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20:3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体现了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建议 一.社会安全感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之先河改变,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只有大家一起献言献策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繁荣兴旺。对于近些年来的社会安全问题隐患,我在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搞好社会治安从而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社会安全感与居民的幸福度满意度。

二.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建议

(一)居民居住安全方面加强小区社会治安管理,小区全封闭式管理,设立门卫制度,加强门卫责任,全天24小时值班,非本小区的人员进入需要登记,小商小贩不得进内,车辆进出需要经过检查。所有居民应该安装防盗门红外线防盗系统,小区居民应该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加强保卫。小区内禁止养烈性犬,家养的宠物狗猫应该大预防针,一旦有人被宠物咬伤,应立即上医院。

(二)公共交通运输安全方面加强街头巡逻警力,提高街头治安民警的责任,加强治安巡防,看到可疑人员应该秘密监视,倡导旅客按秩序排队进站上车,减少小偷行骗的机会,健全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解决旅客之间的矛盾。对于小偷决不姑息,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传授旅客如何识别行骗、小偷的伎俩。向旅客发放安全常识宣传单,接到旅客报警之后应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提高破案率。

(三)外来务工人员方面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安全,对于经常在本市区居住的外来人员可以上户。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新闻舆论方面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

(五)法律方面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长期以来,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而忽视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六)公民安全意识方面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七)社会法制方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浮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八)社会安全方面社会上有一大部分犯罪人员有前科,因此应该特别向这些人员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讲座,看记录片等方式改变他们头脑中的不正确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降低他们在出狱之后继续从事违法犯罪的概率,以此提高公民安全感。

(九)食品安全方面需要食品安全部门对各类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增强食品安全检查的力度,使得那些不法商贩难以向人民群众销售假冒伪劣的低质量食品。从而增进人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让大家吃上放心的食品。对于商家而言,应该注重保障食物的来源及渠道,及时制止过期腐败的食品流入市场及餐桌,提升自我品牌的公信度,把好食品安全的关口,让钱赚的更放心。

结束语: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待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想要提升社会的安全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循序渐进。需要每个人,每个组织或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响应。提升社会安全感,不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法规,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自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让我们一起努力,携手创建平安和谐的家园。

参考文献:

黄团国,《全面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思考》 黄泽林,王兴民,《强化我国社区治安的思考》 百度百科,《社会安全感的定义》

第二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 经济会发展 的 “ 黄金机 遇 期”,同 时 也 是 “矛盾凸显期 ”,人 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 为 安 全 感 是 一 种 主 观感 受,而 非 客 观 实体 ;第二,其 感受 的 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 众 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

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

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所在社区治 安 状况 的 总 体 评 价,在 对 问 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 回 答 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 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 对 于 安 全 感 的 测 量 方 面,对 于 问 题 :“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 犯 财 产性 案 件 ”对 居 民影 响 最 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 保 安 ”的 小 区 居 民 对 小 区 的 安 全 评 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你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1)流动人口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因素的判断。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篇二: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前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一、调查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

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的公民

3、调查的时间:2012年8月17日至2012年8月20日

4、调查的地点:各商店、政府办公处、学校、工地办公室、广场

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上看:男性占63%,女性占37% 从调查对象年龄上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占53%,31-55占38%,56-70占9%

二、调查结果

1、调查概况:关于对所居住地的地方治安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认为你所居住的地方治安好吗?”的回答中,认为“非常安全”和“安全”分别是7%和44%,认为“一般”的为32%,认为“不安全”和 “很不安全”分别为15%和2%。关于安全感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您认为晚上独自一人出去安全吗?”的回答中,觉得安全的敢肚独自一人出去的占75%,明显对社会的放心程度比较大。对于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中,影想社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我所调查的几个因素中.“地区治安问题”18.75%“就业问题”14.58%“媒体的社会报告问题”6.25%“物品价格问题”16.17 %“食品安全问题”31.25%“看病难问题”12.5%,还有0.5%其他原因如贫富差距的、社会稳定、和个人情感问题等。同时对于社会上不安定因素方面,“您觉得社会上不安定因素多吗?有没有影响到您的生活?”的问题,“多,暂时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43.3% “多,让我很担心,受影响”16.67%“ 不多,属于正常现象”33.33% “不多,但是影响很大”6.67%。说明社会稳定性还是很不错的。在问及“您信任公安及相关社会保卫人员吗?”完全信任,很有作用10%有时信任,看具体的事70% 不信任,作用不大5% 这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15%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男性安全感为94%女性为92%(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89%

三、我的结论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有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就,即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

为此,我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问题依然存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有很大的保障,基本问题不用担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各种问题使人们觉得她们所生活的社会不安全。

2、基本生存问题是影响因素之一

影响到安全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身边的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到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水平的质量要求也明显增高。同样对于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是占很大的比例

3、不同群体的安全感不同篇三: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2012-1-29(调查与网上资料)

通信102 一社会安全感的定义(百度百科)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二实际调查

调查问题:对于社会安全问题,包括人身、财产、交通等的安全问题,你有什么切身的体会以及感想?(下面是几个典型)吴秀梅(高二学生):说实话,不太了解什么是社会安全感。不过感觉东台这边还蛮安宁的,不会像西部或中部地区总是发生一些校园抢劫或杀人之类的安全事件。交通安全方面倒是比较值得注意,车祸常有发生,更别说小的事故了。还有网络,沉溺与网络的太多,游戏甚至一些不入流的东西都让人担心。沈琦(大二学生):总的来说勉强还行。这些安全问题总是避免不了的,像前段时间出现的震动全国的南京枪杀案,嫌疑犯仍在逃亡之中,确实让人心有余悸,不过也不会因此就人心惶惶,整日担惊受怕的。在我的家乡以及校园中,整个治安问题还是行的,至少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劫财的事。凌月(研究生):是有担心的。首先来自于就业的压力。虽然是研究生,可是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早已退出了那个辉煌的时期。二是财产安全。就拿自己来说吧,从上大学起,在公交车上手机就少了两个,身边很多男生的电脑都少过。再者,车祸天天有,各地的报导不绝于耳。王涛(居民):其他到没什么可担心的,就是家里财产??入室偷窃太常见了,常常有抓不到人,像我们这个单元已经不止一次被偷过了。

王晓红(居民):交通安全。如今路越来越多,私家车越来越多,这安全啊,就算严格遵守交通安全,也不一定能平安,我有次就是突然被后面的电瓶车撞到,现在出去还是有点后怕。

三调查总结(百度百科)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三)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网络安全”也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

(四)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例如老有所养,当一位公民时刻害怕到老年无法生存时,那么他就对这个社会没有安全感;病有所医,大病无钱治疗,社会不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时,那么此时的社会安全感也无从谈起,等等。所以说,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方面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五)政府赋予公民权利的多少也会影响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当公民得不到应有的权利时,公民会感觉被社会抛弃,不相信、不赞成、不支持政府的所作所为,那时的安全感更是天方夜谭。

第三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现状调查

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暑假分别在济源市的五个街道做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但仍有需改进的地方,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 | 社会转型期 | 社会治安

一、调查背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借全国上下全力贯彻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之际,我在暑假期间采用随即入户调查方式对人们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做了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市人民对社会安全的主观感受,以进一步分析出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观因素。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本次入户调查共80户,每个街道20户,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

2.被调查者的所在地

3.被调查者一个人逛街时是否担心被抢劫

4.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被调查者是否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

5.在进行社会等调查问卷时被调查者是否会留下自己的真实的信息

6.被调查者是否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外出玩耍

7.在公共场所或拥挤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汽车站)被调查者是否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

8.被调查者觉得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9.被调查者对所在地区政府部门在治安方面的工作是否满意

10.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是哪一类问题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年龄在18~30之间的占53.3%,30~55之间的占24%,18岁以下的占17.9%,55岁以上的占4.7%,所在地为城区的占71%,农村的占29%。被调查者一个人逛街是非常担心被抢劫的占了7.6%,有点担心的占到42.8%,不担心的占了49.6%;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被调查者担心自己上当受骗的74.2%,不担心的仅占25.8%;在进行社会等调查问卷时,会留下自己真实的信息资料的人也仅占22.6%,不会的则

高达77.4%;让孩子单独外出玩耍的问题上,58.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放心,18%的被调查者表示放心,而明确表示不会这么做的占到了24.1%;当在公共场所或拥挤的地方,54.5%的被调查者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不会的只占了12.3%,而选择看情况的占了33.2%;认为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一般的占了53%,认为比较好的占29.%,认为比较差的占了8.7%,认为很好和很差的分别占了7.1%和2.2%;影响被调查者安全的问题中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事件占了14.5%,与个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社会事件占了61.8%,社会环境稳定占15.2%,其它则占了

8.5%。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社会安全的感受却有很大的差别,这也符合安全感使人们的一种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感觉也不一样。在被调查者中,30岁以下的人多感觉社会治安一般或比较差,而55岁以上的人则多感觉社会治安比较好;在市场交易时,30岁以下的人由于购买数码电子产品或进行网络购物的机会比较多,而现在的电子产品种类复杂,难辨真假,同时网络购物不够规范,所以他们更担心在交易时受欺骗,而对于55岁以上的人来说,则不太担心;对于在进行社会等问卷调查时,30岁以下的人多数表示不愿将自己的真实信息留下,同时30岁以上的人也多半表示不愿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只有少数人愿意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用以帮助调查,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倒卖私人信息的情况较多,使大家比较担心;在让孩子单独外出玩耍的事情上,年轻的父母则多数不同意,而年长的父母也有多数表示不放心,这应该与这些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的恶性事件有关;在公共场所或拥挤的地方不同年龄段的人多数都表示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而30岁以下的多数认为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一般或比较差,55岁以上的人则多认为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表较好,这与人们的不同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影响人们安全感的问题也多数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很大的联系,而关系到个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问题仍是大家最关注的方面。

由调查结果可看出,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变化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期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被激化出来,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力下降,一些不法分子便趁机制造混乱,扰乱社会治安。因此,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也相信党和政府会做到最好的。

三、建议和意见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和意见,希望会对搞好社会治安,提高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有所帮助。

(一)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二)新闻媒体社会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

(三)社会法制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法制宣传方面

政府机关及公检法人员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向广大公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违法活动,并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能降低自己的受伤害程度。

(五)外来人员方面

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安全,对于经常在本市区居住的外来人员可以上户。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六)公民方面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

四、总结

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呆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面对

突发事件时,国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稳定社会。但同时社会治安又是全民行动的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让我们一起努力,携手创建平安和谐的家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第四篇: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产生的心理感受。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次调查是为了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的安全感满意度以及其建议。

一、调查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2、3、4、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 调查的时间:2009年7月24日至2009年8月17日 调查的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5、6、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二、调查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对所在社区治安状况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回答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和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对于安全感的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犯财产性案件”对居民影响最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

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保安”的小区居民对小区的安全评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在“当受到不法侵害时,您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

(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

(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或以上学历的文化程度的安全感分别为90%、93.1%、95.4%、96.2%。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

(1)流动人口

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

(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

(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三、我的建议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剧、处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3、维护治安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控制好治安局势,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我们应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不断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严打”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

4、维护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公共安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加强治安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治理。此外,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加快建立确保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5、维护经济安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犯罪案件,促进廉洁从政;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体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把打击、管理与服务统一起来,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司法机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规范作用等。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次社会安全感现状的见解,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知道我的见解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希望这对于增强居民社会安全感方面会有所帮助。

第五篇: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会发展的 “ 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 “矛盾凸显期 ”,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 一 种 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 ;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 众 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

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

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所在社区治 安 状况 的 总 体 评 价,在 对 问 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 回 答 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 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 对 于 安 全 感 的 测 量 方 面,对 于 问 题 :“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 犯 财 产性 案 件 ”对 居 民影 响 最 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

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 保 安 ”的 小 区 居 民 对 小 区 的 安 全 评 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你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

(1)流动人口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

(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

(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因素的判断。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

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下载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论文

    潍坊市经济运行状况调研报告学院:商学院 班级:金融11-4姓名:张振辉 学号:201108061033潍坊市经济运行状况调研报告 一、当前潍坊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潍坊市深入贯彻科......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推荐五篇)

    社 会 安 全 感 现 状 和 原 因 调 查 分 析 报 告 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2010级服装设计 姓名:谢银浩学号100180242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引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

    马克思作业——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专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院 系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B130403 小组成员: B13040325——杨正午 B13040326——袁腾龙 B13040327——张......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作者:腾凤云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 系别: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141703123 2015年 12月 19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推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 引导语:为构造和谐社会,为进一步构建安全的社会环境建言献策,了解您的真实感受,需要您认真填写,请在您认为最合理的答案上打勾,谢谢您的合作和时间......

    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象及原因调查分析调查表 您好!我们是贵州大学计科系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社会安全感问题的调查。我们需要耽误你一点时间回答下列几个问题,谢谢你的支持。......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5篇]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报告姓名:班级:院系: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一、选题目的。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5篇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系部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年级 一年级班级材料902姓名:王鹏学号:090520220实践单位:陕西华山化工集团塑业有限公司及生活小区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