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颁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
教育部颁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教人〔2002〕8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现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和编制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抓紧做好中小学编制核定工作
按照国办发[2001]74号和国办发[2002]28号文件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编制实施办法,指导、落实本地区中小学编制核定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办发[2002]28号文件提出的要求,抓紧做好中小学编制核定工作,并将结果报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编制、财政部门,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实施办法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本地区中小学人员编制方案。要按照精简、规范、合理、高效的 1 原则,规范中小学内设机构名称和职责,控制中小学领导职数,合理确定教师与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的结构比例。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批准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调控中小学班额(每班学生数)和班级数,科学确定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采取在校学生人数、标准班额、班级数、每班教师定员等指标,区别学校层次和地域分布,计算并分配中小学校编制数额。要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情况,合理调剂学校之间编制余缺。
二、中小学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的确定
中小学根据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设置管理机构,重点中学和24个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2个机构。完全小学职能机构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其中12个班以下的小学只设管理岗位不设职能机构,可配备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人。
要严格控制中小学领导职数。普通中学规模在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1~2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24~36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3人。完全小学规模在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1~2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24~36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3人。普通中学和完全小学规模在36个班以上的,可酌情增加校级领导1~2人。农村初级小学(1~3年级)或分校、教学点指定1名教师负责学校工作。根据国办[2002]28号文件精神,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本乡(镇)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因此乡(镇)中心学校可增加校级领导1人。
三、中小学人员编制的核定和分配
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城市小学40~45人,农村小学酌减,具体标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结合近几年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入学人口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学校校舍、教师数量等条件适当安排班额和班级数。在入学人口高峰时期可采取过渡办法安排班额,但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班额超过55人的现象,遏制部分中小学班额过大的势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降低标准班额。
按照国办发[2001]74号文件的编制标准折算,普通高中每班可配备教师3.0人;普通初中每班可配备教师2.7人;城市小学和县镇小学每班可配备教师1.8人;农村小学每班可配备教职工数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见后附参考表)。教师数确定后,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编制按教职工总数的一定比例计算,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核定到校。
各地可根据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各年级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综合考虑教师所承担的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任务和学校分配的其他工作,结合教师编制总数等因素确定教师标准周授课时数。
按照国办发[2001]74号文件规定,在具体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内地民族班中小学,城镇普通中学举办民族班的学校和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班级,寄宿制中小学校,乡镇中心小学,安排教师脱产进修,现代化教学设备达到一定 规模的学校,承担示范和实验任务的学校,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和教学点较多的地区,在按照学生比例计算编制的基础上,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适当增加编制。安排教师脱产进修所增编制以及承担学生勤工俭学和实习任务的校办工厂(农场)核定的少量后勤服务事业编制,按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四、中小学编制工作的规划和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编制核定和管理与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划结合起来,加强指导,长远考虑,统筹规划。在核定和分解各中小学校编制数时,要充分考虑近几年中小学生源变化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定编方案。根据编制标准核算出需要较大幅度增加编制的地方,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逐步配齐教师和人员。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定期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办发[2001]74号文件、国办发[2002]28号文件提出的要求,清理各种形式占用的中小学人员编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今后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做好中小学教职工人员分流工作,尽量避免对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稳定产生波动和影响。按照国办发[2002]28号文件精神,中小学在编教职工分流参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 分流政策执行。要将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的调整分流与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改革学校用人制度,推动教师交流,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流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中小学班标准额与每班配备教职工数参考表
学校类别地域班额教职工教师职工
高中
城市 45-50 3.6-4 3 0.6-1 县镇 45-50 3.5-3.8 3 0.5-0.8 农村 45-50 3.3-3.7 3 0.3-0.7 初中
城市 45-50 3.3-3.7 2.7 0.6-1 县镇 45-50 2.8-3.1 2.7 0.1-0.4 农村 45-50 2.5-2.8 2.7 0.1
小学
城市 40-45 2.1-2.4 1.8 0.3-0.6 县镇 40-45 1.9-2.1 1.8 0.1-0.3 农村 各地酌定
注:上表系根据国办发[2001]74号文件附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折算
第二篇: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
【发布单位】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 【发布文号】教师[2009]1号 【发布日期】2009-02-23 【生效日期】2009-0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
(教师[2009]1号)
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人事厅(局)、编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人事局、编办: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的要求,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深入实施“特岗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并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2006-2008年,共招聘特岗教师5.9万多人,覆盖400多个县、6000多所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的实施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农村学校面貌的变化,受到各地的普遍欢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同时,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仍然紧缺。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难以补充。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并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计划的名额将视各地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情况以及是否实施地方“特岗计划”的情况进行分配。特岗教师招聘、培训、管理等政策按教师〔2006〕2号通知要求执行。各地要做好与其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衔接。
二、提前做好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工作安排
教师〔2006〕2号通知要求,“鼓励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2006年起实施“特岗计划”的省(区、市)第一批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将于今年期满,做好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工作岗位安排意义重大。相关省(区、市)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继续留在当地从教。今后城市、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相关省(区、市)教育、人事、编办、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提前研究制订方案,确保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全部落实工作岗位,做好人事、工资关系等接转工作。
三、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各地要根据国家“特岗计划”的原则精神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地方“特岗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为中小学及时补充合格教师,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并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全省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从2009年开始,各地中学和小学教师补充应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含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期满人员),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
中小学教师补充要充分考虑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人员编制情况和学科结构等因素,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需设岗,规范招聘程序,严格招聘条件,确保新教师的质量。要抓住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33号)的有利时机,加大教师用人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要加强对拟聘教师的岗前培训,免费进行教师资格认定,确保持证上岗。
四、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做好“特岗计划”实施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教师公开招聘、岗前培训、跟踪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加强对实施县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省级财政部门要负责统筹协调特岗的经费保障,落实资金,规范管理;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招聘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中小学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设置特岗县的县级有关部门,要为特岗教师提供周转宿舍及其他必要的生活条件。
要加强“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的动态管理。对“特岗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实施省(区、市)要建立特岗教师数据库,及时掌握特岗教师的基本信息;要定期检查督促特岗教师工资待遇等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确保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鼓励吸引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五、大力加强“特岗计划”宣传,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各地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特岗计划”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成效,将特岗教师招聘工作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要大力宣传各地推进“特岗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教师补充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特岗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同时注意发现特岗教师中的优秀典型,加大特岗教师典型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2]13号 【发布日期】2002-02-20 【生效日期】2002-0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
“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02〕13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2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全国第三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将特殊教育列入工作议事日程。重视和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关系到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及稳定。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要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与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使特殊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要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登记制度,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教育行政部门,并协助做好入学工作。卫生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工作。要建立特殊教育的项目责任制,作为各级行政首长政绩考核项目之一。
二、二、明确发展目标,加快发展速度
“十五”期间,全省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使可以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留率分别达到或接近当地其他儿童少年同等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努力创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要达到100%,其他市县(区)分别达到90%以上。
每个地级以上市应有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型的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考虑在原有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或扩建,使其成为当地特殊教育的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在人口30万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新建或利用现有学校改建、扩建一所综合性的、质量较好的、规模较大的学校,同时向周边县(市)辐射;在乡镇中心学校附设特殊教育部(班)。
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除在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举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班或附设幼儿园外,积极鼓励在普通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机构。积极支持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其他地区也要想方设法努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积极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及其以上层次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残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努力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条件的高校要新办特殊教育学院(系)或特殊教育专业(班)。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不得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残疾考生。
三、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要坚持文化科技教育与劳动技能、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加强劳动技能和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让学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学生毕业实行双证书制度(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要对残疾学生进行德育、健康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加强对特殊学校信息技术的教学,信息技术开课与当地中小学同步,并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所有的特教学校全部能与互联网相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研和科研,积极开展特教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功能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建立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社区教育基地,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形成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四、建立保障措施,推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坚持“特教特办”,千方百计地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断加大投入,保证特殊教育必需的办学经费,并使特殊教育学校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省级财政也将适当增加对特殊教育事业补助费,并根据实际情况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划拨部分经费,支持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各级社会福利基金也应划拨一定比例金额,支持当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要减免杂费、书本费,对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的给予食宿费用补助。要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校舍无危房和校园校舍的安全,并努力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校园校舍建设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室)的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建立“广东特殊教育网”。对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工作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专业书刊和专用设备。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加强特殊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五、加强特殊教育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特教干部、特教学校校长、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可在全国相关院校引进特殊教育教师或在本省的高校中专门培养。师范院校应开设有关特殊教育的课程,以适应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或随班就读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利用卫星电视或网络培训教师。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教育部门设立或增加随班就读的教研人员。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使他们安教、乐教、善教。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特教津贴,其额度为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之和的30%,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特教津贴标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退休时,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15年的,应将该项补贴计入工资基数。各地在工资统发时,要保证特教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二年二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本我校体育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
2017学校体育工作报告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
2018年1月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
2017学校体育工作报告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建于1956年,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多人,教职工163人,体育教师10人。本我校继续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细则》为指导,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结合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学校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和坚持体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遵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人”为主线,密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抢抓机遇,创新进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经费保障情况
为了全面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领导将学校的体育工作常规性地列入校级工作日程和校级发展规划,确保各项体育经费能按上级要求在校级预算中予以落实。
(二)师资配备情况
学校一直把优化学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作为提高体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来抓,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学校按规定配备体育教师,现有体育教师10名,保障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第一,加强岗位培训。目前我校有专职体育教师10人。按照上级要求,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教学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的体育教科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017年,五人次参加了日照市体育教练员的培训;三人次参加了山东省啦啦操一级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二人次参加了国家级啦啦操教练员的培训。
第二,加大校本研训。为了进一步做好专业培训,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校本教研,如:评价方式变革、信息化运用等等,从而加强了体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还加强了备课、上课等常规建设,由教导处和专业教学部负责对体育教师的备课进行检查。
第三,关注体育教师道德修养。我校对全体体育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严禁体罚学生。
第四,科学合理的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保障了体育教师待遇,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三)教学实施情况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学校一贯把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成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负责制。工作流程为“校长——分管领导——教务处——体育教师”一条线。学校主要领导积极学习国家体育教育工作政策和法规。学校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中,都把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学校还有专项的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和专项工作总结,从而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我校体育工作由分管校长负责,成立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总务处、专业教学部等部门全面参与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到人。认真组织学习《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系统设计和整体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全面落实发展学校体育的职责,推动落实发展学校体育的责任、政策和任务,重点反映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
3.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课程管理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和上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每个班级每周1节体育课、1节体操课,开课率为100%。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学校不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同时开展课间操活动、课外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确保了阳光体育锻炼的实施。
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校要求体育活动有分工,有措施;成绩有记录;资料有积累。分管领导定期检查。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认真备好课,做到备课、备学生、备场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领导定期和随机检查教案,随机推门听课和评课。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努力钻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恰当地选用新的教法和新的学法,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和“放羊式”教学。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因地制宜上好每堂体育课。学校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抓教学进度和备课;抓常规纪律;抓安全教育;抓运动密度;抓锻炼实效;抓听课评课。
(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学校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从领导到教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首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同时把体育活动与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等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遵循课外活动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的教学观念,配合体育课教学,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周密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开设各类体育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保证学生有丰富的锻炼项目、足够的锻炼时间和良好的锻炼效果。2017年开设的体育课外活动有:体操、羽毛球、毽球、乒乓球、篮球等。引导学生做到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是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实效的检验。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凡是学校开展的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都要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既推动了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的开展,反过来又促使学生重视体育课的学习,提高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兴趣。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建立了评比表彰制度,对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和个人给予了表彰。
(五)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配备情况
学校重视场地器材建设与投入,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标准的田径场、多功能体育馆先后投入使用。学校现有多功能体育馆一处、标准的田径场一处、篮球场四块、篮球架10个、乒乓球台14副、羽毛球场4个;每个班级配备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棋、军棋、象棋、跳绳、篮球等。体育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定期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维修和保养,每年安排经费保障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并有专人负责。
(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为顺利完成本《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学期初学校制定了《健康标准》的达标计划,要求各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学科主持人牵头,以全体班主任为组织者,以体育教师为指导教师,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先后进行了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米跑、800米跑、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的测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本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顺利完成,全校学生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其中优秀、良好级占42%,及格级占53%。
二、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开发建设体育校本课程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校体育学科教师研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2017年进一步完善了我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即以啦啦操、健美操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依据最新啦啦操、健美操、体操规则,制定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方案》,在三学年分别学习中学街舞示范套路第二套、小学街舞示范套路第二套、幼儿园街舞示范套路第二套、健美操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内容。在全校范围内体现团队合作,时尚活力精神的啦啦操活动,广泛开展起来。2017年4月组织了全校范围的啦啦操比赛,共产生一等奖班级7个,二等奖班级8个,三等奖班级12个。
我校啦啦操代表队受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委派,代表中国队参加2017年10月19—23日在东京举行的“2017年日本国际啦啦操公开赛”,获得公开组集体花球项目第三名、公开组集体街舞项目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二)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1.开展课余训练。学校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相继组建了啦啦操训练队,阳光体育训练队,田径训练队等。
2.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竞赛。学校田径运动队、阳光运动队在2017年日照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中职组第三名的成绩。学校于2017年5月份举行了春季运动会,参赛运动员600多人,活跃了学校气氛,增强了学生体质。
(三)加强学生体育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1.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
建立运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依法、健康和有序发展。
2.明确责任,努力实现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全面覆盖。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构建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全面覆盖。
3.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同时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制订安全应急预案,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设置相应安全设施和标识,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校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
学校通过购买校方责任保险、在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为参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家长或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机制。
三、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中还存在有一些不足,如学校的硬件条件还不达标,功能室的建设还不完善,专用教室、教育教学设施等不足,无专业的卫生保健人员,有些学生不爱惜器材,损坏现象比较严重。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硬件投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将努力寻求一条体育特色之路,找到适合学校实际,适合不同年龄层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向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总之,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给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今后我们还将在这方面工作中不断努力,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的事业成功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
2018年1月25日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财政部、人民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1]120号 【发布日期】2001-07-05 【生效日期】2001-07-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
转发监察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
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1〕2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各行政事业单位、省级各金融机构: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1号)文转发给你们,同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你们一并遵照执行。
一、一、切实加强对清理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里决定该项工作纳入“省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小金库’工作小组”的工作范围,下设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办公室为办事机构(简称省“清户办”),地点设在省财政厅,由省监察厅、财政厅、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审计厅、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各地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尽快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清理整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二、明确清理整顿的责任分工。清理银行账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搞好协调配合。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本地区和本部门的清理整顿工作。监察、财政、审计、人民银行、以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等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又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银行账户清理工作。
三、三、清理整顿工作的原则。各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制定的有关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本级及所属单位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先清后理,实事求是地提出取消、归并或保留的意见并尽快上报省“清户办”。原则上,一个财务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主管部门可开设一个专用存款账户,作为分配和下拨所属单位经费之用;预算外收入未完全执行“票款分离”管理方式的单位,可保留一个收入过渡专用账户,一个支出专用账户。凡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经省政府批准的,可开立特设账户。凡未按规定开设的银行账户,要一律取消;多头设立的账户,要一律归并;确需保留的账户,要如实登记上报,经批准后的由主管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违反规定多头开户。
四、四、清理方式及填报要求。为了确保银行账户清理工作取得实效,做到应清不漏,我省采取单位自查自报和金融机构提供单位账户开设情况,进行双向核对的清理办法。各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及时报送清理整顿情况的详细文字材料、本部门及所属单位所有银行账户汇总的自查表(含软盘)、单位出具的保证函等有关资料。各金融机构要如实提供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账户的开设情况,并按单位级次(省级、市级、县市区级)汇总后连同软盘分别报送同级“清户办”和上级管理行。各设区的市“清户办”要报送本级及所辖县(市、区)账户清理整顿情况详细文字材料和汇总后的自查表(含软盘)。福州市的各金融机构管理行应于2001年7月16日前将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户有关资料一式四份上报省“清户办”,省直各主管部门、各设区的市“清户办”应分别于2001年7月20日、7月25日以前将前述有关资料一式四份上报省“清户办”。
五、五、违规处罚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开设情况逾期不报、少报、漏报的,一经查出,该账户的资金按“小金库”论处,并全额没收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对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的单位,由财政部门停拨单位预算经费和财政专户款项。对金融机构隐瞒不报的,按《 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予以处罚,并撤销漏报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注销在该金融机构已设立的财政性资金银行账户,相应取消该金融系统代理有关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清算业务的资格。对以各种名目设立的“小金库”,本着自查自报从轻,被查从严的原则,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如发现在清理整顿期间违规转移资金等问题,将予以严肃查处。监察机关、审计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违规行政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1.银行账户清理自查情况登记表(略);
2.银行账户清理自查情况汇总表(略);
3.《保证函》(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七月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