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预防职务犯罪比较研究
中外预防职务犯罪比较研究
发布日期:2009-9-25 来源:
中外预防职务犯罪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田湘波,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核心成员;周新伟,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外预防职务犯罪专门机构、立法及制度预防、公务人员管理预防、财产申报制度预防、薪酬预防、监督预防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找出异同点,察看中国大陆预防职务犯罪的某些不足之处,从而为改进和完善中国预防职务犯罪方略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职务犯罪;预防;比较;启示
当今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存在职务犯罪的现象。职务犯罪,历来是国内外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重要而又困难的课题,然而,它又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而是法学研究者对与职务有关的犯罪的概称,因此,理解职务犯罪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职务”一词的内涵,进而确定“职务”人员的范围。从字面意思上看,“职”是掌管的意思,“职务”表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某一职位所必须履行的义务。《现代汉语词典》将“职务”解释为“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因此,“职务”的前提是先有一定的“职位”,由该职位确定其所应有的职权和义务。“职务”是职权和职责的统一,一个人一旦具有某种职务,也就意味着他既拥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权力,同时又必须恪尽职守,不能滥用权力,也不能不履行职责。事实上,由于职务犯罪在犯罪主体、行为方式和涉及领域等方面的复杂性,也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职务犯罪的概念并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可以从广义上将职务犯罪理解为行为人违背职责要求实施的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学术界有关中外预防职务犯罪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所以我们力图做这方面的尝试,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对于中外预防职务犯罪的举措,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预防职务犯罪专门机构比较
预防职务犯罪要设立独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设立专门反腐败机构,是指一些国家不仅通过它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来行使反腐败的职能和权限,而且还设立独立的机构专司反腐败的职能。所谓独立是指专门反腐败机构直接隶属于国家最高行政首脑、议会或国家司法部门,并向他们负责,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专门反腐机构与专门预防职务犯罪机构是合二为一的。
很多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专门的预防职务犯罪机构,并赋予这些预防部门以特殊的职权。为保证预防工作全面、有效,都从人力和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例如,马来西亚在反贪污局设防范部,其任务就是要防止和铲除一切贪污及漏洞,促进政府行政廉洁和高效,教育公众认清贪污的危害,支持反贪污活动。新加坡贪污调查局设立情报组和研究组,分别负责收集、分析贪污贿赂的情报,提出预防措施,检查政府机关工作程序,及时堵塞漏洞。香港廉政公署下设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专门负责预防腐败犯罪工作。该处有权审查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的工作规定和程序,寻找可能导致贪污的漏洞,提出改善建议,受审查部门必须认真整改,没有选择的余地。该处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有工程师、测量师、会计
师等资格,为了取得社会力量的支持,廉署专门设立防止贪污咨询委员会,吸收法律界、工程师、会计师、教育及工商界人士参加。[1]
国外预防职务犯罪专门机构主要通过建立社会预防网络、开展廉政共建活动、进行预防教育、开展专门性调研、检查监督等方法预防职务犯罪。检查监督活动包括: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工作制度及程序进行审查,并提出防范建议;检查贪污贿赂易发部门和环节;重点监视“黑名单”中的嫌疑人员;审查官员廉政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1]我们主要看看预防教育。各国都将预防教育作为常规性的预防措施常抓不懈。例如,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反腐败、贿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常性的专题讲座、防止贪污贿赂教育、针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反腐败教育。香港廉政公署社区关系处通过媒体和专门的教育机构传播肃贪倡廉信息,教育市民认识贪污贿赂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宣传和鼓励市民进行举报,支持反贪污行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反腐败独立委员会负责教育公众,提高他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他们还将反腐败教育提前到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阶段。[1]
在我国,对职务犯罪行为的预防是由检察部门以及党政的专门监督机构——纪检监察机关来完成的。
在中国,专司预防职务犯罪的机构是各级人民检察院,如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和检察建议;负责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工作。下设的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专司职务预防工作。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会市和较大城市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预防职务犯罪机构;其他各级人民检察院,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加强工作、明确职责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不设预防职务犯罪专门机构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指定具体部门或者专人负责预防工作。各级人民检察院中的反贪污贿赂部门与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公诉部门、侦察监督部门、监所检察部门、控告(举报)检察部门与刑事申诉检察部门、民事刑事检察部门等也有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检察建议、进行警示教育和法制教育、提出预防职务犯罪对策意见等职责。[2]
除各级人民检察院之外,纪检监察机关也有预防的职能。后者负责宣传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党风廉政和党纪政纪的宣传教育工作。监察机关可向被监察对象提出监察建议。2007年9月成立的国家预防腐败局也在履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该部门主要职责有三:一是负责全国预防腐败工作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检查指导;二是协调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防治腐败工作;三是负责预防腐败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实际上,国家预防腐败局与中纪委和监察部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我国的警示教育主要是进行普法宣传,使公民尤其是职务主体了解法律,充分认识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及其必然的法律后果,同时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通过对发生的案件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出犯罪的原因,举案说法,以案示法,进行有效的警示教育,使公民尤其是职务主体从典型案例中受到教育,汲取教训,从而防止职务犯罪的滋长蔓延。但是,我国的预防教育并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这项活动。
上述机关、组织和部门,尽管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专门反腐败机构,仍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缺乏独立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影响了我们预防职务犯罪行为的力度和效率。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进一步强化现有反腐败机关和部门职能的同时,建立起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垂直领导,独立行使职权的专门预防职务犯罪机构,并赋予他们广泛的权力。
二、立法及制度预防比较
通过立法或制度完善约束公职人员行为是中外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措施。在外国,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公职人员或特定人员行为准则的法律文件。
职务犯罪的本质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为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牟取私利,就必须对其行为做出全面、系统、明确的规范,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以保证公职人员廉洁从政。因此,国际上都将此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的重点和突破口。如南非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当选成员行为守则》、加拿大的《已经和将要离任公职人员守则》、联合国的《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等。这些准则、守则为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规定了比较详细、具体的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公职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将得到什么利益,以职权牟取私利将带来什么后果,如何履行职责等,为公职人员防腐保廉、廉洁奉公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3]这些法律文件和公务员法主要规定公务人员应遵守以下义务:禁止公职人员经商和营利性兼职、限制公职人员接受馈赠,禁止收受额外报酬、严格执行财产申报制度等。
西方国家禁止公务员经商,原则上禁止公务员兼任有报酬的其他公职。为什么要禁止官员或公务员经商呢?因为“当一位政客或其家庭成员或雇员在某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而这家企业又同政府有生意关系或者会从国家政策中获益的时候,潜在的公私利益冲突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贿赂或竞选捐款,政客徇私偏袒的风险同样存在。” “如果拥有广泛商业利益的政客不受制约,他们就同那些受大捐款者操纵的政客一样肯定会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基础。”[4]英国《荣誉法典》、《防止腐化法》以及文官部行政官员条例规定:禁止公务员以权谋私、经商或从事同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任何赢利事业,禁止官员(尤其是财政部、外交部的官员)参加赌博和各种商业、金融性投机活动。法国《公务员总章程》第8条规定:禁止任何公务员以职业身份从事任何有利可图的私人活动,禁止任何公务员亲自或通过中间人,以某种名义在其行政部门或公共事业部门所管辖的或与之有关的企业中,谋求会损害其本身职务独立性的利益。法国刑法规定,一切公务员、公职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参与与其身份不相称的营业贸易,如果他们公开地或隐蔽地通过代理人,“在其正在或曾经管理或监督的经营、拍卖、企业、税收和专卖等方面获取或接受利益”,那么将“被判处6个月至2年的监禁,并课以相当于退赔款数的二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罚款”,此外将“永远不能担任任何公职”。日本《国家公务员法》第103条规定:职员不得兼任商业、工业、金融业等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公司和其他团体的负责人、顾问或评议员,也不得自办赢利企业。《瑞士公务员章程》第十五条规定:“担任联邦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兼营副业。” 《联邦德国公务员法》第65条规定:公务员从事工业活动,合伙经营一个企业或者参加某一团体、合作社或其他合法形式经营的企业的理事会、监督委员会、行政管理委员会或其他机构以及接受某种信托活动,必须事先获得批准。德国《官员法》规定,官员未经事先批准,不得接受有报酬的兼职工作,或从事工业活动,或经营企业,或涉及财产管理权的兼职工作。不少国家关于这方面的限定一直延伸到官员的亲属,如新加坡规定官员子女不得借助父母的地位非法经商牟利。法国规定公务员的配偶若以其职业身份从事有利可图的私人活动,该公务员必须向其所属部门说明情况。
由于政府官员兼职的情况十分复杂,因此有的国家,如前联邦德国的公务员法将所允许的兼职工作分为二类:一类是须经批准的兼职工作,其获得应以书面形式报告,且该兼职不得妨碍公务员正常工作任务,不得与他担任的公职任务产生矛盾,影响他的超党派性或公正性,或严重影响他将来的工作,或有损于官方行政部门的威望;另一类是无须经批准的兼职工作,它包括担任无报酬的兼职,从事文学、科学和艺术的创作或报告活动,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教学鉴定工作、从事维护公务员利益的活动等。[5]
在中国,《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国家公务员禁止从事和参与营利性活动;国家公务员不得在企业或者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
员在离职3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2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这些规定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
西方国家禁止公务员接受金钱或礼品的馈赠。英国1906年《防腐化法》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来自私人企业或利益集团的实物、钱财等馈赠,一般拒绝参加宴会邀请,除非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或首长的同意,因外交礼节而收的礼品必须上交,但日历之类的小礼物除外。美国的联邦议员及其雇员,则受到反贿赂法以及限制其非公职收入和离职后再就业的法规的约束[4]。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公务员接受价值100美元以上的礼品必须做出说明,并将礼品上交。瑞士《联邦公务员章程法》第26条规定:禁止公务员利用职权索取、接受或让人答允给他本人或别人各种馈赠或其他好处;公务员与第三者默契索要、接受或让人提供各种馈赠或其他好处,同样有违职责;公务员非法接受的馈赠或其他好处均应收归联邦所有。瑞典也有类似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时反渎职机构将接受礼品的限额定在300克朗以内。奥地利《官员法》规定,公务员不许索贿受贿和随便接受礼品,即使是名誉性礼品;公务员在接受礼品后要通知其所在单位,若所在单位在一个月内表示不同意接受,则应将礼品退还。《联邦德国公务员法》第70条规定,官员即使在公职关系结束时,也只有经他所在单位或公职关系结束时的最高行政机关的同意,才可以接受与其职务有关的酬谢或礼品。
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法律都有类似的规定。澳大利亚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馈赠,但微不足道的小纪念品,工作午餐款待,或出于不同文化背景,拒收会招致冒犯的情况不在此列。”新加坡规定,官员因退休接受下级人员的礼品或款待活动,须写报告申报礼品的名称和价值等,礼品的价值不超过50美元,而款待活动的费用不得超过举办者平均月工资的2%。新加坡法律对于“贿赂”的确定范围较宽,除了钱财、礼品外,还包括贷款、职务、职位,或合同、支付贷款、放弃权益、取消义务或责任、清偿债务,其他任何援助、优惠、利益(包括免受罚款、徒刑、诉讼纪律惩处或劳役、已经或尚未执行,行使或拖延行使职权)等。我国香港地区制定的《防止贿赂条例》中规定:任何政府雇员,如未获香港行政长官之一般或特别许可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即属违法。此外,许多国家的法律对于政府官员和议员从私人和政治团体接受的政治捐款的数目、使用竞选经费、筹集竞选经费的程序等,都以专门的条款进行了限制。[5]
禁止公务员经商和兼职不能兼薪、禁止公务员接受金钱或礼品的馈赠,这二种义务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文件、行政法规中有规定,如1993年4月27日,下发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和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的通知》,1993年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33号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对外公务活动中赠送和接受礼品的规定》等,但这些制度还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所颁布的法律,且在中国《国家公务员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为义务。中国《公务员法》只笼统规定,禁止公务员贪污、行贿、受贿,禁止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实际生活中,兼职兼薪、贪污受贿的人大有人在。正如西方学者所说的,“如果中国想建立一种更为民主的政府结构,就需要正视中国企业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中国的政府官员有时在公营和私营部门担任多项职务。例如,一项对中国电力行业所做的研究写到,‘在这个领域,一个人可以既是电力企业的高级职员,又是电力主管部门的官员’。中国有悠久的‘混淆政府和私人部门界限’的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同国家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化企业的初衷相矛盾,而且还与建立一个更具问责性的政府的目标相冲突。”[4]为了防止公务员的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我们应像西方国家那样,在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这些制度。[6]
第二,关于规范政府行为和政治活动的法律文件。
当今社会,政府的权力日益膨胀,政治活动日趋活跃,如何实现政府行为的法制化、避免政治活动成为黑金政治,成为各国当政者颇为头疼的事情。为此,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制
定了大量的规范或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文件,规定了许多明确具体的预防措施,以保证政府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廉洁。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信息公开的法律文件。其从不同方面规定了政府所持有信息的公开范围、时间、方式及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等,为公民有效监督政府、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规范政府权力行使的法律文件。其突出特点就是政府权力的行使要有所节制,做到合法、透明,实行有效监督。三是规范政治活动的法律文件。其对于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活动的廉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少有规定政府活动程序方面的法律。虽然1997年刑法的颁布使我国在控制贪污犯罪方面有了较为严密的刑事法网,但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以及规范政府行为和政治活动的法律文件还很缺乏。法律还没有能够涵盖权力设置、运行、监督、制约等各个环节。这不仅导致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公务行为缺乏明确的遵循依据,而且也使刑法因得不到相关法律的配合而难以发挥应有的威慑效应。这些重要的法律至少包括:《预防职务犯罪法》、《财产申报法》、《举报人保护法》、《行政程序法》等。[7]
第三,关于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文件。
惩治职务犯罪也是预防取得实效的保证。无论是专门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还是其他的廉政法律,都把对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规定。[3]
虽然我国刑法分则同国外大多数国家刑法一样,也将职务犯罪专列一章(刑法分则第八章),称为渎职罪,但具体来说,显然是不如国外的。一方面,国外关于公务员法、道德准则、财产申报、反贪污专门法等规定配套成龙,操作性强,而我国刑法受“宜粗不宜细”的思想指导,内容较简单,有些规定由于缺乏配套措施,往往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国外的职务犯罪立法中,在非刑事法律中的行政、经济法规规定职务犯罪时,不但犯罪构成较为详备,对法定刑也有独立的规定。如日本船员法,规定了船长的滥用职务罪;破坏活动防止法规定了公安调查官的滥用职权等。而我国非刑事法律的行政法规、经济法规虽然也有许多职务犯罪的规定,但往往不是独立的犯罪,而将其某一行为依刑法典某罪处罚,例如,银行工作人员违反贷款审批制度,超越批准权限,擅自决定发放不应当发放的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这种规定往往造成某一犯罪外延过分庞杂,甚至破坏刑法原有罪名的稳定。除此之外,我国在法律不完备、立法滞后、体系不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我国没有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许多制度虽然颁布出来了,但很少得到实施,所以制度软化情况比较严重。
制度预防即针对发生的体制、机制、管理方面的漏洞,发出检查建议,提供预防咨询,帮助有关单位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密自己的管理,不给犯罪分子机会和条件。犯罪学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犯罪动机一旦产生,行为就进入零界状态,行为能不能完成,取决于他有没有机会和条件,而制度预防主要就是切断犯罪动机和机会之间的联系。完备明确的预防职务犯罪法律体系,不仅使公务人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对自身行为的法律界限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使惩治职务犯罪有了尖锐的法律武器,避免了因法律规定模糊、疏漏而放纵犯罪的现象。加强有关立法,包括经济、行政方面的立法和刑事立法,充分发挥法制的积极作用。
三、公务人员管理比较 在国外,主要是从择优录用公职人员和加强公职人员培训两方面着手的。由于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时间较长,录用和培训制度规范、严格。公职人员被录用后,主要从强化内部管理,着力提高公职人员素质方面来预防职务犯罪。一方面,加强公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工作责任感。如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政府负有一期组织培训的义务,文官享有接受培训、领取培训期间工资和自修时政府提供的学费等权利。又如美国 的培训和文官试用相关;法国的培训和文官晋升相关,等等。另一方面,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内部纪律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公职人员的行为,强化内部管理,从而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如美国在警察局设置警长一线监督制;缴获贩毒赃款制度化;订立规章制度拒收金钱礼物;成立设有专门反职务犯罪职能的内务处;专门监视与调查本局警察职务犯罪现象。作为亚洲职务犯罪比较严重的国家,韩国在全国机关中实行“腐败指数制”,即根据企业和普通市民的反映,现场调查、专家评价、监察院和检察院的监查及整改情况、新闻机构的舆论调查以及行政改革效果和业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每年打一次分,向社会公布,根据分数决定待遇的差别。通过这些措施,公职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进而有利于廉政勤政各项法律制度和措施效能的发挥。
我国刚刚建立公务员制度,择优录用和培训制度不太完善。同时,由于人治色彩浓厚,法治社会未建立,不太重视内部管理。我国侧重于从严把进入关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两方面着手。择优录用和严把进入关都是为了体现录用的公平公正,坚决杜绝特殊化和“任人唯亲”;加强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公职人员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举措,长期以来,我党一直强调其必要性,但一些人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从而使政治思想工作流于形式。
四、财产申报制度比较
西方一些国家为了杜绝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为了防止公私利益冲突,规定公务员在任职前后和任职期间必须向有关单位申报自己及其家族成员的财产及其变化情况。同时,它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民主问责程度。在欧洲,除了卢森堡外,所有欧盟成员国都要求议员申报个人财产[4]。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智利、罗马尼亚、波兰、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越南等也建立了财产申报制度,并以具体的法律对财产申报的对象、时间、内容及申报书的递交程序、公布、审查、违法行为的惩罚等,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财产申报方面,美国于1965年颁布了《政府官员及雇员道德操行准则》,对各类高级官员及其配偶、子女的财产申报作了规定。1978年,美国国会又颁布了《政府行为道德法》(1989年修订为《道德改革法》)。该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政府和联邦法院的高级官员在就职前必须报告本人的财产情况,此后每年定期公布并加以说明。美国国会1978年通过的《申报财产真实情况法》适用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的所有官员。该法及有关条例对需要申报财产的官员范围、申报项目、申报时间和地点,对公务员的配偶、亲属是否也需要申报财产、复查和公开财产申报情况以及罚则等,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罚则规定:有意隐瞒要求申报的财产情况者,将被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罚款的民事处罚,并由工作单位或适当机关予以纪律处分;有意伪造要求申报的财产情况者,将受到刑事处罚,即处以不超过1万美元的罚金或不超过5年的徒刑,或两者并处[8]。新加坡法律规定:每个公务员在任职时,必须详细申报个人财产。英国虽没有关于文官要申报财产的直接规定,但规定文官一旦破产或丧失偿付能力,必须向其所属部门的常务次官报告,如被宣告破产的文官有意隐瞒情况,或其破产系从事不值得信任的交易所致(如赌博、投机倒把等),应予撤职并不再任用;如系不可避免的不幸事件所致,可允许继续留任,但其职责不得涉及公共财物,否则须调离工作。澳大利亚《公务人员行为准则》规定,一切公务人员都必须登记本人及其配偶和全部或主要依赖其供养的子女的有关钱财收益。登记的内容为:股份、家庭委托或委托公司、房地产、担任公司董事、债券、储蓄、投资,每件价值5000澳元以上的其他财产、其他收入,官方馈赠的价值在250澳元或非官方馈赠给议员的价值在100澳元以上的各种礼品、旅游的款项及在其他组织中所得的可能与公职发生冲突的收益。这些收益的登记内容大部分是可被公众或新闻机构公开查阅的。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增大了政府官员权力行为的透明度。它以“侵犯”官员或公务人员隐私权的方式,将公职权力的运行与公职人员
私利的获取途径暴露在公众之中,置于法的监督之下,故而这类法律法案措施在某些地区(如台湾)又被人们称之为“阳光法”。[5]
实行收入申报制度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文件、行政法规中有规定,如199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但这个制度还不是法律,且在中国《国家公务员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为义务。
以《规定》为例,说明我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首先,申报主体过窄。《规定》第二条将申报主体范围确定为“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这与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395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主体范围不一致。有些官职,位不高权也重,易产生腐败;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在离退休后一定期限内的财产收入也应申报,以杜绝事后受贿。其次,“收入”与“财产”是不同的,“收入申报”并非“财产申报”,更非申报主体的整个家庭财产状况,给规避财产申报留有余地。再次,《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为一年申报两次、半年申报一次的日常申报登记制度,而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都设有初任申报、日常申报和离职申报三种制度。我国只规定日常申报,而不规定初任申报与离职申报,不能将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自始至终置于监管之下。第四,财产申报受理机构缺乏监管力度。按照《规定》第5条,本单位、人事部门负责接受申报人收入申报的受理机构,缺乏权威性,而国外财产申报的受理机构一般是法纪监督机构。最后,违反责任规定过轻,纪律处分缺乏刚性。《规定》第6条对申报人不申报或者不如实申报收入的,由所在党组织、行政部门或者纪检监察机关责令其申报、改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党纪政纪处分。由此可看出,中国主要采取批评教育为主、纪律处分为辅的责任追究制度,而在国外,是一种以刑罚制裁为主、行政处分为辅的责任追究制度。因此,我国的财产申报制度,还应在申报主体范围、财产申报范围、申报时限、管理监督等方面不断完善。与此相适应,还要实行金融实名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措施。
实际生活中,收入申报制度已经流产了。为了防止公务员的腐败,必须实行财产申报制度,因为它是防止腐败的天然屏障。
五、薪酬比较
实行高薪养廉几乎是是廉洁国家一种普遍的预防职务犯罪措施。美国《联邦政府工资改革法》规定,政府公务员的工资要与私营企业职员的工资相对应。法国采取工资与物价挂钩的制度,工资表只列出各个登记公务员的工资指数,公务员的实际工资额等于工资指数乘以最低生活费,而最低生活费是随着物价的变动而变动的。日本的《一般职员报酬法》中规定,公职人员工作优良,满12个月提薪一次。事实上,西方国家实行高薪养廉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在政府机关,过低的薪水收入,往往会使公务人员生活拮据。而生活的清苦,常常又影响到公务人员的工作情绪,使其为了生活而难以安心于公务。因此,在物质利益面前往往经不住诱惑,进而一步步走向腐败。[9]而高薪养廉在增强公务人员信心和对职业的满意的同时,也使腐败的成本远远大于腐败所得的利益。
基于我国当前的情况,还不能像他们那样对从事公务的人员实行“高薪养廉”,其原因如下: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以及政府机关人浮于事现象的存在,造成我国公务人员数量的庞大,“高薪养廉”对于正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我国来说显然是没有能力也不现实的;其次,社会分配不公是某些贪利性犯罪发生的重要诱因,而不是单纯的财产性腐败,因此应当采取措施改革分配制度,而不是一味的“高薪”,事实上,“高薪养廉”与我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思想也是相悖的;最后,我国现阶段反腐败最大的薄弱环节是法制建设的落后,因此重要的是依法治国,从法律上加强对腐败的预防,而不是去做事倍功半的
事情。事实上,在国外即使是实行“高薪养廉”的国家,也并没有完全杜绝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经验表明,高薪养廉、促进民主和政治自由,以及像私有化和自由化这样的经济改革是不能够保证腐败减少的。反腐败措施的执行以及执行这些措施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同样重要。”[10]
六、监督比较
职务主体往往具有与其职务相适应的具体权力,如果对职务主体的职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便会导致权力的不正确行使和滥用,从而产生各种类型的职务犯罪。国家权力的本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廉洁和恪尽职守,只靠个人品格保证是脆弱的。坚实和可靠的保证应当是对国家权力的运作,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有一套完备、有效的监督制度。要有效地对职务主体进行监督,必须对其全方位,多层次监督,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监督体系。
加强内外监督,吸收公众参与是国外廉洁国家的共同做法。西方各国主要实行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监督,机关的内部监督和以舆论为主的外部监督,还有利益集团和普通公民的监督。这种监督体制运行效果好。以行政内部监督为例,根据1978年通过的监察长法案,美国在其联邦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中都设立了监察长办事处,有一名监察长主理该办事处工作。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事公开交易和公用事业,必须向同级议会提供信息和报告。瑞典则在政府机关内部设立检查机构,监察政府的各个部门。奥地利政府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美国政府通过《华盛顿邮报》对总统的行为进行监督,等等。“要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成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决策制定中使参与角色的作用制度化。定期对实质性资源施加影响有助于激励公民和公民团体,使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精神。”[11]通过公众参与,权力的行使便增强了可接受性,有利于创造一种政府和公众共同治理的新秩序。例如美国为了有效地制止警察的职务犯罪行为,在各州县都成立了所谓的民权自由联盟,专门收集群众对政府的意见,监视其违法行为。希腊政府专门设定进谏日,市民在这一天可以向政府官员进忠告、献计策、诉苦衷,政府官员则加以记录,以便研究改进。另外,西班牙政府建立了一种“护民官”制度,由市民选举、议会任命在市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担任。通过吸收公众参与和内外监督,既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政府的透明度。
目前,我国为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所建立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检察监督、法院监督、纪检监察监督、中介组织监督、新闻监督和社会监督。[12]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尽管其监督作用不断增强,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它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在国外由于有详细明确的法律规定,议会能采取实在的措施行使监督职权,采取建议、质询、调查、不信任表决、倒阁、弹劾、审查法案等方法对政府的人事和重大决策进行监督,从而防止职务犯罪。我国的监察部门大都设置在党政机关内部,在领导体制上,这些部门既受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又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专职监督机构受到的控制较多,尤其是受制于执行权。与此相对,大多数国家已经实行了监察权独立,即监察机关权力独立于行政机关权力之外,直接对最高行政首长或议会负责,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由于舆论宣传制度上的制约,新闻自由的效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在国外,舆论监督对政府官员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甚至许多西方学者把其与立法、行政、司法并列,认为是现代社会的第四大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公务行为的透明度不高,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知之甚少,社会监督的渠道尽管很多,但渠道不够畅通,这无疑阻碍了人民群众监督职能的发挥,而国外很多国家非常尊重公民的请愿权,一旦公民提出诉求,就必须对其行为进行核查,由于有这样的保障,公民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监督。
预防职务犯罪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必须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职务犯罪的预防具有时效性,是一个隐
性技巧很强的工作,不是显性技巧,即使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很大的成份加强预防,但是不一定效果就能马上表现出来。因此预防职务犯罪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国人民长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柳晞春.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理论与实务导引[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213-216.[2]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有关内设机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分工的规定[m].北京:高检发预字,2002-04-12.(1).
[3]王卫.职务犯罪的侦查与认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26-328.
[4](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m].王江、程文浩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76-178. [5]吴丕.中国反腐败——现状与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9-224.[6]王明高等.中国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64-74.
[7]何承斌著: 贪污犯罪比较研究:兼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中国廉政法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54.
[8]监察部宣传教育司.干部廉政二十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48. [9]周盛盈:《当代西方各国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2).[10](美)g.夏博·切莫.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以问责和透明打击腐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
[1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9.
[12]孙谦.职务犯罪监督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1.
责任编辑 唐坤
第二篇: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研究初探
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研究初探
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保证对外工作联系配合及时有力,对内分工协作明确有序,预防对策完善适用。为了提高预防职务犯罪水平和效果,要积极推进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中,要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个案预防、规范专项预防、规范制度预防、规范预防调查研究等,从源头
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在检察机关内部要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内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体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要选配政治素质好、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预防队伍,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二是在整个预防职务犯罪的系统工程中,由党委牵头,实现网络预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各级检察机关要主动争取党委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视,通过党委牵头组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网络非常必要。可以通过向党委提出当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建议党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领导)小组,并由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科)负责处理指导(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进行信息交流,推广预防经验,走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预防工作的深入。
二、规范个案预防。个案预防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切入点,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方式。要克服就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坚持在办案过程中做好“六个一”,开展个案预防,是检察机关利用职能优势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方式。这“六个一”即是每查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一是责成犯罪嫌疑人写一份触及灵魂的悔过书,这悔过书对犯罪嫌疑人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别人看了便受了一次深动的警示教育;二是到发案单位召开一次座谈会,分析发生职务犯罪的原因,商量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三是通过办案,发现发案单位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一项口头或书面的检察建议;四是根据所办案件的实际情况,对案发单位的有关人员上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课;五是根据案发单位暴露出来的问题,督促案发单位制定一项整改措施;六是在案件办结以后,为落实检察建议、整改措施等对案发单位进行一次回访,进一步落实案发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规范专项预防。从近几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来看,虽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体制性、社会性矛盾制约,许多领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屡禁不止,特别是入世后,许多企业将进行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侵吞国家资产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可能上升。因此,我们要在权、钱、人三个环节,认真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和监控盲区,注意发现因监督失效、管理失控、用人失察导致职务犯罪发生、蔓延的问题,准确把握诱发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具有遏制性、控制性、预警性的途径和方法。预防工作要以资金的控制为方向,以用人的监督为基点,加强对职务犯罪趋势的超前评估与科学预测,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积极介人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建筑项目工程等开展同步预防。与有关投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创优质工程,当优秀干部”的“双优”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同步监督。对资金使用、物资采购、质量验收进行全程监督,对管人、管钱、管物、管合同、管木材销售等重点岗位开展专项预防。
四、规范制度预防。一要规范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的预防制度建设。检察机关要在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开展预防活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的社会化预防网络,必须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种制度的建立,加强制度的配套建设,使各项工作趋于规范化。要在调研的基础上,使信息管理、检察建议管理、预防项目管理、工作目标综合评价管理等制度尽快完善。尤其要建立预好范文版权所有防职务犯罪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加强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检察机关部门之间和与网络单位之间对职务犯罪案件信息和预防信息的通报反馈、广泛收集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为研究林区预防职务犯罪规律、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为党委研究部署预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二要规范预防立法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等地方性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项法规的出台,标志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经迈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也为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这种由检察机关提请,人大常委会制定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法规,实行依法预防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预防工作的层次,拓展预防工作的领域,值得推广应用。
五、规范预防
第三篇: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目录
论文提纲………………………………………………………………………………………2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4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6(一)思想信念动摇...................................................................................6
(二)特权思想严重...............................................................................6(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7
(四)工作机制管璀和管理万式尚待完善...........................................8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8
二、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8
(一)强化思想建设...............................................................................9
(二)强化法制建设..............................................................................10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10
(四)强化监督机制..............................................................................11 参考文献.................................................................................................14
论文提纲
一、职务犯罪及其特点
l、大案要案增多;
2、利用职务之便腐败人数增多;
3、团伙作案增加;
4、犯罪方式科技化:
5、廉洁度下降。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l、政治素质低;
2、特权思想严重;
3、法制观念单及存在侥幸心理
4、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5、监督制约机制松绑,制度流于丁形式.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l、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2、强化法制建设;
3、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4、强化监督机制;
工作中: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发 挥整体效能,检查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配合各部门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更好地服从利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贪污贿坼作为腐败问题的重要表现,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隐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党和国家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存当前腐败问题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期,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然而在实际的职务犯罪侦缉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了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务犯罪 原因 预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腐败现象犹如“明珠蒙尘”,反腐擦去的是尘埃,剜去的是腐肉,打掉的是腐败分子,只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正像总书记所指出的,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很多“四风”问题被曝光,一批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问题相继被查处。所以职务犯罪是当前最重要的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预防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渎职、侵权犯罪在事前采取有关预防措施,不断促成抑制犯罪因素的增长,着力铲除犯罪的根源和苗头,防止止发生职务犯罪的一种治本式的行为。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职务犯菲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 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环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 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 款等经济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职务犯罪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增多。从涉案金额看,过上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 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兀的屡屡出现;从行政职务看,运去职务犯罪多发 生在一些掌握具体钱、物的一般工作人员之中,他们的行政职务、级 别一般不高,若出现
一、两个县处级干部犯罪,就视为“高官”。但 是,现在县处级职务犯罪却极为常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会产生,侦查和查处面临的新问题将会更多,在法律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的开展打击必然会受到影响。职务犯罪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款 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二)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活动的 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 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案、徐才厚案就是典型。且从事公务的人员与非从事公务的人员往往相互勾结,共同犯罪。
(三)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 力。湛江走私案、厦门走私案令人触目惊心,(四)犯罪手段和工具日益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的 运用和普及,一些犯罪呈国际化、智能化,隐敞性、突发性等特点,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将会产生,查处将更加同难。
(五)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国家工作人员中 “吃一点,用一点无关紧要”思想广为泛滥.在任何牡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量和质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国家干部行为规范的底线在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 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形成一种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的地步但 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 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地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构成职务犯罪 等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 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机制方面的,而究其 根本原因则是权力的失控。土要的原因如下:
(一)思想信念动摇
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有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纾济的大潮中,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资金等,同时难免会使资产阶级生活万式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涌入国门,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金钱和物质占有欲,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文化带入执法领域中,为实现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便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匿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最终蜕变为社会的渣滓。
(二)特权思想严中 当前职务犯罪发生的罪根本原因是特权思想严重,从而使自己手 中的权力性质发生扭曲,特权思想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这些联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 人民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 为人民”的崇尚宗旨,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错位,人生观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为已谋取私利,大肆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从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 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办事的干部 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 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 兢业业对待每项具体工作。
被调查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是法盲,都懂得什么是犯罪,也知道犯 罪的后果但他门之所以明知故犯,一个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存侥幸。
职务犯罪的主体在利用职务犯罪时,往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 会使职务犯罪主体对犯罪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利用职务进行 犯罪不会被人发觉,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些职务主体自然会 自我解除心理上对刑罚的恐惧,毫无顾忌地去实施各种职务犯罪.
(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加 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 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 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利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借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 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见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一些司法机关 中,存在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成了一纸空文。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环节,已经泛及 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 性,一贵重视与腐败斗争。反思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功小可 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现实,深感开展预防 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艰难,似于是被动的预防。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 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渎职侵权犯罪令人解气,但 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 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本人认为应做好“四强”
(一)强化思想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依托,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 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政治 素质,牢固树立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政廉洁、甘当公仆的思想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增强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般、都是思想先腐败”。徐才厚、***、***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青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求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 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二)强化法制建设
必颂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戒、监督等方而的法规,比如建立《国家公务员监督法》、《预防职务犯罪法》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职务犯罪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订的法观要加大惩罚的力度,量纪量刑要从重,要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要给予职务犯罪分子沉重打击,使其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脏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只要违法的都要依法严惩,以震慑职务犯罪分子。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 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枝钱交易。是进一步推进干 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 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崩,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 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褔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褔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绝对保证国家机器“吃皇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及其他所有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铲除职务犯罪现象产生的土壤。五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伯”。此外还要大山推行政府采购和会计委派等制度。总之,要通过改垃,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四)强化监督机制
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 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杈力必 然走向腐败。应该肯定,我们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不少党内监督的好 制度和经验.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 的监督体系,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掌握各级和各部门单位最高权力的党政“一把手”,由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 督没有明确的规定,更缺乏经常有效的具体监督措施,导致对他们的 监督“失控”,进法违纪的比例上升。针对这些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 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 民主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权力 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 的权力中,监督权是最重要的一种。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人会及 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的法律监督和工 作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监督,主要是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例如,给予监察机关查阅、查封银行存款权、停职检查权、奖励权,以及开除的处分权等。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系,使之能相对独 立行使监察权。此外,还要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 素,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监察队伍。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 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 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五是强化民主监督。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机关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抓好民主监督。六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利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 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七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综上所逆,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立足于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防止在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分工和定位,更不能“种了别人的地,忘了自己的田”。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敢于坚持不懈地同腐败问题作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1、武田:《预防犯罪的庇佑之路》[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2、樊风林 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4年6月
第四篇: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预防职务犯罪的指示精神,围绕“堵源头,抓建制,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增强全局干部队伍防范意识”的预防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使我局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条例》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从根本
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做好本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委书记陈祖芳为组长,纪委书记王国栋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按照《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把单位目标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权利职责与工作人员的年终考评结合起来,规范本单位的依法行政行为。
二、以预防为主,狠抓思想教育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从思想教育上抓起,做到警钟长鸣。一是根据水务行业特点,我局仔细研究分析可能引发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领域和环节,重点关注水务工程建设。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方案,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构筑思想政治防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利用每周开展的政治学习时机,组织领导干部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学习《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工作实际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服务,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四是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在思想上敲警钟,在行动上行规范。组织观看《盛世警钟》、《公仆本色》等反腐倡廉录像片,在观看中邀请局主要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共同参与。通过典型的案例剖析,加深干部职工对手中权利和肩负职责的认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积极争做“廉内助”,不利用亲情、友情做人情交易。五是开展思想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大家撰写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开辟学习专栏和以会议的方式交流学习体会。局党委班子之间,党委班子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坦诚交换意见和看法,解决工作和思想上的矛盾,增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通过教育使大家对“预防职务犯罪”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增强了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抓好措施落实,建立自律机制
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廉洁不贪占,勤政不失职。一是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决策,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的原则。敢于说真话讲实话,以事论事,有根据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使领导在大事上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各项文秘家园工作正确实施。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五不许”规定,坚持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责任
第五篇:职务犯罪及其预防
职务犯罪及其预防
目 录
内容提要—————————————————————————1 职务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职务犯罪的特点———————— —————————————3 职务犯罪的原因——————————————————————4 职务犯罪的预防——————————————————————7
内容提要
【摘要】:体制改革还未形成具有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机制,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认识职务犯罪的危害、特点、原因,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前提。预防,应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入手。控制,必须采取各种手段综合治理,方可取得最佳的控制效果,通过政治、法律的手段实现预防。
【关键词】职务犯罪;危害;特点;原因;预防。
1
从近年的工作实践看,虽然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搞好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对职务犯罪有充分的认识。职务犯罪是伴随着生产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的强大阻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到二十世纪中叶国际上才普遍使用“职务犯罪”一词,经查中外法律辞书,至今尚无“职务犯罪”一词的解释。在法学理论界,对“职务犯罪”的解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难有科学统一的解释。笔者认为,“职务犯罪”简言之就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职务相关的各种犯罪。但是,由于“职务”二字的含义极为广泛,我们必须从以下三点准确把握职务犯罪的科学内涵:一是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任命与委托的从事公务的人员;二是其行为与职务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其行为与职务没有联系,即使其行为构成犯罪也不能定为职务犯罪;三是其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或不正确作为,如滥用职权、超越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
(二)、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
1、职务犯罪的主体标志,离不开“职务”二字。如前所述,我国目前职务犯罪的主体主要界定在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之内。新刑法有的职务犯罪还限定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内。这一界
2
定的法律意义在于:标志着职务犯罪与非职务犯罪界限的明确划分;标志着与国家工作人员以外,职务身份主体上的区别;给打击与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准确、鲜明的法律依据。
2、犯罪的行为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犯罪与职务的关联性,职务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其犯罪行为必须是与职务相联系。而且,法律规定这种联系还应有必然的、并具有因果关系。否则,既是执行职务期间实施的犯罪行为,也不能构成职务犯罪。二是犯罪行为方式的多重性。行为方式的多重性,是职务犯罪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目前法理上讲有三种行为方式,即利用职务、滥用职务、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利用职务,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犯罪,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刑讯逼供、报复陷害等;滥用职务是指,行为人把人民赋予的职责与权利,当作私利,胡作非为,滥用权力,亵渎只能的行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是指应当预见到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利益的严重结果,玩忽职守,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这不仅是职务犯罪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区别非职务性其它犯罪的重要依据。因为,其它非职务性的任何犯罪行为,都不存在利用、滥用与不用职务的问题。
二、职务犯罪的特点
1、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增多。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算是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屡屡出现。
2、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活动的人
3
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陈希同、王宝森、褚时健、成克杰、胡长清案件就是典型。
3、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发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湛江走私本、厦门走私案令人触目惊心。
4、在腐败现象发生的领域方面,职务犯罪广为蔓延。腐败不使在经济管理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出现。如金融机构的公职人员利用特权之便,贪污、挪用资金案件的频频发生。
5、企业中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企业群,用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着深刻弊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腐败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并且已构成了当前腐败现象的多发区和高发区,近年来,企业中发生的领导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挥霍浪费、挪用公款等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国有企业陷入亏损的原因之一,就是某些企业领导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实施猖狂掠夺和恣意浪费而造成的。
6、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在任何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量和质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循知道,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底线往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形成了一种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
4 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构成了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
三、职务犯罪的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而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权力的失控。
(一)从政治层面来看,我国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中所发生的权力失控现象,主要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配臵上存在一些弊端,概而析之,其原因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传统的弊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带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似的人物,他们的权力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些人自恃大权在握,专横跋扈,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最终滑入腐败的深坑固然,腐败分子的堕落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腐败活动既然发生于体制内,这就要求我循必须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内在疏漏。在实践中,很多腐败活动在其初期已初群众发现和举报,但集权体制为其提供了排队障碍的力量,直至违法行为不可收拾,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害,才受到制止和追究。
其次,权力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监督。权力现象的一个客观
5
规律是,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在失控和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意志常常会由于没有压力和牵制而轻易地进入权力过程,从而使用权人形成不谨慎甚至是随意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流于形式,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贯彻。正因为制约监督不力,才使得某些 人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第三,权利对权力的监控力不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人们的参与手段主要是两种,公职人员依靠公共权力,而公共大众主要运用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在具体生活中,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民的权利而服务。为了保证权力行使用权的合理正当,通常必须建立和完善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控制制度,防止权力践踏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是现代权力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的制度尚未健全。
(二)从权力的实施一看,公共权力过程中的腐败活动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致命性的危害。这一过程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权力腐败破坏国家的政治和法制的统一,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政治稳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整 合的进程,它要求有统一的法制实践和程定的政治局面。而官员的腐败行为使统一的权力体系陷入了被各种私欲分割隔离的境地,导致法制权威的极度削弱。近年来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职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一种典型表现。各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侵
6
犯着公民的合法权装,刺激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直接导因于权力的严重腐败。我国过去政治局势的波动也有类似教训。
其次,在经济上,权力腐败制造分配不公,刺激不正当竞争,催发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腐败分子以权创收,以权获利,直接破坏了按劳分配的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当权力一旦成为交换或掠夺的手段,成为侵犯市场法则都能带来丰厚利润的特殊商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必然遭到破坏,最终必然造成经济局面的混乱以及整个社会健康的经济机体的毁损。
第三,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步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了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我国社会近年来泛滥的极端个人,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同腐败浊流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
四、职务犯罪的预防
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一环节,已经泛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性,一贯重视与腐败斗争。检察机关应加强宣传教育,推行法制,实施监督,这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履行法定的检察职责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核心。
但是,反思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功不可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现实,深感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艰难,似乎是被动的预防,以我个人看来,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全方
7
位的系统工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权力制。这是根本,因为腐败的根源在权力失控,这是制度、机制的问题,我们道德应着眼于此。
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问题应当通过推动现代化的全工建设予以克服,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为清除腐败、实现、立法政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战略上大力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外历史的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我高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它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等于经济现代化的价值压倒一切。如果政治现代化如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权力结构科学化等没有相应的发展,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就很可能成为腐败分子饱食的美餐或被其挥霍浪费。以国有资产为例,一方面在不断增值,另一方面却因企业单位中管理、经营权力滥用而大量流失,进入小集体和个人私囊。严峻地现实提醒我循,必须坚持经济和政治局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加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必须依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改革权力结构的种种弊端。这一点应当是反腐败斗争重要 战略性指导思想。
其次,完善权力体制,强化制约监督。腐败表现为权力的滥用,因此应当在权力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上寻求对策,改善权力运作的体制环境和相关环境。针对传统体制中过分集权、缺乏制约功能的弊端,主要应做到:①权力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应在民主和科学的原则下进
8
行。②改革过分集权的弊端。③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督机制。
第三,强化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作用。社会监督是指公民、企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定权利对公共管理权力进监控和督促。它是权力监督和制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行社会对国家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力量。权力腐败损害着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保卫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管理秩序,必然构成对违法犯罪的有力抵制。
(二)以法治腐,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面对性质恶劣危害极大的腐败现象,加大惩治力度不失为一种有效做法。其中,主要应该作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抓紧制定从宏观强化反腐败、廉政建设地位的法律,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取得法律上的保证;二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三要抓紧制定对违法违纪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惩的法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反腐斗争光有外在的约束机制还不够,还必须从干部自身的素质里育入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纪律和法制等各个领域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之一。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全党民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加强对干警的各面的教育,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并坚决制止此类现象在自己身上和身边发生。在进行教育的同时,9
也要注意有效的教育方法的运用,可以开展学习讨论,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性、建章立制,纠正错误问题等。
总之,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职务犯罪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多管齐下,彻底铲除职务犯罪滋生蔓延的一切主客观条件,使其主观上不想犯罪,客观上不能犯罪,监督上不让犯罪,从力度上不敢犯罪,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控制和解决职务犯罪,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①李键化、周小毛:《论腐败》,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②张穹:《职务犯罪概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7月。④樊风林、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⑤王昌学:《职务犯罪特论》,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⑦储槐植:《刑事一体的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⑧郭星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5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