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

时间:2019-05-13 20:2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

第一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黔党发〔2012〕31号)

(2012年11月21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通过)

人才是贵州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分析我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重就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和优秀人才,是驱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在经济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科教发展和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就,但是,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部分领域流失严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环境建设滞后、人才对科教兴黔战略的支撑力不足等问题突出,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我省加快发展的瓶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贯彻主基调、实施主战略、推进“三化同步”和跨越发展,根本上要依靠人才、依靠科技教育。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是加快发展的第一资源等科学的人才观,切实增强推动科教兴黔、人才强省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第一生产力,奋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整体开发,突出以增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能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技能型人才为重点,以优化科教和人才资源配置、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集聚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为主抓手,着力抓科技创新用活用好人才,抓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人才,抓产业和园区建设集聚人才,抓人才引进满足发展急需,抓导向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抓机制创新激活留住人才,抓服务体系建设关心关爱人才,为探索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之路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主要发展目标。通过“十二五”后三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三提高、三集聚、两优化、一达到”目标。即:人才的总量、素质和效能“三提高”,推动人才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管理领域、向重点发展产业、向各产业园区“三集聚”,人才的结构和发展环境“两优化”,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人才资源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质量显著提升。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7万人,技能型人才达到8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的26%以上;人才贡献率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以科技、教育、卫生等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加快扩大。到2015年,全省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研发人员达到7万人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8人年;各级和各类专任教师达到45万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或接近100%,高等学校每年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00名,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全省医疗卫生集聚人才20万人以上,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职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病床数分别增加到45、15、14和33个;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达到15万人以上。

——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加快发展。全省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特色轻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特色农业、金融业分别集聚人才28万、13万、8万、11万、25万、48万和5万人,培育引进一批特色人才团队,开创引金、引资、引智、引才的良好局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0万人,产业园区集聚各类人才20万人,全省四分之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向民营经济集聚。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人才在省内得到合理流动,全社会尊重和用好人才的氛围进一步形成。特别是围绕留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等环节,在创新人才选拔、评价、引进、培养、流动、激励和投入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4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注重把握从宏观层面谋划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引导优化科教和人才资源配置这一关键,突出优化“三个布局”,打造集聚吸引、激活用好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着重优化交通布局,加快建设覆盖省内、联通省外的高速立体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科教资源和各类人才在省内快速流动和跨省流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做大做强贵阳为重点的中心城市、促进同城化发展、增强中心城镇承载能力的过程中,重点推动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等资源相对集中布局,以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集聚激活人才;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围绕推动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坚持推进产业园区及标准厂房建设,为产业及企业集群发展、形成创新合力和集聚人才搭建良好平台,带动提升全省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二、抓好重点任务

5推进科技创新用好用活人才。切实按照科技创新和科研机构建设发展的规律,着眼于搞活做强骨干科研机构,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动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注重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现阶段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模式,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城、高校科技园建设,加快建成全省创新创业示范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宜居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教城。采取设立董事会、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等办法,加快推进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建设,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科研资源整合,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后三年,重点推进建设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新建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推进30个院士工作站、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100个省级人才基地建设。重点培养15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建设250个有实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加快培育若干有竞争实力的“两院”院士候选人才;在高等学校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排配备10名以上在职在编人员。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重点产业和产业园区为重点,到2015年,重点培育建设20家以上国家级、省级的产业人才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培养人才。围绕我省重点领域发展的需要,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快新设和调整紧缺学科专业,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使教育更加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花溪大学城和贵州理工学院,争取设置贵州文化旅游大学、城市规划建设大学、商学院、茅台白酒产业学院等院校,加大对市(自治州)院校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支持在产业园区及周边建设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支持建好清镇职教城和在市(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建设职教园区,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加强认证机构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认证。到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170万人、7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30%,全省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导和推动教育及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把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把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把职教园区集中布局到中心城市。加大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力度,每年遴选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300名,到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研修;每年从市(自治州)、县(市、区)选派约200名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省级人才基地开展提升培训。健全完善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技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的培养扶持。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60万人。

7推进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集聚人才。围绕我省发展白酒、两烟、茶叶、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等特色轻工业、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支持以航空航天等军工技术为支撑的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升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园区经济,重点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其他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相应规划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设施,优先用于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发展。积极支持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人才特区建设,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人才自主流动管理、给予先行先试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制订民营经济人才专项发展规划,促进民营经济组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推动产业和园区的人才基地建设,到2015年,重点建设5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2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8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深入开展招商引才、项目引才和技术引才等专项活动,采取在境外、省外人才集中地设立窗口、定期组团招聘、与国内知名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吸引和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招才引智,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项目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到2015年,引进、培养重点产业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坚持推进柔性引进人才方式,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考察讲学、业务顾问、课题攻关、委托开发等形式,吸引境外、省外人才和智力。实行限时办结工作制,对于符合引进条件且手续齐全的境外、省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办结引进手续。

9大力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建立“五险一金”等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贵安、金阳等新区规划建设,引导和支持省人民医院、贵医附院等骨干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加大市(自治州)骨干医院和县级医院建设,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推进重点卫生院集中布局到中心乡镇,引导和支持医师等卫生人才资源走向基层,到2015年,实现城市社区每万居民配置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配置1名全科医生。从2013年起,统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乡镇特岗医生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结合各市(自治州)、县(市、区)及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缺额情况,选拔一批优秀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工作。对参加上述基层就业项目的人员,采取优先考核录用、政府购买岗位和重点招聘社会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等措施,加快建设适应基层社会管理的社工人才队伍。探索与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相衔接的选聘考试方式,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从2013年起,实行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与选调生到基层任职并轨,每年定向招考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三年,充实基层党政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从基层选拔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从2013年起,省、市(自治州)、县(市、区)三级国家机关需补充的公务员,每年拿出80%的名额面向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满3年的基层任职人员中考录或遴选。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黔留黔创业就业,“十二五”后三年,选择100个以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扶持,为1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和相关创业支持,组织10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力争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率达到80%以上。

10推进机制创新激活留住人才。进一步落实和扩大科研、卫生机构的法人自主权、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决策、用人和经济的自主权;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录用方式创新,探索采取面试考核、实绩考察等多种办法,引进聘用事业单位急需适用的专门人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推进竞争性选拔人才工作,从2013年起,全省拟新提拔任用的副处(县)级、正处(县)级、副厅(市、州)级领导干部,原则上实行竞争性选拔,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岗位面向全省(部分岗位可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事业单位关键职位、重点学科等负责人实行竞争选聘;新任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含央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地区之间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相互流动,实行工资等待遇按其担任职务就高套入、身份自主选择和来去自由等政策措施,切实打破身份限制、地域限制和所有制界限;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对任职的实行三年内“保薪保职”;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组织参加重大工程立项和重要政策制定的咨询活动。完善科技评价和人才认定评价机制,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质量和实绩贡献,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

11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要统筹建立健全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协会,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服务;建立和完善人才库和岗位信息库,推进人才信息网络建设,设立人才服务热线电话,每年发布一次人才需求目录,每季度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做好人事档案、户籍挂靠管理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手续服务等工作。开放人才中介市场,积极支持省外、境外人才中介机构(猎头公司)进入我省拓展业务。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探索推进国际人才服务区和国际学校建设。

三、加大政策支持

12科研启动经费和创新创业资助政策。对引进并在我省服务一定年限的“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以及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和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根据情况分别给予100—5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对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新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按省的有关规定兑现补助。从2013年起,对于每个获批的省级人才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给予50—200万元建设经费;对每个获批的省级人才团队,给予50—1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对于被列入“两院”院士候选人才培养工程的人才及其团队,由省给予一次性120万元经费支持。13科技创新成果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权属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在职创业的收入归个人所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的所得收益,扣除成本后,可按高于60%的比例由研发人员及其团队自主分配,或以股权形式奖励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对于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折算比例可达50%—70%;对于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

14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政策。对于从省外引进的科技、教育、卫生、重点产业等急需紧缺岗位的人才,可不受编制、职数、任职资格等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历、职称等条件不足,但研究能力突出、有专利有技术的专业特殊人才,经面试、试用和评审认定后,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对在境外或省外民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经评审认定后,可直接引进到我省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民营经济组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有相同的政策待遇,享受相关的奖励、补助、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实行“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向经认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特殊人才发放绿卡,持卡者在户籍、住房、经费资助、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及保险、就医、职称评聘、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

15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申办企业可不受出资额限制,注册资金实行分期到位;对初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小型微型企业条件的,比照享受国家和省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从2013年1月起,其营业额不足2万元的,免征营业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对新招聘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减免人事代理相关费用。全面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于我省吸纳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企业,可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以每人每年4800元的定额标准,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高校毕业生第一年由用人单位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由同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对民营经济组织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对自愿参加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基层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新聘人员发放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安置费。

16税收支持政策。经国家或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其新增增值税省、市(自治州)留存部分由省、市(自治州)财政分别通过转移支付企业所在县(市、区)财政,由当地财政全额奖励企业用于加大研发投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由所在企业奖励股权形成的人才个人收入和对经认定的涉及金融、民航等行业发展所急需的重要人才在我省工作的收入,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内留成部分作为政府支出安排奖励给个人;对人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经省、市(自治州)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可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事业单位把人才开发、培养和引进人才、奖励人才的费用列入经营成本,符合税收相关规定的,实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17引进人才住房政策。加快制定人才住房支持政策,对引进并在我省服务一定年限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分别提供100万元、60万元、15万元的购房补贴(省内培养的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参照执行,已享受房改政策的除外),其所需资金,省属事业单位引进的按省财政出60%、用人单位出40%的比例执行,省级机关引进的由省财政全额承担,中央在黔单位、各市(自治州)、企业按各自开支渠道办理;采取柔性方式引进的,分别按不少于200平方米、120平方米、80平方米的标准享受租房补贴,所需资金由用人单位自行解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人才公寓和公租房,专门用于解决引进急需人才住房问题,由同级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土地审批、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十二五”后三年,省、市(自治州)两级每年都要根据需求预测和引进人才工作的需要,建设(购买)一定数量的人才公寓,专门用于本级引进的高层次急需人才的住房安置。

18人才津补贴政策。按就高不就低和省市县三级分别承担的原则,对于在我省工作的“两院”院士每月补贴1万元;对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我省管理期内的核心专家,每月补贴4000元;对我省管理期内的省管专家,每月补贴1200元;对高级技师每月补贴500元;对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每月补贴800元;对在机关工作的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每月补贴300元。对在县(市、区)及以下工作的正高职称专家、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每月分别补贴1000元。柔性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时限和工作内容给予相应的津补贴。建立基层工作津贴制度,对在乡镇及以下工作的各类人才,每月按本人基本工资的20%发放基层工作津贴。

19人才表彰奖励政策。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设置“优秀人才贡献奖”、“优秀企业家奖”、“高技能人才成就奖”等,适时开展评选、表彰和奖励。对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省给予同国家奖励额度相当的奖励;对于新当选“两院”院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分别奖励10万元。对于贡献特别突出的,由省委、省政府授予“黔灵科技贡献奖”等称号,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设立人才工作“伯乐奖”,对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省委、省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20职称、岗位支持政策。创新适应发展需要的职称设置和职称评聘办法,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提升高、中级技术人才的聘任比例,多评多聘。对于到企事业单位、民营经济组织工作的博士、硕士,用人单位可根据其学术、技术水平直接申报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对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聘用到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受单位岗位职数和结构比例限制;对紧缺专业的特殊人才、或持有重大开发价值技术项目的人才,可低职高聘。放宽基层职称评聘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能力,在县一级设置正高专业技术岗位,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置副高专业技术岗位,对在乡镇(街道)工作的在编专业技术人员,在聘用时不受岗位职数和结构比例限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鼓励支持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并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越级申报职业技能资格。

四、强化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别联系至少2名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发挥好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职责,重点做好制订发展规划、协调落实政策、联系服务人才、加强督促检查等工作,及时配备与人才工作相适应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做到职责、人员和经费到位。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职责,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等部门和省工商联,可设立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负责本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协调。切实按照科教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科研、教育、卫生、重点产业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好本系统本部门承担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

2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今后三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不低于每年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不包含非税收入)的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拨款引导,省有关专项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国内外机构、企业和个人赞助或捐募等办法,建立贵州省人才发展基金,重点资助全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人才开发;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按照总支出、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设立人才基金,专款专用;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我省人才资源开发,引导探索建立人才发展非公募基金,并依法享受相应权益。制定全省人才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审核监督办法,整合资源、统筹管理和规范使用各类人才资金,并实行绩效评估。

23强化统计监测和考核督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专项统计制度,把民营经济单位人才、城乡各类人才纳入统计范围,省和各市(自治州)、县(市、区)每年要发布人才统计公报,形成人才年度发展报告。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对不能完成人才工作考核目标的地方和单位,综合考核不能评定为合格,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年终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对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严重滞后、用人单位和高层次人才投诉较多、造成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通报批评,相关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作出书面说明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弄虚作假的,要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24营造良好氛围。将每年3月设为“人才工作活动月”,以“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为主要载体,集中举办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人才集中公开招聘、人才工作集中展示、人才发展政策宣传等活动。加强人才理论研究、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努力形成心态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2013年2月底以前,各市(自治州)、县(市、区)要制定贯彻落实本《决定》的实施意见,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决定》,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制定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措施,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实到位。

(此件公开发布)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2012年11月24日印发

第二篇: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推进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是兴市之本”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工作的与时俱进,为实现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要立足人才总量不足的实际,坚持多措并举,下大力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实施中高级人才继续培训教育工程;实施高级技工培训工程;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注入工程;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要立足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的实际,遵循人才规律,多渠道引进人才。遵循人才工作规律,突出“三个围绕”,围绕加快发展引人才,围绕优化环境引人才,围绕改进方法引人才。要立足加快发展实际,抓住关键环节,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能论才,知人善任,量才使用,大才厚禄。

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工作。以抓“第一要务”的力度抓“第一资源”。正确处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资源”的关系,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战略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大事来抓。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政策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认真研究、编制、执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着重把握“一个面向,两个坚持”。一个面向就是面向全市改革开放主战场,把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两个引导,就是注意引导人才向基层包括条件艰苦的地方流动,引导人才向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流动。认真抓好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实。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人才工作的活力在于创新,抓人才工作的关键也在于创新。首先要在机制上创,新努力消除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体制性障碍,加快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遵循人才开发的新规律,建立和健全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次,是要在方法上创新。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有效途径。最后,要在服务上创新。要把优化环境作为服务人才的主要途径,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市在人才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人才存量没有盘活,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现有人才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困难与不足,就我县人才情况来讲,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四多四少”:人才总量不足,人口多、人才少。人才素质偏低,中档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人才结构不合理,党政教卫人才多,经济建设一线人才少。人才形势严峻,高中级人才流失多、高学历毕业生回承少。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我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使我县人才环境、创业空间、生活待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大,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才观念陈旧,尊才、爱才、育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并不断强化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使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深入人心。

要实现人才工作的新突破,首要的任务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使人才工作更加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是用好用活现有人才,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5人,高技能人才87名,专业技术人才645名,高技能人才87名,企业管理人才47名,由于现行管理部门,职能重复交叉,缺乏统一协调,人才资源得不到及时交流和共享。要认真研究人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发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政策激励的作用,通过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和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真正把我县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应采取的措施: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围绕“矿业兴工、绿色兴农,山地兴林,旅游兴商、特色兴城”发展思路,遵循市场规律,本着“用好现在的、培养自己的、留住关键的、引进急需的、储备未来的”人才工作整体思路,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三个环节,重点抓好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努力

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我市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企业在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树立正确的现代人才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兴衰之基、发展之本。在新世纪新机遇面前,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拥有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树立正确的现代人才观,当前需要把握以下四点内容:一是树立人才工作先

1行的观念。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是企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企业改革发展全局工作中,人才工作处于“领军”位置,要始终处于“领跑”状态,先行一步。只有为企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准备,才能使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二是树立人才市场化、国际化的观念。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和国际经济的循环,必须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跳出“小天地”,走出“本系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在最大范围和最广领域尽可能集聚各类人才,为我所用;三是树立竞争择优的观念。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造就人才。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要通过竞争择优使企业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四是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各类优秀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提供广阔的舞台。在企业各个领域、各个岗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意识,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实现由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的标准的狭隘的人才观。以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在人才工作方面,要

学习张瑞敏“海纳百川”的胸怀、卡内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的胆略、任正非驾驭“群狼”的战术,努力做到容人之短、宽人之过、展人之才、纳人之谏。用人善于从短中见长,从弱中见强,以至变短为长,扬长避短,把每个人的才能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刀背上,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识人、选人、用人的能力。要坚持各门类、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重。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各种类型的人才,无论是经营管理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才或高级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彼此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必须树立大人才观,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门类、各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担当起企业发展的重任。与此同时,要重点抓好“领军人物”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才的决策和指挥正确与否,对各种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讲“出色的科技人员好比珍珠,而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就是一根线。如果将企业比喻为项链,它的价值是由珍珠的质量决定的,但没有线是绝对穿不成项链的。管理人才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其领导的业务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各种人才得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变人才的才干为业绩。各级党组织在人才工作的摆布上,应将班子建设,特别是企业党政一把手的建设作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强管理、选好后备。紧紧依靠企业党政一把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各单位的人

才工作做实、做好。

二、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这一新要求为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指明了方向。结合实际,企业在用人上应健全和完善以下机制。一是培养锻炼机制。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的培训规划,并抓好培训规划的落实。在培训内容、目标和重点上,对党群干部、经营管理者、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要根据他们的岗位、职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促进其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后备干部及优秀中青年人才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的力度,把优秀人才放到一线去检验,放到困难企业和矛盾集中、条件艰苦的基层去磨练,让干部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经受摔打。二是竞争择优机制。全面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认真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以往静态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特别是潜在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对一些骨干企业的经营者,也可尝试市场配置的办法,公开在社会招聘。三是激励约束机制。更新分配观念,改革和完善企业现行的分配制度,积极尝试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体系,合理拉大优秀人才与

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一流业绩得到一流报酬。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具体可采取:

1、按岗定薪。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利益,允许大家参与竞争。在人员选择上,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资历深浅,关键看能力和业绩;

2、在股份制企业,可让经营者群体或骨干持股,把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挂在一起;

3、高薪沉淀。对关键岗位薪金比较高的人才,其年薪可以分期兑现,当年只能拿走一定的比例,其余年薪需在几年后兑付,如该人才离开企业,其沉淀工资不能全部拿走。该办法被国外一些企业誉为留住精英人才的“金手铐”;

4、严格经济责任审计;

5、建立经营者重大失误个人责任追究制。四是科学评价机制。消除一切影响人才成长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实践观点,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在能力考评方面,强调把创新能力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要通过改革,逐步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根据市场经营发展的新形

势,从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健全管理手段,为员工提供一个心情舒畅,勇于展示员工才华的平台,特别要为企业的人才提供完善的工作设施和工作环境。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追求企业文化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往往是无法界定的,“更好”却是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界定,并通过积极进取而获得的。在这样的理念下,通过员工的不断进取,艰苦努力,才能使企业积极向上,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辉煌。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吸引一些优秀人才青睐,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理想文化的旗帜下,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和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追求的是“求实创新、奋发奉献”的企业精神,它在企业内部体现的是“敬业爱岗、艰苦奉献”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在这种精神倡导下,才能激发人的道德意识,形成踏实工作,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在企业精神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关心下,毫无疑问会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员工们的敬慕,并在企业发展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企业才能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作于2004年6月23日,参加市委党校培训学习体会。

第四篇:中外合作办学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中外合作办学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浙江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特制定《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09-2013年)》。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制定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一)背景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对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浙江省的中外合作办学自1995年实施以来效果明显,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增加较快,其中高等职业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占了相当比例,到2008年底,我省已有高职项目32个,当年招生1572人。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学校加入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行列,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有效地缓解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供求不足的矛盾,提高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深化了我省的教育改革与开放程度,培育了一批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师资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整体来看,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合作项目的数量增加不少,合作的资源质量有待提高;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精品”项目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少数国家的管理、商务、计算机等专业;管理队伍跟不上项目发展需求;缺乏一套规范性好、操作性强的评估体系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机构和项目能否生存和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质量的高低。

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研究和发展规划,切实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发展,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加快构建和谐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中心,全面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能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强省,为我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提供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遵循这一要求,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省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坚持“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办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管理经验,推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向宽领域、高水平、深层次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3年,建成一批定位准确、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有新突破;在工学结合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新探索;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新改革;在外语、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变化;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水平上有新提高。全省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使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二)主要任务

1.着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依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优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速度、规模和结构,积极有序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适应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到2013年,新增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0个、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若干个,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招生8000人。

2.积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比较分析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引进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改变目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的局面,探索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3.大力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建设2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0门中外合作办学优质课程,100种涉及技术领域的优质教材。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学校应至少举办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工业设计、金融保险、物流管理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同类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消化、开发各专业课程。

4.不断提升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重点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秀管理人员20名、双语课程名师50名。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国际视野、较强管理水平的项目管理队伍。以合作办学项目为平台,引进国外优质师资的同时,加大教师的国际交流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外语能力和技能水平,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水平。

5.努力增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国外高等职业学校先进课程体系的引进力度,注重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要坚持强化外语教学,鼓励有选择地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强化突出合作办学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指标有明显提高。

三、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1.坚持政策导向

高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在合作国家、合作院校、合作专业、合作模式等方面认真比选,慎重抉择,真正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外方的有益经验,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相关指导、帮助和服务工作。

2.严格项目审批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把好中外合作办学审批关。重点考量:拟举办项目是否符合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是否属于我省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协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师配备、招生考核、教学管理是否合理可行;颁发的国外学历证书是否获得外方合作者所在国的承认等。

3.规范办学行为

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招生录取、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材引进的审核、收费和财务管理、文凭证书发放等重点环节,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4.加强监督评估

成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专家指导委员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奖惩措施,实行定期评估、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推进项目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激发中外合作办学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五篇:省战略的意见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法规名称】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意见

【颁布部门】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 查看

【发文字号】 晋发[2004]23号

【颁布时间】 2004-08-12

【实施时间】 2004-08-12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犤2003犦16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1)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对于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我省的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整体环境和氛围还未形成。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忧患意识,切实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长远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2)明确人才强省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就是要把人才作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把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我省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围绕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检验人才工作的实际成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坚决克服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3支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发人才资源;坚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立足当前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着眼于国际化趋势,积极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统筹省内人才开发和国内国际人才开发,把省内国内人才开发摆到突出位置;统筹稳定、激活现有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把稳定、激活现有人才摆到突出位置;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统筹优化人才环境和开发人才资源,把优化人才环境摆到突出位置。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改善;人才成长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舆论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优化;紧缺、急需人才能够及时引进,人才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人才队伍总量、结构、布局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优势群体。

二、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3)继续抓好“三支队伍”培养。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形成党政人才优势群体。制定不同层次党政领导干部培养规划和培训办法,重点加大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学习考核制度,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岗位逐步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党政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健全年轻领导人才储备制度。继续做好选派科技副市(县)长工作。以建设法制政府为目标,制定和实施公务员能力提升计划。各级要设立干部教育培训资金,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建立专业化的干部培训基地,积极拓展省外、国外培训渠道。

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驾驭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势群体。制定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规划,确立培养基地,构建培训网络,强化诚信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与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培训机构和知名大学合作,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了解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走向的优秀企业家和管理人才。建立引导高素质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实施我省与江浙沪等沿海开放地区高级经营管理人

才研修互动计划。规范工商管理培训,鼓励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培训中心,支持省外、境外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校在我省创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窗口和网点。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下载《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