你也是在做无用功,不会有真正的实效的。
问:我投了很多简历,可都是石沉大海了,我该怎么办呢?
答:其实这种简历的石沉大海,和上面所说的盲目投递是直接相关的。当然,简历没有回复会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例如:用人单位觉得你的背景与他们的要求不相符合;你的简历并没有把你的特长突出,以至对方忽略了;用人单位已经招到他们想要的人,你的简历他们并没有看到;对方并不真的想现在招人,而是储备人才等等。总之,简历没有回音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也是你所不能够控制的。所以,千万不要因此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一方面分析原因,一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心仪的职位。
问:那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简历投递方式呢?
答:首先,你要明确你想做哪些类的工作,根据需要撰写完相应的简历以后,再去通过招聘会、招聘类报纸和招聘网站寻找相应的职位。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最为关键。
其一,学会去分析公司。目前的整个人才市场,相对来说也是鱼龙混杂的,好的公司不少,但也不乏对你的职业成长根本不利的皮包公司。看到中意的公司,不妨先通过网络、人脉了解一下该公司背景、经营情况、企业文化、有无负面报道等等。如果各方面显示都还不错,那你就要仔细去阅读它们的职位描述。
其二,找到自我能力和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分析一下,这个职位主要的工作职责,他们对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你达到他们的条件了吗?你怎样在给这家公司的简历中,突出他们的需求点?记住,千万不要用同一份简历去投递所有的公司;也不要每天花个十分钟就浏览好所有招聘类网站的新职位,并完成投递。不经过分析思考的盲目行为,是你的简历投递无效的最主要原因!
来源:文汇报在上期的栏目中,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兼首席职业顾问张建勤女士就简历撰写问题做了一个探讨。但是,简历完成以后,如何让它的投递效用最大化,让这个“敲门砖”为你觅到一个合适的公司及职位呢?
问:学长告诉我,简历投递网撒得越大越好,真的是这样吗?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确实,你需要去寻找各种渠道,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你可以抓住合适的机会。但是,这并不表示你要没有目标地胡乱投递。明明学的是管理,偏要去投递高技术类的工作;明明只达到助理的水平,看见有主管的职位,想也不想就去投了;明明想做文职,偏去投递销售类的职位;还有在同一个公司投了不同岗位性质和职级的两三个职位,像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这种没有目标性地胡乱投递,哪怕你的网撒得再大,你也是在做无用功,不会有真正的实效的。
问:我投了很多简历,可都是石沉大海了,我该怎么办呢?
第四篇: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中文名
财政转移支付 外文名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基 础
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 主 旨
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目录 形式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2009年起,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而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设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包含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1] 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现况
我国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双向的资金往来关系,不仅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拨款,而且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缴款。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1.体制补助或上解 2.税收返还 3.专项拨款 现状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体制补助四种方式。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又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方式。按照转移支付形式的性质划分,转移支付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这几部分是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维护既得利益,是旧体制的延续,不具有均等化功能。
(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在支付过程中按规范和均等化的原则进行,这是国际上通常称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3)专项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专项拨款,这些重点项目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核定并不规范,加之往往被层层截留和被挤占、挪用,其性质属于非均等化转移支付。
(4)其他转移支付,包括上述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其性质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均等化的性质。
第五篇: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一种补助。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提到了一些转移支付的概念。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由上级政府安排给下级政府的补助支出。资金接受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资金用途。“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转移支付原因:
原因之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非常低,在平均的税收努力下,所获得的收入并不足以去满足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支出需要。
原因之二:提供公共物品中存在的外部性,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原因之三:地方各政府在财政支出和投资中有其优先和侧重,而这与全国范围内通盘考虑的投资侧重,以及投资项目的筛选标准可能会有所矛盾。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
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转移支付的方式:
(1)、体制补助,这是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前的分级包干体制中保留下来的,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转移支付。
(2)、专项补助,这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地方政府必须把这部分资金用于中央政府所指定的项目上。
(3)、税收返还,这是在1994年年全国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实行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
(4)、公式化补助,从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资金,选择一些对地方收支影响较大的客观性因素及主观性因素,采用相对规范化的计算方法,实施对各地的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